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

Macbeth,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帕迪·康斯戴恩,西恩·哈里斯,杰克·莱诺,伊丽莎白·德比齐,大卫·休里斯,大卫·海曼,罗斯·安德森,詹姆斯·迈克尔·兰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麦克白》剧照

麦克白 剧照 NO.1麦克白 剧照 NO.2麦克白 剧照 NO.3麦克白 剧照 NO.4麦克白 剧照 NO.5麦克白 剧照 NO.6麦克白 剧照 NO.13麦克白 剧照 NO.14麦克白 剧照 NO.15麦克白 剧照 NO.16麦克白 剧照 NO.17麦克白 剧照 NO.18麦克白 剧照 NO.19麦克白 剧照 NO.20

《麦克白》剧情介绍

麦克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白将军(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表弟,在外抵御外敌平反谋乱,战功赫赫,某日归国途中,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会加官进爵,此言令麦克白心中蠢蠢欲动。然而,最终将要继承王位的,却是班柯将军(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的儿子。 在妻子(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怂恿之下,麦克白杀死了国王,登上了王座,为了保住王位和弑君的秘密,麦克白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班柯将军、麦克德夫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麦克白的屠刀之下,而麦克白亦在疯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假面骑士TheFirst红色摇篮马略卡档案第一季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赌博默示录劝导不死劫聂鲁达东邻西舍第一季灾难镇杀八方寒战里基·莱普与塞尔维亚的守财奴异世界的圣机师物语跟世俗说再见兵王传奇继承厄运稻草狗魔法少女伊莉雅第一季特典北方有佳人深瞳怪兽猎人夜梦传说之天狼使者危机22分钟十送红军55步印式英语唐廷传之陈塘恩仇表情奇幻冒险麻辣教师SP

《麦克白》长篇影评

 1 ) 台词

我们三人何时再见?

雷鸣之时,电闪之时,还是雨落之时。

骚乱结束之时,战争胜负分晓之时。

美即丑,丑即美。

悬空飞过雾与秽。

黑暗中的独白:坎布兰德王子,他必是我面前的一块阶石,要么将我绊倒,要么我越过他去,如果这事干完了,就算了结了,那就快点干吧,如果暗杀能够获取正果,又能消除其后果的话,如果这一击能够让事情在这里大功告成,并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在这里,在这人世的涯岸与沙滩上,我们就顾不得来世了,但在这里,我们在此仍摆脱不了现世的裁判,我们立下了血的先例,教人杀人,必将祸及始作俑者,给别人下毒者,必将自饮毒液,这就是公平的正义,他在这里有着双重的正义,首先,我是他的亲戚和他的臣子,从哪方面说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其次,作为主人我有责任把好门,防止谋杀发生,我自己又怎么会亲手持刀杀人呢?

此外,这位邓肯天性仁厚,治国清明,他的美德将像天使嘹亮的号音那样,向世人明示我的弑君之罪,没有什么力量能刺激我去实施我的意图,只有膨胀的野心使我不顾一切,哪怕万劫不复。

 2 ) 漫天的红色

还记得当时做空王冠的字幕,木有翻译,光是句句对照之把朱豪生先生的译本折腾成字幕就让我掉了层皮,神奇的是我竟然没有坑,不知道是对照搬家本身有种强迫症般的持续性,还是莎翁的词句多少有着些神秘的吸引力。

好几年过去了,这部麦克白出现的时候我就做好的被虐的准备,结果听到那种独特句式和韵律的“英语”时突然有种想念的感觉哇,我应该是疯了,我突然找到了欣赏的方式,要放松紧绷后放松让这种极具节奏和形式感的语言有了种神奇的美丽。

麦克白对我一直只是语文知识里那个莎翁四大悲剧,没有更多,所以木有读过原著(这是肯定的),也木有看过任何一出戏剧,所以纯粹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呗。

影片背景很悲凉,嗯,这是出悲剧且当时苏格兰的凄冷状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种凄冷同麦克白的心境也挺呼应的,野心和对权利的欲望一望无际,但没有太阳,阴沉伴随始终。

麦克白始终没逃过命运,还是他作茧自缚,预言实现了,但是人主动朝着所谓预言的方向努力的,到底谁是谁的因果咧。

我喜欢最后那场决斗,漫天的红色,是火光还是血色,高潮的颜色从来没有那么明晰过,这会不会是麦克白作为一个曾经的英雄心里真正渴望的颜色呢。

最后莎翁一早就洞察了女人的力量,看看这群女巫和王后,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女人哦

