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说得最有道理的一段话语就是:“今年啊,我这地里的裂口瓜特别多,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该松土松土该浇水浇水的,我没亏待过它们,它怎么那么执拗呢?
裂个口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呀?
这地里这么多西瓜,你觉得你对他们个个都一样,其实不一样。
你觉得你还给它浇水了,你就浇了。
但是有些瓜,他待的那个地,土壤的密度有所不同,你浇水了,他就涝在那儿了。
其实他不想让你浇水,你浇了以后,它连气都透不过来。
结果呢?
结果就变成了裂口瓜,对于这个瓜来说,它这辈子算是毁了。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就对于我的生命产生了思考。
我到底是野生瓜还是地里面的瓜呢?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自己都搞不懂的模样。
生活就是这样平坦,日复一日.生活就是这样平坦,日复一日。
电影《杀瓜》里面全部都是长镜头,这些长镜头给人的感受就是---这是夏天,这个夏天让我觉得特别绵远悠长,这个夏天让我觉得我的生命也被置放在其中不可自拔了。
隔着屏幕,我想起了我多年前的生活,想起了多年前陪伴着我的父母,陪伴着我的黯淡的日子,陪伴着我的旧时光,一点一滴,都在我的脑海深处绵绵密密,一点一滴地向前走着。
我过日子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很很悠闲,很有以前的味道。
Part 01.陈草:我没有什么文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陈草的语言之中,陈草没有什么文化,是一个辛辛苦苦的卖瓜的农民,他在瓜棚卖瓜的时候,日头暴晒,看得出来是炎炎夏日,看得出来每个人都很辛苦。
我看着陈草的时候,就想到了我的小时光,就想到了我之前的时候。
陈草在卖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王红国,王红国犯了罪,出了事情之后,骑着摩托车逃跑了。
不止如此,还在跑路的过程中,在陈草的瓜棚里面睡了一觉,睡醒之后跑远了,跑得不行。
影片没有背景音乐,全部都是长镜头。
陈草咸咸淡淡的生活真的是让人羡慕不已,电影刚刚开头的时候,陈草的老婆给他送饭的时候,陈草一边吃饭,他的老婆就给他扇扇子,两个人的生活相濡以沫,两个人的生活彼此陪伴,两个人一直一直生活在一起,不管日子有多苦,人总是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步调,找到两个人相伴的快乐。
我看到他们的夫妻生活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很羡慕他们的生活,生命之中怎么会有如此美好的事情呢?
我看到他们在炎炎夏日里面这样美好的生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不错。
Part 02.想当野瓜你就得付出,就得做好被连根拔起的准备电影里面陈草说:“我一直觉得你是个好老婆,因为你听我的话。
这小兔崽子就不太像话,他不听我的话,可我现在觉得吧,儿子不听我的话,问题也不大,他终归还是咱俩的儿子,儿子也不是什么事儿都得听老子的。
”我觉得这段话真的很有道理,到了最后的时候,陈草已经觉出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了,陈草总算是了解到自己的特点,了解到原来每个人都不需要听自己的话,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步调,原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
这大概就是生活吧。
在每一次的生命步调中了解到属于自己的特点。
陈草就是野瓜,当官的就是为非作歹的裂口瓜。
电影很有隐喻,但是总觉得这隐喻有点明显。
因为这隐喻是可爱的,陈草和王红国就是野瓜,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自己体验了一把,遇到事情了解决事情,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过着平常的生活,日子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体验一把,不过就是体验一把,如此而已。
不谈拍摄手法,也不说故事的驾驭怎么样,就内容而言,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东西的。
整个构架是我喜欢的。
谈不是影评,就两处细节,谈谈看法。
在一个瓜棚里,两个疲惫的人相遇。
是的,种瓜人是疲惫的,他种了20多年的瓜依然搞不清楚瓜为什么裂口。
他想搞清楚吗?
