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看到不一样的李英爱。
此篇并不像一般的复仇的电影,充满疯狂的血腥镜头,甚至到最后成了变态杀人。
我对于看到那些受害家属惊恐的眼神感到欣慰。
这才是最原始的人性。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被原谅。
当金子在已经血肉模糊的白老师头上又补两枪的时候,她那充满眼泪的眼睛里,有大块大块黑白不明的笑容,那么艰难和肯定。
她那么辛苦地准备复仇,在最后仍然能够留下最微妙的一点真善美。
那些略显苍老的面孔里,有非常另人唏嘘的东西。
在平安夜,看了这样一部电影,很值得。
因为《JSA》,朴赞郁是我喜欢的韩国导演之一,但是他的复仇三部曲,我却一直未看,《老男孩》躺在柜子里已经成了老碟片了。
其实复仇的主题我还都能接受,快意恩仇的主题,黑色冷酷的动作,记得当年《KILL BILL》就看的我兴奋不已,可是不知为何朴赞郁这三部曲的前两部的血腥暴力和变态的标签让我有点抗拒,但这部《亲切的金子》复仇的主角是女性(李英爱),美丽的女性一旦和复仇相连,连血腥都变的分外妖冶和性感。
果然,金子没有让我失望,朴赞郁诡异的镜头语言,华美的构图和宗教一样的音乐把一个复仇的故事编织成一袭高贵的黑色天鹅绒锦袍,披在美艳的金子身上,而这袭袍子的衬里却是一个关于救赎的哲学命题。
朴赞郁永远是让人不知道他下一个镜头怎么表现,永远给人惊喜的导演,但是这部片子仍然有令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有些枝节太过繁复,这个复仇的锦袍装饰太多:金子在狱中靠亲切和奉献所编织的强大复仇网络,其实最有实际用处的只有一个,而这名狱友为她作出的牺牲和当年金子为她做的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他的狱友,都是帮金子把复仇变成有点宗教意味的神化过程的助手而已。
说起了宗教,学过哲学的朴赞郁完全是反宗教的,虽然他用的是有点宗教气氛的配乐。
所以在影片中有虚伪卑鄙的神甫,佛教经书里藏着手枪的制作图,但是在推翻所有宗教以后,金子纵然宛如女神,为自己为死去的孩子们彻底复仇,可是她却仍然没有得到救赎。
漫天大雪中,她把头埋在象征清白的豆腐里嚎啕,就算有个可爱的女儿为她清白的活下去,她的一生仍然无法安宁。
那些手刃仇人的父母们,是否真能平和如初。
复仇或许能让仇恨泯灭,可心灵终将残缺,既然没有任何出路,朴赞郁只能拿一场大雪作为结束。
这复仇是我看过所有有关复仇片子里拍得最让人绝望的,就算不能免俗的用一个孩子作为希望的代表,承担"live white"的梦想,可是,影片的黑色意味如同金子的红色眼影,触目惊心,挥之不去,李英爱的表演可圈可点,说实话,这种为了复仇隐忍13年的双面女性角色,渴望通过复仇来救赎却仍然无法解脱内心充满冲突的女性角色应该是所有女演员渴望得到的吧,男演员崔岷植是一老戏骨,这种表面温文的中年变态佬,他演起来毫不费力,驾轻就熟。
不过让我眼前亮了两次的是两个只有一个镜头的角色,一个是要绑架金子母女的歹徒竟然是东莫村里的表少尉,还有一个是长大后的宏穆,竟然是刘智泰(呵呵,还记得春逝么)。
这部影片里,惊艳的镜头比比皆是,特别是一排受害孩子的家人穿着雨衣坐在长凳上和金子在明灭的巷道里举着枪干掉了一个歹徒之后跟着又大步追赶另一个劫持她女儿的歹徒时的横移长镜头,据说〈老男孩〉里有个更漂亮的类似镜头,我想,过两天就看看吧。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我不知道四星是哪来的。
完全浪费时间。
更不知道韩国人为什么对这个电影推崇备至,完全不明就里。
要说华丽,比不上《老男孩》,如果华丽仅仅是有美女有鲜丽色彩的画面就是华丽的话,干脆去看MV好了,在我看来华丽是以深厚的内涵为基础的;人人对这种由天使转变来的复仇偏爱有加,就是觉得够凄惨够唯美;但是我没有看出里面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监狱中的广泛撒网奠定人脉也只是一些正义的正常人的行为而已,出来之后也没见什么精妙的复仇计划,造了一把华而不实的枪,然后大部分时间花在找人,以及可有可无的回忆上。
整个电影的悬念其实仅仅存在于电影介绍里的关于天使与恶魔转变的两句话里,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期待恍然大悟的一刻,却总是等不来那个惊艳;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发现,就只有这样而已,完全有一种被一道烂题难住的愤恨感。
