一直喜欢在无聊的时候看些获奖的片子。
这部《爸妈不在家》,新加坡电影,陈哲艺执导,金马奖2013年最佳剧情奖,最佳新导演奖,同被戛纳,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短片。
之前一直未看,是因为对其题材不感兴趣,今天看过不得不说,陈哲艺这能力确实不容小觑,处女作都能看到李安,许鞍华的影子,沉稳,细腻。
这影片讲述的呢,毕竟是导演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挺感染人的: 母亲由于本能维护家庭的方式是虚荣强硬的,父亲软弱无能,虽然善良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菲佣更是背负了一个国家的艰辛。
经济危机步步紧逼,抓住侥幸心理的骗子趁虚而入,受骗破产,失业碰瓷,祸不单行是小人物的严酷命运。
使孩子不懂这些,在大人从自己复杂的成人世界中理解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想要的只是简单的陪伴。
所有人都只是在本能求生的时候错过了!
首先,必须承认,我也是跟风的人,如果不是金马奖上面《爸妈不在家》成为最大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女配,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四座金马奖座,这部在我每周搭公车都能看到宣传海报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一来是对于新加坡电影的没信心,二来是从那个海报还真看不出来讲的是什么,更何况我又穷….不过,在金马奖的当晚,我就去搜了本地电影院的放映场次,8月底上映的,这都三个月了,本来以为已经下线了,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只不过三家比较旧的电影院,每天只有下午一场,等到我周一考完试,打算买票看的时候,场次已经加到每日4场,而且换了大的放映厅,看来,跟风的不只是我啊,电影院也是这样!!
---废话不说了,来说说电影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有点像《桃姐》,也是同样的讲述了佣人与家里的小孩之间的感情,桃姐是选取了佣人桃姐老年的生活来讲述的,而《爸妈不在家》中是一个9岁小孩和菲律宾女佣之间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爸妈之间,爸妈与女佣之间,面对金融风暴,一个三口,即将四口家庭的变化,台词寥寥,却恰到好处。
怀孕的母亲,淘气的孩子,工作遭遇不顺利的父亲,这个时候,家里来了女佣。
故事从这里开始。
金融风暴来袭,父亲炒股失败,后失业,母亲即将临盆,又被骗,小孩在学校打架,被勒令退学,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请不起,故事从这里结束。
小孩与女佣:从最初的抗拒到和解,女佣Terry用她的方式教育他,逐渐成了他最信赖的人,甚至因为别的同学诋毁Terry而在学校打架,以至于大庭广总之下被打屁股了(真好奇现在坡国的学校还有这么惩罚没?
)。
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Terry要离开了,小孩难过,在Terry临走的时候剪下她的一缕头发。
那段小孩狂骑自行车去买乐透的场景给我印象很深,一个9岁的小孩,在面对即将要失去自己珍视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努力是如此的拼命,虽然结果是徒劳,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这些,有些人,有些事总会离我们而去,而心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硬起来,并且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成熟”。
父母,女佣之间: 父亲失业,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深夜独自坐在家门口的楼道里抽烟,正好被女佣看到,一句“不要告诉妈妈”已经包含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所有的深沉。
失业的事情最终无法隐瞒,又遇上母亲被骗,父亲就那样躺在母亲的大腿上,缓缓的说着自己没工作的事情,母亲轻轻一句“我在等你告诉我”, 不言自明的理解,看穿却不拆穿,大概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就是这样子的吧。
母亲在厕所找到烟头,以为女佣偷偷抽烟,质问女佣,女佣又去问孩子,其实一切都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Terry的一句,“你还嫌你家庭的问题不够多啊”,原来在一个家庭中,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外人。
Terry 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送了个小礼物,打开之后,竟是女佣偷偷用过的母亲的口红,母亲笑笑,没有多说什么,一切不言自明,有些话不说出口,其实彼此都懂得。
父母孩子之间:电影一开始就是小孩在学校闯祸,母亲被叫到学校,也因此才有了女佣的进门。
妈妈对孩子总是严厉多过慈爱,小孩生日的时候,主动要和女佣拍照,还把这张合影贴在墙上,母亲暗暗吃醋,在小孩又一次被校长打电话叫家长的时候,母亲终于对女佣发飙,“I’m his mother, not you.” 吃醋的母亲,看到孩子和女佣的感情好过跟自己,可是自己却无法空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要工作的母亲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吧。
父亲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送上的鸡就更加体现了爸爸内敛的爱,之前心情不好一怒之下摔了儿子的电子宠物,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又作为补偿,送了真的鸡给儿子,虽然鸡的下场还是被他们一家吃了,但是还有最后一只留着,也给小孩更多的念想。
他终究是要长大,自己面对很多事情,而且家庭遭遇经济危机,将来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不过有过陪伴,经历过失去的小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淘气的孩子,他已经学会珍惜。
电影也很好的关注了女佣本身,比如Terry的家庭,手上的割腕痕迹,打电话中透出的家庭困境,每个人也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人的生活是轻松的。
好玩的是,虽然故事平平淡淡,但是中间穿插了很多坡式幽默,彩票的梗用了好多次,每次都效果奇好,还有各种坡式英文,实在是深得Singlish的精髓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吗,城市发展,家庭的感情却变得淡漠,一个家庭,三口人,其实他们往往有且只有一家三口,困顿迷惘都是要一家人相互扶持,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还好,新生命总是能带来新希望的。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一段时间,家里来了女佣后来又走了,妈妈生了小孩,爸爸没了工作,小孩在学校被罚,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在意这些日子的流走,回过头看,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打打杀杀的故事,看多了,挺腻歪的;需要看点平静的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凡,所以喜欢故事里的热闹,但每个人终究是平凡地渡过一生,刺激的人生不是哪个人都有!
