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由罗德里戈·科尔特斯于2009年执导,该片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制作成本约30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1900万美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保罗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手边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而自己仿佛是被关在了一口棺材中活埋在了沙漠的某处,从而开始摸清原因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初中的计算机课上,当时我处于对电影很好奇的阶段 ,于是想了解一些比较猎奇的电影来“开拓眼界”,就恰好搜到了这一部,《活埋》的营销策略就是很简单的一人一场一故事,我当时就是被这个概念吸引来了。
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我一度压抑了一周左右,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短短90min的电影居然可以表达如此多且深刻的东西。
所以称这部电影为我的影史启蒙作绝对不为过。
首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场一故事的电影,在这之前也会有《狙击电话亭》这种专注于一个人物的电影,但无论如何也有出场的角色。
而这部《活埋》所有除主角外的角色都只是出现了声音,整部电影观众目光所能及的只有主角在棺材里“蠕动”。
甚至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声音都是由一个声音演员完成的。
接下来我会就其开头的简单视听氛围分析、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幕后的拍摄技巧三个方面来解读《活埋》为何能够塑造如此压抑的氛围感...
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省钱能力序幕视听氛围简析这部电影不像好莱坞商业电影有着较为严格的故事结构,整部电影市场95min,在开场用了8min交代清楚了人物所处的棺材的具体情况,24min左右大致交代清楚了所有的出场人物。
后来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幕的区分,而是把保罗这个人物的失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表达出来,我们能够在后来看到他因为外界时而充满希望却又失望的真实状态。
这也是电影后半部的整体结构... 影片的3min8s片头结束,电影进入黑屏,直到22s后影片才出现了第一次喘息声,也是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剥夺了观众视觉听觉体验后的第一次释放,在黑暗中挣扎了1min40s后终于出现了打火机这一唯一光源,而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怪异的视角。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通常说第一个镜头往往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从这个镜头便确定了整部电影在黑暗中求生的开始。
在保罗的不断挣扎下,5min41s时影片出现了第一次剪辑,6min8s保罗终于念出了本片的第一句台词“Help” 观众也终于能看到不同角度下的保罗,此时打火机微亮的光只能照亮人物一半的脸,我们始终也无法窥探棺材的全貌。
观众第一次跟随保罗看到棺材的大小导演在这一阶段没有向观众展示出棺材的全部样子,而是让观众一同代入这种闭塞的困境,可以说前几分钟的压迫感就塑造了压抑的氛围感。
直至8min40s我们通过导演的一个环绕镜头终于彻底了解了整个棺材的构造,也终于知道主人公所处的一个位置。
至此本片的序幕部分结束,在这一部分主要将观众和保罗放在同一起点出发,一同摸索着自己被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镜头因为区域的未知自始至终都处于特写的状态,影片从这一刻就在传达危机和压迫。
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 在把观众和保罗丢入这个棺材之后,我本来想用起承转合来分析接下来的故事层次,可是我发现接下来我一直在跟着保罗的心境来起伏,这种失望和希望此起彼伏的状态就是接下来导演玩弄或者说掌控观众情绪的重点。
在9min34s时,引出电话这一重要道具,由此开始进入“小小的棺材,大大的阴谋”的叙事模式。
在保罗拿到电话后给包括但不限于家、老婆、FBI、911、CRT公司、美国政府、伊拉克人质解救小组打去电话,但不是没接就是毫不作为。
直到保罗打给了绑匪,注意此刻的镜头角度罕见的以一种棺材外的偷窥视角来拍摄,我们只能从缝隙稍微看到保罗的神态,这也代表了绑匪的神秘感。
打给绑匪时的棺材外“偷窥”视角也是从11min15s接电话开始影片才出现了低沉的配乐,镜头也变成了很超现实的180度俯视整个棺材内的场景,此刻观众像一只眼睛一样注视着保罗,身份从跟着保罗一起仿佛变成了美国政府的漠不关心。
俯瞰在20min左右,绑匪给保罗设定了9点前500万的目标,此时人物开始出现除了生存外的困境和唯一的解决办法,但镜头好像丝毫没有给保罗和观众一丝希望的机会。
在知道结果后保罗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镜头也是一个缓慢的拉镜头拉远棺材。
之后的情节就是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无论是人质解救小组告诉保罗被在乎的希望,还是不断陷入的沙子造成的绝望,我们一直在跟着保罗去沉浸式感受被活埋的感觉。