反正就是超级无聊。
新千年的韩国出现了一批复仇电影,它们不同于美国那些具有后现代解构姿态或者是欲望的能指在其间无限播撒的影像。
《燃烧》、《寄生虫》、《追击者》这些电影都是国家机器日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表现,基于中韩意识形态政策的差异,韩国影人可以在影像与文本间肆意挥洒他们的社会学观察。
这一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多以弱势者的复返为情节,不能被现存秩序所表征的能量从阶级与身份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相较其他现实主义风格导演,朴赞郁是个例外,他的复仇影片除了对女性境遇的关怀,便只有普世性的负罪感与空无感了,甚至后者的能量一度在影片中压过前者,更不用提他影片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和技法,这个家伙简直就是高级影迷+私货之王,在同代人中朴赞郁的电影是更为抽象、重形式、形而上的。
按照历时时间来看,朴赞郁是希区柯克+昆汀的结合体,前者同样喜欢用光怪陆离的故事为形式去探究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机器及现代社会的欲望旋涡,而后者则是嬉皮导演,热爱荒诞不经的解构与拼贴。
但如果你认可“暴力美学”背后应该具有除了解构这一疯狂行径之外更为强力的普世哲思价值的话,那么昆汀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暴力学”的代表,不是不够严肃,是不够悲悯。
好的电影就应该有神来之笔,最好是作为能够瓦解掉价值的高屋建瓴的存在。
失足少女和变态大叔的故事在日韩影史中屡见不鲜,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直接表征。
然而就在影片中所有的受害者家属对犯下多起凶案的凶手进行审判时,他突然说了一句:“太太,这个世上没有完人”。
我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句毁灭性的话语,首先,凶手必然是在逃避审判的,一句不经意的推卸责任所暴露出来的是东亚父权制长期以来连理的权力压迫,女性甚至说普通人置身于这个大染缸之内必然是悲哀的(享受权力者不论)。
其次,一个戕害数孩童的凶手,却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些进行审判、曾是受害者、如今却沦为了杀人犯的普通人,也变得面目可憎,在此所体现的是加倍的复仇,悲剧的倍增,复仇的负面威力完全覆盖了日常道德伦理评判。
在所有元素的堆砌下,整部电影慢慢变得失控,后一个主题便慢慢浮现了出来。
朴赞郁介乎天地间的悲悯心就是基于后一主题(对复仇的探究)中得出的,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怆(下文谈及)。
虽然他很喜欢引用基督、佛教的元素,但这两者的表征无疑只是止于商业元素运用与对社会现实的部分表征,贪婪、为金钱出卖他人的基督徒和杀人入狱老死的佛教徒。
《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都是关于复仇的悲剧性轮回故事,它们很忠实地沿袭了基督教《旧约》乃至是世俗道德都十足认可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
结尾处,朴赞郁让复仇的主角们置身于一片雪地之上,(在《金子》中更是让复仇女主拥抱唯一无罪的女儿以表救赎)在忘却与“愧罪”之中继续生活下去。
雪地就是一片拉康意义上的实在界,它昭示着“空无”,但是空无在这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上一个已然消失之物留下来的亟待被填满的空缺位置,毕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然界没有什么会是消失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变成下一事物,没有什么地方是“无”的,它总是被不同的东西所填充。
仇恨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异质物,它能够清除我们心中所有美好事物的价值,让我们置身于一片“空无”之上,复仇的历程就启动于空无之上,这是一种没有退路的启动,可以像《老男孩》中的男主一样选择遗忘(在空无上停留),也可以像金子一样复仇(在空无上填充),但是仇恨本身被制造出来之后,就不可能再回返到之前的境遇。
