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风云骤起......关于上海黑帮的影视剧先前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最让大家熟知的就是周润发版《上海滩》,上海的灯红酒绿、快意恩仇等表现的酣畅淋漓;小编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马永贞》,也是很好看的上海黑帮电影。
如今,影视界又出了个《上海王》,挺大气的名字,电影却差强人意。
特意研习了一下剧版,感觉电影就是剧版加长版预告片,很多情节交代不清楚,而有些地方又显得拖沓,没看过剧版的肯定看的一头雾水。
本来是奔着胡军去的,不料这么早就挂了,可惜了胡军的演技还没好好发挥。
作为核心人物小月桂,为什么要两个人饰演,分分钟出戏啊有木有?
再说女主角就不能找点好看的?
另外,这部电影还分上下集。
我就纳闷了,你为啥不直接翻拍一下剧版,几十集的东西你放到两三个小时能讲清楚吗?
不管怎么样,几个朋友边看边吐槽也是一种乐趣!
先不说电影,说人,喜欢余男,不是什么粉丝,只是喜欢她演戏的态度和演戏的感觉,自然细腻,或许这已然不叫演戏,而是在诠释,看过余男去金星秀,采访过程中全程挺直伸腰,不做作,又安静,对待演戏认真严谨,所以,因为搜索了演员余男而看了这部电影。
结果又发现电影里有文艺片男演员秦昊,戏骨胡军,不禁对这部剧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再来说剧,影片是沿着小月桂一生的情感之路,从她少女时期跟随胡军饰演的上海王常爷,到成长为一代申曲皇后时跟随的上海王,到后来为了给常爷报仇而杀了新上海王,作为上海王的女人,小月桂能屈能伸,不怕磨难,而余男演戏又入木三分,值得推荐。
受邀上海电影博物馆内部观看上影新片《上海王》,导演力图把这个作品拍成《教父》一样史诗性的传世巨作。
本片的选材非常好,外部条件也完全具备,主创阵容豪华,摄影、美工、作曲等全是一等高手,加之全明星阵容,主演和配角也都是实力演技派。
《教父》剥去黑帮片的打打杀杀的外壳,其核心是个家庭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最是撕扯人心,每个人物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他们的计谋和杀戮都是为了家族荣誉,为了亲人,为了生存。
每个人物都是亦正亦邪的人物,是立体的圆形人物,因此能进入到观众的心里,让观众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共鸣。
而《上海王》不是,脸谱化平面化的人物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叙事因人设的缺憾让人扼腕叹息。
史诗性的大片中的角色,作为大时代大写的风云人物,大都要有理想和信念,有为之殒身不顾的远大抱负和追求,这样有胸襟有气魄的人物才会让观众认同和敬仰、其失败或死亡才能让观众同情和感叹。
但《上海王》中三代上海王的人生目标一直停留在上海小瘪三的境界,没有任何转变和提升,除了争女人、钱财和权利之外,其心里没有为洪门兄弟谋前途的人生理想和豪侠之举,没有社会理想和家国之念,作为三代上海王的设定,这是本片最大的遗憾。
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完全可以处理成关羽或萧峰式的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作为洪门之主,反清复明,使洪门发扬光大,保持其江湖霸主的尊荣和地位,应该是他的第一大人生理想。
他杀伐决断,胸有韬略,加之武艺高强,舍生忘死的扶弱锄强,为兄弟们义气当先,能两肋插刀,才赢得了一致爱戴和拥护。
对女性尊重保护,因此才赢得了小月桂的芳心相许。
本片中的常力雄救同盟会会员黄佩玉,屡救屡败,给人感觉极为弱智,滥杀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而心腹师爷也就是一管家,看不出有何智慧和谋略,而得力干将阿其,也就一杀人机器。
看不出两人有何恩义。
一定程度上他就是一个好色之徒,让小月桂投怀送抱更让人觉得缺乏内在情感逻辑,有点强取豪夺,很勉强,缺乏爱情的依据和动因。
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作为同盟会成员,人生理想应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他继位洪门之主应该是常力兄生死相托,因为反清是同盟会和洪门的共同理想。
不过一个是复明,一个是建立中华,同中有异。
如果说常力雄是以传统的江湖道义来统领群豪的话,更多的是传统枭雄的做派,那么黄佩玉应该更多的是机谋和手段,借恶制恶,借暴制暴。
应该是位低调很有城府的人物。
但关键是,他不能是个流氓无赖。
他的本色是个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有时会不择手段,做出超越常理常情的事,因此被亲人和亲信所不理解,最终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他最大的悲剧。
