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群英

Masters of the Air

主演:奥斯汀·巴特勒,卡勒姆·特纳,安东尼·鲍伊,内特·曼,斯蒂芬·坎贝尔·莫尔,詹姆斯·莫瑞,巴里·基奥恩,路易斯·霍夫曼,蓓尔·波利,山姆·哈兹尔丁,舒提·盖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空战群英》剧照

空战群英 剧照 NO.1空战群英 剧照 NO.2空战群英 剧照 NO.3空战群英 剧照 NO.4空战群英 剧照 NO.5空战群英 剧照 NO.6空战群英 剧照 NO.13空战群英 剧照 NO.14空战群英 剧照 NO.15空战群英 剧照 NO.16空战群英 剧照 NO.17空战群英 剧照 NO.18空战群英 剧照 NO.19空战群英 剧照 NO.20

《空战群英》剧情介绍

空战群英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是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第三部。 聚焦美空军第8航空队在二战期间空炸德国的故事,第100轰炸机大队的空军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出生入死,他们凭着勇气、牺牲和胜利锻造出一段兄弟情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汶川故事天启·惊蛰变作为替身的她夏日重现诡摇铃我随身携带你雷霆第一关洪学智黑河剿匪妙事无穷恶之地不许动镇巴女子内特拉姆新忠烈图冤家变亲家关于查理的真相黑水幸福满满约会男女友军倒下樱桃离别七日情能干的猫今天也忧郁热干面的味道首尔破笑组洗发魔法二合一司机村路弯弯红色摇篮晒后假日

《空战群英》长篇影评

 1 ) 已刷完,有些失望

刷完了,有点失望!

感觉像个缝合怪,集数又少,许多故事情节都没法精彩的体现出来。

我认为如果兄弟连是十分满分得话,太平洋战争是9分,这部空战群英最多也就给5分,空战狗斗情节拍的不如《空战英豪》,重型轰炸机战斗场景拍的甚至不如30多年前的《孟菲斯美女号》。

一共也没有几集的剧,还硬要插入很多其他的支线故事情节,比如跳伞后的逃亡、集中营、政治正确肤色人的战斗机队等等,给人隔靴搔痒的观感。

PS 反观前几年的《灰猎犬号》就很好看,紧紧抓住反潜海战护航的主题,充足的时长刻画故事细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2 ) Deeply moving

刚看完Masters of the air,老美拍的片子是真打动人,真是洗脑,仔细想想这就是政治宣传片啊,循循诱导。

有老幼妇孺被炸、德国平民的愤怒,也有集中营的悲惨,最后轰炸机给荷兰投送食品,最终的意义是换来和平。

有对战争的思考,对复杂人性的剖析,有战与否内心的挣扎,有对感情的凝视...整部片子对空军战术和场景细节的还原度极高,非常专业,我知道了先要面对高射炮的密集炮火,再去对抗战斗机;也知道了轰炸机群对抗战斗机的关键是保持密集队形的火力网,战斗机会抓落单的或机群尾部的轰炸机。

空中的战斗一样惨烈,真的是空中拼刺刀,是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It requires great courage。

Bark沉稳的范很帅,想必在这么多影视作品的影响下,那批英勇的美军会被全世界记住,那么为了抗击日军保家卫国牺牲的数百万中国军人呢,民族精神是要用这种方式传承的!

中国需要这种深入人心的高质量的作品。

 3 ) 全网最细!空战群英》观影大解读-第一集(上):历史背景篇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Masters Of the Air Main Theme (Sped-Up Version),Speed Geek继2001年《兄弟连》和2010年《太平洋战争》之后,万众瞩目的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联袂打造的二战三部曲最终章《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1月26日上映,至今已播出4集,相信不少读者已经一睹为快。

在二战时代,轰炸机是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是人类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集合,是举国国力角逐的体现(单发的战斗机之间的狗斗,固然精彩,但真正的展示整体工业军事实力和释放破坏力量的,还得是大型机)。

所以本剧集的英文名字《Masters of Air》恰到好处,四发重型轰炸机才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

然后仅靠一部9集剧集,来全面展示空中力量的技术,战术各个层面的细节,确实太勉强了。

而目前播出这两集就有这个问题,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就有很多普通观众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的内容。

所以本文依照之前的惯例,以剧集呈现的细节作为基础材料,对真实历史中进行解读。

故事背景此剧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方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1940-1945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美国4发轰炸机被击落后死亡率略低于50%,皇家空军兰开斯特死亡率在85%,哈利法克斯是75%)。

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战役规模空前惨烈(对比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轰炸总出动架次是33401架次,作战损失485架,损失率是1.45%,死亡空勤是3044人)

西线盟军空中力量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轰炸大队。

而该剧目前播出的前4集主角均在此大队服役

在真实历史中该大队成军于1942 年 6 月 1 日,成立伊始并无一兵一将。

直到 10月 27 日第 29 轰炸大队抽调一批骨干被调往爱达荷州的高文机场(Gowen Field)。

四天后又转移到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陆军航空兵基地,接收首批四架西雅图波音工厂的运抵的B-17F 飞机。

11 月 30日迁至犹他州的温多弗机场( Wendover Field),开始大量吸收人员和飞机,开始进行轰炸、射击和导航训练。

第350中队所属机1943 年元旦,新成立大队的成员们再次分来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基地:飞机和机组人员转移到了爱荷华州的苏城陆军航空兵基地( Sioux City Army Air Base),地勤人员则转移至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陆军机场(Kearney Army Airfield),与其他一道准备派赴欧洲战区作战的大队协同展开空中及地面训练。

真实历史中第100轰炸机大队队徽到4 月中旬,所有机组人员与在卡尼的地勤梯队汇合,接收全新的 B-17 。

于5 月 25 日离开卡尼,飞越北大西洋航线前往英国投入欧战,在其后的战争期间一直驻扎在诺福克郡的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Royal Air Force Thorpe Abbotts ),成为盟军战略轰炸行动的中坚力量。

第1集的前半段剧情即为此段时间轴

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位于位于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迪斯以东6.4 公里处,建于 1942 年, 1943 年初为英国皇家空军霍勒姆基地(RAF Horham)的卫星机场,之后两个机场都被移交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索普阿博茨机场的美军代号为第139基地(Station 139),战时主要部署部署第100轰炸机大队(霍勒姆机场部署了第95轰炸机大队)。

剧中呈现的索普阿博茨基地门牌

历史上真实的索普阿博茨基地航拍图战后,机场于 1946 年 6 月 27 日移交给英国皇家空军。

其后机场拆除了大部分围栏、跑道和硬地,大部分恢复为农地。

1977 年当地政府对原控制塔进行了修复,改建为第 100轰炸大队纪念博物馆。

今日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的文件、照片、制服和各种设备,还有一个按照战时陈设复原的电传打字室。

屋顶被称为 "玻璃房",从这里可以看到剩余的飞机跑道,室内也保持着机场运营时的原貌。

在介绍第100大队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剧中登场单位的从属关系,插播简介一下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构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16支编号为第一至第十五和第二十的航空队(Air Force)执行作战任务。

在航空队内部又设立作战司令部(perational command),按职能(如战斗机和轰炸机)对部队进行行政管理。

作战司令部的编号与上级航空队的数字相同,以罗马数字表示。

如本剧集主角所服役的上级单位第八航空队( Eighth Air Force)就下设第八轰炸机司令部( VIII Bomber Command)和第八战斗机司令部(VIII Fighter Command)。

出于在必要时能够独立行动的目的,又另设了八个航空师(Division),作为陆军航空兵庞大组织的另一层指挥和控制机构,。

在航空队和航空师内部还包括称为联队(Wing)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飞行大队(作战单位,见下文)。

联队理论上为复合型组织,由执行不同类型任务的作战大队组成。

然而,二战中的大多数联队都是由功能相似的大队组成的(如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训练机、反潜机、运输机或混成大队)。

随着战时大队数量的增加,作为管理机构的联队数量也成倍增加,最终成立了 91 个联队,其中 69 个联队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运作。

接下来是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单位-航空大队(Group),由3-4个飞行中队(squadron)和附属地面支援保障梯队构成,规模相当于陆军地面部队的团。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陆军航空队的航空大队为 67 个,其中 49 个部署在美国本土。