不一定。
办法有很多的,他受益着特定的思维禁锢,也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享受的。
这种禁锢的舒适感看起来远大于要“搞清楚某件事”的不确定感。
不确定,就是不平衡的,危险的。
种瓜人的疲惫状态之下,实际是藏着一颗渴望安全和稳固之心。
杀人犯更是疲惫的,亡命天涯让他行眠立盹。
是他们共有的疲惫感促使了这次对话,对话让他们靠的更近。
对话存在的价值永远如此,哪怕是无意义的攀谈,也会让气氛发生变化。
种瓜人本身就是爱自我对话的。
他和它——那个在电影开篇,他用西瓜皮创造出来的叫“瓜子”的假人大段大段的对白,就像是在时时刻刻询问自己。
从天气到瓜地,他并不傻,潜意识里他想知道所有事情的答案,即使有些答案他选择忽略,也是一种本能的寻求,是自我保护和自我认同在作祟。
“瓜子”的存在,我更愿意看做作是他让自己的疲惫保持清醒的某种假设。
两人都聊了些什么呢。
从种瓜到养猪,从人工瓜到野生瓜。
种瓜人对杀人犯谈论的这些显然是带着狐疑的不相信。
但顷刻间,全部都在他一个无意救了种瓜人一命的举动之后变得生动而确定起来。
他口中那只会学各种叫声的猪,野生的只有橘子大小的西瓜……这些种瓜人从未见过的事实的光圈被救命恩人的假设无限放大,成为一块明晃晃的和现实重叠的布,遮盖掉所有的疑问,变成他塑造出来的伸手可见的现实。
他相信了。
这就是改变。
他并不是相信改变,他是被迫相信的。
被救命——「生命被存在」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远大于他从小书里读到的:臣为君纲,妻为夫纲,子为父纲…… 生比天大,并无凡人能逃脱生死之外啊。
这很容易让我想到了这段时日常去医院,看到那种与你多说一句话就感觉费劲了生命的气力的紧迫感的,行色匆匆貌似冷漠的张张人皮之下,哪一个不是绷着神经渴望生命的持续跳动。
赵本山在《卖拐》中有一句台词:人生一睁眼一闭眼,没了。
杀瓜也是如此。
一起手,一刀落。
改变发生。
一瓣是你,另一瓣也是你。
刀是分界线。
两瓣人生就此异向行驶。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少有这种慢悠悠笃定自信的影调和节奏。
片名没有引起注意力,但是看见炎热村道旁边的瓜摊,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起以前看过的很多日本电影,反而生出一些好奇,沉住气想看看这中国农村的夏天究竟如何演绎。
剪接的有些突兀,刘对三纲五常的解释引起寂寞陈草(陈年的草根)的思索。
自己家的事情只能靠自己家想明白透彻以后,自己家去做。
最朴素的理总是在最平实的细节里。
不知为何都给一两颗星,故事结构更像话剧类小品电影,简单的故事架构,简单的人物性格伏笔,简单的事故明理,但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莫名的讽刺,“我们是裂口瓜,刘红国是野生瓜”教条主义的眷顾在这里试图萌芽,是是非非,对对错错,这里的《杀瓜》更带有一种“傻瓜”的意味。
2星演2星故事1星对冲低分。
很好的一部农村写实电影,小制作,但是剧情很有点讽刺,但是又不敢大胆说,细节应该再圆润一点,比如形容天热,可以放些知了的鸣叫,晚上放些青蛙的鸣叫,来映衬对话,陈草应该是家养的瓜, 刘红国 应该是野生瓜,村长是大臣,县领导是皇上。
那个领导开车撞坏瓜摊,最后应该来个呼应,比如报纸新闻说这个领导又出事了,还是肇事逃逸,后被抓住了。
电影里显著形成对比的两种人(刘红国和陈草)我的理解:人工瓜是在流水线般的社会中受到各种统一约束、催化的产物,压抑了人的个性表达野生瓜则是天然,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产物显然人工瓜经济价值高于野生瓜,但是仅从经济上评价又太过现实,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他能挣多少钱,而不去问他真正想要什么我自己就是个裂口瓜吧,社会当前就是这样,如果不满意,那就去改造它吧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能猜到这片子评分不高,来豆瓣一看果然是这样,之所以我会猜到这片子评分不高是因为导演把“枯燥”“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直接给你演出来了,一句句的“报纸上说了……”、“那没错的”让人觉得这个电影哪哪都透着一股故作高深的乏味,但其实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在各处细节都说清楚了,涉及的东西这么敏感,真让导演全说白了那也就没这部片子了,我觉得这部片子,能让我咀嚼的地方很多,最后,你觉得你是裂口瓜还是野生瓜,其实,大家都是裂口瓜,包括那些自以为是“野生”的
电影标题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同样也具有模糊性。
何谓“杀瓜”,在电影中,是当地农民的一种说法,杀一个瓜来吃,就是切一个瓜来吃。
杀瓜,可以简单是杀一个瓜来吃,也符合电影的背景。
