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一部受众很小的电影。
拍摄技巧很特别,明明是一步温情脉脉的电影,采用的确是拍摄惊悚片的手段。
常常出现镜头里被放大的眼睛,唇边,手,还不是含情脉脉的手和性感唇边,相反有点怪异和恐怖,有点突兀和冲击。
这样温暖的故事,难道不是应该用尽煽情的镜头吗?
所以我真想说:导演,你弄啥嘞?
就叙事而言,似乎在宣扬一种贵族精神,又好像是在说人性,还有责任和爱,立意很高尚,但好像什么都有点模糊,也有点牵强。
一个快要去世的富豪,要找一个人来替代自己,负起责任,从而更好的照顾家人,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找一个接盘侠,其目标是妻子的前情人,养女的爸爸,一个还算不错的男人。
这个男人好像真的是挺合适的,会对自己的妻子好,因为他们曾经是恋人,还有一个女儿,会对养女好,因为是亲爸爸,会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好,因为他充满爱心,曾在印度孤儿救助站工作,一切都很和谐的样子。
但就是感觉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富豪的意志,其他人是被等待,被选择的。
电影叫《婚礼之后》,其实导演是想对婚礼之后的冲突,对于这种被选择和被等待的不耐烦有所表现的,可结果却是蜻蜓点水,这里面所有人都接受的轻而易举,海伦和接盘侠刚见面的时候,似乎有点诧异,但之后便是信任,女儿同她,“你们会复合吗?
”,海伦说,“不知道”,其实有许多暧昧在里面,再之后海伦哭诉富豪老公的病情,双方便摸脸拉手了。
养女对于二十年都不知道其存在的爸爸,刚开始有点拘谨,之后便血浓于水。
那对双胞胎,在以足球为桥梁之后,便也能同接盘侠达成一片了,接盘侠在知道自己女儿被抛弃后,便留下了。
这样被安排,真的好吗?
选择看《婚礼之后》是因为电影海报上那个男人很眼熟,他给我印像深刻因为他在去年上映的《007之皇家赌场》中出演一个大反派,一个眼神相当诡秘的家伙,一个杀人不眨的黑社会头目,看到《婚礼之后》了海报和相关剧情介绍后,对这样一个一脸邪气的反面硬汉如何胜任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男人,相当有好奇心,经过网上寻找才知道这个男人叫麦德斯·米科尔森,拍过不少好片片,只是俺都没看过。
麦德斯·米科尔森在《婚礼之后》扮演一位欧洲人杰卡在印度行事慈善事业,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孤儿的抚养和教育,在孤儿院面临财政危机时,一位丹麦富商愿意出资帮助杰卡。
一个意外的收获总会带来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常言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
杰卡在与富商会面商谈捐款事项间隙参加了富商女儿安娜的婚礼,在安娜的婚礼上还看到了曾经的恋人海莉,海莉正是富商的妻子也是安娜的母亲。
在安娜一段感人致深的婚礼致词后,杰卡发现安娜应该是他和海莉的女儿。
杰卡的出现让富商一家每个人内心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让各自原来平衡的生活失衡。
杰卡重新反审这样一个捐资计划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动机,为什么商富对自己如些大力捐资做慈善业。
商富知道,杰卡是安娜的生父后,决定到捐资计划修改,成立一个基金会,一个资助印度孤儿的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孤儿。
而这个基金将由杰卡一手管理,杰卡必须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永远留在丹麦,不再回度印。
杰卡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条件,因为印度那有他深爱的慈善事业,还有一个他一手带大的男生。
而这时杰卡女儿的新婚生活亮起了红灯,商富为了能让杰卡留在丹麦,把最后的隐情也向杰卡说明了,富商已身患绝症,所剩时日不多,所以寻找杰卡、捐资、参加婚礼都是商富的一个安排,富商希望杰卡能留下来照顾他的家人也是杰卡的家人。
每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论你曾经多么强大、富有都变得渺小而脆弱,所以富商才会用捐资这样一个计划来换取杰卡对自己家人的照顾。
一边是自己曾深过的女友和亲生女儿,另一边是需要照顾救济的孤儿,杰卡会选择?