但片中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谋杀救命恩人常力雄的阴谋家,一个为了报复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其卑劣的小人,让观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第三代上海王余其杨:因为出身低贱,按理说应该受尽侮辱,但是却得到常力雄和筱月桂的保护,因此对两位恩主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成为新一代上海王之后,他应该励精图治,在与其他帮派竞争中开拓财源,和新军阀外国财团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主要是实业上的合作。
对革命应该是暗中资助,但却是个情种。
和筱月桂有恋母情结,更多是感恩和姐弟恋。
和常荔荔才应该是正常的男女之恋。
但本片中看不到他的情感变化,只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杀手。
筱月桂:应是一个有气节,重情义,智慧,聪颖的美女。
应该是西施、王昭君一类的尤物,被三代上海王所钟爱,除了美貌和身材之外,应该在才艺和善良等方面能慑服所有的男人。
尤物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让见到她的人眼前一亮。
可惜,影片中既看不到筱月桂的才艺,也看不到她的美貌(余男通过化妆和光线的处理实际上可以拍的风华绝代的),对三代上海王的恩情也表现的不足。
宋守备:也应该是个有理想的保皇党,他被大清皇帝赐予功名,加官进爵,感恩戴德,应该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他也惩治贪官污吏,也惩处为富不仁者,但目标却是维护皇室的声名和利益,希望大清王朝万世长存。
他甚至可以和常力雄是英雄相惜的同门师兄弟,或者有八拜之交的结义兄弟。
两人也曾患难相扶,都义薄云天。
但人生理想不同,因此相敬相杀,生死之战在所难免。
影片将其塑造成一个贪财好色的无德之低能儿,实在是太脸谱化,太弱智了,和常力雄黄佩玉构不成对手。
护军及其儿子:护军应该也是一代枭雄,机谋过人应不让黄佩玉,但影片中的他却形同弱智,只会拍桌子发脾气。
儿子更是一个花花公子,没有任何个性特色,其实他迷恋在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和余其杨争风吃醋,影片完全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痴迷申剧的票友和高衙内,他被小月桂的色艺所惑,一心想娶这个女人做妻。
可以突出其在艺术方面的素养,使观众觉得其有可爱可敬之处,而作品中的人物空洞,不知又帅又年轻的他迷恋又老又丑,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的理由是什么?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三代上海王,她虽从小就黄有好感(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但最爱的仍旧是常,所以在知道黄也参与了谋杀常的那一刻,那个眼神,那段嘶吼,即便常爷在他生命里转瞬即逝,她也最爱他。
还有哇,洪门历史上为推倒满清和抗战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上海十年变迁的镜头很不错,其余的……觉得准备看完原著再发表评论……
0. 《上海王》因在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包揽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大奖项而在上海举办了几场放映。
今年上海电影节虽没看上,好歹也在公映前先睹为快了。
1. 各演员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值得被认可的。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服装造型拿捏准确,形象吻合,演员也完全融入角色。
片中的上海方言令身为上海人的我亲切感十足,放映厅内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一出场就笑声不止。
银幕中的上海,从外滩、南京路到十六铺、静安寺,还有百乐门、法租界的笔触都在尽可能全面地勾勒百年前的这座城市。
尽管3D模拟的外滩黄浦江全貌还是有点假,但《上海王》里的上海还是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头的上海地道得多。
2.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剪辑。
车开一半,话讲一半,戏也演一半,从头到尾都在拼命赶。
通过紧凑的情节其实能看出剧本是非常饱满而且完整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影像却显得非常急促。
没有看过电视剧也能感觉到剧本还是照着电视剧的节奏在延续,又因为要满足电影的长度而使情节一再压缩。
如果觉得故事讲不完的话,其实拍长一点也是可以的嘛,这不第一部讲不完的还是得放到下一部去讲吗?
