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李翰导演的前作《少年莞得》(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77305/),所以对《优雅的谎言》也小有期待,因为看上去,它还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内心成长的治愈系片子。
没想到,如此阳光开局的电影,居然是一个相当黑暗但又假装波澜不惊的校园凌弱故事,令大光圈的世界变成了一种优雅的谎言。
有人说,冷暴力杀不死人,被孤立更加不算回事。
相比凌弱常见的拳打脚踢践踏人格,女校的姑娘们确实只有唧唧歪歪,连扯个头发的狗血戏码都没有。
但这样是否就能够说明:少女千智的烦恼就不是烦恼,她自寻短见更是不负责任?
事情恐怕不是这样,在日本中村义洋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主人公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学和大学时代,结果进入社会后,再一次遭遇了校园里的排挤和敌视。
换言之,只要有相似的金字塔群体架构,注定就会有那些被忽视被排挤充当塔基的人。
懂事的千智选择了负气的做法,电影几乎没有渲染妈妈和姐姐的悲伤,整部电影依然阳光满溢。
可是,就像很多电影所讲述过的故事那样:死者死矣,卷入其中的生者命运却被彻底改变,她们想要逃避都不能。
《优雅的谎言》通篇人物几乎都是女性角色,莞得的饰演者刘亚仁以影子的方式充当陪衬——谁都能轻易看出,他是一个坚持下来的男版千智(亦有对《少年莞得》的呼应)。
妈妈嘴上不说,迅速找到了报复的方式。
姐姐杏眼怒睁,发了疯似的要找出幕后真相。
一个最不可能选择自杀的人居然自杀了,这对亲人是莫大打击。
《优雅的谎言》正是用倒序追忆的方式,用不断闪回的方式来揭开少女千智的烦恼。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阳光姐妹淘》等电影的无缝转切过场,韩国电影在叙事推进上的巧妙和流畅,已经远远超越了还在邯郸学步的中国院线电影。
这种打破生死,连接过去和现实空间的场景,往往能制造出惊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令妈妈和姐姐夜不能寐,也让观众心有戚戚焉。
围绕千智就读的学校,导演再一次安插了邻里社区等社会关系,试图精准地剖开韩国底层社会。
女儿会出现在妈妈工作的超市,而姐姐的同学跟妹妹的同学居然也是一对姐妹,并且各自的家庭都是残缺的。
少年来超市找谢顶大叔,千智妈妈对校园暴力有直接的发言,并且叮嘱他,一定要跟妈妈说。
学校无作为,那家长必须有所作为,如果家长无作为那是家长的责任。
千智妈妈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对女儿的遭遇有感而发。
就连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花莲,千智姐姐也不计前嫌,充当引路人,带她远离了被孤立的荒野。
MP3和手机成了千智绕不过的两道坎,前者是病态友情带来的负累,后者成了同学们疯狂排挤她的工具。
当代中学生寻常不过的随身物品,对一个少女的内心却是非常大的打击。
她知道周围人的恶意,她假装浑然不知,直到坚持不下去。
如果对照下物欲横流、攀比成风的中国社会,这样的校园故事恐怕也叫人习以为常。
在煽情手法上,《优雅的谎言》安插了五个红色毛线团和里头的五张纸条。
这样的细节编排无疑是奏效的,但却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果连最后遗言都要以躲迷藏的方式来告诉亲人和“朋友”,那么,在千智的心中,其实她真的是独自站立,无人可以伸出援手。
所有人都可以被原谅,只有她不肯放过自己。
只是,以千智表现出来的阳光上进,如果她都想去了解抑郁症,那么她何至于要自杀。
或许,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因为这是电影的原点。
再有一种可能,没有道明的家庭过去也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可这好像也是一个伪命题,为何姐姐就能够正正常常地在校园出没,或许只能说是人与人的天性差异,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
早夭的少女,她必有寻常人所无法察觉的委屈。
人们常说,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在人生里继续走下去。