讲一讲电影。
我刚才看的时候,以为是台湾本土电影,因为它是金马奖的提名,想这个奖项是台湾的,又是讲国语,总不会其他地方拍的吧。
没曾想,看到最后,电影中的儿子在学校接受笞刑,这玩意目前只在新加坡流行,然后就听到校长讲,我们新加坡人。
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讲新加坡这个小国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背景很有怀旧的味道,据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前后的时代背景。
故事的夫妻是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不过也是双职工。
女主人大着个肚子,还得去上班,在公司裁员的过程中帮着老板处理善后事宜,生怕自己饭碗不保。
男主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他是很快就被干掉了,十几年的销售经理找不到工作,最后沦入公司仓库时的保安,还是时薪结算工资,不算正式员工。
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因为女主人怀孕,所以他们从菲律宾雇佣了一个菲佣来。
当然,如果没有后续那一系列的变故,这段主仆关系还能维持更长一点时间。
只是男主人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被迫去炒股,亏掉了十几万;女主人被成功学洗脑,去买成功学的书籍并报名参加培训班,结果“成功学”大师竟然是骗子,估计也亏了不少钱。
车也好,房子也好,总之生活越发的艰难了。
菲佣虽然干得挺好的,只是支付工钱越来越力不从心。
男女主人难,菲佣也难。
她28岁,儿子还没有满岁就跑到新加坡来打工。
为了赚更多的钱,她还利用空余时间在商业广场理发店里赚时薪。
每天都在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能够寄钱回家,给家里人更好的生活。
只是寥寥数语,看得出家里老公不能让她省心;拜托照顾儿子的妹妹,也在伸手要钱。
钱,钱,钱!
生活里金钱不是一切,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这阿堵物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解决难题最后还得靠它。
老百姓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它转,货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就连家里的儿子,想着要给家里解决难题,把自己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彩票,只可惜他没有中得首奖。
生活的轮轴还是无情地碾过了所有人的冀望,时间的沙漏一分一秒地走着。
离别终究是来的,不管人们如何不舍。
好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个彩蛋。
女主人生了一个健康的娃娃,母子平安。
产房外的父子同样也在迎接他们的亲人。
生活没有过不去的槛,所有的一切苦难都可以用时间洗去,最后留给人们的都是记忆中那些温暖的故事。
终究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1997年的新加坡普通家庭生活的讲述,怀孕的母亲,调皮的孩子,工作不顺利的父亲,艰苦的帮佣....在看到电影中间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跟自己说,这部电影最好拍成纪实性的电影,最好能完全的,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一个普通的家庭的烦恼,忧愁,和体现人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种电影,也不会耐心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太经典的对话和句子,没有激烈的打斗,没有精彩的剧情,没有唯美的小清新,没有窒息的惊悚,没有拜伦式的英雄主义......有很多的被大家追捧,喜爱的元素没有呈现在这部电影里面。
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我而言确是真实的发生我的身边和我周围的人的身边。
我不知道看我这篇短评的读者中,有多少是体验过或者观察过这种生活。
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不像是《爱情公寓》里面的人物那样过的无忧无虑,打打闹闹,更多的是会为生活的小事烦恼,忧愁。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我们生活中要操心的。
儿子顽皮,你会不操心?
工作不顺利,你能不烦恼?
40多岁的你被各种事困扰,你会不压抑?
......试着站在电影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理,说不定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有这一样的情绪和心理。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看到快结束时,我心里在想:多年之后,可能是40多岁,我可能也会过上这种生活。
与老婆的关系不冷不热,工作上总是不如意,想去干点事业,发现自己没那份精力和能力了,儿子闹事后,我被叫到学校,一个平凡的我被老师指着鼻子教训我,说我教子无方,为了儿子的学业和前途,我只能点头哈腰,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要不断的道歉。
(我并不是说老师多么坏,而是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悲哀。
)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年轻时候这样,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四处游荡吗?
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应该不能避免的挑起家庭的担子。
如果没能挑起,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能豁达,淡定,不在乎吗?
