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种深情,可以抵挡岁月无声的侵蚀,有哪一种平静淡漠,可以将50年沧桑缓缓道来,由来谁也没有根,浮城人家又怎么样,皇天厚土,海阔天空,其实,说到底,没有差别......几年以前就看过这部《浮城大亨》,其实我更愿意叫她《百年浮城》,前者的重点在布华泉,而后者的重点在不上岸的蛋家、在光脚丫的渔民、在风雨飘摇的香港、在一个时代的印象里。
我几乎每年都会看这部电影至少两次,有时候觉得很upset的时候还会再看,以至于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之深刻到每一句国语粤语的台词几乎都记得......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时代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一个人都驾着一艘小帆,在时代里裹挟着,翻滚着,有时候被推向海浪的高处,有时候被砸到海底的深处。
个人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多么渺小,以至于个人的努力多么难得与可敬。
步华泉,我尝试解读一下这个名字。
步,主角的成功从来都是走过来的,有时候甚至是爬过来的;华,看到国旗记得上岸以后第一次认字认的是“中国”;泉,第一层含义是阿娘养他,知道涌“泉”报恩,第二层意思是“像泉水一样秉性干净”。
步华泉,是香港50年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买木不知心里烂,拣人容易拣哥难。
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揾针容易揾妹难。
阿妹呢?
”最动心的不是从一而终坚守的伴侣,令我动容的是阿奶和阿爸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阿泉的疼爱,阿奶去请求东家少还一些欠款时,东家讽刺说不是自己亲生的带来了好远阿,比亲生的好。
这层关系终于拆破,阿奶怒对东家说,我又没说不还钱,言外之意在说你不至于这么狠毒说破吧离间我们母子关系。
走开后,阿奶对阿泉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你是我奶大的,都一样的!
前面的几个镜头,小表妹每一次童言无忌说起阿泉不像父母和兄弟姐妹,阿泉的阿奶和阿爸都会跟小表妹的阿奶问责。
阿奶跟阿爸真是好人,实实在在的。
虽然是穷人家,但也从不会让不是亲生儿子的阿泉委屈。
这部电影是香港最好的历史传纪片。
悲惨的命运:疍家人,汉民族的一支,香港的边缘群体,固守着传统的文化,生存环境恶劣,翻船沉海,命运难测,谋生即以命换得生存。
民族的劣根性:布华泉父亲的固执与懦弱;东家对布华泉一家的压迫,对名成利就的布华泉的献媚;亲戚的烂赌、无情、冷漠;警察的欺善怕恶;华人上流社会视讲英语为骄傲,买办阶级的丑态。
这些都刻画出民族可悲的奴性。
中国人的骨气与尊严:布华泉的母亲,不做乞丐,不同流合污给红包,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中国传统女性的美:杨采妮演绎布华泉的妻子,很出彩!
殖民统治者:英国人,香港的统治阶级,拥有凌驾于法律的特权。
电影中英国人大班无牌驾驶撞了车,不仅可以免除责任,反而可以向被撞的华人提起诉讼。
香港的身份:布华泉的母亲是被英国水手强奸生下来的,这实在是暗喻了香港的尴尬出生——殖民地,被强迫割让出去的殖民地,外表上有西方的特征,但是血液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骨子里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民族的复兴:撒切尔夫人人民大会堂一跪,米字旗陨落,英国人无比优越感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香港人再不是二等公民,不再是没有国籍的人,不再是没有尊严的人。
一九六七年的抗争,三十年后,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祖国。
”今天,中华民族再次傲立于世界的舞台,洋鬼子的时代终结了。
自鸦片战争,我们抗争了一个半世纪,牺牲了几代人,才换来今天的自强独立,一切的屈辱都扔进垃圾堆吧!
西方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这些洋鬼子是时候享受一下二等公民的滋味了。
“太够了,再拿,就是贪心。
”鲍起静真的YYDS。
“你不是我生的,但是都一样的,你吃我奶长大的,你跟背上这个,跟家里这一堆是一样的,我才是你阿娘啊!
”急切与无助,满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能保留做人的尊严,也许这就是电影的精神内核吧。
“鱼”和“海”字的写法,包含着中国字的创造吧。
阿母说要认字要考船主照,任何时间都在学习,考试的时候不同流合污不给红包,这就是母亲的坚韧吧。
布华泉,一个花500块钱买来的弃婴。
在每次被问及身世时,他总是会得到杀鸡和加菜与暂时的烦恼告别。
长大后在牧师的帮助下,读书,进入东印度公司。
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公司的大班。
果然,知识改变命运。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只是在一个全是英国人的公司,中国人的职场天花板在哪里?