《优雅的谎言》说的则是,如果她坚持要走,那么,余者就应该好好的活着,一辈子记住她。
孤立这事和霸凌有些区别,但伤害的指数是一样的。
一般人总以为,只要不是身体上的伤害,感觉就没有很严重,大不了自己生活不就好了。
但套用《优雅的谎言》里的话——这是有朋友的人的想法。
每天一个人活在热闹的班里,又好像活在一切之外,没有人陪你说话聊天;有同学找你出去,即使这个人的眼睛中流露出明显的利用眼神,你却还是会默默地跟着去,然后抓住这短暂的相处,回家放大这种开心,让家人看上去一切都好。
有些事是家人也不能知道的,这样的心,大概只有被孤立过的人才可以理解。
《优雅的谎言》无疑是部催泪的作品,但它催泪的原因是,千智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会对这部片有共鸣的大体也都有相同的经历。
那种孤单的感觉,不是你只能揪住一个朋友,而是一个同学都抓不住,在这种时刻,即使身边只有一个朋友的同学,身上也是有光的。
每个人在班级里都有自己的位子,你只能站在一边,甚至不是配角,只是个观众。
人都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是最美好的,因为世界还没有向他展露尖锐的爪牙。
可是被孤立的人所要承受的心里压力,就是我们所有的美好都要直接去碰撞这个社会原本就有的算计、冷漠、疏离。
会被孤立伤害的人都是要捧着颗心去交朋友的人,我们不知道自己被排挤的原因,所以更加努力的抬好手,直到手里的心被绞碎。
我们羡慕那样独善其身,完全不用跟世界有所沟通的人,但这样的人很少。
特别是女孩子,那种敏感此时已经用触角探到了这个世界的恶意,只能更加封闭自己。
其实千智的死亡很大程度上确实来自于家人的疏忽,我们在悲剧发生后,会不自觉的在他人身上寻找理由,这其实也是负罪感在作祟。
姐姐万智一直在找害妹妹自杀的元凶,后来逐渐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对妹妹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电影中千智的几次求救都是以“我们班上的某个同学”作为掩饰的,无论和图书馆的陌生人,还是自己的姐姐,她都伪装了发问者的对象——因为千智已经知道,把自己的真实袒露给对方会受到伤害。
而当这种掩饰发生在家人的身上时,实际已经说明,我们的心开始被隔离了。
曾经被孤立的人其实是很好辨认的,即使时过境迁,她们还都明显的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从这些人身上你很少能窥视到她们心底的秘密,因为在多年的斗争中她们都学会了隐藏。
电影中的千智经常去图书馆,然后和长头发哥哥教了朋友。
读书确实是很好的逃避现实世界的方法。
初中就是我展开长长阅读史的起点,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整个人浸淫到故事中,假装是你不理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个世界不理你。
千智曾经拥有过朋友,后来因为父母的原因与这份友谊失之交臂。
“深深刺痛我的心”,这是千智难得袒露自己的悲伤,也可以看出她真的用心交过这个朋友。
她最后的死亡也许不是因为孤单,而只是深深的感觉到累。
如果一个人只能在自己面前才能袒露真实,那么她将承担一股人所无法理解的重压,这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很可怖的。
《优雅的谎言》里的花莲被孤立时是万智最终决定帮助她,乙一的一篇小说中,一个人过活的女孩通过脑电波里的电话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虚拟的世界总是治愈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密谋着让主角获得幸福,这才让这个沉重的话题看来才会有一点窝心的感觉,这也是韩国电影很擅长的角度。
《优雅的谎言》的理想化在于,它假定千智在去世之前已经原谅了一切,还设定了“五个毛线球”的桥段来表现千智的心。
但其实从被孤立的那一刻起,区隔就永远存在了,人就被装进了玻璃瓶里,这个世界和我,我和这个世界,都保持在这个能彼此看到但不能触摸的距离,《优雅的谎言》里的千智是要有极强的善和美好,才能抵制住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去原谅一切,而如果可以随着时间丝毫痕迹都不留下,那便是最美好的奢求。
我们现实中的人,只能将自己托付在自我的空间中,相信只要活着总有好事可以发生,挨过孤独、寂寞,从一个人的世界中滋生出鲜花来。
——如果被孤立了怎么办?
