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一如既往喜欢温丝莱特的表演,和她所饰演的人物。
很多人说她一个极度需要爱的人,是一个脆弱的人。
在遭受4次流产打击后变得惧怕出门,也就是我们说的社恐。
但在我心里,这是一个多么坚韧,在经历了巨大苦难(4次流产、丈夫离去)后,依然保持对爱的悸动和勇气的女人。
她太明白自己要什么,也敢于付出代价去得到。
不管是决心和一个男人奔赴去加拿大重新开始新生活,还是在爱人被捕后,决然把儿子的抚养权给到前夫(我相信她一定是非常非常爱他的儿子,所以这个决定本身也会带来很大痛苦),亦或是寄出的信件都被退回,默默等待了25年。
25年后,再见爱人的眼光依旧是那么炽热和动人。
我看到的是一个内核最爱自己的女人。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并不代表她没有照顾好身边的人,而是为了自己而活。
毕竟他的儿子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了告发,导致“悲剧”的发生。
不要去苛责一个女人为爱情的奔赴,同样我们也不会斥责一个小男孩看似破坏的行为。
每个人都爱着自己的基础上,再去爱别人。
ps: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人,真的会导致各种麻烦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暂且存疑。
还有一个小时就下班了,于是关于Labor Day的感念就只好速速写一下。
毕竟我是从一种整齐划一教育体系里成长起来的怪小孩,所以看到电影某个版本的翻译片名《劳动节》时,就一度想要放弃观看。
但看在温丝莱特,这个最擅长演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角色的女主情分上,想说不然就先体验一下开头好了。
后面的剧情就是,开篇色调降了几格的田园风光娓娓道来,和偶尔闪回的一点点悬疑,让我好好坐了下来。
温丝莱特的确很适合这样一类角色:在无论哪个时代背景,都不食人间烟火;与周遭格格不入,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情感选择;她的肤色和裸妆扮相有那么一种病态,让人觉得就在这张面孔下,有个故事即将发生。
如果可以给影片再多打几个标签,或许其中之一,可以是“美食哲学”。
关于美食哲学如果用美味关系来形容Frank和Adele的关系也不为过,一个水蜜桃派,一顿绑架中的午餐,开启一段一切都很合理,唯独不符合法理的恋情。
一顿美食在这里更多的被幻化成对家庭的诠释。
不肯走出自己的孤单,对一切失去信心,也没有什么生活能力(从各种细节能判断出来)的女主,就不可控的被俘虏。
加上,男主man值足够。
故事成立。
标签二,成长的困惑线索是小男孩的蜕变经历。
关于Adele和Frank的很多互动细节,影片都没有展现,而是已小男孩夜里听到的耳语,被支出家门后的猜测,和突然回到家中视觉中某些不自然的主观手法去刻画。
倒也应了那句伏笔:真相,才最足以迷惑人。
越狱犯说了真话后如愿逃亡,小男孩说了真话后如愿跟母亲取走巨款,和导演那种:你什么都没看到,但是我猜你知道了的胜者心态。
男孩对Adele,是一种“占有“的情感。
毕竟家人对他来说,只有妈妈一个。
所以当屋子里出现了第二个人,要分享母亲的情感,在小男孩心里就出现了一道必须与之对抗的情感癌变。
于是从开始由于缺失父爱而对Frank表现出信任和依赖,再到因为他也许会夺走母亲和自己生活的全部而产生敌意,因为Frank被捕,与母亲的关系产生裂痕,再到终究,他释怀的让Frank去给这段假日情缘来一个完结。
是一个人的成长,从独有到尊重自由那段艰难旅程。
然后就是学艺的部分。
不得不说,影片里缓缓道来的环境铺陈,偶尔扣住呼吸,让心跳停拍的回忆碎片,让影片节奏破掉长镜头用太多了就会一直想睡的魔咒。
当一个爱情故事放在了时间接近停滞的小镇假日里,看惯了一秒一光年节奏的观众可能会抱怨时间在这里那绝望的绵长。
像纪录片一样,导演用小男孩三年级作文的陈述,把这个家庭缺失的那些琐事都用着看似永恒的几天上演了一遍。
平淡到寂静的小镇,看起来有各自故事,和各自神经质的邻居,说真话却永远被忽视的每一个人。
遥远的位于1980年代的美国小镇,却好像又近在刚刚经过的我们的社区里。
但是在Adele缺乏爱的世界里,我们所怀念的邻里间的关怀,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对她在眼里空无一物。
那是个爱上爱情本身的人。
她的前夫,大三男生的亲生父亲那样说。
而她为了这几天的平凡琐事,就一心与一个亡命徒奔走天涯的权衡,她不是陈丹青评价欧美人表情时那种”从来没有被欺负过“,她是爱上爱情本身。
