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组最终还是干不过黑手党,而且死得好惨。
结论:出来混还是专业点好原因:可能是日本人个子太矮,再狠也是白搭
当大佬收附了“小东京”后,那一连串的火拼片断凸现了那时的意气风发和不可一世。
没有台词,没有剧情交待,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映入眼帘的都是匕首、子弹和尸体。
“快意恩仇”?
快意是必然的,但是“恩仇”从何谈起。
小东京投靠大佬,并不是因为觉得大佬的手腕高强或者地位显赫,只是他想弄清楚,为什么一个异姓小弟竟然可以为了自己的大哥,不计后果的肝脑涂地(货真价实的肝脑涂地啊)。
大佬还是那么平淡的,从容的,迈着八字步,一步一步地获得着一切,金钱,名车,女人,手下,地盘。
可以说大佬一切都有了。
还是因为小东京,大佬得罪了意大利黑手党。
一个是日本社团跑路出来的过气大佬,一边是国际最大的家族式黑帮——黑手党。
对比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当我看着大佬的“弟弟”以一种近乎夸张地姿势奔跑逃命时,我觉得大佬这次没有绝境逢生的可能了。
虽然,很多次,他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的转危为安,但是这次不行。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因为有得有失这才公平!
大佬依旧是那么平淡的,从容的,迈着八字步,从加油站的小酒馆出来,枪声响成一片,一切都又归于虚无……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欲望也同样走到了尽头。
不过《大佬》中的大佬之所以始终如一的平淡,从容,只不过他早已看透——“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片评分才8.4?
Fucking beach,这在我心里值9.4!
我恨北野武,这老头儿怎么这样啊,每次都是先胜后衰,然后有人欢乐有人悲,给个痛快行不行!
北野武真的很会拍城市,我分明讨厌一直在城市中拍的电影,讨厌现实主义题材,但对北野武,我就是讨厌不起来,他不为喧嚣浸染,他在城市里拍孤独,拍看似轻巧的绝望,拍死亡,拍开始与结束,在他的镜头中,你会觉得总有故事会如期而至,但又并不一定要相见,像流水,不停逝去,以它自己的节奏。
北野武是悲观的,但好像又不是,他对人性和命运的结局保持绝望,一直如此,但绝望不妨碍他追求上进,追寻爱情,追逐快乐,就像处在黑帮中的人们,“旧式古惑仔早已视死如归”但在死亡的阴影下,还有纸飞机不停飞出,在阴暗和阳光间穿梭,终究失去又怎样,我总在现下快乐着。
北野武真的太会拍男人之间的感情了,他笔下男人间的生死之交,是生命,感情的高度交融,把爱情生生比成了苍白的欲望,看不出任何伟大,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天爷给我一个北野武式的朋友,有了这样的友情,你会明白,为何北野武镜头下的杀戮和死亡那样干脆,决绝,充满意义甚至柔情。
结尾丹尼坐在车上绝望地奔逃,上一刻,黑手党在餐馆外万弹齐发,杀死了大佬,丹尼哭着抱怨不该跟随大佬干黑帮,他成了这个团体中追随大佬直到最后,也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人,当他哭着打开大佬给的提包后,无比惊讶地看到了一沓沓钞票,那是大佬给的,为了偿还两人刚认识时大佬掷骰子骗他的十块钱,带了利息,丹尼不禁破涕为笑,向大佬表示爱和敬意。
在电影内外,北野武不仅是帮派的大佬,也是我们的大佬,我也爱着他,并向他致敬,Goodbye brother,I'll always miss you.
同样面对战败的结局,2位大佬选择了不同道路:一人妥协加入敌人阵营,另一人愤然离开异地创业。
最终妥协那人被迫当众切腹,而愤然离开那人则风光后绚丽死去。
面对终将到来的宿命,我们会选择站着还是跪着呢?
那一定是站着,大多数人口头会这么说。
但行动却是跪着,究其原因,应该是大家并非意识到人生的宿命终将是逝去。
真英雄并非不怕死,而是他们先人一步意识到:那是人的归途。
那这样的话,让人生绚丽下又何妨呢?
