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想感谢给我推荐这部片子的朋友,写一篇正经一些的影评,讨论一下其中的立意、象征、原理、观念方方面面的事情,可是发现这么写太,太不够直接了。
这里能够写好真正影评的,有学识与情怀的朋友们很多,我可以不用急着凑热闹,但还是想表达一下,该怎么办呢?
开场时候的肉制品厂,浸润在半透明橘子汁的阳光里,呈现毛巾、牛肚或者地毯的绒粒质地的一系列粉橙、粉红、粉灰与粉黄的颜色,静悄悄,性冷淡,和着清澈海风弥漫的尾巴,一切恍惚,这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称它为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或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女同性恋气质的、跨种族、跨物种、灵性的、治愈的、万物有灵的、后包豪斯生活方式的、环保的、非暴力的、白左的……种种类似的高度干净的环境里,才能存在的现实版爱情神话的舞台。
故事设定在屠宰场里,男主还特别对来应聘屠夫的年轻男人强调对动物的“悲悯之心”,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又怕是一厢情愿的理解,只是自己吃肉的时候,的确永远想着它们原本的主人,也是一种有爱,有母爱,有情义的生命体,怀着假装视而不见的。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赫斯特的一件作品名)”的矛盾心情,一边享受美味,一边愧疚难安的心情,永远吃不踏实。
两个人在梦里彼此相通,彼此进入对方的梦,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梦,画梦的观者来说,我当然是乐见的!
类似的,关于梦的题材电影越多越好。
不过,可能青春期的彼此勾引的恋人与准恋人们,可能更愿意相信这种事情的存在吧?
其实我也还是相信,但也认为它不会轻易发生,并且发生之后,也必须得到维护与理解,积极的行动,否则仍旧如白驹过隙,烟花易冷。
不得不说,这个设定,也像那个地方出产的设计制作精巧万分的某种活动木玩具,或有小鸟、仙人报时的机械自鸣钟,令人爱不释手。
多好啊,有梦的生活,像活了两遍的人生。
两个人的梦,再彼此交织,相乘,那2×2=4,岂不是经历了四倍浪漫的人生。
至于中间女主克服身体接触障碍的段落,我觉得就是花絮,花絮也很美,尤其是在开始深入反思殖民主义罪恶,倡导文化多元化的国度里。
至于最后,两人完事后说没做梦这个情节,我也宁愿相信那是暂时的。
怎么可能就这么做一下梦就没了呢?
后面肯定还会再有的,并且还有意想不到会发生。
电影的名字“肉与灵”,强调了两种肉,一种被人类屠割的动物的肉,一种人类自己的肉(其中也出现了人类屠割自身的情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最善良的?
)两种肉都与灵的体验有关,并且它刻意的将“灵与肉”的传统说法颠倒过来,看似粗俗,实则是一部对i人特别友好的电影。
就算现实中遇不到,也可以在116分钟的时间里做下梦。
i人们偷偷看,偷偷乐吧,某些e人是一定不会了解其中的妙处的,随他们去吧!