关于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
电影里的那种生活,可能会是我的生活,也可能不是。
祝,大家新年快乐,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在看的时候有两三次有着这样的想法——这电影好平淡呀,可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无聊,反而觉得津津有味。
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十分的生活,有足够的细节支撑,有十分还原的生活困难,以及十分真实的人性。
我们在看电影,却在和人物一起经历着他们正经历的故事,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影片最足以慰藉人心的,是家里的小成员家乐对女佣泰莉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片名叫《爸妈不在家》,这个片名让我想象着情节大概是爸妈由于工作几乎不在家,爸妈的戏份也许并不多。
但其实整部影片下来,爸妈的情节戏份并没有很少,每个人物的戏份几乎是相当的。
小孩的视角真的很简单,他不像大人那样弯弯绕绕。
在家乐外婆生日宴会上,家乐端着鱼翅去外面陪泰莉,里面那个喧闹的环境他并不喜欢,他只在意对自己很好的泰莉却被人歧视地孤独地在外面吃炒饭。
泰莉会偷偷用太太的化妆品,其实我们也能理解的。
像是也许我们每个人在还不太懂事的时候都会做一些心存侥幸的事情。
这半年来,不知不觉间看了很多东南亚电影。
后头看来,除了那些优秀的获奖影片,也有相当部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
透过影像,看到了海峡四周人民的生活,所思所想,对比内地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是心中的一种孤独伤感。
爸妈不在家,一部属于新加坡的电影,一部发生在台湾的故事,一次对内地影人的洗礼。
姑且把这部电影认为是台湾电影吧,回想去年的一些优秀电影,例如郊游,逆光飞翔,变身超人,还是看见台湾这样的纪录片。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相比于那些邻国的电影制作人,我们离生活太远了,远到已经不奢望去静静欣赏这个本已经很精彩的世界。
生活就在脚下,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屏幕前的我们,也许生活很操蛋,但那又怎么样,我们不还是要努力的活下去。
爸妈不在家这部电影也是一样,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既定成事实的困难。
在亲情,友情面前,我们才能放肆的去哭去笑。
家乐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整日正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繁忙又空洞着。
菲律宾女佣泰莉是简单的菲佣,但又心存一种少有的单纯,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的关怀。
父亲是一个在事业上失败,在家中热如负重的中年男子。
猛然看上去,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家子。
也许走在大马路上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如此。
为了不剧透,具体的情节不再多说,但是相信看过的人直到,直到影片结尾,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也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因为这就是生活。
其实我们去看影片中的每个人,他们都是一个矛盾体,与自己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无时不刻的发生着,而这些矛盾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
家乐虽然淘气,但还是想努力通过买彩票帮助家庭,母亲虽然无限的责备所有身边的人,保全自己的面子,但还是想通过上成功学的课改变自己。
父亲纵使一切都是那么失败,但还是在生活面前选择低头前行,纵使下一次还是摔倒。
泰莉远走他乡,为了生活,忍受了谋生世界里的种种异样眼光。
影片最后,新生儿诞生了,一切都预示着,我们要跟过去说再见,父子吹响了口哨,但一切并不轻松,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带着对过去的遗憾继续生活下去。
每每看到这样的影片,我总是很感恩,一来感恩现有的生活,二来感谢这样优酷的制作团队,展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但同时,我又是如此的伤感,因为他们告诉我,这就是生活。
这个故事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着台湾……现在是2014年,但一切似乎依然只是那个故事的续集。
《爸妈不在家》是刚刚步入天命之年的第50届金马奖的最大冷门。
爆冷就意味着观众要在信息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完全用直觉去迎接一部电影。
从来没听说过的导演,从来没见过的演员,这正是狭路相逢见真章的时候。
这一次,爆冷带来了惊喜。
和导演陈哲艺的采访约在午夜,忙碌的连轴海外发行宣传并没有减损他语气中的清爽精神,毕竟太年轻,84年的白羊座男生,对电影有执著的热情。
也许是因为有着相同的海外求学电影背景,采访中的触角蔓延到比我预想更远的边际,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从电影教育到华裔电影人的海外机遇,从童年往事到未来发展,陈哲艺像一个成绩很好的学长,循循善诱的告诉学妹,考第一名的秘诀就是要好好学习,认真复习。
听上去似乎不如宝典秘籍来得诱人,但武林正道自有正道的力量。
尽管导演一再重申《爸妈不在家》是一部完全没有企图心,非常单纯讲故事的电影,然而本片的视野之广,角度之准,叙事的老道成熟都让我击节称赞。
陈哲艺回归自己的故土与记忆,描写了一个调皮男孩与菲律宾籍女佣Terry的短暂相处,和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的境遇变迁。
像一面小小的三棱镜,折射出金融风暴下90年代的新加坡七彩光谱。
电影的最后,家乐在Terry进入机场之前剪下了一束他平时觉得“Very 臭的hair”(新加坡式中英文夹杂对白,也为电影情景增色不少)作为告别。
其实,电影中有三个小孩,Terry远在菲律宾的孩子,男主角家乐,以及母亲肚皮里揣着的孩子。
其实,所有的小孩,都在爸妈不在家的情形下偷偷的长大。
“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盲点。
”潘萌(以下简称潘):导演好,我们从电影本身开始聊起吧,首先剧本写了多久?
