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题目所说,一开始跟着音乐抖脚的我,最后是哭着看完的……而且一共看了五遍。
对于太喜欢的东西啊,反而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只讲点关于这个电影的小花絮小八卦1. 扮演妈妈的Maria Doyle Kennedy是演员兼歌手,年轻的时候演过另一部发生在都柏林的关于组乐队的电影The Commitments,其中的主角叫Jimmy Rabbitte。
一开始各路影评误以为Sing Street的男二Eamon成天抱着小兔子不放是因为导演想致敬这部电影,导演在采访中解释说他少年时期真的有个叫Eamon的朋友特别喜欢兔子,虽然他也很喜欢The Commitments,但并没有致敬的意思。
2. 导演提到的这个叫Eamon的朋友被导演请来参与音乐的创作和弹贝斯,他自己也决定重拾音乐事业,最近在instagram上宣传。
导演曾经评价演男一的小演员说他挺好看的,跟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好看。
我一直以为他开玩笑呢,直到这个真Eamon在instagram发了他们小时候的照片(下图左和右),两个人都很萌,而且腿长逆天……一点都不开玩笑!
3. 演Eamon的演员基本上是本色出演,乐队三件套都会,而且试镜的时候也是一副酷得不行的样子,咕嚷着I don't wanna be in a film, I just want to do my music (那你为什么要跑去试镜……= =)4. 演Eamon的演员还表示,Up那首歌(就是电影里出现的第二首原创,晚上Connor跑去Eamon家写歌然后他们一个拿民谣吉他一个弹钢琴,镜头一转就变成了白天乐队拍mv,随着长镜头慢慢扫过去一个个乐器加进来那一幕)真的是一个长镜头,本来穿着晚上的厚衣服的他和男主在镜头转开之后得赶紧换衣服,他的运动裤太紧脱不下来,还要两个人帮他一起拉才脱掉……难怪镜头最后转回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满头大汗。
5. 关于电影里出现的乐队和唱片,导演表示确实一个个打过招呼,很多精力花在了跟律师打交道,获得授权上。
音乐,造型,还有拍摄那些专辑封面的摄影师都要一个个问过来。
有些乐队一开口就要2万欧,所以没能放进来。
但是The Cure最酷了,他们问Robert Smith说:我们一个小成本电影,只能给你500欧,能不能借歌和造型一用?
Robert Smith大手一挥说钱不用给我了,你们捐给慈善机构,给我看个收据就行啊!
爱画粗眼线的人都是心地善良的大好人T___T 壮哉我大保健乐队!
6. 虽然是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但导演说家庭那段并不是真的。
他自己家庭挺和睦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倒真是有个哥哥给他带路。
而这个哥哥在电影上映前不久过世了,所以才有了电影结束以后的那句For brothers everywhere. T___T7. 最后一条比较严肃,导演说他以前为了生计去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但是并不喜欢那一段经历……从此决定再也不用自己热爱的音乐作为赚钱的方式。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在电影里借哥哥之口发自肺腑地黑了一番翻唱乐队。
其实导演在电影里夹带了很多私货,除了喜欢的乐队,他中学里有个女孩子总是像抱孩子一样把包抱在胸口,他很想却从没上去搭话,更别说组个乐队来引起她的注意……导演还说最后结局的用意是希望像那个High School Prom一样,从现实慢慢变成幻想中的MV,但很多观众误以为这真的是个happy ending,为此他有点后悔没处理好。
我当然知道音乐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至少我们眼泪之中仍有慰藉。
懂的人自然会懂。
作为曾经的乐团贝斯手,加上其之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中令人惊叹的音乐,导演约翰卡尼的音乐品味早已不容置疑。
此次在最新的作品《Sing Street》中,他借男主人公哥哥之口,介绍了不少在上世纪80年代风头无两的乐队。
Duran Duran大家或许还记得男主人公在全能乐器音乐人小伙伴家中,被对方问及Duran Duran的场景。
这支1978年成军于英国伯明翰的乐队,团名取自Roger Vadim的畅销科幻小说《Barbarella》。
俊俏外貌和华丽精致的MTV,令他们成为媒体的宠儿,而乐队更成为1980年代初期新浪漫运动中的重要一员。
说来,《Sing Street》中那首《模特儿之谜》的MV,还真有些Duran Duran的风范。
乐队于1993年推出的同名专辑《Duran Duran》是他们最为出色的专辑,当中歌曲风格多样,或讽刺媒体(《Too Much Information》),或反映社会阴暗面(《Sing of the City》)。
专辑全球销量近1000万张,当中的单曲《Ordinary World》不单登上了各国的排行榜首,更是乐队最出色的作品。
