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
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①钱,房租,中介费[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小马咬咬唇,160吧。
老太太不松口。
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②生活,不是租来的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
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
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
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③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
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
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
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
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
奶奶指指电视,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
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
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
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
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
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在前些年的国产电影中,《我们俩》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
这部电影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设定,没有宏篇巨制的场面铺陈,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以一个北京四合院为场景,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年迈老人从冬到秋短暂相处的情感故事。
这是一部描述年轻人和年老的人不同内心世界的电影,是一部讲述青春与衰老的电影,是一部记录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
故事开始在冬天,女孩要租住老人的房子,因而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并与老人因琐事而不断产生磨擦。
开始的时候,老人对女孩是苛刻的,她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两个人的交流充满了不合谐,女孩也曾因老人的不近人情而委屈、气愤和无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老一少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老人对女孩变得关心、认可,甚至依赖,女孩对老人,也由疏远、抵触,渐渐变为适应、接近,她开始帮助老人洗头,为老人摄像,记录她一天的生活,设法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
她甚至依照自己的喜好,为老人在斑驳的墻壁上贴满了明星照,尽管因为老人的不适应而最终还是被拿下来。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为老人单调灰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老人不断加深的情感投入也在女孩的生活中増添了温情。
度过了冬天,送走了春夏,秋天来了,女孩搬到了别处,也同时带走了老人的情感寄托。。。。。。。
影片临近结尾,老人因孙子结婚而搬离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屋。
女孩到老人的另外住处去看望她时,病得已经无法说话的老人,用一双苍老的手紧紧地抓住她,似乎想说出万语千言!
金雅琴饰演的片中老人,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她同女孩的对话,流露出她作为老年人老小孩的一面,她还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出了一个年迈老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在年迈的时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令人心疼的内心孤单、渴望关心的老人形象。
宫哲饰演的外地来京求学女大学生小马,有着干净的外形和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她具有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活力和不服输的劲头,还有难能可贵的对老年人的爱心。
年轻的女导演马俪文,用女性细腻的视角去描绘生活、揭示人性、展示真情。
她的表现手法很安静,镜头却很有张力,无论是人物的特写,还是季节变换的交代,很多时候,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生活在人海,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便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或长或短地停留,在你的生活留下印迹,使你投入了情感,成为对你的生命产生过影响的人!
影片中的女孩和老人彼此就是这样的人!
她们各有各的生活道路、各有各的情感需求、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但是,她们有一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重感情的一面,都在不知不觉间,把彼此当作了亲人!
生命就是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步入老年,人进入老年后,身体要逐步衰老,但是老年人仍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仍有精神上的需求,仍然希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渴望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为他人所关心!
人间最贵是真情!
真情是人生的亮色,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曾获得国际大奖的《我们俩》这部影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整理新浪博客的时候发现这篇影评一直没贴过豆瓣。
写于2006年4月8日凌晨,我20岁。
) 就算得了金鸡,也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循规蹈矩的主旋律电影。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俩》有力又有趣,看得人心里痒痒又可乐。
的确文艺,可丝毫不闷。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年时间,一个院子,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本以为这会是又一部《回家的路》,或者是《天堂电影院》:老人以一副饱经沧桑慈祥温柔的面孔带给孩子纯美的净化,向他指点着以后的道路。
可是这一部,在金雅琴的顽固与防备的眼神里,小马同样也带给了她很多东西。
《闲人马大姐》里金雅琴饰演的刘奶奶甚至很会抢马大姐的风头,活脱脱一个市井中自私自利顽固罗嗦的小老太太的形象,说话总是气呼呼干巴巴的,犹是亲切可爱。
而在《我们俩》中,金雅琴放下了夸张的动作表情,却仍是顽固带点自私,只是这些特质在她的静默中被转化成孤独的表现。
我注意到镜头的运用。
小马总是活动着的,而老太太的移动几乎全被省略,没有长镜头,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使得影片显得格外紧凑直接,但是老人的静止也被突出了。
一老一小,一静一动,以一种完全平行的姿态展开故事。
不存在谁带动谁谁使谁升华的问题,她们互相影响,互相摩擦。
这两个女人,细看之下,却显现出很多相似的气质。
比如都很冷,很倔,方式直接,情绪内敛。
开场,矛盾扑面而来时,两人的脸都恰如北京的冬天,干燥冷冽。
而在最后,当感情吐露交融时,也都是静默无声,存于心底的。
开始的时候对这个老太太的一脸不近人情很是不解,既然是寂寞,现在来人了,而且是个孩子,为何不能作出慈祥怜爱的样子?
