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一件真事,挪威学者托尔·海尔达尔为了证明波利尼西亚人是1500年前秘鲁人的移民,而与另外几名探险者从秘鲁乘木筏漂流到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故事。
其实没有太多思绪,单单就是为了证明一项研究而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检验这一件事,后来海尔达尔又做了其他探险,这种考古考察性质的开端,其实也慢慢造成了现在的极限运动。
航海方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不胜枚举,无论是早期的红胡子,中期的郑和,晚期的大航海时代,都是一种探险,这种探险至今没有停下脚步,进而进入了宇宙太空。
这是地球上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才做的事情,别的物种没有一个做。
这就可以去理解作为人类的托尔·海尔达尔为什么不顾家庭地踏上了那个木筏原因了吧,漂流太平洋,而且自己还不会游泳。
现代人的认知,这不是找死吗,对家庭又不负责任,最后他的妻子离他而去。
中国这样的人其实不多,航海领域更是少之又少。
可能因为中国人太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了吧。
还好,中国在航海领域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叫郭川,作为人类的一份子的郭川,让中国在航海探险领域也融入到世界当中,中国也有探险家,中国人里也有不甘平庸,不愿苟活于世的人,有就行了,不需要每个人也参与,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他人安居乐业就挺好了,每个国家的故事都是这样,中国因为郭川这样的人才变得更加立体与完整。
痛苦有由谁来承受?
当然是他的家人与他自己。
而想要质疑的你,就你,也有资格去评论,虽然你太平庸。
我们被自然接纳了,像海鸥和鱼一样。
初看这部片的标题,便会想到的又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抗争史。
然而在影片的播放进程中所呈现的却是一部节奏舒缓的自然和谐史。
在这一点上是有些超乎于自己的想象的。
影片是由挪威的人类学家索尔的真实经历所改编,为证明自己10年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孤伐重洋的艰难之路,想来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这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提基的力量,向着那光亮那方的力量。
本片是一部佳片,虽在影片之中无出乎意料的波澜,但却在结束之后给人了无限的温情的鼓舞,以及它的诠释方式让人在最后义务反顾的被自然接纳了,获得一种无语伦比超脱于自然的平静力量。
它好,是因为它未把人的力量放在一个主要的叙事角度,而是将自然与人结合为一,用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手法去表现这在我们看来所谓“征服”于自然的伟大举动。
但是在这部片中导演将“征服”这两字完完全全的丢弃的,得来的是被自然的“接纳”-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它们融合为一,所以我们向着光亮,去到了我们想去的地方。
但是影片不是一开始就将“征服”二字完全摒弃的,而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被接纳的。
冰箱销售员赫尔曼对于古老制法的木筏的质疑,想要劝说索尔用铁丝来加固。
托斯坦的鹦鹉被吃掉后愤怒的杀死一头鲨鱼的残忍。
人的天性在此等意义上来说还是无比的自负的,对于自然我们还是充满着不信任的困惑,我们总觉自己的力量才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点从工业革命开始便愈来愈深的映入我们的脑海之中,仿佛成为了我们人本性中的一部分。
这种本性的循环使我们愈来愈自负,愈来愈妄想摆脱于自然的控制。
当然,若我们头脑中无此被自然接纳的意愿之时自然又何必来接纳我们呢。
但在1500年前的人们因为对于提基的信仰以及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之时,自然也接纳了他们,自然也使他们到达了他们所想要到达的地方。
所以说这部片中所无尽包涵的“接纳”之意使我在这之后十分感动,但在细想之中又十分痛心我们的自己让自己所成就的“固有本性”。
但是影片中在体现这“接纳”之意同时却也是有冲突所存在着的-是选择与这自然的关系,还是选择与这人的关系。
索尔的妻子丽芙,这两人看起来有着共同的信仰,可以达成精神上的共识,但是人却也为人,人所构筑的社会关系已经确定无疑的存在着,再去被着自然接纳看似也便无可能了。
丽芙离开了,为了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着的她与孩子们。
索尔离开了,脱离了被束缚着的社会,选择了被自然完全“接纳”着。
两人无对无错,都只是为了成就于自己罢了。
所以,被自然接纳的此部片子也因被我们好好的接纳呢。
第一部分 准备远行1.Larvik ,挪威 1920【奠定理想】少年thor坠入冰窟侥幸逃生,看见一片神奇水世界,经典的少年决定论2.Fatu Hiva,POLYNESIA 1937【怀疑理论】Thor及妻子住在民风淳朴、风景秀美的波利尼西亚岛上,进行人类学和科学调查科普:高更所挚爱的塔西提岛或者称大溪地,就是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之中几个细节表现thor开始怀疑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的理论,thor的理论是南美人划着筏子横跨太平洋,来到波利尼西亚定居,这也是他要去证明的(1)划船时妻子的一番关于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东方的言论,引thor深思(2)在岛上找到一种叫做faa hoha的最早于南美发现的菠萝,难道这种菠萝是游泳过来的?