The Cure当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哥哥为他解释Happy-sad的含义时,扔给他一张The Cure的专辑。
用貌似欢乐的音乐表达悲伤的主题是The Cure的典型风格,他们的作品主题多样,有受加缪小说《局外人》启发而作的《Killing an Arab》,有为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小说启发所写的《At Night》。
他们在歌曲中,揭示人内心的阴暗、痛苦与哀愁。
乐队的第一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与他们的早期单曲被认为是朋克摇滚革命的一部分,而在1980年代,乐队的音乐主题趋向阴暗和痛苦。
1982年的《Pomography》专辑发行后,核心人物Robert Smith开始在音乐中注入流行元素,使得乐队的人气日渐增长。
Robert常以一头乱发、苍白面庞、涂抹弄脏唇膏的形象示人,而这支乐队更在1990年代由宝丽金(台湾)唱片公司译名为「怪人合唱团」。
而当时,他们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另类摇滚乐队。
MotörheadMotörhead(摩托头)亦是电影中提到的乐队之一,这一乐团常被视为1970到1980年代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先驱或成员之一。
他们的歌词涵盖战争、善与恶、权利滥用、滥用药物和赌博等主题,而团名便取自安非他命吸食者。
艺术家Joe Petagno在1977年曾为乐团的专辑封面创造过野猪獠牙、链条和角钉组合成的乐团标识,随后它的变体屡屡出现在之后的各张专辑中。
摩托头最成功的作品当属现场专辑《No Sleep 'Til Hammersmith》,它在1981年6月27日获得英国排行榜榜首,并奠定了摩托头作为一流乐队的地位。
他们的现场演奏更是感染力十足。
The Jam片中还采用了The Jam的歌作为插曲。
这支来自英格兰萨里郡的摇滚朋克风格乐队,组建于1972年,在成立十年后解散。
在乐团活跃的十年里,他们被视为Mod摩斯族文化的象征,创作的歌曲中,有三首成为英国榜冠军,分别为《Going Underground》、《A Town Called Police》以及《Best Surrender》。
他們的MV真的很有年代感呢。
<图片4>The Police既然提到The Jam,就不得不说说The Police。
从1970至80年代,在日益喧嚣的欧美流行乐坛中,警察乐队以其讲究旋律的满摇滚风格异军突起,受到依然缅怀The Beatles时期的乐迷拥戴。
The Police还是《Sing Street》主题曲《Go Now》的演唱者,Maroon 5主场Adam最爱的80年代乐队呢。
The Police这一名字源自大家对乐手Copeland作为警察的父亲的玩笑,却神奇地沿用了下去。
他们的作品中,有叙事民谣,有牙买加音乐元素,即使在消失一年后于1983年回归,依然凭《Every Breathe You Take》获得格莱美奖。
-分割线--昨天去影院二刷,发现很多漏网之鱼。
但苦于难以记忆,所以暂时只能整合这么多。
欢迎大家继续补全(原文刊于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30/010036757.shtml,内有各乐队曲目视频)
依稀记得几年前这部电影还是以电影英文名称直译的形式被叫做《唱街》,而不知何时被改名成为了《初恋这件小事》,我之观点还是《唱街》好些,一是乐队名称就是'sing street',二来本来电影就是个群像剧,导演约翰.卡尼虽然是在拍爱情片,与导演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所表达的纯粹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不同,这部电影更加融入了乐队成员们所面对的原生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而1980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能也更像是导演的个人亲身经历。
乐队成员大多都面临着种种原生家庭问题,有父母不和的主唱康纳,有16岁便开始独居的mv女主蕾菲娜,有单亲家庭的埃蒙,甚至有连豆瓣演员都没放进来的黑人角色恩吉等,整个乐队都是面临着种种问题的少年们。
而这才是一系列好听的歌曲能够出现的原因,如果没有经历,年纪轻轻的康纳又怎么会写出"brown shoes"这样的歌曲,而在那个众多朋克乐队在英伦扎堆的出现的时代可见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例。
当无法改变社会时候,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诉求,这可能才是那个时代群星闪耀的真相。
乐队主角康纳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乐队花儿的大张伟,虽然大张伟当下已然成为了乐子人,但若是将时钟拨回到1999,当16岁的少年在纸上写下"寂寞围绕着电视,垂死坚持,在两点半消失"的时候,当时他又在思考什么?