作为一个生命尽头的独行者,为何还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后来,另一个总一副可爱表情的老太太说出了她的身世,还挺丰富,丈夫在结婚第二年便死去,无亲生儿女,这似乎解释了老人性格的成因。
战场使她坚定执拗,苦难使她孤独而对外界充满防备。
即便不作这种交代,我们也尽可猜想。
每一张枯槁的脸都藏有一串暗自心惊的故事。
我们楼下曾经也住了位老太太,那时我大概才十二三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这太婆总来我家串门,面相刻薄,言辞尖酸。
总之我对她的印象不太好。
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她对我说了一句刻薄话,使我很不快,想都不想便回了一句,自是比那句更显刻薄。
立刻惹恼了太婆,气鼓鼓骂咧咧地走了。
后来的某段时间,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老”的问题,那些蹒跚静默的老人,那些迟缓孤独的老人,那些耍小脾气的老人,那些洞明世事又紧抓不放的老人,那些极度天真又精于算计的老人。
我以为老人是最纯美又最无辜的一群人,无欲无求,但饱受身体与灵魂的磨难。
但是电影里小马堵着一肚子气说老人“像您这么老的还爱算计人的可不多见”,这个老太太说:“我怎么算计了,这年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外面这么乱,你不防着点行吗?
”于是我好象又明白了,老人的无欲无求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当然还是要挣扎要攫取,要想着保护自己。
这也算自私一种,但想来却是辛酸,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助与孤独,逼着他们连对温暖与慰藉的来临也如履薄冰。
你说纯美,似乎谈不上,但仍是无辜。
人性远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遂人心愿,但当它清晰呈现时,却因真实而透明,是种可感可触的美。
那些精微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都不过是些诸如房租,用电,电话费之类的鸡毛蒜皮,可是对一个独居耄耋和一个穷学生来说,样样都是大问题。
后来当防备放下,坚冰消融,出现的洗头捶腿,打扫房间,拍DV等温情细节,也是平淡之至。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奇观,也没有要让人看到生活中的残酷、疏离、冷冽,而是最终要让人感到温暖,然而我们即使理性观看,仍找不到刻意煽情的处理(除了结尾,且是点到为止。
并且,这戏的高潮是在前面)。
所以这是一部平和之致又奇特之至的电影。
我为它打动我的手法感到困惑。
有那么多地方,两人的表情和语言,你一句我一句对阵,或是剑拔弩张,或只是耍嘴皮子,都是那么有趣。
也许,所有优秀的生活片,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电影都是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年龄辈分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谓的代沟(两人谈感情问题也可以坦然,不咸不淡),老人对女孩少有怜爱,女孩对老人少有敬畏。
说话都那么直截了当,在内心深处发荣滋长的依赖与慰藉都不被知晓。
她们所体现的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把两个人换成同龄人或者异性,似乎也能成立。
这是一部做减法的电影,它是如此简单,所以你完全不用费力地去猜测解读它的情节,你需要做的只是感知那于细微处一点点流露出的情愫。
它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小”,既区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又区别于那些感官刺激,它对你丝毫不构成压迫,而只是轻描淡写,放低姿态。
这时你便是一个主动者,你看完了觉得舒服,但是好象并没有收获一个鲜明的态度观点,那是因为留着让你自己给出。
也难怪东京电影节会对它格外青睐,日本这种不动声色的生活化作品已是积淀深厚。
又一出平实叙事,冷静抒情,让我想到了迟子建的小说。
与当今的电影潮流似乎背道而驰,这姿态坚韧而柔美。
题目用的有点喜庆,有点煽情,还有点意识流。
怪奶奶出现在生活里,成为包租婆。
很吝啬很小气,很多有的没有的事情非要不断的找麻烦,每天希冀让人从租的房间里搬出去。
不允许接个电话分机,不愿意让人用暖炉,连使用个冰箱都冷冰冰的跟人说:“你用了我的电,凭什么不给我钱?
