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高级,有些短镜头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比如男孩小时候跳舞和长大跳舞重叠,但是情节确实没什么合理性。
都在用自己的经历来推断别人的心态,而不是按案件本身线索、漏洞来分析,感性太多。
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人,完全get不到剧情的深奥点。
我是把它作为一部推理片来看的,非常失望。
如果作为一部舞台剧来看,我会为几位的激情表演鼓掌。
重拍经典电影的行为是吃力不讨好,常是沾得致敬美名,同时要作摊手状表示前人巨作无法超越。
但所指的多数情况并不适用于俄罗斯大导米哈尔科夫,翻拍《12 怒汉》显得微妙。
首先时间来得凑巧,与悉尼·卢曼特(Sidney Lumet)导演、高居IMDB Top250第13位的《12怒汉》(12 Angry Men),前后相距恰好50年;其次,它先出现于《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续集计划,在9月威尼斯摘下荣誉金狮奖并奔赴明年奥斯卡。
复出的米哈尔科夫自导自演、如愿以偿,不难理解人们对《12》寄予的高期望。
《12》中,数字12即为12名职业不同、立场不一的陪审员,他们要解决一起男孩弑父的事件。
作为结案关键,无论赞成反对,陪审团需要达成一致意见。
面对“确凿证据”,居然有一个人举手不赞成有罪,从一到十二,故事完成大逆转——影片外壳与剧情走向显然来自黑白老版。
真正体现导演的良苦用心是案件背景的转移,表面上只有俄语对白中掺了点车臣语,但选取当事人为车臣男孩与俄罗斯陪审团,背后则是至今未平的民族伤痕,这也成为影片在道德意识外的着力点,里中用意毋需多言。
只有服从于今日俄罗斯的现实复杂,才能重寻冰冷法律之外的情感力量。
在米氏固有的俄罗斯情怀之外,《12》多了些思辨色彩,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纵有说教之嫌,多数陪审员都会不厌其烦地讲番故事,将剧情带入下一部分。
《12》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动静自如,此外有不少的闪回片段和快速切换。
为消除150多分钟片长的不利因素,在占据80%以上的室内场景部分(老版改编自一出舞台剧),言辞陈述中精心安插了幽默细节。
在时代环境上,“动人场面不需多”,结尾狗叼人手的一幕将历史残酷如实还原,而圣母画像与小鸟放生则获得无数掌声。
传俄总统普京看过《12》与小马哥看完《色,戒》一般,均是不禁泪落。
那问题是,你会相信谁真正看出了不易高度还有真实诉求?
讲到最后,目前市面所见《12》版本,因来自不带英文字幕的俄五区。
放置于包含海量对话的《12》中,翻译粗糙水准堪忧,建议不妨觅得上佳版本或多温习几遍老版,再做正式观赏。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747603/
非常棒。
好的电影总是给人震撼,切中人性、社会的核心,让人深思。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仁慈呢?
”电影就是围绕片尾抛出的这个疑问展开。
从一开始想尽快结束这个看似证据确凿、毫无疑问的案件,然后各回各家,到后来开始认真思考整个案件的细节,大家各自讲不同的经历,一遍遍模拟案发场景,每一位开始投“有罪”票的人,无不都是触动到了内心深处的仁慈,良知,最终转而投”无罪“票。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一个决定一个人生命的转变,每一位陪审团的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然而让人更加震撼的是坐在桌头的艺术家。
一开始不只有物理研究员持怀疑态度,艺术家比谁心里都清楚,看似人证物证俱全,实则纰漏重重,小男孩不可能是凶手,肯定是有人设下的圈套。
但是为什么他还投“有罪”票,而且到最后大家都投“无罪”他仍然不变想法。
如果说其他几位陪审员有良知,那么这位艺术家应该称的上伟大。
因为他知道小男孩没有亲人,无家可归,既然被人陷害入狱,那么判“无罪”出去反而危险,陷害他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再杀掉他,倒是在监狱更安全,待捉拿到真正的凶手再让小男孩出狱。
想找出凶手是需要请律师,需要找证据,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可是大家确实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去为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付出这么多。
其实他们已经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尽职尽责,否则小男孩可能永远生活在狱中了。
但是伟大往往就是比尽职尽责更进一步。
出狱的小男孩,面对再次被陷害的危险,艺术家冒着风险,担当起小男孩的安危。
就像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一样,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太伟大了。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仁慈呢?