插入一条副线:thor和妻子liv在瀑布野浴,不切近景,导演可耻!
(3)问到底的一个老人:岛上人的祖先来自哪里,老人说:在太阳神TIKI的指引下从东北来,波利尼西亚的东北方向不正是拉丁美洲嘛(4)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丛林深处,看到他们口中的Tiki太阳神相,就是海报中thor背后那个极像吴哥的高棉微笑或者复活节岛的石像的雕塑 科普:太阳神在每个文化的神系里面都有太阳神的存在,希腊的赫利乌斯和阿波罗、埃及的Ra、北欧的sol(值得一提的是男主thor的名字在斯堪的纳维亚神系里对应雷神,难道说太阳神指引雷神,好跨越!
P.S.漫威的雷神除了卖腐外,其余的就是垃圾)最重要的是拉丁美洲的阿兹特克、印加、玛雅三种文明里的太阳神,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印第安文明里的太阳神,和波利尼西亚人的tiki神长得很像3.Brooklyn,NY 1946【准备出行】(1)书稿被退拿着苦心经营十年,关于波利尼西亚人来自秘鲁的书稿前往出版社,被出版人嘲笑他的理论的不可行性,同时出版人无意间提及,这个理论除非你自己坐着木筏从秘鲁漂流到波利尼西亚方才能够证明其可行性,这无意的谈话却激发了thor内心航海的冲动(2)赞助被拒---thor带着自己的计划去杂志社拉赞助,结果当然是被一口回绝(挪威小帅的英语好烂,完全秒杀阿三英语)(3)转折---神旨:感冒无助的thor来到天台放风,在一回眸之间看到了初生的太阳,就像1500年前的波利尼西亚人一样,他也收到了太阳神tiki的指引(4)之后thor来到酒吧寻找陪他远行的水手,自然无人应征。
却遇见了一个愿意陪他远航的实为设计师的空调售货员;两人随即买机票前往秘鲁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来到一个貌似探险协会的地方,一个在极地冻折了一条腿的老人告诉thor,我们一定要相信先人的方式,否则会酿成意想不到灾难。
这为下文航海途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为什么thor一直坚持使用当初南美人使用的材料造船(5)一条副线:家庭线远在NY的thor打电话告诉妻子不回挪威过圣诞了,liv真是贤惠,没有像我们东北的大老娘们一顿骂,而是选择一种江南女子的温婉表达愤怒,直接挂电话。
在谈话之中我们可知,thor为了写这篇论文在纽约呆了十年,所以可以看出thor将全部身家都赌在这项研究之上4.Peru 1947【旅行起点】(不明白一点,明明出发前是1946,怎么到秘鲁就1947了呢,即使过完圣诞也应该是1946啊,应该是个小bug)(1)队员相识:纽约两人和已到的三人会合,这三人一个是thor的童年玩伴,另两个是无线电专家,后来在旅店又加入一个摄影师,六人组正式形成(2)突破窘境:因为拿不到资助,没钱付房租和造筏,六人在雨天被旅店老板赶了出来,无奈之下thor只能寻找秘鲁的总理求助,这一段特逗,thor把两个侍者当成总统,却把总统当成侍者。
拉赞助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3)造筏与准备:采用一个伪记录的形式拍了一个造船过程的纪录片,很有意思。
造完筏子开始画旗,图案就是tiki神。
在准备船上用品时,有人带书,而thor准备了一把可以锯下腿的刀,看来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4)践行:在酒店的践行晚会上,thor突然回忆起和妻子在波利尼西亚岛上举着伤腿等待船只的往事。
之后与妻子liv打电话告别,场面很悲伤,这条线索很多余(5)出发:1947·4·28 thor和他的五名船员踏上行程,送别场面空前壮观。
他们的木筏造的和漂亮,完全是一座水上的房子!!!