正如实在界总是持存,但它只会以表征失败、创伤再现的形式反身地表现出来,一旦呈现便是不可撤销。
《老男孩》的复仇男主崔岷植,在影片中兼顾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而在《亲切的金子》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绝对的恶”,这种戏里戏外的有心设计的巧合背后昭示的是不可轻视的、宛若古希腊命运悲剧般沉重的现实之痛。
看朴赞郁的电影,你能从他眼花缭乱的技艺中拾取多少快感,就能在暗流涌动的影像压抑之下吸收多少的痛苦与悲怆(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话)。
大多金玉其外的东西,总会有败絮在其中。
这就好比说人无完人一样。
朴赞郁《亲切的金子》最初就在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
往深里去,却又觉得其实这出戏,这出戏里显露出来的行色人性善恶根本与完美与否无关,只不过是深藏在人性本善之下的恶的一次华丽冒险罢了。
很多评论都说了,这是一出华丽的复仇,导演利用一切美好的华丽的外在为血腥的暴力与残酷披上嫁衣,而作为人的道德底线也在这华美掩盖下被硬生生的拽出来,却又是潜移默化的。
从影片开头金子砸掉牧师手中那代表纯洁重生的白豆腐开始,这已经就是在向某种伦常挑战了。
像是信仰。
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那抬头的一瞥开始,这个计划就已经开始。
在狱中,人们都称其为“亲切的金子”,因为她的复仇计划需要他们,无论是出于利用或者真心,她将自己善良与邪恶发挥及至。
正如影片中金子发出金色光芒的脸,她此时已经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神,她的目的是善待一切,来操控一切。
一步紧接一步的复仇计划在出狱后,全盘在计划中进行。
本以为金子会用那把特意为复仇而造的镶银雕花手枪毙了仇人,导演却嘎然而止。
接下来的镜头便是全篇高潮与出彩之处了。
仇人白是个至今逍遥法外,并利用金子作为替罪羊的变态小孩杀人狂,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无法生育。
理由看似很脆弱甚至疯狂。
像法国导演欧容在《挑逗性谋杀》里阐述的其实杀掉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一样。
相对着的,金子的复仇,却是有很多理由,包括含冤13年,包括替惨死的孩子们报仇,且被阐述得让人心疼,使人同情。
这是否和导演的些许观点相同,大抵罪人都是有其悲哀性的。
紧接着的受害小孩的家人,聚在教室,甚至包括了当年审讯此案的警察在内一起,他们讨论着如何处置这样的仇人白。
导演对整部影片的完美调控在这一段完全展露无疑。
包括报警还是私刑处理,包括各自动手还是一同行动,各人姿态与丑恶嘴脸在这一刻暴露。
想想他们只不过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要他死,要他死在他们所有人手里。
而我们亲切的金子这时又做回了她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位置。
她主导这一切,所有都在她的掌控中。
最为黑色的一幕要数十来人坐在教室外面的椅子上,身穿雨衣手拿序号等待着手刃仇人白那一段。
有些如同安妮的文字,温柔的残酷,直白的隐忍。
仇人的命就在这些人的手下结束,致命的不是手拿水果刀的中年妇人,不是手举斧头的中年男子,而是并未披雨衣,相对于恐慌的其他人异常平静的老妇人,她的武器只不过是一把剪刀,从仇人白的后颈直插命门。
原来人都是可以歇斯底里的,原来人都是有着罪恶本源的。
当然,他们本就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刀斧这样的狂魔武器并不适合,一把剪刀就足够泄愤了。
好一出黑色幽默!
再来说说金子,可以说她的身上无处不隐喻。
红色蜡烛,红色高跟鞋,红色盖眼膏,点点连衣裙,还有为了赎罪砍下手指后包扎起来的雪白小手指。
不可否认的,金子是美丽动人,充满诱惑的。
然而从开头就跟随着她的小指白绷带,在每一幕都显得扎眼,这好像又在说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那么一点点的不和谐是不是正是完美外在掩映下金子那充满罪恶的心?
