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可以理解几个角色的心理,但总体感觉都是心理脆弱,思想简单、幼稚,才有那么粗暴毫无理性可言的行为电影从色调到情节,阴暗变异,很少看到积极的因素如果一个艺术作品不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理性的思考,而是让人感觉变相的宣传阴暗暴力,那还是不要展示给人看的好导演貌似有点名气,手法和技术都不错,可惜基调和情节不好
可能是我知识浅薄不理解历史。
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对语言的理解还不深入。
可能是我以偏概全不了解西班牙的文化。
可是!!
我还是想说!!
喜剧他妹啊!!!!!
一定不是喜剧的直系亲属啊!!
如果Mel Brooks敢把喜剧拍成这个样子我一定会疯啊!
今天趁着西班牙语电影节最后一天去看了这部开幕式上场的电影。
报了超多超多的期望的,想在写不出essay之余放松一下,结果不想........一个人的成长家庭很重要。
真的真的很为那些不幸的小孩子感到难过。
同时双手合十默默地感谢我拥有如此平静祥和的生活。
本来Juvier是一个天真的,喜欢看着小丑笑的小孩子。
本来他心地善良,愿意陪爸爸到最后。
本来他希望当一个逗小孩子笑的happy clawn。
可就是因为他爸爸被战争和监狱逼疯了,说出了,revange,改变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理想。
最后变成了惹人尖叫的sad clawn。
以前只是很浅薄的理解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心理扭曲,毕竟看着自己的祖辈现在还生活的开开心心的。
但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些在战争中没有那么幸运的,那些在战后饱受摧残的。
那些,曾经亲眼看着自己的至亲被蹂躏的。
是如何无法修补心中的伤痛的。
J的爸爸说,You were never a kid..(原谅我除了niño剩下完全木有听懂。。
只能靠字幕)其实本来,爱情是可以拯救他的。
可是偏遇上了有主的Natalie。
而那个可恶的主,也是一SM爱好狂。
偏执。
先伤害再道歉。
最讨厌这种人了。
本来就心里不健全,还欺负人家柔弱的小姑娘。
最后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乞求原谅。
所以看到那得时候,我不禁发出了,喜剧他妹啊!!
色情+血腥暴力啊!!!
Natalie作为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女生的典型代表,想挣脱却无法挣脱。
因为生活中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J的出现让她眼前一亮,好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活生生的人,却也不敌那个SM狂的暴力,活生生拆散了两个人。
再后来,只能感慨世界很小。
当年J羞辱过的军官,杀死了J爸的军官,居然在森林里找到了衣不裹体的J。
又是一系列的羞辱。
然后以前那个带金丝边小眼睛的文艺13小青年,以前那个肥肥的憨厚的sad clawn,走上了不归路。
见人就杀,毫不考虑自己手里的枪对准的是谁。
再一次遭到Natelie的拒绝之后,彻底崩溃,坠入深渊。
其实最后虽然死的只有Natelie,我感觉,J的心也已经入了地狱,万劫不复了。
是怎么样的生活,可以这样改变一个人。
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以完全扭曲一个人的内心,从天堂到地狱其实也就那么一瞬间。
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困苦的人,没有资格评价。
牢狱扭曲了J爸的心理,疯狂的他,对儿子一遍遍的喊复仇。
只让我觉得毛骨悚然,不肯多看。
我想,我需要去回顾那段历史,让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吧。
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是喜剧片.....最后总结...一堆缺爱的人呐....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有点需要控制和反思的地方。
就是自己对于血的感官了。
曾经很怕血,见到血就会晕倒。
可是大学上了这么久的人体解剖课,什么都见过了,也练出来了,偶尔见到血还有莫名其妙的兴奋感。
心理变态的第一步是不?