当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和深邃到他的身上的时候,他又经历了什么?
这些作品的诞生对他来说,是福是祸?
<图片1>你刚刚偷走父母的船送走了弟弟和Raphia他们要去伦敦你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我知道你飞叶子、酗酒、死宅、一事无成、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缀学其实你的心思是这么细腻母亲躺在院子里,戴着墨镜看报纸“她一直想去西班牙度假,可他从未带她去”虽然你是个废材但你热爱你的家人帮助弟弟寻找音乐的灵感你曾经也是jet engine、爱短跑、有梦想你也想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事你现在坐在车里大喊大叫忍不住流泪feeling happy and sad都柏林是一个笼子你留在这里送走Conor和raphia的梦想和你的梦想<图片2>Raphia你外表朋克,画着浓妆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其实你只是个小女孩你没有父母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你想做个模特<图片3>你不会游泳为MV里一个镜头你就跳了下去负责任的说你是一个好模特你要去伦敦因为那里才可能实现你的梦想你找了一个年纪大很多的男友他说可以带你去伦敦可惜他是个骗子你不得不回到这个你曾挥手告别的都柏林你坐在椅子上双眸明亮对Conor说自己得找份工作或许是做个麦当劳女孩but you are world-class谁都能感到你涌动在眼眶的悲伤Conor是有才华的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你和Conor乘着小破船横渡海峡前面有一艘游轮你们向船上的人大声呼唤招手内心光明即使此时风雨交加用快餐时代的语言,这部电影可以简单地这样描述,losser为了撩妹,组建野鸡乐队,结果误打误撞做出了很棒的音乐,最后losser抱得美人同去远方追梦,但我感受到了更多。
爱音乐的年轻人,在还没变成《Begin Again》和《Once》里邋遢失意的中年人前,大抵和《Sing Street》里的男主角Conor差不多:可能会在学校里受欺负,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被麻烦的教导主任拉到办公室谈话,会因父母的不合在家手足无措,会有一个暗恋或明恋的对象,会为感情的一点点的推进或止步不前而兴奋或困扰,会说自己是“未来主义者”,只前进,不怀旧……甚至连一本正经地踏进音乐领域,可能都来自完全随机的事件——之前听过的歌明明只是寥寥,只为以要求拍录影带之名接近喜欢的女孩,便一时冲动决定组一支乐队。
在1985年的都柏林,名为Raphina的模特儿站在台阶上,看起来美丽而早熟。
Conor原本只是想聊几句话,却让两人的生活变得有些不同。
她是“谜一般的模特”,是“点亮”他的力量,是“美丽的海”乐队的第一支单曲《The Riddle Of The Model》喜感十足:初试写歌的Conor用词夸张,编曲听来也有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恶搞感,七拼八凑的乐队成员各自穿着古怪的服饰出现在镜头前,MV由完全不专业的牙套小哥拍摄,荒谬的角度和剪切几近令全场观众厥倒。
青春期的少年,或许没有和睦家庭、没有愉快的校园生活,却不能没有寄托。
这寄托可能是只见过一面的漂亮女孩,可能是莫名其妙组建起来的乐队,却能慢慢渗透进生活。
