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叙结合倒叙,让成为钢琴家后的米耶特的天才与孤独有了充分的指认,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笔,用漆黑一片的镜头,来表现失明一瞬间的感受,音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局促起伏的呼吸声背后有一整套环境音,来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把观众的想象力和空间感调动起来,“无画胜有画”,让镜头更有表现力,下一个镜头就是修女把拐杖交给米耶特,告诉他失明的坏消息,米耶特从拿起拐杖,扔掉拐杖,到用手摸索,结果太用力碰到了墙上凸起的管子,修女一下子从背后抱住他,没有浪费太多镜头去渲染,克制又精准的表达了失明的痛苦。
在米耶特创造了新的曲子,打电话给朋友,却无人能分享时,在这样至暗的孤独时刻,导演用了一个俯视旋转楼梯的镜头,画面里米耶特摸索着扶手下楼,楼梯旋转仿佛没有尽头,孤独的意味与在孤独中挣扎的米耶特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孤独是米耶特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导演不费笔墨,不过度渲染,却在无声中起惊雷。
而米耶特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来自童年被家庭抛弃带来的创伤,甚至差点被父亲用马蹄杀死,这让他变得脾气古怪易怒,又很自我,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不能和孤独握手言和,所以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关门的意象,让被抛弃感具象化,表面上米耶特是一个弹奏爵士乐的天才,而导演无意于渲染他惊世的才华,他挖掘的更是米耶特的音乐来自何处,那个将生命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米耶特来自何处,影片有两次,米耶特站在窗口上,摇摇欲坠,却是自由如小鸟一般,第一次为了音乐,第二次为了女人,他都获得了某种自我的超越,解开了灵魂的枷锁,而第三次,他的音乐与前期相比格外平静,他打开窗户,似笑非笑,一个大特写,隐晦地表达了他纵身而下的结局,到此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虽然我的阅片量浅薄,但我依然敢断定饰演米耶特的演员是演盲人最出色的男演员,他完全让我信任了他因为失明的痛苦,信任了他就是米耶特,就是一个盲人,他的体态是盲人的,手指是钢琴家的,几乎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部完美导演和完美演员的完美演绎。
尼采说,在群山之中,最近的路程是从顶峰到顶峰,但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长的腿。
年轻的米耶特显然拥有了一条长腿——他的音乐天赋异于常人,登上音乐的顶峰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而他的另一条腿,却仿佛被上帝捉弄,短得可怜——他是一个盲人。
一个盲人钢琴师,这本身听起来就无比荒唐。
电影里有两次让人切身感受到这份荒唐。
一次是医生对米耶特的病情进行解释:你失去了视力,大脑的一部分便去辅助听力。
这让米耶特明白了为何自己听力过人,这份超出常人的能力可能也让他对声音愈发敏锐,辅助他的钢琴演奏和音乐进修。
可是这份超能力是拿失明换来的,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拿声音换双脚的小美人鱼,这代价未免太过沉重。
另一次是父亲临终前对他喃喃地说:你是长子,如果没有失明你本该继承农场。
是啊,继承农场,从此过上另一段人生。
那样的人生或许不需要太辛苦,旁边朝天空吐果核的弟弟已经演示给了他。
但那样的人生平实,普通,没有跌宕,没有聚光灯。
可能找个同样平凡的女人,生两个孩子便能延宕一生。
多么荒唐,这其中的荒唐在于,仿佛人生的重大转折,都是米耶特可以选择的。
他好像可以选择视力,选择不要过人的音乐天赋,可以选择农场,选择不要台下众人的鼓掌。
然而事实却是,他是一个被命运捉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
他唯一能够用来反抗的,便是他的音乐。
他也只能沉浸在那些有颜色的音符里,努力获得成就,赢得别人尊重,才不至于向命运摇尾乞怜。
米耶特拥有了他的长腿,也拥有了他的孤独。
他喜欢跳上狭窄的高楼窗台,听窗外呼啸的风声,听屋内众人的惊呼。
一边是看不到却触摸得到的自由,一边是看不到却想象得到的关注。
好像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不那么孤独。
他也喜欢在舞台演奏,那是独属于他的时刻,他一定无比享受被聚光灯注视,让台下观众屏息的感觉。
电影里有非常精彩的演奏和斗琴片段,或激亢,或悠扬,或像月亮河般荡漾涟漪,或像对抗命运般愤怒。