本片拥有欧美爱情电影里难得的清新、淡雅、干净,这得益于女导演的细腻才能带来充满负氧离子的视听语言。
电影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它的创意,一个渐老头的孤寡男人,一个有交流障碍症的年轻女孩,通过共享梦境,潜意识地走进对方的生命,最终灵肉合一后梦境便消失了,两只刺猬学会了拥抱彼此,同栖共眠,虽然过程中有过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要不爱,要不死,但她可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
女主白得发光,跟电影一样,美得空灵,富有诗意,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它对得起一座金熊奖。
这是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匈牙利电影。
屠宰场来了一个新的质检员玛莉亚,沉默而孤独。
美丽而认真,她引起了包括财务总监恩德雷在内的所有人的兴趣。
表面上,玛莉亚和恩德雷是一对陌生人,毫无交集。
然而在他俩的梦境中,则成为了两头鹿,在冰天雪地中,两头鹿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这说明了在剥离了现实世界的潜意识中,俩人的灵魂其实是相互吸引彼此靠近的。
影片的片名是灵与肉,在灵魂和肉体之间,有一层隔膜。
这层隔膜其实就是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的东西。
在动物世界里,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而现代文明中,灵魂和肉体是分裂的。
在充满血腥和文明色彩的屠宰场,这是不可思议的梦幻巧合。
在白天,他们是两个漠不关心的人类,在夜晚,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动物。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得是玛莉亚和恩德雷的灵魂相吸,他俩写下了各自的梦境,彼此求证对方的心境。
他们是一对自由而美丽的鹿,在晦暗的人世间共同拥有美好轻盈的梦境。
屠宰场里充满着血腥的杀戮,浅薄的人性,低劣的欲望。
而在俩人美好的梦境里,这里生机勃勃,亲密和谐,充满着天堂般的高贵的神性。
影片通过现实和梦境的对比,通过人工饲养的被肆意屠宰的牛和林间觅食的自由美丽的鹿的对比,表达了欲望的低劣和灵魂的高贵,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人性的批判和对灵性高贵的赞美。
在文明中,人可以屠杀动物,但在人类也控制不了的梦境中,人却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浸淫在现代文明之中,沾沾自喜,引以为傲,殊不知早已远离了那些高尚而美好的生活,丧失了神圣而纯洁的灵魂。
一边屠宰场里横流的欲望,一边是俩人秘密的交流。
梦境是人类愿望的达成,所以灵魂获得满足的恩德雷总显得风轻云淡。
而自然而然的,灵魂伴侣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发展,从异地同梦,到同地同梦。
不仅灵魂靠近,肉体也进一步的靠近,影片的后半部描绘了俩人从灵魂的交融到肉体的交融。
虽然灵魂相通,但因为缺乏肉体的交融,玛莉亚和恩德雷逐渐走向委顿痛苦,女孩自杀,男人绝望。
在接近死亡的最后一刻,俩人终于融为一体。
当俩人在灵魂和肉体上都融为一体时,那片林中的鹿也消失不见了,现实和梦境中只剩下幸福满足的彼此。
文明令肉体和灵魂割裂,比如女孩的强迫症,男人的肢体僵硬。
一个是精神的残疾,一个是肉体的残疾,他们都渴望治愈,通过同一种梦,同一种渴望,他们慢慢接近,相互认同,到最终彼此相爱,水乳交融。
导演讲述了一个疗愈人心的现代童话,这个童话的主题就是爱,不同于文明的欲望,爱是自然的馈赠,爱是肉体和灵魂的完美交融,缺一不可。
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两个孤独的肉体结合,他们找到了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一起醒来,一起吃早饭,两个人的脸上是掩盖不住的幸福。
但是他们发现,肉体结合后的他们,再也想不起来自己做了什么梦。
当他们为了彼此而离开自己居住已久的茧,当他们对彼此说出爱,冷色调的家变得温柔起来,孤独的人生也充满了笑声。
孤独的心需要相互抱团才能够取暖。
巧合的是,或许两人的缺口恰好互补,灵魂在梦里相互渗透,溢出了光,他们的故事构造的宿命感很浪漫。
这本身就是爱啊。
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同一个梦?
无法解释。
所以相爱也无法解释。
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缘分,将他们推近,分离,阻挡他们的去路。
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到了早晨变得模糊。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爱”缘于人性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是人独处时,如果有人能够帮你排遣这种孤独,那绝对是你爱意升起时。
“爱”虽然可以独立“欲”而存在,但无欲之爱似乎难以长久。
他们的爱,从灵的偶然纠缠,到最终身体的融合。
《肉与灵》 匈牙利电影,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洁净清新的电影画面,伴随着冰冷与残酷的现实,美与破坏并存,导演做到了极致。
克制隐忍,没有哗众取宠,换一种情感的表达语境,在迷幻与现实中,用两只擦肩而过的迷鹿,引出梦境,挺魔幻,男女梦境相同,隐入迷思,各表情绪,沉默不语后的改变,电影陷入的冷酷境地,是人物的困局。
压抑的情绪与从未试图打开的真心,女主人公的割腕,残臂的男主人公的电话救赎,重归于好,却仍迷雾重重,结尾设一个伏笔,云雨过后,晨早餐台上的饼干沫,女主人公的洁癖,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吧!