即使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影片的拍摄也没用重复的镜头。
这也是《活埋》能够有如此高的完整度的原因,导演几乎把所有能够表达保罗困境状态的特殊镜头都表达了一遍。
无论是不断接电话时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还是制造混乱感的360环绕拍摄、对于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红色灯光带来的危险警告、以及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等等...导演利用这些不那么常规的镜头语言设计向我们表达着人物的危险和挣扎的状态。
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
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
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幕后的拍摄技巧《活埋》虽然表面讲的只是一口棺材里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能从很多镜头中找到蛛丝马迹,棺材从开始的闭塞逐渐变成了后来的扩大。
纵深感不像是同一口棺材导演也在幕后花絮中解释,美术道具组制作了70多个不同的棺材来满足不同的拍摄角度。
演员爱德华·格劳展示可以在棺材中调换位置棺材中光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导演的解决办法是在不拍摄打火机特写镜头的时候让演员用三个打火机一起营造光源,这样也能满足灯光的要求。
还有太多太多,就是这些才让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变得很高,不单单是题材才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压抑的感觉,更多的是导演这种“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设计让观众真正的沉浸式。
这是我时隔6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压抑感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去沉浸着感受角色和人物的心境,也发现了这部电影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对政府部门的讽刺于我而言只是最普通的一环,更多的是人物在失望和希望之间的不断跳跃,那种绝望感觉的实际视觉表达和让观众一起沉浸的氛围。
恐怖分子的活埋:美国的入侵,让他们失去家人,陷入战乱。
5个孩子死了4个,他经历着活生生的现实“活埋”,同样是让人绝望、无助,采用极端手段进行报复,影片一再强调他们只为钱,但却不只是钱的问题。
美国人的活埋:像保罗这样死在伊拉克的人不计其数,保罗死了,他的家人失去了他,又何尝不是一种“活埋”。
公司热的活埋:出了事,解除合同,这种人情的冷漠是商业社会的恐怖分子,他们的手段比恐怖分子的活埋显得更残忍和没有人情味儿。
无数个保罗在为那些所谓的政治利益、国家利益、金钱利益“埋单”。
看到结局我忍不住哭了,PAUL的死法无疑是我目前认识的所有死法中最惨不忍睹的。
如果明知道自己一定会死,谁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
让全世界知道自己死得多惨,身首异处,活活闷死,死之前还要不断被骗被踢皮球。
没有,不会有人这样做。
PAUL就是相信自己还有活的机会,相信真的会有人来救他,在乎他的死活。
才不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逃生,和蛇对抗,费尽心思拨通一个又一个电话,解释自己的惨况一遍又一遍,甚至拍下录像请求援救,死前割下自己的手指。
即使老婆孩子不接电话,即使母亲已经痴呆得不能对话,即使被FBI糊弄,即使被公司无情辞退,都不重要,最重要是还有生的希望。
这些生的希望听上去多么诱人,感觉它们就在棺材外面,只隔着一层木板,下一秒,它们就会实现了。
小学的时候听过一句话:“睡在针床的人还会在意天上掉下的一根牙签吗?
”的确不会。
这根牙签好比PAUL遇到的困难与绝望,但最残忍、伤害最深的是在空中悬挂着一根绳索,它晃晃荡荡的,你感觉触手可及,但任凭你被针床扎得满身是血,你压根就碰不到这根绳索。
这根绳索就是那些恐怖的希望。
就像营救主任DAN给PAUL的承诺,他向PAUL保证:“你现在就是要保持冷静,我们一定会找到你的。
”“你要相信!
”、“你要支持下去!
”、“你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好了,我们已经很接近了!
”等等鼓励的说话,让PAUL继续做无谓的斗争,甚至抛出了Mark White这个成功例子,可最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谎言。
一直折磨着PAUL的,令他死得如此惨不忍睹的,正正就是这些美丽谎言。
如果是我,老婆最后终于打给我了。
之后还要我保证会回家,爱她什么的。。。
我一定吼一句:“YOU KNOW WHAT??BICTH! YOUR GRANDPA PROMISE NOTHING,GO FUCK YOUSELF!!!
有人抱怨这个电影太小成本,太折磨观众了。
不过我觉得能这么小成本到极致,并且拍得不那么沉闷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汶川地政,那些被埋在下面的人的感受。
以前我只是听说地震了,冤死了很多人,大家都很悲恸,但无法也不敢想象被活埋是一种什么感觉,这部电影给我展现了这样的景象。
不过主角被埋以后,至少还能跟外界联络,能给自己的妻子留下遗言,而地震中的难民们呢?