在日本时,他是想火拼的。
不管结果,无论代价。
但是被好兄弟劝了下来,拿钱走人,完美开局。
带着满心欢喜,来找自己在美国的弟弟,上大学的弟弟。
没成想,弟弟是个底层的贩毒喽喽。
于是在机缘巧合又带着必然如此的情节推动下,新黑帮建立。
日子倒是也过得潇洒,并且找了一个把媚俗写在脸上的女人。
其实,他对女人并不感兴趣。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过去。
对钱感兴趣吗?
也不是,他丝毫不缺钱。
对黑道家族感兴趣吗?
当白濑来了之后,他似乎也没怎么管过帮派的安排了。
那他活着的动力是什么呢?
目的是什么?
影片其实毫无交代。
但结果却非常明了,他想死。
他本应该死在日本,死在大火拼之中。
但是他的兄弟却甘愿下跪来求他,让他逃跑。
他被赋予了生,但心却早已死在日本。
他没有目的,他也从未想过活,黑帮的残酷洗礼下,他早已与现实脱轨。
在美国的生活更像是逗乐子,本来生活其实本可以如此下去。
但这一切的变故源于加藤的自杀。
加藤为什么自杀?
因为他还活在日本。
他依旧活在那个等级森严,杀人舔血的黑道里。
但在这里的现实,却是一个亚洲小个子在一群美国大汉里抢不到篮球。
他想要想在日本那样,建功立业,但他又无力出头。
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太急了。
虽然他一来就直接与老大合作完成一票大单。
但这对他来说,其实宛如过家家般寻常。
显然,杀人比学英语简单多了。
于是,带着病态的驱动下,他在白濑面前自杀。
以死换取了白濑的投诚。
新的黑帮游戏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白濑就是过去的大佬,满心都是扩张,而这必定会引来新的一场屠杀。
这时大佬对这些种种事件的不干涉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迷茫。
因为他知道,想白濑这样人的结局是如何。
但他却不知道,除了活着像白濑一样外,还能如何生活?
现实似乎并没有给大佬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新一场火拼开始了。
北野武将整部影片的内核都留在了最后丹尼的自述里。
大佬想要将丹尼作为新的希望,作为自己未知答案的延续。
整体来讲,是一个乏味的教育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入黑帮的漩涡,就永无摆脱的那一天。
本片把大量的空镜头与较为厚重的音乐相融合,整篇看下来着实叫人乏味。
不似“鸣奏曲”那样悲壮,也不如“花火”那般浪漫。
整体下来着实无聊。
出逃的大哥,美国生活的弟弟,在异国他乡杀出一条血路。。。
当北野武踏上美利坚土地的时候,我马上便想到了《英雄本色2》里的龙四。
到达美国后,北野武依旧寡言少语,帮弟弟出气,全歼墨西哥黑帮,冷峻干脆。
寺岛进的死,成为一切的转折点:也许这个最忠心的小弟十分清楚,白濑是极度危险的,同时也是十分有实力的,异乡人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必须要强强联合。
他的死,让另一个帮派十分震惊,当然,也帮助他誓死效忠的大佬,补强了实力。
大佬组形式上实力的增强,并不能掩盖内部的暗流涌动:白濑的左右手对待北野武及其部属,时常是怒目而视的;北野武对待白濑,则是出奇的冷漠,相对的,白濑却是无尽的疯狂与显而易见的不屑。
正如白濑自己所说,他是一个旧式的古惑仔,所以他不会向黑手党低头,当然也不会向大佬低头,他只是为了回报寺岛进的忠诚与热血,这也加速了日本帮的灭亡。
当我满心期待,白濑在面对黑手党不断的暗杀时大显身手的时候,他竟然很快就被炸弹炸死了。。。
