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对黄磊很有好感,无论是极限挑战,向往生活都是非常爱看的节目,黄磊在里面的表现智慧而有思想。
但没想到导演的处女作这么差,淡而无味,虚假充满程式化电影语言。
汽车一刹车就碰头,电话响半天了还在气喘吁吁,假的不能再假。
通篇剧情淡而无味,据说是翻拍日剧,也难怪像日本料理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寡淡。
其实作为家庭伦理剧一样可以拍的很好。
这方面应该学习韩剧而不是日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之所以叫好又叫作,根本点在于真实,剧情虽然同样没什么大的起伏冲突,但都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了解的家庭真实生活,从而很有认同感并能从中有所领悟。
这才是家庭伦理剧的立身之本!
否则既不像偶像剧一样童话唯美,又不像引进大片一样的离奇火爆,凭什么得到观众的认可?
能喜欢日本料理的无脑流有几个人?
这种片子也就是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能看的下去了。
在近年来最好的“五一档”,四部国产片《喜欢你》《春娇救志明》《拆弹专家》《记忆大师》质量都不低,就连广电总局电影分局局长张宏森都在深夜发朋友圈为四部影片叫好,在文末,张局长也顺道表扬了即将上映的黄磊的《麻烦家族》和陈嘉上的《荡寇风云》。
这无疑让人对黄磊的《麻烦家族》更加期待,该片翻拍自日本知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只是看完《麻烦家族》,笔者却不得不遗憾地说:如果这是一部原创电影,勉强算合格,可如果翻拍却还只有这个水准,那就是平庸了。
用一句话评价就是:《麻烦家族》翻拍的原作,本就没有什么翻拍的价值;而黄磊的翻拍,更称不上成功。
豆瓣的热门短评里有这么一条“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但我想说句冒犯众人的话:这个评价虽然如实评价了《麻烦家族》,却高估了《家族之苦》。
不少中国影迷对山田洋次的印象很好,一方面是山田洋次早前执导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另一方面,山田洋次步入创作的晚期后,他的一系列作品延续着小津安二郎的主题和创作风格。
就比如他的《东京家族》就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再如这部《家族之苦》,主题也是家族和家人,风格上也有浓厚的“小津味”,比如居酒屋、絮絮叨叨的老头、吵吵闹闹的子女、固定的镜头、大量的中景,包括电影中出现了小津的《东京物语》。
作为跻身世界影史十佳导演的小津,是许多中国影迷的“心头好”,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也因此圈粉不少。
但总体上说,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都是缩水版的小津,远远达不到小津的高度。
根本原因就在于,小津的家族主题创作,有着对家族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就比如他的《东京物语》,就向我们揭晓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常常伴随着牺牲上一代这一个令人心酸的发现,这个发现才是真正的“家族之苦”。
但山田洋次的家族主题创作,对家族和家人的理解,从来就没有超脱约定俗成的想象:比如家就是几代同堂,家就是闹腾的,家就是吵吵闹闹之后还能够和好如初。
换句话说,山田洋次的作品就像是《读者》,即便他有非常纯熟的技巧,但讲述的故事却非常“俗套”,他的家族题材故事甚至还不如是枝裕和的有味道。
《家族之苦》就是一个典型。
年迈的奶奶突然向爷爷提出了离婚,老两口闹矛盾,就把三个子女也都卷进去了,家庭会议的一番争吵后,爷爷昏倒,奶奶突然就想开了不离婚了,于是皆大欢喜。
电影讲述的还是要对家庭付出、要包容。
这些道理当然都是对的,只是这种“对”太宽泛太笼统了,反倒少了真正细微的发现和人心触动。
因此,《家族之苦》本就没什么翻拍的价值和必要,翻拍它还不如翻拍中国的家庭肥皂剧《家,N次方》《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来得接地气。
这是黄磊走的第一步错棋。