”老奸巨猾精明算计的老奶奶。
拄着拐杖什么都要评价几句。
非得问问人到底有没有男朋友,非得把她那丑的掉渣的孙子介绍给别人,非得看着人忙里忙外才安心。
教小孩子不可以偷鸟蛋吃,那样小鸟就不能被孵出来。
告诉人说对男朋友不能执拗,喜欢就喜欢,别折磨别人。
还说啊,一个人的日子领养一个女儿看着她长大就足够了,要那么多做什么。
所以就无所事事的晒晒太阳,和临门的老太太聊聊天,从窗户的余隙里偷看小女生在做什么——再怎么说,即使一个人身于世外桃源,也是少不了沟通的。
老人家向来执拗,向来拉不下面子,向来最害怕孤单和寂寞。
全部都显现出来了。
就像奶奶会因为我穿的少疾言厉色的指着我,嫌弃我总是睡觉很晚,说话强硬,连吃什么都要严加管束。
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
我不理解为什么。
就像电影中的小马全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委屈,不论是吵回去,还是很崩溃的选择哭着离开。
小孩子的抱怨最后总会锁定在“我正在找房子,我就会走的,谁稀罕和你住在一起啊,一个连陪都没有人愿意陪的老太太!
”老太太也不含糊,“你这种性格的人,还说我精明,你这么小就这么会算计,老了怎么办啊。
你要继续这么下去,肯定找不到男朋友,哼。
”老奶奶好像有婴儿肥,拄着拐杖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惬意的如同一直懒洋洋的猫,看着眼前的人忙里忙外,说不出的开心。
渐渐的居然习惯起来这样的女孩子了,动不动就要冲人顶上几句,不断的气人,却不断心软的低头。
都过了一年还是多久了啊,两个人也不吵架了,和平共处坚持的又是一番新的感觉。
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彼此,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开始沟通,又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截止。
虽然一地鸡毛,但过日子,本就是洁来还洁去的,越是简单越就像是在活着。
突然有一天的时候小马想去敲老太太的门,隔着窗户看她背影的落寞怎么也无力去打扰。
之后就是一趟趟的东西的搬迁,好像所有的都计划好了的,离开,悄无声息的走。
直到最后一次,老太太做在自己晒太阳的椅子上,缓慢的用她希望的急速追上小马,留着眼泪问:“真的全搬了?
真的就这么走了?
”回答是无声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藏着眼泪点点头。
也就算是离开了和老太太相互算计的日子。
再见老太太的时候她躺在床上,带着灰色的帽子,还是握着人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那时候有人说,“你走之后,她就生病了,每天都说想见你……”好像故事从这里开始就变成了无声电影,缓慢,跳跃,不够冗长的,再不琐碎的小镜头。
老太太离开了四合院。
因为曾经多少年前说过,孙子结婚的时候就把房子让出来。
自己搬到了山上不知名的小养老院,背光,阴冷,高峭,再没有那种机会坐在老位置上晒太阳,晃脑袋。
你知道的,曾经小马说,左边十下右边十下,前世下后十下,对身体好。
想到就晃晃。
小马打开四合院的大门,有老太太坐在那里的影子,阳光打在影子上,门上贴着硕大的喜字。
老太太走了,老太太一直在。
怪奶奶,就让时间一直锁在你家门。
题记:“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卡夫卡·陆(KavkaLu)冬天,很冷心冷吗?
你敢说冷吗?
