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承认,我只看了电影,所以以下的分析都只是根据电影蛛丝马迹的情节来的。
原著可能关于故事的背景和细节更为丰富,但此时我只谈电影。
一、关于被隐去的战争阿嬷骄傲自豪的说过,我曾经养过7个孩子,但至始至终出现在影片里的只提到一对姐妹,且不说剩下的五个孩子全部上了战场,肯定阿嬷家与战争的关联息息相关。
包括阿公,阿嬷说他18年前死的,故事的背景是1961年,那么阿公死时是1943年的二战时期。
其实故事其中一个地点是广岛,实际上便脱离不了战争的干系。
但是,我们看不到日本人对于失败战争的沮丧态度,相反,却是以阿嬷为代表的“快乐穷人”的生活,不抱怨,从不停止工作,一心一意抚养后代,隐去了关于“复仇”的思想,只教给他们生活的道理。
二、关于战后的日本女人虽然全片是以昭广的回忆为线索,但影片主要刻画了阿嬷和妈妈两个女性角色。
关于她们乐观、隐忍、勤劳、诚实等等美德不再赘述。
最关键的是她们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她们都将孩子看作丈夫生命的延续,并且毫无怨言地独自挑起生活的重任,我无意要给她们戴高帽子,但能维系这种乐观的情感,只能出自于对家庭的忠诚,甚至是对国家的忠诚。
三、关于结尾最出乎我意料的是结局,在桥上,青年时的昭广和中年的昭广最后一次相遇,相视一笑以后,青年的昭广奔向了他的未来,本以为中年的昭广会回去看看阿嬷,这也比较符合观众的思维习惯,因为这是一部回忆,回忆往往与感恩相联系。
按照中国导演的思路,此时中年的昭广应该回到家里,与年迈的阿嬷来次赚人热泪的重逢,七尺男儿一定要留下滚滚热泪,将整个气氛搞得抒情温馨,让观众觉得如果此时不哭简直就“不是正常人”(冯小刚语)。
然而中年的昭广转过身,大步迈向青年昭广奔走的方向。
这样,立刻从一部温情脉脉的回忆片上升了好几个高度:感恩是必要的,但未来在继续。
纵使有万分的不舍,成人仍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完成,就像阿嬷在昭广要走的时候,装作漠不关心,她可能之前不止一次的面临着这样的诀别,但她知道我有我的使命,但他们有更重要的使命,于是她不停的说:“快走吧,快走吧。
”正如我之前说的,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包含着很多关于日本人骨子里的使命感,这也是这个民族在遭到二战惨败之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看到电影简介时候,便早知自己对浓厚的祖孙情结戏是无半点抗拒力的,当然要看,也注定会哭。
“晚上我们不要谈伤心的事,因为人在晚上容易悲伤。
”祖辈的教导总是有那么多神秘却又极其准确的传统智慧,蕴含其中,让人听得耳朵软塌塌的,再反叛的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总不会像在父母面前那般倔强任性的。
电影淡淡的感觉,很想宫崎峻电影动画所刻画出的传统日本,让我想起了另一部让我哭得一塌糊涂的电影《再见,萤火虫》。
这样淡然安静的祖孙情谊的画面,让我心生向往,然而,我最爱的那位长者已然骑着仙鹤归去,于是我又买了《佐賀的超級阿嬤》的书,以做珍藏,看看阿嫲讲的那些道理,好像是对着自己碎碎念叨着的,感动的滋味倔强地从泉眼源源不绝地涌了出来。
当初看洋七先生这本小说时印象最深就是那句“在阿嫲家的食物来源是那条小河,每天都有从别处飘来别人不要的坏水果,烂蔬菜”。
有时候家里穷到没饭吃,当作者跟阿嫲说了无数次阿嫲我饿了,阿嫲的答复永远是“你是在做梦,快点睡”。
很无厘头的生活细节却非常励志。
「佐賀のがばいばあちゃん」(《佐贺的超级阿嬷》),这确实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是先看完网络版的书然后再看电影的,确实是书的内容要更丰富一些,改编成电影以后,直观的感动,而且可以听声音,赏音乐,看风景,细节确实少了不少……故事发生在二战以后……电影是通过主人公回忆式的参与的,自己居然和以前的自己对话……有一种独特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萤火虫之墓》,也有类似的拍摄方式,不过《萤》这部电影更加伤感,想到那部电影我就想哭,可怕的战争……电影里轻快的手风琴的乐声不时响起,有丝丝淡淡的伤感……改成电影后似乎对于那种穷苦时的乐观精神没有书上那么鲜明了,而且房屋也没有那么破,书上说的是“屋顶有一半的茅草已剥落了,钉着铁皮”的茅草屋。
很喜欢日本的风光,那古朴的和式房屋,总是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个年代日本人穿的衣服,会让你以为是在旧上海时期,也许那时中国人的服装样式是从日本传来的吧!