“杀瓜”=傻瓜,电影塑造了陈草这个“傻瓜”式的人物,“傻瓜”一词,无疑带有褒义,他看似很傻,守着自己的瓜棚,不趋炎附势,拾金不昧,在电影中其他人,尤其是坐在车里的领导的对比和衬托下,这些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
杀瓜,这个“瓜”,还可是是人的代称。
特别惊喜的是,我小时候见过野生的西瓜,特别可爱的一个,还摘下来尝了尝,却发现根本不好吃。
但我发现,身边的人都没见过野生西瓜,似乎,我活在不一样的世界。
马上就是吃西瓜的季节了,现在吃的西瓜,具有了更多含义,心态也全然不同了。
小时候吃瓜,大口大口,尽量不让西瓜汁儿留下来。
没有冰箱,我们会把西瓜放在竹篮里,竹篮吊在井里,冰镇一上午,上午蝉鸣燥热之时,取出,一口甜蜜蜜甚至甜腻腻。
瓜籽就随地吐去,一只只蚂蚁爬过来搬运,或吸吮着西瓜汁,我就这么一边吃瓜,一边看蚂蚁搬运。
现在呢,西瓜切成一块一块,装在盒子里,用签子叉着吃,一口一口,再不是儿时味道了。
可是依旧很爱吃瓜。
由一部电影,引发观众的评论也好,回忆也好,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电影的成功。
电影淡淡的叙事方式,的确不同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和叙事。
电影的一个缺陷在于,饰演陈草的演员演得很好,但,他的气质不像是一个农民,至少不像是一个传统农民,他更像一个“终南山隐士”,他的气质,还是带点知识分子的味道。
然而整体上,还是很欣赏这部电影的选角和演绎。
小说比电影的叙述更为平淡,小说带有元小说的元素。
小说的结局与电影的结局,完全是两种,都值得细细品味。
看了些影评,感觉都一个比一个还会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四川话里瓜就是傻,不用加傻字。
杀瓜一语双关,傻就不说了,聊两句杀字。
废了半天劲讲道理,一个微电影的好料,生生被拉成个裂口子的瓜。
大家也是费力讨论谁裂了口,谁野生,谁是特立独行的猪是,谁不是。
裂口的笑野生的小,野生的骂裂口的拙,猪们躲着特立独行的同类,生怕被感染。
其实,瓜就是瓜,猪就是猪,瓜也好,猪也罢,一个待杀,一个待宰,傻的傻活着,太聪明的先死。
有一种表演形式,叫春晚小品。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和春晚小品有同质性,一本正经得表演接地气和正能量,但对审美稍有点严格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这么假的创作和地气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还有豆友感觉刘桦的村长演的不错,只能说你看片量不够,没看到过好的表演,看下曹保平导的《光荣的愤怒》,片中王砚辉演的村长才能称得上不错。
小成本電影,每部片的背後一定都充滿著困難。 但一如FIRST代表的內地「文青電影」通病
这也就是个学生作业吧...明明能拍成短片的,生拉硬扯道德绑架成一个没什么意思的长片。
有点意思,瓜农和逃犯的形象对比埋在了暗线,值得有点思考
小品,不是电影
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5.4分)。影片营造的氛围感还是到位的,看得出来导演是在认认真真拍片子。抛开片子本身对一些社会现实的批判,单就电影本身,有一股拙劲儿,又透着股巧劲儿,嬉笑怒骂、进退自如,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主要原因。
《闲人马大姐》里面有一集里就有一把“杀瓜刀”,然后那一集的标题就叫《傻瓜刀》……其实想要表达什么大家都明白,反复出现的像宣誓一样的口号很无力,其实更是一种反讽……裂口瓜感觉也有双重含义,被禁锢了,容易坏,也容易反弹……总之很多地方其实都说得很明了……挺好的!
评分咋这低
拍成话剧吧!简直太讽刺!整个故事都是 从头到尾
杀瓜,不如直接叫傻瓜
没有影像化的价值,画面和节奏得如此单薄枯燥我不如直接看文本不好吗?学生作业的水准,只不过换成一众熟悉的演员来演绎。
七分电影,慢节奏很喜欢!
有缺点,镜头语言单调,重复段落稍多,有跳帧,说教意味也浓。但是看到最后涕泗横流,大概是把自己的经历融在其中。有时候,自己不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吗?闯入者式的黑暗空境转场,单一场景的人物对话来展现三幕故事,并通过和表情瓜的交流截开。比潘金莲之流更沉得住气,小人物抗官僚,还是自由意志
直走同安,左拐马翔
感觉豆瓣里的评论过于低了 我就很喜欢这种很安静的感觉 老张说 这部剧运用话剧的形式还蛮有意思的 嗯 感觉老张蛮有意思的
适合做成一小时以内的短片
《杀瓜》和《一个勺子》故事都很简单,道理也很朴素。
野生瓜也好,裂口瓜也罢,不过是殊途同归。
拖泥带水,王小波那个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出现更加有种大跌眼镜的感觉。竟然连编剧还提名了,讲政治都讲得这么肤浅
仿佛中学政治老师的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