可能在一番喊叫求助过后就绝望了吧,然后慢慢地……如果可以选择一种死法的话,我宁愿自己直接被倒下来的墙砸死。
一个大活人被人装在棺材,埋在了坟墓中,然后他拚命地自救了数小时,最后的结果,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说了。
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却成为最近一部轰动一时西班牙电影的主干。
这部影片的导演以前是拍短片的,这算他的首部长片,网上对此片评价颇佳。
不过看完影片,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故事很不真实,只是一个策划出来的无聊故事。
让我们来想像一下这部影片产生的流程吧。
导演应该是个有主意的年轻人,密室的故事让他兴奋。
然而,世界上关于各种密室的故事已是很多,难以出奇。
大概只有坟墓或者棺材这个最小的密室还没有人涉及。
这个昙花一现的想法让他激动,故事就有了个大致的基础。
但这只是个框架,还得给里面填充内容。
故事放在什么地方?
当然是伊拉克,那里天天发生绑架案,还可以涂上反战的色彩,再加上点资本主义的罪恶,那就更完美了。
只要和美军拉上关系,卖点肯定有。
故事太单调,撑不满一百分钟?
没关系,加些相关的元素,让情节变得曲折,一波三折。
于是,棺材里甚至出现了蛇,主角还有段与蛇斗智斗勇的故事。
坟墓里空间太小,无法施展开故事?
那也好办,用上手机,加入外界的声音。
最好电话还不时地出问题,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没信号,或者电池快用完了,增加故事的紧迫感。
光是电话本身就可以加很多的戏。
况且还可以加些感情戏来打动人,比如给痴呆的母亲去个电话聊聊,给总是不在家也不带手机的妻子说他爱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
这样,故事倒是撑起来了,也能拖个一百分钟,但表演却是个大问题。
狭窄的坟墓里如何表演?
黑暗的棺材里如何拍摄?
呵呵,导演自有办法。
主角有ZIPPO打火机!
这可是名牌,主角衣兜里恰好就有,而且能够长用,永远不用担忧燃料不够,也不用担心它会消耗棺材里可怜的氧气,它会陪伴主人燃烧到生命之火熄灭。
有长明的打火机,自然坟墓里一片亮堂,演员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摄影机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棺材里也如百宝箱,东西应有尽有。
打火机、手机、小刀、铅笔、手电、酒壶,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有需要,叫声芝麻开门,这些东西就会出来。
当然,导演可以说都是由恐怖分子安排好的,目的就是让主角能够求援,以勒索钱财。
但就是这点,导演仍在摇摆,让人最后都不清楚,绑架者究竟是为政治目的还是为了钱财?
拉上美军,拉上伊拉克,拉上恐怖分子,自然是为了政治勒索;但一会五百万,一会一百万,对于钱由谁出,绑架者似乎也不关心,这样看着又像是勒索钱财。
但不管为了什么,想出将人票放入坟墓之中,还得想尽各种办法来保证他不被发现,还有足够的胆识与智慧来报警求救,只能说这些恐怖分子是脑袋锈逗了。
绑架人质的目的,是用人质去勒索,将人质藏好,利用他去给被勒索者施加压力就行了。
伊拉克地广人稀,放在什么地方不行,非得给自己如此多的麻烦?
万一人质在坟墓中没能清醒,万一手机打不通,万一火机烧尽了空气让人质窒息而死,万一蛇咬死人质,万一人质没有那么聪明找不到被勒索者,或者万一人质连电话都不接……难道绑架者还得冒着轰炸,去挖开坟墓?
绑架者不会将自己的如意算盘放在人质的表现上,将人质放在身边,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时临机应变,可能是任何一个绑架者的必然选择。
本来,在导演看来这是一部很紧张的影片,且能打动人。
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基础,却又难以抓住人,也无法打动人。
观众总在想,导演还会玩什么花招?
我们一点也不用担心打火机会耗尽氧气,手机的电池会用完,最后的时刻就快来到,等等这类小事,因为一切有导演安排,肯定会有个最终结局。
尽管演员演得很卖力,但能给他的空间太小,他除了发发脾气外,还能有多少的表演余地呢?