很喜欢音乐,不知道为什么,回忆的时光经常是浮现在金色的夕阳中的……慈祥的ばあちゃん坐在夕阳斜照的屋子里缝着衣裳……喜欢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场景是在夏天!
喜欢那条被外婆称为“超级市场”的河——让我想到外婆家的渠道,喜欢那铁路旁的乡村风光,伴着蝉鸣和阳光……「ばあちゃんの知恵」:用一根竿子横在河里拦截从上游漂下来的漂流物,似乎“昭広”吃的那个沁凉的西红柿很“美味しい”呢!
——“西红柿用河水冷藏着漂流下来,更加好吃!
”“开杈的萝卜切成小块煮出来味道一样,弯曲的小黄瓜切丝用盐腌一腌,味道也一样。
”虽然这个“超级市场”“是送货上门,也不收运费”只可惜“完全要听凭市场的供应”,外婆可真开朗啊……外婆的智慧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真正的体贴是让人察觉不到的”这句话很感人……电影里面,是老师一个接一个假装肚子痛给昭広送「弁当」,而不是每年老师这样做,很好笑的一幕……^^还有后来的「マラソン」(马拉松),我就想不通,为什么老师也会激动得哭了呢,嗯,也许是妈妈第一次来,或者是初中最后一次的运动会吧……可惜还有些细节没了:比如爬河边的树干岔开两根有个树瘤的大朴树,摘漆黑的味道酸酸甜甜的有点儿像杏子的朴树果;比如怎样节省着吃饭的很多细节;比如“热水袋带来的幸福”这一节也省了;比如孩子们一起学外婆在腰间绑一个绳子拖着磁铁后来卖废铁赚钱买来了凉粉;比如有一次和他姨妈的儿子一起玩时捉到了一只鳖,后来买了24色的蜡笔;还有面条、橘子和初恋的情节等等……嗯,对比一下,确实少了很多细节,还是看书更能体会作者的心境……贫穷但快乐着……这是外婆智慧语言的神奇效果!
另外发现“佐賀県の方言”中总是出现「しゃい」(估计差不多是てしょう・だろう差不多的意思)「げ」这样的句末附加词……可是有些地方不明白:为什么外婆生了7个孩子,他们之间却不亲密,也不互相帮助?