其中 13 个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飞行堡垒"和 B-24 "解放者"),13个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大队(B-25 "米切尔"、B-26 "掠夺者"和 A-20"浩劫"),26个驱逐机大队(Pursuit group)-1942年5月改名为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9个观察大队(Observation Group,后改名为侦察大队/Reconnaissance group)和6个运输大队(后改名部队运载或战斗输送大队)。

在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投入服役后,又增设超重型轰炸机大队(Very Heavy Bombardment Group)。

随着战事升级,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陆军航空兵迅速扩张,到2月航空大队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个。

7月,这一数字跃升至224,一个月后又升至273。

第100大队即是在此时间段内成军

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如何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当时美军实行“自我培训”机制(self-training),在机具、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培训。

新飞行员的单独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不利于部队的磨合。

为了解决问题,美国人借鉴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训练单位(Operational Trainning Unit,即OTU)体系。

根据此概念,部分经验较丰富的大队超编为母体大队(parentgroup),由其向新成立的或"卫星"大队输出大约 20%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骨干成员。

分派到新成军的卫星大队的骨干首先要接受有关其训练职责的特别教程,此教程最初由分管的航空队负责,1942 年 10月 9 日之后则由陆军航空兵应用战术学校(AAFSAT)负责,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全面标准化。

学校的毕业新生即充实了卫星大队,同时还恢复了母体大队的超编规模。

AAFSAT胸章母体大队负责其卫星大队的组织和训练,从骨干分遣队出发之日开始算起,训练过程通常长达六个月,前半段目的是让新部队达到兵员要求,后半段时间进行飞行训练,包括最后六周集中进行整体作战演练。

1942年2月,第二和第三航空队首次采用了该体系(这两支航空队在二战期间只负责训练), 5 月扩展到部署在美国大陆的所有四支航空队。

在该系统成熟之前,每个航空队都以一种类型的OTU训练为主,如第二航空队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第三航空队以中型和轻型轰炸机,第一和第四航空队为战斗机,但最终所有四个航空队都同时开展了战斗机和轰炸机OTU训练,到1943年初部队扩展的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至第四航空队队徽

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大队及数个母体大队派赴海外部署之后,补充训练单位(ReplacementTrainingUint,即RTU)取代了OTU体系(在1943年12月时,共有56个航空大队为作为战略预备力量的OTU母体单位或RTU),所以自1943年10月之后,除3支B-29超重型轰炸机大队之外,美军再未成立过新的卫星大队。

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最高峰时共有318个航空大队(1944年3月),总计2411294人(军官306889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06335人(军官104864人)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有243个,总计2253182人(军官368344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99609人(军官122833人)从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到 1945 年 5月纳粹投降,美军共投入 149 个航空大队对德作战,而到 8 月日本投降时,有 86 个大队部署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随着驻欧洲航空兵部队的部分复员,现役航空大队总数减少到 213 个。

几乎所有解编的部队都是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和 B-24),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35个,其余的均被解散或重新改编为超重型轰炸机大队(B-29)最后航空兵作战部队的最小常设单位-中队。

从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期间,美军共成立1226 个战斗中队。

战争结束还有 933 个中队在服役中,其中 868 个被分配到各个大队。

65 个未编入大队,作为单独的部队隶属于上级指挥机构,大部分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

由于篇幅关系,第一集下半部分的剧情及人物介绍将放在本文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

 4 ) 二战三部曲最差的一部

二战三部曲是一部不如一部。

从剧本角度看兄弟当之无愧地是第一,人物刻画最突出,主题最明确,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和场景最多。

太平洋主要凸显一个惨烈,至于空战群英嘛。。。

就只剩寡淡了。

空战场面还不错,其他的文戏部分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没有一句记得住的原创台词,能触动人心的戏基本集中在最后一集。

而最后一集的黑人和犹太人戏份在当下的时代又显得过于刻意和样板戏,尤其是在2024年巴以战争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讽刺,空战群英的集中营部分太突兀了,为了拍而拍,兄弟连里那个犹太裔士兵在集中营看着同胞受苦受难而痛哭的戏份至今记忆犹新,哪怕历史上那个士兵不是犹太裔也不妨碍剧本的优秀。

而空战群英的集中营戏份就显得很赶场应付。

本来空军飞行员就是宝贝高价值人员,即使被俘虏也是相对被优待和安全的,所以那么多俘虏营的戏份就很没意思,毫无危机感,甚至觉得谈跑时死掉的那个军官很没意义,感觉不逃的话生还概率反而更大。

从节奏上看空战群英也不如前两部,陆战更好刻画人物,战斗是相对连续的,而空军的战斗间隔太多,情绪上容易松懈,主角换得太快,留不下什么印象就退场,而且戴着呼吸口罩更难以辨认谁是谁,代入感很差。

印象中飞行员的抱怨和悲观厌战戏份太多了,削弱了战争正义性讨论的那部分,整体看来为何而战的意义不明显。

至于说苹果的质感太干净缺乏真实感,这其实是现在流媒体的通病,亚马逊和这几年的网飞也一样,实拍少而特效多,自然就缺乏质感。

 5 ) 记住历史

在这个忘却成为主流的年代,战争年代的记录值得得到人们的鼓励与赞赏。

我们应该去观看并思考。

先说positive的,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可以感受到身处战争中的恐惧与每个个体伟大的勇敢,所有参与、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都是英雄。

之前的观影中垂垂老矣的老兵们会炫耀或者执念一般的怀念过去,对参战的经历不厌其烦的循环讲述,当看过这个片子之后,我忽然发现他们也曾是生活尚未展开的年轻人,在生命中经历过那样的一段时光,必然是永生难忘的,他们手抚B17的那种感情是出于一种共同经历生死的刻骨铭心的爱。

我们不该再给人类创造这样的机会去与年代或事物建立此种关系,反对战争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根本人性。

再说passive的,人物刻画有点生硬且浪漫主义,思想变化不那么突出,当然了,人物略扁平原因一是篇幅短,二来也可能此剧关注的并不全是人物,而是事件,或者历史。

浪漫主义的评价来自于人物都是那么义无反顾的登上只靠运气才能返航的座机,真的有不需要心理干预就能如此强大的内心吗?

还有最重要的,在postwar年代过去这么久之后,历史经过三代人的过滤已经成了我们被告知的样子了,实际上至少在五十年代,对二战的受害者描述都只是区分国籍,而无视种族,像最后一集那样由西方立即发现并揭露而形成世界共识的犹太最终方案之邪恶,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不光彩的视而不见的年代而作出的明目张胆的篡改罢了

 6 ) B17空中堡垒与“血腥100”大队

空战群英

兄弟连

太平洋战争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共同打造的二战系列作品,继《兄弟连》与《太平洋战争》之后的第三部战争迷你剧《空战群英》,今天正式上线了前两集。

上线时间表1月26日 第1集(1小时2分钟)第2集(55分钟)2月2日 第3集2月9日 第4集2月16日 第5集2月23日 第6集3月1日 第7集3月8日 第8集3月15日 第9集《空战群英》根据唐纳德·L·米勒同名原著改编,故事描写二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美陆军第八航空军的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的战斗事迹,这支轰炸机大队绰号“血腥100”,前后执行了300多次轰炸任务,累计损失有229架飞机。

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下设349、350、351、418轰炸中队,“血腥100”(The bloody 100th)这个绰号其实是形容第100轰炸机大队极高的牺牲率而得名的。

“bloody”除了有流血的意思,也是一句英式俚语或者脏话,有“该死的、他妈的”的含义,所以这个绰号感觉也有多重含义,除了形容极高的牺牲率,也有一种感叹的语气于其中。

第100大队队徽轰炸大队的所驾驶的轰炸机是“B17 空中堡垒”,B17由波音设计生产的4引擎重型轰炸机,主要应用于欧洲战场,是针对纳粹德国军事以及工业目标进行轰炸的主力机种。

B17 空中堡垒其实早在30年代B17被刚刚设计出来时(波音内部命名为波音299),与当时另两家公司竞争美国陆军航空军的订单,但由于试飞中的一次事故,导致波音并未获得军方订单,不过由于波音的优秀设计以及B17的性能(速度快且飞行高度高且配有重型防御武器)更符合陆军航空兵的需求,因此军方还是向波音订购了13架,用以今后的评估测试。