应该说电影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所以电影节奏不必太快,伦理片一定要够温情,有更多关怀。
电影中不时交换着两种生活场景,一边是印度贫民区的饥寒交迫,一边是欧洲上层社会生活,完全一派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的画面。
电影常会出现各角色面部特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无论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还是富足的,但当他们遇到情感分离、生离死别时的眼神都会有不安、迷茫、感动、怀疑的信息传达出来。
无论我们生存的状况如何都希望关爱,都希望充分享受亲情带来的温暖。
也许生命与财富都不是永恒,只有亲情才会永恒于心。
在丹麦电影《狩猎》里初识Mads Mikkelsen,故事讲述一个幼稚园小女孩的谎言如何毁掉一个中年离异男人的生活。
后来在美剧《汉尼拔》里又见到他,成为他的影迷。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没有看简介及评论,略带悬念的剧情也让我一直揪着一颗心猜测下一步的发展。
从雅各布踏上寻求帮助之旅开始,他的生命及使命也发生了转折。
身患绝症的富商乔真请雅各布“接盘”照顾他的妻女儿子,最后他反而成为了那个帮助者。
情节推进过程中,闪现出带血的鹿眼、惨败的荷叶等黑暗的画面,很好的烘托了富商乔真临终前的绝望。
其实绝望时的决定会是最正确最理智的吗?
全片用了很多眼部特写镜头,比如雅各布得知自己有一个20岁的女儿时震惊之下的眼睛、女儿安娜哭泣时候的嘴唇,以及富商乔真很多绝望的眼神。
这些仿纪录片一样的镜头,细致到能看清每一个毛孔,仿佛在面对面观影,让人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也更显真实。
最后,雅各布回到了印度,他从小照顾长大的男孩并不愿意和他去丹麦,或许这也预示了雅各布也不属于这儿,丹麦才是他的归宿,与他错失20年的前女友、女儿才更需要他。
影片摄影视角很独到,很多镜头都在捕捉人物的眼部细微表情的变化。
感情入微,不矫情造作。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并不是为富就一定不仁,同样是富翁,他不仅接纳和全心去爱了妻子的女儿,而且在病重之时也不忘给妻子儿女找到日后的依靠,并且还建立了慈善基金。
在逝世前,对公众对家人都有了交待〜很感人!
剧情串下来跟国内的家庭电视连续剧差不多,但估计还是没哪个中国电视剧导演能在两小时内能把事情交代清楚。
很多的眼部特写,其中包括许多流泪的镜头,个人还是有那么一丝触吧。
自《维京英灵殿》和这部电影之后,开始喜欢麦德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故事有点老套,有一个人将死、可是放心不下家人,于是,他竟找寻到妻子的前男友,女儿的生父、让他代替他的位置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屋子里无数的鹿头的眼睛、我自己觉得很恐怖、不知道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布局、大致体现男性的野心吧这样的男性,美满的家、成功的事业、似乎无限的幸运。
可是、生命总是由不得自己、家可以自己建构、事业可以由自己奋斗、只是,生命呢?
无能为力、可是、他。
决定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于是跟他毫无交集的印度教师,成为他的目标对象、当婚礼上,女儿表达着对继父的爱时,其生父雅格默默离去。
原本以为只是小男生的自以为是,想让妻子的前男友知道妻子现在的所有权,感受胜者的愉悦、当妻子被母亲无意间提起的,他似乎要把一切都给雅格的时候,妻子突然意识到丈夫的秘密、当雅格发现乔真不要回报的给予,他不相信,以为是某个自己所不知道的圈套的时候,乔真终于第一次流露了他的无力感、这个强势的说一不二的男人,竟然在一瞬间没了任何的自尊,求着雅格答应他照顾他的家、瞬间感动不已、雅格对于这突然的消息不知所措、兴许是不相信、兴许是觉得没必要、他其实打算离开,即使看到乔真的秘密、女儿的脆弱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知道,她们需要他,如乔真所说、她们还需要被保护、于是、乔真的生命被延续了、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乔真的果敢与成功,只有两个人看到他的脆弱、一个是他的替身,另一个是他的至爱的妻子,陪在他生命的终点、看着他痛苦的反抗生命的不公,即使再强大,即使有替身延续他的生命,可是,他自身,在生命面前,却依旧无能为力、兴许,用这样的绝望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想象中的死亡,应该是平静的、微笑的看着守在最后的至爱,告诉他,离开,只是另一种开始、兴许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的想象都会令人忍不住发笑、即使他用最后的呐喊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算是一个好的句点,不过,起码在临死前,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也算是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的接受、在死亡到达前,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除了生命、还有什么事是最珍贵的、然后、完成它、平静离开、便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北欧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因为气候不好,人口少,一直劣势。
进入工业社会,因为本身自然资源丰富,挪威多水电,其他国家靠近北海,有优质石油资源,反而成了优势,尤其是人口少,大工业赚取的利润能够很好的分配给一般的人民,所以相比人口密集的天朝,他们享受到了工业提高效率的福利,我们只能搞第三产业。