 3 ) 英雄呓语的现代诠释

勇武、刚猛、冷酷、高傲……麦克白无疑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具男子气概的主人公,也是最为经典的悲剧英雄。

传统评论常将麦克白归作“性格悲剧”的典型,认为他的败亡源自鲁莽与权力欲(性欲)。

库泽尔的《麦克白》则另辟蹊径,借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这也使全片的结构发生了些许变化,使麦克白之外的其他角色不免有些受限。

此版最大的改动是加入了麦克白的子嗣。

开场即是麦克白女儿的葬礼,夫妇俩悲痛万分。

第一幕为全片定下了灰暗阴郁的基调,此后无论是城堡盛宴还是继位大典都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

原著中只提到麦克白夫人barren,并没有出现麦克白的子女。

本片加入了麦克白幼子战死沙场的情节。

这不仅铺垫了麦克白之后对班科父子的嫉妒,更增添了麦克白弑君的理由。

当麦克白摇摆不定时,他死去的幼子出现在他眼前,递给他匕首,仿佛催促父亲为自己复仇。

另一方面,丧子的悲痛也挫伤了英雄紧绷的神经,似乎为之后的癫狂行径埋下伏笔。

这一设置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麦克白夫人对此无动于衷,仿佛这儿子并不存在,若仔细推敲,这还是有些疑问的。

影片大量运用闪回切镜表现麦克白的内心世界,辅以漫天大雾,着重渲染了麦克白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法斯宾德的表演非常精彩,眼角一滴泪水简直神来之笔。

麦克白夫人的表现中规中矩。

第一段独白是全剧里最能体现麦克白夫人果敢坚强的段落,也应当是全片的小高潮。

之前观看1979版时,我对朱迪丹奇的"hold, hold"印象尤为深刻。

歌迪亚似乎缺少那种狂放的爆发力。

原文中前半部分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为果敢冷酷。

两人角色在弑君后逐渐反转。

歌迪亚之后的部分虽然表现较好,前半段却似乎没有那么强势。

麦克白夫人的戏份也有删减。

梦游的段落被删,无法呼应"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

这也降低了麦克白夫人的角色厚度,使她沦为男主人公的附庸。

班科、麦克达夫、马科姆与邓肯国王的台词遭到大幅删减,几乎沦为龙套。

邓肯国王的"righteous"毫无体现,马科姆被麦克白轻易吓跑,麦克达夫沦为一介斗士。

本来十分期待的"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大场面被一团火焰替代。

最终决战时,麦克达夫几乎落败,仅靠预言牵制了麦克白的注意力。

麦克达夫妻子同儿子的对话更是删的一句不剩。

配角们的形象略显干瘪,成为了主人公的陪衬。

本片的台词几乎全部采用莎翁原著,服饰装束极为考究,音响配乐大气磅礴,苏格兰高地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相比莎翁原著,编剧加入了很多独特的诠释。

例如全片结尾,班科的小儿子、未来国王fleance取走了麦克白的宝剑,是否略微暗示fleance继承了些许麦克白的勇武?麦克达夫与全军在结尾欢呼"hail to the king of Scotland",是否也是对前国王麦克白英勇战死致敬?

莎士比亚受时代思想局限,在剧本最后对马尔科姆的正统身份大加褒扬,同时强调了麦克白的“traitor,tyranny”身份。

可本片显然将麦克白当作第一主角。

观众大多时候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体验整个故事,还时常有幸瞥见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心象。

这也使观众视角更为贴近主人公。

通过编剧的设置,观众也可以做另一重解读:麦克白为国王忠心死战,甚至牺牲了唯一的儿子,国王却将王位传给了才干威望不如麦克白的马尔科姆。

遭受双重打击的麦克白这才在妻子的挑唆下走上疯狂之路,深陷罪与罚的折磨。

若从这个角度观影,那麦克白弑君也许不全是野心的驱使,也是巨大悲痛与嫉妒影响下的激情犯罪。

这无疑是相当大胆的解读。

莎翁若是在世,不知会如何品评呢?

ps:本片似乎将三名女巫化为四人,同时删除了hecate,也许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请了解的朋友赐教。

