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学院好像不咋喜欢kelly和本片制片人海因斯… 显然kelly是当世最好的女导演之一,不仅是我觉得她的作品贴近了现在微观化研究的潮流,在这部里也有并不那么传统性别政治的部分,也就是同性之间的关系:小米饰演的母亲和女儿之间、莉莉饰演的有点butch的原住民牧场女工与小k饰演的出身下层(但仍然很urban)的法学生之间的紧张。
并且还有很难语言表达也甚至不被同性理解的情感劳动,在通俗的语境中,这种tension和委屈我觉得完全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为啥很明显四个人都可以说是多少有点委屈,但是现代英语就没有一个词去表示呢,现代汉语也就只有这一个词了🚬(其实海因斯自己的女性主角作品经常也是讨论了女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五月十二月这次又被学院美美snub😇以及,to某位网友:有次我提起我有自然文学偏好的时候,你直接钦点我还不够去视觉化,不够现代性身份迷茫。
但我都还没说实际上我的偏好和部分美国文学传统有关,它在这部电影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不是想找什么天人合一,相反本片几位主角在蒙大拿的冬季景象中都是高度孤独的。
并且,自19世纪以来(也许更早?
)一部分自然文学的写作动机恰恰是:离开原有的社会niche,奔向自我形象的废黜。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说出那个12个字母的词(
看了好几部类似情节的电影,节奏很慢,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神,一不小心就容易看得云里雾里。
有些电影还是需要些沉淀才能真正看懂吧。
印象最深刻就是那个老汉和他的辩护律师在监狱里的会面,老汉说我给你写了信,可是你都没回我。
律师回答说她一直想回的,可是不知道要说什么。
他说说什么都没关系的,你的一天也都好,不需要鸿篇巨制。
人在世嘛,总需要一些精神慰藉的,收信的感觉多好呀。
还有一幕,饲马的女孩千里迢迢驾车来找克莉丝汀,说担心这次见不到她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情愫暗生,她脸上的表情多么渴望克莉丝汀说些激动的话啊,可她只冷冷地说okay。
后面驾车离去一路上的失望惆怅,演员演的真太棒了,脸上的表情特写真经得住琢磨。
人生想想真无趣我看电影《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 2016),只犯困,因为这部电影太没波澜了。
但可以想象那些有经验、经历和期望者是不会困着的,因为片中的几个女主角的其人其事会让他们产生代入或联想。
如果你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天生又缺乏某种情感,那么,想想如下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困”境:“某种女人”是以三位女性来呈现的,她们具有哪些“同类项”可以让她们被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而这些同类项又到底想表明“女性”的哪“种”特质?
不同的观影者当然会归纳出不同的同类项,比如有人认为片中满满的都是“失意”,这就很有启发,只是影片并不重点展示她们的追求、梦想或渴望,“失意”似乎也无从谈起。
不过,最后一位初付情感便遇挫折,的确算是一种“失落”,再想想前面两位女性的行为和经历,至少站在她们的角度看,“失落”似乎是主旋律,但让我们串起来看,更多地想到的是人生的无趣,因为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这样。
第一位女性可以说是“仅有事业者”。
她现在生活状态是:单身,有性无爱;有子但无监护权;有家却惟有狗相伴。
对于一个女性来讲,这些就显得很不正常了,可是,她仅有的律师职业,也没能让她为自己多争些分。
一位当事人,虽然难缠,但她8个月的努力竟然抵不上一位男律师的几句解释,多少会让她产生性别上的挫败感:在法律事务上,女性更不容易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当这个当事人一时头脑发热,劫持了一个人质时,她作为当事人的律师被要求去做安抚工作,她劝当事人自首,结果本想自首的当事人却将她撂到一边,不仅自己先出后门向警方自首,而且还将她置于不守信义的尴尬地位。
这哥们好像根本就不信任她,事实也证明她根本就不可信。
可见,她在法律事务之外也没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她去看望那个蹲监的当事人,她好像连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当。
我们不知道她在上述列举的事情上是否有所失落,但作为旁观者,我们是不是都替她觉得很无趣?