我有点怕这样子的自己。。
杀手九十九里面说,下了班就不是杀手。
那么,放了学,我也不是医生。
恩。
警戒自己。
评价2009年的《遁入虚无》,昆汀这么说道,毫无疑问,这是本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或许会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同时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片头字幕之一。
如果仿造昆汀句式,毫无疑问,《伤心小号曲》有着2010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
拿昆汀和《遁入虚无》作类比是有原因,首先,《伤心小号曲》拿下了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评委会主席正是以恶趣味和恋足癖著称的昆汀。
由于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恶评如潮,昆汀的大奖被很多人宣布为不受信任。
但就像2004年的戛纳,当昆汀用《华氏911》耍了世人一把,他同时也选出了一部重口味电影《老男孩》,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重口程度上,《伤心小号曲》与《老男孩》相近,不时来一个自虐,大玩血浆。
它又跟《遁入虚无》一样,主题黑暗、痛苦绝望,这样的片子很容易会导致观众不适,引发不满。
片头字幕从图形标记开始,然后是三位主演,再到电影片名。
这一过程中,绘画、雕塑、建筑物和地图交相出现。
再后来是通缉照、大头肖像和历史照片,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对比强烈。
这中间,带有强烈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像让人印象深刻,宗教元素更是必不可少。
后面几组叠加的人物形象,一个人物模板变成其他人物,中间就有掺杂恐怖片的人物形象。
从弗朗哥到肯尼迪,片头不断前进的历史线索背后,充满了惊骇和恐怖,由此也种下了后面电影的狂乱气息。
然而,《伤心小号曲》并没有在一开始便放上这段片头字幕。
影片先是交代了父亲被强迫充军,留下孩子一个人。
他身后跑出了一头狮子,预示着危险的到来,更多的则是一生阴影。
这个开篇交代了不少重要信息,一是内战的残酷、黑色和荒谬,没有卸妆的小丑也要上战线,手拿弯刀肆意砍。
从画外音的孩子笑声开始,一路到结尾,《伤心小号曲》就成了两个男人的无声悲泣。
如此说来,很多人会以为影片是悲喜交加,有如悲伤小丑和快乐小丑的对决。
但事实上,《伤心小号曲》把重心放在了悲伤上面,喜剧笑料经常让人笑不出来——就像赛奇奥的餐桌笑话,幽默得诡异骇人。
电影前半段有如水银泻地,节奏飞快。
片头宁静刚被战争打破,立马是残肢断臂,血肉横飞。
枪杀战俘刚一落幕,转眼便是只身救父,以身试险,结局惨烈。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政府修建烈士谷(阵亡将士山谷,西班牙最大的弗朗哥时代遗迹),小哈维尔长大成人,发胖、沉默寡言,以失败者形象出现。
他到马戏团应聘,梦中缪斯从天上掉下,可一转眼,他便要遭遇人生和工作的最大敌人。
酒馆内尴尬刚刚解除,立马便是情欲交织,色情露点,汹涌猛烈。
可以说,直到进入光怪陆离和充满隐喻的马戏团,《伤心小号曲》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前面的战争只是冷盘,并非正餐。
几乎是必然的,《伤心小号曲》把矛头指向了专制独裁的弗朗哥。
他劣迹斑斑,又强行霸占着西班牙,奴役本土人民。
但人有功过,也有人觉得他还是有好的地方。
就像出于国家利益的媾和,几任美国总统也待他不薄。
由于变色和站队伍及时,晚年弗朗哥跟法西斯脱离了干系,西班牙在他统治下还算安定。
可《伤心小号曲》始于西班牙内战,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对立,导演看法无须言表。
片中赛奇奥酗酒暴力,他对待女人的手段很容易让人想到弗朗哥,尤其是先不管受虐和奴性与否,娜塔丽亚始终倾心于他,满足于情欲欢娱。
然而西班牙内战是如此复杂,很难去一概而论。
立志复仇的哈维尔站在了弗朗哥的对立面,但后面很多时候,他表现得又像无政府主义者,肆意破坏,无差别开枪,成为了血腥恐怖SHOW。
