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话,零零落落的看了看,没看完这个剧集,不过作为TVB忠实的粉丝,此等题材的电视剧还比较少见,个人不是很喜欢古装,因为古装就决定了没有我心爱的索尼爱立信……
我想我真的喜欢上李吉祥了。
前两天豆瓣猜里推荐了这部戏,本来也是抱着消遣的心态看看的,看到第一部还觉得很一般,结果到了汪子君和李吉祥这一段就无可救药的沦陷了。
这几天都在网上查别人的评论什么的,可惜这部戏终究是佘诗曼的主角,对李吉祥这个人物的评价都蛮少的,正面评价就更少了,甚至有人很直接的说没意思。
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我就是迷恋上了。
民国时期的师生恋加上革命时期分外浪漫的爱情,无一不让我热血沸腾。
那个梳着bobo头的女学生一脸痴迷的望着她心中最完美的男子,通宵读着他写给自己母亲的感谢信,在梦中也不忘记许下自己一生一世的诺言,更愿意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不顾一切的随着心爱的人私奔到远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深切的爱意。
私奔后的生活,温馨却拮据。
爱情终于碰到了面包,一起吃苦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悲哀。
一个男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可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由一个吃穿不愁,满心都是纯真理想的少女变成一个只言柴米油盐的妇人,任是谁都会觉得沉重。
而生逢乱世,很多时候都已是身不由己。
与和那个年代所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一样,这段感情最后同样湮没在了纷繁的革命理想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沉吟着这样的词句,他终究离开了她,即使中间有短暂的相聚,也只是带来了更久的离别。
终究是要离开,投身于革命的轰鸣中,顺着铁路,顺着流水,一次又一次的去向远方,从此,咫尺天涯。
这个故事我看了四遍了,台词快倒背如流了,却一点厌倦感都没有。
身边的人都说我疯了,对于一个刻画得并不饱满的人投以如此深切的感情,可这份情愫就是不可预料的蔓延了,深入骨髓。
或许有一天我会好吧,但是那一天是如此的不可期。
昨晚把凤凰四重奏从10集开始又撸了一遍,因为我对第二代第三代的故事记忆模糊,第二代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私奔,第三代只看到一段两个人争论女性应不应该有事业,第一代的悲剧不忍心再看,第四代是真的很启示我,还是很高兴在不到十岁的时候看过这个剧,“拍婚纱照一定要有新郎吗”“生了孩子就一定要结婚吗”这两句话在我的女权意识觉醒之后,恍然意识到原来小学时候就已经被港剧这样启蒙过了。
上一次看凤凰四重奏,是18年夏天阿佘又凭娴妃爆火,有朋友来安利,我顺势反向安利了一波阿佘的港剧,尤其是凤凰四重奏,但是当时并没有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安利的重点也落在第四代的故事上,那时候才发现,原来小时候已经看过那么多独立女性的故事。
当然,小时候看过那么多港剧,像思嘉这样的女主角还有很多,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对她印象最深刻。
昨天再看,看到思嘉这段的时候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而且我的初衷是看完第三代就行,弥补一下小时候没看过二三两代结局的遗憾,可是第四代开始了,还是忍不住看下去。
思嘉完美继承了她们母系祖辈母辈的聪慧坚韧,精神人格上完全独立,像伍尔芙的那句,女人从她的祖母、母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
现在再看感到很唏嘘,我并不认为KO是一个优秀的伴侣,他对思嘉的态度一直都是高兴的时候逗逗玩玩,不高兴了就离开,虽然他远赴上海之前悄悄资助了思嘉,但是我始终觉得,他没有能够从精神层面和思嘉共情,他始终是轻视她的,她的古灵精怪热情似火在他喜欢的时候是灵动,不喜欢的时候是轻浮浅薄,所以他看到阿吉在他家的时候问都不问就摔门而去,看到思嘉的朋友在他家聚会直接当面发火(我知道他隐忍了,是在有人把蛋糕扔他脸上之后才生气的,但是如果两个人同居,不应该先对这些完全可以设想到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先沟通吗?