 4 ) 反叛者的秩序

【麦克白人物性格分析参见杰西·詹姆斯故事的麦克白式改编】《麦克白》是一部描述权力斗争的作品,不过这里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全作阴郁不安的氛围让读者/观众感觉,那极为古老的黑暗正在透过角色弥散开来,侵袭着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

并不是善和恶之间的斗争,而是不可言状的混乱(Chaos)和秩序(Ordnung)之间的抗衡。

戏剧/影片展示了一组组混乱和秩序的对比:麦克白从女巫那里接受预言的荒原和象征王权和贵族权的城堡及宫殿;处于生和死之间、有着超自然力量的女巫(在原作中是有胡子的女性,还处于两性别之间)和遵循等级秩序的朝臣贵胄;麦克白夫妇无后,算违反社会秩序,与他们对立的人物,国王邓肯、将军班柯以及麦克达夫则无一不是有家室的人【注一】,麦克达夫惊闻暴君处死了自己妻儿时怒吼“他自己没有子女(...)我的可爱的鸡雏们和他们的母亲”,眼下之意或为,如果麦克白身为人父的话,大概不会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与上述这些混乱/秩序间的明显对比相较,贯穿全作的“命运”这一主题显得有些生涩:如果不把“命运”放进同一链条中,莎翁苦心营造出来的针锋相对就摇摇欲坠了;如果把“命运”当做混乱或秩序中的一种来考虑,那麦克白宁死也要服从的“命运”算是秩序还是混乱呢?

麦克白不是社会秩序的扰乱者吗,他怎么在拼命破坏一个秩序的同时死守另一个呢?

麦克白服从的真的是“命运”吗?

戏剧/影片开头,国王的帐篷里,军曹(影片中似乎是位爵士)对邓肯国王说,麦克白“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原来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

同时,三女巫的“预言”也不能等同于命运,其一,这些预言本身意味是模棱两可的,没有直说“成为考特爵士”是“成为国王”的前提,其二,“预言”和后来发生的事件互为因果,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弑君事件的导火索,其三,从葛莱密斯爵士到考特爵士再到国王,等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这分明是不惧命运、本身就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一步步走向顶峰的心愿写照【注二】。

所以我以为,女巫在荒原将麦克白心中暗含而不自知的愿望表达出来了,让麦克白一听便深信不疑的“预言”不是命运,而是他个人欲望的投射。

换句话说,凡是合他心意的,他就受到暗示并且当做天命来相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听说麦克达夫是不足月剖腹出生,麦克白就万念俱灰,甘心受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天命授意,曾经以为自己所为的一切都是命运秩序的引领,到头来发现那不过是没有结果的个人抗争罢了,突然发现那只在冥冥中引领自己的手只是自己的幻觉。

这样看来,麦克白身上体现的是“混乱”。

可是另一方面,这种混乱/混沌——推翻王权、夺取力量(不服管)却又是每个个体人性中都暗含的自然属性,以封建等级为代表的社会秩序则是人为的,混乱和秩序的善恶也没那么容易分清。

在这个意义上,召唤出黑暗(人性中的恶魔)的麦克白顺应的又是“自然的法则”,即掠夺的天性。

征服、颠覆、掠夺,这些人类天性被影片中的麦克白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着这个释放出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黑暗法则的个体。

在这里,个体的秩序(或者本我、id、原始欲望等)与外在的公共秩序(或者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相抗衡。

麦克白以为自己遵循的两者以外的神秘秩序,并且打算把这种神秘秩序的需求变成苏格兰王国的公共秩序,其实他的所为只是将个体秩序放大,取代公共秩序,而已。

因此,为什么麦克白必将失败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反叛者表面上是在夺取王权,打算对全国实行统治,实际上获得的并不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王权,而是满足欲望、实现自我的个体成就。

然而他不懂。

注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麦克白》电影是我看过的所有影视及戏剧版本中最强调“孩子”这一元素的,不仅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孩子——开头是麦克白血缘上的后裔,结尾则是接过了他佩剑的精神后裔——而且在原作的邪恶三女巫基础上加上了代表另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女童,我认为这些改编很有创意。

注二:麦克白夫人本身是个没有欲求的人,她为丈夫出谋划策,成为谋杀犯的帮凶,却从没说过自己要成为王后,从头至尾,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麦克白实现愿望。