剪辑存在很大的问题,一场戏还没演完,表演没有酝酿和过渡就直接进入高潮,观众都还没来得及进入状态,镜头就给切了。
枪声毫无预兆,子弹突如其来,鲜血就像从打翻的罐子里泼出来似的。
这样的剪辑造成了剧情的极度不流畅,对故事的完整呈现有很大影响,对看电影的人来说也很不舒服。
前后场景的急切转换使整体很不连贯,丝毫不留人喘息的余地。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没有前戏,一直都在高潮。
就像考试划重点,没有范围,全部都是重点,也没有主次之分。
不能因为要照着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来改,就失掉了镜头语言和电影本该有的韵律质感。
全程就像开了32倍高速快进似的,老是觉得心里很着急。
这么个腥风血雨的上海滩,王者交替的故事其实可以表现得很有气势,至少在这些被描摹得非常立体的人物上是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底气和潜质的。
如果剧本本身没有问题,那后期的剪辑就成了本片最大的败笔,再合理紧凑的情节都因此变得不着调,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节奏和基调。
并且导演也根本没想要弥补从刚开始就已经产生的脱线,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3. 两颗星真不是觉得这是部烂片,只是它的缺点实在太过明显了,对影片的影响不止一点点。
如下一部还没进行到后期,真心希望别剪成这个样子,仍需好好雕琢。
上海啊,旗袍啊,这类故事韵味很重要啊!
这是电影不是新闻综合东方卫视每晚放的电视剧啊!
以为郭采洁也出演了本片,结果还真没有,一直到片尾字幕处才见到她的剧照,参演常荔荔这一角色。
显然故事没能在2小时内讲完,竟还留了悬念,未完待续。
但下一部还开着快进的话,就只能以比32倍更高速的快进来看了。
胡大爷太帅啦!!!!
胡军真的太适合这种黑帮枭雄的形象,尤记得当初看他的《像火花像蝴蝶》心疼的哟,一代枭雄,最后断送在兄弟手里,最终逃不过一个义薄云天,临死之前,仍记得自己的女人,铁汉柔情,异常珍贵,李梦和胡军、余男和秦昊的搭配也恰到好处!
一直很喜欢看这种旧上海、老民国的故事,大概是时代使然,都奠定这注定是个悲剧,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无论是小人物的奋斗史,还是如这上海王般的血雨腥风,小月桂 常力雄 黄佩玉 余其扬 这些上海滩的传奇人物 ,都让我沉浸其中,曾看过电视剧版,然而选角并不喜欢,电影版的每一个选角都很中意,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看三代上海王的风云更替,不过吧,这种故事要是拍成电视剧就更有的看了,电影太短,有些地方显得散乱、拼凑了…
电影《上海王》改编自作家虹影的同名小说,它本身就是一个迷人故事,讲帮派沉浮,大佬更迭,永恒的是一个女人,小月桂。
后来她的艺名叫做筱月桂,身旁有余其扬相随,最初爱上的男人是常力雄,之后与黄佩玉纠葛不清,半是算计半是真心地跌宕爱过。
电影《上海王》这样呈现她与后者的际遇:黄佩玉重见筱月桂,仍留当时破茶阵时一个眼神的旧情,于是收服她,花重金捧她到巅峰,甚至为她独独开辟出申曲这一地界,让她称皇后。
电影里余男饰演的筱月桂,只是一个欠债许多,突然有了权势仰仗、对着珠宝两眼发亮的平常女人,跟那时许多上海滩美艳女子没有差别。
她与黄佩玉之间的爱情没有张力,而她本身也没有让人想深究的性情。
虹影笔下的筱月桂全然不同。
她还是小月桂时,为了能留在上海开戏班,已经舍得用身体去交易。
后来她成了筱月桂,在黄佩玉被她的巧笑倩兮迷得昏昏然时,明白他对自己的推崇无关艺术仅在肉身觊觎。
她仿佛受了当头一棒,仍然为这桩交易做了漂亮结尾。
两人在情欲袭来时说出生死相随跳下黄浦的况味,她几分玩笑几分倦淡地说“不会跳的,只不过想到河里游个泳。