——那就自己呆着。
姐姐万智,性格孤僻,大大咧咧,在妹妹千智自杀后,偶然通过她的狡猾好友花莲得知妹妹一直都在装快乐。
妹妹千智,年龄14岁,性格乖巧温顺。
总是以天真快乐的样貌示人,成绩名列前茅,是三口之家中最活泼的小女儿。
有一天,14岁的千智突然自杀,令妈妈和姐姐惊慌失措。
姐姐万智决定找出自杀的真相。
其实千智是受到了校园冷暴力,除了同学玩笑般的排挤,还有她那所谓的闺蜜的不动声色的排挤,比如生日派对写晚一个小时,让千智迟到。
她总是默默承受着这些。
我们身边可能有是个人里,有一个是万智,九个是千智吧。
现在的网络暴力也是很严重的,该影片传递了很好的思想,让人反思。
值得一看!!!
片中的姐妹性格和我和我姐姐的性格很像。
我非常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被孤立的情况,但好在我妈逼我姐带我去吓唬那些小伙伴必须跟我玩,后来才知道孤立我的原因竟然是莫名其妙的误会。
经历多了,人就从一个软柿子变成了硬柿子,感觉不怕什么,反而会让人怕你。
欺负人的人也不敢欺负到你头上。
有的时候人会说,被人欺负的人,肯定她自己也有问题,是的,人的性格多种多样,难道性格孤僻,就能成为被欺负的理由吗?
你可以无视她,但不要和欺负她的人一起嘲弄她。
那些在旁边一起嘲笑着的人更加的可恶。
想要做一个温软善良的人越来越不容易。
好的结局不是圆满,而是充满希望。
全片结束虽然哭得稀里哗啦,但心里却满满的。
最后千智给自己的那张纸条一下子打开了所有哽住的心结。
【感谢,能够撑过来】。
虽然会为生命的逝去感到心痛可惜,但是就像万智说的【笑着】一样,在天堂的千智也会快乐。
以一个温情的方式去描述这间相对残酷的事情,比起熔炉来讲会不会更好接受。
看之前对剧情一点概念都没有,看过后意识到是这样。
以【原谅】为核心,虽然不至救赎,但也算得上是解脱。
影片最后美莲守住约定在千智的柜子里放入相机,因为被千智原谅,心结也可以打开吧。
看的时候心里非常疼,能够拿出来单说的点太多,每张纸条打开的时候心里都咯噔一下然后落泪。
在看到【因为还记住最初的笑脸】时一下子被戳中,也不是震惊,只是觉得心痛和感谢。
心痛千智的生活,感谢在这样的生活中千智还有着这样的爱和善良。
给美莲的纸条也是,从美莲说【我真的很想千智】时开始揪心,直到最后美莲靠在万智肩膀上睡去。
怎么说,觉得释怀,也觉得放松。
感谢这部片子带来的温暖。
千智活得太痛苦,被排挤被欺凌,因为误会又失去难得真挚的一份友情。
虽然很讨厌说【死也是一种解脱】这样的话,但是对于弱小不言语又抑郁症的千智而言,到底还有什么去路可以走。
拉面头的伤心情有可原,因为互相都孤单所以相遇成为朋友,现在却少了一半。
全片并不是不压抑,有时难过得都快想砸屏幕。
可是慢慢看到片尾万智和妈妈笑着走远就会真心感谢这部片子。
在爸爸去世后的九年也并不可能圆满地生活,但是因为互相拥有对方才会很幸福。
【每天要穿整齐的衣服出门】,所以当如此用心加油活着的千智离开后,万智和妈妈也要勇敢努力地生活下去啊。
昨天刚去完见面会今天就看到中字,对于之前已经反复翻看无数遍无字的我而言简直就是天堂。
保安说【因为感觉你像我子女】的时候心里窃喜想原来真的在玩菀得的梗啊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个赞。
一如既往地膜拜姐和雅星妹子,只是看完之后又加上了香奇。
刘亚仁除了起一丁点推动作用外,几乎揽括了所有的笑点...