因此,这个女人和荒原上的女巫一样,意义在于挑明麦克白心中隐藏的欲望。

 5 ) 一场技术精湛意义不明的整容

这不是空王冠系列那种戏剧半电影化的改编,而是一部非常彻底的电影,且高度风格化。

无论导演还是演员在技巧上都没有保留戏剧的特点,唯一的保留是沿用了原作的台词。

莎剧完全的电影化改编,除了黑泽明能卓立于原作之外,其余效果多数令人沉默。

电影开头从战争到女巫的预言,再到邓肯国王的加封,处处压抑激情的配乐似乎是在考验预期体验激情的观众的忍耐度,而慢镜头+停顿+闪回的极尽抒情的战争场面有一分钟让我疑心导演是在拍一部实验性的艺术电影……二十分钟后,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之间的化学效应挽回了令人不安的观感。

麦克白断续的形象从那一刻起得到了整合,他变得像麦克白了。

电影也展现出它独有的优势,开始渐入佳境。

夫妻之间有两场围绕着野心博弈的狎昵较原著很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这是只有电影才能拍出的趣味。

起初麦克白与夫人商量着要谋杀国王,在原作这是两个野心家的厮磨,夫人动用一切语言上的手段包括爱情来激励蛊惑麦克白。

而这里夫妇二人的表现都要低调许多,夫人的温存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麦克白如溺水者攀援浮木般热烈的回应夫人,从情欲中汲取犯罪的力量,此时他看起来颇为无助。

但在杀害国王之后,麦克白进一步打算对班柯下手,情形就逆转了。

“不义开始的事,必须以罪恶来巩固”。

麦克白将手探到夫人裙下,夫人挣脱他的控制,然后上前试探着吻他。

麦克白全无回应地流泪。

这与他之前的热烈回应形成对照。

从那时开始,他已经不需要从夫人那里汲取犯罪的力量了。

他比任何人更积极的犯罪。

”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是夫人用来安抚麦克白的话,饱含对道德不屑一顾的强横意志。

但后半场对力量的迷信渐渐酿成了恐惧,她开始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抚。

直到麦克白烧死麦克德夫的家人,在一段指天斥地的独夫宣言后,他转头盯着夫人:“你为什么沉默?

”夫人泪流满面,不发一言。

此处演员的发挥和情绪衔接非常出色,角色的关系也彻底逆转。

原作中麦克白和夫人也是如此进退嵌合的,但那是需要通过对语言稍加分析的一种节奏,电影让转折非常直观又不失微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夫人死后的麦克白的那段表演也出乎意料。

三声tomorrow的情绪演进,是原作所无。

这段独白超越了文字赋予想像力所能带来的体验。

有些细节独具匠心。

比如麦克白杀死邓肯,默然在邓肯的枕边并排躺下,用非常诗意的画面暗示他即将成为国王,同时也终将死于非命。

比如麦克白斥骂信使后,又吻了吻对方不安的前额,那是暴君布施安慰的动人之处。

结尾和麦克德夫的决斗拍得非常美又内蕴力量。

金红色的背景,如诗如画的血雾夕阳,像复仇女神一样目光灼灼的命运女巫——连女巫演员那不可救药的酱油感都被这浑成的氛围给挽救了。

配乐也饶有趣味,带出了全剧最引人入胜的节奏。

然而麦克白放弃杀死麦克德夫的改编不可原谅。

麦克白是赴死不是求死。

他欢迎死亡但他不会自杀。

尽管他已经厌世且不抱希望,尽管他对命运的预言深信不疑,但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也要反抗到底。

麦克白的英勇只有少部分体现在作战勇敢,大部分体现在践行并反抗命运上。

这个恶贯满盈的暴君在地狱门前一往无回的英雄气概是这个角色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来,麦克德夫,谁先喊‘住手,够了’的,让他永远在地狱里沉沦!

”这是原作中麦克白的点晴之笔,也是悲剧的高潮。

然而由于之前麦克白听说麦克德夫非妇人所生之后,将刀从敌人颈上收回,这段本来最具震憾力的台词变得处境尴尬。

法斯宾德不得不哭着念出这段台词。

在这个上下文之间,如此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一个自愿顺从预言,把利刃从敌人颈上收回的麦克白有点乏味。

