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拾荒梦》一文中回忆,小学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写《我的志愿》,她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这篇作文被老师责令重写,直到终于胡乱写下“我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这样的“志愿”,才换来一个十分感动的“甲”。
然而,这个“甲”并没能让三毛成为一名医生。
她最想做的,终究是个自由快乐的人。
后来,她跟着荷西住在撒哈拉沙漠里,用从垃圾堆里翻捡出的物件,“布置出了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家,那是整整两年的时间造成的奇迹。
”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刚刚看完电影《神奇马戏团》。
看起来像是个略显低幼的简单故事:欧文为了娶到心爱的女孩,离开了伴随他长大的马戏团,进入岳父的狗饼干工厂,做着乏味透顶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马戏团差点付之一炬,欧文意外得到一盒神奇的饼干,在妻子和女儿的支持下,他战胜了贪心的叔叔,让马戏团重现辉煌。
然而,并不是每个低幼的童话故事都能讲好一个真正的人生道理。
《神奇马戏团》做到了,它想要告诉人们的,与三毛的拾荒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做自己,做想做的事,而不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故事里出现了两种饼干。
一种是各种狗饼干的实验品,一种是具有魔力的神奇饼干。
在工厂里,欧文是一个疲惫的、不自信的、每天要吃大量狗饼干的人。
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被岳父认可并喜欢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拼命工作,努力地想要研制出最好吃的狗饼干。
可是,那个“被认可”就真的是完美的人生吗?
就像,狗狗真的喜欢被人摸肚皮吗?
真的喜欢吃狗饼干吗?
还是因为,它看到人们在摸它肚皮时、在喂它吃狗饼干时很开心,为了讨好人们,才故意装出很享受被摸肚皮、吃狗饼干的样子来?
多像生活中的我们。
很多人,并不清楚现在所做的一切,所追求的事物——房子,车子,所谓的功成名就,究竟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因为在世俗的评价体系里,别人都在追求所以才认为你也应该拥有并追求的?
追求的过程太辛苦,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暇思考,什么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直到魔法饼干盒的出现,一切得以改变。
盒子里永远装满了各种动物饼干,吃下去,便会变成某种动物的模样,并拥有那种动物独特的能力,像狮子的威猛,猴子的灵活,大象的力大无穷。
但是,必须要在盒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形饼干,才能变回自己。
因为有这些饼干,欧文一家打败对手,使马戏团重新焕发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终于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为了不更多的剧透,此处打住。
在电影世界里,要表达自我的迷失与寻找并不新鲜。
可这毕竟是个相对沉重的成人话题,对暂时还不会面临这种人生大课题的儿童观众来说,有一个热闹神奇、惩恶扬善的马戏团故事也就足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神奇马戏团》虽不够惊艳,但称得上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
只是,电影之外,我不禁怀疑,这部电影的中方投资者,真的get到故事要表达的东西了吗?
花巨资去买一部全西方班底、纯西方叙事的故事,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故事比较受市场欢迎?
赚回投资比较快?
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投资方又和饼干厂里的欧文有何区别?
中国动画电影曾有过光辉的历史,虽然一度低迷了几十年,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的成功,不是已经让人看到回归的希望之光了吗?