但是工业高度发达,也影响就业,这个电影中作为背景的一对恋人的分手就是这个结果。
麦子叔和海琳当年大学毕业,不好就业,就一起去了印度,理想很多,能做的很少,海琳大学毕业卖过报纸,装瞎子卖过花。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焦虑就产生了,所以她说,他们俩相爱,但总是互相伤害,因为爱不能解决生存问题,不能解决理想实现的问题。
麦子叔不能回去,他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他只能呆在一个比国内落后的地方。
海琳作为优质女性资源,在国内还是可以的,她可以结婚。
所以她就回去结婚了,嫁给了一个冉冉升起的未来富豪约根,约根其实看透了这个女人,她干事业不行,没有独立精神,照顾家庭可以,所以他们夫妻俩幸福了十八年,但是约根现在要死了,为了不把家产败光,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成长,他必须把这一切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他调查了雅各布很久,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很负责的男人,他利用了安娜与雅各布的血缘父女羁绊,也利用了海琳和雅各布初恋男女的感情羁绊。
安娜还小,她的丈夫那个花花公子,一看就靠不住,如果家产让女婿管,大家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海琳还年轻,如果继承了遗产之后再嫁,估计家产也会大概率不保,因为她没有生意头脑。
所以,如果有感情出口,最好是雅各布,而雅各布就算和海琳结婚,他也会善待所有人,安娜是他的亲生女儿,已成年,双胞胎是海琳的亲生孩子,就算雅各布和海琳再生孩子,也还是这个家的。
不得不说,约根打的一手好牌,算的那叫一个精道。
雅各布和海琳大概率会把双胞胎很好的养大,到时候继承家产,那就又是约根家的产业了。
未来有无限可能,雅各布和海琳的现实已经被确定了。
约根的扮演者我认出来了,就是那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男主角,演技一级棒啊,尤其演混蛋的时候,麦子叔比较这部戏比较内敛,没有太出彩。
其实有时候想想,有个优秀的前女友或者前男友,有一份深刻的感情羁绊还是挺不错的,这就是个人的辉煌历史,某种命运审查你的时候,也还是看履历的,履历够棒,机会才给你,麦子叔不就因为前女友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了吗?
约根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死之前,他只教会了自己的三个子女被爱,如何享受生活,他死之后,接力棒交给了另一个靠得住男人,这个男人将会教给三个子女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世界,如何去爱。
人生真的需要好的导师,引导每个人去走路,自发自觉的去闯荡,当然自由,但有很多的弯路和痛苦,容易让人扭曲,导演善于举例子,安娜发现自己丈夫出轨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约根已死,海琳改嫁或者不改嫁的情况下,她就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问题,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一生?
但是当时,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妈妈都在场陪着她,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她渡过,用橙汁的事情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就算是,也被大家原谅,她就能很快的稳定情绪,去做该做的事情,离婚、或者复合,怎么都好。
而且导演做过铺垫,让安娜去问雅各布当年喝醉了出轨海琳好朋友的事情,雅各布坦然承认了,所以他们俩分开了,这就是个事实,是一场经验,有什么后果,如何避免最坏的,安娜可以去学习。
还有一个我注意的点,就是最后的签字,雅各布用的是一支普通的钢笔,约根用的万宝龙,小白花就算是虚焦之下也是那么夺目,他故意不用自己的笔,问其他人有笔吗,周围的人估计都是自己的高层和律师事务所的,他们递出的笔也有小白花,但他都没有选,就选了雅各布的那只,是在说,他死之前都不相信这些满脸堆笑的家伙,无论他们多怕马屁,他还是相信雅各布,这个普通的有些过分的男人,追求正义感,这份正义感可以支持他在约根死之后,不会对家族事务产生扭曲。
北欧男人喝酒不是一般的牛啊,喝烈酒用啤酒当送酒的饮料。
老板只卖一瓶的原因我想就是因为见过太多喝醉后发酒疯的恐怖场景,宁愿你生气掀桌子也比砸烂整个餐厅好太多。
哈哈哈哈。
暂时就写这么多,北欧电影有着神奇的脑回路,他们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水平很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很多。
很多人混的不怎么样,讲起话来还是一套一套的。
在一个阴雨天,看了这样一部温馨的伦理片,心里非常的温暖。
非常佩服男主角在死亡面前,沉着而宁静的一一安排后事。
那时金钱与面子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唯一让人放不心的就是家人。
一个深爱的妻子,一个从未遇到困难的女儿,一对年纪尚幼的双胞胎,还有一个成天沉湎在网络的老母亲。
作为一家之主的富商,用他的智慧与博爱一步一步的将这个家庭交给了另一个男人。
纵然万般不舍,却也是无奈之举。
另一个男主角,在异国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与理想,但为了维持自己的梦想,不得不重返离开20多年的祖国,一步一步走进这个安排好的“捐赠”。
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自己所深爱的理想之前,他选择了前者。
为了弥补一个丈夫及父亲的义务,他选择回到了那个早已不属于他的环境。