这里两个人都有问题,毕竟房子是他的。
但是我会很反感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他真的平等地看待他和思嘉,就不会以一种高姿态去对她了吧)。
小时候印象深刻的跨年夜,他和欣在上海419,思嘉在香港生孩子,昨天看这段好像有删减,没有419了。
虽然思嘉复兴凤凰楼的这段怎么看都金手指过猛,但是毕竟人家一两集里完成了这种壮举,比现在很多浮夸创业剧来说至少短,对观众的眼睛和大脑都挺好,何况前面三十集已经铺垫过当初凤凰楼在北京多么了不起,也有思嘉按菜谱做菜得到好评的前提,所以这段创业进度条飞快是有合理化的。
说一下我不那么喜欢KO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段关系里他没有肯定过思嘉,也就还是之前说的,轻视,只不过这里我想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泰哥的成功学虽然看起来是那种骗子,但是在他和思嘉的关系中,他的激励是正面的,他让思嘉重新树立起信心,并且有勇气自己来做计划推介,虽然如果没有KO的默默注资她们这项目也不能如此顺风顺水,可是对于思嘉来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勇气和信心是更难得的东西。
但是这种勇气和信心,难道她会从KO那里得到吗?
我觉得不会。
甚至连泰哥攒局跟他谈合作,他也只对思嘉冷嘲热讽,我知道这里可以解读为吃醋,但是他也带了欣(他心目中原来的完美妻子,他想要思嘉成为的那种女人),就许他阴阳怪气吗?
他只想规训她,让她变得优雅得体,成为他带的出去甚至带出去有面子的完美太太,而且在他高收入的加成下,思嘉大概率会被迫变成家庭主妇,虽然我们知道,对于求婚,思嘉完全不为所动。
但是如果有一天,糖衣炮弹奏效了呢?
那就是俗套的洗手作羹汤了。
所以我还是很喜欢对思嘉的刻画的。
最喜欢结局,她对结婚完全不动心,这要放现在,KO一定会在教堂等到她的,有情人终领证。
她太清醒太有主见了。
而且我觉得KO对思嘉后续的穷追不舍,很大原因是因为有孩子了。
我不认为他终于被思嘉的魅力折服,他依然不理解她,不然为什么会理直气壮想当然认为思嘉会来结婚,她明明跟他说过好多次,明明白白,他是不想听还是觉得不重要呢?
以及最后一集,我觉得有删减,所以剧情不连贯,印象中阿吉偷偷留下了那件衣服,并且抱着衣服偷偷暗恋KO被思嘉还是KO撞破,反正KO知道了吉的取向,不然没法解释他怎么本来对于思嘉和吉的关系耿耿于怀,后面突然不在意了(现在的版本只有吉对他说,你好好把握思嘉,这段完全不足以解释KO的态度反转吧),而且为什么厨神大赛吉会因为KO没来而焦虑走神发挥失常,这段在偶像剧里不都是发生在男女主之间吗?
