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al pain]是一段关于生活在纽约州的两兄弟去波兰的寻根之旅。
我觉得剧情很平淡:久别重逢的两兄弟跟一群素昧平生的游客一起游历波兰的犹太民族历史。
兄弟两人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一个像hip,一个是程序员。
这组随机的旅行团里有卢旺达的幸存者、刚离异的中年女人、无所事事的老年夫妇、对东欧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亚裔导游。
没有什么特别drama的事,兄弟间在旅行途中有温馨的时刻也有冲突爆发,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一趟还算顺利的旅途。
里面涉及到逃难后扎根在美国的第三代犹太人比较私人的痛苦,但对话又放在波兰犹太人的“景点”前。
留言区很多观众的观感包括“小清新”“文艺”“伍迪艾伦”。
我可能是过了一晚上才更多感受到导演想跟观众交流的东西。
犹太性是独特的。
犹太人在波兰所经历的工业级现代化集中营式大屠杀,在历史上尚未被同等规模的复制。
在这样的历史伤痛面前,个人的悲伤显得渺小、无足轻重和矫情。
但个人的悲伤又是真实的。
电影没有交代benji到底经历了什么差点自杀,但影片中反复展示benji是一个真诚、不喜欢虚伪矫饰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不跟现实妥协,踏入社会想必是四处碰壁。
对现实的感知越丰富、受到的伤害注定会更多。
benji拒绝像david一样shut down自己的感知,却客观上让自己成了犹太受难者后代里的loser,无业、嗑药、空虚而迷茫。
david呢,他曾经是比benji更敏感的存在,他主动选择了更有序的生活,也代表他向现实缴械,而他对此一清二楚。
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向现实低头的过程中浑然未觉,甚至拥抱其中。
回到benji,当你成为唯一一个还关心他人的不幸、无法接受现实的龃龉的人的时候,孤独也伴随而来。
犹太性又是普世的。
即使犹太民族的经历是相对独特的,但民族创痛到处都存在。
卢旺达大屠杀,被驱逐出自己家园的巴勒斯坦人,经历了饥荒年代的中国人,如今依然在战火下的乌克兰。。。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痛苦都被反复诉说,有机会被后人和全世界反复观看。
如果一段历史被迅速扔进了犄角旮旯,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它就变得很轻很轻,无处凭吊。
于是卢旺达来的小哥受到了犹太教的感召,于是电视机前的我们无需导演过多铺垫也能明白影片中的画面所承载的记忆。
只因犹太的悲怆也在我们民族记忆的某个角落里能找到相似之处。
我很喜欢影片结尾,benji在机场四处张望,好像在期待什么,好像又陷入深深的绝望。
一场文化之旅很轻快,回到现实后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是新的一天,或者昨天的复制,就像历史总是喜欢复读。
《社交网络》男主“卷西”杰西·爱森伯格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和《继承之战》三太子基南·卡尔金合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表兄弟,在波兰奶奶去世后踏上寻根之旅。
卷西本人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2008年曾与妻子一起回波兰省亲,片尾那栋波兰小楼就是卷西姑妈逃离纳粹前住的祖宅,他亦于去年入籍波兰。
电影的摄影师是个华沙的90后,片中有一段旁白+波兰空镜的段落,神圣与鬼魅、温存与残暴、苏式建筑与城市涂鸦并置,却完全是ins的画风。
就如同电影的BGM让人出戏,全是酒店餐厅里熟得起茧的公版音乐,可那却是肖邦的钢琴solo,历史伤疤、民族痛感与个体经验就这样水乳交融沆瀣一气。
卡尔金以高强度的、抢戏的、原始和有机得完全不像是技巧的演技扮演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那个讨人嫌、令人痛苦的朋友或亲戚,但他只不过是诚实地对待了自己的情绪,直视着自己身上的痛苦,个人际遇的、种姓的、集体记忆的,等等。
总之,当别人痛苦时,我们都只是游客。
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证人,一个盟友,一只哭泣时用来依靠的肩膀——这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才有的情感语言,难以对话。
