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学校的逼迫后,我就很少组织五百字以上的文章了,早前学习时,老师硬从一边耳朵塞进脑袋的作文技巧,早就从另一边耳朵出来,又统统还给学校了。
但《霞光》最后一集看完,关上手机,我舒展在床上,看着天花板,除了空落落的感觉以外,还生出些许悔意——如果我九年义务教育都用来写作文,那么我今天至少能写出更精彩的剧评,好好夸一夸《霞光》这部电视剧。
看到4.2的评分,我十分替导演鸣不平。
说实话,其实我也不必如此,因为能拍出这种剧的人大概深知自己的作品的优点,对于“神剧”之类的,不是意见而是诋毁的评论是不必在意的;我更是为时代而担忧,如果说是有些人暗地里压低评分那我还不觉痛心。
可是如果竟是大众不能欣赏这部剧,那我会觉得这实在是大众的悲哀——毕竟这是一部拍给人民群众,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看的影视作品啊!
可是,我为什么要,又凭什么能,为这些大众而悲哀?
他们是否能够,又是否愿意,理解我这悲哀呢?
那么,好吧,我就只说一说我看到的霞光吧。
1. 人物塑造《霞光》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扎根生活。
在这部剧里,人物不是为情节,中心思想服务的符号,而是现实生活的提炼。
高大霞、方若愚、杨欢、袁飞燕、刘曼丽、刘有为等等,都是个性鲜明的形象。
我们就用高大霞来举例吧。
爱情方面,作为一个三十岁的单身妇女,干了很久革命但是“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高大霞有些“恨嫁” 。
对于爱情她有质朴,实际且成熟的认识。
当遇到喜欢的傅家庄时,她大方的表示可以和他在一起。
这种坦然的表达体现出勇敢和踏实的特质 ;面对老战友万德福的追求,她同样也有“找个人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考虑。
这种非常写实的情感描写在我看来是一个突破。
当过包子铺掌柜,参加过放火团革命,使高大霞成为一个“混得开”的社会人。
她面对社会,有着很成熟的接触方式。
这体现在她同其他人物的交流上。
对于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性格特点,高大霞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
看着她和麻苏苏家长里短,看着她初次到文工团发表演讲,在台上落落大方的讲话,看着她对方若愚敲山震虎的威慑,我产生了一种佩服的感觉。
我在想,工作中,生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女孩,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她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她很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总是开心地,有干劲地生活。
在厨房忙上忙下时她能和大家有说有笑地干活。
在文工团当指导员时,给大家讲故事,调动大家的工作情绪。
她果敢且坚定。
盯上了方若愚,她就毫不松懈,敢于正面和敌人对峙。
试图拆穿特务方若愚的行动中,即便多次被狡猾的方若愚蒙混过关,对于自己的判断仍然十分坚定。
她的性格中有着十足的韧劲,即便被内奸陷害,被组织冤枉,没有组织上的任务,仍然为了革命的信念,坚持盯住方若愚。
面对身份证明政治材料被调包的困境仍然表现得很积极。
走出迷惘后,仍然保留住了自己的信念、初心。
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她领悟到,她“干革命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
”她重义气,容易冲动,有些马虎,这些性格弱点让她数次造成危机,陷身危险。
比如出于情义安排刘曼丽和刘有为进组织,结果被国民党利用。
或者当方若愚露出马脚,就急冲冲地上去对质,结果没能抓到现形。
可也正是这些特点,让这个形象更加接近于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一个英雄符号,也更能让人共情。
2.人物形成社会关系本剧不单单描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聚集在一起,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社会关系。
《霞光》的一大特色,在我看来,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将不同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表现得极为生动。
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观察到。
比如观察麻苏苏对二姨、老姨夫、大姨、大令、甄精细的不同态度,就能大概知道,大连的地下国民党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看文工团团长老邢。
对于不同首长到文工团视察,老邢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这就体现出了共产党内部等级关系的不同。
又如,当杨欢表演出错时,老邢说“你能演就演不能演就滚蛋!
