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电影头条(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75438/有的朋友认为这个电影给印度的强奸事件降级了,认为没有表现出这个严肃的社会现象,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如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MOM,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对政法的不公和对孩子的伤害而做出的反抗啊,还有你所说的侦探,影视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侦探调查的过程没必要在电影里表现出来,能表现出结果就可以了啊。
印度强奸案的高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本部电影里反应的侧重点不在于受害的女孩儿被伤害的多么惨烈不在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而是在印度律法不公不能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情况下,受害的家庭不得不以暴制暴来维护正义,让强奸犯得到他的惩罚。
这是电影作品,这不是纪录片。
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德里黑公交案“印度的女儿”。
开头就交代了母亲的职业,为后面做铺垫慢镜头拍摄艾莉亚走向自己喜欢的男生,后面也更加心碎无人机拍摄将艾莉亚带走的车辆,上帝视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时间一天天过去,证据却在被磨灭“神顾不了所有人,所以创造了母亲”戴维基对欺负艾莉亚的人以牙还牙,让艾莉亚看到坏人被惩戒,重拾生的希望蛋白粉转场,作案过程与死亡过程互相交叉摇镜头拍摄dk死亡,因为同样有女儿,更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愿意给戴维基提供帮助因为继女的一声“妈”,戴维基拥有了开枪的决心,为了不让更多女孩子收到侵害
片名叫《一个母亲的复仇》。
但 戴维琪 并不是 艾莉亚 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继母。
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在琢磨这个设定。
如果要讲一个单纯快意恩仇的故事,亲生母亲对故事而言不是更方便吗?
可以省略前面那一大篇介绍家庭关系的章节。
戴维琪 的复仇动机也更加简单明了。
电影里有三个地方交待其用意。
一个是 戴维琪 对 艾莉亚 的敌意表示理解,跟丈夫说“她是怕我抢走你”,而 艾莉亚 也对爸爸说“没有妈妈的女孩是不会幸福的”,一个是戴维琪 对DK说“神明并不是无处不在的”,DK回答“所以祂创造了母亲”。
最后是主角全家去度假时,背景里放的歌,女声部唱“为了在这个世界活下去,你我需要的只有彼此”,镜头中是 艾莉亚 和 戴维琪 对视。
“女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竞争关系”。
我小时候就被这样的舆论包围着。
如果你不喜欢一个女明星/名人,那你一定是嫉妒她。
虽然我不喜欢的男明星/名人更多,表达的方式也更强烈,但就没有人会这么讲。
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们永远受着女人的迫害——继母、姐妹、女巫或者是另一个公主——需要王子去拯救。
我很抵触这些故事,因为那些继母和女巫们迫害公主的理由,在我看来都不怎么成立,而且公主们都太窝囊了,叫人生气。
长大后分析起来,那些写故事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告诉小姑娘说“男人的爱情是女人唯一的幸福,但是除了你的母亲之外,别的女人都是挡在你通往幸福大道上的巫婆”。
这些小姑娘长大后自会小心能干(女巫)或有权(继母)的女性,而期待着男性的拯救,他们救赎的方式多少带有些性暗示 —— 在公主不省人事时吻她是基操。
这部电影将 戴维琪 设定为继母,无疑提升了立意。
把故事从单纯的“亲情复仇”变成“女性间的互相守护”。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站在司法两端。
一端是四个强奸犯肆意妄为,另一端比如法官、警察甚至受害者(艾莉亚 的父亲)却都是“爱莫能助”。
法官表示“我尽责了”,警察表示“我尽力了”,父亲表示“我很愤怒”。
但是他们都多少安于事情的结局。
因为他们不是女性,他们感受不到体会不了“被强奸”的痛苦,他们不会懂得,只要那四个罪犯还在阳光下自由行走,艾莉亚 会害怕每条陌生的街道会恐惧每个黑暗的角落,她会一生活在噩梦之中。
戴维琪 作为 艾莉亚 的继母,出人意外地担当了她的守护者和复仇人(警察一开始怀疑“亲属复仇”后,直接锁定 艾莉来 的父亲,根本不作他想。
艾莉亚 也以为是爸爸干的)。
那么亲生母亲呢?