而昭広的那个阿姨看起来生活的就蛮好的样子,应该是电影是这样吧,书上没说……
我爱您,我的好外婆,我非常非常想念您。
如果有时光机,我会第一时间坐着回去看您,千倍万倍的爱您,对您好。
我爱您,我的好外婆,我非常非常想念您。
如果有时光机,我会第一时间坐着回去看您,千倍万倍的爱您,对您好。
我爱您,我的好外婆,我非常非常想念您。
如果有时光机,我会第一时间坐着回去看您,千倍万倍的爱您,对您好。
家境贫穷与否,学识阅历高低,这些东西压根没有什么可比较的意义,更不应该成为你自卑或者自信的标准,贫穷从来不是可耻的事情,物质优渥知识丰富也不是什么可炫耀的事情,追求物质和汲取知识都是在完善自我,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而不是去攀比什么,我们鼓励乐观,相信自信的力量,是因为自信开朗让我们更容易过得幸福感,仅此而已。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换句话说,影响我们的不是贫穷和苦难本身,而是我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如何走完人生,我们无法选择避开苦难,但可以选择用什么态度面对苦难,当我们拾起自信与乐观,还应该积极努力地做出改变,乐观和努力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两件事,把这两件事结合,既能着色现在也能灌溉未来。
星星应该哈哈大笑,反正宇宙是个偏僻的地方,人也应该乐观开朗,反正人生的尽头不早也不晚。
生活本来就是晴一阵雨一阵 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怕明天的早饭没有着落 现在要做的 就是美美的睡上一觉我们虽然很穷 但是可以穷的很开朗晚上不要想很难过的事情 到了白天自然就好了真正的体贴是让人察觉不到的星星应该哈哈大笑 反正宇宙是个偏僻的地方 人也应该乐观开朗 反正人生的尽头不早也不晚乐观 开朗 勇敢的面对每一天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做生活的强者 做人生的乐者
年三十早餐时给妮子讲述影片中的小片段,运动会只带了白米饭的昭广避开众人,独自在教室吃午饭,老师借口肚子疼主动要求交换便当,卖豆腐的大叔故意将豆腐弄破半价卖给祖孙俩,“真正的体贴是不让对方难堪,”希冀妮子和自己新的一年中能体悟和学会何谓适度的帮助,境遇虽困窘,阿婆的乐观和坚强,周遭人们的善意和温情,让影片不缺少泪点,马拉松时妈妈来观赛,老师和昭广一起激动地哭出声,阿嬤讲:天底下有两种穷人,一种是消沉的穷人,一种是开朗的穷人。
我们要做“开朗的穷人”。
[/cp]
整个画面都弥漫着淡淡的夕阳的色彩,虽然贫穷,但是外婆说了当有钱人也很辛苦的,要忙着旅行穿好衣服什么的,所以现在当一个开朗的穷人好好地享受贫穷。
人要活在当下,不能因为现在贫穷就得过且过,也要好好的生活外婆教导昭广人不能小气但是节约是天才。
收到老师的交换便当,她说帮助别人而不让人难堪是一种体贴;但是无论如何也要还给医生钱,因为人家也需要谋生。
善良的豆腐老板,接连要和昭广交换便当的老师们,有钱但是大方的同学....昭广在外婆的教育和周遭的善意中长大,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势利,没有因为生活的拮据心灵也变得苛责。
昭和在学生时代参加的最后一次马拉松,在看到妈妈后,他和老师一起哭着跑的镜头很感人,但是他为了给外婆买一副眼镜去做苦力更感人,他甚至跟外婆说,这是外公给你的,为了你这些年的付出,小伙子还挺幽默的。
生活是艰辛的,但是这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也不是我的兄弟姐妹,当然也没有调侃,昭广生活在一个自我努力充满善意互相帮助的环境里,生活的艰辛在他看来不再是艰辛,而是和外婆生活的美好。
ps 三个小演员的确都是原生态的,小小昭广哭哭啼啼的,但是略微感觉比原著要大些,第二个昭广.....长得真不好看,少年昭广算日本野生帅哥了吧,圆脸细长眼睛,但是小身板还比较挺拔,还算入眼
#写作打卡05# #影评03#金句:1.节约是天才,但是,做人不能小气2.真正的体贴是让人察觉不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3.晚上不要想难过的事情。
不管多难过的事情,到了白天,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
4.天底下有两种穷人,一种是消沉的穷人,一种是开朗的穷人。
5.别抱怨“冷啊”、“热啊”的!