第二位女性应当是个“兼顾家庭者”。
她应当事业有成,连他丈夫都替她工作;她并非“仅有事业者”,她还兼顾家庭,朋友聚餐,她能亲自下厨,可就这样一个家里家外一把手的能人,却跟自己女儿关系势同水火,虽然对丈夫谈不上礼遇有加,即便不满也只温柔指责而无恶言相向,然而丈夫对她却早已不忠。
虽然她愿意忙碌,但条件可能是她的绝对权威,比如聚餐时,她能容忍丈夫饭来张口,但绝不允许丈夫将她当下人来指使,所以,我们才看到,她丈夫拿了汉堡又想要啤酒时,慌忙改口说“只是玩笑”,这种施舍的态度应当是导致丈夫背叛她、女儿反感她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她能否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她聚餐时的失落感是非常明显的,快乐似乎是别人的,问候她“How are you”的只有那些野地里的鹌鹑。
她的温柔强势,虽然让外人无法拒绝,比如她要买邻居的沙岩,但她那种目的明确,根本不给别人考虑余地的态度,应当是她挥手致意而邻居老人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纵有千般强势万般温柔,为了一点私利却得到如此“礼遇”,那个场景真的够无趣的了。
第三位女性应当是个“情感孤寂者”。
初付情感便遭挫折,这种事虽不能说都是无趣的,但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她和她在一起时享受过、为她离开时不舍过。
她连夜开车四小时只为再见她一面,可称得上痴情,但当我们看到她面对她的举动却不肯有任何表示时,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事太没劲了,是不是又一幕“付出的爱收不回”?
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不仅针对这几位女性,换成男性,可能也一样,充满着失落与无趣。
然而,再失落、再无趣,生活还得照样过。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Ps. 感谢V游网字幕组成员Jane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在理论课上教授播放了某种女人的第三部分。
而巧合的是,在课的前一晚,我刚在家中观看了某种女人的全片。
在课上又看了一遍且这次被提醒要格外关注声音,确实让我获得很多新的感受。
此片的第三部分只有在结尾情绪释放的部分才使用了音乐,大多数的段落都是用了非常细腻而清晰的环境音,在Jamie工作的时候这些声音是柯基的吠叫,干草的沙沙声;在Jamie和Beth马背上约会的时候,是马蹄声;在Jamie驱车去Livingston找Beth时,是陌生城市的喧杂声,包括喇叭声。
这些声音是开启这部电影的秘诀,某种程度上,声音也外化了一种内心独白。
Jamie的生活并不以语言为主导,她的情感更多通过环境音传达出来。
马蹄声中透着她与Beth相处时的微妙紧张和兴奋,而城市的喧杂则映衬出她在陌生环境中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这些声音将角色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敞亮。
当Jamie独自驱车回到牧场时,环境音再次成为情绪的载体。
风吹草动的声音和远处的鸟鸣,传递出一种回归日常后的空虚感。
正是这些极为克制但精准的音响设计,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孤独与渴望。
此外,我还想提到,这部电影的原作中,Jamie的角色是一位男性,而在Reichardt的改编中,主角变成了一位女性,但这种改编好像完全没有让故事变得有一丝一毫的突兀,或许Reichardt正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她对LGBTQ的态度,即——爱就是爱,男男女女都一样。
影片开头挺粗糙的,越看越好看。
第一个故事里面那句“如果我是男的就可能不一样”,这句讲出来我开始不明白,很明显的女性职场焦虑,陈词滥调,高明的导演应该不会直接说出来。
看到结尾我明白了,也许客户一直都知道没什么希望了,他只是需要女律师,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去找她。
就像他絮絮叨叨的在车里的抱怨,男人失意的时候只会找女性说心里话不是吗。
女性在事业上的力量感体现。
在专业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也许会更宽容。
最喜欢第二个故事,太像60、70后的母亲们,强势,控制欲强,对家庭无私贡献,用心的经营着生活。
这个家庭刻画的太形象了,和《相爱相亲》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丈夫的台词都差不多。
联想到最近的思考,情怀人性无国界大同小异,很多导演追溯的母题可能都相同,怎么在表达中玩出花来,元素耳目一新,能挖掘延伸出更深更有意思的角度,才是一个实力的分界点。
威廉姆斯这个角色很有亲近感,中产阶级女性,孩子已经初长成,叛逆,无法沟通。
丈夫貌似开始理解支持自己,两人掩藏的很好的得过且过,婚姻的常态。
有了足够的钱,去回归田园。
