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新出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被帕塔克对儿子加拉夫寄予厚望,但儿子加拉夫高考失利,无法进入理工学院。
加拉夫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后,绝望之下选择跳楼。
面对病床前没有求生欲望的儿子,父亲被帕塔克请来了大学时代的五个朋友,并讲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与五个朋友同被称为“失败者”,并为了完成“失败者”逆袭,在一次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
尽管竭尽全力,但比赛最后还是失败了。
但他们为突破自己而拼尽全力的精神打动了对手,之后没有人再称他们为失败者。
儿子加拉夫听到这故事后得到释然,最后手术成功,顺利踏入了大学生活。
接下来我将从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两方面为这部佳作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直击现代教育的一些不足,发人深思。
电影中的加拉夫因高考失利而认为自己的人生都将黯淡无光,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他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直击现代应试教育的痛处。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往往都只教孩子如何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我们总是为他(孩子)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庆祝,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
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武装,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
”成功固然让人喜悦,但失败亦并不可怕。
三商的教育——“情商”“智商”“挫折商”同等重要,但是现代教育制度,过于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挫折商”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孩子心理防线弱,抗挫折能力差。
再进一步思考,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电影中儿子加拉夫认为的成功,就是能被印度顶尖学府录取,如果没被录取,自己就是失败者。
为此,他放弃与父亲看电影、去旅游的机会,牺牲与父亲聊天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只为考上印度理工学院。
在世俗的眼光里,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将来能从事高薪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成功真的就是指考上好的大学,从事高薪职业,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吗?
并不是的。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对成功的定义具体化,比如考上名流大学就是成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是成功。
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把考上好的大学与“成功”直接挂钩,把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名流大学当成自己的唯一目标。
这导致让许多孩子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自己就是失败者。
为了避免成为失败者,他们焦虑恐慌、恶性竞争,甚至患上抑郁症。
但是,“成功”本就是一个抽象名词,我们不能将它的定义具体化。
在我看来,只要在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努力让自己过上喜欢的生活,这就是成功。
但是在片面追求高分应试要求下,许多孩子已变得麻木,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生活。
他们牺牲所有的娱乐活动,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比如考前的加拉夫,拒绝和父亲看电影,牺牲陪父亲交流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这导致他对自己未来想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独立的看法。
依我拙见,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很重要。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灵活的过程,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高考的成败而一锤定音。
高考只能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待在何处,但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
二、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这部电影运用了交叉叙事的叙事手法,电影主要由两条故事线展开。
一条是跳楼后的加拉夫听父亲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思想的慢慢改观,另一条是父亲在大学中与五个好朋友为撕掉失败者的标签而竭尽全力准备比赛的经历。
接下来我将从“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平面构图设计”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
(一)光影的运用——低调光和软调光的运用 电影的光影一般分为高调光和低调光,软调光和硬调光。
低调光的画面亮度低,多用深暗影调,一般用来表达阴郁的情绪。
如影片中,出成绩前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多采用低调光来表达儿子此时的压抑与焦虑。
此图为出成绩前父亲和儿子的交谈软调光的光比较小,适合用来表达柔和的情绪。
如出成绩前儿子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画面采用软调光,表达了加拉夫当时较为轻松愉悦的心境。
此图为出成绩前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二)色彩的搭配——暖色调的运用 电影中色彩的搭配一般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黄、橙等暖色调一般衬托着青春、温暖与活力。
父亲被帕塔克在大学初遇加拉夫的母亲玛雅时,画面采用暖色调,服装色彩也较为鲜艳,凸显出青春的活力。
此图为父亲在大学时初遇母亲的情景红色有时代表着矛盾与挣扎。
如父亲与五个朋友在备赛途中,为专心训练而要求每个人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背景多有红色的要素,表明他们当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此图为“酒鬼”为比赛而戒酒
此图为“妈咪”忍住不给妈妈打电话(三)平面构图设计——景框的运用 电影构图中多处运用出现了景框,其采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
如加拉夫查成绩时框型的电脑屏幕和窗户,暗示了儿子加拉夫可能面临高考失利及跳楼的危险。
在加拉夫跳楼后,拉夫父母和医生谈论拉夫病情的场景,画面将显示拉夫脑部受伤图的屏幕放在画面中心进行特写,强调了拉夫情况的危险性。
此图为加拉夫的脑部图 这部电影实为佳作,其巧妙的镜头语言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主题,并助于大家深入解读电影人物的内心。
其揭示的教育问题更是发人深思。
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取得成功,更要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并且要教会孩子,什么才算成功,什么才算真正的失败。
电影《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继现象级影片《摔跤吧!