那么,与其买一部中等水平的好莱坞制作,不如把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故事上。
毕竟,讲好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真正方向。
我是师范大学商学院2018级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未入校就收到了学校发放的免费福利,让我看到那么好看的电影。
表白学校❤❤电影全篇以马戏团和一盒饼干展开,萌萌的小仓鼠,憨的憨大熊,勇猛的狮子,还有猩猩,老虎,章鱼,骏马,金鱼,小猴、大象…神奇的饼干,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脑洞大开,电影的风格很符合迪士尼,电影里人设圆满,故事情节有趣幽默,电影中的一家人给人一种温馨感,是一部合家欢电影。
一篇上影节期间的采访,备份。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片竞赛中,出现了多部令人惊喜的作品。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来中国青年导演周圣崴的作品《女他》,这是一部纯手工制作的定格动画长片,罕见而且惊艳;其次还有最终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日本作品《朝花夕誓: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动画作品《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
电影的导演名叫托尼·班克罗夫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
但是如果说他是1998年动画片《花木兰》的导演,是不是会让人很惊讶。
出生于美国的他,22岁就加入了迪士尼的动画部门,并在迪士尼工作了16年之久。
在这十六年间,他不仅参与了《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一系列迪士尼经典动画的制作,还担任了《狮子王》的动画总监,创作了疣猪彭彭这个角色。
最终他以导演作品《花木兰》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的最佳导演奖。
《狮子王》疣猪彭彭随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动画工作室,从事高质量家庭娱乐的开发。
直到20年后的今天,他再一次执导了一部动画作品,也就是《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
电影不仅入围了上影节的竞赛单元,更是将于7月21日在国内上映,也就是明天。
趁着电影即将上映,推送一发导演专访。
在电影节期间,我们恰好也有机会和导演聊了聊他的动画世界。
导演本人极其和善,而且尤为喜爱画画。
导演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采访间,导演总会抓住片刻的时间来画画。
就连最后在为我签名的时候,都不忘要在海报上画上一个可爱的小动物。
《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以下是采访实录:这是您第一次来中国吗?
对中国印象如何?
不是啊,其实我早在90年代中期就来过中国,而且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已经来过六次中国了。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我觉得中国对我这样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人来说都非常舒适。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都很相似,我很享受这样的共性。
您的作品《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入围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的提名,请问您对于获奖有什么期待?
我当然非常希望能够获奖。
我们的电影昨天晚上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了,现场的观众都看得非常开心。
如果评委们也能像他们一样,或许我们的电影获奖的机会就更大了。
《花木兰》您之前曾执导过动画电影《花木兰》,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故事,请问您喜欢这样的中国故事吗?
对于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吗?
对于我这样一个美国白人来说,其实在准备《花木兰》这个电影之前,对中国的文化了解是很少的,但这也正是这个电影所带来的惊喜之处。
为了拍摄《花木兰》,我们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来研究中国的文化、故事、背景。
而且这已经是将近20年之前的电影了,在当时互联网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
当时的我们只能通过书籍、电影、录像等等来获取资料,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一些中国人来参加这个项目,比如一些设计师、一些画师,向他们请教关于中国文化的细节。
《花木兰》这部电影受到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同时喜爱,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它能够如此成功?
这或许要归功于迪士尼的聪明之处,也是我在迪士尼工作了这么多年之后所学到的东西——就是要把一个故事讲简单了,让它变得具有共性,跨越文化的隔阂,而能被所有人理解。
所以迪士尼只讲述关于爱的故事,因为这些是全球所有国家的人都能够理解并且被感动的。
对于《花木兰》这部电影来说,木兰本身的性格就足够吸引人。
她女扮男装,替父参军,善良坚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到这个人物,那无论讲述怎样的故事都会被人喜欢的。
真人版《花木兰》,刘亦菲主演您怎么看待迪士尼即将开拍的真人版《花木兰》电影?
(一阵尬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其实近些年来,好莱坞一直都在翻拍或者重启一些经典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开发IP。
这倒不是不好,当然我也很支持他们的项目。
不过我希望真人版的《花木兰》电影不是简单地重复当年的动画片,用真人来演一遍,而是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您觉得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之间有什么区别?
动画电影在哪些方面可能会更占优势?
从电影本身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只不过我从导演的身份来看,动画电影相对的优势是我能够绝对控制所有的角色,每秒24帧我都可以控制,因为我只需要把我想要的画出来制作出来就可以了,而真人的电影需要去跟演员沟通,并且很容易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然这些意外有时候可能会成就一部电影,也有些时候会毁掉一部电影。
《神奇马戏团》一直以来好莱坞都喜欢制作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电影,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甚至《2012》《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样的大制作都加入了中国元素,您如何看待这些做法?