那堆石头,就是梦想啊,为家庭,为事业奋斗了那么久的实现啊。
一些细节的处理特别细致真实,威廉姆斯在老头的门口看这那些鸟学她们说话,女性天真的魅力一下子蹦出来,老头儿被吸引的打量好几眼。
这就是女性啊,被生活打磨出的强烈的目的性和天真的本性完全兼容,强大又可爱。
看到威廉姆斯把汉堡给每个躺在床上的人分发过去,出门独自抽烟,望着她理想的生活,一片田野,一堆石头,被她照顾的好好的家人,冬日的阳光照在她脸上真美啊,她得到了一种中年女性的圆满,经营一个家庭的满足和回归自然的生活。
就算和丈夫步伐不一致,女儿关系糟糕。
谁非要去看美餐之后的一地鸡毛呢,哪有完美的生活,能有片刻清晨的独处,理想的旷野,已经够了。
第三个故事简直是年度最佳浪漫,这种朴素的心意是最高级的,就是画面有点多了,没有必要拍那个睡着的驾驶,影片一些无意义的镜头很多,接的很硬,文学作品改编的通病吧,会偷懒,照搬,很难合适的删减。
不过第三个故事想表达的东西真切入我心,爱情会发生在阶级差异,距离问题,性别问题,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中间,甚至可以在这个遥远的路途中,幻想着和她过一辈子吧。
爱情发生的那个瞬间,那股想要见到她的勇气,那份每周的期待,已实现了的浪漫,已经足够动人了。
而后记个念想,继续生活。
喜欢这个故事里伴随着寒风粗粝又温柔的女性们,像生命之源,助少年们无依的心。
一部无比漫长的电影,通过对三个女人日常生活的描摹,其间发生的事件仿佛都被时间的延长所冲淡了,她们之中的两个对律师的工作没有多少正当的热情可言,女人在被客户挟持甚至成为人质之后亦无惊恐的反应,一切都是平静的无望,前两个故事透出弥散的萧索,后一个故事是孤单灵魂的欲言又止。
当男人面对来看望他的女律师并说起给人写信时的感受时,我的头脑中确实出现了一种错觉,他绝不是在向她或者特定的人说话,而是远离俗尘烦扰而进行着某种理智的漫游,如果我们的所言所写本身就已述尽人生,我们还将有什么遗憾呢?
“It'd be so lovely to think that if I were a man, I could explain the law and people would listen and say, "Okay".”“Let's you and I make an effort to be nice to your mom today. Because she works really hard. She does a lot for us. Because neither of us would do very well without her.”“I don't mean to keep you from getting to work or anything”
一年前看完Clouds of Sils Maria,第一次在公众号里提到Kristen Stewart.一年后,看过几部不尽人意的电影后,我终于想起来她参演的这部片子——Certain Woman.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于是想写点什么。
微博上提到这部片子时大多译成“某种女人”,这样的译法很容易让人认为,电影里出现的女性是一个类型的,是“一种女人”的代表。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是由三个不同的故事构成的,每个故事围绕一名女性展开,而这三名女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共同特点。
因此我认为翻译成“某位女人”“某个女人”更好一些——这三位女性只是几十亿女性中的极为普通的三人,她们都是个例,各自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
事实上,这部影片很妙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虽说它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的,但其着眼点其实已经细化到某一具体的剖面上了,比起“故事”,更接近于“片段”。
这样的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虽不能说是处处可见,却也十分普通,并不具有一般戏剧作品所必须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更为隐晦,因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律师Laura向因工致残的客户Fuller解释了八个月,告诉他无权再起诉该公司,Fuller却一再坚持;而Laura找来的某男律师,只是说了与Laura一模一样的话,Fuller就同意说Okay。
律师在美国属于高收入的工作,因此竞争也十分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中,女性“理所当然”般受到一贯的歧视。
一样的法律条文,女律师说出来的效力就仿佛要差些。
终于接受现实的Fuller挟持了大楼保安,打电话叫来Laura的警察不假思索就让Laura进去和他交涉——工作的时候,他们看你是个女性,于是就认为你不行;而到了这种时候,却没想过你身为一名女性,力气还不如大楼保安,自然是极为危险的。