《家族之苦》这样平庸的题材之所以有传世之作的架势,这得归功于山田洋次杰出的导演技法,无论是演员的调教、布景、色调、镜头的结构还是剪辑,都非常有味道。
但黄磊的《麻烦家族》中,只借鉴了剧本,导演的技法他是一点没学过来,整部电影扑面而来的电视剧气息,没有一点镜头技巧,结构和色彩上也没有任何讲究,实在是太过粗鄙了。
一直以来,黄磊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演员,一方面他自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他执导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天一生水》风格上都有着浓重的文艺气息,也非常有特色;另一方面,他的确有种书生气,无论是他在《似水年华》《橘子红了》中的角色,还是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均是如此。
观众不免期待《麻烦家族》会有些不一样,但黄磊没能达到预期。
《麻烦家族》是他的电影处女作,结果他是在“自找麻烦”,把招牌都搞砸了。
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精致的小点心从来就比大锅饭更考验人,就连黄磊都掌握不了刀工和火候。
这也再次提醒了那些想要跨界当电影导演的演员、歌手或闲杂人等:电影真不是你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想导就导的,圈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跨界请谨慎。
——首发荔枝时评——
一开始看到整个电影的开场的时候就突然感觉怎么跟电视剧这么相似,慢慢看到后面越来越多大嫂对文远的抱怨的时候,还以为之后会展开成,大嫂也开始吐槽自己为家庭付出,却没得到应有的尊重,然后也开始闹离婚,但是后面发现其实并没有。
抄袭不抄袭的这个事情现在先不提,就整个电影而言,如果要突出温情,那么至少应该拍出来的感觉是,虽然吵闹,但是温馨。
如果要突出家庭矛盾,那么冲突至少应该在剧烈一点。
再来说说演技,里面应该是点睛之笔的妈妈演技过为平淡,表现出温柔的人物,有千万种演法,她选了最差的那一种。
说实话,其他人的演技也一般,整部剧就演员而言,除了李立群老师,都展现出一种没有演到位的感觉。
黄磊真的,不要拍电影不要导电影了吧。
说实话,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会这么低,但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看到黄磊认真的对各个角色的深入表现,包括每一个细节,一部电影展现的不比电视剧差,紧接着把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描写得这么紧凑。
毕竟也是商业化的电影需要很多噱头或者说很厉害的演员去引导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但是剧情不可否认的需要有一些狗血或者说大家司空见惯的套路。
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可以从头到尾感觉到黄磊用心刻画了每一个角色,让每一个人的故事充满色彩,再将整部电影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想不通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低,觉得有几部国产电影能有这么完整的故事性或者角色刻画,真想知道你们的高分评价是从哪里开的评判标准
喜欢黄老师这个作品,于情于理都是好作品。
人终有一老,功名利禄青春健康一无所有,却要度过二三十年漫长的时间,没人关注这段时间,没人替老人说话,也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你在乎不在乎,老年生活都是一个部分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作品都说出了大多数人应该知道的话你承认不承认,都躲不过要面对这里面说到的问题
随便翻到的免费电影,刚看两分钟就觉得不对劲,气氛和语境都十分不恰当,看到酒馆老板娘的走姿,我就在想日本那部电影了……到了离婚书出场,已经可以完全肯定是同声翻译剧情……剧是完全看不下去了,情节硬尬,完全不考虑实际国情!
在下只能双膝跪地佩服资本运作!
感情你们真当大家都没看过原作,审美都靠你们来提拔么!
里面还有史航老师客串了下,您就不能稍微顺带着点拨一下下?