在复仇问题上,向谁复仇、跟谁复仇,当弗朗哥平静死去,愤懑的西班牙国民也是无可奈何。
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诅咒,咒他下地狱,被烈火烧。
一旦无法进入这个文化语境,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那《伤心小号曲》就真的只能是一部疯狂的CULT片,大打鸡血,大洒狗血。
导演伊格来希亚把故事时间点确立在了上世纪70年代,反思着30年代的内战,但在电影语言上,他选择了一二十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
毕竟在国民心理上,西班牙人总要面对独裁统治,一再反思,痛定思痛。
伊格来希亚直言不讳地说,就像在电影里,我们常常更喜欢坏人。
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或许在这个层面上,它跟西班牙人看待弗朗哥不谋而合。
阿莱克斯喜欢把他的视角集中在变态和怪人身上,《伤心小号曲》也不例外。
一直到最后,他们成了面目可怖的疯狂野兽,只为争夺猎物——虽然他们将她理解为心爱之人,但不如说是玩物。
神奇的则是,在150米高的十字架上,两只野兽争夺金发女郎,下面一堆人开枪助兴,火箭飞人代替了战斗机,《伤心小号曲》无法不让人想起《金刚》。
除了对黑白老片的致敬,《伤心小号曲》直接涉及了历史战争、恐怖喜剧、记录片等多种类型。
像必不可少的电视新闻,导演解释说那是他童年时的记忆,埃塔(ETA)炸死了首相,电视上的人是一堆小丑。
弗朗哥统治时代一结束,西班牙电影也迎来了崛起,这也影响了许多西班牙导演,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去表现弗朗哥的影响残留。
不管愤怒还是压抑,那是一个悲伤的时代。
而历史的缺失事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不可得,那就表现为人物面目的残缺,或者自毁,或者缝合。
就像突然等到的弗朗哥死讯,当年的战争也来得猝不及防。
《伤心小号曲》用影像展示了很多的坠落,夸张、美妙或者搞笑。
马戏团的摩托飞人是最典型的一处,他不停尝试,屡败屡试,最后枉送了性命。
在哈维尔去马戏团时,娜塔丽亚缠着红色的带,从天而降。
结尾,她也是从高处坠下,不断旋转。
就连哈维尔出逃,在洞穴里当起野人,茹毛饮血,那也要感谢坠落下来的鹿和野猪。
就连死敌赛奇奥的几番出现,那也是不可预测。
《伤心小号曲》还掺杂了圣母显灵和宗教救赎的桥段,当复仇而不可得,娜塔丽亚就是哈维尔的玛利亚,所以他甘愿铤而走险。
该桥段跟《圣徒秘录》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同是讲解内战往事,罗兰·约菲走的是稳重的主流路线,而《伤心小号曲》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些内容除了跟弗朗哥是名教徒有关,在高大的十字架下面,那其实是一座教堂。
弗朗哥的遗体安葬其中,此外还有其他数万名的内战死难者,其中甚至有不少的共和军成员。
生前冲突对立,枪杀对方,死后却要埋葬一起,这就是西班牙历史的荒谬所在。
对比快乐小丑和悲哀小丑的结局,你会发现结尾的哭泣对视并非偶然,反而相当微妙。
难怪有人常常感慨,面对历史,人类经常只能扮演被愚弄的小丑角色。
几乎所有独裁者都喜爱雕塑和雕像,分布四处。
这样在死后,他们还可以供后人瞻仰。
然而,独裁者们都难逃一死,即便不会被挫骨扬灰,他们的遗迹也会被一一推翻。
在西班牙国内,政府早已开展了清洗活动,弗朗哥已经慢慢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剩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影像。
当《伤心小号曲》用浓烈色彩和扭曲人物去表现独裁历史,它已经比多数CULT片要认真出许多。
如果一个中国观众始终无法进入语境,那么他们只要联想下敏感事件和不能诋毁的风光大人物,即便电影只能是一曲哀歌,《伤心小号曲》就已经太过严肃,值得去认真看待。
【第一财经日报】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导演是带着多么强烈的愤怒与沉痛的心绪拍摄完这部电影的?!