哪怕多么因缘巧合的情爱人生,也总有弯道拐弯原路返回的征兆,这就是人生呀!
屠宰场的牛,临上刑前牛眼神的茫然,屠宰过程的肢解,电影拍了藏在春暖花开的外面世界,潜藏着屠宰场的内部世界。
每天都在上演,每一个世界的角落。
写了一篇长文影评: 2021年1月看完这电影,今天写完影评。
这速度,这效率,哈哈哈。
好吧,我其实也没浪费时间,去翻阅了西蒙栋的《动物与人》、阿甘本的《敞开:人与动物》和《潜能》、德勒兹的《千高原》,以及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
因为这电影牵动了某种意识,连根拔起的是一连串交织的思想,有了它们的加持,电影的含义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得跟动物一样?
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这部电影的分析过程中变得清晰起来。
下面的文字大概是尝试回答“作为人该如何活着”这问题的开端。
全文在知乎: 动物与人:电影《肉与灵》中的人性 - 三表叔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0184394
查了一下鹿在西方的寓意:1.生殖能力很强,象征着生命力 2.是基督的象征,寓意着圣洁和灵魂的力量,大卫国王将雄鹿作为灵魂向神的渴望的象征:“As the hart pants after the fountains of water; so my soul pants after thee, O God.” (Ps 42:1)而且根据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学说,认为人们的性欲望不能达到满足,然后就以另外的形式发泄出来,比如做梦,或者升华为艺术,或者就是用极端的古怪的方式爆发自己的性驱动。
性和爱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低级和高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感官和灵魂的辩证统一。
联想到大岛渚的同样阐述性与爱的关系的《感官世界》,相比之下此片更显女性导演的温情。
只和爱人做爱的原因是,没有爱的话交欢之后会感到空虚和失望,有了爱的话会感到充盈和希望。
摄影绝美。
和配乐一起把氛围烘托得很棒。
感动。
祝你今夜无梦,胜似美梦。
#女主的割腕手法是我见过最准确有效的# 梦境里的相遇,这一设置无疑更具戏剧性,但本质上大约还是同类的偶遇。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文明的现代它可以是社交平台上发散式地信号间的误打误撞,以及随之产生的相互慰藉;稍早一点可能是依托某个作品,一本书一幅画所承载的共性情愫或引发的相似认同;再往前溯,没有了外在媒介,大概就是依靠你的身体机能本身了——你们在河两岸视线的接触,你们在河中嗅寻食物时气息的交融,你们从河边经过时身体间的摩擦。
现在,这些久远的相遇方式出现在梦境里,于是注定有一个故事要发生。
其实无论何种文明下,男人和女人都在相互通过对方来认识这个世界。
从最初的试探,到被碰触的体验,那体验所给予你的,又让你不知不觉中想要进一步去主动尝试。
为显不狭隘,我们宽泛一点来说: 现实世界被所有物种长久地改造,最终迎来人类。
人类再不愿离场,并且不停通过技术和规则让它变得有序,通过总结和分工让它变得高效。
渐渐地,精简和细化使得我们置身于一个恒温世界,只要因果,拒绝过程,而这过程里包含的,也许有我们见识过,却试图规避的精神层面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悲悯之心。
内心世界是另一个平行世界,仿佛永远处在宇宙混沌时期,时刻有爆炸,或新生或毁灭。
它的运行看似毫无章法,被现实世界竭力排除的那些不可控因素都在这里聚集发酵。
你在纷杂的情绪线索里找寻自我,企图构建一个轨迹,好比将一个齿轮嵌进合适的位置,齿轮转动,属于你的人生故事开篇。
不知何时起,思维站上了统治躯体的地位,或者说不知何时起我们认可了这一角色设定,大概漫长的演变中再无其他颠覆性的新奇突变。
在我看来,进化让我们太过依赖言语视听,这些能力为思维服务,又凭借这优势狡黠地入驻并占据了思维统治地带。
因而当body 和 soul放在一起时,后者因某种天生优越感被追捧,而前者则被过分轻视。
我有一个主张,我认为触觉、肢体接触相对笨拙,但它们是一个更接近本能并且独立的认知系统。
就我而言,某些特定的时候,我需要通过亲密的肢体触碰来帮我确认某种喜恶的真实性,因为我并不能完全相信那些单纯来自思维判断的所谓爱情讯号。
如非必要,我不喜欢肢体触碰,尽管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被过分夸张地表现出来,正因如此,如果你的身体热衷于靠近另一个人并能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不经触感反馈给大脑直接得出的结论,也就可以当作是绕过思维统领方式对爱情存在的某种验证。
相对应地,亲密接触时的抽离感是我排除一个人或否定一段关系的最重要证据,对先前的思维判断结果拥有一票否决权。
最后的问题是,如果肉与灵分离,一个固定在现实一个只出现在梦境,你是逐渐舍弃梦境习惯现实呢,还是情愿把梦境当作现实来过活?