我当然是十分失望的,因为我心里一直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么牛逼的人,应该会抗争到底,直到电影结束的。
最后的最后,北野武让他偏爱的小弟丹尼独自逃生,一个人面对所有黑手党:如果这是《英雄本色》的话,阿健会带着四叔冒着枪林弹雨杀出重围,回到香港,接着手刃仇人;可惜,在北野武的电影里,观众们美好的期待,全都被现实击的粉碎,面对黑手党的进攻,日本帮不堪一击。
结尾MOTEL的大门上数不清的弹孔,又让我回想起了小马哥中枪的场景,可惜,这不是《英雄本色》,即便有主角光环,他们还是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当逃亡路上的丹尼一边开车一边流泪,口里不住的埋怨(表白)着大佬时,突然觉得,很可能丹尼会逃去日本,然后像北野武一样,重新开始一段异国他乡的黑社会生涯,故事,仿佛又回到了电影开始的阶段,只是当初被插眼的丹尼,不再是一个逗逼了。
山本在被踢出帮派、小弟在随便街边找了个流浪汉当替身假死交差、一本假护照一个破袋子流浪美国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之后那些在美国帮派战争中死掉的众人,山本的弟弟也好,他弟弟的狐朋狗友们也好,加藤也好,白濑也好,都是为了这个已经死去的、无意义的冤魂再死一次。
北野武试图用这种自嘲的方式,怒骂命运的无常。
我曾是不可一世的帮派大哥,那又怎么样呢?
我现在不是大哥了,你们捧我当大哥,你们想当黑社会,很酷吗?
很好玩吗?
山本在被帮派「判死刑」远渡美国后,只对两个人流露出了感情。
第一次也是第一个人,是他弟弟,是他知道他弟弟在美国没好好读书反而和一帮狐朋狗友贩毒的时候。
他扇了他弟弟一个巴掌,然后帮他弟弟善后干掉了对方帮派老大。
他对弟弟的感情到此为止,再也没有过。
第二个人是Denny。
他对Denny的感情在他慷慨赴死后,Denny在出租车上的那一段得到了升华。
胆小怕事的弟弟,有贼心没贼胆,街头贩毒都能被对方黑。
在哥哥山本顺手解决掉对方帮派老大后,弟弟摇身一变成了黑社会大哥,好不威风。
他飘了。
他什么都没做,他是风口上的猪。
和他一起飘起来的还有他那几个狐朋狗友。
至于后面进来的人,为名,为利,为什么都好,他们视一个虚无的东西为人生信仰,追求它,享受它,沉迷它,最后为这个虚无的东西付出生命的代价。
加藤远渡大洋彼岸,追随自己的大哥山本,他更像是山本的兄弟。
但他不是。
为什么?
因为在他心中,山本是他的大哥,他是大哥的小弟。
这种看似感人的兄弟情,其实是山本已经死去的帮派生活的延续。
而山本的帮派,已经被对手灭了,集体跳槽并入对手帮派了。
作为帮派大哥的山本,早就死了。
加藤以一枪崩了自己为代价,为大哥换来白濑这个小弟。
在办公室的灵堂,大哥久久不语,一双墨镜遮挡住心灵的窗户。
这是加藤的一厢情愿。
大哥想要这个兄弟,但他却拿大哥当大哥。
这是大哥真正想要的兄弟情吗?
只有山本和加藤有着固有的上下级关系,一个是大哥,一个是小弟。
剩下的那些人,可能没拿加藤当大哥,加藤也没拿他们当小弟。
打篮球时,他们也没像哄着领导一样给加藤喂球,哪怕加藤耍无赖都没人惯着他。
这种脱离帮派关系的,是兄弟情。
灵堂里,白濑走来上香,只有大哥面无表情,其他人都是咬牙切齿,要把白濑生生活剐。
他们和加藤是兄弟。
而山本只和Denny是兄弟。
一起枪战火并的不一定是兄弟,能在一起吃喝玩乐耍无赖的一定是兄弟。
Denny的家被意大利帮派屠杀了。
弟弟给山本打来电话:哥,太吓人了,我要跑路了。
山本淡淡地回到:随你吧。
后续对意大利帮派老大无厘头的处刑,说处刑也好,恶作剧也好,是Denny陪山本一起的。
Denny没用黑手党那套对对方老大上死刑,而是和山本一起玩弄他玩的不亦乐乎,最后还放他走了。
你说Denny坏吗?