陈哲艺(以下简称陈):整整两年的时间。
潘:最终稿和最初的版本差异有多大?
陈:肯定是非常大。
我最原先的初稿,它里面的灵感其实来自我小时候的回忆,个人的成长经历,所以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像在记录自己的童年。
因为确实生活本身是没有什么架构的,很平淡,所以其实第一版写的太近了,太贴近自己。
后来慢慢找到比较客观的方法,给自己一些距离,形状就慢慢出来。
比如我有两个弟弟,我们是三兄弟,但其实最后片子就变成独子。
第一版剧本是有三个小孩。
潘:在写这种非常带有个人经历的题材,可能在外人看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更麻烦。
陈:你说的没错,会很难啊。
会有很多盲点。
很多时候你会沉溺于一些脑海里的烙印,有时候又放不开,因为太主观了。
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很多盲点。
需要加工和处理。
潘:如果太是自己的故事,也许最后只会感动自己,别人可能看了也体会不到相同的点。
陈:对啊,你觉得你是抓到了一个点,但其实它还是很模糊很不清楚的。
你还没有看到它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潘:那你刚才说最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拉开距离的,比较抽离的客观的创作方法,到底是什么?
陈:其实……就是必须不停的写啊。
写了第一版之后一定要写第二、三、四、五版,必须很努力的去批判自己的作品。
潘:剧本让我觉得花了很多功夫于无声处,成熟、细腻、流畅。
可不可以问一下你是什么星座?
陈:白羊。
潘:哪有这么细腻的白羊?
陈:我非常典型的白羊啊。
就很固执,做什么东西我都不会放过自己。
“在生活中找到一种隐喻和诗意。
”潘:我对电影中鸡的意象很感兴趣,从一开始的电子鸡,到宠物鸡,过生日吃炸鸡,祭祖用的鸡等等,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
陈:我喜欢在生活里找到一种隐喻,找到一种诗意。
电影不只是在重现生活,其实是要很有选择性的,很小心的去找到你想要的呈现。
我很多时候创作的方法从观察自己的记忆出发,小时候玩电子鸡,一度也有养小鸡,小鸡长大之后我家的菲佣就真的把它们宰了,我们也就真的把它们吃了。
潘:同感啊,我们的童年就是这么的残酷。
陈:而且不管是生日啊什么的,小朋友最喜欢吃肯德基嘛。
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当把它们串起来,其实就找到了里面的隐喻和诗意。
电影对我来说为什么这么好玩,就是里面的这个东西。
你可以抓出生活很平淡的东西,里面的意思又会不同。
潘:那如果剧本定稿和最后成片相比,有没有哪里是有点儿遗憾的,比如说多一些时间,或者成本预算再大一点,能够更好的呈现?
陈:这个片子我看了很多次,带着它去不同的影展。
上次看大概是在三藩市亚美电影节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蛮满意的,也许一年两年后会看到更多的瑕疵。
以我想呈现的作品来讲,应该是我有史以来所有作品中完成度最满意的一个,看的时候很舒服。
潘:这种第一部长片所特有的真实度和新鲜度,对每个导演来说都是可贵的。
陈:应该说这部电影的企图心其实很单纯。
我一开始就想要很诚恳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完全没有说要争多少票房,拿多少奖。
完全就没有这种抱负。
就是很单纯的要拍好一部电影。
到目前为止《爸妈不在家》拿了差不多30个奖项,在非亚洲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成绩。
我也是现在才意识到,也就是因为一开始的目标是那么的单纯,所以现在片子才会有这样的能量和力量。
潘:《爸妈不在家》的海外发行情况怎么样?
你觉得欧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如何,和你预期的反响有没有差异?
陈:4月20号我们会去北京,在北京电影节办大陆地区的首映。
接下来5月在英国,接下来还有韩国和日本。
国外观众的反应很好。
我们在法国的票房好到让我意外。
今年1月在瑞典放映,每天上座率也非常高。
现在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三十多个地区,以一个亚洲很小众的华语电影来说,很难得。
潘:的确是非常好的成绩,恭喜你。
陈:谢谢,我觉得这部电影带来的收获很多。
“Shape、Tension、Energy”潘:我在之前的访问中看到你有提到过三个词,你认为电影最关键的是shape 、tension和energy,这个理论很有意思,可以具体用《爸妈不在家》做例子,解释一下吗?
陈:以整个电影来说,很多人跟我说为什么这个片子剪的那么精准和紧实,点到为止就走了,这个就是因为我一直在保持着这三个东西。
我不会让能量散掉。
如果一看到已经够了,再多就要泄掉了,我就马上剪。
如果要具体讲例子,可能要看着片子一边说。
潘:整个电影拍摄周期有多长?
陈:本身只有25天。
但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三年。
潘:实拍中有没有觉得很困难,印象很深的一场?