据导演所说“一个春日,他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同感?
”于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剧本他之前的几部片子也都是先有感觉,再有故事。
在看了一些她的采访之后,我感觉这个导演是一个非常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
而且和别的导演按照顺序写作相比她更注重一种感觉的传递 我感觉这个是很特别的。
她认为电影就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要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作为创作者的能量场。
写故事要写自己会相信的东西。
在搜索本片背景的时候滑到评论区,我很不喜欢他们用“两个孤独的灵魂”去形容男女主平日里的状态。
“孤独”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默认独自生活是一种可怜的状态,带着刻板印象和自上而下审视弱者的优越性。
而片中的女主玛丽亚,我认为她本身的生活状态是自洽的,无需照顾别人感受也能自己满足的。
自身的远离他人,引发的他人对其评价 她也可以完全不在乎。
因为她足够接纳自己。
而她本身的个性也致使她可以在每天面对死亡的血腥的屠宰场后仍“正常运行”。
所以我想她本身若没有遇见恩德雷,这种平静是无法被打破的。
这种状态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莫比乌斯环。
恩德雷也是,他手臂有缺陷但是他有自己的事业,在面对后面女主的主动说“自己带了睡衣”后他反而拒绝了她,可见他“宁缺毋滥”,猜测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选择了独自生活。
两个看起来本身对陪伴需求不大的人,因为在梦中的相遇而慢慢融化自己。
二人之间的感情绝对不是相互依偎和弥补心中空缺。
回到影片本身来说,肉体和灵魂是影片的片名也是影片核心想要探讨的。
导演用超现实的心灵相通般的“梦境”代指灵魂的相遇。
因为鹿本身是脱离人体介质存在的。
在梦里没有外表、没有语言,灵魂是通过鹿本身肉体的行动而显现的。
男女主几次在梦里的相遇本就带着灵性,他们感情在现实中的进展 两人的接触也都通过梦里两头鹿的方位行动 显而易见的交代。
影片开头两鹿的相遇 对应现实中男女主相遇。
母鹿在看到公鹿的瞬间回避、躲进草丛,指代女主封闭的内心和她对别人的防备。
中间两人感情逐步升温,公鹿母鹿从眼神交汇到行动上的前行。
后面男女主约着在男主家一起做梦,却睡不着。
对待梦(灵魂)的重视程度逐渐不及于现实(肉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这我觉得与许多解读相悖,他们在强调“相比于肉体来说 男女主更重视精神上的陪伴”。
但是影片里男女主对于深层心理的交谈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描述他们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有去比较,他相对客观的描述了每一个阶段对于肉体和精神配比上的不同。
故事发生在屠宰场这个空间也极其有意思。
牲畜因为不会说话或者长相同人类差别过大,人们总是会默认他们没有灵魂,利用他们的肉体去赚钱。
每天面对众多死亡,只显得麻木。
影片中拍摄这些的镜头是极其客观的,大多是固定机位。
牛的死亡、流血对于人类而言并没有什么可惜的,但是唯一产生灵魂的瞬间就是女主用手去抚摸牛身体,它们不再只是一个环境道具。
在一个肉体极度被摆在明面上的地方,女主对于肢体接触的抵触显得更加锋利。
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视听。
感觉他是以一种极度客观的方式去记录整件事情。
构图上多用线和面去进行空间上的分割,玛丽亚和恩德雷在最开始相互存有芥蒂的时候他们之间总有空间构成的线将他们切割,是他们关系的外化体现。
梦中的鹿反而有很多跟随运动的镜头,变得更加主观。
片中的画面大多是冷调的,但是也是在梦中蓝色更加饱和。
现实的客观和梦的主观交织,给人更大的反差感。