也许吧。
除了开场那一幕,他好像没什么大坏。
你说山本坏吗?
山本到最后给对方老大放跑了。
他以自己的死,换了Denny一条活路。
其实,他也清楚,自己早就死了。
给自己早已死去的人生,再彻底画上一个句号吧。
观众最疑惑的点可能是为什么山本不拿加藤当兄弟,反而拿最和黑社会不搭边的Denny当兄弟。
为什么。
这部片十年间我看了不下20遍,是北野武所有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
一如既往的北野武式的美学。
面瘫的脸下,藏着波涛汹涌的感情,就像看似平静又无聊的海面。
他看似在剧情中什么都没说,其实他什么都说了。
这部片原名「BROTHER」,中译「大佬」实为不妥,应为「兄弟」。
你大佬就是你大佬。
北野武饰演的山本是全片最突出的卖点,面瘫配墨镜,沉默寡言,深藏不露,冷静克制,动作枪法步调快准狠。
电影没有过多波澜起伏的戏剧性,没有过多冗余的铺垫,节奏轻简,对反派刻画得很省事,有点愣头青,可以说除山本,其他人物都不够透,乏善可陈,或者说都是为山本这个形象服务的。
《大佬》剧照帮派之间的对战,花冈家族败于久松家族,山本和坂田两兄弟因为价值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
前者改名坂本前来美国寻同父异母的弟弟阿健重新开始,后者加入敌对阵营,护底下弟兄性命。
加藤自杀寻求小东京白濑入伙,没想反倒加速帮派覆死。
坂田割手指投降,最后落下切腹表忠心的下场。
阿健本是个街头贩毒的混混,大哥罩着风光一把,却客死街头。
混黑社会的,命不由己,没有安全牌,胆小怯懦不被待见,勇敢冷酷也会踩坑。
思维简单的Denny最后得以幸存,在山本精密的策划下,一场“杀兄弟”戏码迷住黑帮头目的眼。
背上连敌人都瞧不起的恶名,在机关枪的扫射中倒下,成就更大的义。
电影想要展现黑帮手足或者武士道精神,断指切腹,射脑门,或者直面机关枪,这些人都自以为是的带着光荣和尊严。
但情义也好,信仰也罢,都比较克制冷静,或者说更多的被山本的英雄个性所淹没。
加藤自杀求联盟镜头语言丰富了整个剧情,呈现人物意识流从而推动剧情的走向,中景非常多,近景和特写镜头让整个人物内心活动得以呈现,配合久石让的音乐,有一种人间宿命的感觉。
没有宏大的场面调度,血腥暴力镜头来得短平快,对于剧情来说是果断的直接的,但本身看点不多,情感张力不足,但困在静之下,反倒有其本身的特色,展现日本克己复礼的一面,没有酣畅淋漓的劲儿,情感流动是抑制的深沉的。
有人喜欢北野武的电影,说其极致暴力下隐藏着极致的温柔,这只是一句文艺的不会出错的话。
电影中我感受到的,凶神恶煞的脸下展现的温柔,是一种自我抚慰,是个人信仰的一部分。
大学时老师结硕果这个人,不过一只没有见识过,当时的老师对他大加赞赏,并称这是北野武式的暴力美学,今日管中窥豹果真了的。
没什么对白,也没有旁白,但是观众看起来丝毫不费力,镜头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咂舌。
在打斗场面上的处理更有大家之范。
加藤自杀那场戏,简单明了,快刀乱麻不带一丝迟疑。
割掉小毒贩手指时,手起刀落,特写更是让人胆寒。
刚开始在办公室摆平几个小喽啰,解决黑道大佬的时候让人快意恩仇。
反之,最后与黑手党的火并,却用不停的闪光,寥寥两个镜头,国画一般的肆意妄为,而随意中又带着高超娴熟的剪切,让人目惊恐的同时带入那种绝望。
日本是一个恐怖份国家,武士道 精神在这个国度的每一个角落,其中军队和黑社会尤为突出。
加藤为了大哥可以饮弹自尽而临死之前严重全是希望和狂热的崇拜,老仇人手下的前小弟为了表决心刨腹明志,而挑起事端的头目为了谢罪斩断自己的手指也丝毫没有怨言。
北野武,让我看见了日本人的恐怖。
身为老大,就像最后酒馆老板那句台词,永远都不知道在想什么。