”法律的确是至高无上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它也是把双刃剑。
法律用来惩戒恶人,也被恶人用来陷害别人。
而正是仁慈,正是内心深处的良知,让法律具有了它本应该有的意义。
我没有看完,不想看下去了。
不过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失败的翻拍了,甚至还不如中国那版十二公民。
加入了各种不必要的元素,还有大量基本与案件无关的个人故事,几乎每个人讲一遍自己的故事,讲了十二次。
使一个原本简单的情节变得不伦不类。
我本人也是陪审员,恐怕没人能在讨论案情的时候听对方叨逼叨自己的陈芝麻烂谷子。
车臣元素也有可能是俄罗斯特色,不过晓得不大搭调
“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现实的真谛吧!
” “法律是高于一切的,但是当人的心境高于法律时会怎样?
”可能对于一些人,新版本虽然拓展了广度却在深度上有所顾此失彼。
个人觉得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非常剧场化的剧本、表演,通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三线合一的叙述以及不断变换的镜头设置带来了电影的纯粹感。
不光将老版本中人性为中心,扩展到以人性为中心,还蕴含着对政治、种族、家庭、救赎与自救、忏悔与希望等多方面的探讨;加上关键情节的变化使得影片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
除了我个人觉得最后让小鸟飞出去显得直白,虽然是它自己的选择,对气氛有所烘托,但是不如镜头就在小鸟停留窗前定格,因为它的选择是主动的,它可能因为外面大雪纷飞,明天才飞出去呢?
而不像影片中的青年是被动的,且可供选择的只有两个极端。
所以敝人觉得这样的设置反而让人感觉小鸟还是被动的被导演处理了。
2008-01-05
作者 枫林仙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亚历山大·诺沃托茨基(Алексадр Новотоцкий)及弗拉基米尔·莫伊谢延科(Владимир Моисеенко)显然是三位俄国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电影人。
但当我看过他们2008年改编自美国电影的《十二怒汉》后,那些“俄国化”的东西却让我失望了——它们实在是太熟悉,以致于无法打动人;相反,倒是让我深感遗憾。
俄版《十二怒汉》在玩儿过炫目的俄式蒙太奇片头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似曾相识的场景。
这个场景曾经发生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的开头:法庭上,一群陪审员在聆听审判长讲话,要求他们审慎对待一起刑事案,作出被告是否有罪的判断。
在座者或者心不在焉,或者全神贯注,或者吊儿郎当。
在进入陪审团合议厅后,这些陪审员开始各怀心事,为了日常的事务力求早早判决交差,然后他们开始东拉西扯……只不过在托尔斯泰那里,陪审团最后阴差阳错地判决被告马丝洛娃罪名成立。
而在这部电影中,却引爆了漫长的争议。
表面上看,随后的故事发展截然不同。
然而,事实上,俄版《十二怒汉》与《复活》的内在精神逻辑完全是一致的——它们都偏执于道德上的省查,却轻视法律,漠对程序正义,对其中的深刻内涵隔膜甚深。
让我们回放电影的开头部分。
从十二位来自莫斯科各个行当的公民陪审员进入体育馆,吵吵嚷嚷开始会议,直到第二次表决后十二人的反应为止,就技巧而言,毫不逊色于美国原版。
然而俄国化的地方随后就开始了。
同样的“开端”也发生在《复活》中。
托尔斯泰的小说描写的是俄国进行了现代司法改革后的一起案件,但托尔斯泰却对这一确立了司法独立性与透明度的时代完全隔膜,将审判描写成了一出黑色幽默的场景。
通过与司法过程的疏离,托尔斯泰将人物的精神发展与读者的视角都引向了道德拷问。
在俄国版《十二怒汉》中,托尔斯泰式的刻意贬低早已消失——这也许正好反映了俄国在这一百多年来的进步。
但托尔斯泰式的隔膜却仍然存在。
“但我们在讲的,是个人啊,是个人啊!