“眼神凌厉”的Raphina一眼看穿了Conor声称“歌是写给另一个模特儿”的谎言,无所谓地笑笑。
随着情深意切的新歌出炉,遭遇复杂的少女开始听着歌默默落泪。
忘记学校里不屑的眼光,忘记家中父母的争吵,少年在兄长的黑胶碟里拼命汲取能量,和乐队成员也愈发有默契。
写词的Conor和作曲的Eamon就如同披头士的Lennon和McCartney,共同促成新歌的诞生。
接下来的歌顺理成章地推出,主角全是她。
带着稚气的歌词和日渐成熟的旋律,全是写给她的动人情诗。
快乐的忧伤(“Happy-sad")少年的烦恼看起来比成年人少,但身处其中时,感受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喜欢的女孩似乎有条件不错的男朋友,试卷上的题目几乎都不会做,父母分居需要两边走动……这些真切的麻烦,都是要面对的事情,不过年轻似乎总能让它们变得更轻松点儿。
比起愁眉不展地在音乐里控诉,不如用轻松的旋律和不在乎的歌词表达吧——这是Conor哥哥口中,The Cure乐队表现出的“Happy-sad"。
同时当有一天,长大的少年再不能为一个人一件事而热血沸腾的时候,或许这些烦恼,都成了回忆起来令人倍感珍贵的经历。
“爱本身就是‘Happy-sad’啊。
”Raphina这样说。
少年想要的快乐人生其实很简单:在幻想的美式复古Party上,大家享受地跳着舞,喜欢的姑娘在台下目光闪烁,分居的父母温柔相拥,抱憾数年的哥哥重拾自信,平日里麻烦的教导主任也来耍宝……只可惜一曲终了,一切只是黄粱一梦。
“这是你的人生”,“做所有你能做的事”经历造就音乐,音乐让人成长。
乐队的作品终于超过五首,团员共同登上了舞会的舞台,Conor比起初转学时胆小怕事的样子简直脱胎换骨,学生戴上教导主任的面具在舞会上尽情狂欢,酷酷的女孩也终于被15岁的小鬼头打动。
除了勇气什么都没有的他们决定坐上小船,漂洋过海去向往的国家。
当Adam唱着“We're never gonna go if we don't go now",画面里的二人被海上的暴风雨淋得透湿却笑得灿烂,而观众心里的某个开关,像是被突然打开了。
青春真好啊。
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都发出如斯感叹。
从《once》到《begin again》再到《sing street》,尽管主角都生活不顺,但青春能让结尾的色调明亮太多。
音乐在不同年纪的人的生命里留下的纪念,分别是一架承载记忆的钢琴、一根分享故事的分线器,和一条乘风破浪的船。
2000年出生的男主角Ferdia Walsh-Peelo,看起来同样是前程无量。
比起John Carney的前两部音乐电影,这部的问题显而易见:组建乐队的过程不太有说服力,主角从被欺凌到突然转变画风似乎也有些突兀。
但歌曲的巧妙贯穿依然天衣无缝,而音乐虽然不能切实解决生活里的问题,却能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让平淡无奇的生活,有如被施展了魔法,呈现出不一样的模样。
《sing street》结尾终于不再延续令人捶胸顿足的遗憾,比起前辈们的隐忍思量,后辈的勇敢令人合不拢嘴却又忍不住拍手叫好。
先别急着说这结局理想化,John Carney在接受The Verge采访时便清楚表示,“一起出发”并非意味着“浪漫的快乐结局”,“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化身小船的音符,会否随着岁月流逝,变成安慰剂,尚未可知。
但John Carney这次透过音乐故事传达的青春之美,相信已经很好地传达到了观影人的心里。
原文刊于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15/010035670.shtml
有那么一会我问自己,我为什么在看这个电影?