陈:嗯,我自己蛮喜欢的一场是酒楼里奶奶过生日。
那场蛮辛苦的,足足拍了2天。
因为演员太多,我又想营造一种很生活,很自然,没有加工过的味道。
所以不管在选角上还是拍摄上,都花了很多时间。
所以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华人大家庭。
潘:那场戏非常家常,非常亲切。
陈:我记得在剪片的时候,爸爸发酒疯的那一段,我突然在画面上看到我自己的爸爸。
我突然感觉这些人都是我认识的,都是从我生活里跑出来的。
我相信只要是华人,看了那场戏都会有共鸣。
潘:应该有很多人跟你说看完《爸妈不在家》会联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吧?
在创作和拍摄《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有受到哪些作品的启发吗?
陈:很多时候,那些影响不是导演自己可以弄清楚的。
我当然也有喜欢的导演,也看了很多电影,一个导演通常都是从前辈和很多电影中吸取不同的养分。
杨德昌当然是我一直以来很欣赏的导演,如果有人说在我的片子里看到了一种杨德昌的味道,我也觉得是件好事啊。
潘:除了杨德昌,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导演?
陈:我欣赏的导演包括侯孝贤,杨德昌,李沧东,李安……应该说可能大家会拿我的片子做比较,可能因为我们在看社会、选题材还有在我们的电影里面都看到了对人文的观察和兴趣。
潘:你最近看过的一部片子,会想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什么?
陈:我满喜欢去年在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里的, 法国片子, stranger by the lake(《湖畔的陌生人》)。
他其实是个同志电影,但是我这十年来最好看的同志电影。
它很像希区柯克拍出来的同志电影,抓张力抓的很好,而且很多时候,他懂得去超越和颠覆观众的期待。
这部片子不可能拿金棕榈,我也很喜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阿黛尔的生活》),看了很震撼很感动。
但stranger by the lake很特别的,作者的味道和性格,非常鲜明。
潘:接下来下一步电影计划是怎么样的?
陈:我现在有几个不同的idea在同步进行中,应该会在外国拍。
也有可能会是英语电影。
因为我现在居住在伦敦,所以开发的案子都是在英国,偶尔也会往LA跑,开会什么的,也有可能在美国。
具体哪一部会先进行,很难说。
潘: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么繁荣,有没有可能来大陆拍片呢?
陈:是有那样的可能性,但要先找到好的剧本。
目前我没有很想自己来创作,因为太痛苦了,也太久了。
如果找到适合的编剧一起,当然会考虑在大陆拍片。
潘:所以你不会想一直坚定的走作者导演的路线,也会选择和编剧合作?
陈:我以后当然还是会自己动笔写剧本,但是这几年会比较想要拍别人的剧本,和编剧一起合作。
“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
”潘:在义安理工学院电影系毕业之后,为什么又继续去英国读的电影?
陈:我在新加坡念了三年,之后又去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学了两年的导演,拍了很多短片,目前为止有十部短片。
我那个时候非常坚持要去那个学校。
因为我已经念过三年电影学校了,我想更专注在提升导演能力。
英国这家学校也是少数专业很细分的电影学院。
每个系只收8个人。
潘:毕业之后是很快就决定要回新加坡拍片,还是当然考虑过留在伦敦发展?
陈:首先身为一个外人,非白人,要在伦敦拍第一部长片是满困难的。
第二,我觉得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
可能很多年轻导演野心很大,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想要拍很耸动的题材,或者大规模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你不了解,你是很难把它清楚的拍出来,即使拍出来也可能是虚的,不完整的。
所以唯独的方法就是往心里掏,找比较个人的故事。
所以我就回到了新加坡。
潘:中国和新加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以前一讲到留学,都是学理工或者经济方面的比较多,但这几年开始,出国学电影的华人也越来越多了,作为学长,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后来者的?
陈:电影这个东西要想很长远的走下去,很重要的是热忱,必须真的很爱电影,真的很想为电影奉献。
因为拍电影真的太辛苦又太困难。
如果没有真的爱上电影,一个人可能不会走的太远。
现在可能很多亚洲学生都只看到电影的光鲜亮丽,非常吸引人,很性感的一个事业,但是大家还没有想到里面有多辛苦,多孤独。
唯一能让你撑下去的,就是真实的热爱。
潘:听说现在义安理工学院的电影系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被新加坡媒体称为“陈哲艺效应”。
陈:所以我又是高兴,也有一些担心。
其实不想大家一窝蜂,觉得好像很容易拿奖,成功成名,用错误的心态去选择这一门。
但好的地方是,电影是很残酷的,如果你真的不适合,没有毅力,其实这个行业很快就会把你踢出来。
潘:讲到陈哲艺效应,我突然想到哲艺这个名字,有哲学有艺术,有什么特别的由来的吗?
