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第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还是在1939年被称为大象和蚂蚁之战的苏芬战争,打得刚经历了大清洗、自毁长城的苏军狼狈不堪,纳粹德国因此觉得苏联好欺负。
时至今日,芬兰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仅全部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可领取至少680欧元的津贴、补贴和低息贷款。
与人们“高福利养懒汉”的设想相反,毫无后顾之忧的芬兰人勇于冒险和创新,“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国家竞争力最强大的引擎,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幸福指数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戏言,生在福利优越、风景如画、政府廉洁的芬兰,等于是中了彩票大奖。
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福利制度能让你不至于被饿死,却无法保证你获得尊严和幸福。
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人间天堂的阴影部分,关注那些失业、无家可归、孤独、自闭的人,那些在屠宰场、垃圾桶、火柴厂、贫民窟挣扎求生的失败者。
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芬兰也存在歧视、犯罪、人情冷漠和官僚作风。
从26岁开始拍电影,考里斯马基就确立了以干瘪的形式呈现丰富内容的风格,如同电影界的海明威和卡佛,让受够了凌厉的剪切、特效、复杂的情感纠葛等视听轰炸的观众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在骄阳如火的沙漠痛饮冰啤。
这种有个摄象机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艺术殿堂,比拍一部《阿凡达》的难度还要大,因为投入少、门槛低,竞争尤为激烈。
《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的歌词作者、俄罗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报》发表的诗作《歌》,后来由佚名曲作者谱写成旋律优美、充满沧桑和浪漫气息的《灯光》。
《天堂阴影》、《薄暮之光》均选用了质朴动人的《灯光》作插曲,与影片相得益彰。
草根出身的考里斯马基,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1983年的处女作《罪与罚》即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尊重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每一个克制、简洁的镜头都散发着人道主义的高贵气质,此起彼伏的冷幽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无产阶级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阴影》(1986)的情节发展、人物表演和场景简单到了极致,绝无半句废话,也没有任何电影技巧的卖弄,普通芬兰人的友谊和爱情,与北欧坚硬、干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给领导子女腾出位置,超市收银员遭无理开除(一年内3次因别人的原因下岗);男女主角因穿着寒酸,被高档餐厅拒之门外,只能在路边吃快餐;收垃圾的工友上门借钱,穷得叮当响的父亲,打起了儿子存钱罐的主意。
《火柴厂女工》(1990)可能是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会上坐冷板凳的女工,用薪水买了条裙子,父亲一个耳光就扇了过来:“婊子!
”在1989年中国和伊拉克的新闻的衬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遗弃,再被家庭抛弃的女工,索性买了包耗子药回报这个比北欧冬天还冷的社会。
考里斯马基镜头里的人物大多性格内向、表情呆板,让一些惯于欣赏大喜大悲的观众很不适应,闷得慌。
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考里斯马基的冰山艺术,就是通过冷幽默和人物细微的肢体语言,让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壮丽,美不胜收。
《波西米亚生活》(1992)与狗抢食的艺术家,《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1994)被冻死的乐手,《浮云》(1996)的女主角下岗后,受身份、年龄歧视,贷款、就业无着,几乎山穷水尽,《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更狠,焊工一下火车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记忆,伤还没好又被治安员敲竹杠。
赫尔辛基最坏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贫民窟,善良的邻居和慈善机构帮助焊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福利制度在影片里得到了体现,但导演要强调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动声色的讽刺更有力量:《罪与罚》里的警察,蠢得连屁股下面的凶器也发现不了,凶手投案自首,马上扑过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动物果然凶猛;《薄暮之光》(2006)里性格孤僻的保安詹,不幸中了黑社会的美人计。
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意味深长:高傲、冷淡,被詹视若珍宝、甘愿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与弟兄们赌牌时,只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奴仆。
给傻逼织毛衣没问题,织的过程中感觉到幸福,情何以堪?