虽然这一幕构思巧妙,画面优美。

两位主演既不及预期又超出了预期。

电影似乎有一种认为悲剧就必须悲伤压抑的误会,处处压制激情,刻意拉开了和观众的距离。

于是演员的表演不仅要电影化,且要服从风格化的要求。

问题是在这样压抑激情的风格下,却又沿用了原作充满爆发力的戏剧台词。

这会让最出色的演员也无所适从。

多数时候那种像梦呓又像呢喃的低语要表情达意太困难了。

作为观众我在前二十分钟对演员已经不抱指望。

出乎意料的是法斯宾德和歌迪亚尽管有时多少被以上种种束缚了手脚(否则他们的感染力不止于此),但最终他们还是奇迹般地突破了障碍,在针尖上构筑了经典的世界。

电影打光昏暗(这是麦克白的共同特征),配乐悲抑恍惚,剪辑技巧专业但矫揉造作,苏格兰山麓永远弥漫着大雾,角色们看起来像群不祥的幽灵,整部戏像场沉重的葬礼。

伴随着唯恐观众不知道主角在想什么的各种闪回。

电影用尽了属于电影的技巧来重构莎剧,用心良苦,也确实完成了一部精巧的电影。

这是一场漫长的葬礼,一曲优美的哀歌,但不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麦克白是一部埃斯库罗斯式的悲剧。

这意味着它在展现苦难和死亡时,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压抑,相反,它以悲剧独有的力量让人情绪激昂。

改编是成功的,且技巧高超,但是改成了次一等的艺术品。

在一些精妙的片段,它能挑逗观众的情绪,但不能震憾灵魂。

这就像用现代医学技术将索菲亚.罗兰整容成一个韩版的路人美女一样,整容技术是高超的,整容后的女人也是美丽的,只是这么做又有何益呢?

 6 ) 不管我们如何凝望莎士比亚他都不会回答我们

2020.02.12,// 五星 //。

庸俗如我果然至多能看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电影😂 如果允许辩解的话,也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戏剧界搞创新搞解构搞得群魔乱舞,让我实在失去了看剧的兴趣,毕竟是莎士比亚,我还是喜欢平衡一些的演绎。

其实本片导演也受到了群众们对于其大玩视觉特效的指责,虽然我倒是蛮喜欢的。

影片在梦幻和现实中的穿梭,印证了命运与意志之间的张力,呼应的是莎士比亚的主题,视觉特效我还觉得挺应景的。

男主是惊喜,不愧是英国本土练出来的演员,莎剧的台词功底极佳,难以想象是从X战警前传这样的电影里走出来的(前传跟三部曲两码事),和玛利亚的演绎相得益彰。

不管我们如何凝望莎士比亚他都不会回答我们。

所以爱咋拍咋拍吧😂 谁的孩子谁抱回家就好。

 7 ) 浅浅吐槽,请导演放过《麦克白》

我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莎翁的粉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导演夹带私货不要太明显,完全就是借了个《麦克白》的壳子,剧情,剧情没讲好;莎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啥都没看到。

你只能看到导演在不停不停地搞光影啦摄影啦色彩结构啦,乍一看,哇,好艺术啊!

这见鬼的艺术和莎翁有半毛钱关系?

甚至为了这见鬼的“艺术”,原著台词大幅砍掉,不仅砍台词,还砍剧情,砍人物,甚至还有嫁接的,把后面的剧情台词提前挪到前面来,后面干脆就开天窗,不演了,啥也不演了。

导演你是觉得自己比莎翁更了不起是吗?

你到底在干嘛?

你在搞什么乾坤大挪移?

搞原著算了,改编嘛,哪个改编不搞原著,非得显得自己是认真干了活的,不搞点事情都不叫改编。

你要是改编得好,我无法可说。

可是你在搞什么呀?!

我不仅看了原著,还看了另外两版话剧,和一版歌剧,加上这部影版,我看了得有四个版本的改编。

这四个改编中,电影表现得是最枯燥的!

诡异阴森,完全丧失可看性。

苦大仇深非常严肃(男主甚至让我觉得变态)。

别扯什么光影艺术了,电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是讲故事,你表达了个屁,你就是难看!

难看得要死,故事讲得稀巴烂,国王去爵士家里做客,好家伙,住帐篷。

我还以为剧组就这么穷呢,结果后来居然是有宫殿的。

好嘛您,国王住宫殿,爵士睡帐篷,谁不反?

原著里有睡帐篷吗?

导演你就为了拍荒原,你强行让一个皇亲国戚睡帐篷?

真就追求所谓的美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呗!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评分都太高了,有多少人是为了莎翁才给的这么高的分啊,可是你们真的误会了,莎翁的戏不枯燥!

真正枯燥的是这部电影啊!