在你们的女儿受到伤害后,你们该怎么办?
在印度,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以前在法国工作时,遇到一个从魁北克来出长差的同事。
我们都喜欢独自乱晃,他学过一点中文,我想听懂魁北克口音,他想去西藏,我想去印度,于是聊起来。
其时 “德里黑公交案”还没有发生,他就郑重地劝我“不要去印度”。
我:哦,单身女人有点危险是吧,我以前听说过。
但有那么严重吗?
他:非常严重。
不仅单身女人不要去,女人结伴也别去,就算跟你男朋友一起去也不安全。
整个印度,在我看来,对女人都有敌意。
我(笑):我来的地方对女人也谈不上多友好。
他:我在南京待过六个月。
我见过男人在街上打女人,警察也不管。
但是印度比那严重多了。
在那里,先是男人,然后是牛,然后才是女人。
他们还有种姓制,你知道吧。
低种姓的女人比牲口都不如。
说实话,我刚去的一个月都缓不过劲来。
我住的可是新德里啊!
我的天!
我(怀疑他太夸张的小眼神)他:这么说吧……我没有恶意,就打个比方,如果说你被强奸了,你妈妈会怎么办?
我:我妈?
以她的性格……说不好会不会杀人。
他:杀谁?
我:当然是强奸犯了,还能有谁?
他:在印度,妈妈会杀了女儿。
如果一个女人被强奸了,他们会杀掉这个女人,然后在法庭上说“她被强奸都是她的错。
因为她天黑之后出门,因为她喝了酒或者没得到父母允许做了一些事情,因为她穿了西方的衣服,所以都是她的错,是她的过失令父母蒙羞,她应该死”……你明白吗?
你能想像吗?
我:荣誉谋杀?
他:喔,你知道这个词。
我跟你说,印度女人非常漂亮。
所以我那时怕得要死。
要是我不幸爱上一个印度女人可怎么办?
我给不起结婚的金子。
如果女孩偷偷跟我走的话,她爸爸抓住她会把她打死。
从我的立场上来讲,居然有人在那个国家生养女儿,就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事。
中国还是好多了,马@克@思也没有叫男人去强奸女人。
我:哈?
他:印度的神给了男人强奸女人的权力。
虽然我不大懂他们的神,太复杂了。
但是有一个印度人这么跟我说的。
所以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去印度。
我在他的劝说下放弃了去印度的打算。
后来发生了“德里黑公交案”。
强奸犯说 “一个女孩不应该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来闲逛。
这不仅仅是强奸,也是在解释一种规则。
” ,而强奸犯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则说:“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
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
她又该为谁活着?
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
” 我一直记得刚到法国时,教文化的老师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表现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一部电影,要用一个继母的角色去呼唤这个国家的母亲保护和帮助自己的女儿,可知我那位魁北克同事作为一个“外来者”所目击所感受的性别矛盾毫不夸张。
但是那些电影也不能拍不能上映的地方,真的会更加好吗?