带有感伤味道的《灯光》,越发衬托出詹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感,在芬兰的这片天空下,他还没来得及学会抱怨。
放眼世界影坛,惟独考里斯马基能获得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的赞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与这个歇斯底里的时代完全不同。
他的人道观点让人难以置信。
在技术、数字堆砌的电影之外,的确存在着一个位置,给那些相信生命是个奇迹的人。
”几乎每部电影都捧得国际大奖的考里斯马基,2006年宣布退隐江湖,此后只拍过一个短片。
相信他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但他含糊其词的告别却和《边城》的结尾一样引人遐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看电影》10月)
芬蘭片子與這國家緯度的色調是一致的。
冷調子,是我愛的那種。
逼死人的邊界上,每次男主角遭遇了什麼時,他總能夠又回到原點,說著接下來的可能與命運,一格一格逼緊的畫面如此方整,抽掉再抽掉,所有屬於劇情的浮塵全部濾掉了似的,透視著一個人如何被整頓,抽走血肉,還在血漬裡殘留一滴滾燙的鮮血。
喜歡這片名,當然更喜歡冷凝的說故事調子。
其實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那些邊縫裡冒出的微弱殘光..
《薄暮之光》无疑是今年最好的片子,它没拿到金棕榈是戛纳电影节的耻辱。
你看到那座城市,阴沉冷清得总像是刚下过雨。
你很快就感受这里的平面与封闭,好像与历史和未来隔绝了,好像已经死去了。
你还能看到一些面无表情的人,他们游荡于街头和酒吧,但你对他们一无所知。
影片极力描绘状态,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状态,因而显得极端风格化。
我是说,影片近乎固执地保持缓慢克制的节奏,画面凝重简洁,少修饰和变化;而影片中的人则陷于冷酷的生活不可自拔,贪婪、自私、无爱,弱肉强食。
他们很绝望,他们屈服于绝望,也就是麻木。
这样的环境中也有理想主义者,主人公,一个被同事排挤的沉默保安,他常说的话是:“这只是暂时的。
”他有很宏伟的计划。
宏伟得像个笑话,实际上的确是个笑话。
然后他爱上一个女人,结果她只是利用他——每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让人格外难过,因为他什么都知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她伤害自己,一字一句地听她说谎话。
但他什么都不表露,因为他爱她。
“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出卖你,他感情丰富,对爱情忠诚得像条狗。
”你可以想象那种疼痛,但影片里看不到,影片只是描述一成不变的状态——生活依旧平静如死灰,除了他被她陷害进了监狱。
他在监狱里,继续沉默,可能偶尔也思念她,偶尔也想想那个宏伟的计划,不过这些都无所谓。
只有一个丑女人给他写过一封信,他看也没看就把信撕掉了。
故事还没有完,但我的叙述到此为止。
这样就足够了,在平静凝缓的画面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足够的绝望和足以焚身的爱。
影片接下来的部分,在我看来,无异于画蛇添足。
事情就是这样了,还能怎样?
《薄暮之光》意即黑暗中的微弱希望,其实没有希望,其实是在黑暗中追寻并不存在的希望。
世界是一张坚硬的网,身在其中,便在劫难逃。
但总有人期待爱的灵光,它倏然闪过,时间之河便开始流淌,那瞬间就是天堂。
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天堂,或者这么说:一个人的天堂就是另一个人的地狱。
可是,有谁愿意为了成就他人的天堂,而让自己堕入地狱?
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阿基拍了一部一黑到底的残酷电影。
观影过程中始终让我想到了雷诺阿的《母狗》。
影片的故事结构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阶级发生了调换,并且恶人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所有的不幸都让善良但懦弱的底层人独自承担。
考斯迪南是个珠宝店的保安。
他有着创业的梦想,总向一个女性朋友发表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他的贷款计划遭到了银行拒绝。
他古怪,孤僻的性格遭到了同事的排斥。
作为社会底层人,他处处透露着自卑的心理。
没有表情,没有笑容,在酒吧里向美女搭讪却被高大的陌生男人呵斥,他唯唯诺诺的拿着酒杯站到酒吧的角落,眼神卑微,还被从厕所出来的顾客将门撞到了自己身上。
