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
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
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
2.冯子材阵前斩子。
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
3.酒窖烧出火龙。
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
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
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给你们讲一段剧情:首先曹云金与壮族女孩在打仗前夜自己决定洞房,洞房还设在了酒窖,当时我没想明白为啥洞房要在酒窖,还以为是个习俗,后来发现我太年轻了。
接着开始打仗,打起来是炮弹不要钱似的放,机关枪(你没看错就是机关枪还是重机枪)哒哒哒哒一场战争就没停过,比抗日神剧的火力猛多了,让我一度以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二战时期,白刃战只有非常少的一小段镜头,还是在最后法军拿着枪冲上了清军阵地后,居然默契的没人开抢了,开始和青年军拼刺刀。
然后晚上休战,曹云景犯军法,自杀了,自杀时跟他爹说“我做鬼来帮你打仗”我以为他就是喊喊,没想到他是认真的,因为紧接着第二天白天正在打仗时 统帅居然睡着了,然后大白天还看到了他死去的儿子曹云金的鬼魂,鬼跟他说,我跟你儿媳妇打炮的地方有个酒窖,你把它烧了能够退敌。
我以为他就是说说,毕竟酒窖怎么能烧死敌人,后来发现我太年轻了,一队官兵来到酒窖准备放火,这里还有段感情戏,好想放火的人会被烧死,他们在生离死别,而我强忍着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烧个酒窖会死人,后来发现这个酒窖点燃跟煤气爆炸一样,不光炸死放火的人,还把山炸漏了,然后整个山跟火山喷发一样喷烧着的酒,法军远远看到大喊:快看!
火龙!
然后这条火龙嗖的就烧到了几千米之外的法军阵地,把法军烧的大败,清军大胜!
这也是这个电影之所以叫《龙之战》的原因,编剧扣题能力还是没得说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大多人了解历史基于教科书所述,太过宏观,寡淡无感,电影可带人进入情境,近距离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
这部电影让人感慨,老先生的气节谋略忠勇,清末的朝廷乱象,百姓的恐慌无助。
书上说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屈辱今天在这电影里感受到了。
今天看了《龙之战》,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有血性的国产大片。
我个人平时不是很喜欢历史题材以及战争片。
但《龙之战》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可以接受这类片子了,中国的历史是十分震撼的。
它根据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改编,表现了中国人的有血有肉的真性情。
“虽胜算不大,但求决死!
”抱着与法夷决死的信念,冯子材上了战场。
影片将冯子材放置在一个年老、国力衰弱、面对强敌却少兵缺将的悲情世界中,使整个事件更有特殊新的故事性。
记载“镇南关大捷”发生时间为1885年。
洋务运动已经在1861年开展,《龙之战》影片中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冯相贤受过西方教育的管带,遵循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这种思想。
相贤这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片中说了两遍,回放了一遍。
相贤开始给冯子材用洋火柴点火,冯子材是不接受的,后来冯子材接受了火柴,就代表可以接受和向西方学习,呼应了中体西用,以及历史上洋务运动的成功。
冯相贤的青梅竹马,一名女蛙,也是一名非常有胆量的女孩子。
在去水里袭击敌人之前有一段戏,这位女主角把相贤叫到一个酒窖里,酒窖里竟然有张床,女主表示想把身子先给相贤,相贤说了一句“别说了”,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激情缠绵了。
这里的处理过于简单了,不知道是不是丢了镜头,感觉两个人的情感应该有一种生死离别的激情才够味,遗憾遗憾。
片子前面小场景有点慢,后半部分大场景急速扑面而来,也许是历史的交代,确实需要沉重的铺垫,我们也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在面临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到来时,那段时间,才是最压抑的。
又回看了一下预告片,预告剪的真是很好。
这部片子看下来,特效不算特别多。
整体影片色彩,充满战争带来的灰暗,片头的雄鹰在空中翱翔,其实是一种宏伟苍凉的感觉,但雄鹰并不能融入进背景里,估计后期特技资金有限。
服装方面我觉得整部电影的衣服都挺好看的,中方这边的服饰都很有特色,就是法军穿的好像管乐队的,双排扣中间还连起来,戴个小小的帽子也挺像lobby boy。
片尾的火山,好像零几年美国的素材下载下来直接用的。
不过整部影片以绿色调为主,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烘托最后的中国火龙,很漂亮。
整部片子故事还是很连贯的,对于我这种不太懂历史的人也不会有看不懂的感觉。
片子看下来的感受是不仅有震撼,还有感动和敬佩。
演员们都非常尽心的演出,刘佩琦老师的表演精准到位,曹云金的表演也是非常细腻,在有逃兵想要回到军营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但又不是狠心之人,背过身去,下了射杀的命令。
曹云金表演出了冯相贤的那种铁血柔情的男儿性情。
那名女翻译,不说她高耸入云的现代假鼻梁,这位翻译官说中文的时候也未免太僵硬了吧?