突然来这么一趴,很怪的,这里有什么好删的啊,真是敏感。
包括KO迟到,这里之前很合理应该有一段,KO知道了吉对自己的想法,想避开他,而且吉知道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不然吉失落什么啊。
真是的。
反正思嘉的爱情观婚恋观真的对我启发很大。
清末:女性摆脱不了固有思想束缚,嫁给纨绔公子,吃喝嫖赌,败光家产,明明可以离开却选择不离不弃,带着一家人开凤凰楼。
开的时候还在旁边打压说不行,还好有青梅竹马的支持。
后面生意火了男主又死性不改抽大烟,对家里是一点帮助没有啊……军阀时期:受过新思潮和留学回来的老师的爱情。
但即使留学了,也会因为愚孝听母亲话要接受指腹为婚,好在后面看清自己内心两人私奔。
只是社会很现实,时代命运影响个人命运。
中间因为女主误以为寄错了信导致男主没有看到母亲去世前最后一面,男主冷暴力,和其他女生没有边界感,有点不喜欢……好在后面参加活动,以国家事业为重。
女主也继续读书深造成为作家经济发展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的大男子主义下,女生什么都会干,出去工作大展身手最后丈夫变成自己手下,两个人也明白家庭事业应该共同承担责任……但是这段里男主的朋友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男性有工作能赚钱自以为是大爷,处处打压女性,而且经常找小姐,把女性当交易司空见惯……新世纪:男女追求平等,相互尊重,交友自由。
只是多了算计,权衡利弊。
最后女主有了事业,有底气生养跟自己姓的小孩,也不再局限于婚姻一张纸,更自由整体来看,这个剧通过一座凤凰楼反映四代女性传承,更体现不同时代下的女性思想变化、意识觉醒
因为喜欢佘诗曼,在新闻女王播完后,去回看了她第一次封后之作《凤凰四重奏》。
透过四个故事,表现百年历史变迁,不可谓设计不宏大。
故事的连贯性、紧凑性也彰显了tvb的功力。
毫不夸张地说,六七集故事的信息量,放在内娱,足以编出一个30集以上的电视剧。
这也是我们爱tvb的核心原因之一。
*时代变迁*这部剧跨度超过一个世纪,见证凤凰楼从建立到出售到香港重建,也是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变迁。
第一代清朝末期,动乱四起,创立凤凰楼。
魏瑜凤和余赐明明青梅竹马,却止乎礼,连手都没有牵过,下一代的娃也不是他俩的。
这一代的故事我觉得是最丰富完整的,瑜凤和余赐的心有灵犀、默契配合表现得细腻传神,对传统礼教中低眉、隐忍、出嫁从夫的社会观念也刻画深入。
最后的双向奔赴又戛然而止,回想都还是满屏心痛。
没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他们的每一点互动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她终于看到假扮离开的他却忍住满眼泪光,她帮他治病给他做寿包知道他一定能吃到,他帮他教训老公不小心留下面人后来送个面人报平安,他被迫给他介绍对象一晚上魂不守舍的浑浑噩噩。
虽然始终没能在一起,但一直相互陪伴,永远心系对方也知道对方心系自己,从未有过误会或怀疑,光这点就已经足够美好。
插一句陈键锋的二世祖演的也太好了,拿刀斩死他的心都有。
第二代民主运动,国民政府,凤凰楼发展并转手。
汪子君和李吉祥起于师生,敢于私奔,虽然最终也是长久分隔和等待,但也有过短暂的相守时光,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后代。
这个年代,正是学生思潮觉醒、女子上学读书的时候,汪子君勇于实践新思想,也勇于接受新挑战。
印象最深的是她参加黄包车比赛的全力以赴、打网球时对李说我不喜欢你、私奔后两人的甜蜜点滴、珍惜眼前人的开解。
马德钟的李吉祥,说话真是好温文尔雅啊,可惜乱世中,哪有平稳幸福。
第三代香港腾飞,回归前夕,再遇凤凰楼。
白慧珍和戴立仁英雄救美一见钟情,婚后恩爱相守,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在当时的香港,男人对女人出来工作还是颇有意见,这才有了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和时代气息的故事。
女人来自火星,男人来自地球,整个故事基调复古欢乐,摩擦碰撞之下,逐步改变了世界格局。
两位主演专门转了口音,贴近新移民香港的时代风情。
这一代亮点太多了,每一集都记忆深刻。
第四代千禧年过,现代独立,重建凤凰楼。
戴思嘉和方家安,从素不相识到互相吸引,成为同居恋人,分手后思嘉做了单亲妈妈,两人兜兜转转又共同照顾bb,到最后也许两人都没有结婚。
这一部的各种巧合是真的有点多,现在无数剧中熟悉的套路,tvb当年早就是鼻祖了。
戴思嘉和方家安,两个世界的人偶然相遇,因开心而相恋,因误解而分开,因牵挂而重逢,因bb而升华。
KO向思嘉告白、两人甜蜜互动、衣服穿不好是不是就可以不走,真是苏的星星满眼。
这一代的意识形态明显又不同了许多,单亲妈妈、未婚先孕、婚前同居等等,放在过去年代真是想都不敢想。
看完全剧,不禁感叹,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权力,比如上学、工作、穿衣自由,都是历代前辈一点一点斗争出来的。
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解放势必取代封闭,自由势必冲破枷锁。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尤其是女生,真的很幸福。
*真正的大女主*这部剧,不论是哪一代,对我来说都是真正的大女主。
且不论时代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局限下,她们都坚守本心,做主动的选择,做着自己认为值得坚持的事,保护自己认为需要保护的人,不向时代和命运低头,不会因外界的喧嚷影响自我的坚持。
她们不需要靠男人、不需要比男人、不需要男人的金手指,只是她们自己,站在伴侣身边同样出色,绽放出不让须眉的光芒。
她们也不需要制造两性矛盾或性别对立,她们的伴侣也不需要是霸道总裁或者宇宙第一,他们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人,是我们身边的亲切的人,是会相信可能真的发生过的平常又不平常的故事。
这是2006年的剧了。
剧中的意识形态现在看仍领先。
“结婚不是必须的,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拍婚纱照一定要有新郎吗?