兄弟死了没有表情,女人死了没有表情,对手下偶尔讲几个冷笑话。
可是当自己的弟弟无节制的扩张的时候他怒了,当局面被无法挽回的时候他站出来了,而当初那个雄心勃勃一心做大的弟弟却选择了跑路。
长兄如父,这也正是北野武想表现的日本人的另一面,极强的责任感。
有些后悔现在才看他的电影,也很庆幸没有错过他的电影。
电影在呈现出最终的效果前,要经过很多次的再创作,从故事创作,到导演的临场指挥、表演、布景、到摄影师给予的镜头视角、剪辑、音乐,无数个细节共同浇筑,才呈现出最终的样子。
忽略细节并不会阻碍我们观赏整部作品,然而,这部作品是带来喜悦、幽默,还是悲伤、绝望,亦或是戏谑、冷漠,除了直观的演员表演与音乐之外,每一笔细节都为我们丰富的感受付出了潜移默化的心理铺垫。
而这些丰富的表达空间,便使得每一种题材都能带来无穷的变化。
北野武自有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在影片中,他常常呈现出出人意料的剧情发展,并在故事推进过程中,也用极为冷静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静默的故事。
他仿佛在向大家陈述一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自己也不得而知,因此,他缓缓的讲啊讲,试图以局外人的样子为我们呈现了故事全貌。
影片一开始就是两个极具玩弄意味的镜头:面部肌肉抽搐的滑稽面部特写(也就是主人公、名叫山本的大哥),倾斜的环境全景。
在一般电影中,镜头的特殊视角往往是为了配合剧情发展来表达出不平衡的事态或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起初也曾经以此来理解这个开篇——然而,如果你看过北野武的其他影片的话,也许就不会想的过于复杂——导演正在以戏谑、玩味的视角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故事。
导演对于主角设定这件事似乎一直抱着叛逆心里在叙述,不断的打破观众习惯认知里对“大哥”这种形象的刻板定位——在以往的黑帮片里,如马龙·白兰度、发哥这样,导演们往往为了刻画出一个领袖人物,要给予他一些特殊气场的辅助烘托,比如人物的穿着、姿势、出场环境、配角的态度表现,这样可以帮助观者很快建立起对角色定位的认可。
然而,本片的导演一开始就把“大哥”放置在诡异的环境里,或者可以说,导演一开始就在故意打碎我们一向的认知。
“Asshole,doesn’t even speak English”天哪,大哥一开始就被一个司机骂了。
但是因为大哥不懂英语,所以他没有什么大哥应该有的反应。
(后来大哥还给了司机一百美元的小费,他以为美元和日元市值差不多吧。
)此时随着远去的的士,出现本片的片名。
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并没有计划要去讲一个刺激的黑社会老大东山再起的故事,他更多的时候是在以第三视角陈述与剖析。
这是主角去投奔弟弟时候的画面。
机位在一开始就是固定的,并没有随着人物的行走而推近,也就是说,导演没有利用镜头制造出悬念感,反而,他希望我们将注意力依然放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小小主角,这样大全景的构图让人物呈现出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门内没有人。
大哥很没有气势的扶着栏杆撑着腿站着,开始思索。
由此,我们得以看到之前的故事。