其实之所以为什么想起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感觉我和片中的玛丽亚产生了共鸣也不只是我,我觉得玛丽亚是每一个人,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去所谓正确的方式和别人交往,不断地改变自己,在动物兽性的肉体的和本我灵魂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读书时有人介绍了这部电影,今天有幸找到了资源看了一下确实经典,也让我对匈牙利这个欧州小国刮目相看。
回到正题, 电影写了两个怪人或者说是两个弱势群体中的人:一个身体有残疫少了一个臂膀,一个精神上的残缺自闭症强迫症的患者。
因为有着共同的对爱的期待、共同的对爱的渴望、做着相同的梦,最终实现了肉与灵的融合。
电影以它特殊的形式告诉人们:爱不分男女,不分健康与赢弱,它属于人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爱分 给别人的同时也上自已也获得了爱,关爱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
下面我就围绕几个关键词说一下自已的感受:1 “ 真实”与“包裹”。
剧中的两个主角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说话没有修饰、坦诚毫不避讳,可是都不受待见,因为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触痛听者的自尊或者说影响他们的外面形象令人难堪,一般人往往习惯把自尊和形象设置成不可触破的底线,谁愿裸体见人呢?你说了真话就是揭开了人家的外衣叫人情何以堪。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人人都不说真话,那这个世界又是何等的虚伪呢,人活在这个虚伪的世界又如何不累呢?
看来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还真是个挺有技术含量的事。
所谓“话不说尽事不做绝”中的不说尽就是这层含义吧。
最可恨的还是那种人:把自已不可告人的、或是恶毒意思用美丽的语言包装起来让你明白而达到自已的目的,如剧中人事经理的妻子没有叫女主喝咖啡的说成叫了,本来出去干不干净的事却说成是光明正大的事,还有那个警长,说“上次的肉确实很好吃”表面上是恭维但其时是索贿。
真实是不用包裹的,而包裹的往往不真实。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用虚假包装的美而是缺少简单的真实。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也要注意:说真话的人不可怕,最怕的是总说好话的人,说真话可能伤人一时,说假话可能伤 人一世。
人事经理的妻子也好,警长也罢,他们灵魂都是肮脏的,是社会上地地道道的渣滓。
2 “歧视”与反抗电影中处处充斥着“歧视”的内容,有健康者对对残疾者冷落与不屑,有合群者对孤僻者的蔑视与高傲,有对大众所谓的异类的挖苦和孤立,还有文明人对粗野人的居高临下与敌视,还有年轻者对年长者的不以为然。
歧视是缺少爱的表现,是每个人不太在意的那种“平凡之恶” ,歧视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反抗、是斗争、是互相无休止的伤害(比如剧中男主对心理医生的傲慢态度以及那个狗眼看人低的饭店服务员反应)。
剧中用男主在考察新人时出的题目:面对那些牛的命运你是否遗撼来规劝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尤其是对那些弱者,请你给一份同情、怜悯、包容、体帖和关爱,少一点漠然、无视、冷酷、傲慢与偏见。
人也许和那些牛一样有着品级的区别,生命长短的不同,但有着一样的旅程相同的归宿。
你在贬低别人的同时也许你同时贬低的你自 已,视已若菩萨视别人如粪土的人永远不会走得太远(心理医生和高跟鞋坏了的暗示)。
爱无疆可容万物,水无形而润众生,爱可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带来和谐、带来祥和。
生活在一个冷若冰雪、处处泥淖的世界里谁又能幸福呢?