甚至直到影片结束,这种愤怒与沉痛交织的心绪还是没有被消解,反倒是被大面积的扩散开来,直吸进作为观众的我的心神里去了。
很明显,作为这样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寓意的电影,它对弗朗哥独裁统治时代是持强烈的否定态度的。
(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西班牙普通民众的意见)。
而且,同样非常明显的是,导演对与弗朗哥政权为敌的那些“国际主义战士”们同样没有好感。
当然那就更别提那些“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了,(整个国际社会都公认他们为“恐怖分子”)。
为了说明以上观点,请看以下几段镜头:影片开场不久,当那些“国际主义战士”硬逼着马戏团演员们穿着者“戏服”去战斗时,他们的长官说了这样的话:“一个拿着弯刀的小丑,一定会把我们的敌人吓得屁滚尿流”。
(上述)战役结束后,当弗朗哥政权的士兵开始枪决那些“国际主义战士”时,几乎所有人都高喊着“共和国万岁!
”,只有那些被迫着稀里糊涂参战的“前马戏团成员”们临死前只能高喊一句“马戏团万岁!
”。
影片中段:“悲伤小丑”亲眼看见了“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在街头制造的恐怖事件之后,他走上前去,居然问道:“你是哪个马戏团的?
”以上三段堪称绝妙的反讽!
不好意思,想在此说句比较老套的台词——“它们确实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导演看来,不管你的内心憧憬着多么崇高的理想或者主义,暴力行为都是应该被绝对禁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Álex de la Iglesia是个绝对的,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
原创平时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
很多流行的电影我都兴趣不大,只有碰到特别喜欢的题材才会去看。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好莱坞华裔女演员白灵到西班牙的一个电影节当评委,我就点开了这个电影节的介绍网页。
页面中充斥着各国的明星和各个参赛电影,其中有一幅海报吸引了我。
海报中有两个诡异的小丑和一个女演员,我觉得很好奇,就看了这部电影的介绍。
这才知道是一部西班牙参赛影片,讲的是西班牙内战和战后的故事。
对这个题材我非常感兴趣,我知道弗朗哥对西班牙长达几十年的独裁统治,但是从没看过这方面的文艺作品。
于是准备一饱眼福。
在看之前,我先去影评网站看了看。
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部根本没在中国宣传过的西班牙电影竟然有大量影迷在关注,而且引起了种种热议。
评论基本分为几大类,一些人说这部电影恶心、变态,一些人说没看懂是什么意思,还有人说这是部深刻的好电影。
同一部电影怎么会让人的评论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我不禁更加好奇。
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开始看这部电影。
我看的版本是有中文字幕的。
没看多久,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部电影始终游走在阴郁与欢乐之间,时而让人看到希望,时而又让人看到失望,阴郁与欢乐就像一条蛇一样在时时在交错着,扭动着,变幻着,紧紧抓住人们的心。
开始时是在30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个马戏团正在给孩子演喜剧,突然外面响起了枪声。
恪守职业道德的演员继续演出,这时士兵毫无征兆地闯进了马戏大棚,强行要求马戏团所有人员都火线入伍,马上和外面的敌人开战。