爸爸》后拍摄的励志喜剧,在本次拍摄中,导演保持了他扎实的叙事风格,将严肃的现实教育议题以喜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他本次拍摄时所表现出来的拍摄手法。
(以下内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光影的运用——影片中的低调光与软调光 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低调光和软调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特别在拉加夫的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
影片大多运用低调光,来突显拉加夫内心的迷茫与忐忑。
而拉夫在与父亲相处时,他的不安与迷茫更是达到了巅峰。
如图所示: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1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2 整体光线呈现低沉、暗淡的效果,引导观众感受到拉加夫此时的焦虑、忧郁的心理。
而在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则多采用软调光。
如图所示:
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的场景 由此可看出,拉加夫在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
所以导演采用软光调来表达拉夫此刻比较放松的心理。
平面构图设计——景框与框中框景框的运用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含有景框与框中框的画面。
特别是拉加夫跳楼前夕,在查成绩时的画面: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1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2 这两张图都运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特写电脑屏幕。
再者,景框的出现把人物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框中,在带给观众压抑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了观众脑海中封闭空间的概念,传达了危险的信号,预示了拉加夫即将跳楼。
框中框的运用 框中框的运用,能强调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
下面两张图,就是以书本之间形成的缺口为框,形成框中框的景象。
强调了男女主“偶遇”的惊喜与快乐
帕塔克
玛雅镜子的运用 镜子有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
而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拥有镜子的场景。
如打水仗前,有这样的一幕,镜子照映出的阿性的身形、脸部及动作,这刻意的强调,暗示我们他将是这次“打水仗对决”的始作俑者,以及他的重要地位。
阿性
阿性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故事,人物的过去以及现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如,在拉加夫做手术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与过去比赛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过去与现在勾连在了一起。
现在的阿性
过去的阿性
现在的阿妈
过去的阿妈 总之,导演在导这部电影时,导得非常平稳,各种摄影技巧和手法都运用的非常经典,是一部平稳的佳作!
首先说下优点:主题明确,节奏明快,情节有笑有泪,群像塑造出色,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看着也不煎熬,里面的演员表演也很棒,尤其是中年男主,乍一看还以为是米叔,不过米叔的个子没有那么高。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最后一天决战和儿子做手术那里的蒙太奇,实在是太牛了!
其次是几个缺点:1.“鲁蛇逆袭但结果失败”虽然也成为了近几年励志电影的经典套路,但也算贴合了电影主题。
2.主角为了胜利使用的手段真的有些下作,尽管可以理解成是为了喜剧效果而服务(sexa碰瓷那一段确实很搞笑),然而还是无形之中拉低了本片的格局,就像热评那位朋友说的一样,还不如改成“高手在民间”或者“田忌赛马”的方式来取胜,这样会使角色塑造更加深入人心。
3.女主形象过于单薄,基本上就是工具人的存在。
另外,这部电影只有最后的彩蛋才有尬舞环节,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也开始往重情节轻歌舞的方向发展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最后也感恩我的父母,谢谢他们在保证底线(必须让我上大学)的前提下,尊重了我的选择。
其实我第一年高考也没有考好,本来也想着随便念个大专,混吃等死。
是他们坚持让我复读一年,终于在第二年成功考上了大学。
当然,在本人的大学生活中,也遇到了很多像电影一样的好朋友,而他们也是自己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只不过和主角一样,在毕业之后,也忙着工作生活,渐渐的没了联系……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值得7分以上,6.9真的偏低了!
我们的教育会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得成功,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努力过后结果惨淡该怎么办?