多少手足兄弟实则形同油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两个人都想过得像另一个人一样,但卷西的电影令人动容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也让我们理解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本吉的存在给这段旅程增添的意义,对于队伍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用时间来回溯的。
这就像很多我们并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生成在记忆和身体里的无意识那样,有天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自己弹跳出来。
这种弹跳在本吉的生命里更早的发生且持续着,他与现代社会周围环境相处所产生的那种不适与惶恐,可以从开篇片和结尾坐在机场候机室里明显看到并感觉到,这便是属于他的真正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只是痛苦来源和看待和对待痛苦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会由于承重和负重一同而来的痛苦,只是认为大家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此便用选择吃药、慢跑或冥想来压制和控制,就像大卫;但有的选择不掩盖和也无法消解,就像本吉,他的这种痛苦几乎不由得自己选择,他没办法用选择彻底遗忘自己出生自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家庭来自处,这也就是他坐在候机室里始终无所适从的原因,他的记忆与历史,没办法和眼前早已将那段历史遗忘的画面去匹配。
好在这部电影除了给我们一个在人群中总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但正是如此才散发着其独特魅力的本吉之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始终爱着他且无比珍惜和理解他的大卫,这种情感的勾连和心灵相通,比起任何奇珍异宝都更加名贵和可贵。
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可以去看下这部刚出的卷毛和卡尔金出演的电影《真正的痛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真正的痛苦:片名那么小一个,打在Benji腮帮子旁边,片尾又再现。
我觉得代表导演并无意对一个显著的主题大书特书。
“a real pain”只是一个会时不时从你脑袋旁边的气泡里冒出来的,干涩的线索。
它是复杂的人生系统中,环境和自身的作用与反作用之下,产生的一阵风,一股推力。
你无以名状,无可奈何,扛着风踽踽而行。
电影里的“real pain”,当然可以特别浅地理解为参观集中营时的感同身受,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导演的视角落在了绝大多数当代人真实的体验上——回顾这段历史,能理解其中的哀痛,但这个哀痛终究无法全然抵达感受层面。
所以他拍Benji的overeact,是从一个带批判意味的第三视角。
在这个视角里Benji是神经质的,甚至矫情的。
这个是pain,但是real pain是隐形的。
我不愿意把它简化为旅行团里的犹太后裔共有的“代际创伤”,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初始观察点。
同分异构:前阵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就想到了这个词。
卡拉马佐夫四兄弟是同分异构体,他们使用相近的材料,基因,信息,搭建出迥异的人格,却有某个线索将他们串连。
你可以管它叫诅咒,梦魇,或者原罪。
这道题是和生命一起降临到头上的,早晚要去和它博弈。
Dave和Benji也是这样一种同分异构体。
他们有共同的奶奶,共同的祖先,波兰犹太origin,美国的成长环境。
一个服药治病(隐性),一个服药自杀(显性)。
导演对他们的背景介绍的详略处理也是有趣的:奶奶重要,但是重要在哪里道不明。
父母辈干脆一句略过,同行的人甚至说自己经历集中营的父辈一句都没提过集中营。
这个详略处理,和历史影响人的方式是吻合的——你根本说不清楚你怎样来到当下。
你回望来时的路,一片迷蒙,在奶奶的门前放下两块石头,自我安慰说找到了,下一秒又尴尬狼狈地塞回口袋,莫名其妙地走掉。
Dave对Benji说,你那么有魅力,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来一次当你的机会,可你怎么会对自己做出那样的事?