只有在演奏的时候,他也不再孤独。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时刻他都无比孤独,由于在黑暗里,盲人会更加体会到这种无助。
电影里也有两次让人切身体会到这种孤独。
某一次米耶特创作了新的作品,打电话急于找人分享,打来打去竟然无一人能真心来欣赏他的作品。
即使他们是他的工作伙伴,即使他已经声名鹊起。
米耶特只好独自下楼,找到楼下闲坐的流浪汉,把他叫到家里,将自己的曲子弹给他听。
他的孤独感,竟然要靠陌生的流浪汉才能慰藉。
另一次则是米耶特情绪激动,和女友在街头吵架。
女友忽然赌气,甩开他的胳膊走开了。
女友本来是他的拐杖,是他的双眼。
他本来是颇具声望的钢琴演奏家,天赋异禀的音乐创作人。
他本来一身骄傲,却在失去那个拐杖的时刻溃不成军。
他慌乱地大喊女友的名字,在街头陷入最孤独的至暗时刻。
电影镜头时常模拟了盲人模糊的视角,放大音效让观众主观体会米耶特的视听感受。
来自他身边人的不断关门,如同他人生中一次次被命运关在了门外。
电影也不断地在几个时空里插叙穿梭,时光偶尔回溯到米耶特儿时,让人知晓他被修女照顾的过去、被父母遗弃的童年、被老师发掘的经历。
老师告诉他,要忘记琴键,才能创造出音乐。
似乎双目失明,帮助他更好地忘记了黑白琴键,才会如此快速地获得音乐成就。
父亲曾将他扔入马厩,任马嘶失控,置亲生骨肉于死地。
那个蜷缩在草垛里的米耶特,仿佛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万念俱灰,不知道是那时候死掉会不会更好。
终于,米耶特选择了云游,他纵身一跃,镜头主观地下坠后起飞,与《鸟人》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观众才恍然发掘,他不过才29岁,在这短短的时光内见了他起高楼,宴宾客,也见那楼塌了。
短暂而又迅疾,令人唏嘘。
波兰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拿出了与犯罪题材的前作《我是杀人犯》一贯的冷静自持,镜头平稳波澜不惊,却暗藏潜流,把这样一个拥有戏剧人生的人物娓娓道来,有叹惋,有疼惜,却没有廉价的煽情。
只有关于命运无常的嗟叹,关于亲情原宥的思考,关于一个天才的逝去。
曾在《奥利格》、《修女艾达》等优秀电影里有过精彩配角演出的大卫·奥格尼克,这次挑战盲人角色,让人忘记了表演的存在,与今年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奖的传记片《我想藏起来》有可以相媲美的演技。
人们看不到他的心里千疮百孔,只看到他的双眸黯淡无光。
不知道他曾在马蹄下毫发无损,只知道他在琴键上重获新生。
他是长子,本该在继承的农场里朝天吐着果核,却成了被女友抛弃伫立街头的小丑。
他是天才,本该歆享老天赐予的禀赋荣耀,却成了被命运捉弄关上大门的弃儿。
他是琴师,也只能与楼下的流浪汉分享孤独。
上帝赐予了米耶特一条长腿,也赐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荒唐和孤独。
他拖着一条长腿,登上了顶峰。
但终究撑不过下一个顶峰。
看完盲琴师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残疾人的悲哀”,而是“天才的孤独”。
我沉浸式的看完了米耶特从童年到成年的天才的一生。
他是悲惨的、孤独的、矛盾的、敏感的、崛起的、傲慢的、没落的… 他渴望家庭,然而就像他说的:“我不想把话说的太满,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家人的抛弃、朋友的离开、爱人的代沟…美好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关门”离他而去。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处理的很好。
艺术的美体现到每一帧。
无论是以人物视角为拍摄角度、还是他画面、颜色搭配等都非常舒适。
柔和细腻的旋律、低沉的音乐、力量傲慢的琴声、自由的音乐还是盲人被放大的紧张烦躁的噪音处理的适当。
快慢相称的画面和音乐伴随着人物的一生张弛有度的推动了电影的进度。
影片中的细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一次米耶特紧张不安时的肢体语言、每一次的关门、童年记忆画面的重现等…都能体现这部影片的细腻和用心 看完盲琴师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残疾人的悲哀”,而是“天才的孤独”。
我沉浸式的看完了米耶特从童年到成年的天才的一生。
他是悲惨的、孤独的、矛盾的、敏感的、崛起的、傲慢的、没落的… 他渴望家庭,然而就像他说的:“我不想把话说的太满,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家人的抛弃、朋友的离开、爱人的代沟…美好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关门”离他而去。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处理的很好。
艺术的美体现到每一帧。
无论是以人物视角为拍摄角度、还是他画面、颜色搭配等都非常舒适。
柔和细腻的旋律、低沉的音乐、力量傲慢的琴声、自由的音乐还是盲人被放大的紧张烦躁的噪音处理的适当。