好吧,这其实真的是个蛮烂的借口。
但是在一部片子里自圆其说,又最好是经由一个看似客观的人,比方说来自多年以后的前夫对Adele的评价,就变成了一个好像必需的处理手法。
最后我想说,告密的也许不是那个小女孩,也许是神经质的女邻居,也许是小男孩怪异的开学第一天举动引起警方的注意,也许是亲生父亲。
说出来的真相最会迷惑人,而没说出来的,才更贴近每个人心中的真相。
对于一个发生在时间空隙里的封闭时空故事,我们这些围观者们,知道的已经足够了。
先说下前提,看此片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而且前面看了《机械危情》《47浪人》,已经是相当疲惫。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反而更耐心,或许温情的片子更容易触动我内心。
如哏在喉,在观看此片的时候这种感觉持续到影片的最后。
那种紧拨的心弦久久不能松开,几乎是握着拳头看完的。
电影的开端,影片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一直到母子把男主带回家这种感觉才如负释重。
再到全能型大叔做饭的时候恰巧与先前TV里播放的杀人犯形成反差,绷紧的弦松了一大截,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巧妙手法,舒缓的配乐加上紧张的绑架噱头使得观众悬着一颗跌宕起伏的心。
影片的主旨无疑是在讲爱,起初也认为这似乎是在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然,导演插叙的画面引导出两个人的故事才发觉两者的相互慰藉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贴切。
也有人说此片是在讲“性”,一个单身很久的单身母亲,一个刚越狱的逃犯,加之母子两关于生理的隐晦谈话,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甚而卑鄙的我一度以为此片会有激情戏。
再说说表演,三人的表演堪称完美。
男主的表演起始有点先入为主的概念,后面的表演越显精湛,沉着,冷静地把一个越狱犯完美的呈现给我们。
凯特就更不用提了,相比之前的《泰坦》《革命之路》这是一个质的飞越,从开始的紧张,中间的情怯与胆怯,再到后期的惊喜与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盖特林的表演在此片里也相得益彰,虽说没有之前恶魔小孩那般灵气,不过这似乎是童星的一个通病,此片借他自叙的方式阐述了一个认识5天却相守25年的爱情故事,就如小孩他的父亲说的那样"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的的确确,这就是爱。
影片在逮捕阶段,乔叔把母子两人绑好,然后缓步出去的气氛堪比《三日危情》中逃逸的紧张气氛,到此时我还一度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然后三人逃亡天涯,要真是如此就毁了这片。
相反被捕再出狱反而给我们骚动的心打下一针镇定剂,也给温情画上一个句号,更是解放了我那如哏在喉的喉咙。
很温情,也很励志。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不易,都应当享受生活,享受每一刻。
凯特温丝莱特宝刀未老,风韵犹存,甚至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和演员最好的时候,她的美无可取代,她出演的电影也不愿错过。
和《革命之路》的背景类似,这次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小镇,单身母亲被越狱杀人逃犯威胁入家躲藏直至爱上这个男人甚至不惜等待他二十五年最后平静幸福地走在一起。
短短一个labor day的周末,就彻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最终实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family。
不过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前半部分一直给人很紧张的感觉,伴随着凯特紧张兮兮的神情和有点神经质的特性,伴随着男孩渴望保护妈妈、关心妈妈的紧张感和天生敏感聪明的特质,让人总是误以为罪犯会随时发动攻势然后紧接着影片变成紧张的动作片和悬疑打斗之类,没有想到啊居然男主是个好男人!