其实,这样的故事靠的就是机巧,如果导演心小一些,只是编个故事来做出广播剧,或者拍个短片什么的,倒也有些出人意料的效果。
但将此作为剧情片,那就有些过了。
127小时也是独角戏,但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有现实的基础。
且天广地阔,有昼夜交替,演员表演的空间很大,所以片子能打动人,也能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至于此剧,那只好让导演去表演去吧,反正摄影机永远也无法伸入坟墓之中,毕竟那是另外的世界。
1. 照电影中发视频的速度,极有可能是3G网络。
作为高频信号,3G比2G的穿透力要弱,甚至无法穿透北京的雾霾天(相关新闻)。
同时,炸弹对棺材的破坏和没有耗尽迹象的氧气供应也说明,男主角被埋的深度并不深。
因此,孤注一掷破板而出,说不定还有生的希望。
2. 先是公司人事部打来电话,然后有救援人员打来电话,再之后Paul的老婆才打来电话,当然Paul有把电话号码在留言中告诉他老婆,那么请问她老婆打来电话之前那些人是怎么知道Paul的号码的呢?
应该是影片中忽略了Paul通知其他人号码的片段。
否则,在Paul问如果恐怖分子都被炸死了,谁来救他时,Dan也不会说:”我们可以再定位一次。
“3. 我不怀疑救援人员真的实施了营救,因为电话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卡车和最后挖掘的声音。
而Mark White应该是两星期前因为营救失败而殒命的,否则如果Mark是同一天被营救的对象,当最后打开棺木时应该有Mark的声音和救援人员的询问。
另外,如何第一眼就知道一具沉尸2周满是沙土的尸体就是Mark White可能不是那么的容易。
4. 从Mark White死的方式可以看出极有可能是同一团伙所为。
因此,从对Mark White挖掘的时间之短,再次印证了第一条假设,Paul被埋的并不深。
本片最后一幕乃本片的核心之所在,那样一种绝望与希望碰撞交织的场景,Paul听到救援人员说: "Sorry."而应和: "OK."的一幕,让人目目相视而不知所措,成为这部电影的索引标签。
我觉得棺材真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
想看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时候对于封闭棺材的恐惧。
小时候看过一些“伪科学”的故事,说很多人会出现假死的现象,被封进棺材里后又突然醒过来,最后都因为窒息而重新死亡。
这样的想象成为我小时候的梦魇,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个狭窄的棺材盒里醒过来,周围是深深的泥土, 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动的墙。
空气沉重而稀缺……当氧气耗尽,你的呼吸开始停顿——这样的绝望逼得人想索性不如死个干净。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一定留下遗嘱希望火葬,一把火烧个干净,骨灰总不至于有活转过来的一天。
慢慢长大了,觉得小时候的担心有点多余。
但这种绝望常常会在我脑海中流转。
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时,就充满兴趣。
我想,导演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在小的时候有过幽闭在棺材中的恐惧想象。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只有一个人。
从希望到绝望,又另一个希望又到另一个绝望……掘地三尺,只为了看一个人的绝望可以有多深,可以有多少层。
最后的结局无法用绝望来形容,火光在意味深长中熄灭,看完后的整颗心,都像灌满了沙,又塞上了土,难以呼吸。
其实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是因为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圈了我,那是他看完活埋后的感悟,他写到如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可以打三个电话,他会打给谁说些什么。
三个人里面有我,写我的话看的很触动。
然后我就去看了这部电影,确实看完人会想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生命中多多少少会遇见挫折,你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的活着,精彩的活着,快乐的活着。
因为你的身边总会有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担心着你,惦记着你。
愿看过本片的人都能好好珍惜自己,珍惜身边人。
其实我一直以为他最后被救了出来。
带着这样的预告之见,我觉得我看到了希望。