好像我并不怎么喜欢摇滚乐,也过了热衷校园青春爱情的年纪,对梦想励志题材更是没有特别的青睐。
直到那个叫康纳的男孩笨拙地唱起A-ha的《带上我》,而且跟我每次一样,都没把高潮部分唱上去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有那么一丝打动我。
接着它用形形色色的方式,不断坚定着这种打动。
直到最后我愿意写出这样不顾逻辑的话:不管你对音乐多么不感冒,在听到他们讨论了好几次Duran Duran,看到他们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MV后,都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因为那都是多么让人心跳的瞬间。
康纳曾经是个毫不起眼的孩子,但当他像落魄少年坠落山崖,意外寻获了音乐这个武器,突然间脱胎换骨,武功盖世。
他反击霸凌,对抗古板的校长,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挣脱破碎家庭的桎梏,努力用真心换得一颗芳心,终于迎着风和浪奔向汪洋大海和在彼岸闪闪发光的梦想。
这一切听上去多么传奇,但看在眼里却又是那么可信。
这个电影里有很多音乐和演出,但又不仅仅止于好听和好看。
归根到底,它不是那种俗套的“音乐响起就改天换地,音乐可以战胜一切”的单纯励志。
音乐在这里更像是隐喻一种独属于少年的魔法,它也很温暖地暗示,这魔法可以不限于音乐。
十五六岁的少年需要一些信念,让他们在最擅长奋斗的年纪,去相信世界是值得奋斗的。
不是音乐,也可以是别的任何东西,重要的是,在你对生活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要相信那魔法确实存在,以及在它出现时用力去抓住它。
它也许是被夸大的,虚幻的,中二的,不被理解的,也许在你长大成人后回首,都不算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但那都不太重要,因为你的余生都会为曾经拥有过它而骄傲。
康纳找到了音乐,他的人生从晦暗无光走向五彩缤纷。
希望每个少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魔法,每个青春都折射出自己的斑斓。
80年代的爱尔兰,明亮,颓废,叛逆,迷茫,不安又充满兴奋和激情,都能闻到海边岛民的骚动和海水的凉劲。
这样的青春是我们不熟悉的,纯粹属于看热闹,不过这样好啊,我有点受够了各种青春情怀,想吐,也因为不熟悉,爱尔兰口音的骚动有点跳线,嘿嘿。
不过那几首歌真不错,很有趣的时电影里感觉好有劲的歌,单独拿出来听就没那感觉了哇,再次证明多媒体发展对当时娱乐的冲击,不知道下一个冲击是什么。
约翰卡尼的音乐三部曲里面最喜欢这一部。
导演把青春期的各种情感拍摄的非常细腻真挚,破碎的家庭,婉转的初恋,为了女神坚持的摇滚梦,这些都表现的太棒了。
当女主听到demo流泪时我都会愤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为喜欢的人和事付出更多。
喜欢本片因为他足够真实,不像有些摇滚电影一路反这反那反到底,当他们遇到青春期的种种不顺心和委屈时,和我们曾经一样,大多数都默默忍受和妥协,只是男主的态度是get on with this shit and make some art,后面这半句就说明有些人真的生而不同。
而女主为了模特梦独自去伦敦吃了大苦头,幸运的是她也没有放弃,当他们最后坐上破船乘风破浪去伦敦追求梦想时,爱情也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
PS:除了大爱女主的颜以外,她的口音也是非常迷人啊。
生活里没有什么烦恼是音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自己组个乐队搞音乐。
这是导演约翰·卡尼(John Carney)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从2007年拍摄的《曾经》(Once)到2013年的《歌曲改变人生》(Begin Again),再到今年的这一部《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音乐始终是约翰·卡尼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电影中男女主角们改变自我和改变生活的催化剂。
《曾经》海报看过这三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get到其中的相似和共通点,在约翰·卡尼的这三部片子里,故事的一开始,总是主角们或囿于生活的困顿,或烦恼于梦想的停滞,各有各的琐碎烦恼,然后无意间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乐队,从而通过音乐最终获得一些力量翻开人生新篇章。
《曾经》如是,《歌曲改变人生》如是,《初恋这首情歌》依然如是。
于是有不少评论都喜欢把这三个片子拿到一起来说事,把它们视为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很有意思的说法,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世界里,音乐恰是如此迷人,也拥有神奇般的魔力,同样也异常动听。
之所以约翰·卡尼会一连拍摄三部以音乐为最大元素的电影,与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1991年到93年,约翰·卡尼曾经是摇滚乐队“The Frames”的贝斯手。