我们会告诉孩子,成功之后会如何如何,会怎样同你庆祝,鲜花掌声,未来一片光明,却甚少有人告诉你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难受过后如何接受现状,继续前行。
明明知道,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常态。
如何面对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
那面对失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雪上加霜。
如果,你当下的境遇让你觉得很糟糕,那首先要做的便是不做更离谱的错事(让自己的处境更糟糕)。
像片中因为未考入理想的大学,选择跳楼的孩子。
跳楼成功,再无机会改写当下失败的结局,跳楼失败,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创伤,只会让当下的境遇更糟糕。
其次,接受拼尽全力,结果却不如人意的事实。
成功和失败不是两个极端,非此即彼,就像片中的loser,最后虽然没有获得联赛冠军,但他们一路以来的努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不是只有赢得比赛才能摘掉loser的标签。
有一种赢,叫做赢得侥幸,有一种输,叫做少了点运气。
而人生那么长,何必太过在意一次的输赢。
最后,你当时很在意的人和事,经过时间的洗礼,总会变得无足轻重。
当时拼尽全力,只是为了减少遗憾。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索性弃权;也不要因为遭遇失败,一蹶不振。
轻松励志喜剧。
最后彩蛋集体尬舞。
以印度大学传统湿身大战(泼水节)开场,儿子高考失利自杀跳楼要进手术室,父亲讲自己过去被贴loser标签的故事激励儿子。
引出H3宿舍楼几号loser人物,满脑子想sex的Sex.说话必骂人的酸酸,妈宝男妈咪,嗜酒如命的酒鬼,和最美校花谈恋爱的男主。
H3和H5宿舍楼环境真云泥之别啊,一个像欧式小花园,一个就是老破小待拆房,一个是英式贵族喝下午茶,一个是点奶昔果汁,重要的差别还是体育,体育垫底才被喊loser。
他们发的毒誓不仅没有反噬自己,还进一步直面内心恶魔和欲望。
“你的未来没有被一锤定音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至少尝试过 努力过 就足够”这是中心,同三傻大闹宝莱坞。
最后儿子进手术室 亲眼 看到故事里的人,想起了电影“大鱼”。
儿子第二次考试如愿去了印度理工大学,进门还是被问你除了学习还会什么吗的新生恶搞传统,(跳钢管舞,和女生玩大冒险之类)callback神同步父亲
看完这部电影,想到这两年看了不少对类似母题探讨的题材,无论是奈飞的《败局启示录》还是《及格家宣言》,其实都谈及如何面对挑战和失败。
归根到底,我们命名失败,用的是一套单向的评价体系,因为这套体系存在太久了,以至于内化到了每个考过试的人的价值体系中。
所以想搬运一份20年写的内容:看到大工研究生实验室自S的新闻,如鲠在喉,难受了三天,今天才理清点想法,聊聊这个事情。
我经历过类似感受,脑海中也几次闪过傻念头。
父母关心、老师鼓励、朋友也都不错,但是自己就是学不下去了,我在升学考试时尤为如此。
当时感觉我遇到的问题大概都是因为我不够好,我接受不了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说好听了,这叫做自驱力强;实际情况常常是对自己的逼迫,压得自己走不下去。
但是考上也不一定有所改变。
很多读研读博的朋友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科研其实是一份工作,但却很难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虽然还在上学,科研已经是要求产出结果的劳动,但是又没有劳动的标准保障,很少有短期可见的成果,以及成比例的回报。
科研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时候,劳动是没有正向反馈的。
缺乏正向反馈对于缺少目标感的我们是恐怖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单向度的评价体系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学历。
所谓目标和动力就是考上XX就好了,等到XX就好了,如果没有,那么至少在这个阶段你是失败者,需要用加倍的成功证明你的生活也不差。
而且这种评价体系是单向的,不给人放弃余地,给人的最大压力是一步慢、步步慢,差这一步,你就跟不上大部队了。
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内化于多数参加过高考的人。
有了好学历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经济条件,更美满的家庭。
作为这一轨道上的胜利者,我们很少去想,如果我不达到这一目标会怎样?比如,假使我不去读大学呢?
我不从事那些能挣钱的工作呢?
不按照轨道,会让父母伤心,会让朋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会对自己失望。
总之,会面对更大的个体难以承受的舆论压力。
就像前一段留守女孩 676 分报考北大,没有选择计算机或金融专业,而是凭借兴趣报考了考古专业,一个被认为又苦又累不挣钱的专业。
即使她考上的是北大,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的“成功”,依然在前期遭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理由很简单:考古不能赚大钱、不能当大官。
但如果她不是状元,不是考的北大,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只是一个普通分数,想通过在本专业的热爱呢?