这导演之前的作品我瞄了两眼,全是低分。

这部能有这么高的分,真是托的莎翁,关键他还把莎翁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台词,台词砍了;人物,人物砍了;剧情,剧情砍了。

原著的光辉是一点没沾,全都是自己的私货。

浪费演员!

对,我忘记讲演员了。

影版的夫人感觉上蛮贴近原著的,冷静狠辣。

但是我也挺讨厌的,哪来这么多亲密戏,宫殿那场给我看吐了,我就是在那里觉得男主变态的,像个毒蛇似的,黏腻冰冷恶心。

最后,我要说,导演我一生黑。

 8 ) 算是用心之作

这一版电影麦克白在重心上,有意避开了戏剧原有的那些高潮点,把注意力集中到戏剧形式的弱点上展开,如摄影、战争场面、室外构图等。

这种做法本来是聪明的,但是为什么看完了觉得有点不爽。

(为了避免大段独白的尴尬场面。。。

)电影加了一些对手戏,甚至加了一个人物,这些我其实不在意,只是略有点失望:未免太没有想象力了,用电影手法表现独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

后边描述麦克白心理变化的那段场面就比前边处理得要好一些。

同时莎士比亚的句子并不是写了用来耳语和呢喃的。

这里的台词比其它莎剧电影更难听懂,导演风格在这,演员只能悄声耳语+面瘫脸,根本没有起到“帮助观众顺利通过迷宫”这种作用,也没有“厉害的台词马上就到了好激动”这种期待。

台词本来应该是最棒的部分,现在反而变成了跟电影格格不入的东西。

之前看评论,有人说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出彩,我看了之后并不这样想。

从心理发展上说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是两条交错衍进的线,在原著中都非常清晰有力,时时呼应。

交错点就在邓肯之死上。

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以强大的去女性姿态出现,几乎是作为同性在挑战麦克白的男子气概,始终在推他走向弑君这件事。

而麦克白则显现出优柔寡断,不断进行天人交战。

最后崩溃到不能回去弑君现场放置凶器。

然而在弑君之后,麦克白和夫人的心理就向两个方向走远了。

夫人认为这件事已经结束了,杀戮结束了。

她认为麦克白种种疯狂举动是因为没有从弑君的阴影里走出来,其实没有走出来的是她自己。

她始终停留在弑君这件事上。

虽然在那个夜晚,是她说只要一点水就能洗净手上的血,而麦克白说手上的血痕永远洗不掉了,但那句话真的只是在安慰自己,弑君的负担反噬着麦克白夫人,电影没有体现的梦游段落里,她永远在无法醒来的梦魇中清洗手上的血迹。

弑君之后的麦克白则完全不同。

他失去了安然坦荡的睡眠,失去了忠诚,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失去了内省,失去了爱情,同时也没有希望(子嗣)。

既然手上的血洗不掉了,何妨再染上千层。

麦克白夫人向内部释放抑郁和恐惧,麦克白则向外部释放癫狂与残忍。

两个人在心理上日益疏离。

麦克白夫人每次谈话都指向弑君,到后来麦克白大概都会惊奇你说的是什么?

因为从那以后他又见到了太多鲜血,夺走了太多生命。

这两条心理线,真可以算作原作的精髓,可惜在电影里,麦克白夫人这条线过于破碎了。

客观花痴一句:虽然导演风格太强势,留给演员的余地不多,法鲨还是棒棒的至少麦克白的这条心理线很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最后大决战太哏了,麦克白紧紧抱住Macduff(why?),说血战到底,谁认输就不是汉子之类的,Macduff默默掏出小刀捅了个肾,,麦克白就shi了

 9 ) 莎翁悲剧《麦克白》:我们应该放松心中那只欲望之球,生活才能真正地美好!

最近欣赏了电影《麦克白》,无论从画面布景、角色塑造、视觉风格都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看完的感受是,悲剧的确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

当然仅凭一部电影不足以对莎翁经典妄加评论,此文仅是就这个悲剧本身和大家交流。

故事梗概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为国王平叛立功归途中和同僚班柯将军遇到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们说了三个预言,一是麦克白将进爵;二是麦克白将既任为王;三由于麦克白无子嗣班柯的后代将最终继承王位。

在第一个预言被言中之后,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了国王邓肯,并嫁祸给邓肯的侍卫。