这个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道出了什么是“a real pain”。
这个pain是universal的。
它可以适用于旅行团的所有人,也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其它部分:整个片子的叙事如此轻盈,于是它有种“哀而不伤”的基调,我觉得是特别美的。
导游温暖沉静的声音,娓娓道来一些历史的碎片。
他的日裔、英音和研究生身份,构造了他与此时此地的一个很恰当的距离。
绿荫下的阳光,群鸟飞散,不过是人间的平常午后。
一闪而过的空镜都不是闲笔。
整个片子用了16首肖邦的钢琴曲。
我比较喜欢的位置是奶奶门前,用了竖琴练习曲。
肖邦跟他的学生这样描述这首曲子:“请这么想象一下,有一个牧羊人在暴风雨来临前躲进了山洞,远处风雨交加瑟瑟作响,而他的牧笛声却吹得悠扬。
”左手弹暴风雨,右手弹牧童笛声。
盛大,开阔,却仍然神秘。
没有用肖邦的部分也美丽。
餐厅里第一首曲子我查了半天才查到,是Hava Nagila,一首传统犹太小曲,节日庆典时他们爱用。
第二首Benji自己弹的是tea for two。
Dave和Benji的塑造,在心理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比方说Dave是压抑的性格,他唯一一次攻击性的释放就是致命的,就是在餐桌上他拐弯抹角地让Benji知道了奶奶对他的评价。
然后立刻又收住了,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准。
Benji的神经质不是为剧情服务的,而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所以很完整,也通顺。
许多人把Jesse和伍迪艾伦比较,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相似,这是一种视角和聪明劲儿上的相似。
不过Jesse絮叨少些,悲观也少些。
Jesse描绘的痛是状态而非弥散性的预期,这也是哀而不伤的另一层面。
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好,没有痕迹。
真的很喜欢。
不是那种看了能让人爽到的电影,但是做得好的地方很多,也有灵气。
补充:我一个月前刚刚去了波兰,专门去的奥斯维辛,所以心路历程特别能relate。
在机场打开酸奶,火车,大巴,看到堆积的鞋子衣物,焚化炉,全都刚刚亲身经历过。
去之前看了一本幸存者的回忆录,经过10号实验区,点名处,厨房,牢房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出现书里的片段。
在营区里还遇到了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犹太游客。
对于这类历史的回顾是一种“搭桥”的行为,将过去的“pain”与自身的“pain”之间的关联梳理出来。
没有任何一种哭声真的在远方。
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
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部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只是通过公路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为什么叫这名字?
很多人看完也没明白导演这么做的意图。
有说反战的,有说什么心灵之旅的,有说男主背负了太多不如意的过去才会痛苦的……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是搞笑的或者剧情曲折的公路片。
最后看完,搞得我一点儿也不轻松。
其实我觉得这电影逻辑很简单,表面看似神经质的人,其实内心极其脆弱和空虚。
男主看似所谓的人来疯,可当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他连自己活着的方向也没有,所以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他坐在机场发呆。
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他经历的,其实无数人都在经历,他困惑的,也有无数人身在其中,可是大部分人都能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行。
而他,要不是通过这次旅行,话痨一样表达出来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想法,甚至像个神经病一样让人不可理喻,可能他最终抑郁而终的时候也没人明白他,甚至他的结局会是自杀。
这样的人不讨人喜欢,也很难找到知音。
所以电影结局,杰西导演饰演的表弟,机场分别之际,除了能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也无能为力。
表弟回家继续自己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又深深地陷入了迷茫。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自我意识太强。
在面对社会给普通人设置的种种迷宫时,大多数人选择随遇而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这么活着。
而有些人,会固执地不接受,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最终痛苦悲剧收场。
She was the only one in the whole fuckin' family that would keep me honest. Everyone else just disappeared when I needed them the most.Yeah, but um, you know, Grandma never pitied herself. In fact, she always told me, she was grateful for her struggle.What she endured that gave her hope, right?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ork some menial jobs, they drive cabs, they deliver food.Second-generation, they go to good schools and they become a doctor or lawyer or whatever.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lives in their mother's basement and smokes pot all day.Yeah, but isn't everyone in pain in some way?I mean, look at what happened to our families. Look at where we came from.I mean who isn't ... You know who isn't wrought?I'm not. I just like, take a pill for my fucking OCD, I jog and I meditate and I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I come ho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an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that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like the need to, like, I don't know,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 you know? I'm sorry, I'm ranting.Sorry, I'm just so fucking exhausted by him sometimes. I love him and I hate him and I want to kill him. And I want to be him, you know? And I feel so stupid around him, because he is so fucking cool and he just doesn't give a shit. And then just being here with him is just so fucking baffling to me, you know?It's just baffling cause' it's like how did this guy come from the survivors of this place, you know?Sorry, I'm oversharing.