”“谁说我是一个人养大他,还有bb的干爹干妈”“结婚?
傻子才结婚”“喜欢一个人是没有错的,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最让人感动的是,当事人、身边人、社会都对这些给出了无限的包容。
这也使得现在版本的删减显得有些无谓和讽刺。
近年来的不少现代都市剧、古装剧都裹着独立的外衣,却拍不出真正的大女主,而之前没有标榜大女主的剧,反而拍出了深度和力量。
也许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差距吧。
*演技的扛鼎之作*佘和马分别演了四个角色,相当于谈了四场不同样子的恋爱。
佘的演技自不用说,随便一张图都能看出来这是哪一世的谁。
之前感觉不少剧中塑造两个角色就是极限了,一动一静,一正一邪,却忘了人间百态,温柔也有不同的表情,活泼也有不同的底色,放在时间长河里,又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马德钟的方家安太有魅力了,又温柔体贴,又精明强干,又用情专一,又雷霆手段,在感情中的他和事业中的他仿若两人,但又不是毫无缺点的大好人。
他和思嘉在一起的放松,是在他的世界中从未有过的。
他不需要有矜持、有包袱、有提防心,思嘉就像水晶一样清澈、闪耀、简单,他们大声的自由的说爱,神采飞扬。
他说结婚的意义不在于承诺不会变,而在于有勇气给出这个承诺,并且愿意为之努力。
我深以为然。
这也让结尾他在教堂的坚持,和思嘉的任何选择都更加难能可贵。
(容我花痴一下)陈键锋也是个大惊喜。
二世祖演的让人咬牙切齿,还演出了又天真又可恨的矛盾特质。
小gay又温暖体贴,谁不想要这样一个好gay蜜,也只有思嘉这样第一反应是“喜欢一个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爱人)没有什么对错”的女孩才配拥有这样美好的友情。
怀念陈键锋在tvb的清澈灵动的荧幕时光。
Best time of TVB.Besttimeofus.
四代女人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刚开始看时,我以为又是什么说女性容忍,温柔,能牺牲这种美德,因为最近都是这种电视剧,可是到了第二代,汪子君已经可以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肯努力,肯付出,不怕后果在那个时候已经很难得。
但是前两代都是悲剧,因为最终都没有能在一起。
从第三代开始有了喜剧的色彩,从两个人说话的口音,穿的衣服,明显能看出就是那个时候的香港,如今看来很土气的衣服,那个时候可是风行呀,还有那个时候流行的东西,比如垃圾虫,例如那个时候流行的电影,剧中都有体现,很多小细节也都再现了那个时候的香港,编剧和导演真是用心呀。
从第三代开始我就喜欢看了,喜剧当然有意思,女人为自己和家庭开始费劲心思,力图达到两样兼顾,最终也感化了大男子主义的丈夫,算是圆满。
我更喜欢第四代,思嘉可以说是勇敢,在爱情路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真的是很勇敢,这样的女孩子虽然只是啤酒妹,但是我喜欢,我喜欢这样性格的女孩子,可爱,真实。
只是觉得和安安的感情,开始的太随意了,因为一夜情,因为这个女孩子帮了他的忙,就可以相爱了么??