又有多少人会尊重她的选择呢。
前段时间,清华推出计算机+金融双学位项目。
我估计,有多少人觉得这个项目的学生是“人上人上人”,我估计就能有多少人鄙视那些单一评价体系之外的游离分子。
有这种想法并不是大众的错。
中国人才太少了,各地各行业都缺少人才。
国家倾尽资源培养的人才,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人才培养计划中希望的轨迹发展,难以忍受一个人去追求非世俗意义上成功,如北大毕业卖猪肉的故事都被不知道挖坟了多少年。
中国人才太多了,世俗意义上能被认为是获得成功的岗位就那么几个。
所以,所有评价体系都十分严苛。
升学就业而言,考研调剂、考公,多少机会只要应届生,只要本专业,只要全日制,只要985高校毕业生。
很多时候,985都不够了,招生或招聘还只要某些985院校。
我相信这些选择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不是选拔人才时,招生单位认定只有这些条件才能选出人才,而是即使标准都定得这么严苛了,还能百里挑一看一场神仙打架呢,何苦更费力地甄别人才。
杭州街道办的清北神仙打架现场已经说明了当今的竞争情况。
这些外界信息又激起尚在学校中,即将面对竞争的学生们,让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在学校,习惯中,我们经常接收到完美主义的规训,要极致,要完美,要比明天更好一点……但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放过自己一马。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接受自己平庸,因为自省意识强,但能力又可能不足以改变现状,所以陷入痛苦的怪圈。
其实,一步慢不一定步步慢。
实在不行,还可以换条路走。
我经过这几年的经历,感觉到自定义的人生没有那么恐怖,读研读博不止一条路——我走出学校,见识更多案例后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感触。
大部分人对搞科研这件事也谈不上十分热爱。
我们需要的是接触更大世界,更多的环境,实验室外还有更丰富的世界。
我在工作中采访过一位博士退学的学生,他的故事对我很有触动:想清楚自己核心需求是什么,除此之外的都可舍弃。
“我一直很重视做一件事情的价值,如果达不到,就没有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用五年的时间换博士身份,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肄业博士的奋斗往事,不曾停歇的冒险人生 | 杜克医疗分析学员
最初的梦想 (2019)6.92019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涅提·蒂瓦里 / 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施拉德哈·卡普尔
一个人的失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再次站起来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成为再一次的成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感到整个人颓废和落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
虽然你们获得了亚军,但是亚军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亚军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都根本获得不了的东西,亚军并不差,但是真正耻辱的人是放弃的!
影片《最初的梦想》上映了,这部电影在印度上映时获得总票房冠军,但在国内却反响一般,褒贬不一。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部电影,但说起火爆一时的励志片《摔跤吧!
爸爸》,大家肯定不陌生,这两部电影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不同的是《最初的梦想》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一.挫折教育《最初的梦想》影片开头十分压抑,故事始于中学生拉加夫高考失利后的跳楼自杀,原因是他认为考试失败了,就会一辈子抬不起头,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拉加夫跳楼摔伤了大脑,本身又失去求生意志,于是陷入昏迷。
为了唤醒沉睡的他,他爸爸阿尼拿着相册给他讲自己大学时的故事,甚至还找来了当年同宿舍的同学,原来他们曾经都是“失败者”。
阿尼试图通过自己的故事来告诉儿子:未来并不会因为某一次失败就一锤定音,关键是过程中有没有全力去拼搏过。
于是,电影引入了另一条主线,阿尼的大学生活。
阿尼大学时被分在“全员LOSER”的H4宿舍楼,因为H4宿舍从未拿过校运会冠军,而且成绩一直垫底。
为了撕下“失败者”的标签,阿尼和好友一起努力,决心在最近的校运会上一鸣惊人。
校运会的过程十分有趣,也很励志,为了互相激励,他们甚至发下各种啼笑皆非的誓言,因为他们都明白,输掉比赛不可耻,但如果连尝试都不敢,直接输给自己才糟糕。