两个男人的话都不多,但却时刻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感情,真实而又温暖。
特别要提一下男主角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的发言,我想他是想告诉所有的人,珍惜现在,珍惜时间,属于每个人的并不多,我们不需要拼命争取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只要好好把握住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
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
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
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
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
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
”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
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
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
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
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
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
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
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最早接触丹麦影片还是有关道格玛的那些作品,《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等等,除了其特立独行的拍摄手法以外,更多的是让人关注其内在的现实主义。
《婚礼之后》虽然是一部胶片电影,但其中的现实主义还是扑面而来的。
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进程开展,观影的过程其实是与主人公雅各布同时进行下去的,基本上属于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也许是现实电影与梦幻的商业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
但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抉择却都有着其内在的情感基础,整个故事人物丰满而真实。
导演苏珊娜在拍摄此片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尤其是眼部的特写极具传神的作用,虽然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起到了更加感性的刻画,但另一方面也将节奏变得缓慢了许多,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令人感到这个故事中内含的人物情感,仿佛是一潭深邃的水,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动力一般。
影片第一个镜头从破败的印度街景开始,雅各布在印象从事着救助儿童的工作,由于经费问题,他不得不前往丹麦寻求经济上的帮助。
但对于这个离开了自己祖国20年的丹麦人来说,也许印度中的孤儿更令他有种家的感觉,丹麦变化已经太大了,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于是初入酒店的那场戏充分地表明了雅各布与丹麦的这种隔阂。
隔阂在延续着,当乔真这个大老板出现在雅各布的面前时,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那种不可一世的优越感令雅各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视,但为了那些身在印度的孩子们,他还必须继续留在丹麦,答应乔真去参加他女儿安娜的婚礼。
但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婚礼改变了雅各布的命运。
也许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乔真的妻子海伦恰恰是雅各布20年前的情人,更重要的是,婚礼上那个众人瞩目的安娜竟然是雅各布的女儿。
这一切仿佛是梦幻的一般令雅各布猛然间忆起了20年前的那段日子,于是,他作为一个救助者的身份暂时被抛到了一边,在海伦的面前,雅各布与乔真的身份是对等的,更重要的是在安娜的面前,他显然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情节与大家所预料的一样,雅各布这个外来的人破坏了乔真一家的宁静。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一道叉口,有多种可能摆在了导演的面前,或者影片将这种已经被破坏的宁静继续下去,那么此片便成为乔真与雅各布两个男人的故事了,或者影片将回归到二十年前,一个酗酒的男人和爱他恨他的男人的故事,海伦将与雅各布将为观众谱写一段也许是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但事实上,苏珊娜导演并没有做上述的两项处理,而是将这种宁静中的破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一场厨房中的争吵还有一场酒店里的父女相认,宁静便恢复了。
很显然,在这个处理上,当事的三方都是极为克制的,似乎都很快地理解了他人的过去,当然也包括年轻的安娜,虽然责备母亲的谎言,但也很快地原谅了这所有的一切。