一部注定被孤独的电影就像首善之区暮色下寂寥的胡同,没有人。
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哈哈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我们这个年头要记住某些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咧开嘴高声宣称我们的幸福,可,《我们俩》过于冰冷。
一个借宿的女孩,一个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处。
整部影片大多数场景陷于院落的孤独,窦唯的古琴让本已寒凉的世界无尽怅然,只有偶然路过的脚步让这个院子有着一些生命的回应。
虽然,你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和解的温情电影,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诸多现实矛盾,老年人在孤独和失落里看日起日落,他们的存在被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意无意忽视。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和老人住过的才能体验到高龄老人的古怪,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些“作” 并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 ,片中房东老奶奶和房客小女孩的摩擦非常真实,人艺的金雅琴以84高龄出演的奶奶很生活化,那种半睡眠状态的老人模样确实是老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看似昏昏沉沉却一有风吹草动就睁眼盯着你。
他们和你较劲往往是为了让他们过于平淡的生活有着一些涟漪。
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孤单而用一些小计谋、小算计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
平常的日子,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俩》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所有不起眼的细节都来自于生活,特别是老奶奶“敲诈”小女孩买鲤鱼的段落的生活气息浓郁。
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一种期待,是延续和希望,在除夕的晚上,老人和小马过了一个有着对应的年。
电影编剧的合理性是支撑整个故事的基础,我们注意到电影的矛盾点是电话,而2002年对于学生妹而言手机还是奢侈品,所以BB机和老太家的电话关联就有了增加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细微的冲突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新生代的孩子和暮暮垂年的一个孤独老人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相互的接近正是反映了人基本的愿望“为了排遣寂寞相互依偎”。
在片中老太的情绪波动挺大,这一切和高龄有关,感人的一幕是女孩小马一年后的发现,当苍老的手和年轻的手相握,生命就有了时间的印证。
电话费的争执在现实里也是常见,两个陌生的人了解总是从相互观望开始的,人是情感的动物,房客住久了就是一家人。
中国人太苦,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着,少时被父母压迫为了生计学习,毕业了为了房子和女子奔波,刚一滋润,小崽子嘎本一出来后面就是循环,好不容易送神出门,却发现老伴已经死了,留下孤独,就像那个老奶奶等待着死亡的通知,这样活着有点残酷。
《我们俩》太诚实,这种诚实让她失去了中国而拥抱世界,在影评人群里我说,这个片子应该改名字叫《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观众进来看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叶飘零,秋天来了。
电影能够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她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极》、《十面埋伏》被观众骂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糙,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思不在电影本身,我甚至怀疑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洗黑钱的工具,打住!
200万的小投资打造了一部感人的电影,那些习惯于拿红包、吃白食的愚记是不会去推广的,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恒亡矣!
泱泱大国,良知,覆水难收。
老人的离家和病故背后是孙子成婚的话题,家有了新的主人,唯有老太的沙发破落了,新的开始里,香火延续。
影片自始至终被孤独的情绪包围,饱经沧桑的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明天,即便那好看的红灯笼也掩盖不住小院的寂寞,无数次老太太就这样孤独地望着小小院落,她对小马的肺腑之言可以让所有的晚辈思考,我们的孝心为什么往往和老人擦肩而过,这样的电影真的应该组织观看,它告诉了我们必有的未来和与世界相处的法子。
爱心,有时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附录:影片资料】《我们俩(You And Me)》2005中国大陆 导演:马俪文主演:金雅琴 宫哲片长:84分钟奖项: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5)最佳女主角、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俪文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一部有意义的中国电影)支持良知的中国独立电影,请伸出援手,购买正版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2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以前看过1点此导演的《那年夏天》,也一直喜欢平淡温暖的片子,终于找到,看了,却失望。
片子的镜头太不流畅了,那么多硬切,就像和1人交流他光打嗝,真是郁闷。
镜头摇的那么快,小成本也得找个专业摄影吧?
还有很奇怪年代,说是根据导演当年的经历改的,是,那么不合身的军大衣,破的几乎倒掉的房子,80年代风格的挂历纸来糊墙。。。
可,为什么有最近几年才流行的电磁炉,电暖气,小女生的房间布置的颜色亮丽时尚(10多年前有几个墙壁是红的?
)门上维尼熊的好朋友小猪,好象也是当今的流行风吧?