”俄国工程师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开始用俄国古典文学中的那一套人性论来发言。
此时,切入了关于俄国社会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反犹种族主义的对话。
由此,一方面是对俄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展示,另一方面是对一个有车臣战争背景的案件的审判。
每一个在场者都开始讲述自己的小故事和经历。
工程师讲述自己如何堕落和复苏;工人则讲述自己的叔叔如何参赌、打劫和被宽恕;最起劲的反对者则抱怨莫斯科不再是莫斯科人的莫斯科;犹太老头子讲自己父亲的风流韵事;甚至有人挥舞着匕首跳起了高加索山民的舞蹈……这种讲故事大会是俄国文学中的传统套路——一群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凑到一起,于是开始讲故事和议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中间夹杂些眩目的绝活或歌舞,参与者乐此不疲乃至通宵达旦。
从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宁甚至肖洛霍夫的作品中此类会饮比比皆是。
这种俄国式的会饮(symposium)绝不是一般的故事会。
其中心主题乃是从客观的故事讲述,一点点分枝蔓岔,经过现实与感情的交叉地带,渐渐过渡到内心的道德反思,其主题是人生、命运和对社会的道德批判。
例如,墓地管理员说道:“法律是死的,没有人情味儿。
”然后这位墓地管理员开始抱怨俄国社会的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
他总结说,“七十年来,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儿进步”。
在一个接一个的滔滔不绝中,人们讨论了高加索的混乱,对高加索人的歧视,社会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
所有这一切,与案件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不是在审判一起严峻的刑事案件,而是在批判俄国社会,如同聂赫留朵夫跟随玛丝洛娃案件的进程而展开观察和反思。
当导演把这场本来严肃的司法审判变成文学式的会饮活动后,托尔斯泰《复活》中向道德内心转向的精神发展逻辑就开始起作用。
虽然导演还按部就班地遵循了原版电影,呈现了几项关键质疑,但这时候,会饮的中心主题已经不是通过严密的司法逻辑来推敲各项证据和证词,并追求最接近正义的判决。
在美国原版中,陪审员们在“有罪”与“无罪”之间不断变换立场,其原因都是基于司法逻辑和对证据及证词的合理质疑(reasonable doubt)。
简·方达舌战群儒的激烈抗辩充满了理性拷问的怀疑、审慎和果断。
但在俄版中,陪审员们在“有罪”与“无罪”之间的游移却不是基于逻辑理性,而是发自良心的同情或怀疑。
美国原版中涉及的几项关键的质疑(刀子、老人、女证人)之间的逻辑冲突是被关联起来呈现的,而在俄版中,则这几项却互相孤立,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未予以重视。
它们仅仅充当了情节推进的踏脚石,更不是全部电影内涵的自然流露。
因为,俄版的中心根本不是案件的司法程序本身,而是对俄国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和批判。
莫斯科的陪审员们关心的是案件中几项关键质疑之间道德上的关联,而不是逻辑上的关联。
《复活》里的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先生因那次陪审活动,而对司法制度乃至整个俄国社会发起怀疑、否定和反叛。
最终他跟随被侮辱被伤害的玛丝洛娃去往西伯利亚充军,忍受苦寒与煎熬,开始灵魂的救赎与自新。
而在俄版《十二怒汉》里,聂赫留朵夫分身为十二位莫斯科市民。
这位忏悔贵族的灵魂拷问转换成了十二个人的道德对话和辩驳。
十二名陪审员从最初的漫不经心,没心没肺,一步步走向了对车臣少年的同情、理解、关怀以及接纳。
这恰恰是俄国式道德宽恕的终点——宽恕受难的罪人。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里,被接纳的只是一个仅有“罪犯”名头的无辜少年。
电影开头,工程师说,“但我们在讲的,是个人啊,是个人啊!