虽然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一度挽回劣势,但随着最后篮球赛“三分球”的丢失,他们与冠军彻底失之交臂。
虽然阿尼他们输了,但他们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赢回了自己的勇气。
拉加夫的自我放弃不仅说明了印度的精英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更是说明现今社会中关于挫折教育的缺失,没有人能一辈子顺风顺水,失败了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卷土重来。
在逆境中成长,更能锻炼人的能力。
其实,影片也说明了这一点,阿尼和他的同学毕业后都混得不错,其中好几个都出国了,阿尼也当了高管。
二.和自己达成“和解”《最初的梦想》影片虽然时长将近两个半小时,但导演巧妙地通过拉加夫的治疗和阿尼的回忆两条主线来展开剧情,并且回忆和当下两个画面不断穿插着,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影片中大学生活群像描绘得非常细致,将学生时代简单的欢乐和肆意的时光尽数展现,可谓代入感十足。
谁都年轻过,那时条件简陋,学习压力大,但同宿舍的好友感情非常深厚,即使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已经想不起名字,但只要想起某些场景,仍然会心一笑。
影片中,阿尼他们时隔多年再见面,仍相处自然,互相揭露着彼此的糗事,然后开怀大笑,和拉加夫的治疗这条线形成鲜明的对照。
阿尼和他的几个室友之间的感情,在某种方面也激励了拉加夫,让他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明白人生的过程中,不止有输赢,还有更重要的事物。
期间还夹杂着阿尼和玛雅的情感变迁,他们明明彼此相爱着,却又由于种种原因,以致劳燕分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拉加夫的性格缺陷。
通过拉加夫的治疗过程,以及彼此对于青春过往的怀念,作为父母的他们最终明白了自己的感情和存在的过错,互相道歉并谅解,虽然电影没有交待,相信他们会破镜重圆。
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室友“妈咪”在经历了拉加夫的事情后给儿子打电话,和儿子说不管他数学有没有考好,都会给他买自行车。
多么熟悉的桥段,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说,只要他考了好成绩,就买这买那。
影片通过血淋淋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健康最重要。
相信看了影片之后,很多观众都会和自己达成“和解”,不再一味地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去侧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初的梦想》电影在剧情设定上还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H4宿舍楼众人的比赛方式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是有些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下三滥”,这难免引人诟病。
当然,我们不应该放大影片中的那些瑕疵,整部电影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困难和挫折为开端,通过主角大学时的经历和友谊,成功挽救家庭悲剧,向观众展示了对于失败的积极态度,主题鲜明,是部温馨感人的佳作,值得一看。
关于逆商孩子病后,阿尼反思,在孩子查成绩前,他跟孩子说,上榜后一起喝珍藏的酒,但没有说落榜会怎样,我们都做错了,我们计划了成功要怎么庆祝,但没教孩子怎么面对失败,没人想讲扫兴的话。
阿尼和它的鲁蛇朋友们“儿子,考高分就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
100万个孩子参加大考,只有1万个孩子考上,99万个孩子根本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们以为输掉的不只考试,而是输掉整个人生。
片中阿尼对朋友们的坦白,我想到了我这次期末考试,准备时间和精力充分,但结果确实不尽如我意,有段时间,我挺苦恼和烦闷,转念一想,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不是纠结在这一件事上,就像球类比赛,及时止损,摒弃这些情绪,参加了冬季赛,学习PR,依然做了很多事情。
学院奖冬季赛作品及创意思想
年度混剪剪辑现场关于朋友阿尼的孩子病了,他联系朋友们,先给阿性打电话,电话那头的阿性知道是多年好友,情不自禁的说起日常怼语,让对面的合作方很是吃惊,【这些情节,我想起来了三傻里面的那些朋友】
阿性很激动,真的很ji dong朋友们都来帮助他恢复,一段治疗后,医生说不见好转,阿尼不想让朋友们在这里耗着,于是就想让朋友们走,朋友的一句话,让我记得很深刻,工作需要我们时,家人要让步,是吧?
现在家人需要我们,工作就要让步。
losers?我不这样认为不知怎么,我想起了那天送朋友的时候,那天有个作业还未完成,吃完饭之后,我转身就要走,朋友说,你这会儿走合适呢?