我觉得安安开始是会喜欢这种女孩子,因为他周围的世界没有这样的女孩子,人往往会被和自己不同的人吸引,可是一旦拥有,时间长了,感情淡了,就又会开始在乎,原来觉得她可爱的地方,现在觉得不能接受,安安还是在乎思嘉做啤酒妹的身份,觉得她没有品味,做人处事太小孩子,思嘉开始要做凤凰楼以后,改头换面,安安这才重新审视她,觉得她好了,只是那个时候两个人已经分手,都太倔强,谁也不肯说,直到思嘉生了安安的宝宝,才打破了两个人的僵局。
最喜欢第四代,现实中男人和女人就是这个样子,思嘉很独立,从生活和经济上都很独立,即使有了很有钱的男朋友,也从来不花他一分钱,虽然说男人给心爱的女人花钱是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你花了,他便会在心底看轻你一份,以为你爱钱。
所以女人一定要自立,这世界离了谁不能活呢?
来自 httP;//stellaxu.blogcn.com
以前看着乐呵,现在回头看,真的特别有教育意义第一代,封建时代,男的无能,女主辛苦持家,尽管这个家对她不好,但是旧思想根深蒂固,还是服从命运,千辛万苦,一生不得幸福第二代,民国,女主主动追求幸福,男女主总算在一起,却被命运浪潮又分开,国家不存,谁守得住小家第三代,仍旧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大流趋势,然而女主勤劳又独立,不止是在家做家务,抽时间把各个国家语言包括小语种都学了个遍,然后就有了后面的话语权争夺以及制衡,很有意思。
第四代就很写实了,女主自强自立,不贪金钱,然而男主即使喜欢她也是当做宠物一般,爱情终究不能让一个富商娶啤酒妹,什么时候男主真的爱上呢?
女主成了凤凰楼老板娘的时候。
第一代告诉我们,女人的思想决定命运,第二代告诉我们,时代的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第三代告诉我们,做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勤奋好学,第四代就更有意思了,女人要自强自立,自己根子扎稳了,才能吸引优秀的伴侣。
2018年,来看阿佘的旧剧。
看完才感觉这个片子的立意很不错,写了四个年代女性的思想变化,能引起人们对现代女性处境的思考。
而且前两代故事虽然有点悲,但是很感动。
后两代,搞笑成分增多,很好看呀!
里面的阿佘好漂亮哦,阿佘拍这个的时候应该还不到30岁吧,演技真的很好。
一人分饰四角,每个角色风格都不同,也只有阿佘能将她们都演得这么到位了。
喜欢白慧珍和戴思嘉这两个角色。
一直不喜欢男主,有点老,有点丑,感觉跟阿佘都不搭!
第一个角色余赐虽然很爱女主,肯为女主付出,但是脾气真的很冲动,关键是扮相真的很不好看呀。
里面瑜凤的老公颜值很高,如果人设没那么垃圾,真得比较希望瑜凤和他真心在一起了,相貌比较搭。
不过,总的来说,四个男主角色都是一开始很不喜欢,看到后来慢慢接受。
恰好在今天,也就是三月八日把“凤凰四重奏”看完,也算是极有成就感了。
关掉屏幕,脑海里还是会浮现出佘诗曼和马德钟演绎的的那四对角色。
剧情以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凤凰楼餐馆为线索,分别描绘了清末,五四运动,六七十年代,以及新千年不同背景下的男女观,尤其是女性地位的变化。
三十集长度,四个独立故事,平均下来每个故事占7、8集篇幅,不会太简单,也不会太复杂,因为篇幅有限所以鲜有像韩剧那样注水、闷场、拖沓,看着已经先觉舒服。
每个故事带有各自的时代特色,胜在互不重复,各自新鲜。
第一篇章--清末 关键词:隐忍,牺牲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封建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三妻四妾再平常不过,女子则必须三从四德,琴棋书画,贤淑忍让,盲婚哑嫁。
在这部剧集里,佘诗曼扮演的魏瑜凤始终低眉顺眼,一身暗黄色挑丝双窠云雁的锦衣,头戴一支碧玉玲珑簪,对父母之命言听计从,即便自己的败家丈夫日日搂着别的女人在赌坊玩得昏天黑地,即便他一次次地悔改却又总是故态复萌,即便窝囊到把全部身家都输光了的时候,我们坚韧不拔的女主角依然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愤怒,反而平静地安慰身边早已暴跳如雷的家人,并且亲自想办法解决问题,把自己的丈夫一次次地带回家来。