注意!!!
片子讲到这里已经花了40分钟
《孤筏重洋》是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在1947年的传奇航海经历改编。
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花了10年时间在法图伊瓦撰写了《美洲与波利尼西亚关于两者史前联系的研究》,书中理论观点“波利尼西亚原住民是来自南美洲,而不是亚洲。
1500年前,提基和他的信徒乘坐白塞木筏在风向和洋流的作用下,穿越大西洋5000英里,从秘鲁漂到波利尼西亚”,但此观点遭到了社会科学理论界的质疑和否定。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1947年4月28日,他和5个朋友亲自乘坐木筏,从南美的秘鲁出发,耗时101天,平安到达波利尼西亚拉罗亚。
托尔•海尔达尔在航行中,用摄像机拍下的记录片获得195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
真实性是《孤筏重洋》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影片开始前的38分钟是对故事的前提交代,托尔和妻子丽芙在法图伊瓦,跟当地原住民一起生活研究,从洋流、卡因菠萝、原居民(戴)、提基石像等细节推断出自己的理论。
但在纽约布鲁克林,观点无法获得认可下,他四处筹集资金,寻找航行伙伴。
在秘鲁总统的资助下,顺利筹集好物资设备,在媒体聚焦中,万众欢送下,勇敢果断地登上“康提基号”木筏,朝着日落方向出发。
影片对于航行中木筏孤独的漂行、遭遇海上风暴、鲨鱼追袭、队员晕船、无线电连接不上信号、船员落水、夜遇发光海洋物种,冲越“海底刀片”的拉罗亚环礁都有写实地记录。
孤筏漂行、风暴、海底发光物种、飞鱼,这几个场景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有刻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现地夸张刺激,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孤筏重洋》显得非常的平实,没太多的电影炫技,只是通过镜头的安排和场面的调度细致地将历史重现。
夜晚风暴掀起大浪,木筏吹得摇摇晃晃,船员用绳子绑住自己的身体,在拆下帆布时,不会游泳的托尔掉进海里,有惊无险的被队员拉上木筏。
当巨大无比的鲸鱼穿过木筏底下时,非常恐惧的赫尔曼(工程师,冰箱销售员)不顾队友制止,抛下鱼叉刺中鲸鱼,木筏瞬间摇荡起来,克努特(退伍军人,无线电专家)被摔进海里,在大家的帮助下,克努特平安得救,鲸鱼平静逃走。
其中有一段很神奇的经历,当鹦鹉洛丽塔落入海里被鲨鱼吃掉,愤怒的克努特徒手抱住鲨鱼尾巴,托斯坦(退伍军人,无线电专家)顺势用鱼钩钩住鲨鱼脊背,两人轻松把鲨鱼从海里抱到船板上。
托斯坦不顾本特(人种学家)的劝说,疯狂地屠宰鲨鱼,鲜血引来了一群嗜血如魔的鲨鱼。
如果常规发展应该是激烈的人鲨搏斗戏,而该片不是去刻画鲨鱼是多么的凶恶,人们又是怎样机智得克服自然挑战,它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疑虑。
一直对完全按照提基方式进行孤筏远洋担忧的赫尔曼失足掉进鲨鱼群,经验丰富的本特命令把筏上的鲨鱼肉丢进海里,克努特奋勇跳进海里救上赫尔曼。
观众原本是多紧张啊,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一群鲨鱼张开大口,围住两个掉在海里的猎物,但队员们还是顺利摆脱鲨鱼,被拉上木筏,估计观众就像气球一下子就泄气,有点不过瘾。