但他也有爱心,想要买下路边忍饥挨饿的狗,却被狗主人暴打……他这样一个胆小的失败者形象被犯罪集团的老大看在眼里,于是考斯迪南的悲剧上演了。
黑帮老大安排了自己的情人米尔雅主动亲近考斯迪南,目的是为了得到珠宝店密码。
孤独的考斯迪南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米尔雅自然迅速的坠入了爱河。
他们一起看电影,吃饭,开车兜风,听乐队现场(阿基私货......)但每当有肢体接触时,米尔雅都找借口离开了。
这让考斯迪南很烦恼,可卑微的他哪有发脾气的资格。
当米尔雅找到他要求看看珠宝店里的珠宝时,他爽快的答应了。
他开门的过程中米尔雅看到了密码,计划成功了一半。
随后米尔雅在车里将考斯迪南迷昏后,团伙将珠宝店洗劫一空。
而考斯迪南在被利用的同时还成为了犯罪嫌疑人。
考斯迪南看着米尔雅将部分珠宝偷偷放入自己沙发里嫁祸于他的时候,他没有吭声,而是等待着警察来抓自己。
他深爱着米尔雅,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从牢里出来后,他隐藏自己莫须有的犯罪经历找到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
却碰巧遇见了米尔雅与黑帮老大在餐厅用餐。
黑帮老大告诉了餐厅经理考斯迪南的犯罪过往,考斯迪南被炒了鱿鱼。
愤怒的考斯迪南拿刀刺向黑帮老大却被保镖暴揍一通……最终他落魄可怜的躺在河滩上,与女性朋友依偎在一起,浑身是伤,毫无希望。
阿基将如此卑劣的生存状态施加到底层人的生命中,并且不断加大折磨的力度,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可谓一改前两部最后的光亮,用彻底的黑暗给三部曲做了终结。
孤独自卑的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往往会给予炙热的回应,如同寻得一位超级英雄解救无助的自己,这是考斯迪南被利用的最大软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薄暮之光,它是什么。
它可能同时意味着片中的两位女性,那个骗男主的美人儿和爱他的女性。
我姑且叫她美人吧,美人是第一束薄暮之光,他们相识于在酒吧的傍晚。
男主虽然表现的很迷恋,一往情深,默默承认等等。
但是我搞不清他的“爱”的动机,并且反而觉得他有些木然,这种木然不仅是对他自己的,更是对美人的一种无视,他没有去和她有什么真正的沟通,从而对她有任何真正的认知甚至是利用自己的理由,即便是美人最后来到他家陷害他,她说过想要解释(我认为是真实的沟通意愿的表达),但是男主并没有让她开口。
影片中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的关系不对等表现为了男主在转过头的中景都是直视美人的侧面,美人从来目不斜视,当二人面对面,男主很少直视对方,或者直接正反打镜头避免出现在同一画框内。
所以我认为这一束是虚幻的,美好的,幻想中的光,也是完全自我的。
第二束光的戏份并不多,我一开始就能理解到另一位爱着男主的女性的动机,因为交代了男主是她的常客,很显然他们有着日常面对面的沟通,通常也是在傍晚有所交集。
不过同样是二人很少有对视的镜头,这个特点在通篇中都有强烈的体现,他们像是在对着虚空念自己的台词(面无表情的机器感hhh)。
而她作为第二束光是在影片的结尾,结尾男主夜里被打,一个转场直接到了第二天的傍晚。
薄暮之下,第二束光找到男主,最后握住对方的手,ending。
第二束光是真实的薄暮之光,虽是薄暮时分却好像意味着另一个清晨的前奏一样,也许最后男主选择握手是接受了这道光吧,而不是继续沉湎于自我世界。
b站是懂推荐的。
才读完虚无主义大作《长夜行》,就给我推了阿基·考里斯马基导演的《薄暮之光》,虽然影片男主不像巴尔达米那样命运颠簸,但几番挣扎只换得人生苟且的命运倒是一模一样。
一边看一边想起《长夜行》中一段描述:“在这个树木青翠的地方,在这种气候、炎热和蚊子之中,你几乎来不及发现人们、时日和事物的消失。
一切都在消失,真叫人讨厌 ,一段一段地、一句话一句话地、一个肢体一个肢体地、一个遗憾一个遗憾地、一个血细胞一个血细胞地消失在太阳底下,融化在光线和色彩的激流之中,趣味和时间也随之消失,一切都在消失。
空气中只剩下闪闪发光的焦虑。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向如此,画面体验感拉满,而故事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单到粗糙。
都是不厌其烦地呈现着底层群体逆来顺受、带着悲剧性的乐观主义,但也因此巧妙地呈现出一种具有反身性的讽刺格调,辛辣地嘲笑着这种无用的乐观,同时犀利地指向社会伦理的失能。
从未见过比Aki更具稳定感的电影画面了。
每一帧都好似一副厚实的静物油画,其色泽浓郁饱满,流淌着忧伤的怀旧思绪,仿佛静静地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下,泛着古老油画所特有的光芒。