总体结构很清晰,我来吐槽一下不太合理的地方。
1. 无效人物。
完全可以没有小女儿,她简直就像吉祥物。
丈夫忽然死了,居然没有后续介绍。
2.大主题让人疑惑。
这个主要衔接继母–继女的故事,总体看来却像是为了一个叛逆的继女,牺牲了太多人,丈夫、侦探、可怜的仆人……侦探也是别人的父亲,也有妻子,是否又该复仇了?3. 逻辑或设定问题①为什么要设定继母和继女?继母为什么要为一个不亲近自己的女儿付出所有?因为自我奉献的母亲本能?②继女之所以被侵害,导火索似乎是继母扔学生手机这件事——这个设定让人困惑。
③侦探为什么要刻意激怒敌人?他不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杀死吗?他自己也有女儿啊,咋想的?④女主复仇前三段,从阉割,到下药,到陷害,都做得不错。
别人已经警告过她关于最后一个人的可怕之处,她居然没有任何准备。
于是,她最后复仇成功似乎全靠运气。
……复仇剧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情感得靠逻辑维系,逻辑弱了就会感到莫名。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
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看完这部电影,本来想来打个分留个言,结果看到一些冷漠的评论,跟观影全程看到的一些责怪并诅咒受害者的弹幕一样震惊。
那些被电影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震撼和感动到的情绪也被压了下去。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希望所有男的,还有生了儿子的家庭,都来看看这个母亲的复仇。
女孩子穿什么,晚上出去玩,去派对,跟朋友蹦迪跳舞,原本就没有错,是男人们要谨记举头三尺有神明,是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安全的环境和健全清明的法律,才是错,才需要反省!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
崩溃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
“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希里黛玉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死得正当时啊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母亲潜入罪犯三的家,用他家的水果刀切好苹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阿丽娅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阿丽娅一辈子的阴影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母亲与私家侦探接头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为母则刚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母亲对罪犯:“你每天都会为此感到后悔。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坚毅的侧颜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母亲:“我失去了她”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你怎么敢碰我的女儿”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
阿丽娅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我们的女主,一名生物老师,so,后面用苹果籽致使运动达人死亡就容易解释了。
这是女主的学生兼继女,当然叛逆期的女孩都会仇视那个和她分享父亲的人,所以女孩讨厌她的继母,但对于同父异母的妹妹却非常喜爱;继母是个善良的母亲,一心想和女儿搞好关系。
女孩和朋友去参加派对,打扮的非常美丽。
在派对上女孩的同班男同学去搭讪未果反被女孩奚落,男同学伙同三个社会人士绑架了女孩,强奸施暴。
女孩被施暴者踢下车,扔进排水沟,第二天早上被出来晨练的路人发现并报警。
女儿出事的当晚,母亲就心神不宁,因为女儿向来是遵守承诺的,说的十分钟到家,但两个小时都没回家,母亲还去派对寻找询问女儿的朋友,均未找到,于是报了警,警察虽然受理了但不以为然。
第二天看到女儿这样的状态,母亲泣不成声。
女孩很艰难的将事情经过说出,警察也逮捕了4名嫌疑人;法庭上一次次的宣判过后,4名嫌疑人无罪释放了,女孩崩溃了,她更恨自己的继母了。
她对继母说:“其中一个施暴者说“给你妈妈打电话呀,叫你妈来呀”警察和法院得不到公正的裁决,母亲看到女儿如此抑郁难过,其中一名施暴者是自己的学生,在校园里碰到后还若无其事的向母亲打招呼,心如刀绞的母亲决定自己复仇。
一个私家侦探在当晚听到母亲报警后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这个母亲,说道一定会有帮助的;果然母亲找了这个侦探,开始了复仇之旅。
第一个死去的人是个酒鬼,被两名妇女迷晕后施以宫刑扔在家附近的街道,回家后在厕所发现自己的身体零件不足,惊惧之下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挂了。。
第二位是个运动健身狂人,母亲潜入其家里在蛋白粉里加入苹果籽粉(苹果籽里可以提取出氯化氢),并且还将此下毒事件栽赃给了对她女儿施暴的学生(厉害了)第三个施暴人自己的学生也入狱了。
虽然这个运动达人没死,但下半生也废了,瘫痪在床上什么也说不出来,母亲特意来看望他,说的话真是大块人心,看图吧这个警察不去抓坏人,光想着抓那个杀了坏人的人,刚开始怀疑女孩的父亲,但是在运动达人房间里发现女士眼镜时才确定杀人者是女孩的母亲。
第四个人是黑社会的混混,他硬是从已经瘫痪的朋友口中猜到几人遇害凶手是女孩的妈妈,并且发现那个侦探在跟踪他。
于是,他杀了侦探,并通过侦探的电话得知女孩一家外出旅游住的酒店。
酒店中,男人追逐着女孩,母亲奋力解救,也许是奇迹吧,女孩逃脱躲在不远处的树后,母亲抢到了男人的枪,扣动扳机的时候那个多事的警察赶到了,本来是极力劝阻母亲不要冲动,但不知怎么被母亲说动,警察解下自己的配枪交给母亲让她报仇(似乎警察开枪不犯法来着),母亲开枪打死了最后一个施暴者。
在大树后听到一切经过的女儿奔向了继母,终于叫出来妈妈(废话,亲妈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然后影片结束了。。。。。。。
说这个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好像改编的太理想话了。
实际上是一名女大学生和男友错上了一辆不在工作线路的公交车,女孩被7名男子施暴。
结果虽然入了狱但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所以像影片中的这样高智商复仇方式看着爽,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可行的。
虽然影片漏洞很多,但是能看到坏人被手撕还是很爽的! !