魏瑜凤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实在拥有着极强的抗压力。
其实,纵观整部剧集,她是四个中最令人敬佩的一名女性,不仅忍受了一切一切的难以想像的煎熬,还在紧要关头带领整个家庭冲过重重阻碍,重拾信心,并最终一手创立了百年凤凰楼。
那时的女人,牺牲一切,没有自由,只有认命,真的是什么地位也谈不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第二篇章--五四运动 关键词:革新,私奔背景换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篇就是学生们上街游行的激昂画面,佘诗曼(汪子君)留着齐刘海的典型学生头,身穿蓝衣黑裙的学生装,杏眼圆睁,与同伴们一起示威喊着反日的口号,完全没了第一章那种咬牙,隐忍,哀伤的情绪。
这一时代是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旧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并存,老的现象与新的舶来品同在,大街上既能看到清代的大辫子,又不乏新式的西洋服饰、发型、物品。
汪子君受新思潮的影响颇深,因此她的思想较之当时的其他人来说,已数开放。
她会瞒着家人去演暗讽日本人的街头剧,参加男人一统天下的拉黄包车大赛,并且公然和老师(马德钟)争辩。
传统礼教逐渐被摈弃,革新的思想正在青年人中蔓延。
汪子君的叛逆在与老师私奔的情节中达到了高潮,与老师相恋已严重违反了伦常,更不要说私奔了。
叛逆,激昂,果敢,在汪子君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中,当时的女性一来需要和残存的封建思想作斗争,二来又要避免陷入新思想的歧途。
在抵抗两座大山的爱国运动中,女性的作用其实依然有限,但是她们的付出和努力是不容低估的。
第三篇章--六七十年代 关键词:大男人 光阴荏苒,我们来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汪子君的孙女白慧珍是个贤良淑德的普通家庭妇女,平时在家洗衣做饭,是个标准的贤内助。
具体表现为:丈夫起床前把他的拖鞋放好,把牙膏挤好,把他上班穿的衣服准备好,并且把早餐煮好,最后就可以甜甜地叫一声“老公起床了!
”在丈夫戴立仁的眼中,男人才是做大事的,女人只要乖乖呆在家里就行了。
然而,妻子并不想就此过着平淡的生活,她学会多国外语,更阴差阳错地瞒着丈夫进了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并且在广告创意领域挖到了第一桶金,发掘了自己的潜力,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是在家洗衣烧饭永远也得不到的精神上的愉悦。
在经过了许多波折之后,丈夫终于领悟到了不论男人女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闯出一片天。
而至此,情节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人互换了家中角色,变成了女主外,男主内,这个时候,丈夫才真正体会到了内外兼顾的不易。
六七十年代大概也就是我们父母生活的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虽说早已过时,但也绝不能说彻底根除,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男人比女人更能干,更能依靠,女人则多少鼠目寸光。
所谓“大”男人,“小”女人,即是如此。
但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也往往是女人,她们靠不俗的头脑,细致的观察和女性特有的直觉,渐渐将男性的优势转化过来,英姿飒爽地顶着那半边天呢!