也许你们晚上都吃好喝好了研究剧本的时间,是奢侈儿不存在的。
抱歉发了一堆牢骚,我激动了。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来爱我呀
麻烦家族 (2017)4.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家庭 / 黄磊 / 黄磊 海清
家族之苦 (2016)8.12016 / 日本 / 喜剧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
豆瓣上黄磊老师这个《麻烦家族》只有4.5分,正好我跑步的时候需要一个不动脑的片子杀时间,就打开看了。
看完了说实话,比想象中好看啊。
不过,因为没看过原作,所以不知道原作有多好,但是这个翻拍后的作品呢,应该不止4.5分吧。
当然实话实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看之前的期望值压的太低了。
所以,看完了觉得不错。
首先,想说李立群老师演的真的太好了。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看李立群老师演过的电视剧,比如非常古老的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后面陆陆续续的都有看。
但是,这次看到李立群老师演的这个糟糕的老头子,还是觉得他真的很厉害。
角色演的非常生活化,把那种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讨人厌的老头,演的活生生的。
看电影的时候,都在想当然要离婚了,谁喜欢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啊。
真的是不由自主的会被他带入戏啊。
所有的角色里面,李立群老师真的演的最好了。
其次,整个剧情来说,大部分都本地化了,虽然有一些地方其实不是很顺畅,但是可以看出来黄磊老师尽力了。
小岳岳、何老师、孟非的出场也没有硬是胳肢大家笑,都是起恰如其分,不喜欢的人也不会特别反感;还有父亲晕倒之后,家里面几个儿女的慢动作的环节,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把几个角色的性格都表达的很好;魏大勋和女朋友之间这一对儿也不错,很有氛围;而且魏大勋在这个片子里面的表演虽然仍然稚嫩,但是已经算是诚恳了,不像在另一个片子里那么生硬。。。。。。
但是不得不说,也许是翻拍片,还是有一些勉强的地方。
比如,大嫂到底是做什么的,听她自己说是会上课,可是实际上她表现的好像是家庭主妇,感觉像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全职主妇,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大嫂是长在厨房里的;比如,在中国,当父亲中风抢救的时候,其实是不会发生大哥、文静、冯万立这三个人那样一起讨论追悼会、目的的事情的,真的不会,即便是心里想了,也不会在那个时间点讨论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比如,母亲的角色其实有点失败,她在片子里面更像是一个符号,与儿女、丈夫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单看片子里面的表现,其实看上去出问题的也许是母亲这个角色。。。。
最后,说一下最在意的一个点。
就是黄磊老师在这个片子中,个人认为最失败的一个点:片子主题没有立好。
也就是说,对于母亲提出的离婚的原因、理由,都没有很认真的讨论和思考。
看上去母亲想离婚不过是因为常年堆积的琐事导致的爆发,儿解决的方法就是来自父亲的感恩。
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片子最跟本的东西,被黄磊老师模糊掉了。
所以,整个片子体现出来的观点,更像是一个传统家庭的独断专行的中年家长,对于家里面发生的事情,无视根本原因,而强行和稀泥。
也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点诚恳的思考,缺少一点对夫妻感情的真诚,所以这歌片子就感觉上有点油腻。
好笑的点也是有的,用心的点也是看得到的。
但是,就是没办法让人共情,不会让人感动。
作为黄磊老师的综艺粉,其实他很多的观点都是非常熟悉的。
说真的,观影的时候,他和迅哥儿并没有让我出戏,甚至觉得魏大勋被他调教的也不错。
但是,当看完这个片子之后,坐下来认真的思考之后,感觉不管是在综艺中说了多少精彩的话,但是真正体现到一个具体的作品中,就会发现,黄磊老师也许说教多了些,真诚少了些。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这是个平稳的电影,没有快节奏的BGM,没有峰回路转的剧情,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都有着自己的苦和甜,笑和泪,这就是生活和家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
老父亲退休在家,忙了一辈子,打算着玩乐度日,老母亲也决定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两个老人各忙各的,无形中总有隔阂。
父亲不知道,只以为一切如常,平淡是福,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邋遢粗俗都落在沉醉于写作、言谈举止日益高雅的老母亲眼里,不满,越积累越多……大哥就像年轻时的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妻子在家专心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他则日日忙于出差工作、陪同老板,三天两头不见人影,想要去看看孩子的球赛,还得特意请假,挪出来一个下午。
大嫂温柔贤惠,家头事务理得头头是道,细致地观察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将孩子教导得乖巧多懂事,对待老人亲切有加。
二姐与姐夫三天小吵,五天大吵,嘴里嚷嚷着要离婚,其实却从来没有动过真气。
虽然姐夫赚钱不多,经济多靠妻子,甚至被岳父嘲讽“吃软饭”,但两人的感情从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过着彼此心心相印的小日子。
二姐的娇气、对待姐夫的“颐指气使”,都是姐夫宠出来,尊重出来的。