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很自然。
因为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市场了,好莱坞电影也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
那么在电影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讲一些关于中国的故事都是很常见的做法。
电影中出现的魔力饼干的创意是怎么想到的呢?
《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这个故事最开始是来源于我的制片人。
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是他在哄自己的孩子睡觉时经常会讲的一个故事。
时间一长,这个故事越讲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后来我和制片人聊起的时候才决定把它拍成电影的。
《神奇马戏团》本片的配音阵容也无比强大,您是如何选择这些配音演员的呢?
当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我们就在脑海中想象过每个角色对应的人选了。
比如史泰龙,比如伊恩·麦克莱恩,可当时我们想应该没办法邀请到这些人。
不过我们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剧本发给了他们的经纪人。
最先答应配音的是伊恩·麦克莱恩,随着“甘道夫”的加入,所有人就很快都答应了。
就像《魔戒》中的远征军一样,甘道夫都来了,其他人有什么理由不来呢?
电影史上出现过很多关于马戏团的故事,比如费里尼的《大路》,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马戏之王》等等,您觉得马戏团这个群体对于人们有什么意义?
您对于马戏团有一些个人的记忆吗?
电影史上确实有很多关于马戏团的故事,但马戏团对我而言也有着非常个人的记忆。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经常带我去马戏团玩。
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那个马戏团里有没有像电影中那么多的动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丑。
不管怎么样,马戏团给我的童年留下太多乐趣,直到现在我一想起马戏团的第一反应就是快乐。
所以我也希望观众在看我的电影的时候能够收获跟我一样的快乐。
费里尼《大路》本文已发与公号【余小岛的电影偏见】,转载请豆油。
今天带孩子一起去看了这部《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 , 这部电影情节虽然很简单但很生动、感人 , 孩子很喜欢, 笑点也很多,影院里不时传来笑声!
以一盒神奇的饼干展开故事情节, 每个动物的形象都很诙谐, 是一部大人孩子都适合的影片!
绝大多数人,主动要活在一般的社会方程式里。
出生、成长、学习、就业、结婚、老去,欧文几乎就是如此这般了。
这个宠物饲料品尝员,日复一日的吃着狗饼干,差不多能够看到中老年的未来面貌了。
然而方程式之外还是有意外的因素,那就是叔叔鲍勃去世了,他虽然有些不那么情愿、但为了解决马戏团危机只能选择了继承。
好消息是马戏团属于他了,坏消息是一片狼藉的马戏团还有人不择手段的谋夺。
《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加入了饶有趣味的奇幻点子,给予了主人公一家人神奇的经历,也让他们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品味到了极其罕见的沉浸式马戏团体验,毕竟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尝试过身为“动物”的经验。
欧文的女儿是勇敢的,小孩子往往无所畏惧。
欧文的妻子乔伊是开明又大方的,善意支持欧文的决定。
所以,《神奇马戏团》里的欧文需要直面的就是外部力量,那就是大伯霍勒肖试图抢夺马戏团,他需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
小丑红鼻头拿出一盒动物饼干,并且告诫欧文不要吃,嗯,这当然是一种自反式提示,饼干必然会被欧文吃掉。
吃了动物饼干,就能变成动物,毫无疑问,我等看客也曾经在小时候有过这种幻想,从长生不老药、后悔药到万能学习、神奇翻译等等不一而足。
从《庄子》《西游记》到《银河系漫游指南》,小说里的花样更是领我们目眩神迷。
欧文从仓鼠变成老虎狮子大猩猩,外形再变而心不变,正所谓是“逍遥游”的境界。
不过,欧文和乔伊一家还是西方式家庭,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家庭温馨和谐之美,美好生活在于家庭成员的彼此鼓励。