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
01.要学会去观察生活中体贴 这部电影讲是昭广小时候被妈妈送去佐贺阿嬷家生活上学。
看的过程总是忍不住想哭,想起来自己阿嬷,我也是阿嬷一手带大。
很喜欢听阿嬷的话,她们都是有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节约,积累物品 ,不给他人添麻烦……。
我到现在出来工作一直也是节约做到极致。
阿嬷总是可以积累好多物品出来 心态也是超级乐观,这就是为什么可以长寿。
阿嬷说:“平常省吃俭用 到关键时刻就要买最”。
“那是真正的体贴,让人觉察不到的体贴。
”阿嬷的话让昭广一瞬间好像明白了:那些总是采购过剩的邻居们,总是有破豆腐出售的爷爷。
在运动会上,老师假装肚子痛,把最美味的便当让给自己。
然而,吃过了菜叶子的阿嬷并不会去特意致谢,她只是在打扫卫生时,顺便把邻居家的门前也一并清扫干净,也不会欠别人人情。
佐贺阿嬷说:“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
”生活中 ,我们常常做一些让别人难堪的事还不自知。
02.不要拿自己短处去和别人长处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看到自己“贫瘠”的部分是永远得不到快乐的。
影中有好多细节让我感动不已,学习好多教育方法。
昭广是体育比较强处,对于文化课很差。
小时候功课却很差,最怕考试,有一天,他向外婆哭诉:“阿嬷,我英语都不会。
”“那,你就在答题纸上写‘我是日本人’。
”“对啊,在日本不懂英语也不会特别麻烦。
”“是啊,是啊。
”“可是,我也不太会写汉字呢。
”“那你就写‘我可以靠着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哦?
是有人只认得平假名。
”“是啊,是啊。
”“我也讨厌历史......”“历史也不会?
那就在纸上写‘我不拘泥于过去。
”阿嬷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有人用头脑,也有人用劳力,社会就是靠总和力才成为社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只看到自己“贫瘠”的部分,是永远也得不到快乐的。
03 只要心态好 什么事都不算事很喜欢电影中说一句话:晚上不要想难过的事情。
不管多难过的事情,到了白天,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
真的是这样,在生活难免会遇见不如意的事,总是大晚上想这些事,搞得心情很不好,还以为是天大事。
那还不如好好的睡一觉 醒来都不是事。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面阿嬷心态超级豁达,治愈我所有不快乐 焦虑 ,不管有没有钱都是活一天,为什么不快乐活一天呢?
影中有阿嬷般长者的智慧,又有昭广孩童的懵懂天真,值得好好品鉴一番。
会让处在琐碎生活中的成年人不自觉的笑对人生,同时也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这样一种潜在的认知——生活即使再艰难,也没有活不下去的地步。
谢谢阿嬷 让我在突如其来疫情看到希望,勇敢乐观坚强生活下去,待疫情消失的那一天。
前面不错,后面是俗套。
滚蛋
无言的感动,感动的力量。
和书有出入,信的内容作修改我觉得教科书化了,反而很做作。电影并不流畅,倒像是把书中一个个章节拼凑而成。流泪是肯定的,徳永的单纯与忍耐很让人感动;阿嬷的形象似乎并不深刻。果然书和电影是两码事,书绝对更能让读者创造心中完美的形象。
阿嚒演的不好,总感觉昭广和阿嚒之间的亲情表现的不够丰富。
虽然没看过书,也觉得电影拍的大概不如书精彩。大家给予的种种关心和帮助比阿嬷表现得更生动感人。周围人的善良比阿嬷的乐观给我的印象更深。演员从小到大选得很像同一个人,不容易。阿嬷的气质是不是太秀气了。完全有可能拍得更精彩。
典型的感人的纯净的但我绝对不会喜欢的日本片子
虽然和书还是有点差距,不过还是超级感人的说
佐贺的阿嬷像我外婆~
夏天的味道。
作!
世界上没有要丢掉的,只有要捡来的东西。
现在比较受不了这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电影了,阿嬷的部分观点也经不起推敲吧,再者人物那种表达爱的方式,生硬又晦涩,活得必然会拧巴啊……
能让人记住回味的点还是少了些
真正的体贴是让人察觉不到的,是啊 所以为什么我有眼睛,但偶尔瞎了眼。真子承祖业成为体贴的脑残,也要保持狼的精神。
这里面的人和事让我仿佛在看天堂宣传片 好人太多 暖心的事太多 以至于怀疑它的真实性 男孩在学校遭遇的一切 在国内教育中几乎都是相反的 嘲笑无处不在 老师带头嫌弃贫穷 作业写不出来能骂到你产生阴影 贫穷会让人易怒 电影里却不是 真的好奇真实性
還行啦...
煽情啊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穷人,我记住了
期中考前去光明戲院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