饰演欢乐小丑的演员甚至来不及脱下小丑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加入了战斗。
他带着逗孩子们笑的红鼻头,穿着滑稽宽大的衣服,挥着战斧杀出一条血路。
幽默的造型和惨烈血腥的场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异常震撼人心。
最后,马戏团成员所在的一方因为寡不敌众,全被被歼被俘。
小丑也成了俘虏之一。
第二个镜头已经是若干年后,小丑的儿子哈维尔来找小丑。
被关押的小丑说他们在建一座大十字架,这其实是个伏笔,后面会有相关的情节和它回应。
哈维尔表示自己以后也会像祖祖辈辈一样演一个开心小丑。
可小丑告诉他,他只能演一个悲伤小丑,因为他见证了太多的苦难。
而且以后要记住报仇。
哈维尔看出父亲很痛苦,于是想出一个主意,他带着炸药来到父亲的工地,组织了一场暴动,想让父亲趁机逃走。
可父亲在眼看就要逃脱的时候被一个骑马的军官杀死了,哈维尔愤怒地打伤军官后离开了现场。
这是哈维尔这个主人公对压迫的第一次反抗。
父亲的被害是埋藏在他心中痛苦的种子,也是他日后种种行为的直接本源。
又过了若干年,战争已经结束,但是西班牙仍然在独裁者佛朗哥的统治之下。
在这种扭曲的制度之下,社会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种种扭曲。
西班牙当时的经济增速是世界第二,仅次于战后的日本。
而且佛朗哥对国民软硬兼施,并不是一味的强硬手段。
但是,这看似歌舞升平的社会暗藏着种种危机,不管外表如何,它的本质仍然是背离民主的独裁,种种矛盾一直在压抑着,压抑着,等待一触即发。
这时小丑的儿子哈维尔来到一家马戏团当一个悲伤小丑。
刚一来到这儿,他就被美丽的表演绸舞的女杂技演员纳塔莉娅所吸引。
纳塔莉娅是那么阳光,那么快乐,深深打动了哈维尔的心。
但是哈维尔发现,纳塔莉娅竟然和暴躁狂暴、独断专行的快乐小丑赛吉是情侣,这让他大惑不解。
赛吉对纳塔莉娅稍有不满,就会对她拳打脚踢,而整个马戏团的人为赛吉马首是瞻,谁都不敢管。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哈维尔的心。
与此同时,善良的悲伤小丑哈维尔也吸引了纳塔莉娅的注意。
纳塔莉娅很矛盾,她想离开打她的男友,却似乎有什么东西牵绊着,让她离不开,同时她又抑制不住和哈维尔越走越近。
她约哈维尔去法国的游乐园玩。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暗示,法国向来是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代表了纳塔莉娅对于自由、对于摆脱束缚的渴望。
快乐小丑赛吉就是独裁统治的化身,纳塔莉娅是普通民众的化身,而敢于直言顶撞快乐小丑的悲伤小丑哈维尔是反对独裁的化身。
这三人的关系表现的是,独裁者在给民众暴力的同时也给予种种甜头,让民众觉得离不开它,而当反对派出现时,民众开始摇摆不定。
纳塔莉娅和哈维尔去巴黎玩被赛吉发现,赛吉狠狠揍了哈维尔,带走了纳塔莉娅。
当纳塔莉娅去医院探望哈维尔时说,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自己会再回到快乐小丑身边,以此来缓和矛盾。
哈维尔听了后非常心疼,在半夜潜回马戏团,正好撞见赛吉和纳塔莉娅在一起亲热,怒火中烧的哈维尔觉得赛吉又在伤害纳塔莉娅,拿起一把铁钩给塞吉毁了容。
故事发生到了这里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哈维尔觉得自己救了纳塔莉娅,可纳塔莉娅却一脸茫然。
面对警察的抓捕,哈维尔匆匆逃进了密林。
而曾被塞吉欺压的整个马戏团,却火急火燎地为塞吉去找医生,并最终把塞吉破碎的脸缝到了一起。
由于时间紧急,他们找不到医生,只好找了个兽医。
兽医的老婆非常反对用治动物的方法来治人,警告他们会为今天的做法付出代价。
这段讲的是当反对派给独裁者以重创的时候以为民众会得救,会感激他们,可结果被长期统治、被强奸民意的民众已经丧失了分析能力,只是茫然,而且竟然还为奄奄一息支离破碎的独裁感到惋惜。
还想尽办法去救它。