”对袁飞燕却一直很好。
观众就不禁会想袁飞燕是文工团的台柱子而杨欢则是个可有可无的“受气包” 。
再入高大霞,刘曼丽,刘有为,高守平等家人之间复杂的亲情友情。
高大霞和傅家庄之间有趣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和友情、爱情。
仔细品味这些人物间的互动,这些“人情世故”,我们可以很明白地体会到社会关系的样貌。
而通过一些事件的安排,波折的情节就可以在这些人物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3.多样的主题成就作品的高价值在我看来,有了以上两点,足以创作出成熟的表达。
但是,一个电视剧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所表达的思想。
就像我们看郭敬明们的小说。
描写手法再高超,用词再丰富,书再精美,传达的却是拜金、谋利等等负面的思想。
那对我们的心灵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剧的思想非常的平易近人且积极。
在这里,我不想重复地说有关闹革命的思想了。
因为同类作品都有提及。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视剧,拆分来看,同样是多个充满意义的小故事:例如,袁飞燕和方若愚的父女情节 ;大令、刘有为、甄精细之间的爱情虐恋;甄精细和麻苏苏之间“报恩”故事;苏联革命者安德烈在中国的爱恨遭遇等等,能把这些小故事成功地融为大故事,或者说,讲好大故事里的小故事,且每一个故事都有,接地气又深刻的主题思想。
我觉得这太厉害了。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杨欢和刘曼丽的故事。
它让我十分动容。
刘曼丽是一个寡妇,很命苦。
娘家死了,嫁入高家。
公公、丈夫杳无音信,小姑子高大霞去闹革命,于是她拉扯大了小叔子。
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死讯。
这既是悲痛,又是解脱。
后来她邂逅了杨欢,这个文工团帅小伙突然出现在她的生命中,给了她从不曾有过的爱情体验。
让这个操劳的,有些世故的,不很见过世面的小妇人的心中点燃了火焰。
她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她开始看爱情小说,沉浸在主人公的爱情中,对未来充满憧憬。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将多好。
但是杨欢竟然是国民党特务。
他做的一切不过是逢场作戏。
甜梦,碎了。
而刘曼丽心中充斥着爱与恨,推动她找到杨欢当面对质。
她想骗杨欢饮下毒酒,和他同归于尽,但是却眼睁睁看着这个可恨的偷心贼将锋利的匕首插入自己的胸膛。
生命的痕迹从她的眼中消逝了,她最后一句话是“你一直都在骗我,根本就不爱我”。
是啊,爱的追寻与幻灭……我看到这里时,思绪万千。
被这个女人的爱与恨感染了。
但是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言尽我的想法。
谍战题材是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但是这部剧也保有了自己的特色,我在上文已经讨论过了。
而且,讲述的又是熟悉的东北生活,东北战争历史。
我其实也希望国内的电视剧在题材方面能推陈出新。
在拍摄方法能有所创新。
不过能看到这样的剧我已经很满意了。
总的来说《霞光》这44集,人物塑造丰满,复杂的人物关系被描写得明晰,情节波折起伏扣人心弦,有感染力。
也用充足的时间表达、探讨了深刻的问题。
我很喜欢这部剧。
为了拉高分数,我给它打10分。
在我的心里它应该是8.5分或者8分,至少7.5,不能再少了。
我认为,导演和演员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十分希望能更多地看到这样的电视剧。
我觉得4.2的评分说明大多数人没有能发现这部剧优秀的一面,或者明确地说,就是大家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可悲么?
我不想为别人感到可悲而同时自己仍然是可悲的人而不自知。
可悲只是一种情感罢了,也许人人都是可悲的。
那么,就这样吧,通过这部剧,我了解了一些历史;理解了一些人际关系,社会属性;受到了一些高尚品格的感染;看到了一些虚构的又真实的爱与恨。
那么,就这样把。
霞光这部片子,可以定义为喜剧谍战片。
不要动不动就骂,你也要理解它里面的自成逻辑。
编剧导演也是花了不少心思,作为下饭剧可以达到水准。
当然要和头部谍战剧相比,就过了。
事实上,它本来也不是这个定位。
综合起来,我觉得给个七分差不多。
然后非要我凑字数,就不对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
看到27集了,越看越好看,台词和人物形象太太太搞笑了!
比如甄精细问:他没把你怎么着吧?
比如在小洋楼鬼捉鬼那段,笑疯了!
就是一部喜剧,那些骂的人,说是谍战剧的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入门,连谍战剧和反特剧都分不清?
但这并不重要。
以反特的背景,喜剧的手法,塑造了大概10多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虽然是喜剧,但并没有消解英雄的祟高。
喜剧的手法是什么?