”他所定义的“人”仅是道德意义的人。
到电影结束时,他回到举行陪审团会议的体育馆,目光聚焦到了东正教的圣母像上,放飞了象征圣灵降临的小麻雀。
随着这一举动,电影完成了整个对人的道德定义的完整陈述。
《马可福音》中曾说:神的灵仿佛鸽子般降下,落在他(耶稣)身上。
(马可福音,3:16)这里,麻雀代替了鸽子,把上帝宽恕罪人的圣灵带到了十二名陪审员当中。
当它飞走时,已经洗涤了人心的污浊。
到会议最后阶段,在场的陪审员们,几乎个个都坦陈自己对被告的身世非常了解——他们其实都是知情人。
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只是在做一场道德拷问,他们追求的结果是——宽恕罪人,发现良心,更新灵魂。
体育馆是一座神圣的东正教堂。
墓地管理员则如同神父般,讲述了让富人与穷人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更换墓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善有善报。
到这里,俄版的整个精神底蕴完全绽露,它就是一部翻版的《复活》。
区别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很难把俄国版的《十二怒汉》与美国原版相提并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数。
显然,俄国版紧扣的道德上的质疑、探寻、同情、感叹与接纳,都完全是托尔斯泰式的精神拷问。
这种关怀,完全是俄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
因此,俄国版看似是在强调司法程序正义,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关心的仍然是陈旧的俄国式的道德和宗教拷问。
整部俄国版《十二怒汉》的主题则是通过对凶杀案实情的暗示来点睛的。
电影中反复暗示元凶是在案发现场搞拆迁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资本主义,要赶跑两个老人家。
”这才是导演想控诉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贪欲又被放纵出来,造成了现实中的罪恶。
其实俄式道德拷问与程序正义没有关系。
俄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是关怀社会正义和善德善报。
所以俄国版《十二怒汉》中,好几次嘲笑了美式司法精神,并在电影开始时,把从哈佛学习法律归国的经理刻画为一个丑角式的人物。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关心的是俄国的社会正义,他怀疑程序正义能否带来真正的正义。
所以电影才在结尾时赫然打出一句话:法律至高无上,但仁慈高于法律!
俄版《十二怒汉》再度暴露了俄罗斯思想的短板:不理解程序正义的意义,不懂得在理性的程序性追问中,所包含的深刻人道主义内涵;而是凌虚蹈空,脱离经验的理性探求去寻找道德正义。
这正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俄国思想的悲剧所在。
不难留意到两个版本中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美版中的关键词是“合理质疑”;而在俄版中,则是“良心”。
当中的差别令人深思。
浓重的俄国古典文学道统糟踏了这部精彩的司法电影。
与悉德尼·卢梅特(Sydney Lumert)导演、雷吉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的1957年美国原版相比,米哈尔科夫的俄国化努力,偏离了法治精神,更偏离了在反思社会现实时必不可少的理性精神。
没看过原版12怒汉,知道大概剧情,但没有因为俄版而产生看美版的兴趣,也不关心比较的问题。
两个晚上才看完,第一晚看买的碟,所谓的英文字幕跟google翻译的似的,里面还夹杂着拼音orz,只能大概明白意思,艰难地看了一半儿,边下载中文字幕版。
最大感受是不必要拍成电影,直接演话剧,会非常好。
第二晚看下载的,中文字幕质量不错,基本符合前一晚的理解和……猜想,异常顺利地看完了。
非常严肃的电影,深夜,神清气爽睡不着,结果是今儿一天困死加头疼。
故事讲的是一个车臣男孩儿小时候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却被控谋杀养父。
12人的陪审团要给他的案子做个了断,于是密室(一个小学体育馆)中讨论。
案子拖了挺久,大家都盼着给他定罪就走人,没想到有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有罪。
这个人是12人里最另类的一个——呃,必须说的是,12个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都昏了,一堆我叫不上名字但是看过他们各自电影的演员,导演自不必说,还有扎武隆……以及潜艇沉没等电影里的演员——他进入体育馆后悄悄把一张圣母像卡片放在一个陈列柜上,每次他遇到来自其他人的阻力时便会过去看着它汲取力量,不过这张卡片是最后才揭晓的,电影过程中一直没有正面照。