下巴炮塔后经过不断地完善B17最终在1937年定型,并于1939开年开始大量生产,以满足战场的需要。

经历了从A到G的各种升级机型(战后升级了一款救援机型H),其中“B17G”还设计出了位于机头部分著名的“下巴炮塔”以强化正面迎击的战斗力,使得飞机的机炮数量提升到了13门,可谓是名副其实具有强大反击能力的空中堡垒。

据统计,B17在二战中所投下的炸弹量在所有轰炸机中是最多的,也是有史以来生产第三多的轰炸机(共生产12731架)。

在欧洲战场上,B17是在1942年的7月投入到进驻英国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八航空军,开始执行对德国的轰炸任务;“血腥100”大队是43年开始编入第八航空军(第八航空军下设3个航空师、其中有十个重型轰炸机大队),正式加入欧洲战场。

1943年6月25日,血腥100大队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轰炸了位于不莱梅的U型潜艇基地。

之后大队轰炸任务主要集中于轰炸法国、德国、波兰、荷兰、挪威、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德国机场、工厂、以及各类军用设施,直到1945年4月20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几乎没有停歇的轰炸任务前后持续了22个月。

期间,大队获得过两次杰出单位表彰,分别是1943年8月17日轰炸雷根斯堡,以及1944年3月4、6、8日轰炸柏林。

战斗期间,B17轰炸机除了投弹轰炸,还要同时应对德军的战斗机以及防空炮火,相当于一边战斗一边投弹,一架B17上通常有8-10名机组人员,除了驾驶飞机,投弹、射击、紧急修理、救助伤员等等工作是他们任务中的家常便饭。

由于B17的优异性能,当时经常可以看到机身严重损坏,甚至4个引擎只有1个还能工作的情况下,仍能带着机组人员返回基地。

据德国飞行员回忆,“有时候B17都被打烂了,它还能飞甚至还能反击”。

但即使如此,最后统计在欧洲任务中陆军第八航空军共阵亡超过26000人,在B17上执行轰炸任务的人员有接近25%的牺牲比例。

血腥100尤甚,大队共损失了229架飞机(包括无法再飞行),以及共有 785 名飞行人员阵亡或在任务中失踪。

《空战群英》就是记录和描写这些轰炸机上英勇小伙子们的事迹,相信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仍会为我们广大观众提供一份高品质的作品。

以上

 7 ) 就这个,我给5星

空降师,太平洋,空军,全部看完,很好看,很人性,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活法我很赞同,人生有很多遗憾,有很多不舍,但是到了最后还要不断前行,活下来的也必定会更珍惜每一天。

很中肯的一部电视剧,没有偏差,各个阵营,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这首伦敦歌谣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提到了中国,看来导演真的很会了,在这个zzzq的时候居然也拍出来了,加个大鸡腿。

空战群英 (2024)8.42024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战争 / 凯瑞·福永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迪·里斯 蒂莫西·范·帕腾 / 奥斯汀·巴特勒 卡勒姆·特纳

 8 ) 如果和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剧集是三部曲,那确实一部不如一部。

看完沙丘2之后,才看的此剧。

所以对男主真是一时半会接受不能。

沙丘里的造型,表演,简直太深入人心了,但也侧面说明演员演技好。

多面千变,这是演员的优势。

片里演员都不熟,除了早早坠机的,那个爱尔兰人,演过切尔诺贝利和x战警的,头号玩家是不是他演的,有点脸盲记不清了。

看此剧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艾玛坎宁,是我的菜,爱到不行行那种。

可惜戏份非常少。

但认识了就是收获。

全剧是远远不如兄弟连的,自然也比不上稍逊的血战太平洋。

有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里面肯定不可避免的要政治正确,也肯定要宣扬正能量,不光第八集着重描写了黑人战斗机飞行员,也在第九集描写了集中营惨况,当然历史事实如此,纳粹确实该死,犹太人不该遭遇种族灭绝。

战斗场面因为是轰炸机,所以观赏性自然不如上面我说的两部剧集,而且剧情也一般般吧,但是服装道具飞机什么的满分,很还原和真实。

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好吗?

那些煽动叫嚣战争的人,真的该死!

片头主题曲还不错。

那个领航员非常奇怪,居然晕机,片尾又不晕了,我只奇怪美军当时就这么管理松散吗?

晕机的人也能上飞机领航整个机组?

简直不可思议。

开头一两集,真担心他误了大事。

理论上世界各国各军兵种,都会避免这样的隐患的啊!

另外战俘营的篇幅太多了些,虽然也有看点,但整体剧集观感,就肯定不如上两部了,全是战斗。

暂时就想到这些。

 9 ) 原著中关于100轰炸大队的部分

1943年10月9日,伦敦约翰·伊根少校个人的战争开始于伦敦一家酒店的早餐时刻。

他离开索普-阿伯茨(Thorpe Abbotts),正在休他为期两天的假期。

索普-阿伯茨这座美军轰炸机基地位于伦敦北面约90英里(1英里约等于1.609千米)处,距离诺福克村咫尺之遥,索普-阿伯茨这个名字源自于此。

而它的正式名称是第139基地,基地内有3500名飞行员和辅助人员。

这座基地修建在一位贵族的领地上,机组人员投入战斗时会飞过鲁珀特·曼爵士的佃农们辛勤耕型过的田地,那些佃农住在附近摇摇欲坠、靠平炉取暖的石屋中。

索普-阿伯茨位于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古老的农场、蜿蜒的河流、低矮平坦的沼泽,自古以来便是一片闹鬼的地带。

它从剑桥顶端向北延伸至诺维奇(Norwich)这座教堂城,向东直达大雅茅斯(Great Yarmouth)这个排满污水的北海工业港。

英格兰的这片低洼地,其排水渠、木制风车和袤的沼泽不禁让人想起一衣带水的荷兰。

约翰·伊根是一个B-17“空中堡垒”中队的中队长。

当时,B-17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杀人武器之一。

作为一名轰炸机飞行员,伊根的职业就是摧毁。

与大多数轰炸机机组人员一样,他毫无良心不安地从事着这份工作,相信自己正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而战。

他同样是为了不被杀而杀人。

伊根已在最危险的空中战区执行了5个月的作战飞行任务,这片战场被他们称作“大联盟”。

这是他在作战期间的第一次休假——尽管几乎感觉不到放松。

当晚,德国空军飞抵城市上空,引发了他那座酒店四周的警报。

这是他首次遭遇空袭,伊根发现,在刺耳的警报和剧烈的震动中根本无法入睡。

伊根隶属于第八航空队,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一个月内,这个轰炸机司令部在佐治亚州萨凡纳的陆军航空队基地组建,以便为美国提供对纳粹德国本土的打击力量。

经历了希望渺茫的开端后,这支部队迅速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打击力量之一。

伊根于1943年春季抵达英国,此刻,第八航空队的首批人员和飞机进驻英国皇家空军(RAF)移交给他们的机场已有一年,而RAF的轰炸机自1940年来,一直在轰炸德国的城市。

每个编了号的轰炸机大队(伊所在的是第100大队)由四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拥有8-12架被称作“大家伙”的四引擎轰炸机,他们占据着各自的机场,不是在东英吉利亚就是在伦敦正北面、贝德福德镇附近的米德兰兹(Midlands)。

第100轰炸机大队投入战斗时,通常伴随着从附近基地起飞的另外两个轰炸机大队(第390和第95大队),这三个大队构成了第13作战联队。

一个作战联队只是数百架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所组成的编队中的一小部分,当地农民在拂晓时涌出自己的小屋,观看美国人出发“去打德国佬”时,那些飞机便震颤着他们脚下的地面。

约翰·伊根相信战略轰炸,但他不相信埃克的看法。

艾拉·C.埃克派他的轰炸机群深入德国,而没有派战斗机护航,因为当时那些单引擎战斗机没有足够的航程陪伴重型轰炸机一路赶往遥远的目标后再安然返回,而此刻,伊根早已投入这场空中战争。

1943年夏季,在德国空军的打击下,约翰·伊根失去了许多朋友。

伊根少校所在的轰炸机大队于1943年5月抵达英国,该大队中的飞行员,只有14%的人能完成他们的25次作战任务。

到战争结束前,第八航空队将遭受更为致命的伤亡——26000人阵亡,这数字超过了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阵亡人数。