“你以为真的和他们一伙?
你有口音吗?
你和他们时同学吗?
”模仿的再像,你也只是异籍。
这才是社会残酷的部分吧。
个人在历史和国家的车轮下,显得就是那么渺小。
布华泉,也许就是香港一样的存在吧。
当初被迫给到英国,香港完全没有办法决定和影响。
香港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布华泉从一个居无定所的疍家人成为第一位华人大班,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以及在东印度公司的机会。
个人在历史中就是这么地渺小吧。
随着香港的回归,大陆人可以去HK,游客操着勉强的英语问路,你用英语问,我用中文答,我有足够的诚意,但是问的人却领悟不到。
很真实了。
《浮城大亨》 从一个上岸渔民到大公司高管的传奇经历, 见证香港50年代——21世纪的变迁, 不是主旋律, 是港版的《阿甘正传》。
当然啦,远没有《阿甘正传》那么经典。
问题如下: 人物不鲜明, 时代感不够大气, 主控思想与故事脱节。
如你所知, 阿甘的人物魅力在于:一个智商70的人,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坚毅,做了那些智商200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 这里面的正负矛盾反差让这个人物得以成为经典,而《浮城大亨》却并没有为主角设计相应的故事, 本可以围绕主角那个贫苦的、被遗弃的、长相不中不西的“羊杂”身份做文章, 但故事却东跳一下,西跳一下,极大的减弱了这个人物自身反差的力度。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 编剧的视野一直被局限于人物周围的生活环境, 仅有的几次历史画面不足以撑起故事所需要的宏大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让这个故事无法产生出如《阿甘正传》中水门事件那样的神来之笔。
《阿甘正传》里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是那个故事核心思想的体现, 它的主控思想可以概括为: 如果你能够勇敢的奔跑,就能控制变幻莫测的命运, 整个故事所有场景人物无一不是对这个主控思想的论证。
在《浮城大亨》中编剧也想搞一条经典台词:“我的身份先是XX,然后是XX,然后是XX,最后是XX,我是谁?
我到底是什么?
” 编剧找到了一个模糊的灯塔, 却无法把这个问题提炼为主控思想, 于是主角成为了一个被动主人公, 只会麻木的随着编剧设计的情节摆动,而无法做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动作。
这个人物就这么从头麻木到尾, 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站起来。
其实诸如“因为坚持所以得到幸福”“因为真实面对自己所以找到自我”“因为敏锐的直觉所以没有被时代所抛弃”等等等等, 都可以设计这个故事的主控思想, 但编剧可悲的坠入了由大量的真实历史、生活细节、对经典影片场景的模仿所组成的迷宫, 阻止了这个故事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 让这个故事变为了—— 用退场时一位观众的话说就是:“还是能从这片子里看到了一些香港社会的变迁过程的” 所以,《浮城大亨》其实有一个更好的定位: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第9套记录频道, ——下面要为您播出的是: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从贫苦渔民到商业大亨——郭富城为您讲述上世纪波澜壮阔的香港社会演变史》 ——欢迎收看。
这里面有个轮回。
一开始,布华泉的生母因为养不活布华泉,把他卖掉,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甩掉了一个成本中心。
后来,布华泉的养父死了,布家陷入了困顿,他家是没有捕鱼执照的,借钱买了有执照人的船,打鱼生活。
养父死了,船被收走,还要还债。
算上布华泉,七个孩子根本养不活,他养母真的是个快刀斩乱麻的,不愧是买过孩子的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个娃全送人了,如果不这样,他们家就彻底完了啊。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说白了其实就是自我剥削,自己在养活自己之外多出来的产出供养一家人,实现了低水平的家族延续,但如果没有外财,永远翻不了身。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才能像布华泉一样过上相对闲适的生活。
如果说从电影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布华泉从他养母身上学到的,做事要专注。
专注于生存,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郭富城有句独白说得好,菲奥娜这个女人见过更大的世界,从她眼里,看到另外一个我看不到的自己。
布华泉非常的清醒,他没有被华丽的世界迷惑,而是把她当作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没法判断的自己的部分,然后懂得分辨,哪些是值得专注的,哪些不是。
他21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一年级教育,就学的这么好,可见,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共勉。
《浮城大亨》可看可不看。
严浩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港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却是奔着40集电视连续剧去的架势(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婚外情显得有些多余)。
而最精彩的“大亨奋斗史”部分却又被省略了……表演上,鲍起静自然是最打动人的。
让我最意外的竟然是刘心悠小妮子。
真心美,美到让你觉得她略微夸张的演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后期调色非常糟糕。
记得之前黄碧云是这样评价严浩的《滚滚红尘》的“画面十分之靓,又空洞无物。
即使调音量至零,全无对白,一样看的明白,像MTV。
” 《浮沉大亨》功力又高了一层:音量调零,会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好怕怕哦!