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的《真正的痛苦》,像是午后阳光中饮下的一杯烈酒,在舒适的当下,感受从喉头直入胃部的烧灼,有着冲入头脑的微醺感。
微醺后忘记痛苦的畅快与烈酒过喉的辛辣,像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种感悟。
性格迥然的表兄弟,在经历祖母去世的余波里,一个经历自杀未遂的阴影,一个是美满家庭的写照。
两个人踏上纪念祖母的东欧旅行,看似治愈痛苦,却是嗑尽痛苦,以痛来化解痛,也不妨是一种消解的方式。
波兰旅行团里的不同男女,承载不同背景遭遇的内心困境,痛苦在不同个体身上幻化不同角度与轻重,都是各自人生修行的重要关卡。
内在挣扎的痛苦情绪,在外表或许不惊波澜的隐藏之下,埋伏在不同情境下选择爆发,于是外部世界对于这种不经意的爆发更会另眼相看。
有些人隐藏的很好,而有些人根本隐藏不住。
本吉是具象形式的代表,他敏感脆弱容易触怒也容易欢乐。
他展示出了被痛苦包裹的灵魂,在不同境遇里的表现。
或许是最阳光洒脱的,也是最敏感带刺的。
大卫则是另一种层面隐性的展示,他情绪稳定,考虑周围人的感受。
看似他的痛苦是来自于表兄的负担,但他像是另一种情境里被压抑的人,他的痛苦似乎是更在乎于自我认知的选择。
两兄弟在波兰这带着历史伤痕的国度里漫游与寻找,找寻祖母曾经生活的痕迹,来化解各自遭遇的人生卡顿。
历史时代的伤痛,在漫游中遇见与感悟到的沉重之中一点点深入。
在通过不同人各自身上的经历,从微小到宏大再到细微的痛苦刻画,表面上的柔和笑容,背后的感知愈加深刻。
属于时代与种族。
家庭与个人的不同内心触痛,在路上的风景中一一流露出来。
外在的痛苦可以找到治愈的方式,而真正的痛苦则是需要自我来疗愈的。
无论是个人的痛苦还是历史的痛苦,都是在言语中轻盈简单,在内心却是很难放下的。
《真正的痛苦》旁观出具象和隐性的痛苦状态,治愈的不同角度。
大卫可以用家庭来缓释,而本吉只能无助的在熙攘的人群里,无助的漂浮。
所以,一个人真正内心痛苦的,别人是很难能够看透和给予帮助的。
集中营将他们连根拔起,走出集中营后他们都仿佛失去了根,在都市里风雨飘摇,只剩下茎叶枯黄凋零。
他们太久没有汲取源自大地的养料,悬在空中不知去向,一种迷蒙的痛苦蕴藉于心中,有对家的憧憬,有对自由的渴盼,更有对民族性的无解。
舒缓的钢琴曲带来淡淡的忧伤,走过的犹太遗址是刻在他们心底的伤痕,餐桌上倾诉的过去是久隐外化的痛苦。
曾经的炼狱现已归于平静,多莉奶奶的旧屋也已重居新客。
全片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寻根之旅就是在历史长河上摆渡。
到最后班吉也没有思考出何为真正的痛苦,他不像大卫有繁忙工作家事磨平棱角掩盖痛苦,他只能用感性的外表遮蔽,但这毕竟是唯心。
班吉返程后坐在机场中四处张望,和他出发前的样貌如出一辙,不知他的根是否寻得,但他内心真正的痛苦怕是永远无法消解了。
真正的痛苦 (2024)7.42024 / 美国 波兰 / 剧情 喜剧 / 杰西·艾森伯格 / 杰西·艾森伯格 基南·卡尔金
成长了就分开了。。
这是我小时候没法接受的事实。。
我总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原地。。
但现实是距离,学识。
家庭让彼此分开。。
但至少共同的记忆让这对表兄弟走上了这段关于外婆的旅程。。
但我不想说电影很敏感,很真诚的记录了一些情感。。
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关于集中营的观点。。
无可否认这是一段悲伤的过去,也正因为如此让现在有了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家。。
油管破站某大v说过他的亲生经历当他的教授在给学生讲述集中营那段历史时,课堂上有很多人哭了。。
他决定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人了解在中国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然后他的教授说你不能在这里讲这个,是不一样的历史是会被人遗忘的,如果不能靠宣传让人铭记,那还有什么会让人审视那段历史我很不喜欢网络上有些言论当中国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是采访时,总看到有人说为什么要激起仇恨。。
这是一样的问题吗,只是要去正视一段历史啊我似乎终于理解张纯如会选者的道路。。
她的痛苦可能还在于周围人的漠视,当她努力去翻阅那些历史写出那本书的时候,也许生活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都说放下吧。。
那已经是过去了的历史。。
而她却一直在立志让全世界了解那段真实。。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猜测,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突然感悟到的我们也需要向某个群体一样利用任何机会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也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
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得到道歉!!!
剧终,ben 一个人坐在机场真的很好哭!!