快慢相称的画面和音乐伴随着人物的一生张弛有度的推动了电影的进度。
影片中的细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一次米耶特紧张不安时的肢体语言、每一次的关门、童年记忆画面的重现等…都能体现这部影片的细腻和用心。
虽然排片很少但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精彩,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却在平淡琐碎中展现出一个天才艺术家注定痛苦挣扎不被大众所理解的短暂一生。
上天在给与他非凡的天赋时也剥夺了他凡人应有的安静平淡的生活,他一直挣扎着、同病魔、同不理解他的人们。
他也有过快乐、遇到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坐在琴凳前是他最肆无忌惮的时刻,他用音乐勾勒着不存于现世的美好,正如《海上钢琴师》中,那88个琴键是有限的,但钢琴家们却用它创造出无限的世界。
艺术家们仿佛都是如此,不为名利只为音乐本身,面对琴键是对他们而言最简单的事,比起面对生活中各形各色的人,音乐要简单得多,他们纯粹的心灵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常常在痛苦中,却无私的将美妙的音乐带给世人。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都叙述着天才音乐家短暂却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们始终是孤独的,他们也曾追求友情、追求爱情,最终却还是一个人与音乐为伴。
那些天才音乐家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世俗之人留下美妙的音乐最终又回到了属于他们的纯粹的天堂。
2021.12.12杭州西戏,差不多从头到尾都看得很痛苦,就情感传达方面来说做得真不错,音乐也十分令人享受,但有些奇妙的是与米耶特生命中那些痛苦的部分相比,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那些快乐的片段,在他带来的专辑上签下“米耶特,你是独一无二的”的他的音乐启蒙人,在直播节目中和他斗琴并邀请他去美国的钢琴家,他和玛塔第一次在那张小床上翻滚...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快乐的片段太过稀少。
其余的时候感受到的则是他的孤独,那一扇扇砰地关上的门。
他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站上窗台这件事宛如一则预言,最后的作品《伊卡洛斯》也如同隐喻。
唯有坐在钢琴前时的他是完全自由的,音乐,那就是一切了。
那位说他没有坠楼,大师是云游去了的老流浪汉也许不懂他的音乐,但我想他多少懂得他的孤独。
印象很深的还有他小时候还没有完全失去视力时母亲让他用乐声记住的,他此后的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在琴键上敲出的,代表色彩的音符。
他去见同样失明了的父亲那里,又令人心碎又讽刺,父亲问他“你遗憾吗”,说如果你的眼睛好好的你就可以继承农场了。
于是我明白他虽然知道自己的长子成名了,但他从来不曾认为米耶特真正成就了什么,依旧在惋惜他没能成为农场主这件事。
然而谁又真正懂他,一个又一个人经过他的生命又转身离去,因为错误的时机错误的方式,因为选择了其他的道路,因为米耶特自己浑身都是尖刺。
最后光线耀眼的阳台,大敞着的窗,像是对狭窄视野中无数次撞上的那扇门的无声反抗——《伊卡洛斯》。
我真的很喜欢米耶特和Bill Evens(如果我没记错他的名字)在餐馆见面那里,语言不通的他们依旧找到了某种共同语言,在他们哼唱着那张专辑中的旋律,Bill在他带来的专辑上签下那句话,米耶特的手指在桌上和Bill胳膊和肩膀上跳跃的时候,那真是明亮动人的好时光。
我想那位老流浪汉真的没有说错,米耶特只是云游去了,去了非常遥远的、没有痛苦与限制的,自由的充满音乐与希望的地方。
捧🏆众多、极具人文气息的故事片,讲述了波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爵士钢琴家米耶特短暂而热忱的人生,影片镜头考究,男主演绎细腻传神,动情的钢琴曲令人心潮涤荡,观感后五味杂陈却并不压抑。
听力好的盲琴师更加敏感周遭事物,不断克服年少阴影(一是失明后父亲的抛弃二是修道院枯燥规矩的琴课)影响,既在寻求周边人的偎贴认可,又在追求琴艺上的提升突破,对即兴演出的推崇,对自由的向往更甚常人,俗世终究困囿不了他自由的心…米耶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有赏识他的同僚和伯乐老板,有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专注于琴艺令他终达事业高峰。
忽然想起来《hello树先生》王宝强演绎的树先生和最近爆火《漠河舞厅》中的执念跳舞老人,更多的普通人,人们因异类而记得,因了解而动情,人类在异类面前表现出了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超越利益更聚人心。