全片80%都是特写镜头,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导演向你展示老年郭富城一脸沧桑的褶子,后来发现中年郭富城,青年郭富城,青少年郭富城都像拍大头照一样的一晃而过。
所以你开始怀疑到底是导演为了省钱,不想搭大环境的景?
还是导演压根就不会拍?
港英一段史,随便找来看的,没想到挺好看,到结尾一看:严浩导演••••••所以说英雄就那几个,不管杜sir多红徐克多失常,香港只要还有许鞍华张婉婷陈可辛杨凡严浩••••••这港片总还是有看头的
看到是严浩导演,记得他那部《棋王》,所以找来看,对之期望颇高。
然而整体的演技给我一种抽离感。
郭天王为什么想要到岸上去走路?
为什么他想要做写字楼,这种水上人家出来的孩子,为何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被人轻轻掠过,他在上升途中的艰辛整体看来轻飘飘,我只能感叹,帝国东印度公司给予他一个奇迹。
然而为什么神选中了他,而不是他或者她,或者他她他?
整部影片都让我摸不清头脑,搞不清爽逻辑,似乎每个演员都很激情的演出,然而戏份明明都只爆发出一半。
影片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曲在月光中轻吟的小调,而中间断续,好像一个初学者终于摸清楚了键盘,然而在弹奏的当中不时低头翻曲谱,沉吟,犹疑良久。
我赞叹其中的一些诚意,却只能认同其中的部分旋律。
比如三人在一起,采妮害羞的问阿泉那个字是什么字的时候;又比如,泉妈在交卷子的时候,面对那位老师在桌上轻轻敲击的手,沉默,然而退了一步出去的时候;菲安在 游艇上试图上阿泉抱紧他,而他最终颓然的时候;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却是小表妹与小阿泉在缓缓的 划浆行走。
一条黑眼鱼最终跟一条鹦鹉鱼在一起了,只是不是小表妹,即使当时承诺要给她打一副金耳环,然而到那时他其实已经有些疲倦,甚至倦怠于前往提亲。
所以镜头一切换到婚后,阿娣的神情总是慌乱的,她并没有得到那个答应承诺,我甚至相信,她的听力下降并非由于常年水上生涯所导致,而是她下意识地不想听懂他说出的话语背后的含义。
菲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镇定和强势,她与阿泉站在一起,就犹如剑与剑客。
剑客稳健,而宝剑犀利,所以两人一体,不由地阿娣这个女人瑟瑟发抖。
刘心悠这个美人,在步步惊心中让人仰慕其气质如兰,而在这里,她嚣张犀利,明媚的好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她那种段位的女人,到后期将越过剑客,隐然自成一体,所以阿泉最后沉默,不肯再抱紧她。
事实上,能够温暖她的也许需要奇遇,而布华泉不是。
他连自己都经常在发问,我是谁?
然而他的发问是间断的,想起来才问自己一声,所以整个影片的节奏其实松散、凌乱。
这使得我想起冷山的结构来,从头到尾,我只能感觉到,那永远不停的冷山呼唤,不断强化,而最终将英曼送到了她的身边。
《浮城大亨》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电影,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香港,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席大班布华泉年仅40岁就功成名就,事业有成。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那就是他的身份!