其人物特写犹见意味,鼻尖、嘴角、额头、眉骨、双眸、脸颊……无不至真至切。
Aki对脸的描述是绘画式的,他是在用蜡烛的灵光勾勒脸庞,用煤油灯的温暖轻抚发肤。
对光的理解使他和Caravaggio、van Honthorst及La Tour等等chiaroscuro风格的大师站在了一起,有了属于自己的、带着自我气息的那一片光泽。
而正是画面的这种稳定的形式感及结构感,让Aki电影之悲剧性有了一种撕裂的痛感。
在他完美的构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孱弱不堪,被抽去了灵魂的残躯,工人阶级的残躯。
他们是抑郁的。
激情从未飘荡过他们的心灵,反抗的呼喊似鲠在喉中的鱼刺永远也拔不出来。
他们是社会的牺牲品。
面对阶级的倾轧,经济的压迫,他们本能地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求生式的逃避),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一步步走向了倾轧的深处。
正如赫尔辛基寒冷而残弱的日光,Aki的人物有种病态的惨白。
他们被侵噬的遍体鳞伤,几乎失去了自我,奄奄一息地存活于Aki为之构造的稳定的画面结构中。
由此,一种奇异的分裂的感觉生发出来。
你忧伤,你痛苦,你绝望,同时你又为之怜悯,为之感动。
即將於三月在台上映的《薄暮之光》(Lights in the Dusk, 2006),是芬蘭大導演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繼《浮雲逝事》(Drifting Clouds, 1996)、《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之後,所完成的「芬蘭三部曲」最終章。
簡言之,本片乃藉由描繪一位保全被設計栽贓、判刑入獄,乃至假釋出獄後仍遭陷害的歷程,一方面揭露後政治時代社會底層人民走投無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希望地暗喻出路之所在。
學歷只有商專,只好擔任保全的男主角寇斯特(Koistinen),是一位個性相當矛盾的人。
他孤僻被動,卻又期待與人互動;他沒有自信,自尊心卻又很重。
寇斯特這種被動、脆弱且十分好強的個性,不僅促使他被保全同事們排擠奚落,也讓他不善於與女性交際。
因為沒有學歷、工作低下、住所破敗、缺乏朋友與女友,寇斯特在社會生活中備嘗羞辱。
望著上層社會人士西裝筆挺、出手闊綽,還有美女相隨,寇斯特不免也夢想要開公司、娶得美嬌娘,獲致成功富裕人生,以便擺脫目前低賤而寂寞的處境。
然而不幸的是,寇斯特不僅被銀行貸款部嚴厲地打回票,還被珠寶竊盜集團盯上,被美女設計栽贓而自願入獄服刑。
假釋後,寇斯特好不容易找到收容所與工作,卻又遭竊盜集團首腦爆料前科紀錄而失去工作。
走投無路的他最後拿了一把水果刀要去刺殺首腦,卻反遭小嘍囉痛毆。
人之走投無路,莫此為甚。
本片因而突顯出底層人民的困境在於:溫良恭儉讓、沒有法律知識、不為自己主張權利,不免蒙受黑道的陰暗淫穢暴力與國家法律的制度性暴力的雙重打擊。
不過這還只是浮面的見解而已。
更重要之處在於:能夠讓弱勢的工人不再宿命,而能團結起身要求普遍權利的階級意識與民主鬥爭,在今日似乎已是天方夜譚。
如Slavoj Žižek所云,在今日「一開始就排除」(foreclose)了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後政治(post-politics)社會裡,真正的政治介入已不再可能,而國家因而化約為一個治安維護者,服務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包容式人道主義。
我們再也看不到作為政治主體而要求其普遍權利的「工人階級」;相對地,我們只能看到工人作為多元文化社會裡多樣特殊階層與群體之一,有其特殊的困難與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懷」、「值得政府解決問題」。
然而,如果對於工人的「關懷」與「問題解決」只得在現行社會政治關係的框架中思考,那麼那些使工人生活無從改善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消滅。
其結果便是,工人──如本片的寇斯特──若非夢想「力爭上游」,按照現行社會邏輯當個資本家,就是「自甘墮落」,靠治安國家的社會救助政策(例如本片的夜間收容所)與補充前者的資本家大善人的救濟來過活。
而不論是「力爭上游」也好,「自甘墮落」也罷,工人始終深陷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邏輯裡,安於被剝削而後被救助的位置,而無能政治化他們被排斥在外所面臨的困境,無從自我主體化而發動民主鬥爭。
因為被既存框架既排擠又安置,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卻始終難以自困境脫身的底層弱勢人民,該怎麼面對後政治境況呢?