我当时顿时觉得心头一颤,觉得真的应该和朋友多聊聊在那之后,我记住了这件事。
诚然,朋友像影片中四舍的学长们一样,起初你可能会对他们有偏见,不论是周围人的只言片语还是自己的不了解,但他们是每次阿母的爸妈寄零食来,不只有他的份,还寄给我们所有人,是阿酸抓狂时,他边骂脏话,我们边笑,还有阿性虽然爱乱来,但凌晨三点找他,他会立马出现。
无论家人怎样,你都不会抛下他们吧。
结尾是一段众人舞蹈,依然很印度。
嘲笑印度可能有很多方式,唯独电影不行。
开头的寂静与后面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小时候拉加夫和父母的快乐时光和没有考上大学后的拉加夫的压抑形成反差,更加突出父母对孩子心理教育的忽视阿尼与色鬼的交谈中,用沉重的音乐代替了话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玛雅第一次出现的镜头,对阿尼拍摄是推镜头,动心的过程阿尼和德里克,同样的动作和站位进行转场“输给自己才最难受”同样的心情,焦灼地等待,过去与现在互相穿插慢镜头拍摄最后一个三分球,将遗憾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输了比赛,但赢得了尊重“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本身”
有点烦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落点还是在那句“在乎过程,不要在乎结果”,以为会落在所有人暂时割舍了自己的最爱,高压反而坏事上。结局又考上了,还是没有人关注没考上的群体啊,尽管爸爸在那里说的声泪俱下,剩下的孩子怎么办。
最近公映,重新引起热议,别以成绩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印度影片中为了成功可以无所谓手段
曾经有一类美国校园喜剧是这个模式但印度的风格更加正经正经和不正经平衡得不好剧情又太扯
就知道这片子最初的名字绝对不是什么梦想,人家台译万万没想到手动狗头。
成功与失败只是他人打的标签 自己全力尝试就是成就彼此 成就比成功更重要
近年来引进的宝莱坞中较差的一部。剧情、表演、价值观全部都是陈腐的套路,甚至不及十多年前的某些作品,可见印度及全球社会近年来愈发保守。所谓的「反思」印度教育制度,不过是喊几句口号念几句鸡汤,实在敷衍以至于难以下咽。非常疑惑:既然是拍出《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怎么能忍受自己拍出这样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反映性别暴力、暗含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关系等社会问题,相当新锐有勇气。反观本片,不仅段子油腻、女性角色沦为100%工具人,民粹式的热血也取代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如同印度今日。现实世界里,男主于2020年自杀,从而牵引出各种丑闻,算是宝莱坞标志性事件一桩。总之,当下宝莱坞,没有「可汗」,啥也不是。 (这句不仅字面意思😉 # 元旦点映场
FoxStar出品,一贯地保持了影片的拍摄质量,比Student of the Year 2上了一个档次,同样故事风格上转向了印度背景的现代剧,也是这个原因丧失了传统类型片中的歌舞桥段(这一点上未来可以更好的迎合流媒体,所以片中没有禁烟酒标志是这个原因?);影片后半场倒是有几出闹剧真的很好笑,尤其Mummy自残一段;
广影 有些刻意,有些套路,主题和一些细节倒还不错。
故事比较套路,有笑点有泪点,可以看看。
"学会面对失败"时常挂在嘴边,可哪能那么容易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结构也还行,但是这故事就离谱
您这不是去上学了,您这是参加奥运会去了。6
孩子跳楼那一刻 我以为自己在做梦 或者在看科幻片 会穿越回来改变过去 出于接受不了因为高考压力自杀的事实 …… 就 很真实恐怖的感觉。母亲说得很对,父亲就是给了很多隐形压力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在给孩子加油打气,电影这么拍,但现实中几乎不会有反省自己的父亲。后面的故事都是次要的,开头给我的感同身受太强烈了。
2024.3.8 20:36
剧情太慢,策略都是耍小聪明。而且上了印度最好的大学本身就不是卢瑟。
电影的色调很好看,两个小时看下来感觉可看性很高。前半段的严肃和后半段的轻松平衡得很好,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又有教育意义。印度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国际水平啦,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呢。
印度高考也能逼死人啊。电影讲了三件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不是要求太高了,父母只会说达到要求有什么奖励,那万一达不到怎么办呢?二是失败不可怕,人生难免失败,重要的是不能甘心失败,要去改变;三是万一全力以赴的努力仍然失败了也是人之常情,人生还保留着其他希望。寓教于乐,父亲大学时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失败者联盟想的那些损招也很搞笑。怪不得能成为印度今年本土最佳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算是失败者之歌。
第一次在印度观影,感叹影片完成度之高,情节推进和情绪把握都非常出色。特别是喜剧和情感元素的运用,让人对印度青春片刮目相看。
各种意味的普通。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