他不是坠楼,是去云游去了 我觉得这部影片会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海上钢琴师》。
不同的是《海上钢琴师》有着明确的故事线,这部片更像是碎片化的故事。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容易共情的影片,虽然就一个多小时,但是容易与主演共情,看着看着仿佛真的体会到主人公的情绪。
里面英文歌曲《月亮河》让人联想到奥黛丽赫本的《蒂芙尼的早餐》。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看完后怅然若失,那么这部片是一种悲伤。
1900最起码还有一个挚友,男主拥有的最终都失去了,朋友搭档爱人,一个也没有理解他,最终理解他的却是一个流浪汉。
《海上钢琴师》与《盲琴师》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爵士乐,也许爵士乐真的是20 世纪的一个光辉记忆吧。
对同时喜欢肖邦和爵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一场音乐盛宴。
庆幸能现场感受音效,尽管为此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电影院(排场太少)。
开场后的男主米耶特在波兰比赛现场演奏肖邦革命练习曲(网易云可搜到电影原声:Etiuda Rewolucyjna Op.10 No.12),一曲震住全场。
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展现了男主内心的各种能量激荡,听得我泪流满面。
那些对音乐的热爱与狂喜,对坎坷命运的不满与反抗,被父母抛弃的自卑与痛苦。
不懂音乐的朋友说,即使听不懂音乐,也能听出其中翻滚不息的情绪 。
电影采用的插叙和倒叙手法并不影响故事线的完整,反而让观众从片段和细节中更好地理解男主的行为、动机以及心理变化。
这些细腻而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使观众更容易共情他短暂的一生。
电影中穿插自如的盲人视角镜头(缩小的视觉范围和黑白色彩)、盲人角度的敏锐听觉(旁人议论纷纷的低语和刺耳的关门声等)、以及各种相互呼应的细节隐喻(低下布满汗水的额头和颤抖着弹琴状的手),让人赞叹不愧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
男演员本身的帅气全然不见,只剩男主随性邋遢的外表及佝偻瘦弱的身形;即使被盲人墨镜遮盖住眼睛,仍能将男主情绪和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波兰国宝级男演员。
盲琴师也非自小失明,而是在12岁突发失明。
还好母亲教他用颜色记住音色,后来音乐成了他黑暗世界中的唯一色彩。
米耶特是幸运的。
一路上有启发他演奏要从心的恩师,帮助他工作生活的朋友,从他在餐馆演奏时挖掘他并十分欣赏他的经纪人,迁就他古怪脾性的合作伙伴,还有在琴技对决后与他惺惺相惜的钢琴大师,一切都让他在早年音乐道路上顺利前行,在欧洲名声大振。
米耶特是孤独的。
当天才沉浸于音乐被点燃的狂喜,身边人却流连于世俗之乐。
当他写出新作品兴冲冲地找心爱之人与合作伙伴分享,竟无人应邀。
此时竟只有楼下的酒鬼流浪汉愿意聆听他的作品并为他鼓掌。
离开了爱人朋友,事业生活无人相助,不愿拄拐的他连下楼出门都无法完成,十分无助而孤独。
也想过,如果他不是那么孤傲倔强、不愿低头迁就,实则骨子里因为失明而自卑、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会不会东山再起、或者至少平凡安定地生活下去。
然而,米耶特似是在重复童年的悲剧,不断自证预言:因为失明而被他人看低嘲弄,被重要的人甚至整个世界抛弃。
无法跳出悲剧循环的米耶特证实了一句话: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电影中数次出现“关上的门”的镜头,对应了男主被生命中重要女性拒绝或抛弃的时间节点。
失明后被母亲送给修道院;表达了想走爵士钢琴道路的意愿后,一心培养他成为古典肖邦界大师的恩师失望地离开;说话结巴但歌唱一流的金发美女歌手,与他合作后被他一手捧红,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拒绝了他的求爱;平凡善良的女侍员马塔,受不了失意的他终日酗酒与流浪汉为伍,也离开了他。
一次次的“被拒绝和抛弃”仿佛都是童年被母亲抛弃的历史重现。
影中最惊悚而令人难过的画面莫过于躺在马厩地上的童年米耶特。
由于医治男主无效,家里负担过重,一向温柔的父亲竟将重病无力的男主放在马厩里,用力抽打马匹企图让发狂的马踩死男主。
在马匹慌乱的脚步下,极致惊恐却无力动弹的小男孩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想杀死无助弱小的他的竟是至亲。
以至于父亲临终前伸手触碰男主,男主起初是抗拒的。
身体的闪躲表达了拒绝,手指像弹琴一样摆动是在企图缓解心中的矛盾不安。
这段历史反映在他和亲近的身边人的相处模式中:不相信自己会一直被对方善待。
结尾有点突然:明明已经与父亲和解了,追回了女友,重新回到公众目光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为何还会在窗台一跃而下?