或许是我们看好莱坞大片看得多了,把主人公想象得多伟大厉害,越猛烈的激战戏越能激发我们的崇拜之情。
不过认真想想,也许真实的航海确实是这样有惊无险,鲨鱼不都会猛烈凶残,这样有可能更真实的还原自然环境,减少人们对于海洋的恐惧,增强探索冒险的勇气。
《孤筏重洋》的创作团队在影片多处细节,强调了漂行过程的时间感。
刚出发时,五位队员都是衣着整洁,面部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四天之后当连接无线电的气球飞走时,他们的脸上就长满了胡渣渣;遇到鲨鱼时,胡子又长长了好多;到最后漂到南回归线上时,胡子就变成一团团毛球,喝水都能粘住不掉,头发也是长长了一大截,队员们就像野人一样。
另外画着提基的帆布在暴风雨时被划破了,后面场景中出现的帆布也都是缝补后的样子;带上木筏的椰子在达到波利尼西亚时都长出了小树苗,这些都符合时间逻辑。
木筏在海上漂行时所遇到的海洋物种也符合航行的地理位置,先是飞鱼,到了深海是鲸鱼,鲨鱼,然后靠近海岛是海鸥,海豚。
这样的安排符合观众的心理预设,很容易跟随主角们一天天地深入未知的海洋,感受冒险的惊心动魄,感受冒险的意外发现,感受内心的恐惧不安,感受对信仰的坚定不移。
《孤筏重洋》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容易也不能被观众忽视。
开篇广角下的雪山冰湖,很像《荒野猎人》中的落基山脉;小托尔直视镜头的蓝色眼睛大特写,长达几秒,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人物有思想,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惧挑战的冒险精神。
片尾也强化了这一点,当托尔历经千辛万苦抵到目的地时,他跪在沙滩上,头发上的水滴滑到他的胡须上,他那黝黑的脸对着镜头又是长长的凝视,是如释重负,是瞬间麻木,是欣然畅快,是激动无比••••••在6位船员们制作白塞圆木筏和康提基号出港时,画面采用了4:3的画幅,加上黑白色调处理,显得有历史纪念感,与之呼应的是影片在结尾处也利用同样的画面处理效果来告诉大家这6位冒险家和女主角丽芙的后面人生经历。
黑白老电影的特效就是想用艺术的特性来增强历史的真实性。
其实这一艺术效果的处理也强调了托尔•海尔达尔在航行中是使用了相机记录了这次经历,这次纪录拍摄的影片会帮助他获取外界的支持和资助。
当托尔告诉丽芙不能回家陪孩子们过圣诞节的通话时,影片的声音处理就很有趣,托尔说筹不到资金不能回家,孩子们在屋内的对话声“爸爸回来肯定会站在我这一边••••••”,丽芙说“孩子们太想见到爸爸了”。
穿插的声音对话处理,强化拉深了托尔和丽芙之间的矛盾,托尔为了梦想放弃与妻儿团聚,丽芙为了孩子放弃了心爱的丈夫。
康提基号抵达波利尼西亚时,托尔读了丽芙提前写给他的信“你会用尽余生去追逐日落,这就是你,我深爱的托尔。
我最爱你的地方,也是让我们分离的原因。
”这时的画面镜头组接是托尔拿着信看着大西洋的日落,丽芙站在家门口的山坡上,回头望着落山的夕阳。
画外无声胜有声,如同那一片即将沉下去的红红落日,余味无限延伸!
观看《孤筏重洋》肯定会被大西洋的美景所吸引,璀璨的星空,碧蓝的大海,闪闪发光的鱼群,巨大的鲸鱼,长着翅膀的小飞鱼,当然更美的是海滩,羊毛朵朵的白云,郁郁葱葱的椰子树,棉白的沙滩,清澈见底的海水,蓝得就像仙女圣杯里的灵水。
看过《青春珊瑚岛》的观众肯定忘不了那片美丽的大海滩,也想去在海底畅游,如果是看了《孤筏重洋》,肯定会想抱着椰子躺在白沙上安静的看海,那么的安宁,那么的惬意,那么的满足!