欧文变身动物之后,无师自通的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如臂使指般的无缝连接在马戏团的演出之中,果不其然赢得了满堂彩,小观众们目瞪口呆、一驰神往。
被规则和程序管控的职场人欧文,是并不高兴的。
被训诫和指引的马戏团动物,也并非轻松。
逾越这一切的,反而是借助于动物外形而自得其乐的欧文,舒展的、放松的、奔腾的动物人欧文,一举实现了破坏性创新的异趣,大抵可以说是生活方程式之外的解题,这个思路在虚构故事中总是能够取得高分肯定。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楚地知道,人生不是马戏,绝对不能NG,那么我们就要从一开始寻找更适合于自我和时代的工作,而不能是浑浑噩噩、道听途说的随便进入一个与本性不契合的职业,否则便会迎来漫无涯际的痛楚。
欧文变成动物、小丑戴上红鼻头、小孩子看到神奇动物,都会开心,然而他们的开心也是并不相同的。
小孩子最为简单,因为这是对于世界的好奇。
小丑便有些从职业中寻找快乐,他接受并加强了职业道德和荣誉的自我反馈。
而欧文则是从被压迫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到了家族传承和个性张扬的自我。
动物饼干带来的游戏演绎,由此象征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快乐,也有着具象的互文性,潜藏着无数被动的职场人蠢蠢欲动的梦想,尽管他们并不敢于去尝试,至少在电影中得到了九十多分钟的心灵共振。
《神奇马戏团》导演由知名动画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担任,曾执导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
形象设计则由卡特·古德里奇操刀,《寻梦环游记》、《海底总动员》、《怪兽公司》、《怪物史莱克》等大热影片的人物形象均出自他手。
两位大师的强势加盟,可谓影片质量的一大保证。
《神奇马戏团》由艾米莉·布朗特、约翰·卡拉辛斯基、伊恩·麦克莱恩、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知名演员参与配音,3次获得格莱美奖的麦克·布雷献唱主题曲,众位大咖强强联手、匠心沉淀,力求为观众带来一次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可以说是夏日全家一起看电影的好选择。
影片里,吃一块饼干就可以变成各种小动物,可爱的萌宠小动物,惊喜的是除了萌宠形象以外,影片温情的故事也很加分。
小女孩口中的“不像爸爸的爸爸”给男主很大的鼓励!
守护整个家庭,奋不顾身,砥砺前行!
面对生活迷茫无助的男主人公欧文因为妻子重拾梦想。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多一点勇气!
只要你可以,每个人都是动画里的主人公!
带快4岁的闺女看的国语配音版,里面一些打斗情节和怪兽情节还是会吓到她。
从一个大人的角度来看,勉强算是合格的儿童片吧,要求不要太高,能让小朋友在一个地方坐一个半小时,就已经达到了儿童片的合格线。
P.S.电影里面的几个唱歌桥段,里面的曲子真的是太耳熟了,这个作曲的一定在当年狮子王剧组里实习过。
由好莱坞顶尖团队一手打造的动画片《神奇马戏团》,作为这个暑期档,最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带来太多让人大开眼界的奇观。
这个奇观,主要是基于影片所呈现的“七十二变”,不过这个变化不是孙悟空那样随性,而是缘于一种神奇的动物饼干,吃下什么动物形状的饼干,就能变成什么动物,这事,想想就觉得妙不可言。
看似热闹的《神奇马戏团》,其实也能带给诸多创作者以深思,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乏味作品被创作出来,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而如《神奇马戏团》这般由动物饼干引发的大变身,明明是我们童年时代曾经的小小幻想,这般简单却又美好的故事,却鲜有被搬上大银幕的时候?
细细思考下,原因不难找寻:我们的动画人在创作的时候,作品理念与目标受众有脱节,毕竟从导演到制作团队,都是由成人组成,大家常常自嗨于自娱自乐,而不知真正的童心,才是取自四海皆准的世界观,才是适合全年龄层的欢乐秀。
而身为大众的我们,也总要脚踏实地,却忘了仰望天空,久而久之,受限于想象力的驰骋,也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想象力,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绝对要胜过技术与故事,是决定一部作品成败的核心因素。
试问一部缺乏想象力的寡淡作品,再精美再炫目,又有谁会喜欢?