在乐队的时候,约翰不仅参与演出,也身兼乐队录音和拍摄音乐录像带的职责,这些工作为他日后成为导演的身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初恋这首情歌》中的一些故事设定与约翰·卡尼的个人经历有相似的地方)
约翰·卡尼在电影《曾经》的拍摄现场从1996年年底约翰·卡尼拍摄了第一部个人长片算起,二十年来,约翰拍了不少电影,但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同样也是他个人导演生涯中评价最好的片子,正是这“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身为爱尔兰人,约翰·卡尼电影的故事背景多以爱尔兰为发生地,电影《曾经》、《初恋这首情歌》便都是发生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故事。
但从大陆的译制片名《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便可以看出,电影《歌曲改变人生》是一个例外,这部片子相较另外两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制作本身都有所提升,因为这是导演到美国拍摄的片子,采用的演员都是大演员大歌星,包括凯拉奈特莉、“绿巨人”马克·鲁弗洛、以及当红乐队“魔力红”主唱亚当·莱文。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这个片子的。
电影讲述的一个弹唱的吉他女孩通过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凯拉奈特莉正是这个女孩,潦倒困顿之余,她遇见了同样潦倒的落魄音乐制作人马克·鲁弗洛,然后一起组乐队出唱片,因为资金或资源的各方面缺乏,他们一行人到路边到天台录制了一首首歌曲,最后上线到互联网,被更多人听见,他们也被更多人看见。
去年6月的时候,在距离电影首映时间过去了21个月之后,《歌曲改变人生》在内地上映。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个星期六,上海下着小雨,我拄着伞到长泰广场看这个片子。
看完后我心情极佳,甚至想淋雨。
因为诸如此类以音乐构建整个故事的片子,实在太让我欢喜,到家之后,我还迫不及待的打开音乐播放器,听电影的原声歌曲,后面足足听了一周,男配角骚当的《lost stars》至今仍不时听几遍。
《歌曲改变人生》剧照相比约翰·卡尼的其他片子,《歌曲改变人生》是一部显得更现代更梦幻也更“美国梦”的电影。
事实上,尽管《歌曲改变人生》比起导演的其他片子,既让他赚了一些钱,同时片子也获得了口碑上的一致肯定。
但约翰·卡尼却并不怎么满意,谈起这个片子以及女主角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时,约翰·卡尼大为失望,甚至语气用词都十分贬义。
今年在宣传《初恋这首情歌》时,导演甚至直言与凯拉奈特莉合作不愉快,说她表演不真诚、毫无演技像个超模。
也正是因为在美国拍片一些合作上的限制或难搞,才决定重返爱尔兰,拍摄了新片《初恋这首情歌》。
《初恋这首情歌》海报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约翰·卡尼重回爱尔兰拍片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相比《歌曲改变人生》,我个人的确更喜欢这部新片《初恋这首情歌》,相比纽约这座城市在《歌曲改变人生》里的被“架空”状态的,《初恋这首情歌》中60、70年代的都柏林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年代感。
毕竟这里是导演成长的地方,有更多的故土情怀所在,就像当年周杰伦拍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会把学校戏份的拍摄地放在自己的母校淡江中学一样,《初恋这首情歌》故事发生中的学校——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正是导演约翰·卡尼的母校。
学校充满了霸凌现象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4岁男孩康纳(Conor)的个人成长故事,电影的一开篇,镜头对准的是康纳一家的家庭会议,因为生活的拮据,康纳被转学到了新学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一开始男主角显得懦弱怕事,受到同学欺辱。
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康纳生活里充斥着不少烦恼,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爱情,母亲在外边处了新欢,与父亲两人时常争吵,在学校里,康纳也必须面对来自同学以及老师的霸凌和压制。
女主角拉菲娜遇到女主角拉菲娜(Laphena)之前,康纳的生活可谓灰不溜秋毫无特别。
但当美丽的拉菲娜出现在他眼前时,为了搭讪和引起注意,康纳声称自己有个乐队,要姑娘来拍录像带。
骗成功之后,康纳开始找人组乐队,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在学校也不认识什么人,但乐队还是很快组起来了,名字就叫做(唱街)Sing Street,正是电影的英文片名。