”回到电影里,筱月桂平淡无奇地过了十年,重逢后有几分惊奇地被黄佩玉看中。
她会在饭桌上不合时宜地为他“解决”了欺负她的黄太太和卢公子而生硬质问。
导演想用这样的愠怒来表达筱月桂的善良,实际上大可不必。
她心有惊动,也不该这样言说,这样说了,她就很难是筱月桂。
同样是声震上海滩,她在虹影笔下时,会用尽积蓄置办一身奶油色暗纹旗袍,装点自己兜售风情,给手下戏班的孩子换来更大的舞台。
筱月桂艳光四射地去赴黄佩玉的宴席,是为了让他眼前一亮,直至亮出他的底牌。
她是去讲生意的上海女人,处心积虑要谋新出路。
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交换着彼此可出的诚意和价码,最后才从情欲之外,摩擦出了爱情。
在原著《上海王》里筱月桂是懂审时度势、主动出击的女人,全无电影里筱月桂被黄佩玉捧角的被动、被其妻欺上门来还低眉顺眼靠在他身侧的温柔。
说到底,筱月桂本是与三代上海王缠绕而生的人,却在电影里数次被塑造成毫无野心地依附与信赖着男人的女人。
电影对“小月桂”这一角色的把握失衡,使之在情感层面上不慎地有了疏漏,在与原著相悖的人物设定下,《上海王》这个故事无法合理成立。
它几乎是舍弃了虹影在原著里留下的玄机,以至于将表达之物推向另一个方向。
但电影里也有一些对原著的巧妙应和。
筱月桂懂得黄佩玉其人,跟常爷的情义担当不同,他做事就是做绝:黄佩玉借筱月桂诱简森入瓮,去谋一块地,事成时筱月桂欲言又止地望向他。
此时余男打量秦昊的沉寂眼神与幼时的自己,即李梦望着胡军时那种怯怯的、懵懂又真挚的眼神完全不同。
她只将自己交付了常爷。
常力雄爱小月桂也是受情欲驱使,这是虹影小说里永恒不变的、男与女的最初交会,但他们多了点后者不经世事时两人的纯粹,这样的纯粹是导演捕捉到并且意图表达的。
电影十分诚恳地忠于它,也将两人的相处拍得颇具温存。
「女性意志的哀叹」《上海王》中还有另外一个无法忽略的女人,新黛玉。
白灵饰演的新黛玉将小月桂从上海乡下买回来,调教她,也利用她;相互提防,也相互扶持。
这是许多展现女性成长史的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关系设置,因为嫉妒是永恒又平常的女性特质,生发出种种美丽和凄绝:时不我待,但美的人儿那么多,总是年轻的。
当常力雄救下小月桂,爽朗地指点说“这个清倌人我要啦”,新黛玉手上的茶碗一下子掉落在地。
她比常力雄与小月桂更早地察觉到两人之间势必要发生的感情。
听到这句话的白灵,演出了眼里大难将至的闪躲和停顿,这是一种欢场女子对后生可畏、恩客被夺的自然反应。
但她身处欢场,受过常爷的恩惠,晓得万事莫强求。
于是颇具异域美感的新黛玉,在中年时嫁给了洋人,还真心实意地抚养大了小月桂与常爷的女儿。
新黛玉是思绪缠绵的,也是清醒的、分寸恰好的,她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女人。
正宗评弹出身的她对筱月桂的申曲也抱着点轻蔑之意,但还是帮衬着,奉行的是“今日不知来日事,不要为难他人了”。
二十岁出头的李梦饰演少女小月桂,适当留白的脸和欲言又止的唇,将她的莽撞和天真一齐道出。
李梦饰演过的电影角色都身处故事的漩涡中央,却都有着徘徊边缘的、游移不定的美。
她在最近的访谈里说,做过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拥抱艺术。
很多演员的表演可以成就影片,有着瑕疵的《上海王》也许无法被称作是“一部被成就了的电影”,也成全了李梦演艺生涯里难以忘怀的一笔。
她和余男、白灵一起,谱写了《上海王》里的女性图卷,意不在此却误打误撞地靠近了虹影笔下的女性表达。
这是一种由女性演员带来的,天然的视觉馈赠。
「上海王的多重定义」编剧将小月桂在常爷死后独当一面去谋生活的经历完全掠过,只用一行字幕和几次回想来表示已过十年,使颇具韵味的“小月桂成长史”成了被舍弃的部分,让电影《上海王》更多地着眼于男人、帮派、甚至是主义与主义之间的暗流与争夺,更贴近对诡谲时势下各方权力互搏的诠释。