投无罪票的理由很简单,对一个人的命运不应该这么草率地一举手就决定,而必须12人同意意见才能算,所以他一定要投反对票。
这个朴素的理由立刻唤起了其他人的道德意识,一个犹太裔陪审员也很快改变了立场。
坚决认定有罪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而他的理由就是电影的敏感主题民族问题,他对车臣人充满了仇视和恐惧,把他们当成匪徒,当然,他有他的理由,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冲突全世界都知道,以及那些恐怖事件。
而有位陪审员刚好来自高加索,在莫斯科上了医学院当了外科医生,仇视者却讽刺高加索人买文凭,可想而知二人会发生冲突。
仇视者对犹太人也很有敌意,不过犹太裔陪审员很有自嘲的宽容。
我不断跑题地想起,相比于911,当年我对库尔斯克(这个当然和车臣战争无关……)、莫斯科人质两件事儿要关注得多,我弟弟上任之后倒霉事儿一桩接一桩……每天都要看报纸、新闻上的追踪报道,心情沉重…… 正反两方试图说服对方时肯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一些人讲述了自己的部分经历,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儿,都是很俄罗斯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详见后面附的剧情介绍。
基本思想是,认为无罪的希望能多给男孩儿一些关注,人们之间的冷漠甚至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稍微多一点儿关注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挽救效果;认为有罪的除了民族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铁证如山。
这就要感谢扎武隆了,他本来是支持有罪的,但是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找来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其实只是指出了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审判过程中竟无人提及,或许可以当成是一种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个审判的不合理(还有作为凶器的所谓独一无二的车臣军刀,其实在莫斯科就能买到),皆因嫌疑人是赤贫的车臣人,死者是伟大的俄罗斯军官。
陪审员们的责任感被慢慢唤醒后,也玩起了冷笑化似的事件重演,为的是检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结果对男孩儿略有利。
然而扎武隆提出的假设更具杀伤力——死者的朋友利欲熏心杀了军官并嫁祸给其养子。
男孩儿的故事是穿插在陪审团讨论中慢慢交待的,每次插播都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陈尸的战场上冒雨从远处走来结束,片尾才给出清晰的镜头,走来的是一条叼着一条手臂的黑狗,定格。
扎武隆的推断基本上让案情明朗了,加上证人是暗恋死者的女士,出于嫉妒做了伪证——也是推理出来的——有罪无罪大家心知肚明了。
随着大家纷纷选择听从心声,仇视者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在良心上也认为男孩儿无罪。
就在即将达成一致之际,导演成了惟一一个还坚持有罪的人。
在他说出理由前,我已然料到,所以犀牛得jpgd掉满地。
这几乎是个形而上的理由,但是在正反讨论中必然要提出,否则会留下漏洞。
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对男孩儿来说监狱比围墙外更好。
一个赤贫的车臣孤孩儿,背着杀害俄罗斯养父的罪名,不管是不是莫须有,加上如果真是被人嫁祸,嫁祸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
他的安全如何保证,他的生活如何保障?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面露难色地陪审员们吓了我一跳,一瞬间我以为电影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留在围墙内。
还好,它终究是形而上的,而你总不能因为担心出门儿被广告牌儿砸到就永远不出门儿了。
费了这么大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无罪的事实,不会轻易就让一个挫折反击。
12票无罪通过。
真相揭开,男孩儿的确是被人陷害,不过凶手仍逍遥法外。
导演暂时收留男孩儿,留下一个希望,他总会有去处,而且凶手会被抓到。
男孩儿俄语说得不好,影片中几乎没有开过口,只有两次,小时候和在监狱里两次挑起民族舞蹈,他眼里从来没有绝望,一直带着一种单纯的鲁莽,即使不知道真相,从第一分钟起我也毫不怀疑他的清白。