究竟是自杀,还是失足坠落?
若只是失足,可惜了一位音乐天才。
有见网友评论,一切的向好只是男主想象出来的,现实并没有与男主“和解”,所以他自杀了。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
即男主在人生矛盾中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直接离开。
第一个矛盾,女友马塔期望他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视力一起过上正常生活,而他不愿因治愈视力而失去傲人的听力;第二个矛盾,他渴望在舞台上发光发亮,但他孤傲古怪的个性赶走了好友、经纪人及合作伙伴,导致工作机会不再。
深陷悲剧循环的他对未来没有乐观的期望,选择站在窗台上拥抱自由的天空,或想以此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无论是音乐,还是亲情和爱情。
第一次他站上窗台,是为了从他人手中换来“一听钟情”的爵士黑胶唱片;第二次站上窗台,是为了得到他单相思的女人的关注。
片尾他的流浪汉好友说,米耶特是去云游了。
至于为什么接受传统古典乐训练的米耶特会喜欢自由的爵士?
说到底,是对自由灵魂的表达及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此处童年的经历再次起作用。
男主对修道院除了有温暖回忆(修女对小男孩的关爱:“我们修女是不能结婚的…但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选勇敢的小米耶特”),还有厌恶。
修道院对童年米耶特来说,是母亲抛弃他的地点,而且是克制压抑的代表。
对只许弹奏传统古典乐的修道院的最好反抗,就是弹奏自由奔放的爵士乐。
愿天才们都能施展才华,平安长寿。
还是听到了心心念念的爵士乐 没有空静下心来写长影评~先记录一些碎片感受~ 我觉得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现实于音乐世界的极大反差,爱听爵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极强的渲染力和表达力,乐手以即兴的方式将自己全部的情绪谱在曲子里,而传达的是何种情感,对于听众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天才盲琴师米特卡具备能将自己的苦闷,孤独,欲望,无奈,悲情所有情绪完完整整的用爵士用钢琴诉说,而离开了音乐,他像是外星人,不会说话,脾气大,渴望恋爱而不得,没有一个交心朋友。
最终他被孤独淹没,选择结束了自己的29岁生命,但他的音乐确蕴含着人的情感,拥有着火热的生命力。
当米特卡在弹琴时,他的生命似在绽放,也似在消逝,因为离开的音乐,他的孤独感沉重的让我有些窒息。
虽然蓝调就是用嘻哈的音乐表达不如意的,述说着乐手是以积极乐观态度看世界的,但是现实就是冰冷骨感的,音乐不过是逃避的手段罢了。
我非常敬畏米特卡对生命的态度:“我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
”
由于对电影艺术了解得过于浅显和片面,感觉这部电影有点偏文艺,并不能很直白地体会到想要表达的事情。
当然也应该是理解欣赏能力不足的原因吧命运赋予了米耶特更灵敏的听力和更出色的钢琴能力,却模糊了他的视线。
影片开头的演奏会上,米耶特颤颤巍巍地从舞台左侧走到钢琴面前,颤抖着找到琴盖,把头重重抵在琴盖上。
影片在这里很夸张地突出了台下观众对于米耶特紧张慌乱的表现所做出的反应:有人小声嘲笑,有人焦躁地拨弄首饰,有人甚至吹起了口哨,但是就连沉重急促一些的呼吸声,在米耶特的世界里也显得格外响亮。
不过米耶特最终还是平复下来,为大家献上了一段酣畅淋漓的演奏,并得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然而并不完全像标题党营销号说的那样,这是米耶特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这是米耶特“出道即巅峰”辉煌之路的开端影片记录的苦难没有很注重练琴上遇到的挫折,而是更多体现在米耶特的生活上。
作为盲人他在面对很多障碍和不便的同时,还更能体会他人情绪的细节。
影片不止一次出现别人与米耶特对话后失望地关门离开的画面,锁舌与锁眼撞击的声音,在米耶特脑海中无限放大,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必定很多,但这都只能他自己来慢慢消化了。
同时在感情上,他也没办法得到一个正常人应该得到的回应,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是孑然一身。