千智在花莲的生日宴会上默然无声地吃单给她点的那碗炸酱面,满足了一众少年看客的愿望,环绕着嘲笑和冰冷的手机壳。
她低着头吃得匀速有序,就像吃下她苦涩无味的生活。
当妈妈说随便吃碗炸酱面的时候,这个在家里向来乖巧听话的女孩罕见地表达了自己的厌恶:“我讨厌炸酱面。
”这个细节在她死后才一再被忆起,妈妈喜欢吃炸酱面吗?
也不是。
她在花莲家的店里一次又一次地点炸酱面,只不过是一种对自己的惩罚。
当然,也是对花莲妈妈的惩罚。
这部电影也许是表达校园霸凌与孤立的反思,但又并不是这样。
对于少女千智来说,她并没有选择,因为,生活给她的,就只有这一碗炸酱面,她要么忍着吃下去,日子可能会慢慢好起来;但如果不忍呢,就是她现在的结局。
很多人年少时都有轻生的念头,这并不稀奇。
因为这其中的许多并没有被付诸实施,所以才活到了现在。
我们变成了大人。
如果站在现在,再去回头看,当时的挫折、恐惧与委屈好似不值一提,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些时刻,对于那个小小的无助的孩子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不知道如何是好。
千智是早慧、敏感和犀利的,这些在她的学校演讲、与朋友的对话以及与家人的相处中都有体现,她甚至知道通过克服自己的抑郁表现来伪装自己。
这些没能保她一命,对于童年暗礁来说,这些也许在成年后会是优点的性格是雪上加霜,同时,也给在她死后不断追悔的身边人以更多的自责与内疚。
而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最深的感触。
说了那么多次珍惜眼前人,说了那么多次要守护眼前的幸福,但是好像总是在边说边忘呢。
假如回到千智死前,你以为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吗?
不会的。
她留下的所有遗物都通往漫长的思念,这种折磨让所有同她的死有关系的人都无法逃避。
人在童年时,是最不容易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恶的,这种作恶有时候并不带来快乐,却还是犯下了。
花莲和美罗要伤人,是因为她们想吗?
也不是,她们也不快乐,她们只是为这种不快乐找了一个出口,但她们比成年人更缺乏同情心同理心和对后果清晰的认识,就像班级里那些先孤立千智又孤立花莲的孩子,他们浑浑噩噩地形成了一种压迫与伤害别人的势力,他们又何曾觉察得到呢?
比起这个,他们中的每个人应该更怕的是被这样的群体抛弃,成为站在千智和花莲那个位置上的人吧。
对于妈妈和万智来说,愤恨之外,自责和内疚让她们更加难以释怀。
对千智的忽略,让她们承受了这样的后果。
平常的对话,惯性的日常,要在乏味而辛苦的生活中去找情绪的蛛丝马迹,总是困难的。
关心也好,爱也好,都是需要精力的。
虽然明明是彼此依偎,也明明是世界上最亲的人,但是在各自与生活战斗得精疲力竭也好,被生活消耗得沉闷无聊也好,再分出精力去关心身边的人,似乎总是困难的。
虽然晚上一起回到这个家,但白天却是完全不同的轨迹,面对着不同的世界,好像也是很难交流的呢,尤其是在你倾诉也没有人会认真听的时候,还要怎么开口呢?