12位陪审员的身份、背景没有一一交待,一切都是从言谈举止中表露,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是没有起码的正义和道德底线的人,只是在他们各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淹没了,屈从于平平常常的个人主义,但是在被迫进行深入思考后也可以有所自省,都是可以被唤醒的现实的好人。
影片的一个有趣之处是涉及了俄罗斯的很多社会现实,民族问题、体制问题、城市膨胀、贫富差距、教育问题、自我迷失、人情冷漠、酗酒和毒品泛滥(附文里的剧情有误,某位陪审员没有吸毒,他是个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已)等等,很多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粗线条的国度和民族,甚至还冷幽默地冷不丁纠正一句俄语的使用错误。
我不知道原版12怒汉有没有被搬上舞台,这种形式在银幕上或许是新颖的,但我还是觉得它更适合在舞台上长久地演出,特别是如果换成俄版的内核。
案情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大屏幕来展示,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场景切换都很简练,总之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戏剧冲突很鲜明。
其实我比较同意一个评价:有创意,但是思想大于艺术,即艺术的实验性大于可看性。
不过见仁见智,事实上我觉得很可看,而且津津有味儿。
我看过的尼基塔的电影似乎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对俄罗斯抱有一种理想的情怀,他讲的故事或许是真实可信的,却总忍不住用一种带理想光环的方式来表达,给这个国家涂上一层他希望她拥有的色彩,这就是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
距离的缘故,我必须透过自己的想像来看她。
看完的感觉和照常升起异曲同工,通透。
我还没看色·戒,也不像几个月前我以为的那样有兴趣看,除了对张爱玲的不买帐,还有我可耻的保守,我就不相信非要赤裸裸的表现才可以展示理智、欲望、情操,尤其是在那样水深火热的时期,我真的不太买小情小调的帐。
虽然并没有幼稚到以为因萨罗夫们就要独善其身,但是我更喜欢没有噱头也能耍帅的能耐。
跑题了……照常升起最后那一轮硕大的红日升起时,我感到通透。
12最后陪审员悄悄回来收起那张给了他力量保佑了男孩儿的圣母像卡片时——那只小鸟就是男孩儿,我感到通透。
不管涂上多少理想色彩,它们都是严肃、真诚的作品,想给观众的甚至不是享受,而是思考,一起用良心思考。
心如果稍微感觉触动,就足够了。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951.entry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几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所以不吐不快。
第一个,少年与车臣部队的士兵们共舞。
站在整部影片的背景来看,无疑这是表现了俄罗斯对于车臣不可磨灭的良心。
因为整部电影回忆部分的基调都是萦绕在俄罗斯对车臣分裂的镇压战争中,俄罗斯文化中对于车臣战争的定位与理解在这一段其乐融融的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车臣并不是如战争一样邪恶,他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一段舞蹈在让人看过电影之后不禁思考,人性的美在战争面前真的太过渺小。
第二个,第一次投票时,物理工程师1:11时的忐忑、不安、但又坚定不疑。
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正如《乌合之众》里所说,一个团体鲜有理性的智慧,但是当这些乌合之众里的一个人展现出领袖的勇气时,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要对抗大众,需要面临的自我与他人的质疑无疑是非常让人难以忍受的。
这位俄罗斯演员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并没有力排众议的坚定决绝义无反顾,而是惶惑中带有不容置疑的态度,让人信服,他只是站在一个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待这起案件,而不是在买西瓜。
第三个,少年说自己很冷时,开始跳舞,跳的正是当年与车臣士兵们一起时的舞。
这一幕让我胸中不禁狂涌大男子主义的蛋汤!
每一个少年梦中多少都会有军人热血男儿的影子,年少时与心中的英雄们一起起舞这成了这个孩子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当自己在监狱中生死未卜,而又饥寒交迫时,他用这段舞蹈让自己从身体到灵魂感到了温暖,自己的养父就是当年士兵的英雄之一,如今自己却成了杀害他的嫌疑犯,这段舞蹈也包含了嘲讽与无奈。
片子表达的内容有很多,我只是对这几幕印象实在深刻,最后尼古拉退役军官收养了车臣少年,并且问道:你记得那些人吗?