因此,在《神奇马戏团》中,便让人看到太多让人兴奋的桥段。
从片名看便可知,无论是“神奇”还是“马戏团”,都对观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当两种元素相互碰撞于一种前所未见的动物饼干,不仅盘活了片中几欲倒闭的马戏团,也盘活了受众们的活跃思维,看这样的动画,不仅仅是一种“你演我看”式的欣赏,更是由故事衍生出许多的念头,产生交互式的效果。
笔者相信,看过影片后,生活中再吃到动物饼干,也一定会幻想自己变身后的样子,这种联想,毕生难忘。
所以,通过《神奇马戏团》,我们看到了创意的无价,吃下的动物饼干,是无限的想象力。
而吃下之后的变身,则又是创造力的全面呈现,这也是影片通过娴熟的技术手段,所呈现给公众的视听奇观,一枚枚神奇的饼干,让马戏团的小主人欧文变成了各种憨态可掬的动物,无论是仓鼠、狮子、狗熊等等,不仅变身过程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变身后的“动物人”,也成了马戏团上的绝对主角,带来了马戏团的辉煌时刻。
最惊险难忘的一幕,莫过于欧文以马的造型出现在上空,突然跃下,中途又吃下一块鱼形饼干,就在下落的瞬间变形,掉进了小丑手中的鱼缸里,蔚为奇观。
当然,整部《神奇马戏团》的剧情,也是非常丰富,其间不仅有人与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也有关乎马戏的热情、奇情、激情,特别是欧文与叔叔霍勒肖两代人围绕马戏团的继承权的正邪之斗,也让人感受到了太多的世间正气。
神奇的动物饼干不过是催化剂,不仅在片中“崔进”了剧情的延展,而且也为整部动画,加诸了太多的闪光点。
还是那句话,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一部动画电影的灵魂所在,希望业界同仁们都能与《神奇马戏团》共勉。
一个马戏团,一盒神奇的动物饼干。
吃了以后就可以变成各种动物。
让人啼笑皆非的时候又感觉到爱的延续和温暖。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带小朋友观影的电影。
对大人来说是一眼就能看到结局的简单故事。
对小朋友来说却是马戏团神奇小饼干的奇幻旅程。
动画做的不错,人物个性鲜明,就是看的中文版,中文配音略显尴尬。
不过小朋友看中文,省去解释的那一部分,竟然觉得意外的美好。
随着一档综艺节目的热播,吴亦凡口中的“OG”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搜索和了解。
所谓“OG”,是指Original gangster或者original generation,意为带着些传统坚守的先驱,如果用一个汉语词与之对应,大概应该是“老炮儿”。
“马戏团”这件事儿,就显得非常“OG”。
在电影《神奇马戏团》里,我们能看到很多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影子——一个破败的濒临倒闭的马戏团,画着滑稽浓妆的小丑谄媚地讨好着年幼的观众,各种动物和演员们在舞台上做着高难度的动作,恍然间,仿佛带着观众重返了属于剧场表演的最后的黄金年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短短20年里,围绕着时报广场和百老汇大街,出现了80多座剧院。
那时还没有广播电视,体育娱乐也还没有兴起,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就是舞台演出。
欧洲歌剧、歌舞杂耍、小丑马戏、话剧、戏曲交相辉映,在1928年达到了巅峰,浮华遍地的纽约,成为这颗星球当之无愧的娱乐中心。
形势在次年的1929年急转直下。
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使很多剧院和制作人倒闭破产,收入下降的人们也无力更多地看戏。
同时,广播电台和收音机得到普及,电影已经有声化,物美价廉的电影,几乎消灭了剧院。
《神奇马戏团》的男主角欧文所面临的困境与彼时如出一辙。
而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本片的野心也水落石出——在一部足够幽默、足够有趣和精良的合家欢影片之上,主创们又为它抹上了一丝自己心头不易察觉的悲伤。