在D日发起前便已执行轰炸德国任务的美军飞行员中,77%的人最终被列入伤亡名单中。

作为第100轰炸机大队第418中队的中队长,约翰·伊根带着他的部下执行过各种艰巨的任务。

在他那些伙计身处险境时,他希望和他们共同面对。

“执行这种飞行任务的人简直是在发疯。

”伊根对索尔·莱维特中士这样说道。

莱维特是他中队里的一名报务员,后来在基地的一场事故中负伤,被调至军方的《扬基》杂志社工作。

“然后,”莱维特说,“他继续发疯,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从未飞过那种毫无危险性的任务……”每当他那些“大小伙子”(伊根这样称呼他们)跟随起火的飞机一同坠毁时,他便写信给他们的妻子和母亲。

“那不是供存档的信件,”莱维特回忆道,“在少校看来,这些信件应该用手写,以表达一种个人情感,另外,这些信件也没有副本。

他对此从未说过任何内容。

这些信件是他与相关家庭之间的事情。

”伊根少校个子不高,骨瘦如柴,勉勉强强140磅,一头浓密的黑发向后梳去,黑色的眼睛,留着小胡子。

他的标志性特征是一件白色羊毛衬里的飞行夹克和他惯用的语气,那是从作家戴蒙·鲁尼恩处借鉴来的一种睿智的风格。

27岁的伊根是队里的“老家伙”之一,但“我能喝倒你们这帮小家伙中的任何一个”,他会这样逗弄中队里新来的成员。

晚上,如果不需要制订第二天的飞行计划,他便跳上一辆吉普车,赶往自己的“领地”,跟一帮爱尔兰工人聚在酒吧里,放声高歌,直到喝得滴酒不剩或是被疲惫的酒吧老板把他们赶出去为止。

伊根高歌痛饮时,他最好的朋友通常已上床安睡。

盖尔·W.克莱文少校的快乐很简单。

他喜欢冰激凌、甜瓜和英国战争电影;他忠于老家一个名叫玛吉的姑娘。

他在飞行任务中活了下来,而且,他和伊根都是“飞行员的守护者”之一。

克莱文的儿时伙伴称他为“克里夫”,但伊根,他这位形影不离的伙伴,自打他们在美国一同参加飞行训练起,便把他的名字改为“巴克”,因为他看上去像是伊根在威斯康辛州马尼托瓦克认识的一个名叫巴克的家伙。

这个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我从未喜欢过这个名字,但从那之后我就成了巴克。

”六十年后,获得哈佛商学院MBA和行星际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克莱文这样说道。

瘦削、略有些驼背的盖尔·克莱文在怀俄明州卡斯珀北部的贫油区长,后来,作为一名钻井队的钻工,他设法通过了怀俄明大学的学业。

军官帽歪向头侧,嘴里叼着根牙签,克莱文看上去像个硬汉,但“他的心胸大得像德克萨斯州,而且,全心全意为他的部下们着想”,他手下的一名飞行员这样描述他。

他的日子过得大手大脚,而且,他也是基地里最会讲故事的人。

克莱文这位24岁的中队长,空袭雷根斯堡的故事被《星期六晚邮报》刊登报道后,在大后方成了英雄,撰写这篇报道的是小贝尔尼·莱中校,后来他与赛·巴特莱特合著了《晴空血战史》,这是欧洲空战中诞生的最好的小说和电影。

1943年8月17日空袭雷根斯堡一施韦因富特的任务,是截至那时美国规模最天、最具灾难性的空中行动,损失了60架轰炸机和近600人。

这是一次“双管齐下”的行动,打击目标是雷根斯堡的飞机制造厂和施韦因富特的轴承厂,保护这两座工厂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防空体系之一。

当天,作为观察员的贝尔尼·莱,搭乘第100轰炸机大队一架名叫“皮卡迪利大街的莉莉”的B-17,在战火和混乱中,他看见克莱文位于脆弱的下方中队——也就是所谓的“棺材角”,是轰炸机群中最靠后、位置最低的一组——“经历了他最辉煌的时刻”。

克莱文的飞机被敌战斗机撕碎,他的副驾驶惊慌失措,准备跳伞。

“面对机体损坏、部分失去控制、起火和组员重伤,再加上新赶到的敌机继续发起攻击,(克莱文)弃机是合理的,”莱这样写道,但他命令自己的副驾驶待在原地,“他的话通过内部对讲装置传递出去,对机组人员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这架B-17继续飞行。

”贝尔尼·莱推荐克莱文获得“荣誉勋章”。

“我没有得到,我配不上它。

”克莱文说道。

他获得了“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但一直没去伦敦领取。

“勋章,见鬼,我要的是一片阿司匹林,”很久后,他这样评论道,“所以,我一直被人轻看。

”克莱文在空袭雷根斯堡行动中的表现“震动了整个基地”,“哈里·H.克罗斯比回忆道,他是伊根第418中队里的一名领航员。

当天的战斗,约翰·伊根打得也很好。

当被问及是如何幸存下来的,他打趣说:“我带着两串念珠、两个幸运符和每次接受任务后都会给某些边边角角处造成损坏所得到的一张两美元账单。

另外,我还反穿着我的毛衣,外面套着我的幸运夹克。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第100大队损失了90个人。

当年夏季,伤亡数字以惊人的速度直线上升,快得令这些小伙子根本无法记住。

一名补充来的机组人员在晚饭时到达索普一阿伯茨,吃完饭便躺在床铺上入睡,第二天早上,他牺牲在德国上空。

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后来他便被称作“过来吃晚饭的那个人”。

随着大批好友的阵亡,第100大队的伙计们迫切需要英雄人物的出现。

在军官俱乐部,年轻飞行员们围在伊根和克莱文身边,“看着这两个亲手操纵飞机,执行飞行任务的人”,克罗斯比在他的空战回忆录中写道,“士兵们崇拜他们”。

飞行员希望能像他们那样飞行。

凭借着潇洒的白围巾,软塌塌的“50次作战任务”帽,他们简直就是从《金粉银翼》中走出来的人物——那是贝尔尼·莱的另一本书,好莱坞将其改编为电影,激发起成干上万名年轻人投身陆军航空队的热潮。

他们的谈话甚至也是好莱坞式的。

克罗斯比第一次看克莱文是在军官俱乐部。

“出于某种原因,他想跟我说说话,于是他说:‘中尉,让出租车过来。

’”克莱文喜欢那些新来的补充兵,但对他们未经历实战考验的逞强感到担心。

“他们不像我们那般害怕,正因如此,他们更加危险。

他们害怕未知的东西,而我们担心的是已知的事情。

”1943年10月8日早上,就在约翰·伊根第一次休假,离开索普-阿伯茨,踏上驶往伦敦的火车的一个小时前,巴克·克莱文飞向不来梅,再也没回来。

三架德军战斗机从阳光中飞出,击中了他的“空中堡垒”,三台引擎被击毁,机尾和机鼻被打得满是窟窿,左机翼折毁大半,驾驶室起火。

情况已然无望,克莱文命令机组人员跳伞。

他最后一个离开飞机。

跳出飞机时,这架轰炸机距离地面已不到2000英尺。

时间是下午3点15分,此刻,约翰·伊根已在伦敦的酒店登记入住。

克莱文挂在降落伞下,看着自己即将落到一座小农舍旁。

“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

”克莱文摆动降落伞,避开那座房子,但他失去了控制,飞过敞开的后门,落入厨房,撞翻了一些家具和一座小铁炉。

农夫的妻子和女儿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就在这时,农夫用一柄铁叉抵住克莱文的前胸。

“我用高中里学来的那点可怜的德语,试图告诉他我是个好人,但他并不买账。

”当天晚上,克莱文中队里,在不来梅行动中生还下来的那些人来到一间乡村酒吧,喝了个酩酊大醉。

“没人相信他已经死了,”克莱文中队里的另一名成员,杰克·谢里登这样说道,如果连“无敌”的克莱文都无法做到,那谁能?

但正如谢里登指出的那样,“失踪的人不会阻止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天早上,吃罢酒店提供的煎鸡蛋早餐,又来了杯双份苏格兰威土忌后,约翰·伊根读到了《伦敦时报》的头版新闻,“第八航空队在不来梅上空损失30架空中堡垒”。

他从座椅上跳起身,跑出去给基地打电话。

出于战时保密的要求,谈话用暗语进行。

“比赛进行得如何?