我觉得很好看,现在的人习惯性的当喷子,反正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他都持否定的态度,呵呵!
最好别看电影,真担心这些扛精成天看那些他们眼中十有八九是辣鸡的电影早晚得抑郁症、心脏病啊!
不值当的,好好静下心来看看电影想反应的思想和主题了不要总肤浅的停留其表层的东西上,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电影至少大快人心,电影本来就是娱乐没必要较真
大家好,我是龙套夏一条。
印度剧情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已经登录国内院线。
上映首日票房967万,预测最终票房6696万。
对于一部间隔两年才引进的影片来说,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这部电影质量如何?
是否值得影院观看?
下面小编就来聊聊自己的观影感受,为各位同学提供一个参考。
剧情概述
戴维琪是一位生物老师,落落大方,温柔善良。
艾丽娅是一个18岁少女,亭亭玉立,天
尽管戴维琪对艾丽娅视如己出,但和大部分的重组家庭一样,她们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一天晚上,艾丽娅和同学去参加派对,但直到深夜仍迟迟未归。
第二天,焦急的戴维琪在医院看到了躺在重症监护室,满身伤痕的艾丽娅。
经医生告知,艾丽娅曾被多人殴打,轮番侵犯。
警察迅速逮捕了涉案的四位嫌疑人,但法庭却因为证据不足将他们无罪释放。
艾丽娅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整日闭门不出,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戴维琪看着女儿如此痛苦,想到凶手逍遥法外自己却毫无办法,心中无比愤恨。
于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了。
真实事件改编印度电影一直以来给国内观众的印象是揭露,探讨,反思。
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剧情就取材于印度黑公交案件。
2012年12月,一名女大学生在一辆公交车上惨遭6名歹徒侵犯,伤重不治。
这起案件震惊印度全国,最终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下,犯罪分子被处以极刑。
虽然影片选取了这样一个沉重且敏感的题材,但并没有就此深入挖掘。
整体看下来的感觉是借用了一个极有话题性的案件背景,用商业化的剧情设置向观众抛出另一个延伸主题——当正义无法伸张,你会怎么做?