主人公山本之前跟随的老大,在和另一帮派火拼的关键时期,来酒吧找乐子,在周围全是保镖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刺杀者。
山本敏锐的发现了杀手,在杀手连山本的脸都没看到的时候就已经被击毙。
看到这里会突然觉得这个黑帮片太过冷静克制,杀手连掏出枪的机会都没有就死掉了,更别提你来我往的枪战场面。
而且,即便山本刚刚处理掉敌对帮派的杀手,白发的老大哥还是被杀掉了。
为了手下的兄弟能够生存下去,帮派的另一个领袖人物原田带领手下加入了敌对的帮派,因为山本拒绝加入,原田被新的帮派领导要求将他处理掉。
“那就杀了我吧。
”山本毫不犹豫的将手枪递给他。
(为大佬的侠义点赞)原田并没有这样做。
原田帮助山本逃去美国,找了一个乞丐,伪装成山本尸体。
“砍手、毁容、焚尸”,导演以冷静的固定机位(镜头是略微摇晃着的)和大景别来旁观这个现场,这样的距离感为我们过滤掉血腥与残暴的真实,同时能依然以局外人的视角去审视这场兄弟义气之下对待生命的麻木无情。
北野武在处理角色形象的时候,往往喜欢为人物突如其来的安排一点有趣的小点子,让人物显得更为可爱。
原田为山本逃去美国准备的银行卡密码是自己的生日,因为“他希望你别忘记他”。
冷酷坚硬的雄性关系之下,这样突如其来的小细节,瞬间四两拨千斤的为我们拨出一大团“幕后的故事”。
它让冷酷硬朗的人物在此时突然有了体温。
回忆结束,山本见到了他的弟弟。
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镜头。
山本的弟弟向两位朋友介绍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导演给予了我们一个山本的第一视角——此时的山本,是否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弟弟,所以他一直低着头,单方面听着弟弟给他安排。
这样的镜头,让我们切身的体会到山本的“孤立感”。
另一个镜头:
弟弟带他吃饭,从这个近于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弟弟和他的朋友挤在一侧座位,山本一个人在另一侧的座位。
当弟弟的朋友说他背着山本在美国贩毒时,弟弟阻止了那个朋友说下去,又说“反正他也听不懂英语”。
这个镜头几乎以山本视角在旁观他们三人的熟络与打趣,再一次将山本从环境中孤立起来。
弟弟在毒品交易中被人以武力威胁,山本毫不留情的揍了回去。
而后,被人单独裹挟走了。
在这里,出现本片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这可能是北野武最不同于其他黑帮电影导演的地方,他对于武力的戏份及其冷静和克制,一招一式点到为止,并不追求多热闹的场面和节奏。
来美国投奔他的小弟加藤被误以为是杀手,一进门就被山本打倒在地,他不好意思的说:
“在美国,我一样跟人在火拼。
”山本和加藤在天台讲话,加藤折了一只纸飞机——黑社会混混这一层身份下的人性、情感昭然若揭,而飞机在空中短暂的盘旋之后,很快坠落到黑暗中。
这是否是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呢。
接下来,山本和加藤像老油条一样轻车驾熟的带着这帮小伙伴混社会了。
导演在影片中刻意的给予了“加藤”这个小人物过多的关注,这一场看来并没有很大意义的戏——几个人玩室内篮球的戏份,镜头完全站在加藤的身后,以加藤为中心去运镜、拍摄了这场滑稽的室内球赛。
加藤一直徘徊在赛场的边缘,叫喊着传球给他,可惜从始至终都没有人将球传给他。
在其他几个身材魁梧的伙伴前,加藤的角色显得微小而滑稽——加藤在努力融入,他学习了这里的语言,并适应着用英语和他人对话、表达,然而在这个长镜头里,他的无力袒露无疑。