其实对于20年的岁月来说,安娜的想法恐怕比当事三个人更加重要,她对上一辈的理解才是一种真正的宽容。
事情很简单地便过去了,于是雅各布继续与乔真洽谈着捐款的事宜,但两个男人却喝醉了。
虽然认亲的事情过去了,但毫无疑问,雅各布的出现还是对乔真的一种威胁,尤其是他作为养父的身份,他再也无法得到安娜全部的爱了。
然而,乔真却十分地清楚,即便雅各布没有出现,自己恐怕对妻子的家,对女儿的爱也不可能长久下去了,因为他患上了绝症。
一个患了绝症的人,他对雅各布提出的捐款其实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了,那种社会名流以捐款行为来显耀自己身份的事情对他已经毫无诱惑力,乔真更关心的只有美丽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们。
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将全部的家当转送给雅各布,让雅各布照顾海伦以及三个女儿。
但这种行为在雅各布看来却是一种施舍,虽然他知道了乔真的病情,但他也不能接受这种施舍,两个男人的这种尊严的较量在这一刻显现了出来,但事实上只是雅各布这样认为的,乔真的真心并没有得到他的理解。
而恰在这个时候,安娜的丈夫却背叛了安娜,说实话,这个情节的设置看起来多少有些斧凿的痕迹,其目的性是十分地明显的,但却并不影响对整部影片中人物的理解。
这件事很显然触动了雅各布,那种莫名其妙的尊严只得放下,他感到了责任也同时理解了乔真的重托,很显然,这是一种男人之间关于责任,关于爱的延续。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乔真临死前的行为,一个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最后一次抚摸妻子的臀部,哭倒在妻子的怀中,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他对现世的一种怀念,显然,将所有的一切托付给雅各布绝不是一时的善心,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也许这样更符合一个真实人物临终前的状态。
由此也可以看出,影片中乔真这个角色其实是最充满了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又是如此的现实,也许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境况。
带着无限的留恋,乔真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当雅各布为乔真的孩子系上拉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海伦的脸上看到一丝微笑,一切都没有变,变得只是男主人,雅各布替代了乔真成为一个爱的象征。
回印度收拾行囊的时候,一直被雅各布当作儿子的孤儿不愿意离开印度,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是家乡,仅此而已。
于是,这是一部与富贵无关的影片,爱与家将会得到延续!
韩兮2007-3-16于通州
3.5 因为没有留下多给 喜欢眼睛特写传递出的不同内容
部分俗套的剧情和清新画风略不搭惹,感觉这几年北欧电影也是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清新风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mads叔也接了不少这种戏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能超过狩猎的
我最近为丹麦片疯魔了,一开始只是扫货男神电影,最后被整部片子裹挟进去。都是些老套的故事,还有些圣母主角,但是表现出来真实可信,无懈可击,简直完美。一般我最烦圣母,但连看几部丹麦片,丝毫不觉得圣母违和,太牛逼了。特写镜头多的有点滥,扣一分。
配上一个所谓“国际视野”的抓马情节剧,故事在狗血终于满溢(并且连价值观都跟着崩了)的最后三十分钟到来前倒都还能接受,然而导演环节实在太露怯了。混乱的剪辑(一段床上对话也能剪上十几二十刀真没谁了)配上滥用的局部特写简直是灾难,后半段更是已经自我放弃到了拿重复空镜和闪回来凑数的程度…
北欧风煽情剧。人物性格像是纸板剪出来的,全无深度。情节发展没有层次。可惜了几位好演员。
有一说一这真的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吗。。是个好父亲但不是好的慈善家。谁不会爱家人呢,但电影开头对贫困人民的漠不关心直到最后我仍觉得历历在目。如果这部电影是想塑造这样一个人为圣父,那我觉得塑造得挺失败的。
故事有点单薄,其他都很好,本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吗?五星!
奔着男主看的,结果是一部大闷片。
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巧妙结合,运动镜头和快速剪辑的精彩配搭,还有华丽丽的演出,……不简单!
镜头和表演很赞,故事性一般
全是好人
丹麦奇特的价值观吗 怎么看也不像将死之人的状态 风景也不怎么样
即便“好人”厄根准备好了一切,每个人的业力却仍需每个人去偿还——印度,休憩之地,在雅各布整整二十年的休憩后,又让所有人回到应有的位置。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部影片,背景中隐隐的印度吟唱不断提醒我们,新的轮转再次开始。
我大概年岁没到...或者我生活经历太奇怪了,很多人之常情的东西,我是感受不进去的.所以,这个电影我没看完
第70分40秒猜到了结局和谜底,人生不会如此轻易,不会如此离奇。
别被片名骗了,其实这是一首献给一位伟大父亲的挽歌(PS.我真的好喜欢北欧人的价值观)
看到麦兹叔还以为会是惊悚悬疑片,没想到…果然能提名奥斯卡外语片,蛮主旋律的。片子节奏非常慢,以至于不小心按到1.25倍速也毫无违和感,导演拍了特别多的眼睛和手部的特写,各种大睫毛那是咔咔的~
故事好
不规律的视角镜头带你走进人物故事,穿插的特写高明地暗示了现实中的预示,表演出色令人信服
眼部特写超级多,拍摄手法很文艺,故事只有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