而Laura也不好拒绝,听话地穿防弹背心,听话地进去,再听话地出来——如果是男性呢,或许更容易反抗些,至少可以质疑,警察也不会如此强势吧。
被逮捕后的Fuller,妻离子散,只能不断给Laura写信。
而Laura一封都没有回过。
对于Fuller来说,无所谓内容,哪怕只是说说天气,只要能够从某个人那里得到一点点的信息,就足够证明自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证明自己不是完全孤独的。
而Laura刚好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从一开始接手这个工作,相信Laura一直都处于这种无可奈何之中。
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猜想——因为这个人难缠,辗转很多(男)律师,都无人愿意接手,最终落到Laura手中,她身为女律师,本就难得到工作,因此迫不得已成为了Fuller的律师。
几天前还是Fuller挟持的人质,几天后却成为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人。
想一想都觉得火大——凭什么呢?
如果说被你纠缠八个月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你决定放弃,眼看着我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却又被当做人质挟持——有几个律师会遇到这种事呢?
又是好不容易从你的枪口底下逃脱,却还是无法摆脱你——因工致残妻离子散的Fuller的确值得人同情,但不代表他可以一味的向Laura索取。
还是说,女性律师这个时候就必须扮演圣母玛利亚一般善良而宽容的角色。
如果从一开始拒绝就好了——可是自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说不的时候真的不多。
Gina很想要Albert门口的乱石来造房子,于是和丈夫一起去拜访他。
可丈夫总是在无意间让Gina“play the bad guy”,无论是在与女儿的关系上,还是在商量买石头的事情上,丈夫似乎总是不能与自己达成一致,甚至还向反方向推动。
Gina或许过于强势了,虽然只是买石头这一个片段,但从其计划与行事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她最终的确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石头——这让我不禁猜测,也许迄今为止,凡是她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最后她望着那一堆石头,独自一人——或许就是因为她能力很强又意志坚定,这样的女性常常被描述成一意孤行或不择手段,这样的母亲与妻子,或许真的不招人喜欢。
但这样的丈夫与父亲,似乎会让家人觉得更有安全感更幸福。
对于Beth来说,那个走错教室的姑娘不过是个“当地人”。
因为是“当地人”,所以可以带她去附近的餐厅。
她们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每天晚上吃饭那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里,Beth随口向姑娘抱怨两句行程之远,生活艰辛,而姑娘乐意听,这就足够了。
她甚至从未问过姑娘的名字。
可显然,这个姑娘是很喜欢Beth的。
她特意牵了马过来,为的是给两人仅有的这一点点的交往尽其可能地增添些乐趣。
这个姑娘是有点孩子气的,或许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
每日早起喂马,养狗,与动物打交道,渐渐变得与它们一般单纯直接。
直到某日,Beth再也受不了来回八个小时的车程,辞职不干。
得知这个消息的姑娘立刻走出教室——原本也没有选这节课。
她凭着从Beth那里听来的模糊地址,一路开去她所在的城。
四个小时,到达那里已是深夜。
又等了五个小时,等到早晨律师事务所上班,终于打听到Beth上班的地方。
只是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便认出Beth的车。
Beth见到姑娘,只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来错了地方。
又问,你开车过来的?
姑娘说,我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如果不来找你,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Beth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她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但真的无话可说。
你看,你有冲动的情感需要表达,但不代表我就需要接受。
这样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真的是够浪漫也够感动的。
但对于Beth来说,则是完全无意义的,你完全不需要跑来找我,我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我完全无法回应你这样的感情。
姑娘说,你辞职了?