说白了就是身体有残缺的人,仿佛在社交上也有后天的残缺,好像会变成一个特别具有个性、爱搞怪、不易近人的人。
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尤其是当这个人有能力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力的时候,不能关注其心理,真的是社会的遗憾最后发现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真的很弱,只能去尝试感受这段旋律好听不好听,根本没有能力去品味这首曲子“好”不“好”。
我可以感知米耶特什么时候弹曲子是开心的,什么时候是沮丧的,是愤怒的……但是我还是说不出来他的技法或者整个对爵士风格的演绎好在哪里。
总的来说不管是电影还是音乐都要去见识更多,不然真的欣赏不来
非线性叙事太飞了,不适合此类音乐传记片。有高光时刻,但还是算平白的。@百川湾畔
欧洲版灵魂歌王
坐如针毡。
矫揉造作
可以洞见天才孤独敏感的灵魂,但叙事平淡了一些,缺乏贯穿始终的主线,剧作显得尤为涣散。
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全國專線公映影片,2021年12月11日13:30於百川荔灣2號廳。
想来影史上有过多少钢琴家的故事,更有过多少类似的艺术家与他们所饱受的人生苦难的经典片,影迷的心理预期被拨到很高,因而此类题材要出挑就很难了;仿佛是自带高敏感度的接收上帝讯息的天线,天才的孤独与天才的天赋互为因果,他所爱的人一个个都对他关上了门,他的孤独无以复加,一再一再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一再自毁,也毁周围亲近的人;恰恰与片中所论及的“钢琴技巧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说相似,电影技巧同样如此,亦贵在“忘记琴键”,本片剪辑太跳跃,太过于集中在所谓的盲人视角下的视听,也过于耽溺在孤独自毁的情绪中,本来可以将故事置于更有气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的,波兰片啊本应该做到的
非线性叙事,插叙闪回,果然天才都是孤独且短暂的,偏执与自我的沉浸就如同1900,到头来jazz钢琴才是灵魂,每一段的闪回过往都一个阶段的开始,也逐渐展现这位天才钢琴家一步步走向云游的过程,当失明的那一刻,一小点声响都变得格外敏感,每一次的关门声,每一次的失望,结尾都是盲人的父子最终还是彼此原谅,阳台天窗的一次次眺望,最后还是纵身一跃,在最后一场的solo中完美谢幕
非线性剪辑有点意思
感觉拍的美感有点缺失
不是真人改编的话其实并不是很好,最后主人公为什么自杀?按故事走向他突然想通了豁然开朗,是云游?
巧的是本场电影的外挂字幕操作员是我的朋友,也在我的个人影迷群里。放映的第70-75分钟出现了大段落没有中文字幕的情况,据他介绍,是因为拿到的台本就缺少这部分中文台词,并非操作员的失误,已向上影节字幕总监反映。众所周知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其实波兰也是一个音乐的国度,而本片也根据真实的波兰盲人钢琴家的传奇故事改编,通过各种倒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重要人生节点进行串联,另外用极为出色的混音和音效剪辑捕捉环境声来展示主角因为眼盲而增强的听觉及高压异化下产生的幻觉,还是非常精彩的。年仅29岁就坠楼身亡确实令人唏嘘....
用倒序插叙闪回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天才盲人钢琴家Mietka Kosza短暂的一生。看完电影想在网上找一下原型资料,居然什么也找不到。音乐真好听,相比起影片里精彩的爵士音乐,我更喜欢最后的伊卡洛斯。不知道弹琴的部分是怎么拍出来的?
所有对音乐的疯狂和痴迷都在治愈童年创伤,也许记忆里最后消失的就是感情和音乐,音乐和孤独是伊卡洛斯的翅膀,风出阁楼的瞬间即永恒。
这天赋是没得说!只是看到他弱小的身躯躺在地上无声的流泪心太痛了!何以!
3.5
7分,传记片中上水准了,主线中童年与回忆交错穿插运用的很棒,每一次关门都能感受到离孤独又近了一步...
看不明白
音乐不错,故事没啥意思(就关门那个意象还不错),不懂这么剪辑的用意,钢琴家的性格也很不讨喜。
2022年12月19日第一次观看。综合评价3分。剧情2分,演技4分,台词0分,画面1分,拍摄手法1分,音乐0分,点睛之笔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