尤其是到冯子材家里的那段戏,像是小学生在背诵课文。
这是在我看来《龙之战》最大的吐槽点。
虽然我挑了点小毛病,但这部片子绝不是烂片。
反而激起了我的兴趣,让我更想看关于史实的一些电影。
电影看一遍没法真正看透,我要再去二刷。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
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
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
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
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记忆中更多的是历史课本上“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
很惊讶,为什么评分才6点多,刘佩琦的演技绝对在线,对上有计谋,左右能逢源,对下能体贴,战场能冲锋,治军能从严,已经塑造了一个完人。
可能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个完人,从而造成了整个人似乎不是那么真实的感觉。
拉拢苏,让淮军也扯进战争中来,似乎是一个很高明的计谋,但苏应该也不是那种草包,斗智角力、心照不宣,这才是高层的用计用谋。
儿子违抗军令的时候,我个人可能更多的是愿意看到老将向督军求情,而不是丢一把枪给儿子让其“自裁”,从严治军得失去了人性。
老将单挑黑人,非但不是体现了其勇猛无畏,反而显示出了一个老将鲁莽有余的心理,要证明“法夷”非“阴兵”,并非刀枪不入,可以有很多方法,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儿子托梦、火龙下山,更有一种天意的感觉,其实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孔明的“上方谷之战”是人力与天意的合力,值得借鉴。
靠一个酒窖能不能点燃整个山火,真的值得存疑。
电影恨不得面面俱到,却又无法面面俱到。
主旋律影片在吴京、林超贤的引领下,战争(或者战斗)场面更多倾向于具体的争夺,缺少了全局性的谋略。
主旋律影片的硬伤在于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常人无法做到的完人。
没有去电影院看,是在CCTV6看的。
刘佩琦老爷子的演技无话可说,原以为曹云金会毁掉这部剧,发现演技还算可以,反正戏份不多,中途还领了盒饭。
特效虽然不行,但是战争场面和文戏太精彩,连对手都有血有肉,也就忽略了特效,就是结尾的火龙不应该添加,整部电影还是很尊重史实的,特别是服装很良心,将中法战争的惨烈与无奈描写的很好,算是2017年很让我意外的一部电影。
《龙之战》,燃起每一个观众的心影片立足于镇南关大捷,讲述了老将冯子材的英雄壮举,作为主演,刘佩琦的塑造也是有血有肉,很有老将出马的风范。
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影片做到了有点有面,呈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勇敢。
对于情节的衔接和人物情感,处理得相对而言简单些。
最后的结尾,硬生生地拔高了主旨,意在燃起每一个观众的心,却有些过了。
比较有气势的爱国主义片子,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老将军非常到位啊,只可惜让曹云金演他儿子太败笔了,四颗星上不去多半是因为他,这么严肃的题材,曹云金怎么说出来都显得不那么严肃,太不好了。
镇南关大捷,凉山取胜,在这么落后的条件下,在朝廷腐败无能勾心斗角的大背景下,由衷的非常敬佩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真正的爱国英雄。
,黑旗军曾大战于台湾抗击倭奴,黑旗军萃军挺近镇南关抗法,这一切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汉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
所谓的靼子大清朝当然会辜负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爱国将领了,因为慈禧和其朝中重臣除了弄权,勾心斗角,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还他妈会什么,冯子材老将军在他们眼里就像根刺扎进他们眼里一样,属于另类啊,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人民、民族的榜样,历史会记住他的丰功伟绩,使其伟大,同时也会记录慈禧这狗逼会如何遗臭万年,不得好死。
再加一句:慈禧就是史上最大的狗逼艹出来的杂种串子,祸国殃民,蛮横专权,割地赔款,劳民伤财,把国家真正变成了地狱。
这样的狗卵子逼就该让万狗糟蹋致死,死了再让倭寇矮懶子奸尸,最后和倭寇矮懶子天皇一块烧成渣子做成屎盆子供人拉屎用,真是越说越气了。
要不是这逼,中国能这么屈辱么。
很传奇的题材,运用却不好。
前面的内容还算可以,一直到夜袭法军,都算是比较尊重历史(《清史稿·冯子材传》中确实记载镇南关大捷之前有一次夜战"宵搏敌垒,斩虏多",当然电影里的方式简直是武侠片么)。
然后突然就跳脱了,水攻敌船,儿戏一般,冯子材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用这种《水浒》里的桥段去打仗?