是自嘲是他嘲,你非要拿黎明之前潜伏悬崖风筝去比,你不是有病吗?
拿龙虾的标准去衡量麻辣小龙虾,去看看大内密探007,看看地下交通站。
刚开始看第一集,感觉还挺新颖的,就有点意思。
看着看着就,怎么说呢,感觉革命工作这么儿戏吗?
女主整天张口闭口捥霞子,就没有具体工作和任务,就是插科打诨,犯二。
整整四十多集全都这样。
你说偶尔搞笑一下,缓解一下革命工作的压力,你不能全剧都这样啊,这不是欺骗观众嘛。
剧情不合理到离谱。
都不用推敲,鸡肚子里藏了定时炸弹,竟然不检查鸡肚子里面,把鸡腿掰开看有没有炸弹,炸弹能藏到鸡腿上?
既然有人怀疑方若愚是特务了,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不是应该有所防备。
她们竟然不但不防,还把重要仓库的特别通行证给他。
这是神马操作,完全看不懂。
试探敌人?
后来看竟然看不是的。
编剧啊,观众也是带脑子看剧的。
好吧,烂剧。
全员智商都不太高,可是一个好故事就非要描写那些聪明优秀的人吗?
抗战的战士们全都是聪明人吗?
平凡的人们啊,怀揣着一腔热血和善良的心,建立起了现在的中国。
这些最可爱的人由这些演员们演得活灵活现,热乎极了。
有些武林外传的味儿,霞光虽然赶不上武林外传,不过看起来很轻松又快乐。
虽然我没看完,剧情到后期不太有趣。
节奏有些慢,不够激烈。
傅家庄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有些扁平。
感情线也味道很淡,聊胜于无。
戏剧的感情不强烈就会有点寡淡。
四颗星其实多了,三颗半吧。
哈哈😃看了抖🎶的小视频,来追剧。
以为是像地下交通站一样的搞笑抗战剧呢。
但是吧,搞笑就是一段段的。
像编剧的水平,在及格线附近来回串游。
大霞同学经常给人一种脑壳有包的感觉。
对不起😃是又气又好笑。
老姨和老姨夫的交锋真的很精彩。
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对白上。
现在的主旋律片都会直观的植入共产主义观念。
剧里通过两人多次针锋相对的争执,探讨了国民党的兴衰、共产党之所以发展壮大的原因。
……也许编剧是想反映,无数个莽莽撞撞没有斗争经验的小人物,因为一个信念,坚持下来,打败了那些自认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有着先进理念的大人物🌵其实,我就是来看个乐呵的。
不必较真,快乐你我他!
😃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革命者成长的剧,是部传播理想的剧,也是部引人重读《毛选》的剧。
(关于理解成长型角色参考了B站开心嘴炮10月14日那期;另外毛选真该好好读读)| 同时这也是一部让观众智商满满到想谩骂的爽剧(看的很开心,并有改剧本的冲动);还是角色颜值令人印象深刻的剧(剧中甄精细、刘有为颜值最“能打”,短脸高大霞很可爱,长脸方若愚有点正派)。
这里只简单说几点,自己记住的很少一部分,有机会重看时再补#剧照和#吐槽。
【主角方面】有一个事儿我不确定,似乎~额~女主是高大霞,可“真正的男主”却不是傅家庄而是“挽霞子”?
(第一幕是女主在马迭尔宾馆碰见特务挽霞子,最后一幕是被女主成功感化新生的方若愚。
)第一次看佟丽娅演的剧,感觉在处理高大霞这个角色上是比较成功的,表现了一种忠于革命事业且有主见(二者皆不动摇),彪乎乎却又可爱,往往是笨,但又粗中有细的喜剧形象(我简单看了一下,演员演过的剧有的是评分较低的,啊这)刘威饰演的方若愚也是可圈可点,我还真以为他是大连人,哈哈哈,有时候被高大霞欺负得太惨了,虽然可能不现实,但是效果拉满!
有一集特务麻苏苏骂方若愚还真是魏延,脑后生反骨!?