陈:这个名字是我奶奶取的。
我们华人都说一个名字可以寓意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我应该要谢谢奶奶,虽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给我。
潘:很不像一个新加坡男孩常见的名字。
陈:没错,很少见。
我在中学开始对戏剧和艺术很有兴趣,加入剧社什么的,有一度我爸妈满担心的,华人父母嘛,都会觉得走艺术这条路不太踏实,有一度我爸妈就真的想帮我改名字。
真的要感激我奶奶,她几年前去世了,但她给我的名字让我走了这么久。
有可能真的是命中注定。
去年在平遥看了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隔了这许久,翻回看他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
反而觉得处女作比他第二部确实更惊艳,更真实。
所有电影导演最发愁的事情大概就是拍日常生活场景了。
情节和视听都难,既要真实,又要新奇。
镜头总得找到独特的视角,否则就变成新闻报道片的拍法。
故事必须紧紧地钻进生活里,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又要时不时地从日常中探出头来,让人惊叹于新的发现。
杨雁雁怀孕期间演的这部戏,是真的怀孕,那种真实的疲惫、烦躁、崩溃、嫉妒,不用演,就活生生地写在她的脸上。
影片的最后,杨雁雁生了一个男孩,也是她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纪录。
电影和现实以这么一种奇妙的方式在这部电影中交汇。
片中期待要个女儿的妈妈,最终再一次生了儿子。
生活不会总是给你你想要的,而人总能学会承受生活的扭转,于是片中家乐在一番努力后,接受了留不住Auntie泰莉的现实,于是片中(也是现实中)的杨雁雁看着新生的儿子,幸福地笑了。
看演员在电影中成长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爸妈不在家》里的小演员家乐,后来长成了《热带雨》里爱上老师(也还是杨雁雁饰演)的大男孩,壮壮的、充满生命能量的、青春的、爱着华人文化的大男孩。
说回《爸妈不在家》。
有一个人物塑造的细节必须得提出来讲,因为真的是太好了,神来之笔。
在Auntie泰莉被辞退后,离别的前一夜。
男主人站在阳台上抽烟,泰莉要了一支,非常熟练地抽起来。
就这么一下子,这个人物立马活起来。
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涌入脑海中,你往回一倒,就觉得妙义无穷。
——在主母面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泰莉,言之凿凿说自己从来不抽烟的泰莉,所有的一切都瞬间被对照、被颠覆。
泰莉分裂成了在家乐面前、在主母面前、在男主人面前、在妹妹面前等不同的样子。
她有不同的情感,安放在不同的角色中。
在整个前半段,泰莉与家乐之间似母子、似友情、似畸恋的情感,模糊了观众对泰莉的其他身份的感知。
一支会抽的烟,瞬间让人回忆起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多面的、艰难的生活。
泰莉从“妈妈”变回了一个为生活所迫必须伪装的成年人。
妙极。
上次看《爸妈不在家》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了,我发现人的认知是会像弹簧一样来回摆动的。
尽管第一次看完我已经被它说服,但这次看前还是会不自觉泛起些许狭隘的酸涩。
一部处女作,凭什么让2013成为了它的年份?
这推断不是我胡乱下的。
那年的金马奖上,《爸妈不在家》击败了蔡明亮的《郊游》、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杜琪峰的《毒战》;在戛纳,又击败冈扎乐兹口碑两极的《午夜狂欢》,以及弗兰克·帕维奇因选题大热的《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斩获金摄影机奖。
而后走到印度、伦敦,据导演陈哲艺的回忆,“在哪个电影节上出现了放映事故,就会在哪里拿奖”。
更有意思的,是陈哲艺与科长的关系。
2007年,陈哲艺凭《阿嬷》二入戛纳,并获得关于戛纳的第一个奖项,那时的评审团主席正是贾樟柯。
若在科举年代,两人可以算作名份上的师徒。
等到6年过去,《爸妈不在家》与《天注定》双双入围金马提名,“徒弟”率先“师傅”一步,拿到最佳剧情片奖。
那年的金马奖,是台湾有正式收视率调查以来最高收视的颁奖典礼;那年的戛纳,华语电影也因《天注定》和《爸妈不在家》获得大奖而备受瞩目。
这出生活小品看似毫不起眼,却在奖项赛道中创造了传奇。
与其后知后觉地通过那些年的天时地利人和来破解《爸妈不在家》的获奖密码,不如往前追溯,直面这部影片最容易被人看轻的原因,也是自创作伊始就无从回避的问题:如何给寡淡的生活碎片赋予盎然趣味?
在《爸妈》里我看到的是,编导合一的陈哲艺用朴素的视听风格去配载精准控制的叙事节奏。
菲佣泰莉从5分40秒就正式进入家乐的家庭生活,她的到来显得自然、顺畅,像一阵微风拂过,并未掀起太多波澜。
为什么我们在刚看到泰莉就觉得她很有亲切感?