这是我看完后仍然目瞪口呆不敢相信的结果!
这——居然是部讲纯爱的排成文艺气质的影片。
结尾十分钟彻底煽情渲染纯爱,但是因为之前的紧张和误解,让人一下子缓不过神来,不能很好地代入进而彻底被爱征服和感动,所以虽然结局是喜剧的,但是还是留下一点遗憾。
最近想放松,说看点动作片,但年纪大了,发现自己有时对那些快节奏的动作片已经不那么感冒了,更想看一些舒缓的,所以就选择了《劳动日》。
电影的故事是一个单身妈妈阿黛尔,在和儿子逛超市时,被逃狱的男主角弗兰克胁迫,一起回了家,弗兰克决定在这个家里躲避警察,可在双方的接触当中,阿黛尔爱上了深沉、顾家的弗兰克,甚至想和他一起逃离美国,但最终弗兰克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弗兰克和阿黛尔。
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可能有人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大致就是和绑架自己的罪犯接触时间长了,爱上了绑架犯,甚至协助其犯罪。
这其实是一种不难理解的心理,就好像爱情歌曲里经常会唱到的,不要在我脆弱的时候说爱我,人在脆弱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情感趁虚而入的,这些跑进心理的情感,有些是真诚的,有些则是虚伪的,这也是为啥会有这么一句歌词。
弗兰克以儿子威胁阿黛尔,强行跟她回家躲避追捕。
被绑架的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并且孤独无依,这时别人一点一滴的好,都可能瞬速占领被绑架者的内心,让他或者她产生依赖和好感,不论这个别人到底是不是加害者。
先说回电影,不过这里的女主角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是阿黛尔并不是因为被绑架而变得脆弱,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经历,她在生第二胎的时候,流产了许多次,还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一个儿子亨利居住,她自身的痛苦经历导致她不敢和人接触。
经历了四次怀孕和流产,生出来一个死婴。
男主角弗兰克也是冤大头,被妻子带绿帽子,还养了别人的孩子,最终妻子准备再出去浪的时候,他推了妻子一把,妻子就这么死了……楼上的孩子也被浴缸里忘记关的水淹死了,弗兰克这个运气也算坏到家了,一判就是十八年。
其实弗兰克是个顾家的男人,回忆当中,抱着孩子的永远是他,在家里带孩子的也永远是他,他根本就是被前妻利用一溜够。
妻子当年迫不及待地扑上来只是为了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替代的爸爸吧。
所以当阿黛尔遇见弗兰克时,比起弗兰克带来的危险,他身为男性的那一面和自身成熟的魅力更让阿黛尔着迷(黑帮大哥从不缺媳妇有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弗兰克会做工序非常复杂的派,弗兰克对家庭的照顾正是阿黛尔最想要的。
这个电影是讲爱情的,整体情节比较温情,没什么太多离奇得转折,或许也正适合我现在这个心态和年纪,经不起过度折腾了,电影结尾也算是个好结局,其实可以讲得不多。
那我就结合绑架外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说说,现实当中真正的爱情。
现实里,除非两个人都很温和,都对这个世界坦然处之,并且有大量时间相互在一起,否则我们如今社会里的爱情还是更像一出绑架游戏,一出情感上的博弈。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就叫绑架游戏。
刚才说起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最后,说了一点,就是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加害者,被绑架者的心理都容易因为一点一滴的好而产生依赖和好感。
而我以前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选择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轻易,也最能伤害你的那个人。
和别人同样的一句批评,别人对你是五点伤害,在她或者他那里可能就是一百点,这就是爱情带来的魔力,但反过来鼓励也同样会有加成效果。
可尤其是相爱之初,关系不够稳定时,轻微的负面情绪,都会搅动当局者的内心,产生莫大的痛苦,殊不知这就和绑架是类似的,你的心,已经被你爱的人“绑”走了。
在爱情里,你最大的负面情绪肯定来自对方,而越是消沉,你就越是脆弱,便会像绑架案当中的被害者一样,会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优点和好(比如恋爱当中,对方对你10分好,才能确定是喜欢你的,但这时你会觉得对你1分好就是10分钟好,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直接在心中美化对方。
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只要你不花心,其实等于,整个世界里就只有绑架者和被害者。
不要过度美化对方,是爱情当中不会输得很惨的要领。
人脆弱的时候需要依靠,人痛苦的时候需要安慰,可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那你除了依靠对方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选吗?