向前者致敬 探险未来航行《孤筏重洋》重点向我们展示了7位重要人物外,还饶有风趣得的刻画了两只小动物,鹦鹉洛丽塔和小螃蟹。
托尔把鹦鹉当做礼物带上木筏,鹦鹉意外地咬断连接无线电信号的电线,经历暴雨吹打的鹦鹉意外掉进海里,葬身鲨鱼之口。
南美洲的小螃蟹神秘加入探险的木筏,坚定不移的和队员们经历5000公里航行,最终归宿波利尼西亚,好像是提基派来的使者,守护他的信徒。
托尔每次看到小螃蟹时就更坚定自己的信心,相信提基是用木筏漂过去的,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动力引擎,不需要用铁丝来绑定圆木,木筏会沿着他计算的路线漂行,不会吹向南美海岸线,不会掉进大漩涡。
这些小精灵们的加入,无疑给孤独的旅行增添了趣味,给内心疑虑的冒险者们增强了前行的信心。
相信船长托尔在内心动摇时,给他力量最大的是船帆上的提基画像。
从研究提基,信仰提基到追随提基的远洋漂行,出发前他在船帆上画上了提基的巨像,并为木筏取名“康提基号”;扬帆起航时,提基的画像迎着太阳带领木筏前行;暴风雨的夜晚,船帆划破;修补后的船帆带他们穿越鲨鱼群,漂向南回归线,冲过拉罗亚环礁;最后变成了他们在岛上休憩的篷布。
每一个冒险者都是在一路坚持,队员们坚持追随托尔的梦想,托尔坚持追随对提基的信仰,遇到自然阻碍,遇到队友的怀疑时,只有始终坚持,才能不负此行,不忘初衷,达到终点!
可能导演拍摄《孤筏重洋》这部影片的初衷也是想表达自己对科学家托尔•海尔达尔的敬佩之情,传达他的坚定不移的探险精神。
《孤筏重洋》不仅是现代人沿着古人的航行路线再重漂了一遍,更是对自己的生活梳理了一遍。
这趟航行改变了小学生书本的一个定论“波利尼西亚的原住民来自亚洲”,这趟航行改变了社会科学界对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的理论认识,印证了他说的“海洋并不是人类的阻碍而是道路”,这趟远洋航行更改变了6位船员的人生,本特爱上了波利尼西亚并在此定居;埃里克爱上了航行,在船上住了11年;托斯坦爱上了探险生活;克努特爱上了这艘木筏,并创立康提基号博物馆;赫尔曼从卖冰箱的变成了渔业大使;托尔•海尔达尔将此行写成了书,发行70多种语言,把他们的冒险探索精神传递到世界角落。
挑战权威,挑战自然,挑战自己,勇于冒险,坚定探索,不忘初心,开启人生的航道,追逐那片美丽的日落!
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挪威探险家托尔绝对算不上一个标准式的英雄(除了帅气的长相和金发啊喂)。
他并不机智果断,也并不能独当一面,更不是无所不能。
他固执地坚持要像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号一样使用绳子捆绑木筏,而不是铁丝,任由绳子被磨断;面对船员之间的矛盾,他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出面调解;面对偏离了航道的事实,他似乎一直在自我安慰,“我们没偏离,没事,没事”;作为跨太平洋冒险的发起者,他甚至不会游泳。
但是他轴。
为了证明一千年前的kon-tiki可以从欧洲大陆横跨太平洋到达玻利维亚,他非要遵循当年的制造工艺做出一个无动力的木筏,仅靠海上的风和洋流横跨太平洋。
他顶着嘲讽到处找赞助,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痛苦的选择了已经奋斗十年了的事业。
最终组建了他的探险团队。
从一个工科生严谨的角度来看,就算他能够成功的用他制作的木筏横跨太平洋,也并不能证明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就能。
严格的说,在他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当年的条件。
在制作木筏的过程中,他或许用到了现代的切割和搬运工具;在带上的食物中,一定有一千年前达不到的条件,比如电影里出现的“防鲨鱼粉”;在一开始驶出港口时,他也使用了蒸汽船将木筏拖出港口。
一切的一切,显而易见,并不符合千年之前的条件。
所以一开始,这次探险的目的——证明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可以通过木筏横跨太平洋实现移民,就是站不住脚的。
可是托尔还是做了,因为他轴。
说实话我有点讶异这样一个人竟然最后能够成功完成探险,成为挪威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
仿佛他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亮点,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和探险技巧,只有轴,算是他的一个特点。
但或许也就是他的轴,让他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尝试的事情,让他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发生(《星际穿越》的墨菲定律乱入)。
或许托尔会失败,他可能将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谈资然后消失在后人的视野。
但是可能另一个人会出现,他轴,他愿意做其他人看来不可能,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能这个人也会默默 的死掉。
可是世界这么大,总有个轴人会成功,然后他就名震四海,流芳百世,他就是一个成功的探险家,而他,也将证明,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孤筏重洋 Kon-Tiki (2012)有点乏味,也许航海这件事就是这样,别说暴风骤雨惊涛骇浪就是美景看个一百天也就那么回事,人生亦然?