不能否认片子里的小亮点小感动,但是我怎么看怎么奇怪,真的。
故事是从一个白色的冬天开始的。
一个是苦苦寻找住处的学生小马,一个是独自住着简陋四合院的老太太,两个人从此便有了交集。
小马刚搬进来时,老太太百般刁难,两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
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次次误会的解除使两人的关系也从敌人变为朋友,甚至后来有密不可分、相依为命的感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马总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小马还是离开了四合院,带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带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
故事是以一个白色的冬天结尾的。
只是仅剩一个从此以后都会深深怀念老太太的小马。
《我们俩》是一部有着鲜明中国印的作品。
正如中国的茶叶,入口虽苦,久品则厚味无穷;也像中国的水墨画,朴实无华,实则耐人寻味。
甚至连演员也那么朴实无华,尽可能的生活化,连名字也省略了。
因为太过朴实,使我在刚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幻想小马会在夏天把头发留长,努力减肥,摇身成为妙龄少女。
然后和老太太的孙子发生一段恋情,最后成为亲密的一家人,四合院从此热闹起来。
然而我错了,我想的太过复杂,把这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剧想得太过浑浊了。
在整部剧中老太太给人的影响极深,先是以一副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人见人嫌的模样示人,后又一点点展现出自己亲和、孩子气、会关心人的一面。
使人对她的感情不禁从厌恶变为爱怜,甚至最后为她落泪。
老太太其实不是蛮不讲理,只是她之前艰辛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对人要有警惕之心,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知恩图报,都会带她如亲人的,正如她收养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再加之老社会封建规矩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内向、固执、自卫的老太太。
透过老印太太的口也向大家简单交代了老太太的过去。
丈夫早逝,从此单身一人,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虽然对过去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抱养一个孩子该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老太太整个人都变得立体了。
从这一刻起在小马和观众眼中,她就不再是一个刻薄、精明、蛮不讲理惹人嫌的老太婆了。
虽然老太太知道人心难测,靠人不如靠己。
但她最终还是把小马当亲人了,管教她、心疼他、依赖她,当她是自己的亲孙女。
其实亲不亲又有何妨,明明已经是亲人了又何必计较身体里留着的是谁的血。
小马搬走时的那几句“真搬走了!
真搬空了!
就这么搬空了!
”,字字剜心。
有时我常常会想,也是这部作品又勾起了我这样的想法,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不会活得更久些。
老太太刚和小马相处时腿脚都非常利索,说话也十分敞亮,更不用说考虑周全的头脑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她的生命中没有遇见小马或任何类似小马的人,继续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许可以长命百岁,最后寿终正寝。
正是小马带来了老太太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希望和活着的色彩,也是她最后又带走了这些美好的感觉。
正常人尚且无法接受这种忽得忽失,更何况一个九旬老人。
许多事情也是如此。
倘若你本来就穷困潦倒,一辈子这样也就没什么念想平安过完便罢了。
然而一旦变得富有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原来那样的穷日子了。
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
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就永远不想失去。
话虽如此,但我丝毫没有为老太太感到一点惋惜,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活得更久,但终究不曾知道快乐幸福的滋味。
倘若有机会从活一遭,我想老太太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那短短一年的美好时光。
因为这一年的热闹、温暖和得到的关怀比她这一辈子的都多。
最终,老太太病逝,小马内心无比痛苦,四合院也变得物是人非。
可这不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作品,老太太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并及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不用再受寂寞之苦,这是才她这一辈子想得的、应得的,是最好不过的归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件特别奇妙的事。
有时候看上去好像争端不断,棱角激烈碰撞,撞着撞着倒擦出爱的火花,激情四射起来;有时候平稳妥当,用个时髦的词叫“岁月静好”,可一转眼便心如死灰、人去楼空的例子也有的是。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公理定律可严格依循,看再多的星座血型、周易八卦,也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这种或那种的特例,把生活调剂的起伏跌宕,甚至多彩多姿。
马俪文编导的电影《我们俩》就是个讲述人与人之间奇妙关系的故事。
在北京求学的外地学生小马刚搬入孤寡老太太四合院中搭建的小平房时,人艺老演员金雅琴饰演的这位“骑过马、扛过枪、抽过大烟”的精明老太太看上去可真像个动画片里的邪恶老巫婆。
扮演小马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宫哲,一双眼睛清澈得像两汪甘冽的泉水,那股毫无表演经历的笨拙与质朴使小马这个人物与见多识广的“老巫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处处打压,一个斗志斗勇,甭管是精还是傻,总之各有各的算计,各有各的心眼儿,你来我往斗得热闹极了,观众看得也不亦乐乎。
我非常喜欢电影对这两个人物不加解释的片段展示手法。
小马究竟是在哪上学,学什么?