所以爱情当中的盲目大多时候也在这类自愿的绑架案里萌生,男看不清女,女看不清男,为什么看起来那些花心的人总能取胜,那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被绑架,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心中不止你一个人,他们并没有全心去爱一个人。
今天说了点腹黑,也不是鼓励大家花心,只是提供一种心理脉络,帮助自控与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new-comments"))
女主角是非常孤独而又非常害怕孤独的人,以至于她在五天之内对一个逃犯生出了爱情,而片中铺垫的原因都是因为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可以一起做饭、一起修车、一起盘点院子里的柴火,这份炙热的感情来得不明所以,并不太符合常理。
其中女主角和小朋友演技很棒,惊慌、失措、对孩子,对这个男人的爱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昨天深夜2:00看的这部片子,以至于今天工作没有精神。
很温暖的片子,一辈子有一个值得等待的人,也是无憾了。
“我愿意用20年的光阴换与你三天的相处时间。
剧中的配乐很温暖。
结尾很完美,虽然女主等了25年。
前面一直很平静地看,看到了后面眼泪不禁哗啦啦的流。
很好的一部片子。
感动,感动,感动。
Labor Day,美国劳动日,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这个假期,一对孤儿寡和一个逃犯的特殊情谊,彻底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没有比Kate Winslet更适合的女演员来饰演这个孤独的母亲了,她有着脆弱敏感而又近乎神经质的表演蓄力,丈夫与秘书的苟合,新生女儿的夭折,让她心如死灰。
其实她更不能接受的是失去了爱情。
所以当逃犯弗兰克如绅士般把亲手做的食物,一勺一勺送进她嘴里的时候,她封闭的内心初初打开。
仿佛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制作桃子派的那幕说明了一切。
三人一起,用手挤压,捣碎碗里的水果,揉推着面团,温暖的光晕氤氲柔和,屋里弥漫着桃子的香甜,也弥漫着暧昧的温柔。
男孩的成人礼在母亲和这个男人的温柔相对中完成,恍惚认识到,男女之间的魔法不是性,而是爱情和信仰。
谁也不知道结局如何,你的内心如何期待,就会有如何的结局。
《朱诺》《在云端》导演的新作,不同于以往的轻松有趣,他安安静静的拍了这一部《劳动日》,如同电影里弗兰克对男孩说,“朝着信仰起跳,并且始终相信‘你可以凭着自己的双脚稳稳着地’。
”
海明威曾这样评价马克吐温这位旷世奇才:“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 我很庆幸,自己曾在少年仔的时候拜读过《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一起,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流派:在一场刺激异常而又有惊无险的冒险中,少年仔就这样踏上了登大人的阶梯。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电影,也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近一步,不再是两个少年对世界的试探,而是一个少年和一个成年人之间,在整个冒险中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实现少年的蜕变。
如果不信的话,斯皮尔伯格的《七宝奇谋》《ET》,乃至后来的《人工智能》,都是脱胎于这一故事原型。
而近年来的此类影片,更有新科影帝马修麦康纳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妮可基德曼的《斯托克》、囧瑟夫的《海瑟》。
至于《超级8》《月升王国》《壁花少年》,或许靠近《汤姆索亚》的精神内核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电影的演绎也有所不同,现时代不再讲求斯皮尔伯格式的纯粹冒险,而是更加挖掘少年内心的变化,尤其喜欢玩弄黑暗元素。
但其故事类型的起源一定是毫无异议的。
此类故事中,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的男性)的身边必定缺乏父亲形象。