加藤和山本是这里唯一自始至终都在混黑社会的人,他和山本有着一以贯之的经历和身份,他们从来都没有融入进这里,也未曾被接纳。
山本与加藤是一样的,坚硬、不妥协。
他在影片中被威胁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日本,但是为了不给兄弟惹麻烦,他去了美国。
第二次是在美国弟弟的家中,他被异帮的人持枪威胁。
他跟对面的丹尼说:“开枪。
丹尼开枪。
”丹尼开枪了,可惜没有那么好的枪法,所以杀手死了,山本也中了枪。
山本绝对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他坚持要丹尼开枪,这就是他坚硬、不肯曲折的性格。
面对携款卷逃的小毒贩,加藤也是唯一能够做到毫不犹豫坚守规则剁掉小毒贩手指的人,他的冷酷刚硬与山本拿摔碎的酒瓶刺向别人眼睛时候的样子如出一辙。
这样的冷酷刚硬下,是他们互相之间的完全信任与寄托。
所以,加藤以生命为代价,为他的大哥山本拉来了有力的友帮——百濑。
直到加藤把百濑递给他的枪比在自己的头上,我都以为他会用这把枪将百濑和手下瞬间击毙,这无疑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对社会混混的理解也让我们合理化这样的做法,是的,他就应该这样,多酷啊。
加藤做了更酷的事。
他就是把子弹射在了自己的头上。
临死之前,他笑着对百濑说:“大哥就拜托给你了。
” 他的虔诚是义无反顾的纯粹。
百濑的进入,引来了黑帮片中由来已久的打打杀杀,因为前面大段隐忍的叙事,使得百濑的行为显得暴戾且狂妄不羁。
与此同时,山本收到了原田(投奔敌对帮派的兄弟)的信。
他落入了同样的处境,也过着不被认同的生活。
为了自己的尊严,当着质疑他的帮派兄弟,切腹了。
这时候,两个空间的人物命运不约而同的重合。
此时山本第三次被威胁,敌对的人绑架了他的女人。
他把绑架者连同他的女人一同杀掉了。
是不是应该有所犹豫?
然而为了心爱的女人中枪?
——刻不容缓的杀掉威胁者,才是人物角色的正常思维,也是一种觉悟。
在这一点上,百濑是一样的。
“开战吧,如果要我死,那就死吧。
”他们的命运其实一开始就昭示着其结局的必然性。
然而为了可能自己也说不上的原因去生,去死。
山本临死前帮助丹尼逃脱掉了被追杀的危险。
这是山本的决定吗?
不,这是导演的决定。
请注意影片中导演给予山本和丹尼的视角:
起初,在山本还未陷入纷争时,他们使用了相似的视角和机位。
而面对麻烦的时候,丹尼的反应也像极了山本的样子——一幅漫不经心的说:诶呀,麻烦大了。
然后,在人物命运急转直下之后,两人的拍摄视角发生了变化。
山本始终坐在和大家保持距离的的地方,他同样也和观众保持着距离,因此,谁都无法得知他在想什么。
两人复仇时,同框、同样的视角、距离,同样的表情。
导演讲了一个故事,或者说他在讲一个问题,讲完之后我猜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丹尼就是山本的另一面,在山本远离大家不知所思的时候,就看丹尼吧,丹尼就是他心里的样子。
最后山本用自杀拯救了丹尼,事实上,是导演想要拯救山本。
大佬无所畏惧,有所生,也有所死。
他们勇敢、无畏,坚守心中的道义与规则,不可逆转的一往无前,他们捧着自己的生命,像捧着教义的圣徒。
从本质上来说,异国元素对北野武美学造成的只有破坏。宿命感消失,我们对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没有了把握。取消了情感的积淀,暴力不会再有任何力量。北野武本应注意到语言和文化隔阂所带来的障碍:难以理解与模糊不清的留白叫缺失,片段各自孤立而不完整的电影只会显得冗长。
日本忍者大闹洛杉矶 简直侮辱观众智商 里面全是些人格分裂的哥 打高分的没看过黑帮电影?