”他问道。

他被告知,克莱文已英勇牺牲。

一阵沉默。

伊根定定神,问道:“球队明天有比赛吗?

”“有。

”对方回答道。

“我想参加!

”他于当天下午返回索普-阿伯茨,焦急地等待着大队赶往马林堡执行一项远程任务后返航,这次空袭由第100轰炸机大队大队长尼尔·B.哈丁上校率领,哈丁是前西点军校的橄榄球队明星。

各中队刚一返回,伊根便获得哈丁的批准,率领第100大队次日发起行动。

拂晓时,他来到一间宿舍,叫醒了飞行员约翰·D.布雷迪,布雷迪以前是一支国立大乐队的萨克斯手。

哈里·克罗斯比的床铺就在布雷迪上尉的对面,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约翰,我和你一起飞……我们得教训那些击落巴克的王八蛋。

”然后,这两人离开宿舍,赶去参加起飞前的任务简报。

“今天的目标是明斯特。

”情报官迈纳·肖少校拉开挡在巨幅北欧地图前的幕布,向睡眼惺忪的机组人员们宣布。

一条红线从索普-阿伯茨伸出,横穿荷兰,直至边境外的一座小型铁路枢纽。

这将是一次短程空袭,P-47“雷电”(这是盟军当时所拥有的最好的战斗机)将为轰炸机提供护航,直到战斗机航程的极限,这几乎已到达目标。

看上去就是一次例行公事——只有一个问题。

轰炸瞄准点是那座老城的中心地带、一个铁路编组场和一片工人住宅的毗邻区。

明斯特宏伟的大教堂就在附近,人人都知道,教堂的主教是个纳粹的反对者。

“鲁尔河谷几乎所有的铁路工人都住在明斯特。

”肖用单调沉闷的语气介绍着。

他说,如果投弹手准确命中目标,这片繁忙的交通区域中,德国的整个铁路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美国轰炸行动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后来,第八航空队正式予以否认,但空袭明斯特确实是一次城市破坏行动。

解密的任务报告和飞行记录清楚地表明“市中心”就是瞄准点;第94轰炸机大队的一份报告,将瞄准点描述为“铁路编组场北端和东端的结合部”。

“(肖宣布)将对一片居民区发起打击时……我发现自己站起身欢呼起来,”后来,伊根这样说道,“另外一些在过去的行动中痛失密友的人也跟着欢呼起来,因为这是个杀死德国佬的机会,他们是种族仇恨和民族压迫的始作俑者。

这是个为阵亡战友报仇、梦寐以求的行动。

”出席当天早上任务简报的飞行员中,有些人并不记得现场发出过欢呼。

其中的一个是弗兰克·墨菲上尉,22岁的墨菲来自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入伍前是一名爵士乐手,他离开埃默里大学,成了一名领航员。

墨菲想不起伊根曾跳起身并发誓要进行报复,但他说,屋里没有人公开抗议这次行动以平民为目标,甚至包括那些像他这样有亲属在德国出生的人。

他们中的某些人也许想起了他们的第一任指挥官,达尔·H.“老爹”·阿尔凯尔上校在国内给他们的提醒,当时,他们刚刚完成飞行训练,获得了飞行徽章。

“别以为你们的工作将是光荣或冒险刺激的。

你们要干的是些肮脏的勾当,所以还是面对现实为妙。

你们会成为婴儿和妇女杀手!

”不过,第100轰炸机大队里,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从事谋杀的勾当,大多数人信任他们的指挥官。

“我觉得,我来这里是帮着打赢这场战争,如果可能的话,”霍华德·汉密尔顿中尉这样说道,他是布雷迪上尉的投弹手,“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试图炸毁一个铁路系统,如果对方有足够的劳动力,铁轨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

我们被告知,轰炸这些铁路工人的住处将阻止德国人从事维修工作。

”哈里·克罗斯比未被安排飞明斯特的任务。

他和他的机长埃弗雷特·布莱克利上尉从不来梅返航时,在英国海岸实施了一场蔚为壮观的迫降,此刻正在恢复中。

发起空袭明斯特行动的当天早上,他们决定征用一架因作战受损的飞机,飞至度假胜地伯恩茅斯来一场短暂的海滨休假。

起飞前,克罗斯比打电话给基地气象员克里夫·弗莱伊上尉,定好暗语,以便让自己能通过电话获明斯特空袭行动的报告。

下午4点,他打电话给弗莱伊:“我那些朋友都回来了吗?

弗莱伊没有回答。

“他们当中有没有人出现了永久性的变化?

”“是的,除了一个外,所有人!

”然后,弗莱伊失去了镇定,他打破暗语:“伊根没了,你那个老机组没了,整个大队都没了。

唯一返回的是第418中队的一个新机组,他们称呼他们的机长为罗西。

”罗伯特·“罗西”·罗森塔尔中尉没有跟第100轰炸机大队的老机组一同训练过。

当年8月,他和他的机组从英国的一个补充营区被派往第100大以弥补该大队在空袭雷根斯堡行动中的人员损失。

“我到达时,整个大队并未得到很好的组织,”罗森塔尔回忆道,“他们是一帮粗暴的家伙,性格各异。

尼尔·哈丁是个好人,但他并未在地面或空中执行严格的纪律。

”一连三十天,罗森塔尔没有获得一次飞行任务。

“没人跑过来对我进行检验,然后批准我参加作战飞行。

最后,中队长约翰·伊根让我参加一次编队演练。

我飞到他的右侧。

受训期间我曾进行过大量的编队飞行练习,我很沮丧,因为我想参加实战。

我将自己的机翼对准伊根的机翼,他到哪里我就飞到哪里。

等我们着陆后,伊根告诉我,他希望我能做他的僚机。

”罗森塔尔曾就读于布鲁克林学院,距离他位于弗莱布许的家并不太远。

作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罗森塔尔曾担任过橄榄球队和棒球队队长,后来被选入学院的体育名人堂。

在布鲁克林法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在曼哈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他刚刚开始自己的新工作。

第二天早上,他报名参加了陆军航空队。

26岁的罗森塔尔肩膀宽阔,相貌英俊,一头深色的卷发。

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小伙子喜欢热爵士,走起路来不太协调,脚趾向内,像个步履蹒跚的农民,但他身上没有任何纽约式的玩世不恭。

他是个内向的人,很容易变得局促不安,内心却充满了果断。

“我上大学时曾读过《我的奋斗》,也曾看过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大型集会的新闻影片,希特勒站在一辆敞蓬车内,人群疯狂地欢呼着。

人群中的那些面孔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表情充满崇拜。

不光是希特勒,整个国家都疯了,必须阻止他们。

”“我是个犹太人,但不仅仅是出于这个原因。

希特勒是对所有正派人的一个威胁。

我为英国人深感自豪,不列颠战役和闪电战中,他们独自抵抗着纳粹。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报上的战争新闻,也聆听过爱德华·R.默罗在电台中直播的轰炸伦敦。

我迫不及待地要去那里。

”“终于到达伦敦时,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世界的中心,这里是民主国家聚集起来打败纳粹的所在。

我来对了!