正因为有这一重设定在,才使得外来成年人的突入和情感上的存续有了基础。
心理学表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往往会向同性父母的一方趋近。
当父亲形象羸弱甚至消失时,一方面会使男孩在心理上处于防御地位,其表现也常显示为懦弱和内向,比如主人公在爱好上毫无体育元素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则会让男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主动承担起父亲乃至于丈夫的角色,即使不是行为上的表现,也会是心理上的表现。
而这就是本片开头一段的由来了:由于父母离异,抚养权归母亲,在这种环境和背景设定下,就会出现片中略显尴尬的情节了。
由此,本片便很自然地引出了对恋母的讨论。
主人公承担了父亲的部分角色,并且在对母亲有着格外的依赖和心理顺从,相比较而言,则对父亲则以冷淡态度表现出了相反的距离感。
在外来人物弗兰克出现后,首先以后天获得的母性心理将其纳入家庭,并不将其视为敌对角色。
而这个缺乏雄性形象的家庭恰恰缺少这样一个完美陌生人的介入,虽然两者关系是模糊的绑架关系,可实际上,母亲和男孩是主动迎合外来者的,因此对这种关系的评价,不太适合再套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来解释了。
可在弗兰克和母亲之间发展出暧昧关系之后,主人公明显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影响了母子之间的(不正常)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弗兰克的强势介入无缝地弥补了这个家庭中所缺少的全部父亲和丈夫角色,上能修房顶下能通水渠,外能陪练棒球内能做水果派。
外来者弗兰克不仅全面优于主人公自身,并且不满足于承担家庭角色,更要转变和夺取这个家庭,是内稳环境下的强势竞争者。
由此少年便在一副无喜悲的脸上,时常表现出更加的拧巴。
这种内耗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一个宣泄口。
于是这就是小女朋友的出场mark。
此类故事中,小女朋友一定会在心理上比男孩高出一个段位,一方面这是现实,一方面这是故事发展需要。
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和表达在少年眼中是另外的世界,只有同龄人之间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心理)交流,而心理年龄更长、发展程度更高的小女朋友(十有八九是叛逆少女,更加凸显其“早熟”程度),即能满足男孩成长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男孩成长中的生理需求。
而后者简言之,就是一个“性”字。
本片前半部分有一个情节,母亲和男孩讨论爱情和情爱。
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性教育都是同性父母所承担的,而在同性父母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讨论和教育不免带有俄狄浦斯的色彩。
母亲在这段情节中,更是直白地表述出,爱情也是由渴望(欲望)引起的。
因此,片中在男孩听到母亲和外来者同床后,也在自己的春梦(湿梦wet dream)中完成了与小女朋友在水中的首次亲密接触。
而最后男孩也是在来自女孩的初吻之后,才真正放下了对外来者竞争关系的心结,由此标记着男孩蜕变为男人这一过程的结束。
而桃子派作为一个单纯的性意象(《美国派》不是简单地取派作为名字滴,做派的这一过程和《人鬼情未了》里做陶艺的功能如出一辙),伴随着母亲的颤抖,在慢慢的烘焙过程中也逐渐饱满,才产生了成人在情感上的联系和依恋。
而回到影片本身来说,叙事视角的选取是很有意思的。
主要人物有3个,男孩母亲外来者,究竟是坚持男孩单视角才更有连续性呢,还是多视角交叉更完整呢,相信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
片中外来者的故事全部由闪回完成,并且前后无任何画面和声音的提示,意图创造出一种时空交叉的感觉,但对故事情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破坏。
直到影片中段,我还认为这部片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哈克贝利芬”故事,而是有着更进一步的展开,比如外来者与母亲年轻时候相识相恋,甚至外来者就是男孩的真正父亲。