影片最后,在处理完仇人白的尸体后,众人聚集在蛋糕店内,金子分给其他人的蛋糕全是黑乎乎的,这出自她手的黑色蛋糕,就像是这出华美的复仇,她精心烹制,然后喂给每个有牵连的人吃,沾染黑色的嘴,如同泯灭在黑暗中的人心。
但是金子没有吃。
她而是做了一个象征光明与鲜亮人生的雪白蛋糕给女儿,在雪花飘舞的夜晚,照亮全场。
金子说,你要活的雪白。
这分明就是在忏悔和赎罪的说,我活得是黑暗的。
可当女儿挑起蛋糕一口自己吃,一口喂给金子时,她仍没有吃。
她只是不顾一切的将脸扑在白色蛋糕上。
但她知道,即使满脸白色,全身白色,她的心仍旧如皑皑雪天里她的一袭黑袍,始终格格不入。
这既是一出华美的复仇,更是一出淡然的救赎。
复仇的是人,手刃仇人,以眼还眼;可救赎的是心,是金子曾经迷茫和无知的心。
在影片中,穿插的金子与19岁少年的爱情,金子与失散女儿的亲情,则是对于她的救赎。
仍旧是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的那一撇开始,她就迈入了一个深渊。
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也是通往天堂的深渊。
13年前年轻的金子只是个无知的物质少女,无意怀上的孩子巧合或注定的成为被要挟的筹码,因而入狱。
这一切看似可怜却又咎由自取。
那么位这样的迷途是否应该付出代价?
为叛逆的青春付出代价?
那么13年的牢狱就是代价。
这看似过于残忍的代价却又是救赎,对于13年前迷茫与无知的救赎。
整部片子,就好像五味杂陈的调味瓶,辛酸苦辣皆备;又是单调空白的人生白卷,空空如也。
你需要用怎样的姿态,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手法,怎样的力度,去书写,都是你的事情。
但是记住,任何书写,任何行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同仇人白,如同复仇金。
白老师: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 绑架罪(以出卖为目的,绑架五个孩子)、故意杀人罪(故意杀害五个孩子)、诈骗罪(孩子死后以录像带欺骗孩子父母,索要赎金),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若其对孩童实行猥亵行为)金罚子:防卫过当、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尸体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数罪并罚 防卫过当(有待商榷,面对两名绑匪的绑架利用枪支反击并杀死两名绑匪),非法拘禁罪(实力控制并限制白老师人身自由),故意伤害罪(故意打伤白老师两只脚),侮辱尸体罪(对白老师的尸体连开两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教唆四对家庭父母,使其产生故意杀人犯意),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教唆朋友生产制造枪支)其他被害孩子的父母(除宏穆的父亲):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数罪并罚 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非法拘禁罪是继续犯,既遂后可构成承继的共犯),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均有杀人故意,并且部分实施全体负责)宏穆的父亲(未参与):不构成犯罪(因其未实施危害行为、且不具有作为义务)警察: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非法拘禁罪不作为的帮助犯、侮辱尸体罪不作为的帮助犯。
因其警察身份,其具有作为义务,构成不作为的帮助犯
我从来不喜欢韩国电影,就更不要说是要看了。
记得唯一看过的一部就是一部喜剧,吵吵闹闹的就结束了。
但是<亲切的金子>改变了这一个错误的观点,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单单金子脸上红红的眼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杀气。
但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却有些让人感到纳闷。
‘传统’的一部韩式电影,徐而不急的叙事,让观众充满了期待,想要一探究竟金子是如何手刃仇人的。
但是剧情突然一转,一下子仇人就被抓到了,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让我不禁捏了一把汗,还有一个小时呢,这导演要如何继续剧情的发展呢?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