Beth再一次感到尴尬,她说,我原本打算告诉你的,但路程实在是太远了。
实际上,Beth一定认为,她没有任何义务要告诉这个姑娘——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约定,我们连朋友都算不上。
如同Laura,Beth在无意之中似乎“伤害”了别人,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别人。
只是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像往常一样一个人生活,为了生存而努力着,却因为某种仿佛可有可无的“联系”而“伤害”了完全无关的,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人。
喜欢一个人从来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从喜欢上这个人开始,就不能要求他对你的喜欢做出回应。
得到回应是幸运,得不到是正常。
姑娘尽可能对Beth好,尽可能延长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做的很好。
但她所能做的就只有去见Beth一面了,这一面之后的事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她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
那么其实只要她努力过了,争取过了,见到了,就应该满足了。
就好像,我喜欢你,我一定一定要告诉你,告诉你之后,我这边就完成了。
Kristen很擅长演这种有点awkward,有点欲言又止,有点害羞,又有点矛盾的角色。
年轻的女教师总是被成人夜校的学生以各种问题刁难——就算不是故意刁难,他们却总是不信你的,你很难让这些年纪比你更大的群体相信你有能力教给他们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是男教师就不是这样一回事儿了,他们似乎自带一种威严,就算讲错了,你也不得不屈服。
Beth很担心自己将来最好的出路不过是卖鞋,姑娘问她为什么会担心找不到好工作,Beth说,我妈妈在学校食堂工作,我姐姐在医院洗衣房工作,卖鞋是我家里的女孩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的确要吃亏很多,这一点在各个国家都差不多的。
对了,这个电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小说中走错教室而对Beth一见钟情的是个男人。
电影将这个角色改为女性,从而让这份情感更加难言和委婉,也让Beth的拒绝更加无法干脆。
海报上的四位女性都演的很好,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在刚刚结束的NYFCC与Sight&Sound评选中,均获得了奖项。
总的来说,虽然我的生活与这里的三个片段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从每一位女性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样子。
顺便一提,这部影片的导演,果然也是位女性。
最后,过了一年,我对Kristen Stewart的爱有增不减(捂脸2016年有四部她参演的影片上映,除了Certain Woman,还有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Café Society和Personal Shopper.其中既有小成本,也有大制作。
我去年过于忙了,所以到现在只看了这一部,但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以她的发展,今后在大荧幕上见她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看到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中出现了Kristen Stewart的名字,那么请不要怀疑,它绝对值得一看。
如果你在中西部住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孤独的故事触动:开车漫长的路途,生活日复一日的相似,冬天臃肿死寂万物都在沉睡,四周没有什么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
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荒凉的中西部小城的冬天,荒凉,萧索,平静日常下的戏剧性,人们试图寻找一些联系。
第一个故事是日常中的荒诞,也是这个电影中唯一有一些传统的“冲突情节”的故事。
而第三个故事,bittersweet, 赤裸而柔软的感情描述,却又没有被激情淹埋,结尾美丽而又令人心碎,却又给这个电影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被大家重点讨论,有剧评家说“如果单独拿出来也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短片”。
而第二个故事多多少少有点被评论忽略,有的形容词也是“chilled”和“thin”。
这个故事倒也是很简单,人物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福的女人”:女儿讨厌她,丈夫出轨。
故事是她要和丈夫一起在郊外盖房子,去找熟人买下他院子里的一些石头。
That's it. 这个人物并不新鲜:中产阶级中上层,高挑美貌的金发美女,事业成功,对自己要求高,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极好,有品位且追求完美:要自己盖房子,而且对材料挑剔,想要从旧建筑上拆下来的好材料盖一堵墙。
然而她不开心。
独自一人的时候会默默地偷偷抽烟。
女儿明确表示讨厌她,只跟爸爸说笑。
爸爸跟女儿说,你要对你妈妈好一点。
她女儿翻白眼:为什么?