就《薄暮之光》看來,雖然寇斯特的遭遇如此每下愈況,在片尾甚至來到看似走投無路的地步,但導演郭利斯馬基並不主張底層人民的宿命論、末日論與在劫難逃說。
相對地,透過結局黑人流浪小孩的通報、被棄流浪狗的守護,以及攤販女老闆的前來照顧,郭利斯馬基暗示了底層人民∕動物要在國家、資本以及黑道的三重打壓下生存,就必須聯合其他弱勢人民∕動物,普遍化自身,以動搖既存多元文化社會宣稱「尊重差異」實際上卻犧牲了少數他∕她∕牠∕ㄊㄚ者的「自然」「中性」秩序。
最後一幕,寇斯特握起攤販女老闆的手,這不只意味著他終於接受她的愛,也象徵著他終於不再羨慕上層社會而排斥厭惡自我社會地位,並願意與弱勢者聯盟。
而弱勢者之間相互聯盟而實踐行動,不就是走投無路之際突現的出路,不就是薄暮中浮現之光嗎?
正是在片尾,片名「薄暮之光」以寇斯特與女老闆的握手影像具體化了起來。
涉及剧透,不过阿基的电影剧不剧透没什么区别,他想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处境。
色彩饱满,层次丰富,即便是同一场景,构图打光也有微妙的区别,看起来赏心悦目。
人物克制不辨悲喜,仰赖导演的镜头美学叙事。
清冷,孤寂,颜色浓烈,冲击感强,仿佛被压抑的人物内心世界。
捋了一下逻辑线,也很有趣味。
男主穷困潦倒,但心比天高,孤僻寡欢,愿望是开公司,实际是个保安,没钱没人脉,被女主盯住,然后是一出仙人跳之类的剧情。
男主被构陷入狱,他有两次可以说出实情的机会,但他没有,女主背后的大boss拿捏男主的心理"他忠诚地像条狗",但我会觉得他是个自尊心很高的人,落魄但竭尽所能地保有尊严地活着,就像他餐桌前会有一枝红玫瑰,他不想接受露水姻缘实际是一场为他量身定制的陷阱,就像他一直欺骗自己"工作住所都是暂时过渡,他总有一天会当老板"一样,可以说他活在一种想象的生活中,说出真相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监狱,真实的监狱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赋形。
吊轨的是,当他真的在监狱里,反而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男主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公正,但他的生存法则却是忍耐,他会因为一只狗的遭遇而打抱不平,结果被人痛殴,然后鼻血横流地和狗对视,在这里,对称般的处境有一种滑稽的趣味性。
人物与狗相互补充,共同叙事,像纳西索斯垂目湖面顾影自怜。
男主为了开公司,去学习一些课程,但他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被送进了监狱,成功的理论趋进于理想状态,现实处境是行不义之举大发横财。
但他忍耐住了,像一拳头抡进了棉花里,他惯性哑火,如同无数次遭受白眼。
但他真的没有任何价值,得不到任何爱吗?