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突如其来的闪回所误导的。
或者说,仅仅3天从炮友变成真恋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可信度甚至要比悬念和狗血丛生的两代恩怨还要低。
在表演上,肥温不温不火,布洛林依旧木头脸,也算对得住人物设定。
而后者的木头程度,在部分镜头中简直令人发指。
但本片镜头颇具美感,虽然有明确的87年背景,但在小镇和林间的美景下,这一时间的历史感被模糊处理了,从而更关注于人物和事件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导演是颇有才能的贾森雷特曼(本人记起来倒是经常和“中产阶级代表”喜剧咖杰森贝特曼弄混,名字都是Jason……而且此君也参与了贾森雷特曼的《在云端》……),本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大小明星的加盟。
除去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和乔什布洛林,以及成年主人公托比马奎尔(近年来各处酱油),还有不少影视圈熟脸。
饰演前夫的寇森前特工(现菊长)客串前夫一角,不露痕迹的无演技加上这一段不知是否有意neta寇森女友大提琴梗,简直是无痕穿越。
老版蜘蛛侠的报社老板(绕口令一样……)饰演好心邻居。
可惜没有和老版蜘蛛侠对戏,也没有吼一嗓子。
又是一位喜剧熟脸,《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饰演robin Scherbatsky(Sparkle)的加拿大前男友,也在接力该剧的短命番《损友的美好时代》有过露脸。
这一位不知道是谁(Tom Lipinski),但是从脸部轮廓和五官到表情都十足像极了乔什布洛林的年轻版(当然演的就是年轻版)。
在二季而衰的《杀手信徒》里有过表现。
本片中他的表演虽然没大捕捉到角色的越战归来的状态,但是1、这不是反战片(至少不是表现结果不是),2、他对布洛林的模仿程度要高于布洛林在《黑衣人3》里对汤米李琼斯爷爷的模仿程度。
当然这也是因为布洛林本身就是靠一张毫无表情的苦大仇深脸走遍天下,模仿难度要低许多。
末了再说一句乔什布洛林。
自从《老无所依》焕发生机之后(说实话这片子我只记得汤米李琼斯爷爷和气筒杀手哈维尔巴登),布洛林同志便走上了一条奇怪的、不断重复的路线。
一方面是观众实在是喜欢看他这张脸演这种角,一方面是他本人页实在是适合用这张脸演这种角。
但是演多了会腻,看多了更容易腻。
尤其是现在继毁了我心水的《老男孩》以后,又去接盘了克里夫欧文在《罪恶之城》里的面瘫角。
罢了,也算是印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81155/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九月的星期一为美国的劳动节,电影讲的是这期间5天发生的事情。
凯特饰演的单身母亲阿黛尔带着七年级的儿子亨利逛超市,中途遇到乔什饰演的伤重的逃犯弗兰克,在半劫持之下,母子把逃犯带回家养伤。
结果回家之后,阿黛尔却对逃犯产生依赖并暗生情愫,而作为第一视角的孩子也在弗兰克那儿找到了亲生父亲没有给予自己的东西。
这乍看起来像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者的故事,可是再给两个主角加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感情作为铺垫,这一切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劳动节》可以看作凯特在《革命之路》中的后续,同样不大和谐的婚后生活,死去的初生婴儿(只是后者是凯特主动放弃的)以及在两个片子当中乔什和莱昂纳多的角色恰好都叫弗兰克。
不同的大概是导致结果的方式,《劳动节》中,凯特在婚姻中把爱情看得太重,甚至她所需要的只是用爱情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正如片子其前夫所讲的: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
而《革命之路》中,婚姻最终败给了现实。
相比凯特,男主角的婚姻悲剧则要来得简单得多:背叛或猜忌(其实我不知道男主前妻的出轨是不是事实,只是当她死的时候这一切也许已经不重要了吧)。
随着阴暗低沉的背景音乐,这段感情在断片式得回忆中从开始走到落幕。
就像是电影中的另一个短片。
看《劳动节》,让我想到另一个日本电影《恶人》,不仅剧情上的相似之处,就连对爱情的阐释也有着惊人的契合。