是因为在这之前,导演已经将家乐在校顽劣的一面尽展无疑。
家乐与教导主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是全片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幕,导演精心地将它安排在开头,让矛盾得以先声夺人。
拍摄这场戏的时候,摄制团队特意选用了窄空间+小景别+手持的方式,突出强化家乐对待师长的躁动与叛逆。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它们起到的共同作用都是让观众迅速建立起对少年成长的期待。
而泰莉,无疑就将是家乐成长的原因。
按照家乐的秉性,刚接触时两人必定是不和睦的。
家乐和泰莉关系破冰的节点,就在于车祸的发生。
付出受伤的代价后,家乐的心灵受到濒临死亡的冲击,对于爷爷去世后“爸妈不在家”这一现状的怒火逐渐消散。
另一方面,手臂打上石膏后,他只能更加依赖泰莉的照顾。
在近现代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很难不对每天照顾我们的人产生好感,除了父母以外。
如果说“车祸”事件使得家乐接受泰莉,那么真正让家乐了解泰莉就是从“跳楼”事件开始的。
且看看陈哲艺是如何布局这一事件的起承转合:从泰莉刚进家门惠玲就在嘱咐:“撑衣杆要小心晾出窗户,掉下去的话可能会把人砸死。
”
当泰莉还是不小心把撑衣杆弄掉的时候,镜头快速推出窗户,给到一个俯视的视角,路上没有行人,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继续快速转换场景,切到泰莉下楼捡衣服的画面,突然鸟儿惊起,一具男性的躯体从隔壁楼栋坠落。
这场关于生活的巨大目击,从头到尾只在影片中占用了30秒的时间。
魔力仍在继续,下一个镜头中泰莉换了面向,值得注意的是,此刻的用光比之前黄色调的场景都要强烈,甚至产生过曝的效果,模糊了泰莉脸部的轮廓。
这表明她陷入更为久远的回忆之中,而手腕伤疤的特写更是在无言中交代了回忆的内容,即她也曾被生活的窘迫逼得喘不上气,试图一死了之。
我相信家乐在和泰莉朝朝暮暮的相处当中,也会注意到过泰莉手腕的伤疤。
他们之间未必捅开过这层关于身世的窗户纸。
但从天台上的那记耳光当中,家乐一定看出了泰莉对于生命的由衷尊重。
节奏既要包括进展迅速的部分,也要包括暂缓脚步的部分。
泰莉险些被惠玲误会在家抽烟之后,回到房间冲家乐发了小脾气,她埋怨地对家乐说:“你觉得你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这句台词设计属于“间离”的运用范畴,她不仅是在对家乐对话,更是在和观众对话。
在泰莉身上发生过一系列被误解、被粗暴对待的经历之后,惯性使我们对泰莉产生移情,但此刻,这句话让我们适度地从生活的漩涡当中脱离出来,得以镇静情绪,对于这家人的处境进行通盘的思考。
“爸妈不在家”,这句话放在影片中或许不能完全达意。
因为多半爸妈不在家的时间,家乐也没有在家。
满打满算,泰莉比爸妈多和家乐相处的时间就在于每天放学到晚饭。
陪伴时间上的缺失并不是家乐和爸妈疏远的根本理由,问题出在亲密沟通的匮乏。
家乐和泰莉本质上来说是室友,同在一片屋檐下呼吸;而父母各自面临生计的压力,二胎生育的压力,这些接踵而至的麻烦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分不出多余的精力给到家乐。
但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这样吗?
无形中,我们觉得彼此理所当然,只有变故发生,我们才会悔过,然后彼此弥补。
亲情带来的愉悦,很少建立在当下,它们向着岁月的轴线,抽出了一条长长的反射弧。
《我就是演员》里有句话形容演员状态,说他们“演出了生活的毛茬”,这句话放在《爸妈不在家》里也分外贴切。
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曾经被家乐试图在校长面前贿赂主任的场面逗笑,第二遍看完,又多出三处,都是通过对比还原了生活中的荒诞。
一是惠玲在办公室常给人开辞职信,还信誓旦旦地和同事说自己不会被开除,结果阿德就惨遭辞退,本是同林鸟,事业却无法同进退;二是家乐过生日,阿德带回了两样礼物:活生生的小鸡,和满桌的肯德基炸鸡。
家乐在一旁和泰莉和小鸡玩耍正欢,爸妈参与不进去,只能举着炸鸡大快朵颐,到底同鸡不同命;三是给阿公扫墓,惠玲要求泰莉一起上香,但菲律宾来的泰莉实在搞不懂这套华人礼节。
她只能笨拙地学着惠玲的动作,偏偏惠玲祷告的动作又极快。
全家人都庄严肃穆,只有泰莉无所适从,一双大眼睛来回乱转,然后在一脸懵B中结束了仪式。
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全都藏在她的表情当中。
陈可辛说,一个演员最好的状态就是有了很多的小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泰莉的这名演员当时在菲律宾已经算有所名气,但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表演的痕迹。
她黝黑的皮肤,干涸的嘴唇,在卑微的服从与坦荡的反抗间徘徊,表现出了她的求生欲望,也表现出她对远在故乡的孩子的责任。
《爸妈》的英文名叫Ilo Ilo,是菲律宾的一个小镇,泰莉来的地方。
导演也试图通过这样隐然缥缈的痕迹证明,追根溯源起来,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两个家庭的故事。
在陈哲艺拿到金摄影机奖的那年,戛纳评审团主席是阿涅斯·瓦尔达,颁奖的时候,她的致辞颇具诗意:这部影片纯真朴实,却又布局细腻,不落俗套。
故事中的普世价值感动人心,情节涉及到了一些跨域性的主题:移民、社会危机、社会阶层矛盾、家庭问题……我们往往习惯在交响乐式的电影里感受澎湃的情绪,但这部影片能在感情撕扯的乐谱中,保持一种低声的吟唱。
若我斗胆总结,《爸妈不在家》保持着白开水一样的清澈,并不激烈,也没有形状。
所以再多奖项,也只是盛放它的容器。
当一部电影能够做到这样的气度,不争奇,不斗艳,它的存在反倒稳固,反而无法被人忽视。
牛班第五届看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不会好看,才留到最后,没想到这么好!!