个人而言,第三部是最有意思也是最有新意的一部,因为这个年代的故事之前甚少触及,是发挥空间最大的一个篇章,拍出来的效果也果然令人惊喜。
服装道具来讲,棉布衣,花裙,波浪头,飞机头,大墨镜,充分显示了后台工作人员做足了功课,让我们看起来既新鲜又不失那个时代的印记。
再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会引发的矛盾也促使了很多笑料的产生,其中众多配角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令人忍俊不禁。
第四篇章--千禧年 关键词:不婚主义,叛逆终于来到了现代,主人公戴思嘉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养成独立自我,热爱自由不喜束缚的性格,对爱情抱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态度。
爆炸头,超短裙,口香糖,路边摊,活脱脱一个小太妹。
而男主角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背景:知名会计师兼合伙人,对数字极其敏感,享受健康饮食,注重生活品味和质量。
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个人竟然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不过编剧总会在合适的时机让不懂事的女主角成熟起来。
物是人非后,戴思嘉已经成为了一名商界女强人,用惊人的毅力传承了百年凤凰楼的伟业。
这个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年代,社会的开放和包容性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情侣间的分分合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恋上有妇之夫、一夜情也成为家常便饭,甚至对于同性恋,人们也不再戴上有色眼镜指指点点。
道德批判的准绳被淡漠到无以复加,但是最终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是剧情里留给我们没有结果的悬念,也留给社会深深的思考。
新加坡女作家六六曾说:淘男人跟淘金子似的,过了第一遍沙,早早就把沙子里的金子滤出来。
过了那一茬的其他女人就只好在第二遍沙、第三遍沙里捞渣子。
所以她说,女人的网得投大点儿,不要只淘上游的沙,上下10岁都可以淘淘。
可是现实是即使六六这样的建议也赶不上女人的需求,所以就只好把已婚族再放回市场循环里再淘一遍了。
再说说两位主演今次的表现,佘诗曼演技果然大有提高,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人在她的演绎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马德钟演第三篇时甚有喜感,乃可造之材。
配角都是熟面孔,陈键锋也有突破,演个二世祖简直让人想把他往死里抽,演个GAY么又可爱的不行,啧啧,小小HC下…… 最后用万方新书的序来结束本文:生活的篮子沉甸甸的,装满了经历、感受和体验,有些是珍宝,有些是你不想再看一眼的痛苦。
而那些最黑暗和最耀眼的是什么呢?
不用看就知道,是爱情、婚姻,是我们女人离不开的感情生活。
实话是,不错,挺有想法的电视剧。
四个年代,女人的四段爱情故事,虽不是严谨的历史,不过你可以从其中感受到,时代变迁,下,女人地位,观念,服饰,历史的前进与发展。
有时候,爱或许在哪个年代都一样,认为爱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我比较喜欢最后一个故事,也可能是我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热爱自由。
合得来,爱了,在一起,不爱了,合不来了,分开就是了,不必束缚着彼此。
我看的时候,心情挺欢喜的虽然是很久之前
第四段居然有陈键锋喜欢上男主的桥段!
我觉得寂寞了~
我很喜欢这个剧的一个重要点是没有把它当做甜宠恋爱剧去写,每一世的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他们独特的性格,也导致故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我真的烦死那些“天注定”“宿命感”“一眼万年”这种俗之又俗的轮回故事。
看到很多人说好,期望太大了就挺失望的。立意很好,但每一代剧情单拎出来都挺一般,港剧中类似的故事看得太多了。节奏控制得也不太行(尤其是第三篇)。如果以前看或许还会惊喜一些,毕竟立意现在看来也不算新颖了。
拖沓
很前衛的一部劇,以絕對女性角度開始,雖然是四個不同的年代,但是都一樣有與那個時代與別不同愛情觀人生觀!還是要感嘆一句,那時候真敢拍!事實上,女人有自己事業,才會有更多選擇機會,和男人一樣的,這才叫公平。
佘诗曼越长中庭越长,看着有点怪。
不喜欢男主角。。。。
都差点忘了这个我看过
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sa苗喜欢马德钟
烂片~
不喜欢.
5
立意挺好的,四代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深有教义。阿佘一人分饰四角,果然实力派,不亏是封后之作。
一星给佘诗曼的美貌。标记一下提醒自己这剧不好看别再打开了
《新闻女王》后佘诗曼后爱症,当白噪音听听看…
最后一代。。。三苗你是来搞笑的么,你居然爱上了马德钟ORZ。。。
为什么是马德钟,苗苗呢苗苗呢,颜控哭了
最喜歡第三個故事
方家安不错嘢 但是更爱我阿吉呢!阔怜的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