(痛苦令人印象深刻美景转瞬即逝剩下尽是平淡乏味[衰])但片尾的那封信立刻使影片得到升华,加分不少!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非常西方世界主流价值观,这男主吧,要远涉重洋却不会游泳,而且一定要遵循传统方式来制造木筏,他说如果要是发生什么事情那便是主的旨意(大概就这意思吧),那我想的是您要航海却连游泳都不要学会是不是指望当您掉到太平洋里的时候上帝立刻把海洋变成陆地呢?
是啊,航海途中掉下去的都会游泳,等片尾他掉下去的时候他确实得到这个结果了,掉到珊瑚礁上了,,,再说说这片子开始看感觉是风光片,然后基情四射(我也学会这个词了,哈哈,这里说的是那种只有男人之间才能有的兄弟情!
)最后来一封信,立马升华,爱情文艺片!
是的,别说女人的世界男人不懂,其实男人的世界何尝不是,女人很难体会,有些事情还真是只有男人在一起才干的了的,比如踢球,比如航海(就像影片中这种条件),当男人追逐梦想的时候(就是说只能他们自己去追逐的那些,不讨论女人的),女人就是那避风的港湾,那些好词我就不写了,接纳包容肯定赞美支持,呵呵,总之这个女主完全符合圣经里对妻子的要求,也许这部电影想说的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再加上每个个体的背景阅历等等的不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只能迂回进行。
补充:画面唯美,颜色非常和谐,连六个男人的头发都是从栗色到金色,绝不出位,完美。
补充:我没讨论男主幼年时既有的探险精神,和成人后以梦为马(这真是T*&一好词,适用面极广!
)勇于追逐梦想和对成功的极度渴望。
而且还有一些人生的大智慧,尊重传统,(还记得片中一个人说:一定要在细节上严格遵守,用绳子的地方绝对不能用钉子。
大概吧)这些占了影片绝大篇幅,而女主对男主事业的支持,比如他们逃离荒岛时箱子散落,女主不顾自己的腿伤以及面临的错失获救良机而去抢救海尔达的资料,这里男主也表达了对女主的爱情,舍弃资料而选择迅速去岸边求救,,,这个故事很美好,但是我觉得影片的节奏不好。
故事可以讲的更好。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廖康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巧的事,同一年拍出两部海上漂流的电影。
李安的《少年派漂流记》太美了,其光辉遮掩了另一部——《康提基号漂流筏》(Kon-Tiki)。
《漂流筏》虽然以最佳外语片得到奥斯卡提名,却没有获奖。
《漂流筏》讲的是真事,是在海上、而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却没有《少年派》那么光彩夺目;为“真不如美”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示范。
然而,《漂流筏》的价值并不在其略逊一筹的美,而在于它对人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的真实再现。
在此意义上,这部电影反映的真胜过它展现的美。
一九四七年,当中国忙于国共内战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却不为华人关注的大事。
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带领五位勇士,乘仿造古印第安人的木筏,历时一百零一天,航程八千公里,从秘鲁漂流到南太平洋的图阿莫图群岛的拉洛阿岛。
他们的木筏以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康提基命名,因为海尔达尔坚信,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最早是五世纪从秘鲁乘桴漂流而来。
学术权威们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说印第安人不会造船,只有木筏,根本不可能渡海;也没有任何刊物肯发表他的论文。
于是,海尔达尔决定严格依据西班牙人的记载,用秘鲁的波尔萨(balsa)树,一种很轻的巨大木材,还有竹子、绳子和香蕉叶,仿造一模一样的印第安木筏。
除了一架无线电收发机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完全利用海流和风力,再现古印第安人的漂流壮举。
电影片头简短有效地表现幼年的海尔达尔的冒险性格,随即带观众跟随成年的海尔达尔来到美丽迷人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展示他的理论依据:逆流从亚洲来非常费力;岛上的菠萝原本生长在美洲;当地人说其祖先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正是南美洲;当地人崇拜的祖先石像与南美的石像非常相似。
当然,电影并不是用来证明海尔达尔的理论,他的理论也不是仅靠漂流就能够证实。
电影所展现的是海尔达尔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一个不会游泳,更没有航过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竟然要乘桴漂流!