小弟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是个护士,她很会关心人,在乎着家里的事情,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一员。
如果没有“爸妈离婚”这一出波折,这哪里叫做“麻烦家族”,简直就是“模范家庭”。
影片中的北京风貌十分明显,特色也十分清晰。
请的演员虽算不上炙手可热,但是每个人都将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呼之如出,配合着电影日常生活一般的平缓节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传说夫妻的婚姻有三个坎,第一个在一年以内,小夫妻会因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对双方印象的幻灭,总会有各种矛盾,第二个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半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母亲使尽浑身解数,而父亲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也不是空穴来风,初为人母的妻子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状况频出的幼儿,一边又要回应像个大男孩一样需要关注的丈夫,丈夫甚至有时候还要吃孩子的醋,如果伴随着婆婆对自己各种育儿的意见建议甚至不满,这样的生活当然就令妻子丧失生活的勇气。
第三个坎恰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双方都已经退休的时候,常人都认为这时候的夫妻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互相迁就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分开?
眼瞧着人生都要到头了为什么还要闹矛盾。
可恰恰是双方都退休了,无所事事,一下子人都空虚了下来,累了一辈子,总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辈子将要结束,回想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成,才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抓住人生的尾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伴侣能够经历各种波折,最后仍然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退休后,一起走遍山山水水,做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仍旧关心彼此,恩爱和谐。
就像老爷子后来说的话:恩爱恩爱,夫妻之间,就是要感恩才能延续。
没有理所当然,携手一辈子,感谢彼此的包容和迁就,没有那么难。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虽然很难说好,但至少情感层面很真诚不烂,即使是看过原版片子,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有黄小厨粉带着光环看,我觉得还是很值的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原版电影带着浓厚的日式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出离真实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方式在日本电影、戏剧中是主流,很多人说这是日本演员的舞台剧传统导致的,但这并不能解释中国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电影化是另一个样子,只能说,日本电影、舞台剧本身就有一个先于表演框架的表演立场,即出离真实生活以一种表演的逻辑代入剧情中的生活本身,而不是融入它而麻烦家族则从生活细节,到表演本身都做了一番中国式的完全改造,让李立群老师去完成一个完全戏剧化的人物恐怕比现在的表演状态还要简单得多吧(比如东海龙王和欧阳锋,不过最近电影里这种怪老头儿的形象都成了金士杰专利),其他人也是如此,但或许反倒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更像是大银幕上的电视剧,这里就马上凸显出一个矛盾——日本电影的日常化题材由于充分的表演异化而能够在剧情很日常的节奏下完成符合电影节奏的表达,但中国的日常化题材,如果不加入更鲜明的节奏要素和表演放大技巧,就很容易变成电视剧。
而更要命的是,这是黄小厨第一次拿执导筒。
应该说黄小厨在细节台本设计上,还是符合中国家庭日常节奏的,但整个故事 的叙述方式却还是逃不开日本电影的影子,这让这部片子虽然做了一些加强内在关联的努力,仍然呈现出一副非常松散的形态,不过好在这部电影把梗放在了那些平时生活中细节到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去注意,但是被提点出来还是会有很大的共鸣的一些点子上,让这部至少不太烂的平庸翻拍多了一些亮色。
而且值得提的是,除了一些直接的滑稽安排——日版的林家小不平和王迅正好之前都是曲艺工作者,很能调动气氛——之外,电影玩梗的方式其实还有点儿高级的,很多包袱都有中国传统曲艺的特色,有个小弯儿,不点破,但在生活化的叙述中不经意掉出来,正中笑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7-7.5吧,及格以上有亮点,良品未满,其实更适合放在中央六的那种小制作数字电影平台去播
虽然电影的结局有点仓促让我有点失望,但是整部电影却是让我笑中带泪,泪里含笑的看完了的。黄老师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家庭生活,然而这个家庭生活却更贴合实际。
一开始我还以为小儿子找了个韩国演员来演呢。后来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他其实是吉林那边的。难道有朝鲜族的血统?哈哈哈魏大勋
豆瓣戾气太重,在优酷弹幕一片和谐。很好的电影,细节很到位。夫妻之间就是要念恩,恩爱,没有恩哪来的爱。谢谢我身边的每个人。
期待
黄磊当年自编自导自演《似水年华》,用现在的话说,牛逼炸啦!