这似乎使《上海王》的格局更大,毕竟总有人认为“上海王是男人,自然是男人的戏,总不能一直围着小月桂打转”。
虹影写的故事复杂曲折,有许多可供摘取来肆意发挥的部分;但同样的,丰满枝蔓使人难以取舍。
电影《上海王》为了搭出故事构架尽了力气,它一来就将其置于时间明晰的旧上海,呈现出的面目却模糊不清。
每个人身在其中,枪炮歌舞一齐迸发,衣香鬓影和泥泞小路都有,但它是在还原为人熟知的“上海滩印象”,而不是“上海王的上海”,以至于气氛够了但独特细节太少,观众很难看出它与胡军拍的另一部电视剧里所在的旧上海有何差别。
他在其中也饰演有情有义的帮派大佬,那部电视剧似乎就是常力雄的前传,时隔多年,他又在《上海王》里重蹈覆辙爱上倔强女孩。
但令人惊喜的是,《上海王》里每个主演对角色的拿捏都还算精准,选角契合到无可指摘。
导演一定是想要曹可凡做一个诚诚恳恳不那么精明的师爷,为了大哥的死哭得稀里哗啦,那他演出来了;想要何赛飞做一个歹毒又孤独、同样不那么精明的反派,她也演出来了。
余男妖娆美艳,继承了她一贯的风情,这几乎是一种固定发挥。
于是让人疑心她不会爱其中任何一个男人,满腹诡计想做手握大权的“上海王”,而非被人豢养、任人捧摔的“上海皇后”。
起初新黛玉风华正茂,拒绝求婚的外国人时,说她是不会嫁给鬼佬的,因为她是上海女王。
由此可见“上海王”并非一个明晰指涉,它并不限于三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男人,也是对小月桂与新黛玉此类女人的定义,是对游移在租界势力和传统权力范围之内的、权势和情欲胜者的概括。
「片刻美感与取舍失宜」《上海王》呈现在荧幕上的是它一直赶着把恢弘故事拍完,留了颇多余地给后卷,仍然跳跃了许多情节。
整部电影颇具构架,但血肉单薄。
许多人物关系都被摒弃,如小月桂与她的丫鬟,常荔荔与余其扬,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儿苗头,就失去了虹影在《上海王》里埋下的诸多伏笔,失去了对人物性格丰满演绎的机会。
重要情节一一掠过,如小月桂与余其扬一路走来的暧昧都不见了,自然让人对余其扬这样一个守护使者般的存在心生疑惑。
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紊乱起来,动作戏来得让人猝不及防,然后就展现死亡,直达散场。
其中对反派的塑造也过于生硬,护军使之子和他那位也算位高权重的父亲,爱恨都浮于表面觊觎,甚至毫无博弈和反噬可能。
诚然,在剧情上的取舍自然在编剧处有他个人的考量,加上其自身的创作自由,时时用原著来苛求电影一一对应是很不讲道理的事情。
本文从原著的角度生发出对电影的探究,只是十分主观地言尽于此。
它的温度是有的,你总能记住其中的男与女,譬如小月桂被黄佩玉救起时望向他那一瞬间,蓬乱的头发、细长眉毛、嫣红的唇和一双雾蒙蒙的眼,有种擦不去的古典美感。
整部影片的布景细腻美丽,各人的妆容都下了功夫,但电影仅靠这种“片刻的美感”打动观众是远远不够的,电影是流动的艺术,而非凝固的定格。
《上海王》让人难免哀叹,它也许尽了心力,但本可以拍得更让人难以忘怀。
整部是在很煎熬的状态下看完的,说实话我只是想继续看下去找到哪怕一点亮点!
演员的阵容很不错,秦昊,他的很多片子都感动过我,这部完全不在线,至于香肠女郎和睡人妻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配角也毫无亮点,一个满口外语的老鸨子白灵,一个任人鱼肉的小香肠女郎李梦(话说看天注定的时候还挺欣赏她的)还有一个配角打手阿其,谁敢告诉我他有演技?
或许去拍平面会好很多!
忍着恶心看完了,我是病的不轻啊哈哈哈哈!
冲着这豪华演技派阵容去看的,没想到让个导演给导得稀烂。
话说胡军秦昊余男你们知道这片子最后给剪成了一坨屎吗?
前半节充斥着慢动作违和的配乐,全上海的男人都想要一个浦东乡下丫头,不论是中西贯通的留洋派同盟会,还是满清的守备,还有上海滩老大,还有妓院的小跟班,品味如此相同,他们是多没见过女人?
后半拉再拉进来一个军阀,还是以这个女人做由头打来打去。
我也是醉了,中国的电影都成这样了吗?