他在酒馆里说起自己的打算时,一个有经验的水手听了后断然否定其可能性,还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危险。
而在探险家俱乐部里,一个因冻疮而失去一条腿的大胡子科学家却鼓励海尔达尔,并告诉他要按照土著人的方法造木筏,不用任何铁器。
真正感动人、鼓舞人的是这位科学家坚毅而久经风雨的形象。
那形象告诉观众:探索真理,不仅需要饱读文献,更需要艰苦实践。
六位勇士中只有一个航过海,谁也没有操纵过木筏,他们都是在干中学。
虽然多数时间风和浪缓,但偶然也有暴风骤雨,不容半点疏忽。
说是漂流太平洋,海上镜头实际上多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拍摄。
鱼肚白隔开淡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美得令人心醉。
夜晚墨绿色海面上墨绿色云层中的闪电,显然在摄影棚里做不了那么真。
电影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经历的壮观景象:一条巨鲸从木筏底下静静游过,几只鲨鱼在落水者身边翻腾抢食,落日把海水辉映得桔黄金灿,发光的电鳗将漆黑的海面一隅照得闪闪发亮。
当他们接近目的地时,一个推摇的镜头尤其感人:暗夜、墨色海上泛白的木筏上六位勇士对头躺着,仰望星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俯视的镜头推开,木筏愈来愈小,白云下面的海面上唯见白帆一点,最后一闪后,镜头摇平,照见地球的弧线和太阳,镜头上摇,是广袤的宇宙、银河和无穷的星辰,再摇,是月亮,下摇,是蔚蓝间白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天亮了,镜头拉近,回到海上,回到那悠扬的音乐,又见木筏。
这一系列镜头仿佛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但理性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晶。
这部电影基本依照海尔达尔的日记拍摄,也参考了1951年获奥斯卡奖的同名黑白纪录片,贵在真实。
仅举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第一百零一天清晨,六勇士之一刷牙时,隐约见到宝石蓝海面上一个晃动的黑影,不仔细察看,可能很难看清。
他抬头,果然,天上有只海鸥。
也就是说,陆地不远了。
漂流结束时,他们的外貌都变了,整洁的奶油小生都成为古铜色饱经风雨的老水手。
若不是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就是六尊古希腊铜像走下神殿。
人物形象的变化虽然做得好,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不鲜明。
六个人中,只有海尔达尔和第一个加入漂流的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沃青格(Herman Watzinger)的不同性格比较突出,另外四人,要不是因为担当的职责不同,长相略异,几乎无法分辨。
编剧和导演还是过于注重纪事,忽略了人物塑造。
顺便提一句,海尔达尔将其漂流经历写书出版,畅销五千多万册,翻译成七十多种文字。
他的理论虽然仍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说,并得到DNA的部分佐证,他们六勇士也名扬天下。
他的教名托尔(Thor)也是北欧神话手持铁锤的天神,这位天神因1962年美国出版的漫画书和近年来出品的Thor系列电影而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新超人,反令真正的英雄烟消云散。
真胜过美,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让我们回想起这人杰伟业。
2013年11月2日
《孤筏重洋》 這是一部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