老倔驴
没看过原版电影,但我觉得这部片拍得挺不错的,也挺贴近现实生活的一部影片,夫妻双方如果没有相互包容,那这段婚姻势必会走不长远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是夫妻之间最基本的原则,另外给片中的妈妈饰演者点赞,这种既平静又得表现出无奈的表演着实精湛
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厉害了黄老师!
演员演的很好很到位,弥补了剧本的弱智,一个老太太居然能厌恶她已经看了一辈子的老爷子的恶习,既无缘无故地恨了,又无缘无故地撤销了恨,到哪说理去?这个麻烦家族的片名也弱,听着是个恶搞片,哪知却是温情片!
故事挺紧凑 就是… 好像感觉 非常仓促 貌似是超平凡的爸妈闹别扭的一天
95%的汉化,人设、美工、台词、表演。中国阿姨即使不跳广场舞,也不会去写作班吧……
翻拍剧,翻成这样很不错了,李立群的老爷子比日本的要出彩。
哎,愚蠢之极的电影,黄磊还是去演电视剧吧,不是说你排了几年话剧就能做导演的,没有任何电影感,缺失一切有效的电影语言,糟蹋山田洋次的剧本,节奏拖沓,叙事绵软无力,很多情节都无趣生硬,本土化基本为零,全片甚至不如一部两个小时的电视剧精彩,日式情感生活流沦为低级婆媳剧,尬演尬拍没救了
按照山田洋次原封不动地来,但看得仍是挺欢乐的。可惜黄磊大哥的笑料比原版的西村君少去了太多。片中,二女婿的那句“当男人不易啊”以及《幸福的黄手帕》也是对翻拍了人家的电影做出了应有的致敬。
整体在描红、临摹,却也演出点儿本土特色。细节有至有缺,作为电影看瑕疵不少。可贵的是终于有部适合介绍给父母看的华语新片了。丰富市场的意义超过片子本身,我们的电影已经太单调,抛弃太多人了。
演员演的好做作 我觉得如果老人离了婚故事会更好些 有空去看看原版
经历了情感危机、矛盾调解、出轨调查、嬉笑怒骂,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家人之间亲情和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一看就知道是小成本电影,品质感非常差,但是有原日本版的基础,剧本不会太差。片子的演员阵容和宣发看起来不错,回本不成问题。但是黄磊老师啊,观念怎么觉得有退步呢……
其实我觉得不是那么的差,除了结局,老咖的表现还是值得夸奖的,改的还是挺本土话的,老一辈的父母离婚我们是否应该支持,真的是个可以讨论的点,应该说提出来奶奶的不是,只是一点小问题值得离婚么?大半辈子都过来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日本还是很相似的,值得思索
好想采访一下黄磊中年突然垮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