Sing Street第一次拍音乐录像带电影由此开始了主线故事的讲述,围绕Sing Street的成长,男主角康纳也会有所成长,他经历了初恋的痛苦和甜蜜,和欺负自己的同学化敌为友,在一遍遍和自己的乐队成员的排练和演唱中,在哥哥Brendan的帮助下,他渐渐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同所有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的电影一样,男主角康纳最终在电影中呈现的样子有了很大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电影结束前的一场学校舞会的现场表演戏,台下尽管也有人不断嘘声,刻薄的老师不断制止,但康纳依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演唱了包括写给拉菲娜的慢歌《To Find You》在内的三首歌曲,他在歌曲了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愤怒,以及表达自己的热爱。
他在台上兴奋地一遍又一遍的喊:请记住我们,我们是来自都柏林的Sing Street。
电影的最后一幕充满了象征色彩,甚至激昂的不像真实,表演完的康纳牵着拉菲娜的手不停的奔跑,回到家里,央求哥哥Brendan即刻送他们去渡口边,他们最后开着爷爷遗留下来的那艘快艇,不顾一切地去了开往英国的方向,尽管天下起大雨,海上波澜四起,两个人却笑得比什么时候都更坦然和喜悦。
康纳与拉菲娜,以及Brendan而镜头转过来,是更加激动的哥哥,仿佛弟弟的出走,是战胜某种生活困顿的体现一般,让他一下子重拾了当年的激情。
事实上,相比主角康纳,哥哥Brendan更让人动容,他总是在弟弟身边扮演着一个“导师”一般的角色,告诉弟弟该听什么样的音乐,该如何向女孩表白,该怎样去当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跟随者。
在电影中的许多地方,弟弟的许多言行是直接模仿哥哥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有了哥哥Brendan的引导和影响,弟弟康纳才找到自己的出口。
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哥哥Brendan曾也是一个有着热血理想的人,他也爱音乐,甚至更加热爱。
但作为长子,他或许承担了更多的来自父母之间失败婚姻的阴影,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苦恼,对于失落的理想,他选择用放荡不羁来掩饰。
电影中有一场戏,Brendan咆哮着对弟弟说:曾经我也是一个喷射发动机。
这是一部我最近看过后便最喜爱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能够让我有所动容,少年青春热血的故事总是可以鼓舞人心的。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也在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极为舒畅的片子,他的节奏他的镜头以及充满青春自信的演员们,都是让人所愉悦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音乐,真是太好听了。
如同约翰·卡尼的《曾经》、《歌曲改变人生》、以及我很喜欢的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一样,看《初恋这首情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如何从无到有?
勇气或爱又是如何从无到有?
故事中的人是如何从生活中的泥淖里走出来?
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之于人的魔力。
《歌曲改变人生》有一句台词,马克·鲁弗洛对凯拉奈特莉说:我之所以喜欢音乐?
是因为音乐会让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突然变得“闪亮”。
《歌曲改变人生》台词就像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或许我们不能说是音乐成就了电影,但音乐确实是这些电影里最迷人和最发光的部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什么烦恼或孤独是看电影听音乐遣散不了,如果有,那就看/听一部如《初恋这首情歌》一样的音乐电影。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0NjAwNw==&mid=2649834487&idx=1&sn=87c3acd22023ba8948b5ece99692bfb6#rd
很喜欢康纳顶着刚被打的黑眼圈第一次和女主搭讪的那一段。
[——要火吗?
——不,我正要把它戒掉——我也没有火 ]
康纳在电影中说,”I’m a futurist”。
不回头看,只向前走。
想勾搭妹子,但她看起来好高冷,没关系,直接走过去,想到什么说什么;要组乐队,但刚来学校不认识什么人,没关系,先从身边的人开始;要给新歌拍录像,没有经验,没有摄影师化妆师,没关系,照样拍,把灵感都拍出来;想和妹子进一步发展,但妹子已经有一个开着汽车的成熟男人作为男朋友了,而康纳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傻小子,没关系,康纳骄傲地告诉他,我是一个”futurist”。
80年代的北爱尔兰,经济萧条,人们的生活麻木而无趣。
康纳的乐队就像是萧瑟冬季的一团火焰,他们不在意外部的烦恼,难受时,就去写歌。
没有顾虑,不回头,只向前。