继任为王之后,他担心第三个预言的威胁,杀死了好友班柯,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变得越来越残暴冷酷,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麦克白夫人最后精神失常而死。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被邓肯之子马尔康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最后残死,女巫的第三个预言也成了现实。

麦克白的悲剧来自于哪里我想,麦克白潜在的野心和残暴本性是造成他的悲剧的主要诱因。

在仁慈的国王邓肯面前,他劳苦功高,邓肯信任他依赖他,这也增长了他潜意识里的权力欲望。

三个女巫虽代表着超自然的力量,但同时也代表着麦克白的内心的隐性的邪恶的部分。

其次相信宿命是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在整个事件中麦克白夫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第一个预言实现后,野心勃勃并且极其恶毒的麦克白夫人为了自己的欲望怂恿麦克白杀死邓肯。

麦克白的性格成份里虽有懦弱的部分,但最终还是内心的欲望占了上风,使他最终迈出了走向毁灭的第一步。

人是否可以战胜宿命麦克白在做了王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快乐和满足,他每天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煎熬当中。

特别是在谋杀班柯的人归来说班柯之子不幸逃脱,这使他几近疯狂。

女巫的第三个预言成了他的梦魇。

他每天都担心仇家找上门,同时又饱受道德感的熬煎。

他暴虐、他自我折磨,他似乎陷入了宿命的死循环。

和希腊神话中俄狄甫斯不同,他没有选择逃避命运,而是选择和宿命做斗争、选择向命运之神挑战。

然而麦克白在筋疲力竭之后还是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麦克白不同于莎翁其他故事,比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都比较能引起同情。

但虽然麦克白的人物定性为“恶”,我在其中还是看到了莎翁俯视着人性,对人性的弱点饱含着巨大的悲悯。

麦克白在整个故事里其实是非常可怜的。

人是无法战胜宿命的。

一旦欲望和贪念出现,一步踏进去,仿佛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无论如何挣扎,逃避也好,斗争也罢,最终受尽折磨、精神幻灭,还是无法逃离上帝的安排。

麦克白夫人的悲剧麦克白夫人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几百年来,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

在16世纪下半叶,男性位于权利的斗争的中心,女性无法参与斗争的本身,麦克白夫人作为女性成了阴谋篡位的主使力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麦克白夫人仅代表着麦克白最原始的欲望。

她了解丈夫,得知预言后,更表现出了残忍与果决,甚至在麦克白成功杀害国王之后,面对拿着刀面色苍白,双手颤抖,目光涣散的丈夫回到家后,做到了镇静自若地进行善后。

可是在麦克白迈出了邪恶的第一步后,她发现再也无法掌控丈夫。

同时不断地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感到负罪感带来的无限的精神压力。

不久,她的内心便出现了紊乱,在“梦游”中诉说着自己的罪行,最后精神错乱自杀而死。

看完电影《麦克白》,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同时具有非常复杂的人物性格。

莎翁作品之美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阴郁恐怖血腥的气氛:黑夜、乌鸦、女巫、地狱、狂风、鬼魂、毒蛇、杀戮……,虽略做了改编,但基本尊重了莎翁原著的魅力。

特别喜欢里面像诗一样的台词:麦克白: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

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

赫卡忒:月亮角上挂着一颗湿淋淋的露珠,我要在它没有堕地以前把它摄取,用魔术提炼以后,就可以凭着它呼灵唤鬼,让种种虚妄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他将要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你们都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欲望,就像一只气球,在空气中不断膨胀;膨胀的结果,不是满足,而是撑大了胃口。

不加节制的膨胀的欲望,必然逃脱不了最终破灭的命运!

我们应该时刻记着,放松心中那只撑紧的欲望之球,生活才能真正地美好!

——END——

本文为 步姿 原创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号文章,欢迎分享。

生活需要最低限度的潇洒。

长按二维码关注:步姿

 10 ) 可怜的麦克白

对于第一次接触麦克白的我来说,看得实在费力。

情节其实很简单,麦克白平叛之后获得国王邓肯青睐,在三个女巫的预言下,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弑君并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麦克白杀死了预言中子孙将要为王的班柯,并且杀死了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子女。