降低身段做事、卑微做人、管住你那厌恶的眼神,咽下那些恶毒的言语,牢记位千毁销骨这句话,做对人有益对已无害的事。
另外《水形物语》表达的也是这一内容,《寄生虫》表现的亦是这一主题,艺术要为最底层的弱者说话、呼号,这些作品的确完成了它们应有的社会使命,赢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
3 “自卑”与“自尊”通常人们认为自卑者往往是自身的某种缺陷,其实不然,最大的原因是他(她)们过度的在意自已的缺陷、是过度的敏感于自身的不足、极度的自尊所造成的。
常话说人无完人,谁都有自已的长处也有自已某些方面的短板,你过度关注它往往事与愿违,莫不如敞开怀抱、拥抱遗撼、正视不足、承认问题所在,要看到自已的长处,要自信、对人待事不卑不亢。
就象影片中男主问女主电话号码那样人家说没有不一定就是人家想疏远你,可能他真的就没有,凡事要向好处想这叫阳光做人。
遇到误解要冷静,能解释解释,不能立澄清的不要着急放一放,多一天天塌不下来。
你需要别人的体谅那你就先宽容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要遇到伤害便躲在阴影中阴暗处,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我惩罚,要有承认错误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能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接受未知领域的挑战,不能畏手畏脚畏缩不前。
4 “性”与“爱”电影表面的内容是性与爱、肉与灵的关系,电影以男女之爱来讲述我上面解读的社会之爱,那是人间大爱。
当然夫妻之爱本身也同是电影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的是这方面的意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
性和情是夫妻之爱的骨肉、是火与柴一样的互生共存的关系。
没有情的性是不道德的,没有性的情是不长久的。
缺少性的情如绝了泉水的一潭死水迟早干涸即便勉强维持也是家如槁木人如死灰,没有情的性注定是销烟不断、满地狼籍、雷光火电、你偷我骗,即使近在咫尺也是同床异梦、形同陌路。
电影以男主女主来表达有情无性,用人事经理夫妇表达有性无爱。
起初的男主女主虽有着相同的期待、相同的渴望、做着相同的梦,志同道合的姻缘本来可以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享受生活的美好,但缺少了性爱而让彼此心若冰雪覆盖、若即若离躲藏于阴暗之中。
相反那个人事经理觉得只有旺盛的性才能把爱人留在身边,揽家务、吃补药、弄交配粉、疑神疑鬼最终弄得筋疲力竭、心神疲惫。
最终还是被女人看不起,他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性与情就如人的左右手,少了哪个都会顾此失彼,实现性与情的融合家庭才有了命力。
最后再一次提醒网友们。
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如果某一天两个人中有哪个忽视了哪个方面,请另一位象女主一样把另外那只手拾起,爱一个人不是说彼此说爱你那么简单,是真正把对方放到心理,在乎他便记住他(她〉每一句话,优愁他的优愁寂寞着他的寂寞幸福着他的幸福,做心灵相通的知已。
并记住只要爱就没有卑微,爱是云性就是雨,爱是雷声性就是闪电,爱若是一汪清水,性就是那涓涓细流,婚姻是爱与性、肉与灵的连体姐妹,撕裂之后便是死亡、便是破败。
5 诚实做人,真诚做事。
剧中男子主人公虽有一些缺点,比如他们都过于敏感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反应,有自卑的一面,但他们是好人,是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那种好人。
二者最大优点是: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他们都坚守原则、坦诚相待、做人守原则有底线,并能及时反省自已的过失并勇敢的去面对去改正来获得对方的谅解,对别人犯的错也不记在心里淡然处之,谁能无过呢,对亲人对朋友谁都可能做过错事,如果都象女主那样尽心的去补救谁又能不原谅呢?