前面只是foreplay罢了,真正的高潮在‘群戏’。
看着一大群面露凶光的受害者家属,快感油然而生。
李英爱的演出绝对杰出,里面的杀手形象现在已经深入我心。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复仇三部曲”指的是由韩国导演朴赞郁(Park Chan-wook)执导的三部作品,包括《我要复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老男孩》(Oldboy)以及《亲切的金子》(Lady Vengeance)。
三部作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剧情的联系,但皆因阐释了不同类型的复仇、暴力以及自我救赎的主题,故影评人给这三部作品冠以“复仇三部曲”之名。
“复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2002年的电影《我要复仇》,讲述的是一个黑暗暴力的复仇故事,一个聋哑人因要需大量费用来拯救其妹妹的肾脏移植手术,从而绑架了一个小女孩,但因小女孩中途意外死亡,而导致招来其父亲的终极复仇。
影片上映后在票房上的成绩一片惨淡,国内外票房加起来还不到其制作成本的一半,但在口碑上却节节攀升,知名电影评论家哈瑞·诺尔斯(Harry Knowles)认为这是2002年最棒的电影。
《我要复仇》(2002)“复仇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2003年的电影《老男孩》,讲述的是一个被无故囚禁了十五年的男人突然被释放,并且被给予五天的时间来寻找答案。
影片上映后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获得巨大成功,获得了包括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Cannes Film Festival Grand Prize of the Jury)在内的三十余项国内外奖项,其影像风格之独特的特色,在后来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经典艺术。
《老男孩》(2003)“复仇三部曲”中的终章第三部是2005年的电影《亲切的金子》,讲述的是一个无辜的年轻女性因被冤枉杀害儿童罪而被囚禁了十三年,被释放后她开始寻找她的女儿且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
该作同样在票房与口碑上两开花,收获了包括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Venice Film Festival Little Golden Lion)等十余项国内外奖项。
《亲切的金子》(2005)本文将列举一些关于“复仇三部曲”的幕后花絮,聊聊一些关于拍摄片场的趣事。
《我要复仇》1. 本片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描述XX场面同时有手语描写的电影。
《我要复仇》中的床上手语戏份2. 朴赞郁连续花了20个小时不停歇完成了电影剧本的编写。
朴赞郁3. 在宋康昊被黑色垃圾袋套住头的那一幕,为了使自己的嗓音听起来更加真实和疲惫,宋康昊大喊了三天来破坏他的嗓音。
《我要复仇》中被垃圾袋套住头的宋康昊4. 湖里的那条桥是剧组自行搭建的。
《我要复仇》中的人工木桥5. 在宋康昊躺在申河均的小窝里等着他时,剧组建议宋康昊打鼾发出呼噜声假装在睡觉,结果后来发现申河均的角色是聋哑人,打鼾的设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要复仇》中愚蠢但依旧很自然的设定6. 申河均曾抱怨宋康昊掌掴他太用力了,导致他的脸看上去都不一样了。
《我要复仇》(2002)7. 电影中被杀的外卖哥由著名导演柳昇完客串,他也是影片中弱智男孩的扮演者柳昇范的哥哥。
《我要复仇》中的柳昇完
柳昇完、柳昇范8. 第一次尸检时,宋康昊其实是看着一块空白的桌子来表演他的反应。
《我要复仇》中的宋康昊9. 申河均冲上去用棒球棒击打正在开门的器官贩卖者的保镖时,剧组当时震惊了,因为剧本中原定是申河均悄悄跟在背后然后一击,而不是冲刺过去猛攻。
《我要复仇》中的击打桥段10. 因为制片方规定不准使用特效,所以影片最后宋康昊杀死申河均的部分的打斗,全是真实的。
申河均第二天拍不了电影的海报因为他的脸还没消肿,宋康昊后来请他喝了酒以致歉意。
《我要复仇》(2002)11. 2010年,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买下了本作的翻拍权。