未必。
开餐车的女生对他青眼有加,但他们之间的处境没有任何区别,一样被生活围困在底层。
男主想要的要高于这些,但他无法突围,没有出路,女主降临犹如某种启示和希望,犹如理想生活的线索,所以他会忽略餐车女生,心知肚明地沉沦一个对他缺乏激情的女人。
当她离开,绝望会重新笼罩住男人。
他不懂反抗,不会反抗,不能反抗。
沉默到底已是生活的惯性,他的体面限制了他的反抗。
当他出狱,他重回底层。
刷碗洗盘,然后遇到了骗她的女主,她羞愧,他当做无事发生,女人背后的boss却挑衅,将男主偷窃罪入狱事件公诸于众,男主被辞退,曾经忍气吞声苦苦维持的尊严被粉碎殆尽。
接下来就是反抗,他不是擅长反抗的人,穷人的愤怒不过是一把水果刀,他戳不到对方的心口,反而落得一个伤横累累的下场。
但这个片段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他不仅是拿起武器反抗(虽然这武器也很滑稽),而且是直面了某种生活的真相,他曾经渴望成为成功的人,然而他没有机会,他总是被更成功的人压榨利用,他忍耐一切却没有放弃对于成功的叙事,正是没有放弃,所以他很容易被压榨,直到这个社会上看起来体面成功的人完全摧毁他的生活。
所以他的反抗不仅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人,他的水果刀也捅向了自己内心纯粹而不切实际的幻影。
至此,他以绝望的姿态打开了通向生活本身真正的道路。
他在这个真实的(足够冷漠)社会中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条他曾经想要营救的小狗出现在身边。
餐车女孩也出现在他身边。
他对她说了太多大话,关于那些成功富有的梦想,她全都知道,她全部相信。
因为她的信任,他才会觉得被他看到看到失败,是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
在此之前,他逃避她,逃避着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然而此时此刻,他们的手交叠在一起。
他看到了她,也终于看到了自己。
这个故事当然是很悲苦的,它的作用并不是鼓舞人心,但真的只有成功才值得书写吗?
这种一丧到底不可以吗?
男主最后拥有了一条狗,和一个真正看到他的女人。
曾经他是荒岛与孤舟,活在冷漠的社会中,如今他仍然穷困潦倒更甚从前,但交握的手中有温情的火光。
成功与否,是面目光鲜的童话,但人如果有心意相通的时刻,能够感受当下,活着就不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
这是阿基给人的一点慰藉。
够现实
生活给你什么,就接纳什么。真压抑。
犯罪故事戏剧性太强反而感觉有点不搭调。小黑和狗后来去了勒阿弗尔。阿基的影迷是不是都想有一台点唱机。
男主有种丧萌感 但我觉得他不是孤独边缘而是太蠢了
绝望版Ariel,芬版Ethan Hawke, Julie Delpy和Sandra Bullock出演。
四星半
3-
(20231007于Filmothèque,被删后补标)标准版考里斯马基:广播、港口、工作场所的更衣室、赫尔辛基灰冷街景、夜色中建筑物门口的街灯、陈旧北欧风室内装潢、摇滚乐演出现场、羞涩但执着的失败者、拯救寂寞心灵的伴侣……阶级主题依然清晰,美学始终在线,但感觉故事略微傻了点。
7/10。人物的行为动机缺乏解释,为啥不告发被女子引诱下药?为啥明知被栽脏还等警察上门?即使如此阿基的空间造型、物品色彩还是很有特色,主角时常受蜗居住所、两面墙壁压抑着,外加放置一朵红枚瑰,暗示惨遭暴打与歧视的处境中并未丧失理想。片中主角唯一微笑是和狱友聊天,或许外面的世界不属于他。 @2015-02-25 22:39:25
同题材在烤鸡作品里太多,这一次没有了佩龙帕已如失去灵魂,竟也没有了工业气息,跻身“港口三部曲”真是差强人意。关于“底层人士”的设定很薄弱,不受欢迎、文凭低只是一句话和两段戏,没说服力,最后结论是大盗坏、女人坏,落点又小。主人公所寄予一丝希望怎么听都像敷衍。两星半。
考里斯马基电影里的制度和上等人就像贝壳里的一粒沙子,跟底层人永远合不上拍子。在这个反复摩擦煎熬的过程里,人们逐渐学会忍气吞声、默默承受,也磨出了坚强乐观的存在主义精神。面包会有的!
冷峻的影像缓缓流动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老套且无聊
太凉凉了,好几次我以为要反转,然而啥都没有,这就是拍了个大loser啊。去银行贷款,结果就被羞辱了;骗子女友拿赃物来陷害他被他看到了,以为会把赃物藏起来等风声过去了变现,结果老哥就淡定的看着赃物抽烟被警察抓个现行;看到仇家了于是拿把水果刀冲上去,结果一巴掌让人打趴下,跟功夫里的周星驰一样;阿基你这是图啥。。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硬生生加到78分钟 废话连篇
无价值,无意义,无气息的生命。不动声色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讲述世界上最悲伤的故事。这种东西不适合阅读,无法提供气息。
电影资料馆。平静,工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