多长几根手指混日本黑帮会有先天优势。
配乐我闻到了阿兰德龙的《独行杀手》。北野武标志性的蓝天大海,空旷的地方,帮派分子的尸体如同草芥被随意置弃。没有什么台词,这只是一部有关几个“废物”独守古老武士道精神的故事。
山本最后牺牲自己保全同伴或许没什么高尚的情操,他就是累了,不想跑也跑不动了,他这种混了大半辈子黑道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平常人的日子的,不会也不习惯,但他又不想回去重复黑道的残酷生存物语,只有真正的死亡,才能让他在下一个轮回中真正的重新开始另一段人生。PS:不觉得这是一出黑道情义的赞歌,更像是一种对黑道中人皆短命的哀叹,片中混黑的从有名大佬到无名小弟,没一个活的长的,唯一逃出来的小兄弟,其全家也被灭了门。
一直不喜欢北野武的片子,配角衬托得好,装逼总能成功
日本的黑帮片往往混淆了狠和二,黑社会可以狠,但坐到大佬的有几个是很二的啊。整个影片狠是够了,但人物全都偏二,情节交代不清,人物关系含混杂乱,对比早期香港黑帮片,无论情节怎么烂,但最起码兄弟情还是刻画的有模有样,而北野武的大佬真是要啥没啥,也就是两星水平。
剪辑好生硬...
10年,第9部了。野叔的电影在格局上越发出格,直接把故事从日本搬到了美国,在LA的街头,日本黑帮对战墨西哥黑帮,甚至意大利黑手党。但叙事和视听风格却越发克制,依然摒弃无意义地叫嚣和飞来躲去的火并,用最原始粗粝血腥生猛的一枪爆头来塑造大佬,依然是那个处女作里不苟言笑但心存情谊《凶暴的男人》。黑帮大佬北野武因社团失势,制造诈死假象出逃美国,在美国却又被迫重拾黑帮行当,你看他一语不发,却在狐假虎威的黑人白人墨西哥人中迅速又成大佬,社团爆炸式的成长,最终又归于尘埃,而大佬又用自己曾用的“诈死”之术,保黑人小弟金蝉脱壳,完成了人物悲壮的升华。其实片名翻作大佬很狭隘,本片展现的不只是大佬的黑道半生,更多的是英语片名的“兄弟”二字。大佬与同袍弟弟,大佬与手下加藤,大佬与黑人丹尼尔等等,无不是忠肝义胆的兄弟情
技巧上好。我終於看懂了北野武攝影美學。他使用單一固定機位,短中鏡頭剪輯切換,形成一種冷峻的視覺感受。但內容引起我生理和心理的極度反感。這是一種文化炫技。把日本文化裡最極端的基因包裝成英雄主義。無論自殘還是自殺式的襲擊,都讓我想到神風特工隊。在今天繼續宣揚這種文化讓我無法接受。
有点无聊且扯淡狗屎一样 帮派火拼期间黑手党大佬家居然只有一个持枪小弟简直荒谬 其他更多扯淡的地方都懒得说了 豆瓣文艺青年们不能因为这是北野武的电影就打这么高分吧
沉闷枯燥,再加上无一帅哥,虽是极道题材也只好弃了。
笑死我了,开枪前要bb半天的美国人哪见过这架势,这算是个日本“教父”
标准的北野武式电影。简单,直接,暴力,不像有些黑帮片啰里啰唆
拍的没意思,就一个字狠呗
从镜头和表演到那标志性的北野蓝色调都在营造一种“冷暴力”的美感,重要的是北野武戏里戏外的人格魅力贯穿全片,虽说剧情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依然不妨碍它的吸引力。
两星半。可能是北野武黑帮片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吧,很多情节都有《奏鸣曲》的影子,“岛国黑帮片总把人描绘的跟智障一样”这一点在本片中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掏枪动作都慢到不行,杜琪峰看了想打人。如果只剩暴力血腥的场面那我看昆汀就够了啊,兄弟情义以及那种闷骚文艺范又远不及《奏鸣曲》打动我。
比较狗血的黑帮类型片 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塑造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大佬和黑丹尼之间着墨较多,余人物欠丰满,加藤和白濑可以深挖,寺岛进和加藤雅也都是有魅力的演员。不习惯北野武对电影的冷处理,让结尾帮派遭黑手党血洗的命运少了些悲剧宿命感;也无感对加藤自裁背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解读,也许这就是无神论者和虔诚信徒之间的信仰代沟吧。
大佬,小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