《老男孩》1. 崔岷植在片场实际上吃了四只生章鱼才拍出最后的画面,虽然在韩国吃生章鱼很常见,但通常更普遍的吃法是切片再吃;影片上映后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在影片获得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后,朴赞郁与剧组一同致谢了牺牲的章鱼们。
《老男孩》中的生吃章鱼一幕2. 崔岷植是个佛教徒,所以吃完章鱼后他要祷告。
3. 崔岷植为塑造影片角色健身了六周,减重20磅(约18斤),并亲自出演了大部分的动作场面。
《老男孩》中正在健身的崔岷植4. 崔岷植的私人监狱房间里,频繁出现的那幅画,其实是比利时画家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的画作《悲伤的人》(The Man of Sorrow);那幅画上写着,“笑的话全世界都会陪你笑,哭的话只有你一个人哭。
”这句话其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的诗歌《孤独》(Solitude)的前两句。
《老男孩》中的画作5. 电影中崔岷植提到的俄罗斯军队使用过的镇静气体,其实影射的是2002年发生的俄罗斯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Moscow 'Nord-ost' theater hostage crisis)。
《老男孩》中释放镇静气体一幕6. 崔岷植在阻止姜惠贞偷看他的日记时撞到了头,这并不是剧本原有的动作,当时姜惠贞没有笑场继续演了下去,朴赞郁认为这个画面非常滑稽且富有情感,于是最终保留了下来。
崔岷植在最后一秒意外撞到了头7. 姜惠贞工作的那间寿司店叫做地中海(Mediterranean),同时也是该店在现实生活中的名字。
《老男孩》中的“地中海”寿司店8. 刘智泰为了这部电影的角色,专程去学了瑜伽。
《老男孩》(2003)9. 影片节奏缓慢的地方,同一镜头一般持续10到15秒,而在节奏较快的动作场景中,镜头切换速度则提升到2到6秒。
10. 在闪回片段中,年轻时的崔岷植遇到尹珍序时,尹珍序读的是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写的书,而西尔维娅·普拉斯也是因为情感变故而自杀身亡。
《老男孩》(2003)11. 影片最著名的一镜到底的打戏,是花了三天时间拍摄完成的;且全程没有特效的加持(除了最后崔岷植被刀刺是特效)。
《老男孩》中的崔岷植被刀刺一幕12.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新西兰拍摄完成的;在片尾演职员字幕表都已经全部结束后,观众还能听到风的声音,而这声音是在拍摄场地录下的风的声音。
导演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深深地被新西兰的美景打动了,于是便保留了那里的声音。
《老男孩》中的最后一幕13. 男主人公吴大秀(Oh Dae-Su)这个名字,灵感来源自希腊神话中杀死自己父亲并且爱上自己母亲的俄狄浦斯(Oedipus)。
Oedipus explains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14. 私人监狱的电梯密码是0604,在电影的官方网站输入这个号码后,就可以在此注册。
电梯密码与原著漫画相同15. 刘智泰拉着他妹妹的画面与崔岷植拉着吴光禄的画面非常类似。
两个场景的动作非常类似《亲切的金子》1. 电影最后的雪景并不是真的,而是剧组将两车的盐洒在路上,并使用特效进行效果修正。
《亲切的金子》(2005)2. 李英爱工作的那家面包店的名字叫“成濑”(Naruse),致敬的是日本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Mikio Naruse)。
《亲切的金子》中的成濑面包店3. 电影最初的海报中因为李英爱的圣母造型而遭到韩国国内天主教和部分基督新教团体的抗议。
《亲切的金子》海报4. 作为“复仇三部曲”的终章,影片中许多角色的扮演者都是来自“复仇三部曲”的前两部;包括第二部的男主角崔岷植饰演第三部的大反派,第一部的两位男主角申河均与宋康昊客串第三部的小喽啰;第二部的私人监狱运营者吴达洙饰演第三部的蛋糕店老板;第二部的大反派助手金秉玉饰演第三部的神父;第二部的女主角姜惠贞客串第三部的电视台主持人;第一部的无政府主义者吴光禄客串了第二部的自杀路人和第三部的遇难儿童的父亲;第二部的催眠师李胜欣饰演了第三部的大反派的女囚犯妻子,第二部的大反派刘智泰客串了第三部的小男孩。
崔岷植饰演第二部的男主角以及第三部的大反派
申河均与宋康昊经历了第一部的自相残杀以及第三部的互为搭档
吴达洙饰演了第二部的私人监狱运营者以及第三部的蛋糕店老板
金秉玉饰演了第二部的大反派助手以及第三部的神父
姜惠贞饰演第二部的女主角以及客串第三部的电视台主持人