”罗西·罗森塔尔从未跟他的组员说过这些想法,那些头脑简单的家伙并不相信所谓的“反思”。

他们从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也不明白是什么使他带着强烈的决心进行着飞行和战斗。

后来,罗森塔尔成了第八航空队受勋最多、最著名的飞行员之一,于是,一种说法传遍了整个索普-阿伯茨:因为他的家人被关在德国集中营里。

曾有人直接问过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纯属胡说八道”。

他的母亲、姐姐、姐夫和侄女(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因此与他们同住),都在布鲁克林。

“我没有任何个人原因。

我所做的一切,或是我希望做的,完全是因为我痛恨迫害……一个人不得不小心提防那些毫无文明可言的家伙。

”罗西记得,空袭明斯特的任务简报会上,确定的目标是那座城市的铁编组场,而不是工人的住处。

“目标靠近市中心,一些无辜者会被炸死,就像所有战争中都曾发生过的那样。

10月份这个雾蒙蒙的早上,罗西的飞机位于跑道的第三位,其他那些重达30吨的毁灭者也一字排开,引擎轰鸣着,准备每隔半分钟便起飞一架。

罗西和他的组员驾驶着一架名叫“同花顺”的新飞机。

原先的那架,罗西的“铆钉枪”号,在执行不来梅和马林堡的任务中严重受损。

罗西的组员们有些迷信,对飞一架陌生的轰炸机感到不安。

罗西把他们召集到机翼下,设法让大家冷静下来。

“炸弹舱门在你身后关闭,你知道自己现在成了这艘大船上的一名囚犯,”《扬基》杂志社的通讯记者丹顿·斯科特描述了许多飞行员那天早上在停机线处感到的恐惧,“这种囚禁只能被三个因素所打破,这三个因素依次为:飞机爆炸跳伞到另一个监狱、死亡和安全返回。

”布雷迪驾驶着引航机“艳舞女郎梅丽”号,伊根少校坐在副驾驶位置,布雷迪的副驾驶约翰·霍尔则坐在折叠座椅上,上午11点11分,这架飞机的机轮离开跑道,机腹内载满炸弹,擦着跑道末端高高的树梢飞入空中。

这是布雷迪第一次飞引航机的位置,他觉得自己对此毫无准备。

伊根同样感到不安,因为他没穿那件代表好运的白色飞行夹克。

而伊根要为之报仇的那位朋友,巴克·克莱文,从来就没喜欢过伊根那件“幸运夹克”,因为它太脏了。

第13作战联队的53架轰炸机在大雅茅斯上空集结,第95轰炸机大队为首,第100大队尾随其后,他们随即向西南方飞去,以便与其他联队会合,275架B-17组成了这个庞大的轰炸机编队。

在北海上空,4架轰炸机声称出现机械故障,随即返航。

这使整个编队少了36挺点50口径机枪。

在一场空战中,这可能意味着很多,但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担心。

“整个航程我们感到非常轻松,”第390轰炸机大队“天空小屋”号上的投弹手道格拉斯·戈登-福布斯中尉回忆道,“这是我们第一次获得战斗机护航,一路掩护我们进入德国,每个人都觉得信心百倍。

”从挪威到法国北部,德国人拥有一连串的雷达站,这些飞机在东英吉利亚上空集结时,他们就知道美国人要来了。

轰炸机飞过荷兰边境,越过威斯特法伦整齐、轮廓分明的城镇时,开始遭遇到猛烈的防空火力。

“Flak”,这是德语高射炮Fiegerabwehrkanonen的缩写。

伊根朝布雷迪望去,看见他正用手指划着十字。

几秒钟后,机上的一名腰部射手被高射炮弹的弹片打死。

就在第100大队接近起始点时(重型轰炸机将从这里列队进入轰炸航路),伊根呼叫大队,那些P-47“雷电”战斗机“正返回基地”,他们已到达航程的极限。

看着右侧那些战斗机晃动机翼,示意“祝你们好运”后,伊根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喊了起来:“天哪!

注意12点方向,看来他们是朝我们来的!

”37约200架德军战斗机迎头发起攻击,直到即将与轰炸机相撞的一瞬间才避开。

布雷迪的引航机第一个被击中。

位于“艳舞女郎梅丽”正后方,“Aw-R-Go”号机鼻玻璃罩里的弗兰克·墨菲看见布雷迪那架飞机的下部发生了“一场可怕而又猛烈的爆炸”,并惊恐地看着这架负伤的“空中堡垒”拖着黑色的浓烟和燃料,进入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急剧下坠状态。

“我们的投弹手从机鼻处爬上来,一脸惊慌地告诉我们,必须离开编队,因为汉密尔顿身上出现子几个洞,不得不返航,”伊根后来描述了这架中弹飞机上的场景,“我向他保证,我们会离开编队的。

”布雷迪竭力保持着机身的水平,以便让机组人员能有个跳伞的“平台”,弃机行动则由伊根指挥。

就在他开始对着内部通话系统喊话之际,飞机突然间起火燃烧。

这时,他派约翰·霍尔下去帮助19岁的汉密尔顿,设法把他带至机身下部的前方逃生舱口。

伊根和布雷迪将轰炸机设置成自动驾驶,随即向后方打开的弹仓爬去。

狭窄的通道将两个主弹仓分隔开,站在这条晃动不已的通道旁,伊根朝下方的地面看了看,喊道:“布雷迪,你先跳……我是机上军衔最高的人。

”但布雷迪希望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因为这是他的飞机,是他的机组。

“我们争执了一会儿,”伊根说道,“就在这时,在我们脚下6英寸处,沿着整个炸弹舱舱门的长度,出现了一排我所见过的间隔最完美的弹孔。

这是点30口径机枪留下的标记。

于是我说:“布雷迪,我们会再见面的。

’然后我跳了出去,数着数字,在掠过球形炮塔时拉动开伞索。

降落伞毫无阻滞地打开,我的老二终于安全了。

”几秒钟后,伊根看见三架德军战斗机放弃了空中的那些轰炸机,向自己扑来。

机炮闪烁着,他们瞄准了他,把他的降落伞打得满是窟窿。

伊根说:“几架战斗机认为我死定了,这才消失在空中,可他们不知道我是爱尔兰人。

”降落到地面后,伊根发现一些敌军士兵向他走来,他赶紧脱掉降落今和笨重的冬季飞行装备,消失进一片树林中。

汉密尔顿落在不到1英里外,但他俩再也无法取得会合。

汉密尔顿独自一人躺在地上,仍在大量出血。

但他相信自己今天命不该绝,因为就在几分钟前,他近乎奇迹般地逃出了鬼门关。

霍尔中尉赶到机鼻处帮助汉密尔顿时,看见这位负伤的投弹手挂在逃生舱门处,身子悬在机外,晃动的双脚和可怕的结局间只有20000英尺的高空。

由于肺部被刺破,汉密尔顿没有足够的力气用自己的双手推开逃生舱门。

于是他站在上面,转动开启扳手。

舱门打开后,他掉了下去,但降落伞的右肩带却勾住了扳手,他挂在轰炸机外,内侧螺旋桨离他的头只有几英尺。

经过一番紧张的努力,霍尔将汉密尔顿从舱门解开,两人打开降落伞向地面落去,很快便被德军士兵俘虏。

一辆救护车被叫来,汉密尔顿被送往明斯特。

在这场30分钟的旅程中,救护车驾驶员的孙子,一个年约15岁的男孩一直用一杆长长的猎枪指着汉密尔顿的头部。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罗森塔尔“同花顺”上的组员们正经历着被一名指挥官称作“这场战争,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空战”40的最后几分钟。

这场空战只持续了45分钟,但就激烈程度而言,欧洲战事中没有哪一场能与之相比。

当天下午,第八航空队面对着戈登-福布斯中尉所说的“扑向美军轰炸机群,有史以来最密集的德军战斗机”。

德国空军采用了新的战术和武器。

他们只对几个轰炸机大队发起攻击,以便让击落轰炸机的数目最大化,同时,他们还对美军密集的“箱型战斗队形”发射了空对空导弹。

第100轰炸机大队位于其联队最危险的下方位置,首当其冲地遭到攻击。

布雷迪的飞机中弹后,没过几秒钟,第100轰炸机大队的整个编队被德军双引擎战斗机所发射的火箭弹以及成群的单引擎战斗机打散,那些发射火箭弹的双引擎战斗机与美军轰炸机平行飞行,但躲在B-17威力强大的机枪火力射程外。

“红色的火球,拖着长长的白色烟雾向我们袭来,带着剧烈的嗖嗖声飞速窜过,”道格拉斯·戈登-福布斯描述了这场可怕的火箭弹袭击,“几发火箭弹差一点儿击中我们的飞机,其中一发从我所在的机鼻玻瑜罩下方4英尺处掠过。

对下定决心的德军飞行员来说,第100轰炸机大队中落单的轰炸机是他们轻而易举的猎物,有些德国飞行员是在威斯特法伦,他们家人的上空飞行。

“德国战斗机一个波次接着一个波次向第100大队扑来,”弗兰克·墨菲回忆道,“有好几次,我侧头瞥去,以为对方的飞机要迎头撞上了。

”这是墨菲所执行的第21次作战飞行任务,但他从未见过这么多战斗机同时出现,甚至在雷根斯堡上空也没那么多。

德国空军从未能阻止第八航空队的空袭。

“我认为这次攻击的目的是想把我们打退一次。

”后来罗西·罗森塔尔这样说道。

目标区上空,轰炸机进入重型高射炮的打击范围后,德军战斗机暂停了他们的攻击,但当第100大队残余的轰炸机转个大弯,飞向与第95和第390大队会合的集结点时,大批德军飞机再次出现。