他是泉妈在一次出海遇难中捡回的,因为他是一个混血婴儿,天生黄发,又被喊作“洋鬼子”,自己又是家中老大,渴望上学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最后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不断奋斗,白手起家。
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心酸发家史,还体现出了当时作为殖民地的香港华人的地位低微,其中也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
在电影中,他们被称为“疍家人”,疍家人以船为家,海洋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由于很少会有人上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疍家人思想比较封建。
正如阿泉将阿娣带到教堂说要结婚时,阿娣的反应,是新思想与自己长久以来接受的思想之间形成的冲突,让她觉得很不安,而布华泉一直在接受教育,接受了新思想,也突显了当时香港与英国之间文化经济方面的矛盾。
布华泉曾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
他作为一个在中国香港长大的混血儿从小被称作洋杂,中国人认为他是外国人,英国人也不承认他是纯种的英国人,拥有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身份,他对自己到底是谁的困惑是很明显的,想要寻求身份认同,也暗射出了当时的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想要回归这样一个问题。
电影中一群青年人用英语学习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伴随着五星红旗的画面,不禁让人泪目。
影片也出现了“鱼”和“海”字的写法,这里面就包含着中国字的创造。
这些都充斥着导演浓浓的爱国情怀,也象征着香港这座浮城对于身份归属的一种追寻,这都牵动着我的心 。
《浮城大亨》这部电影相当于是布华泉的一个成长史,这种时间跨度很长的剧情需要在一个半小时内讲完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拍成电视剧估计是三十集起步。
结果片子前半段,就很轻松讲完了布华泉的成长,几乎是一转眼就发生了一个蜕变,给观众的感受就一点都不真实,叙事也过于跳跃,导致无法令人产生共鸣。
影片后半段就相当于是个人奋斗加上了家庭伦理,一下子就显得有些乱了。
整部电影的旁白有点过多,某些片段刻意的煽情,反而让观众无法代入情绪去感受剧情。
但是郭富城和刘心悠的颜值还是让这部电影加分不少。
总的说来,导演想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过多过大,反而导致故事与主体略显跳脱,太过于煽情与自我表述。
我们能够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不太能够在观看时达到情感的共鸣。
视频版的故事会,所有情节都用说的
流水帐,本以为会有励志的内容,我是谁那些问题的凸显明显冲着主旋律,放在一个混血的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也太假了吧
流水帐的厉害。没有一个人物刻画的能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主线跨越太大,编剧在这纵深五十年的岁月里,并没有提炼出能够突出主题升华主题的戏剧,对于枭雄的成长以及发迹过程的描写过于省略,使得故事和人物自说自话极度缺乏感染力显得很是自恋。细节挺丰富,但凑一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整体显得不够完整。演员方面除了鲍起静其他人都很一般。
相当于一部传记影片 展开了就是一部港剧 ~
看了浮城,看得出在有限的製作上,導演努力把一個人物與時代轉變及處身定位的故事從劇本文字攝製成電影語言, 那份努力今人尊敬。每場人物處理動人,從對白到口音都細緻呈現人物(國語版可能沒了老廣東音及旦家音這些味道)。
好奇怪的一部片子,总之故事太大,电影的时间太短,不足以把背后的很多交代清楚。杨采妮怎么会老得那么难看了~
懒懒散散,没啥重点,但这种香港情怀的电影,看后总是让人心情异常宁静。鲍起静真是神一样的表演。
感情非常细腻,我流泪了。如果励志部分能够再丰富就完美了。刻画了香港水上人家,一位番仔的感悟。
这部电影呈现出两个矛盾的极端,时而精致细腻,时而粗陋跳脱,但是整体以情感取胜。
导演的人文情怀非常深,以至于有太多东西渴望表达展现难分主次。比如殖民地时期香港底层人民的归属感存在感,与父母之间那种难以消化的感情,与糟糠之妻之间无法表达的疏离及爱意。喜欢这部影片里那些写意的水墨画般的表现派作品般的镜头,非常美,尤其是阿娘学写字的镜头。
那女的是喝多了么
镜头没摆好?音乐急缓拿捏大赞
可惜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有点意思
郭富城不亏影帝,表演内敛到位,杨采妮有点过了,太激动了。好片子
缺乏重点,每个点都比较浮,也可能是光殿总句剪的,总体是部沉稳大气的作品,些许的主闲律元素反而要减分。
换一个导演,同样的剧本一定会拍得更好
新浪潮再无回勇的可能性了,对比《棋王》的开头和这部电影里的极左展示,你会惊讶香港电影的意识形态在20多年里蜕变得这么快,琐碎的野心大过励志的成分,电影不算精致,调色也很差,电影最后出来的傻逼男女游客仍然印证着内地人是土鳖的真理,他们从没被港人看得起
挺好看的~~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看了香港的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