吴光禄的身影出现在了整个“复仇三部曲”的三部电影中
李胜欣饰演第二部的催眠师以及第三部的大反派的女囚犯妻子
刘智泰饰演第二部的大反派以及第三部的已逝小男孩结语有人说,没有看过“复仇三部曲”的人,不懂生活,尽管这三部作品所阐释的主题与思想都极具黯淡与失落:从《我要复仇》中我们学到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是值得的,但这并不能给予你理由去剥夺他人的爱人;从《老男孩》中我们意识到,万事皆有源,万事皆有因,行善者收获善果,多言者自切舌根;而从《亲切的金子》中我们明白了,复仇无法逆转过去,只有通过自我救赎,自我原谅,生活才能继续,只有重拾对生活的希望,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
到头来,“复仇三部曲”的唯一主题,其实是希望啊。
《亲切的金子》(2005)部分资料来源于IMDb,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片子中,第一次看到李英爱的表演,原本我是只看到过她在电视里的大长今的宣传片。
美丽温暖。
然而在这部片子中,她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妖艳而冷酷。
有时候,看到变身太厉害的女演员,总会不自觉感叹女人这种生物的不可捉摸。
再进一步想到,顶级的高手都是大隐于市,那么周围的人……呵呵。
回过头来说这部电影。
我觉得从结构上来说,不是很严谨和漂亮。
如果要突出金子复仇的主题,把在监狱的辛劳和出狱后处心积虑的安排相互呼应起来,那么片子会更好看。
但是导演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想说复仇,他是想说救赎。
如果只是复仇,就应该把电影的高潮安排在杀死白老师的那一刻,可是电影还往后拖了不少时间;如果只是复仇,那么就不应该让金子找到女儿,不应该让女儿还这么可爱活泼。
最后一幕场景,导演把黑衣的金子和白色的女儿放在一起做了对比,嗯,其实这样做,反而让片子显得主题比较浅,我觉得是一个败笔。
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片子中几处试图幽默,但是并不是很成功,因为主题性质是比较沉重的,而且导演还是没有到凌驾于这些沉重的东西之上,达到举重若轻的水平。
看了几部韩国电影之后,发现很多导演很有才气,但是还是缺乏一点控制力和气魄,有些片断有些自作聪明的嫌疑。
比如这部片子中金子在其女儿养父母家中的表演,我一直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金子的心请变幻也实在跳跃大了。
不同意上面有一位的评论:这部片子有宗教性。
这部片子其实是反宗教的,比如神父出卖金子,把手枪制作图画在佛经上等,都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很无聊一故事,竟然又差点没看懂,还不如《我要复仇》,但看在崔大叔面上给到三分。好了课补完了以后真不碰了= =
虽为一个系列,但差距蛮大的
三部曲里还是喜欢老男孩。不过这种电影太阴暗了,看的过程总有一种想吐的感觉。
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 完全失去了前2部营造的那种压抑的感觉
金子的眼影永远邪恶
这片子是故意要拍成这样吗?真受不了
看金子复仇真爽
这种公认好片俺居然没感觉
这都是什么啊,一破事整得这么凌乱复杂。配乐和镜头挺好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老男孩><我要复仇>,都是神一样的电影,导演是谜一样的存在。同样适合看第二遍不厌倦象春天。
逻辑混乱,为了酷炫而去酷炫,没有意义,前后风格变太多,抓不住一种感觉反而有些弄巧成拙,好故事,但画蛇添足
三星半
看过一遍不是很懂
重复的命题 不同的诠释
1.集体复仇,集体的恨;2.复仇之后,救赎之光,诗意的雪白。
音乐和画面感大赞。尸体埋完后金子悲伤漫溢的瞳孔与时而咧起时而滑落的嘴角的组合令人惊艳。
节奏过于缓慢,很难接受。
视听和剪辑节奏是“复仇三部曲”最优雅的!三部曲前两部演员大集结!剧本最大的硬伤是没有矛盾,主角行为缺乏阻碍。全片甚至沦为了剪辑的奴隶,一切为剪辑服务,怎么开心怎么放肆。
总体来说是我心目中的神作 电影语言超合意 李英爱怒赞w OST用古典包装 Paganini 24Caprices No.24 In A Minor 过场音怒刷存在感!还有好多大键琴 宗教救赎味很迷人 这片子有一些冷幽默 也可以理解成以乐写悲吧..集体施刑就很cult 舍法治而选道德式审判 却仍然避免不开理性 秩序 个体施行能力 够讽..
同学推荐。这是边复仇边揭露人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