但是此时,已经没有正常的办法去救它,这个统治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就像塞吉破碎的脸一样难以复原。
而民众不择手段,用兽医去治人的病,对独裁死马当活马医也要把它救活。
最后兽医老婆的话是在警告这些民众,会为自己的做法而自食其果。
逃到密林里的哈维尔远离了人类的生活,开始在森林里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
有一天,一位上校打猎时发现了他,把他带了回来。
这位上校通过哈维尔的项链认出了他。
上校就是当年杀死哈维尔父亲、又被哈维尔打伤的那个军官。
这种巧合充满了讽刺意义。
手下问上校如何处理哈维尔,上校说让他干活。
这象征了独裁对民众的压榨。
这时上校邀请独裁者佛朗哥将军一起打猎。
哈维尔和猎犬在一起,被要求用嘴叼猎物。
佛朗哥看到跪在地下嘴刁猎物的哈维尔后很同情,让他站起来,而哈维尔却咬了佛朗哥的手。
这象征了佛朗哥对人民软硬兼施、假仁假义的态度,而民众早已看出他的真面目,并不领情。
哈维尔被囚禁起来。
此时,他用火碱、熨斗毁了自己的容貌,和过去懦弱的形象彻底决裂,独裁已经把一个善良的人逼成了鬼。
他在恍惚中看到了纳塔莉娅,他再次觉得自己应该去救他。
带着这样的自我认为的使命,他找到武器,一路射杀冲了出来。
此时的反对派已经完全演变成了用暴力去推翻独裁,变得和独裁一样暴力血腥。
当哈维尔找到纳塔莉娅时,惊恐的纳塔莉娅已经认不出来这个面目全非的人。
与此同时同样面目全非的塞吉也找到了纳塔莉娅。
纳塔莉娅又面临在他们之前做出选择。
最终纳塔莉娅选择了塞吉。
当倡导民主的反对派也变得暴力起来,民众更趋向于选择已经有些式微的独裁,起码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而对于反对派承诺给予的未来,他们一无所知,更为恐惧。
最后哈维尔准备用暴力手段抢回纳塔莉娅,他走到大街上准备抓住纳塔莉娅时,突然发生了一场爆炸,这是西班牙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一场对独裁者的暗杀。
哈维尔把纳塔莉娅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山洞里遍地骷髅。
哈维尔告诉纳塔莉娅,他的父亲就死在这里,这就是他父亲所说的修建的那个大十字架所在地。
这个十字架是也是真实存在的,是独裁者佛朗哥的坟墓所在地,为修建坟墓曾大量野蛮使用反对派战俘。
这时电影的象征意义达到了最高潮。
塞吉也知道了哈维尔和纳塔莉娅的去处,带着抓获哈维尔的军警一同前往。
最后,三人不期而遇,塞吉和哈维尔为争夺纳塔莉娅而展开了的殊死血腥搏斗。
三人扭打着爬上了独裁者坟墓上方的大十字架。
纳塔莉娅此时似乎有领悟,站在了哈维尔的一边,为了逃脱垂死挣扎的塞吉而用绸缎缠住身子向下荡去。
这本是她在马戏团的拿手绝活,绸缎却在半空中被卡住,纳塔莉娅死在了十字架与地面之间,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最终能活着摆脱那个象征着独裁、不自由的十字架。
所有的追求民主自由的努力都这么前功尽弃、都这么夭折了。
塞吉和哈维尔却安然无恙,被一同带上了警车,影片在两个人怅然若失、似有所悟的哭笑中结束。
电影的最后部分,是所有矛盾的最高潮,已经式微的独裁者和正在强大却变得血腥、渐渐接近独裁的反对者都在争夺民众,而且都同样丧心病狂,不惜一切,可怜的民众在双方疯狂的斗争中受到巨大伤害。
最后两股势力都没有得到民众,反而把民众害得更惨,民众也更没有因此而得到所向往的民主。
这个结果非常值得人深思。
本片片名叫《伤心小号曲》是因为哈维尔在变得暴虐之后偶然听到了一个小丑悲伤的歌唱,被深深吸引。
这首歌充满了迷茫无奈和绝望,就像反对独裁的哈维尔当时的处境一样,他了解民众的痛苦,想解救民众,却苦于不知道该用何种方法,最后不得其法,误入歧途,使用和独裁一样的手法以暴制暴,渐渐也变得独裁,最终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并没有解救成民众。
这首歌也奠定了本片深沉而又悲伤的格调。