然后辕门斩子、儿媳截粮、酒窖爆炸……这都哪儿对哪儿啊?!
真实的历史比这激烈得多,"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这才击败了法军,哪里用得着什么火龙。
编剧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认真的推敲,还总想搞得传奇点儿。
两个女角纯粹多余,无论清军还是法军,都不可能在军中养着女人,更别说让女人上阵、出使了,那可真是自打嘴巴。
曹云金就别说了,这也算是他在努力,不过看着真的很出戏。
刘佩琦一个人顶起了整部戏,修庆也不错。
别的人就算了。
法国人都是龙套,就更不用说了。
除开电视剧般的画质,不知所云的片名,故事确实不错,很扎实,看完之后想要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比卖肉大业好的多,老戏骨加一分,近代史题材加一分
冯子材的故事,原来临危受命,天降大任时,都免不了要牺牲自己家的孩子,不然谁跟着你一起去战斗。英雄难做~军令如山时,不斩儿子又难以服众,情理法理两难全~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很心痛,参加完提前观影更是觉得要好好推荐一下,当年外国侵虐军的铁蹄踏破我国河山,满目疮痍,卸甲归田的老将挺身而出,已过花甲的老戏骨刘佩琦老师饰演的冯子材,晚清时期的大将风采一览无余,这类充满民族气节的电影就该好好支持
假脸大胸妹子一出场,全场倒吸一口冷气,拒绝被拙劣的直男癌审美绑架,导演请扪心自问这么做对得起老戏骨刘佩琦?
三颗星都是刘老师的嘿嘿
没有正戏歪拍,刘老师出彩。曹云金不功不过,但换个人也许更好。女二的大胸让人很出戏…
CCTV6「立即换台之你完全不想看」系列电影。
清朝和法军开战,击退法军。
外国人看过的估计都比中国人多
感谢每一个为国家付出牺牲和流血的人😔😔😔
主旋律
最后关头天降火龙的时候,哭出声
一段很好的历史故事,没拍好,主要是没写好。这段历史对中国而言是悲剧,自欺欺人不如正面历史,知耻方可后勇。刘佩琦的演出是为数不多能拿的出手的地方。
国产电影中算是很有质量的,越南女人怎么发育的
【4/10】难免有拔高我方的部分,但至少没完全把敌人当傻子,也把战争的惨烈呈现了出来。就是影片的摄影、特效与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实在是不敢恭维。
2018年2月13日看过,很少有题材是关于这段历史,关于中法镇南关一战的,这部电影填补了这样的空白,但是整个电影在整体的啮合上还欠缺咬合,导致了整部电影显得比较松散,对人物的刻画也太简单了,远远达不到复杂的深度,所以看这部电影大概的收获就是能够知道个历史的大概,引起一些兴趣。
很老套
不错
清末少有的胜利:电影清晰的展现了战争胜败的因素,将、兵、钱粮、援护、后台、大局、政局、兵器、地形、天气、工事、供给、士气、恐惧、情报…一场战争,条件多是限制,有几个点可为:当权者的支持,同僚的一气,鼓振的士气…PS.电影频道出品了一些模糊旋律的抗战片,这个转向有意思,而电影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