故事没交代;但我们看到她风风火火地跑进跑出,她拍摄老太太生活的一天交学校作业,她穿着京剧花旦插满彩旗的行头骑着自行车回家。
小马话也不多,但她上房掏鸟蛋,调皮地非要给老太太屋子“装修”,贴了一整墙花花绿绿的美女海报。
我对她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色只能猜测,只能把这些非常有限的碎片拼凑起来,尝试着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可这份好奇的心思一活动,就难免不会喜欢上她,记挂着她,希望她在这个小四合院里的简单生活继续行进下去,希望这个小世界的大门永远开启。
关系另一头的“老巫婆”也是碎片式的:她的领养女儿为什么很少来看她?
她跟邻居老太太的关系为什么那么亲密?
她的孙子和贵州姑娘又是怎样一段故事?
最令人好奇的当然还是她与小马的关系:这个最开始对每一分钱都斤斤计较的精明老太太怎么就能容忍后来小马在她屋子里“招摇过市”呢?
小马到底做了什么,竟让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舍得松开?
也许,小马像老太太年轻时的自己?
有点鲁莽,有点委屈,但更多的是青春的无所畏惧,是欢欣地发出光来的年轻岁月。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青春的光也总能穿透四季,照亮人生里所有的阴暗角落,让回忆升温,给日子取暖。
或者,小马填补了老太太空旷小院里一直缺乏的家庭关系?
陌生人之间永远是客气而隔阂的,但小马会跟她理论、吵架,会用笑容撒娇,会把平淡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
对老太太来说,也许小马的存在早已超越了1+1=2,她代表了一种家庭关系的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亲情的弥补。
但也许,老太太只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倔脾气,她面对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披挂全身甲胄,先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小马的稚嫩、莽撞跟清澈恰好成为了打开这本硬皮书的钥匙。
也许老太太自己都会意外,都不知道在已经接近生命尽头的时刻,心里依然还保有那么柔软而脆弱的一面,有滚烫的情意,有难舍的眷恋。
这个简单的“我们俩”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支线,却有着很多种解释的可能,很多可猜想的空白。
电影十分朴素,既没有花哨磅礴的摄影,也没有机智尖锐的对话。
小小的青砖四合院古朴得简陋,唯一的点滴曲折都在人物的心底,展示出来的仅是碎片。
可就是这一点点的吉光片羽,却让她们俩如同两本书,从一本读到另一本,从一页翻到下一页,暖、疼,说不清地流着眼泪。
也许,有些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也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奇妙。
只要安静地坐到屏幕前,他们的心便会像书页一样在人眼前慢慢摊开,让我们看到他们,也看到他们世界中折射的我们自己。
两个女人太作了
下午接到奶奶的电话~口吃不清的喊我乳名~顿时泪如雨下~
无泪点啊,不过细节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除了些许悲凉,在感情处理上,还是韩国棒子拿手!
还蛮喜欢这种点到为止的温情,太过粉饰反而会失真
清新
good for a debut film, but it looks like a student's essay in the primary school.
因为情真所以无可非议是好电影,可是从电影的角度讲还不行
全片就俩人,就你们俩。老人和女孩之间温暖的感情。
我比较喜欢这个女孩热情的生活态度
我没有被这种奇怪的相处方式所感动。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太碎了
要说此片是当年年华语电影中最让我失望的影片一点不为过,我真的没有想到它能差到这个份上,还亏那么多行家都对它交口称赞。影片选取了一个被人说滥的题材——老年人孤独的生存状态,但题材的老套并非影片的过错,因为真正的高手会从俗套的主题中演绎出全新的光华,可惜马俪文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才华。整部影片是用无数零散的细节和片断拼凑而成的,但剪辑的混乱使得这些零散的细节和片断依旧散乱得没有任何章法,而且导演好似舍不得任何一个拍摄下来的素材,都要把它们一股脑儿塞到电影里面去,于是整部电影就好像是在跟观众赛跑,蹭蹭蹭蹭,从开头快速跑到结尾就算完事了,也不停下来喘喘气,最终的结果就是上气不接下气。
太文艺了,小女孩脾气够好的了,老太太演的不错,我挺喜欢那声音口气。但是电影还是有点无聊
用镜头和表演静静的讲故事
一种很常见的剧情人物弧光,看导演怎么把握关系。
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共鸣啊
哎,我实在是不喜欢被煽情
嗯,嗯。。。
没觉得哪里温情了。小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