这是一曲历史的悲歌,在独裁统治的几十年里和后来反对派与独裁者的争斗中,民众在你争我夺、最终变相了的拉锯战中遭受到了很大的苦难,而且有的苦难并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对社会对文化对话语权对民主的重创。
如果你了解西班牙的历史,这是一部非常好非常有深度的电影,它把用极为夸张鲜明的手法把现实表现出来,就像拉美的魔幻小说《百年孤独》一样,展现了几十年来社会的变化和人心的变迁,让你淋漓尽致地看到了一幅社会生活的浮世绘。
让人在反思之余,也被这种鲜明的艺术手法所深深打动。
夏日旋律summer《绝妙的政治隐喻--西班牙电影《伤心小号曲》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223142/
天暗了,乌云满布得几乎见不到微光,在非常巨大的十字架顶上仅有三人,笑脸小丑、悲伤小丑和他们深爱着的女人,这一对小丑早是杀人犯,极端变态地互相暴打,受吓得慌张的女人把一团布绑紧腰部,其圆柱卡在铁栏间,纵身一跳,空中哗哗往下顺滚,还未落地先自尽了,她的瞳孔死鱼般地睁开着。
就在这一瞬间,镜头稍加快进地退回到远处并缓缓仰望上去,一片黑暗中,冷冽的大十字架下,挂着一根很长很长的艳红真丝布,连着女人身吊在空中,人的生命真的很渺小,甚至无力和十字架背后的死神抗争,这幕恐怖而壮大的死亡气氛,散漫着浓墨文艺的场景,足以凄美得震撼了我,顿时忘记了那两小丑活生生的存在。
然而,两小丑被警察带进车内,沉默良久,笑脸小丑突然狂笑了,悲伤小丑痛苦哭泣了,之前他俩已毁容了,为情痴狂,为爱失心。
回想起来他俩初次见面时,X(笑脸)质问道:你为什么想当小丑?
因为生活让你恐惧?
因为你父母是小丑?
因为你喜欢被羞辱?
B(悲伤):您自己呢?
X:我如果不当小丑,就一定会变成杀人犯。
B:我也是。
这结局超乎了我的想象,巧妙地与这段结局呼应上去了,证明我的猜想是错误的。
小丑的这段最终曲,只能这样,没人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幸好,这一切只都是虚构而已。
《伤心小号曲》7.5小丑、微笑小丑与哭泣小丑魔幻现实主义到处符号与隐喻弗朗哥、历史、虚无乡愁、父辈,绵延在旋律里。
开场极佳、中间迷糊、结尾崩坏。
崩坏也许是刻意。
贪恋卑微的爱慕与温柔,偏又对强暴上瘾,独裁与自由之间,是你一直摇摆不定。
你是受害者,可他们明明其实都爱你,其实你才是最初的加害者。
没想到,我了解西班牙内战史,竟然是通过断断续续几部电影,且一眼看过去,大多荒诞或奇幻。
有网友说,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就是西班牙历史的写照。
是的,两个小丑,一个是童年遭受了心灵创伤,腼腆内向的悲伤小丑;另一个是酗酒暴力,但是化了妆之后却无比活泼可爱的快乐小丑,虚伪、矛盾、对立、异色。
导演伊格莱希亚也说了,之所以设置这样的一对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就是要表达法西斯——弗朗哥政府的统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与心灵的扭曲。
这样一种性格对立的性格,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
上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民主派的共产党、共和党组成的左派与法西斯弗朗哥军政府的组成的右派的战争给西班牙带来了的是灾难性的,饥饿、死亡、混乱,人性饱受蹂躏。
受到刺激的人们总是焦虑的、愤怒的乃至自毁的,就象我的整个观影体验,焦虑而纠结,忐忑而恣意,恐惧、紧张、绝望,消极,避世,暴力,人性中最丑陋最阴暗最无奈最狂躁的情绪被淋漓和肆意的宣泄着,这就是这个电影,这就是这种西班牙式的,哥特式的,也许也是昆汀式的,郁闷、烧灼、暴力、宣泄。
人性的焦虑的自救永远是一个 永恒的话题,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残忍、黑暗与暴力。
好久没有看到令人吃惊又回味的影片了,也许这算一个!