这个我简单看了一下,演员还真演过央视三国里的【魏延】,哈哈哈……
当激动的心情重新潜入【对剧集的回忆】许许多多大连的风物人言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衬衫叫挽霞子,吃饭叫逮饭,海麻线包子血受(血受,大连话好吃,这个海麻线简单查了一下,是一种海藻,好像挺好吃的)……甚至勾起了我对当年大连之行的回忆,买站票蜷坐在洗手台附近的我和父亲,海滩上升起巨大足球时的欢呼,不太会用闪光灯拍下的难看照片,寻找廉价旅店的窘迫,呛在鼻子里苦涩的土蓝色海水……或许是乔伊斯说的那种“鼻涕青”?
贯穿整部剧的其实还是作者【对大连的热爱】、【对苏联的回忆】、【对革命的热忱】,也许这是3种编剧最喜爱的要素吧。
(一)首先,大连丰饶的海产与得天独厚的历史社会资源,是他引以为傲的乡情(没查过这是小说改编还是直接照剧本拍的,我猜作者应该是大连人吧,或者与大连有过深刻的羁绊)(二)其次,大连与日俄的过往,也是作者对异国元素取舍的一把筛子。
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对苏联同志的欣赏,淡化了俄国殖民者的影响。
傅家庄多次使用的普希金的诗还有唱遍全剧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当属代表。
(三)最重要的是,作者对革命的理解。
其中有两大名场面:(1)高大霞蒙冤被关押在苏军警备司令部而又得不到牡丹江方面的证明时,她对傅家庄的倾诉;(1)误以为高大霞死后,方若愚对麻苏苏假革命的排山倒海般的批判。
此外话剧白毛女的slogan「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也奠定了革命故事发生发展的基调。
其中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名场面至少有这几个:(1)方若愚几次被以亲近的人要挟做任务,而在一次抱着翠玲上床,而放弃解开腰带坐在地上抱头痛哭时;(2)女特务大令怀着刘有为的孩子被追杀而与甄精细生死别离时;(3)在医院甄精细被他深爱的姐姐麻苏苏勒死留下遗言时…… 同时,【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这部剧与高大霞并行的重要线索,方若愚对我党理念的逐步接受,既有拉力也有推力,革命者为人民事业的牺牲和奉献在把他拉向新中国,国民党特务的残暴行径在把他推向正义的高大霞,毛泽东思想和深沉的父爱在不断感召和催化方若愚的新生。
作为个体的人被七情六欲所支配是正常的,作为革命集体一份子激情澎湃、忘我奉献亦是合乎情感和理性需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庸的,只有肩负家庭、民族和时代的使命才能【对抗虚无、超越平庸,进而走向伟大!
】高大霞是久经考验的战士,是千千万万个成长蜕变的革命者的缩影。
我辈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降生,在日益强盛的国家中成长,在新时代吹响的号角声中立业,这样做一个幸福 的人,做一个为人类解放奉献的人,做一个永远年轻的革命者! 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人世间最美妙的情感都是革命者永葆青春、拥抱未来的法宝!
革命者永远年青!
最后,贴上剧中引用「茨维塔耶娃」诗的剧照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像时间轻轻滴落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笛声吹笛者倚著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在房间中央,一个瓷砖砌成的炉子,每一块瓷砖上画著一幅画: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雪,雪,雪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淡然,冷漠一两回点燃火柴的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你都懒得弹落——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这戏是把东北抗战那回的戏乱写的,东北那时候,日本投降,苏军进入,不过从整个国家来看是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怎么可能方若愚和麻酥酥那么被动,被当特务?
所以压根就别当它跟真实历史有什么关系,就当是借那个时代,借那个敌我关系拍的搞笑戏。
老戏骨,刘威,丁嘉丽的演技是可的!
里面很多不合常理的事,也不能当回事。
邻居死了,大家都不怕的。
搬小洋楼闹鬼那段搞笑的。
麻酥酥对方若愚的那种暧昧,方若愚只能搪塞最后破口大骂,那段真可得。
还有大冬天去海里洗墨汁。
也搞笑。
非常好玩!
包袱摔得噼里啪啦的,佟亚丽这东北姑娘内心细腻表面‘彪呵儿’的,尤其是装傻充愣演得到位。
其他演员也选的挺棒的,丁嘉丽、刘威,不愧是老戏骨驾驭这种诙谐剧照样游刃有余。
佩服!
很喜欢,开头时候以为是谐剧就没太上心,因为也没别的剧,就多看了两集,没想到越看越好玩,因为刷新速度的原因,看完一遍又看一遍,一遍比一遍好看。
呵呵!