“我们的飞机刚刚转向,在我身后便发生了爆炸,我一头摔倒在地上,”墨菲回忆道,“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用棒球棒击中我,又往我身上泼了桶热水。

这绝对是个可怕的时刻。

我不知道自己的伤有多重,也不知道我是不是要死了。

”勃朗宁机枪吐出的滚烫的弹壳足有3英寸厚,墨菲躺在上面,不受控制地滑动着,他抬头看见副驾驶格伦·格雷厄姆已摘掉氧气面罩,正打着手势示意自己跟他走。

格雷厄姆拉动机鼻处前方组员舱门上的紧急扳手,踢开门跳了出去。

墨菲停了停,低头向地面望去,那里似乎“有百里之遥”,他慢慢蹲下身,张开双臂跳了出去。

“突然间,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没有激战的声响,没有机炮的轰鸣,没有火药的气味,没有引擎的嘶吼和呻吟,也没有对讲机的喋喋不休。

”然后,就在第390大队的飞机进入视线,出现在墨菲的上方时,空中爆发出火焰,金属碎片四散飞溅。

城市四周的各高射炮连对准第390大队猛烈开火,德军战斗机也扑了过来。

“此刻我操纵着机枪,根本不需要四处寻找敌机,”投弹手戈登-福布斯回忆道,“他们到处都是。

 10 ) 剧集相关的原著片段整理

看完剧集之后粗略地看了一下原著的中译本,整理一些与剧情相关的片段。

看中译本的时候怀疑个别地方的翻译并不是很精准,不过总体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原著中译本的出版信息: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德国的空中之战/[美]唐纳德·L·米勒著/小小冰人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5关于克莱文昵称的来历:克莱文的儿时伙伴称他为“克里夫”,但伊根,他这位形影不离的伙伴,自打他们在美国一同参加飞行训练起,便把他的名字改为“巴克”,因为他看上去像是伊根在威斯康辛州马尼托瓦克认识的一个名叫巴克的家伙。

这个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我从未喜欢过这个名字,但从那之后我就成了巴克。

”六十年后,获得哈佛商学院MBA和行星际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克莱文这样说道。

空袭雷根斯堡:克莱文这位24岁的中队长,空袭雷根斯堡的故事被《星期六晚邮报》刊登报道后,在大后方成了英雄,撰写这篇报道的是小贝尔尼·莱中校,后来他与赛·巴特莱特合著了《晴空血战史》,这是欧洲空战中诞生的最好的小说和电影。

……在战火和混乱中,他(观察员贝尔尼·莱)看见克莱文位于脆弱的下方中队--也就是所谓的“棺材角”,是轰炸机群中最靠后、位置最低的一组——“经历了他最辉煌的时刻”克莱文的飞机被敌战斗机撕碎,他的副驾驶惊慌失措,准备跳伞。

“面对机体损坏、部分失去控制、起火和组员重伤,再加上新赶到的敌机继续发起攻击,(克莱文)弃机是合理的,”莱这样写道,但他命令自己的副驾驶待在原地,“他的话通过内部对讲装置传递出去,对机组人员起到了神奇的效果,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这架B-17继续飞行。

”贝尔尼·莱推荐克莱文获得“荣誉勋章”。

“我没有得到,我配不上它。

”克菜文说道。

他获得了“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但一直没去伦敦领取。

”“勋章,见鬼,我要的是一片阿司匹林,”很久后,他这样评论道,“所以我一直被人轻看。

”哈里·H·克莱文在空袭雷根斯堡行动中的表现“震动了整个基地”克罗斯比回忆道,他是伊根第418中队里的一名领航员。

当天的战斗,约翰·伊根打得也很好。

当被问及是如何幸存下来的,他打趣说:“我带着两串念珠、两个幸运符和每次接受任务后都会给某些边边角角处造成损坏所得到的一张两美元账单。

另外,我还反穿着我的毛衣,外面套着我的幸运夹克。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第100大队损失了90个人。

(最后一段里原文是“两美元账单”,但怀疑是翻译错误,应该是“钞票”) 空袭不莱梅,克莱文被击落:1943年10月8日早上,就在约翰·伊根第一次休假,离开索普-阿伯踏上驶往伦敦的火车的一个小时前,巴克·克莱文飞向不来梅,再也没回来三架德军战斗机从阳光中飞出,击中了他的“空中堡垒”,三台引擎被击毁机尾和机鼻被打得满是窟窿,左机翼折毁大半,驾驶室起火。

情况已然无望,克莱文命令机组人员跳伞。

他最后一个离开飞机。

跳出飞机时,这架轰炸机距离地面已不到2000英尺。

时间是下午3点15分,此刻,约翰·伊根已在伦敦的酒店登记入住。

克莱文挂在降落伞下,看着自己即将落到一座小农舍旁。

“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

”克莱文摆动降落伞,避开那座房子,但他失去了控制,飞过敞开的后门,落入厨房,撞翻了一些家具和一座小铁炉。

农夫的妻子和女儿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就在这时,农夫用一柄铁叉抵住克菜文的前胸。

“我用高中里学来的那点可怜的德语,试图告诉他我是个好人,但他并不买账。

”当天晚上,克莱文中队里,在不来梅行动中生还下来的那些人来到一间 乡村酒吧,喝了个酩酊大醉。

“没人相信他已经死了,”克莱文中队里的另一名成员,杰克·谢里登这样说道,如果连“无敌”的克莱文都无法做到,那谁能?

” 但正如谢里登指出的那样, “失踪的人不会阻止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第二天早上,吃罢酒店提供的煎鸡蛋早餐,又来了杯双份苏格兰威士忌后,约翰·伊根读到了《伦敦时报》的头版新闻,“第八航空队在不来梅上空损失30架空中堡垒”。

他从座椅上跳起身,跑出去给基地打电话。

出于战时保密的要求谈话用暗语进行。

“比赛进行得如何?”他问道。

他被告知,克莱文已英勇牺牲。

一阵沉默。

伊根定定神,问道:“球队明天有比赛吗?”“有。

”对方回答道。

“我想参加!

”空袭明斯特,伊根被击落(剧里还原了伊根和布雷迪争论谁先跳伞的情节,虽然剧里伊根的跳伞很顺利,但现实中德军战斗机把他的降落伞打得都是窟窿):布雷迪驾驶着引航机“艳舞女郎梅丽”号,伊根少校坐在副驾驶位置,布雷迪的副驾驶约翰·霍尔则坐在折叠座椅上,上午11点11分,这架飞机的机轮离开跑道,机腹内载满炸弹,擦着跑道末端高高的树梢飞入空中。

这是布雷迪第一次飞引航机的位置,他觉得自己对此毫无准备。

伊根同样感到不安因为他没穿那件代表好运的白色飞行夹克。

而伊根要为之报仇的那位朋友,巴克·克莱文,从来就没喜欢过伊根那件“幸运夹克”,因为它太脏了。

从挪威到法国北部,德国人拥有一连串的雷达站,这些飞机在东英吉利亚上空集结时,他们就知道美国人要来了。

轰炸机飞过荷兰边境,越过威斯特法伦整齐、轮廓分明的城镇时,开始遭遇到猛烈的防空火力。

“Flak”,这是德语高射炮Fliegerabwehrkanonen的缩写。

伊根朝布雷迪望去,看见他正用手指划着十字。

几秒钟后,机上的一名腰部射手被高射炮弹的弹片打死就在第100大队接近起始点时(重型轰炸机将从这里列队进入轰炸航路),伊根呼叫大队,那些P-47“雷电”战斗机“正返回基地”,他们已到达航程的极限。

看着右侧那些战斗机晃动机翼,示意“祝你们好运”后、伊根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喊了起来:“天哪!

注意12点方向,看来他们是朝我们来的!