乐队里的眼镜眼镜小哥向康纳抱怨“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我只想做音乐”,康奈回答“我被困在了这个充斥着愚蠢和暴力的地方,但是这就是生活,我会试着接受它,处理好它,并且创作出一些艺术。
”
电影中除男女主角外其他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
康纳的废柴哥哥Brenda是一个灯塔式的人物。
在康纳刚成立乐队时,他就告诉康纳,你的乐队不是翻唱乐队,你要有自己的风格。
”Rock and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他微笑着倾听康纳的撩妹进展,一步步引导康纳的音乐创作。
乐队键盘手眼镜小哥Eamon喜欢养兔子,没抱着乐器的时候就是在撸兔子。
他总是帮助康纳把灵感变成旋律,每当康纳失意,康纳便敲开他的家门,问”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一开始总是欺负康纳的不良少年在学校是“扛把子”,在家里就成了被大人使唤着去买酒的“没用的东西”。
但是他强壮而擅长打架,最终他在康纳的邀请下成为了乐队的“管理者”,帮助乐队对付那些在演奏时上台闹事的人。
看这部电影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电影结束,我浑身的血液似乎还随着电影的节奏沸腾着,脑袋里回响着电影里的一首首插曲,我从椅子上站起,拿起吉他,胡乱地拨动琴弦,想象着自己就是康纳,和一群伙伴们一起捣鼓乐器,感受不同乐器配合的美妙旋律。
喜欢电影里的每一首歌,带有青春的热情以及勇敢而梦幻的旋律。
歌词也很美(附几句歌词,来自最喜欢的电影插曲《Up》 )It’s two o’clock on the edge of the morningShe’s running magical circles around my headI head to ride on a dream she’s drivingShe turns to kiss me, I crash back into bed.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未来主义实在抽象 男主大白嗓真的很难崩
年轻真好!暴漫大哭
音乐是真心赞,剧情就比较传统式校园爱情音乐梦想,本来15岁的年纪不去发梦恋爱和闯荡,就是浪费了好年华。相比其他国家同类型来说,剧情实在比较弱。
音乐是爱,是happy,是sad,是happy sad,是逃离,是奔跑,是真,是开着的火车,是吻,是grunge,是free,是peace,是梦想,是音乐。毫不夸张费力的还原了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可爱。
不如前一部但是这批展映片里最好的了
真看出这家伙拍电影越来越上道了,这部镜头上来说很游刃有余,不仅是个跟音乐有关的故事,而是真的能讲个音乐的故事了。真是一帮小孩儿啊,年轻不就该这样么,写歌也大胆,拍片也大胆,装扮也大胆,唯独对感情小心翼翼,一旦开始却又毫无顾忌。创作过的人会更有感触吧。和一帮朋友一起做事的日子要珍惜
Adam Levine: Go Now
再也超越不了once了
导演这才华真是挥霍的···
男主角才16岁啊16岁!!不知道国内那些都快奔三的还僵直卖萌的小鲜肉们怎么有勇气不退出演艺圈的。
你不喜欢我,你把我作为你嘲讽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你希望你会喜欢我,那样大家都有糖吃都快乐好过眼前一地碎片生活,但你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我。你像冬天的企鹅,出现在我的仲夏夜之梦里。原谅我刻薄,我触不到你,就像你到不了你梦想的芳草地。爱与和平,爱实现不了,且敬和平且敬
Happy—sad,London calling.
John Carney的音乐品味不得不赞,但也仅此亮点了;年轻人可以做梦,但不要沉溺于梦境就好,毕竟出门打怪兽的成人日子终究难逃。
兩星半,看不出有任何可進入年度十大的潛質,復刻八零年代是滿可愛的。
身为音乐人的约翰·卡尼,对情感细腻的把控,这一次用音乐表达出了青春年华的情感,并以此塑造了极为充沛的人物形象。《初恋这首情歌》将青春的美好与动听的歌手如鱼得水般融于一体,以此所突显的爱与音乐,成为了电影的共鸣所在,那用歌声所串联起来的青春是如此迷人。
为泡妞而夹band,原来就是一出用摇滚唱出来的初恋。翻唱,创作,模仿,满具少年不羁朝气的英伦味摇滚乐队。想起了我十五岁时想要一把吉他,梦想像艾薇儿一样自弹自唱地摇滚。主人公和小伙伴一起上街拍MV给予了我创作灵感。Mark McKenna好像Paul Dano啊,女主Lucy Boynton原来就是演《东方快车谋杀案》伯爵夫人的精致女孩!
英剧的节奏一直有点不适应。梦想到底是什么呢?
2017年看的第一部五星片,喜欢程度远大于《Once》。1980年代中期,是VIdeo开始促销Music的时代,并随之进入MTV黄金时期,肇始于曼城的New Wave、Post Punk和吉他舞曲,开始影响对岸爱尔兰的校园,也注定激荡起这个小岛本来就强大的音乐细胞和情感表达。
Soooooo corny. 时代感和地域感基本为零。乐队写的歌尤其出戏。同样都柏林年轻人组乐队题材推荐看《追梦者》。不过吐槽Phil Collins和招bully当roadie蛮好笑。去影院看这片主要还是当乐队基代餐。组band尤其主唱和吉他手写歌部分实在好代(横竖没猜到用的你团的歌是《I Fought The Law》)
青春感十足,故事没有说服力,音乐大部分不太喜欢,有一两首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