对于孤独的千智来说,比起情感的形式,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心灵上的支持吧。
不再年少之后,死也不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它的诱惑会减少。
但其实,在许多的争吵,情杀和家庭破裂的背后,都藏着漠视的眼神吧。
面无表情的,心不在焉的,爱从河流变成了僵死的泥潭,虽然它一直期待能够重新流动起来。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看韩国片,机会不会让人失望。
《熔炉》(依据聋哑障碍人学校校长性侵学生改编)、《辩护人》(专制体制下法律人的抗争)、《奇怪的她》、《我爱你》(关注老年人生存状况)、《素媛》(幼女被性侵事件)、《阳光姐妹淘》(青春友情及母女关系)、《开心鬼上身》(孤儿与孤独、亲情)、《母亲》(一个母亲对罪犯儿子)……在小的素材,在韩国导演的手中,也能烹制出一顿大餐。
今天看了《优雅的谎言》,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女孩突然自杀了,痛苦的母亲和姐姐在追查孩子死因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了自己的女儿、妹妹面临的孤独、心底的绝望和无助。
一个孩子的死亡,有很多原因,同学们的孤立和戏弄、“朋友”的背叛和欺骗、老师的失职、家人的忽视。
可是导演显然不想简单地在抽死剥茧中探寻一个女孩的死亡,他以更高的角度和视角阐述了悔过与原谅。
史铁生的作品,那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一个“可怕”的孩子,他通过“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的方式,孤立一些人,从而拥有了一种让人畏惧的权力。
就像《优雅的谎言》中,花莲就像那个可怕的孩子,更有意思的是,当千智自杀后,花莲逐渐扮演了千智的角色。
孩子的恶毒未必源自内心的思考与设计,他们只是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而成人的世界,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全都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的,在这方面,M是此中高手。
他一手策划的文化大革命中,数亿的善良或不善良的人们,主动或被动,都陷入了他设计的这场残酷的成人游戏。
有多少善良的人们,在被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之后,想片中的千智一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M用的手段无非也是,让XXX做接班人,做伟大领袖的亲密战友,打到一批,扶植一批。
这和那个可怕的孩子“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有什么区别?
可是正如万智在影片中说的那样,“就算你手里拿着再好的饼干,只要别人对饼干没有兴趣,你什么都不是。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能对“饼干”没有兴趣,又有多少人是不得不对“饼干”有兴趣。
万智最终原谅了花莲,并且希望能陪伴花莲走出“杀人犯”的阴影,这样中原谅到了宗教的高度。
可是对于造成数无数人死亡的文革,根本没有罪人,根本没有忏悔者,根本没有施暴者承受压力,甚至没有谴责者、叙述者,时间长了,就变得没有了亲历者,那么文革是否发生过都会变成一件让人怀疑的事情。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
没有谅解,没有谅解,文革就像一笔永远无法购销的账,这一页如何能翻过去?
节奏冗长,再加上高雅星的饼脸不断跳出来膈应人,真是看得人了无生趣啊,对比之下其余演员倒是顺眼了很多,妈妈的表现很自然,比较喜欢,长发大叔(这么嫩的脸叫叔合适么)角色有几分讨喜,然而根本没有多少出镜的机会,只是作为另一种饱受欺凌然而挺过来了的衬托物罢了。
这倒都罢了,片名为优雅的谎言,谎言算是有一些,优雅绝对谈不上。
校园冷暴力主题在细碎的叙述中变得不清不楚,极其隐晦,仿佛无缘无故的,受迫害者就去自寻死路了,这大抵是为后面顺理成章的“原谅论”做好铺垫吧。
然后恶心的就来了,片中强行安排了圣母拯救世界的五个毛线球试图拔高主题,但总觉得无法接受这种“打了右脸,就把左脸伸过去找抽”的贱相,或许正是蹩脚的“以德报怨”观念才让坏人更加得意洋洋和肆无忌惮,导演和编剧真心觉得单凭姐姐几句话和一份死者遗言,那个以欺负人为乐的渣女就能痛改前非不再做类似的事情?