娜塔丽娅固执又自私,善变又冷漠。
这个角色出乎意料的逼真,像极了我这样的人。
喜欢跟危险的人在一起,哪怕“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在他手上”又害怕承担自己任性的后果,受到惊吓连滚带爬的跑了暴戾的恋人毁容了,变得脆弱。
脆弱的朋友毁容了,变得暴戾。
两个人对她而言都是劣等品,因为他们不好看。
所以她去午夜场跳艳舞,深夜一个人回家。
遇到老情人慌不择路,被追上了又口不择言,伤了别人又要心软,心软了还是不搭救。
她是赛吉眼里同流合污的魔鬼,是哈维尔眼里从天而降的仙女。
绝对是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最大鸣大放的一次。
之前看过他三部影片,荒诞、黑色、讽刺;悬疑、恐怖、惊悚;暴力、情色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能将所有一切用如此放得开的形式真的还是需要导演的一种超脱的,而其中的内涵、隐喻和它的视觉冲击同样丰富。
血脉喷张就是目的,失控本身就是效果。
而最后其实是一种民族反思以及物极必反式的沉重教义。
过了
女人长得美,腰肢软。这种影片需要过度解读才有意思。不会欣赏。
高雅的人看得懂 给高分 我只能给低分了
#67th Venice#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 悲伤小丑 对于弗朗哥历史的典型隐喻
知道西班牙的历史,知道弗朗哥治下的压抑,但是没觉得这片子有多少隐喻到了政治,充其量的时代背景介绍,中间小丑疯狂的部分还行,如果一直这种基调一路疯狂下去也可以成为邪典经典,但是后来又回到了原有的仇恨,而那种对于女人的争夺似乎还停留在好莱坞四五线烂片的剧情线,所唯一突出的就是服装和疯狂的表现方式
复仇不是一种救赎。喜欢这种疯狂又感人的想法还有最后绚那烂的死亡。
为了隐喻的狗血,为了宏大的虚假空洞
1,从小缺爱的,长大后很容易引发各种悲剧;2,越老实巴交的男人,越迷恋花蝴蝶型女人,吃多少苦头都不用可怜他们;3,多牛逼哄哄的男人,摧毁丫的人生信仰(事业),也终究不过是个蹲地上哭鼻子的可怜虫
相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怪诞又重口。甭管它拿什么奖,多宏大的政治隐喻。老子就是不买账。
第一次碰到恶心压抑到我受不了的电影。
嗯哼,整片充斥血腥暴力,荒诞怪异。大爱之一!
一对大波,两个疯子
时代的伤,为爱痴狂。
三星半
男人越胖 鸡鸡越小
借一個悲傷小丑的命運反思戰爭、法西斯、弗朗哥政權,爭情奪愛、國仇家恨,用濃重的Cult風格講述一個與父權抗爭的故事,挖掘出人性的瘋狂面。比較遺憾的是影片如同一個命題作文,編導爲了支持既定主題而犧牲了細節,風格先行而敘事零散,但整體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嘗試。
各种隐喻 各种悲伤
烂的个性十足
这个世界没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