搞卫生的老人也是这样的好人,这样的人利百物而无一害奉献的都是爱,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粘合剂,不管他们强弱、俊丑都是天使。
女主躺下,白墙溶接焦外的食堂门墙……被音乐唤醒时镜头缓缓推向为蓝墙所簇拥着的红灯……深夜窗外车灯在屋顶上投下摇曳的光影……美不胜收的画面下,奇幻的灵肉关系在涌动。当我的手也残缺,我们合二为一。鹿鹿太好看了,风入松林的那抹绿。
关于感应与沟通、围困与释放的现代童话。影片质感就像女主的性格:三无,逼人的空灵,还有强迫症般的精准。构图与光影精致得恐怖。由始至终充满各种意象的电流、磁场和重力网,所以节奏虽然舒缓,张力却始终饱满。结局有种《天使爱美丽》既视感。
《肉与灵》的"反弗洛伊德"梦境意味着它的非理性与纯审美作用,它隐去当下炙手可热的"政治正确"潜文本或读解为现实与诗性两个世界的二元对(并)立,"动物"充当游走于二者间的媒介。形而上却又并没那么形而上,生成—动物被用作近乎于东方灵性意境——阿彼察邦或者日本电影。盐罐与乐高的物语?
其实也不讨厌啦,就是“如果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嘛。有点像小女孩做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女性导演的视角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整体略显单薄、走向无奇了,撑不起两个小时。或许拍成短片就足够,也效果更好
真美呀
3.5
异床同梦 比情欲更玄的是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
梦里变成动物谈恋爱,这个想法还挺有趣的,变成鹿是因为啥,有什么典故吗?这是两个在现实中相对“正常人”缺了点什么以至于无法正面交流的人,先用一种玄幻的方式来表明爱情源自精神需求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逻辑,因为最后还是以人的形象在交流和ox,所以神交的意义就是划领子吗?不然他们完全可以在
这是实验电影么?女主好漂亮,不过有点拖沓,所以性是解决男女问题的最终办法么?
#桃花岛影展#唯美与无聊齐头并进,血腥屠宰厂和冰雪宁静天地两线穿插。性冷淡的画面和缓慢的节奏下居然意外地能感受到强烈的欲望,也许是来自于畸形的心理,残疾的身体,软绵绵的生活,暴力血腥的宰杀。选角很棒,大叔系爱人,两个人的眼神都很清澈,女主的尤其分散,像小鹿一样。白雪茫茫的树林中的拍摄太美妙,把人一段简单的过往升华到如入玄幻之境。两星是因为对画面暴力和长镜头捕捉到空灵之感领会无能。
沒有安插一個吃素的角色出來嚷嚷咄咄﹐真是謝天謝地。
哲学所形而上探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最终在《醍醐》至粹的爱情里轻巧的由梦境搬回了现实。这部同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看似小格局的作品倒置了《肉与灵》间的辩证关系,反而结出了完美的成果。在冷与暖交织的纯净大特写之下,即便是随处可见血腥的屠宰场,极致入微的生活化细节也无不发散着内敛的张力和诗性。
他们的肉体要是天各一方多好
有词语叫同床异梦,这二人却在不同床时候是同梦的,结果同床了,梦没了……
霸道肉联厂厂长和他的迟钝超忆小娇妻
交流障碍且强迫症的女质检员和手残的屠宰场总监从梦中交流到身体接触的玄妙爱情。从前半段折射精神、场面调度精细的森林梦境和代表身体性、纪录手法捕捉的屠宰场日场的平行间引出核心,在人与动物间建立道德、物质和情色方面的不寻常联系,对亲密情感的恰当控制和强烈的意象冲击出色维持着悲喜剧效果。
前半段叙述上很像诗经中的赋比兴,冰天雪地中两只摩挲的鹿奠定了全片冷冽但不失温暖的基调,观看的过程中时时有看阿基的感觉,画面的疏离、动作的冷幽默、人物之间缓缓流淌的关系,但相比阿基来说,还是不够简洁,略显拖沓。
小品还是拍得挺美的
摄影很好,想法也还好,但总觉得这个拍成半小时短片就可以了,两个小时真是……
世界上是有一类人是失去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