麦克白的暴行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麦克德夫带领英格兰的军队回来杀死了麦克白。

而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由于惊恐自己的所作所为,限于精神错乱而死。

片子拍的偏向舞台剧,出现了大段的个人独白,包括麦克白和他夫人的个人show time。

在舞台上可能更适合一些,作为大屏幕作品,只会让片子显得沉闷。

不过,好歹这也是我了解莎士比亚悲剧四部曲的途径之一,给个三星意思一下。

《麦克白》短评

莎翁的经典悲剧,欲望使人堕落,这是真理。

6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贾斯汀·库泽尔初次入围戛纳竞赛的作品,选择难度最大的经典戏剧改编。莎士比亚笔下众所周知的故事在此没太改动,为了突出导演风格,自然要在视觉风格上做文章,开篇的慢镜头战争,苏格兰高地的荒凉风景,宫廷室内戏等等都给导演充分发挥其极端的美学取向。浓墨重彩的美术、沉浸感的摄影,以及剪辑带来梦幻般的氛围,在保留原有戏剧结构的基础上,成功融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对于熟悉沙翁戏剧的观众来说,这相信是最大的看点;而对于不熟悉原著的人来看,这个国王与王后因野心和疑心而走向悲剧的故事仅限于经典表达的层面,未必牵连出太多现实的警世意义。

7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有外景的莎剧 。摄影很美,但是太沉闷了。

12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看不下去,那是旁边的群众在帮忙扬土么?哦不要

15分钟前
  • DaisyLee
  • 较差

摄影简直棒。悲剧英雄的末路,性格使然。

20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7.5,昏黄的战场和结尾的血色真加分,大气的摄影加磅礴的配乐看得真让人震撼。大段独白,全是莎翁剧里面直接拿来用,真的太吃演员的演技,歌迪亚演的真是太好了,一个法国人英语说成这样太让人佩服了,四星半,偏爱系

24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开头的慢镜和快镜穿插我就不太适应,其实我特别怕看这种拍摄手法的片子,尤其镜头的哥特式宗教味很浓厚,会引起我的感官不适。很容易让我想起浮士德。

27分钟前
  • wang_
  • 还行

法鲨和马良都救不了的boring~还是之前一美现代版改编的那部比较惊艳~

32分钟前
  • momotea_Summer
  • 较差

画面太美妙,剪辑太美妙,原本是期待麦克白夫人的可惜着墨太少。

34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震撼!台词太生硬了,无奈我文化水平太低,最后几分钟终于控制不住睡着了!

37分钟前
  • 小鬼头丢不里个
  • 力荐

你一惊一乍的,把事情都搞砸了!

38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里程碑,第一次体会到环境叙事,配以出色音效的出众魅力。第一场战场戏,动与静,速与缓的交替,令人轻松进入主角的主观时间。文言台词意义能够凸显,归功于演员、摄影和音乐的合力。麦克白夫人弱了。

41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2021.05.25观于北市。为了No more sleep刷一遍,台词真是太太太难背诵,咬着牙看完的,艰涩的莎翁。

42分钟前
  • hir0
  • 较差

终于看完这部法鲨的新作了,给我的感觉是:1.法鲨碉堡了 2.这他妈是在说什么… 3.画面好美,镜头很棒 3.除了法鲨和歌迪亚感觉其他人都在背台词啊… 4.除了故事的基本架构,还是没太看懂 5.让我最不明白的就是弑君前后两夫妇的性格变得真大

47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还行

出色的摄影和配乐在调动情绪方面没话说,悲恸一波波袭来,但莎式台词还是会让节奏比较慢。总之你会被感染,但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有点儿像BBC《空皇冠》系列。

50分钟前
  • 我是豆瓣酱
  • 还行

对不起,看不懂,理解《聂隐娘》了。

55分钟前
  • 都灵之马
  • 还行

观影好心情被尴尬的领导讲话和破锣般的贴片广告炸裂了。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OMG 太难看了。。在电影院睡着几次。。。。

1小时前
  • Summer
  • 较差

8.3 这是一部极为视觉化与风格化的麦克白改编,麦克白的死在这次改编中不是他的终结,而是对于这个角色的再发掘与延续,像这样对原著风格化的改编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场表演的盛宴,马良与法鲨都献上了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1小时前
  • JoshuaLi
  • 力荐

+一直觉得麦克白是莎翁最适合拍电影的,最好让蒂姆伯顿来,然后德普和海伦娜演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该片法鲨和马良的组合同样令人期待,魔幻主义只剩下雾了,城堡变成蒙古包,大战变成意识流,原著里自己心念念的几个画面惨遭缺失,除了漂亮的镜头,也不比远古那部黑白片高明多少。

1小时前
  • 陈dl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