这才是好的家庭片,真实朴素,淡淡的感动,能感觉到导演在电影中的情感。
完全不无聊,涉及的的范围不广,但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面俱到。
没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是展示了新加坡金融危机下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菲佣的困难处境。
镜头位置恰当,细节非常棒,演员让人忘记是在演戏。
主角四人尤其是小孩子真的演得无可挑剔,最佳女配杨雁雁饰演的妈妈是真的怀孕了!
女佣来了又走,爸爸失业了又开始抽烟,妈妈也又生了一个宝宝,孩子买彩票没有中奖,家乐和女佣的关系从不好到很好,最后剪下了一缕头发,日子就这样继续平平淡淡地过。
我16岁的时候换了16个保姆,我也是唯一自己知道的从小一直有保姆的人,爸妈太忙,大概是被各种保姆带大,也是和保姆睡同一个房间(有个超可爱豪华的上下铺儿童床),从初中开始到高一都是单独和保姆住在另一个房子里。
她们中有人温柔有人严厉有人真的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有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人我很讨厌有人我很喜欢,有人做饭超级好吃有人心灵手巧有人唱歌好听,有时一起玩儿的开心有时也会吵架,有人走了以后我哈哈大笑有人走了后我嚎啕大哭。
新的人来了后马上投入新的生活,当时再不舍不得的阿姨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再无联系。
但心里一直对她们充满感谢。
我妈妈也会把不要的旧衣服给保姆和员工,她们也很乐意要,我也和保姆阿姨们一起养过小鸡🐥!
一共8只,只不过都没有成功养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啊…结尾温暖,还是喜欢绝望中有希望的电影。
大失所望啊
是为了告诉我们金融危机很恐怖,多赚钱是吗?
片名太误导了,其实是多条线索同时并进,小孩并非绝对核心的主角,并且爸妈在家的时候很多。。。整个故事推进的方式非常戏剧化,都是依靠角色不断的犯各种错误来强化冲突激化矛盾,连接的非常紧凑,有点像滚雪球。最遗憾、可惜的是结尾,不应该设置生孩子的尾声,完成一个封闭的现实文本。
垃圾,浪费时间。
故事挺平淡,虽然题材与《桃姐》有点像,但拿下金马奖实在太夸张了,水准差太多了,有木有?
有时候觉得97金融风暴离我们很远。
新加坡少年版《桃姐》。略显平淡,缺乏认同感。
我觉得表现这种题材最好的还是《跨国灰姑娘》那本书。新加坡从98年到现在就没怎么变过的感觉。
这也太虚高了吧
2.5星。期望太高了。结果不喜欢。哎!
得了好多奖,金马奖啊什么的。看了之后竟然觉得没什么感觉,这怎么搞的?
住家maid不好做啊。经济下行期还生小孩真是想不通。有一些镜头挺恶心的。
题目是骗人的,感情线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回忆,在金融危机大潮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所以才显得真诚不做作。还不错,不过打败《一代宗师》真的是过头了。
非常棒的一部片子,并没有将笔墨过多集中于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故事,而是三线并行还加上了女佣,把人的境况、家庭状况和整个社会的状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编剧十分巧妙,全不煽情但情感十足。笑料不断,最后一绺头发戳得我要死要活。
不喜欢的点太多了,宁愿没看过…
倒回来看这一部,感受还是挺奇妙的,《热带雨》里的反复测试、注射,到这里一开始就变成了负重。令人警醒的是每个人带给小孩的暴力,结局剪掉一撮头发的段落很动人。
家庭危机 少年成长
只有男孩和保姆的暧昧关系倒还是可讲究的。剧作也太匠气了些。。。
家乐费了好大劲买的彩票在这个片子里是注定不会中奖的,因为父亲失业、买股票亏钱、母亲被成功学坑骗、菲佣被辞退、父母关系紧张、即将出生的二胎种种危机,不能寄托于奇迹来解决。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想要谈论的东西有点太多了,像中产家庭、儿童教育、金融危机、性启蒙、菲佣人权问题等等,似乎重点不太突出,好在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导演处理的很巧妙。作为处女作可圈可点。
編導不見新意,演員的表現也不佳。簡單說,這種題材可以預期大概會拍出什麼樣的東西,而這部片確實也沒有任何一點超出那個預期範圍。所以覺得無聊疲乏,給了比較嚴苛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