”约200架德军战斗机迎头发起攻击,直到即将与轰炸机相撞的瞬间才避开。

布雷迪的引航机第一个被击中。

位于“艳舞女郎梅丽”正后方,“Aw-R-Go”号机鼻玻璃罩里的弗兰克·墨菲看见布雷迪那架飞机的下部发生了 “一场可怕而又猛烈的爆炸” ,并惊恐地看着这架负伤的“空中堡垒”拖着黑色的浓烟和燃料,进入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急剧下坠状态。

“我们的投弹手从机鼻处爬上来,一脸惊慌地告诉我们,必须离开编队,因为汉密尔顿身上出现好几个洞,不得不返航,”伊根后来描述了这架中弹飞机上的场景,“我向他保证,我们会离开编队的。

”布雷迪竭力保持着机身的水平,以便让机组人员能有个跳伞的“平台”,弃机行动则由伊根指挥。

就在他开始对着内部通话系统喊话之际,飞机突然间起火燃烧。

这时,他派约翰·霍尔下去帮助19岁的汉密尔顿,设法把他带至机身下部的前方逃生舱口。

伊根和布雷迪将轰炸机设置成自动驾驶,随即向后方打开的弹仓爬去。

狭窄的通道将两个主弹仓分隔开,站在这条晃动不已的通道旁,伊根朝下方的地面看了看,喊道:“布雷迪,你先跳……我是机上军衔最高的人。

”但布雷迪希望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因为这是他的飞机,是他的机组。

“我们争执了一会儿,”伊根说道,“就在这时,在我们脚下6英寸处,沿着整个炸弹舱舱门的长度,出现了一排我所见过的间隔最完美的弹孔。

这是点30口径机枪留下的标记。

于是我说:“布雷迪,我们会再见面的。

”然后我跳了出去,数着数字,在掠过球形炮塔时拉动开伞索。

降落伞毫无阻滞地打开,我的老二终于安全了。

”几秒钟后,伊根看见三架德军战斗机放弃了空中的那些轰炸机,向自己扑来。

机炮闪烁着,他们瞄准了他,把他的降落伞打得满是窟窿。

伊根说:“几架战斗机认为我死定了,这才消失在空中,可他们不知道我是爱尔兰人。

”降落到地面后,伊根发现一些敌军士兵向他走来,他赶紧脱掉降落伞和笨重的冬季飞行装备,消失进一片树林中。

之后还会继续更新(tbc, 2024.4.17)

《空战群英》短评

失望,弃了

6分钟前
  • 鸦哭魔yakumo
  • 还行

拍的不好看

8分钟前
  • qnmdgscgr
  • 很差

制作考究但叙事空洞,称自己是“三部曲”之一显然是自不量力……main title theme还不错。虽然边看边吐槽,但确实好久没有每周追着看一部剧了……

11分钟前
  • 盔酱兮
  • 推荐

虽然和兄弟连相比故事性差很多,但作为横跨23年的二战三部曲有始有终,很多空战场面残酷而细致,最后一集很完整,挂上美国旗那段有点燃,平心而论纳粹对美国战俘还算是蛮人道的。

13分钟前
  • 风与风的缝隙
  • 力荐

调度不够,舞美来救;剧情不好,帅哥救场。新的是飞行员对飞机的每一项规范操作和战术动作,这部分可以当科教片看;旧的是飞行员不变的天之骄子骄傲不驯四处留情四海留种,这部分可以当玛丽苏看。你搞个战争的剧集出来不是为了让观众光看对白表演的吧?主角被俘虏后空战戏份急剧下降,空中大师秒变越狱大师,在集中营吃好喝好玩好闲得蛋疼还要越狱,第一次对纳粹产生同情,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盖世太保,养了一群白眼狼飞行员。英国女间谍是令人眼前一亮,导演估计也知道,就执行一次任务也不知道成不成功就退组了。前两部片头MV和片头曲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剪影与炭笔,恢宏与哀乐,看到最后一集出人物原型时会泪流满面,意犹未尽。现在,出人物原型,我会打开王者荣耀。

14分钟前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较差

美国油田

19分钟前
  • ୧⍤⃝🐷
  • 较差

已经等了十年了,家祭无忘告乃翁😭(啊?2024开播!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剧从何处来😊)

20分钟前
  • 魔術師楊
  • 推荐

3.5史匹柏和漢克斯的二戰電視劇三部曲最終章,視角與題材上的原罪注定無法像《兄弟連》那樣刻骨銘心,陸上戰役透過戰爭場面較能豐富人物群像,然而空戰運輸機空間上的侷限性,外加人物接二連三當炮灰領便當,人物群像很難建立起來,來的快也去的快,前4集空戰場面多,後面進戰俘營後空戰場面便減少,空戰場面的特效表現極佳,開戰都選在大白天所以畫面極亮,但是因為開的都是運輸機非戰機,所以難有好看又驚險的空戰場面。空戰題材與視角先天上的劣勢注定難復刻《兄弟連》的高度,但也用空戰的視角完整的講完了二戰期間同盟國在空中的作戰過程,不能算佳作但也算合格的作品,黑人飛官從EP8才開始介紹有點太晚了,感覺是為了迎合政治正確但又做的不夠踏實,這點也是非常可惜,二戰時期的美國無庸置疑是正義的化身,對比現在的美國可說是今非昔比。

23分钟前
  • Puff
  • 还行

其实这部剧的质量已属上乘,但实在是BOB和Pacific珠玉在前(这俩男主的人设还和BOB一模一样)很难复制之前的成功,男1太油,男2太浮夸,反倒是领航员配角看得比较舒服。

25分钟前
  • 阿梁
  • 推荐

23看兄弟连,33看太平洋。43看空战群英,如今美帝衰退,00后演技浮夸,看着无感。

27分钟前
  • 夯亨
  • 较差

无法在一集中重点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且用旁白推进剧情,编剧太偷懒。配乐加的不是地方,无法推高观众的情绪。演员演得也不行。比BOB水平差太远,看两集就追不动了。

29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丑男大荟萃,谁在捧这些丑男,每个人的表演都很轻浮,说着什么战友的离去、战争的残酷……但是油头粉面的完全没有说服力,人物也完全没魅力啊拜托

34分钟前
  • 草莓救星
  • 还行

2024.04.28 ~ 2024.05.06空战的内容其实并不算很多,但剧集本身还是不错看的,女性、少数族裔对胜利的贡献没有被忽略或遗忘,对各种身份的德国人及苏联军队的刻画也并不脸谱化,也没有回避英美两国不同的轰炸策略,甚至对轰炸城市作了反思。(猫王筒子越看越像佟瑞欣……)

38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优秀的地方不多,但了解西线美国轰炸机联队够了。

39分钟前
  • HappyMahua
  • 还行

馆长解说已阅。越来越觉得奥斯汀巴特勒没啥演技啊木木讷讷的这是咋火的?25/01/22

42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看过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对本片期待甚高,看完1、2集觉得味同嚼蜡,强撑着看了第3集,果断弃坑。 涉及专业部分的情节看着还不错,B-17的构造、机组人员、武器、导航、飞行编队、作战模式、投弹瞄准器...还很涨姿势。其它情节和人物渲染感觉稀烂。演员演技不多评,战争群像戏,部分演员演技拉垮影响不大,但所有煽情和悲壮都觉得很做作。一想到中国阵亡的几百万军人和一千多万平民,苏联阵亡几千万军民。美帝这全球最好的装备和后勤,完全没法入戏,删掉75%当B-17专业记录片拍估计更好看。 这种程度的作战和伤亡拿来拍成大剧+热血煽情,我国最少能拍800部不止吧,把真实场面削弱20倍呈现,都能把观众都哭到ICU去不止:大到南京、淞沪会战,小到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就连东北张大帅不战而逃都更有拍头。

43分钟前
  • 十里坡剑神
  • 较差

看不下去了,弃。吹拉胯剧情和演技、喜欢看油王气泡音麦麸都行,能不能独立行走,就别拉踩了,离了BOB和TP活不了是吧……

47分钟前
  • Aeolia
  • 较差

What is the point really?..

51分钟前
  • 太漫
  • 较差

就还行了,本来前面已经准备弃的但是看了集三体就决定好赖把这剧看完。不功不过,要是不拍好像欠了空军一部剧一样。最后看到角色原型其实根本就没什么颜值也都是普通人,闹了半天是一种“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的精神让人超脱于凡胎肉身青史留名。

52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还行

极其平庸

55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