摩诃婆罗多电影中,戴维琪和私家侦探在画廊见面时,有一段关于《摩诃婆罗多》的对话。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之一,被称为“印度的灵魂”。
这部史诗所写的故事是弱小对强暴、受伤害者对施加伤害者的斗争。
虽然贯穿史诗的哲学思想是告诫人们要依从正法,恪守道德,但其中也有大量篇幅论证了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教条地按照规则行事,有时需要运用智慧。
其中《危急法篇》讲,正义与非正义只是理论上截然分明,现实中并没有一道明晰的界限。
当正义的一方处于弱势,如果片面讲求“法”,正义就无法战胜邪恶。
我想,这就是影片要表达的精神实质。
电影总评这部影片很清晰的分为女儿艾丽娅遭遇不幸和继母戴维琪复仇两个部分。
前半段比较有感染力,你可以切实感受到那种揪心和无奈。
这主要归功于戴维琪的饰演者希里黛玉,她把一个母亲的绝望和悲伤演绎的入木三分。
希里黛玉被称为宝莱坞女皇,四次获得号称印度奥斯卡的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
然而遗憾的是,2018年2月24日,这位印度传奇女星因心脏骤停在迪拜逝世,享年54岁。
《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
除了希里黛玉的出色表演,这部影片在其他方面只能说差强人意。
146分钟的时间里,节奏略显冗长,剧情较为平淡。
如果说后半段的“复仇”太过儿戏尚可接受,那么结尾警察的立场反转和艾丽娅的情感融化就太过尴尬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以一看,反正五月中旬的档期里,影院可选的片子也不多。
以10分记,小编举牌6.4。
小编思考神明并不是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影片中戴维琪为了替艾丽娅讨回公道动用私刑,虽然大快人心,但这样的行为是否可取?
我们再回到上文所讲,当正义无法伸张,你会怎么做?
我是龙套夏一条,欢迎关注豆瓣和公众号:夏君放映,下期再见。
神经病很多的,温和一点比较好。女主真美。冗长,价值观极端,表现过于夸张。
怎么说呢,能看吧,拍的不好,就是一个复仇的警匪片。打着“新德里公交强奸案”的噱头,却把被害人变成了娇惯叛逆的富家千金,而施暴者不过是几个受气包。片子中该展现的细节没有,大环境的背景介绍也缺失。像是一个漏洞百出,且语句不通的小段。
类型片大杂烩,从悲到喜一秒钟无缝衔接,bgm轰轰轰地来,瞠目结舌,太烂俗了。印度片我还是看太少了???
电影当然表现了司法系统和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公,但整体上还是被导演处理成了一部平庸的类型片。这里的母亲也太像一个圣母,特别是面对一个那么不识好歹的继女。
强奸之都到底是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但是这个后妈的人设有点立不住?而且侦探也太好了吧?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但母爱更多是一种本能吧?没有血缘的女儿最多算家里的另一个女人吧?
3.5
你要煽情我懂,但为毛要整这么多沙雕设定?
在社会议题方面缺乏深度,在叙事节奏上又缺乏快感。好题材、差导演的典型案例。经典台词:神保佑不了所有人,所以创造了母亲。
既然是改编自真实案件,还是悲剧,那更不能胡造羊毛啊,为了唱你的印度歌脸都不要了,垃圾,两年前的垃圾电影现在才引进?啥意思?刚发现宝?
电影不错,就是影片全程配乐有点烦,你又不是大片,这样配乐只能拉低分数,何必呢?我知道这是印度影片的一种风格,但我认为,不同类型的影片要有不同风格的配乐,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出的影片也有不同的类型对吗?
这种故事放到国内如果能拍出来一定票房不会差。其实总结主题就是一个母亲用复仇的方式是否能修补母女关系。
太垃圾了……
故事题材加分,控诉政府的冷漠,法官的判决好气,支持妈妈高智商复仇,前半段铺垫一小时,后半段复仇略仓猝,心痛侦探3分钟,结局不是太满意,但必须推荐这部印度好电影。
景色不错。
“神明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It's not that "not all men" rape that matters. It's that "all women" live with the fear of getting raped.
也就还行吧,主旨不明晰
这种结局你国永远拍不出来。
“神并不是无所不能”“所以神创造了母亲”
嗯 为了被割掉的小jj和被爆菊!给五星!导演的镜头感有点老派,还是调琴师的赞
配乐和复仇都极带感/母亲说:在这个国家强奸不会被判刑而打强奸犯一拳却要坐牢,在中国这个国家也是适用的,恋童癖还能出来卖课,杀人强奸判罪极轻,写耽美却要判十年,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