1947年,索尔·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目標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
他們主要是為了證明,1400年前,人是可以搭乘木筏飄洋过海的。
電影的情節張弛有度,人物心裏細膩到位。
托尼從小就表現出巨大的勇氣,从河岸跳到河上的冰块,在海上的漂流是浪漫与风险并存,愉悦与痛苦一体。
鲸鱼、鲨鱼、发光的水母,其中让我惊奇的一个片段是,男主竟然用一只手和一个钩子抓到了一只大白鲨,看着如此简单,就跟捉螃蟹一样,有趣的很。
托你的妻子反对托尼去漂流,当托尼不顾反对,去的时候妻子就已经决定跟他离婚,並且把信很早就已经给了他的伙伴,讓其等到托尼成功来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再打開看,当托尼登上木筏,其夫妻二人的人生就已经分开了。
在托尼妻子的分手信里有這麽一句話“为何无法阻止自己抛下一切”我想是對於自己堅信的理念不甘心,也是不願意認輸的心。
不放弃梦想 坚持 并学会达成目标和《最糟糕的旅行》齐名 是 最伟大的探险自传书籍之一相比包裹着宗教 视觉体验和说教的《life of pi 》取材于真实科学探险的本片 来的更引人入胜
佩服却不羡慕
2019年的某一天早晨,我睡在床上幻想一件事:如果在太平洋上顺着洋流和季风一直漂,能不能横渡,然后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孤筏重洋》这本惊世之作,不经叹为天人!
漂流要出系列……
六个糙老爷们的受罪漂流,一部关于理想与信仰的通俗剧;拍得相当圆熟,一路看下来很是流畅,挺好莱坞的,面面俱到却也少了些一针见血的锐利;徒手擒鲨那幕太霸气了。
中规中矩吧,只能说电影的主旨“为了真理牺牲一切去冒险的勇气”早已经被好莱坞拍到陈词滥调,在海洋上的漂流过程比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而主角在漂流过程中内心的挣扎过程只是点到为止,看来全球的电影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没有觉得男主角某些时候蛮像高斯林的
乌托邦
tiki不是大溪地,开始还以为会是~不错,为了理想的片子都给五星,而且这个只值三星么。。
远游因为有家的港湾. 很喜欢女主虽然戏不多.
无聊的叙述。不喜欢,不知道怎么就成了最佳外语的九强
探险家海尔达尔
同样精彩的漂流记,风景一点也不逊色少年PI的·
大海从未嘲笑过勇士
一帮中青年Pi的奇幻漂流。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就真的拍起流水账了,没有生为电影的自觉性。对这一类纪录片有兴趣的应该会喜欢吧。
性格不突出分工不突出有惊无险中规中矩,徒手搏鲨之后的部分都有点无聊。对信仰的执着拍得更像是傲娇(不会游泳和盲目乐观的领导可不好啊……)四星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有胡子有腹肌有好臀好腿和蠢萌好脸的漂流…………_(:3ゝ∠)_【让我更加纠结阿三骚年为什么不长胡子的问题】
和少年pi截然不同的漂流故事 出乎意料的好
海上漂流的故事很多人拍,挪威这次拍得很美,很吸引人,可惜有点啰嗦,节奏稍慢。
几个糙爷们的奇幻漂流。原来海上真的会有那么多如超现实的奇景。实践派的科学爷们最高。故事本身魅力并不大,几个人的疯劲也不够吸引人。尤其是和妻子的回忆,总有点乱乱的
海上挪威版一个都不能少,抱歉不能给三星,实在太嫩了。
叙事虽平平淡淡的,却带来一种质朴的感动。六个男人与一个木筏,为了求知而进行却又富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一场海上漂渡冒险,那些海洋中的奇观让人仿佛重历了“少年PI”里的场景一般,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从海面到星际而又再重回海面的镜头很美!男主角某些角度好像ryan gos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