即便把问题归咎于抑郁症也于事无补,害她得抑郁症的人不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吗?
编剧脑补出如此圣母的受害者,考虑过现实社会中真实受害者的感受么?
如果没有亲历受害者的遭遇,谁有权代替受害者本人说一声原谅?
看的时候会想起小时候作为借读生被欺负的点滴。
排挤有时不是不和你说话,而是在你周围产生一种不对等的氛围……本来以为只有小孩子会这样,后来发现同事中也有这样的人。
片中的孩子心里很清楚虚情假意,还存着一份对朋友的希望,那个年纪,朋友真的很重要!
不像长大了,知道办公室这人爱推诿还说的一副漂亮话,离她远点就是。
但是,孩子不一样。
我们周围有多少披着美好的外表,看起来阳光无害却背后捅刀子的人呢?
影片中的花莲把无辜诠释的很到位。
用看似看玩笑的话语奚落你,让你有口难言。
过后,还能轻描淡写的为自己洗白,只要人不死,这样的人会继续活在不受良心责备的世界中吧?
又有多少人是帮凶,对这样的事和言语从众附和,还喜欢用舌头传说?
还有多少人是糊涂的不明真相,反而以为是片中受害者是怪胎,性格不爱说话的?
其实千智是很爱聊天,也很爱笑的女孩。
只是在这帮人面前,无话可说。
还有人居然像花莲妈妈一样,说是千智太软弱了。。。
真是想问问这是人说的话吗?
千智不是魏璎珞,花莲也不是用暴力杀人的罪犯。
千智她这么小,体谅妈妈生活不容易,她也希望有一个朋友,有正常的校园生活。
千智问过万智,假如身边只有这样的朋友呢?
她口中的这样是什么样的?
就是伪善的,假装和你要好,实际拿你寻开心的,不在乎你感受的,让大家还觉得她很好的,让大家觉得是你怪癖的那个人。
她问过万智觉得花莲怎么样?
记得万智怎么回答的吗?
很可爱。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她知道花莲的伪善,那个拆了"自杀毛线"的女孩是她愿意放弃死亡,对友情重新开始的希望……很美好的一段女孩间的片段,最终却因为千智妈妈和自己爸爸的关系说了绝情伤人的话!
是啊,不在乎的人说的话伤不到几分,可在乎的人说的话份量太重了!
没有人需要怜悯的友情,"老师说,你去陪陪可怜的千智吧"……把友情跌倒了任务的份上……为什么千智愿意妈妈恋爱,而她不愿意爸爸恋爱呢?
完全可以用真话的时候就不要说狠话了。
抑郁症自杀的人,大多都看来平静,也多识得人性,才更伤情。
把他们推向死亡的从来都不是看得见的刀枪剑戟,都是暗中看不见的人性的恶毒。
文/Xaviera@人人影视一个爱笑小女孩的自杀,引出了校园欺凌的话题,但这种欺凌并不是拳打脚踢,而是言语的冷暴力,想要好好继续过生活的女孩妈妈和姐姐,言语冷暴力的施暴者女孩的朋友们,在小女孩死后反思、悔过、最终获得原谅,《优雅的谎言》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看似是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而且大部分画面都使用暖色调,但看完整部片,萦绕在心的不是那些好好地生活下去或是改过自身的积极信号,而是小女孩所遭受的言语和行为上的冷暴力。
看完突然就想起同样被这样对待过的时光,没有缘由地突然有一天发现好像所有人都不想跟你玩,不想跟你讲话,你努力想要融入别人的圈子却发现自己只是个局外人,以为对朋友好什么都帮忙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心,大方地请所谓的朋友吃饭,但实际上他们吃完饭不仅不会跟你说谢谢还觉得理所当然。
在背后讲你坏话捅你刀也全然不知,到你知道了想反驳却发现反驳来其实也毫无意义。