稀烂的剧本稀烂的导演狗屎一样的片子!
给一星是因为没有可以一⭐都不给的选项!
那些打四星五星的,少他妈忽悠了好吗?
你们这种人本事没有,牌坊倒立得老高,不仅自己再也拿不出有质量的作品,还阻碍了青壮年的发展。
胡雪桦们,你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排片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片子烂。
无论发行公司是否强力,烂片就是不会得到排片。
除了王汝刚和曹可凡外没一个角色上海话合格的。
敲黑板:那些说片中沪语有味道的评论统统可以判定为软文了。
————————————————————————————总的来说,旁边@北岛淳子 的影评还是比较诚恳的。
北岛酱的第二段我也是认可的,但第一段我一点也不认同。
角色单薄。
胡军不适合这个角色,表演中满是糊弄。
牌匾上的“义薄云天”是在搞笑吗。
一个角色为什么要两个演员来演。
白灵的沪语一塌糊涂,还不如完全说普通话。
从外滩泥泞的马路看出来倒也是做了点功课的,但这毫无意义,这部片子和上海毛关系都没有,改拍东北王西北王西南王都不影响故事嘛!
这样的片子,关起门来刻两张碟送送人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非要不自量力地找一堆明星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还把郭采洁的形象PS到海报中央,还公开发行,胡雪桦和他的朋友们也太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了吧?
胡雪桦,请不要再当众意淫了!
另,@铁任 、@柯尔特 和@战台烽 的影评被折叠得太正确了。
这三人合伙舔屁眼,真他妈恶心。
真的,讲不好上海话就不要勉强讲了,上海话和普通话掺着讲也是蜜汁尴尬。有一种:“我同你港,你这个样子是拍不好片几的啦,一点都不fashion”。这样的感觉。剧情就不多说了,胡导肯定开快进了,稀碎。
还亏胡雪桦是在纽约大学学过电影的,就这么个编剧、导演、剪辑水平?跟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比真有霄壤之别。
有点小失望,明明很紧凑的剧情,看起来却觉得散、拖,没有厚度,据说原著党已哭晕在厕所。。。
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上海王的故事
那么好一本书,拍得七零八落的
不能接受阿其
总结一下本片的中心思想:“两任黑帮大佬(结尾暗示了可能是三任)都是杀戮无常的狠厉人物,但是为了守护我,一个跟外面妖艳贱货丝毫不一样的大脚女子,都甘心扑街了”。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倔强非常用力所以显得特别可笑的玛丽苏电影了。秦昊可真帅啊!余男太美啦!
上海女王三易其主。洪爷的降龙十八掌对抗清朝的九阴白骨爪。上海王一代比一代卑鄙。
好好的班子坏在叙事上
浪费了一堆好演员,导演是剪了一部60集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出来当电影卖吗……
看来导演很想拍一部史诗级的上海滩大作,可惜好像是大场面,全片音乐也悲壮,但却让人很不舒服,这就是经验和火候的问题。从李梦到余男,十年间,变成这样,接受不了。
这特么分咋这么低?这些演员凑起来也不值这分吧?
评价低,但我觉得不错。胡军霸气。
野心很大,执行很差。上海多方势力争权夺利,有模仿《教父》的野心,格局之大足以撑足三小时的戏份。但却硬生生以近似快进的剪辑方式压缩到110分钟,结果是灾难性的。剧情发展如同赶路,同样是切手,远不如《罗曼》来得惊心动魄。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切换莫名其妙。摄影和演员都可以,一切毁于剪辑
背景音乐滥用,剪辑点奇怪,配的上海话别扭,特效低配…这特么需要双女主?有这个必要?完全没有史诗感,要表达的东西结尾全傻呼呼直白地告诉你了。这么一个dream team白瞎了…只能给个辛苦分看着费劲
演技在线,还不错的国产片,比春节那几部骗钱的好多了好吗?
长大后变成余男好尴尬
改名叫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男人或者四个上海王更直白。导演是明显的有心无力,用尽心机想要高潮迭起,没想到弄得高潮戛然而止。可能是剧版钟汉良的余其扬在前,真的无法接受余其扬是个混血。
女人的一场华丽的意淫梦,为啥这么多明星演这么一个玩意?
没有传言的那么差,不过总觉得是个没讲明白没说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