同样是一段失败的恋爱经历,“恶人”妻夫目聪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潜逃期间,妻夫遇见了服装销售店员工深津绘里,也许被彼此的真诚感动,两人惺惺相惜,共同走上逃往之路。
不过在日本这样一个”善恶“复杂化的名族,这样的感情似乎比《劳动节》中来得更顺其自然。
但是在《劳动节》中,促成男女主角感情发展的 还有一样催化剂 性,之前说阿黛尔 was in love with love 不如说she was in love with sex,而弗兰克则满足了她。
到底什么样的爱情值得我们抛弃一切去追寻呢。
两个电影都想要讲诉这样一段纯粹的爱情,而代价则是给予他们种种障碍,背景的差距 看似无法摆脱得过去 及外界得威胁。
《恶人》中给予了我们一个更撕心裂肺的结局,警察最终找到在海边灯塔相守了好几天的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破门得那一刻,妻夫紧紧掐住了深津绘里的脖子,使其误以为深津绘里是被劫持的,望着相守之人被独自带走,爱情在那一刻也像是停止了呼吸。
《劳动节》以同样的方式却带来一个温和得多得结局,本以为电影会在弗兰克被抓走的时候划下句号,没想到导演并未就此打住,让托比马奎尔小小客串了一把成年后的亨利,并让阿黛尔和弗兰克在25年后重新相遇,来了一个深深的拥抱并把结尾镜头锁定在了两人牵手漫步在田间小路。
后来知道《在云端》 《朱诺》都是出自贾森·雷特曼,再看这样一个治愈系的结局,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片子以少年亨利作为第一视角,以他的眼睛记录了这个发生在1987年的故事,不过,我觉得作为成年后的亨利来旁白似乎更适合。
凯特 温斯莱特 在《泰坦尼克号》之后似乎都是在演绎这种类型 敏感 神经质 看似脆弱 却又带着属于自己的倔强 感情不如意的 妇女形象,真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唱反调呢。
而老乔 在电影开头还带着杀手的表情 却已经可凯特谈起了感情,可在片子中充分展示了一个好男人所具备的各项生活技能, 修车 修楼梯 修门板 烹饪做饭 教小孩棒球 讨好女人 甚至跳楼逃生 就差来一场枪战了。
肥温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单身绿茶母耐不住寂寞斯德哥尔摩 从她给儿子启蒙的那声desire 也就说明了原因 情不知所起 摸舔插吸
演员演技加分不少,故事一般吧,但取景很唯美。
人们还相信爱情,即使对方初心是对你犯罪。
剧情特美,现实却往往不会这样巧合,两个追求纯爱的人真能遇见
狗血且刻意,电影频道看的配音版就更怪异了。
《超自然檔案》裡面那個半人半惡魔的強大小孩。|從中間開始看的,中文譯名都很爛。誰報警抓他們的?爸爸嗎?逃犯為什麼都不回信給媽媽?不知道是不是真實事件改編?雖然媽媽最後走出來了,卻已過了大半生。
前半部孩子的视角,很失败。有老蜘蛛侠小客串。
a hard labor to get through... 故事其实就是讲一个特有母爱的人和一个特有父爱的人终于相遇了。而最大的bug是抑郁的单身母亲是如何培养出这么懂事的儿子……
I don't believe the story
故事假、拍的差
凯特演得细腻
两颗落单的心,在劳动节这个假期,遇到了一起。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用20年的时间换来与你在一起的3天。
在齐泽克同志指导下,这部电影果然很有意思。四星改五星,这片儿太有意思了。两个成年人的剧情倒没什么新鲜的,关键是这个小孩儿,貌似重新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
酥软的一家人。导演和编剧太弱了!
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夠勝任所有類型影片的,Jason Reitman還是更適合拍輕喜劇片,改拍這種略顯沉重的題材感覺各種使不上勁。孩子視角講述故事嚴重削弱了兩個成年人身上的戲,純靠表演支撐,後半段煽情過度,作得不得了。Kate Winslet表現依舊高水準,但是和過去的角色重複度太高了。
喜欢!就是这样的电影让我们期待生命中那只属于你的独有的爱,可是,现实中真的有么?
明明预告就很你来我往啊。
叙事角度选的是儿子而不是母亲本人有点奇怪,说不上是好是坏。
真爱是狗屎。
逆光的角度让我感觉这就是个文艺片。电影里的缺爱大妈凯特真是若干年前美妙不可方物的Rose吗?想想就让人心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