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Редакція,The Editorial Office,Redaktsiya
导演:罗曼·邦达尔丘克
主演:Dmytro Bahnenko,Zhanna Ozirna,Rymma Ziubina,Andrii Kyrylchuk,Vasyl Kukharskyi,Oleksandr Shmal,Maksym Kurochkin,Oleksandr Hannochenko,Sergei Ivanov,Serhiy Stepansky,Serhii Mykhailovskyi,Anastasia Kapsh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德国,斯洛伐克语言:乌克兰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Yura, working at a local nature museum, looking for a rare species, witnesses an arson in the forest. He brings the photos to a local newspaper, and gets a j..详细 >
#Berlinale论坛 谁翻译的片名?🤣其实故事隐喻得挺复杂,设计得不错,可惜不好笑,拍得也较粗糙,无聊得我东倒西歪。考虑到这是被虐得七零八落的人民的战时作品,原谅他们吧。
到底是谁在散布谎言
荒诞和各种对照有种剧场的夸张和冲突感。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在路边报刊亭看到同事认罪的新闻,以及在游船上谈论关于真相的事。“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真相,不让它沉下去。” 最后的公社有一点虚幻,又似乎是对某种体制的讽刺和抽象化……总之,主义总是高悬,为之牺牲的人才是真实。弥漫在背景中的后摇和荒诞的走向很配。有几个镜头的走向蛮丝滑。
本片从森林纵火案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到报社为追求流量而肆意编造虚假新闻,再到政治人物与各种势力的勾结,无不展现出社会各个层面被腐败侵蚀的现状。主角尤里的经历是最好的例证。他本是一个普通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因目睹森林纵火事件,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决定追寻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挫折,从博物馆上级的冷漠,到报社同事的排挤,再到来自权力阶层的威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坚持不仅展现了个人在黑暗社会中的不屈精神,也引发了观者对于正义和道德底线的思考。
非常不无聊的一部政治讽喻片,拍摄于战争发生前,今年才准备上映。映后Q&A导演透露剪辑师在战争中阵亡,饰演养蜂人的演员(据称是乌克兰这一代最好的演员之一)也死于战争
乌克兰黄建新的乌克兰《黑炮事件》~话说乌克兰办公室里绿植也太郁郁葱葱了吧,这是把没烧的森林搬屋里去了吗。。。
最近两年乌克兰战时拍摄的电影总让人五味杂陈,一方面所处特殊年代让每一部电影都必然包含了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也因此当每一部小有想法但整体却差强人意的作品出现时都让人感到更加的可惜
好像想讲的很少 但让人感受到了很多。环境 政治 理想 生存 战争 金钱 良知… 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遥远的地方 人也是这样活着。喜欢里面对于海鸥乔纳森的引用
中
乌克兰啊。。。
乌克兰要走俄罗斯的老路,被俄罗斯制止了说兄弟此路不通。乌克兰不信,非要走,俄罗斯没有实力来抵抗更多的域外威胁,只能先下手为强努力让乌克兰放弃这条路。结果就是越强迫越反抗,两败俱伤。
《编辑部的故事》开场的森林纵火,结尾的植树作秀。
给战时制作+1⭐️值得一看
3.5/5,又一出荒诞讽刺,导演主题与风格的一以贯之,但比《火山》更加针砭时弊,通过新闻报社的生态景观与见闻经历作为对当下身处战乱的乌克兰一次有力的观察切口。报社向权势投诚,市长选举人在当下科技与传媒之下化作病毒传播式的滑稽舞者,女性权益倒退被忽略,外国人(外国)行诈骗之实的心怀鬼胎,环境成为上位者腐败敛财的牺牲品,直至最后对于欧洲绿化网络的生态恢复已然又是一场作秀……当一切都蒙上一层虚假,男主与女主身为记者但不做伥鬼,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与彼此间的惺惺相惜成了这场荒诞错乱中最令人动容之处
#10285. 74th Berlinale-论坛。7分,四星有点勉强……比起其他乌克兰片子,本片比较厉害的一点连俄国带欧洲一起黑,更有趣的是导演疯起来把自己人往死里黑,把乌克兰从政商达到媒体再到民众黑了个遍,“只有混乱一团的乌克兰才能让外人无法统治”。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型疯人院现场,媒体每天出产各种假新闻,而真新闻不仅没人关心,记者也动不动就消失或者出来认罪(中国观众非常容易共情是真的)。从“战争开始前六个月”,到最后一个在“战争结束后六个月”的种树作秀的场景简直笑尿了——有点不太喜欢的也是本片太过直白的漫画式的处理方式(不少地方,尤其社媒方面太儿戏了),但也理解导演这种题材真的没法做现实主义。
想要掺杂的观点太多,结果变得不伦不类。
#7thMIFFEST#政治讽刺之外延展出一些:战场上是波士顿动力狗,战备后勤是成箱无人机,新闻造假靠ai变脸,电信诈骗靠虚拟货币,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与此同时,现实是停留在世纪末的乌克兰街景,同样愚蠢的世纪末政客,还有政治想象和心灵枯竭后,人们转身拥抱远古身心灵邪教。“只要我们混乱就没人能够染指乌克兰”的政治讽刺做的很好笑,只是部分片段衔接觉得有问题,radu jude做的更好。致敬死于战争的本片剪辑师和乌克兰电影人,荣耀归于乌克兰人民。
结尾的长镜头又让人想起顿巴斯和克朗代克
乱七八糟的
观后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