爸爸的答案说,因为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
——不是因为“她爱我们,她对我们非常好”之类的传统慈母形象,而是“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言下之意“虽然她不讨人喜欢”。
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从来不喜欢powerful women,在这个世界的设定下,她们一般都不讨人喜欢。
当他们去找朋友要院子里的石头的时候,男人明显地尴尬——他其实对这些石头无所谓,他可能觉得这样过来找一个头脑看上去已经不是很清楚的老人买东西,本身就是占便宜。
但是作为丈夫和下属,必须配合妻子,他坐在那里,几乎就只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而女人目标非常明确:礼貌地small talk,提买石头的事情,并且一再说“我们可以付钱”。
老人并不太喜欢这个女人,但还是同意把石头给他们。
女人表现得非常感激,道谢。
男人不好意思地说:“你可以再想想,不一定非要卖给我们。
” 女人看了他一眼。
此行目的达到,女人看了看表,开始礼貌地告辞。
出了门之后,老人开始自言自语地说鸟叫像人说话,女人接话说,可真是呢,并模仿。
有个影评人提到老头儿只跟男人说话,并不理女人,以此指出这根性别有关——在这个特定的故事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一丝不苟、彬彬有礼且体面客气、而由此而来有距离感的一个人,她只是为了那些石头而来,并不关心这个老头儿到底怎么样。
而老头儿因为老和病,孤僻任性,到了一个无须维持表面的客气、想理谁就理谁的程度。
女人后来学鸟说话,也是她最后一次尝试跟老头儿建立某种connection,然而目的太明显,还是失败了。
但这都没有影响她得到那些石头。
也有影评人说,这些石头代表她在家庭方面的执念:想建立一个坚固的家庭堡垒,这也是她一直缺失的。
但我觉得在这里,石头代表她外部的成功,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因为她坚定、明确,能克服情况中的不舒服、礼貌地跟人协商。
但是在人和人的联系上,她是缺失的,大家都不喜欢她。
比起在第一个故事里面 Laura Dern在电话里开玩笑地说,“也许如果我是个男律师,他一开始就信我了”,我觉得第二故事是更加具有女权主义意味的:一个成功的女人在“贤妻”和“慈母”以及“讨人喜欢”这些事情上的失败——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不是吗。
Williams的衣服可真好看啊……
《某种女人》,是传统的女权主义电影中类型之一。
只不过角色不是过于强势的女性,也都没有光鲜亮丽的女性外表。
女性的一切都被这个阴冷平凡的小镇氛围包裹着。
整体上讲,这部电影把着眼点放在小镇上的女性身上,这三组女性人物角色无疑都是正面的,律师、相对强势对自然生活有极大热爱的的妻子、牧场工人和年轻的法律工作着。
但是呢,这三个女人,或者说四个女人都活得并不快乐。
或者说,她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快乐或者不快乐,她们仅仅是活着。
这种生活的共同点却又是那样惊人得一致:她们都渴望过自己希望过到的生活,而这种希望的生活却是一直都过不到的。
这样的生活就像永远触摸不到的真理,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的幻像里看到的那些情景,这些所谓的美好梦想一直就在那里撩拨着那些女性的内心,但是,每次她们即将触摸到它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像泡沫般碎掉。
和《时时刻刻》类似,采用了三段故事的形式,三段故事看起来毫无联系但是又用一些细微的点连接在整个电影之中,用一种并列叙事的形式贯穿出一个共同的主题。
对女律师来讲,这个泡沫般的梦就是和那个男人的温存。
泡沫破裂,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法律求助者。
对那个母亲来讲,梦想就是一栋新的房子。
泡沫破裂,就像那堆依然是一堆砂石的建材。
对于农场女工来讲,梦想是和KS演的年轻律师有个真正的开始。
泡沫破裂,女工依旧回到自己工作的农场,照顾动物们每天的饮食起居。
女性生活是这样,其实反过来,男性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前两个故事换成故事中的男性主角角度,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也许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效果。
但是如果,背景是L.A.那样的大都市而不是小镇呢?
女性生活会不会有其他的变化?