影片导演是曾执导《花木兰》并荣膺膺动画业最高荣誉——安妮奖最佳导演奖的托尼·班克罗夫特,形象设计来自《寻梦环游记》、《海底总动员》、《怪兽公司》、《怪物史莱克》等大热影片的人物之父卡特·古德里奇,更不用提为影片配音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和好莱坞传奇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他们都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老炮儿”。
我想史泰龙发出“这是一个完美的剧本”的感慨时,一定是察觉到了那一抹悲伤。
这世上配得上“完美”二字的事物,一定不会缺少伤感,就仿佛悲情人生的罗伯特·巴乔、里奥·梅西,博尔赫斯笔下的南美大陆和那些让人心碎的电影。
《神奇马戏团》在制作上足够精致,影片中的小女孩躺在熊爸爸身上时流口水,熊身上的毛发随之有了明显颜色变化以及化学变化,这简直是堪称偏执狂般的精致。
而此起彼伏的笑点、紧凑的情节以及传神的动物角色刻画,都向观众证明这是一部严格的好莱坞标准之作。
而在取悦儿童观众之余,每一个被社会打磨过的成年人,在其中或许会在谄媚的小丑身上找到同理心,或许会在欧文的中年困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乔伊曾是你想成为或者想寻找的女性样子,或许马戏团里那些在空中飞翔的演员、憨态可掬的动物、复古的色调和破旧的座椅,是你不忘的同年旧梦。
欢笑留给孩子,深沉留给自己,在“old school”正在成为潮流的今天,这个强者如林的暑期档,《神奇马戏团》或许能走出一场老炮儿式的胜利。
三星半,还不错,神奇的美妙人生
制作精良,台词密集,颇有《神奇奶爸》的风格
有人在电影院睡觉……
制作达标的儿童电影 hhhhh我真是太脏了很多情节都会想歪 配音版只能用难受形容 特别是“说唱”部分 (我想听Jonh两夫妻和伊恩老爷爷的声音啊
可爱滴
这么多出品国家,竟然鼓捣出这么一部低幼动画。故事创意其实挺好,但叙事和节奏乱七八糟,前半段各种低级的尬笑场面,让人如坐针毡。后半段开始吃饼干变身之后的故事还是有趣的,只可惜被整体格调拖累,观影效果不尽兴,孩子们估计会喜欢,但成年人绝对无爱。这个题材和故事,让照明娱乐拍没准会超赞,可惜了
之前看剧照和片名,以为这就是对《马达加斯加3》简单的山寨,然而实际上故事和设定还真没有前者有意思,哄小孩看看得了。
很好看很好笑
暑假陪小朋友打发时间,看完就忘系列
很搞笑
娱乐性还是可以的,合家欢系列
给小孩子看哒
动画电影一般都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呀~不过还是很欢乐啊
合格的爆米花电影
比预料的要好看 蛮正能量的 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和追求经营好爱情吧~少年加油~~
挺精彩的啊😯
可能是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已经深入人心 再看这些【新鲜画风】觉得很违和(那个豚鼠的眉毛真是一言难尽)……还有配音 艾米丽布朗特那么man一个女人啊 一秒钟出戏。
中国投资的一部面向国际市场,全程英文对白的动画电影。动画质量并非顶尖水平,人物造型比较僵化,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扣分项——最严重的问题是:你追求梦想没有错,但是你怎么就宣扬马戏团高于做狗粮的工作?这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对于吉普赛和大尺寸女性有很强烈的歧视性,这又是什么价值观?——除了吃啥变啥的饼干这个设定,还真看不出闪光点在哪里了~
设定就存在逻辑矛盾的平庸之作,工作和梦想再一次符号化的成了对立面,似乎工作一定庸碌、梦想一定有趣;核心重点也都集中在了正反派争夺七十二变小饼干上,除了马跳鱼缸算有些新意,其他表现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神奇的神奇马戏团既不如马戏之王又不及欢乐好声音。
为啥分数这么低…女主小时候那么可爱为啥长大吃胖了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