我们会找到那些人的。
这里想表达什么呢,我很期待。
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
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
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
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
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
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
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先看了这部,再看了原版。。
原版中有句话:“合理怀疑,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 让我颤抖啊……-- 这部加了很多俄国国情进去。
剧中人物丰满了很多。
有了各自的职业和故事。
而正是因为各自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性的方面来认为罪犯无罪,而非“合理怀疑”。
情节拖沓了很多,没有原版紧凑。
而且那几个人的故事也难以引起我的共鸣。
那个计票的人最后欲言又止的演技真是棒,还以为他会说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然后逆转,全体认为有罪,然后end。
这就牛逼了。
可惜憋回去了。。。
我能说脏话吗?!
-- 这一版本中,那个计票的老头在最后一次投票时,说:那个管子在待了40年,还会再用40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来这里断案,商量,轮流发言,就这些。
可事情还是一成不变。
40年是指他们的司法制度?
还是指1957年的原版电影?
应该判无罪,但出狱后被杀死的概率很大。
如判有罪,至少能活,而且还有机会翻案。
明显有罪判定对被告有利。
俄国佬翻拍老美的经典,但又想比老美的“合理怀疑”更牛一点。
于是有了些心灵鸡汤的小故事,有了一些有浅显寓意的小场景,最后还让那个可能是凶手的车臣崽子再被俄罗斯人收养一次。。。
到结尾生怕你还看不懂俄国的优越,俄国人的人性的善良高尚。
再给出一段字幕: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谁更牛逼?
谁落了下层?
-- 原版九十多分钟,这部两小时三十分还多……加了回忆、战争场面、歌舞、功夫(高加索刀法)、心灵鸡汤、文艺、小清新。。。
这是要闹哪样…… 你看豆瓣类型介绍里是怎么分类这两部电影的……-- 六十多年前,十几个演员,几个场景。
就拍成了一部经典电影。
对设备环境要求极低,甚至直接就可以改成话剧。
俄罗斯在2007年翻拍了!
效果也不错。
而我们。。。
想翻拍也不能!
2013.11.04 凌晨 【剧情冗长沉闷看了一小时直接快进到结尾。
看一群人在那唠嗑。
就是不喜欢这种戏剧加社会派玩法……
过程冗长,每个人都讲下各自的故事然后一个个投无罪,好几个改变主意的依据都好奇怪,没啥逻辑性。老毛子的电影想表现的隐喻内涵什么的看着也是一股老毛子味儿(明显),最后的组长早已看穿一切。对俄语电影兴趣-1
多好一个题材,米哈尔科夫你妈逼你就不能好好拍么,非拍得跟傻逼片是的。你个狗逼这他妈是毁俄罗斯电影呢
放假在家没事做,在电视上点播出来的。本来是想看57年那版,但网站播的确是这个,我刚才看了眼57版里的影评,无不为美利坚民主胜利喝彩的。但其实我看完这个07版倒在想一个问题:这些陪审团错了怎么办?
前半段被俄语的弹舌头搞得不淡定了,还有那个破字幕。
不好看不好看
拖沓
导演的野心太大,于是整个故事飘在半空。演员很好,故事也很好,翻拍之作中算得上乘。细微处的改动也颇见新意,可惜~可惜~如果是舞台剧估计效果更好。
原版可能会好些吧还是
比原来那个差很远
后半段比较好
挺好的~
想太多
要完全看懂对白不容易
和原作比,显得好糟糕,拖沓,人物不鲜明,最后有一点亮点,但编剧没有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浪费了一个好的戏剧点
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我能够猜想米哈尔科夫重拍该片的苦心,希望有一天,有一位中国导演也能重拍它,告诉大家公平和正义的那些事儿。
不好意思 看过老版本的 只感觉有些人往前走却摔了一跤 掉到了山沟里
我想改成4棵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