他们会觉得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但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别人什么,其实有时候你根本就什么也没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就算是朋友也总会有流失的一天,以往那些走得很近的朋友,到最后总会因为环境的不同渐行渐远,这些东西不想跟家里人讲,有陌生人肯听当然好,但没有的话久而久之,不想去面对这些东西了以后,就会觉得一个人呆着比较舒服。
还好就算是这样我还是好好的没有像戏中小女孩那样结束生命,因为正如戏里面的台词一样,有些人躲也躲不开,挡也挡不了,也不必像伟人一样,原谅所有人,爱所有人,讨厌就是讨厌,喜欢就是喜欢,这样真实地活着就可以了。
生活是我自己在过的,与别人无关。
说回这部戏,相较于《密会》里优雅的奴婢吴慧媛,《优雅的谎言》里的金喜爱对于妈妈的角色把握的相当好,脱去吴慧媛的感觉,显得淳朴细腻,与女儿们的对戏以及小吃店老板娘的对戏张弛有度,让人看得很舒服。
可能是看过《密会》的缘故,看着金喜爱和刘亚仁的对戏又有一种微妙的感觉。
长发的刘亚仁充当一个笑果制造机的角色,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少年菀得》的导演再次找他合作,也用上了前作的梗,高中被孤立无聊就去学过一点拳击,看过菀得的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会会心一笑。
而刚刚获得百想电影部门女新人奖的金香奇发挥出色,把压抑苦恼和阳光温暖的两种矛盾的感觉融合到表演之中,哭戏尤其入心,实至名归。
而饰演姐姐的高雅星因为戏份的关系其实发挥并不大。
五个毛线球的设置虽然说可以挑起观众的好奇心,但有朋友也吐槽说集齐五个毛线球可以召唤神龙。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当中涉及的家庭友情亲情校园问题通过相对温和的叙述方式给予观众一击,将小女孩的死也轻轻带过,无疑是美好的,但个人而言这部戏对于言语冷暴力的处理并不理想,避重就轻,因为从普通人、加害者或是受害者的角度看这部戏可能完全是不同感觉,而且偶尔回头看,就算是成为过这种冷暴力的受害者的人其实也有可能成为加害者。
这部戏看完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记忆太深刻还是戏里呈现的太真实,无从得知。
2022年7月19日清晨於禮崗荷花閣。
导演没有刻意去讲校园冷暴力如何发生,而是将重点放在事件发生后周围人的改变,看似在讲绝望,实则在述希望。泪点满满,感动满满。从发现字条开始我就一直在哭。人生的痛苦太多,你都不知道自己会磕倒在哪一个,唯有从绝境中生出希望、从悲观中开出花,才能继续走下去。“谢谢你,能支撑下来。”
点和角度很怪,说不出来的感觉,像霓虹片。
韓國電影擅長的以細節營造溫馨,母女,姐妹,朋友,所有的環節都湊的很好,可是校園冷暴力居然得到了原諒,也是韓國的寬容文化在作祟吧
有贞小妹妹。完全没看懂。
没什么意思
千智她爸,见到她别问她为什么这样,就抱抱她,这个坏丫头。
索然无味,好多场景纯粹用来填塞
虐心剧,不推荐
7.8/10难得一见题材优秀电影,建议家里有女孩子的家长看看。感谢剧组成员!谢谢!
催泪,不过缺了点什么
哎。。。
拍的有点遗憾了
太多的女人戏。
不这么故作神秘,平淡的叙说,会好得多。
有时候挺庆幸自己能够安然无事的度过学生时代的
拍得啥呀。乱七八糟的,靠鸡汤台词推进的电影,好难看,工业煽情一点也不感人。这么深刻的题材,拍得如此浮于表面,不合时宜的自以为是的搞笑,一点也不悬疑的自以为是的悬疑。
看过
喜爱阿姨让我想起老妈了。。。片子本身过于自我安慰
最后原谅金莲原谅的太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