我想都市背景和村镇背景给电影的底色是不同的。
之所以要把故事环境放在这样一个小镇上,除了有一点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性,还是要有一些情怀在里面的。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中,电影没有给人沉闷的感觉,而是沉静的感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叙事技巧。
在人物关系处理上,电影也没有用直白的方式去剖开给人看,而是在不经意的一句对白、一个镜头中,给人线索。
这种巧妙的、不着痕迹的冷处理,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能力又颇值得赞赏。
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没有荡气回肠,没有死去活来,没有狂暴的吵闹,没有激烈的感情戏,一切都是沉静的、舒缓的。
这大概就是寒冷小镇上的气质。
就连一般情况下最紧张的劫持人质也都化干戈为玉帛于舒缓平淡之中。
小镇女性生存境况,就是这样,平淡无奇,清汤寡水。
回荡着淡淡的忧伤余韵。
不仅小镇,大都市中,又哪里会一直光鲜亮丽、精彩刺激呢?
你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你做又做不好,你现在拍个这样的电影,你到底是想对我说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罗马。涵盖了罗马的优点(声音设计、摄影),同时又弥补了罗马的不足(情绪),观感极其舒适。
导演不懂女人
-Was you falling asleep? -I was. -I was falling asleep too. 电影结束滚字幕时旁边两个老奶奶的对话
@2024-06-02 17:49:24
片头镜头是穿过小镇的蜿蜒火车--从叙事到配乐有意放慢节奏讲述三个安静但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张力都在最细微的点上:女律师跟胡搅蛮缠的客户讲了8个月同样的话,男同行说了一遍客户就当权威听了,却跟女律师抱怨个不停。夫妻想问老头买一堆石材,老头只跟丈夫说话;妻子热情打招呼,老头视而不见
有个情节印象深刻,有一次女律师汽车坏了,牧场女工拉了一匹她喂养的骏马过来,让女律师骑上来,抱着她,然后一起在深夜的小镇上,慢悠悠地去餐馆吃饭。年度暗恋情节!甚为美妙。电影里,米歇尔-威廉姆斯也有难言的独特气质。
异常沉闷,沉闷
孤独的女人是可怜的!
把三个不搭架的短篇糅合,为了组成所谓女人群像,不惜将第三部的男主人公角色也改为女性,要说没联系当然也可以扯出些联系,但要说有意思那真就是说瞎话,大概到底要说些什么又该做哪些增删,导演自己并没想得十分明白。
我也能拍
就是装逼!不喜欢!
前两个故事太碎了,第三个故事最完整好看,小姑娘演的也很好。最赞影评里有人翻译了第三个故事的原著小说,看完之后觉得导演把主角换成女孩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感觉是近几年里看着最像电影的美国电影了,表演编剧摄影导演氛围情绪都很完美,像是贾木许几十年前能拍出来的一部耶茨电影(虽然这么说听上去有点贬低导演,Reichardt就是Reichardt)。人家女导演费尽力气拍出一部好电影,到最后被大家塞到一个女权的框框里,“我觉得ok,这很女性”,“我觉得不行,不够女性”,挺可悲的
大半夜对着一个持枪疯男人,逐字逐句读着他工伤的调查报告;木屋里挨着那个尴尬胡须男,不得不在手机上打字提示他离开;荒郊外为了再见她一面,驱车四小时经过那些薄冰和路障。天气恹恹,这冬天萧索严寒。我还是继续喂马、搬砖、上楼梯;你照旧上班、独居、喝奶昔。仿佛从无波澜,假装生活仍一成不变。
天呐。又不文艺又不人性。导演到底想搞毛。三个故事么一点点关系。哦,我错了,有关系的。硬凹的关系。
舒服的女性电影,难怪这么快就被CC收录。冷色中的暖意,第三个故事很棒,与蒙大拿州刘易斯敦的冷清萧索呼应,周围群山白雪茫茫,三个女性内心微光不熄,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日复一日重复一种节奏,偶尔出现一些转折也寂寂然地平复;日常化、生活化,心理轨迹流露在那些独处的时刻,转过身生活依然在继续。
第三段故事,暗香浮动,余韵悠然
与其说是女性主义,更像是人文主义。《某种女人》最亮眼细腻的片段都来自于每个人物脱离社会关系,独处于私密空间的时刻,或许在办公室她是某个律师,在家里她是某个母亲,在马厩她是某个饲养员,但都无碍于她们在漫长闲置的镜头下作为“人”的情感流露,她们无需继续顶着“女人”的tag被凝视与审视。
淡淡的忧桑,片尾guitar music 最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