就算暴躁绝望希望都不停地转幻,我也觉得是希望。
我从来不想我的人生或者我所了解可以认识的所有人生会达到这样的绝望之中。
如同我们就像自然里面受伤而无药可救的随便一只动物。
就这样可怜无助地结束生命,获得解脱。
可是这种绝望,我一辈子都不愿遇到。
我承受不住,也无法想象。
所以,当男主一直在问who care的时候,只有爱你的人care.所以我们不是为他人而活,只是为了和所爱的人共度一个美满的生活。
美国卡车司机康罗伊为了大额保险金,不顾妻子反对前往伊拉克运送物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被装进棺材,活埋进了沙漠。
康罗伊醒来后,发现身边只有手机、小刀、笔和手电筒。
电话顺序: 1.911 介绍基本情况——CRT公司的签约卡车司机,在伊拉克的巴古拜被袭击,其他所有司机都已被枪杀。
2.家 妻子的留言玩笑变得残酷。
3.FBI 记下芝加哥电话,接通特工哈里斯,再次介绍情况:在伊拉克待了9个月,运送厨具,爆炸。
信号差挂断。
4.CRT公司 人事部经理留言。
5.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向大使馆要钱,晚9点前500万。
6.妻子闺蜜 让她查国务院电话,发泄宿怨。
7.国务院-转接 告知伊拉克人质救援小组指挥官电话。
让他不要联系媒体。
8.人质救援组 电量剩半。
9.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拍求救视频上传网络。
赎金减至100万。
10.人质救援组 报告了恐怖分子电话号码。
康罗伊不再信任救援组,逼问他们救出过谁;称救出过“马克•怀特”,此刻已经回家。
并称已定位恐怖分子电话方位,赶去救援。
11.恐怖分子来电 再次逼他拍视频。
12.养老院 告别老年痴呆症的妈妈。
13.恐怖分子来电 威胁他不拍视频就杀死他的女同事鲁迪。
斗蛇。
差点失火。
沙子下漏。
康罗伊拍下并上传求救视频;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14.家 给妻子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15.恐怖分子彩信 视频,鲁迪仍然被杀。
康罗伊崩溃。
16.人质援救组 责怪他拍视频。
17.CRT人事部 录音解除雇佣关系,污蔑他和鲁迪有染违背公司守则,收回保险金。
18.人质救援组 声称已经杀死恐怖分子。
康罗伊给妻儿拍遗言视频。
19.恐怖分子来电 知道他社保号码和家庭住址,要挟他拍切手指视频增加影响力。
康罗伊听命切手指。
20.人质救援组 称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逼供出了他的所在地。
声称正在赶来救援。
21.家 妻子来电,泣不成声。
康罗伊奄奄一息。
22.人质救援组 成功救援,棺材里却是马克怀特。
真的好难看啊,导演是有电话沟通困难障碍心理创伤嘛?为什么要花时间拍这种东西,主角真的设计了很多没有意义过度表现的动作跟情绪,镜头真的一会儿拉高一会儿左右平移也太过了,完全没把紧张压抑的感觉拍出来,黑不溜秋的棺材里用打火机调光也真的快把人看瞎了,强烈推荐别看,纯属浪费生命。
编剧无聊,主角SB,要故事没故事,要内涵没内涵
没什么好压抑的,也不怎么好看
好省钱的一部电影啊
一人,一场景,简单几件道具,满厉害的,虽然最后结局有借鉴一个好像叫《深渊》还是什么的电影?
从头到尾瑞恩一个人的独角戏,结尾有惊喜。
年度最省钱的电影!★★★★
可怕啊
本年度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戈达尔说:“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把枪。”科特兹用一个男人和一口棺材同样能拍出一部好片子。手机那一端的世界所能带来的希望甚至还不如手机本身。求生是人的本能,坚持、有希望不绝望,才是自己对自己的救赎,与旁人无关。
真想拿五万块翻拍了它,哈哈。
一個半小時的呻吟 = =
独角戏最难演。绝望。人性。利益。
这电影一度让我窒息。万恶的资本主义啊,公司太没人性了。男主也是作死,既有手电筒,密闭空间还用打火机耗氧啊?7.5
结尾真的令人有被活埋的窒息感。喜欢那款迷魂记风格的海报。
我与手机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个男人在一个棺材里演完整部电影,牛啊,而且并不沉闷反而扣人心弦,实在是牛!PS:有网友评论说此时有部中国制造的山寨超长待机王是何等重要啊,哈哈,笑死我了。PS2:谁TM问我结局我问候他老妈!
绝望,希望,失望,希望,绝望,希望,绝望。。。。。。
这电影成本估计一万多就够了吧观看的最佳方式是调成1.5倍速 有幽闭恐惧症的人看了一定很爽
感受绝望和恐惧,拍得不错,节奏也控制得不错,喜欢最后Mark White那个包袱
为啥男猪脚不关闭手机振动和按键音呢,至少死之前还可以省点电上豆瓣。另外,这部手机要是iphone的,剧本应该改成,男主角忙里偷闲玩了一个游戏之后发现就米有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