甄精细装窃听器这一段儿让我笑屁了。
这包袱做的多好!
要不然老姨就漏了,结果让甄精细这一发‘彪’,结果偷听了火烧店夫妻俩的悄悄话哈哈,好玩。
这部电视剧从改编,导演到演员真是绝了👍️👍️真的达到了‘剧、导、演’三位合一。
高大霞本来是个没文化,彪呵儿的,还有点偏执的东北老娘们儿,给佟丽娅这么一演又别有一种味道,说不出来,却又那样的,唉!
有句俚语叫:狗揽八泡屎。
好像就是这个样子。
编剧把她写的像只八爪鱼,到处都有她,有她就有事儿,哈哈,这真叫一个绝了!
好,好,好!!!
总体感觉是部韩剧。
很好看。
结尾也不松。
万德福是大姨还真没看出来,成功!
👍️44集高大霞、麻酥酥、大姨、晚霞子嘴斗也不错,条理清楚交代的不局促,看着也不牵强,不容易。
👍️
故事还行,节奏挺快不腻味,但最大的感触是新老演员的对比,正面这边一水儿的俊男靓女,但演技一个比一个生涩,简直就是一堆生瓜蛋子捉鸡般的尬演。
也就佟丽娅还行,但有点用力过猛,虎的很,跟她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
而反派那边老戏骨对戏,场面十分炸裂,步步惊魂引人入胜,就连小跟班一句“大姐给您煮碗鸡蛋糕补补”都感觉带点韵味,比正面这帮生瓜蛋子装腔作势要强。
在配合反派诡计多端的剧情,实在是觉得这部片子反派太过出彩,反衬托出正面人物一个比一个拉垮,傻子一堆。
而且反派这些人的设定过于执迷不悟,顽固到死,反而让反派有了一种立场坚定意志坚强的高大感,不禁感叹争夺天下,各为其主,反派也都是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最后反派的失败,倒让人有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
尤其是片中的那一句:“当年一起打鬼子的时候”,让人不禁唏嘘,既生瑜何生亮。
不是负面评论:活到现在我觉得当时一定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但不一定是大家想象的脑力四射斗智斗勇………真的是很草台班子的世界,我看得很放松反正
这是大连喜剧人吗?主演国民党?搞笑谍战片?不不不是蝶恋花?
陪妈看系列,笑死了,这电视剧咋这么二,给我笑不活了,没有任何逻辑,就搁那闹腾,佟丽娅咋接这么个角色,太毁形象了
看了两集感觉还不错,轻喜剧的风格挺别致的,高大霞虎里虎气,跟傅家庄性格正好互补,两个人欢喜冤家并肩作战的感觉还挺好的。看到大霞就觉得有希望有能量,算是有积极象征型人物吧。
侮辱抗日
剧荒搂了两眼,还是继续剧荒吧
这是在干什么,可“媲美”下架的那个抗战剧了。导演看名字眼熟,原来还导过一场爱情的旅行,水平不行还是工作态度不行?避雷吧
不同以往的严肃谍战 更贴近人民生活的谍战剧
好看
实在是有点降智和过度巧合,这样子也不像身经百战的老地下工作者。而且佟丽娅和人物性格差的远,强行演的大大咧咧和扯着嗓子很不舒服。越往后这叽叽歪歪的感情戏看的越来越难受。毛导,你还是多和刘戈建合作吧。你们多整几个抗美援朝题材的,军事题材的。高大霞这个编剧是真不行…
陪家人看系列 老演员们的演技还是靠谱的 剧情忽略 但是好笑是真的
都什么弱智剧,佟丽娅演技之垃圾只能让人可惜她的脸蛋,把我党地下工作者拍得这么弱智没脑,是八千 50万吧……导演居然是拍出能文能武的李延年的毛卫宁,哎,无话可说
虎头虎脑的丫丫,喜剧的潜能迸发。喜欢佟丽娅的<霞光>。看到不一样的谍战剧,新颖。
emmm有点尴尬
一堆所谓的腕儿胡逼演绎了一出闹剧。
好看,推荐饭后家人一起看,渐入寒冬,与家人围坐温暖的家中一起看吧。
佟丽娅为啥最近老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呢
陪老娘系列。又一部神马玩意儿……
我妈说挺好的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