Jesse的剧本写得可圈可点,看了nyff premiere的报道感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push and pull between something that’s absurd and hilarious. A grief about modernity.” 摄影特别美,我好喜欢大家一个一个把石头放在墓碑上的大光圈,只有一缕淡淡橙色的阳光洒在青色的墓园,和一群原本素不相识却在这场tour of pain遇见的人。
I wish the sound design and editing can be better. All the piano soundtracks are scattered everywhere. The real pain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sit with it. In long, long, and longer silence that you can barely stand.
简配版雨人吗?看到后面还有一丝宿醉的感觉。越自我的人,可能越先享受和生活吧。
没有什么get到的
杰西的自我远没有伍迪那么强,这样两位本色演员才有空间展现和大屠杀隐隐相关的人物关系,或许真正的痛苦只有一次机会能被言说,然后人人回到或者远离各自的痛苦。
完全没想到卷西能写出这么F的剧本。回望种族历史是一部分,但或许卷西更想表达的是Benji堪比特异功能的共情能力,如果他找不到脑内的屏障或者开关便只能掉入深渊。这个天赋/诅咒其实可以替换成任何。这种内向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real pain
眼睛不好,半听半瞄地“看”完了。我理解Benji,有时候心理上的痛苦远远大于生理上的。有信念的人,是可以熬过生理痛苦的。可。
Oh我好喜歡。QA完更喜歡Jesse了!
这部让我有些联想起伊利亚·伍德很多年前的那部《真相大白》,内容倒不算相似,而是通过犹太年轻人的公路旅行回顾祖辈过往寻找自己生活这个主题,轻巧但力度刚好。另外,基南·卡尔金表演真是妙。
4.5 something about kieran culkin and his big sad eyes…
非常伍迪艾伦,文青的碎片化对话和吉光片羽的思绪,处于顾影自怜和自我探寻之间。喜欢最后结尾的字幕,真正的痛苦在独处时浮现,又在人群的相处中消散,共享一段记忆,共度一段旅程,然后奔向各自的人生。
“All the characters are based on little parts of myself.”一部真正个人化的电影,捕捉到了二战后第三代人对历史与当下的无所适从,为Jesse高兴|丸の内ピカデリー· 東京国際映画祭
不管两个男主痛不痛苦,我看的挺痛苦,已经是人上人了别矫情了行吗
??????what's the point??????被自己困住的兄弟,so what?文艺拧巴男,这是哪门子真正的痛苦?????无病呻吟。
摩西和亚伦。此中或可发掘奥斯维辛-切尔诺贝利的相似性。历史的内爆产生的影响或许比我们想像中更为持久,如果说犹太人的流离困境和身份缺失(失乡)在阿克曼的电影中已经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返乡的愁虑仍然持续地在犹太人的基因中代际地运作。或可发掘一条犹太电影的谱系,斯皮伯格——阿克曼——伍迪艾伦,它们在《真》后浮动。
遇到没有边界感的人是一种痛苦,但电影最后才知道真正的痛苦在他佯装乐观背后的落寞眼神里。
螺丝钉被动或主动地把自己从系统上拧下来,又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高楼,自己看自己就成了可憎。浮标不能成船,大海就成了可怕的东西。
很好的角度,又轻快又沉重,观众预期会沉重演绎的犹太集中营巡礼部分,轻快地带过了,本来轻快的手足重聚一起旅行的部分,反倒沉重揪心。摄影很美,主体3🌟。为停留在机场的结尾加1🌟,拉着观众正视两人心中最痛苦无奈的部分,物理空间相距不远、刚刚结束一起旅行的手足,对彼此生活的涉足也就止步在机场,因为一个必须出发去自己该去的目的地,一个没有目的地只是停留在原地
伍迪艾伦式的由对话主导的小电影,虽然大多时候只是两个中年男人絮絮叨叨的,还意外还蛮喜欢的。Jesee的剧本创作能力可以!
2.5
看完我懂了,原来片名的意思,真正的痛苦,就是导演要带给我的。u made it!!
很Woody Ellen风格的碎碎念小片 用轻松诙谐的公路喜剧包装着沉重的内核 关于生命、历史、活着的痛苦以及各种对于生活的见解 Benji活得好纯粹 但时常让人感到心疼 一个眼神里就流露出无限伤感的男人 用疯癫的举动试图引起共鸣 Lines that resonated me by Benji: Man, what’s stupid is the corporatization of travel. Ensuring that the rich move around the world, propagate their elitist loins while the poor stay cut off from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