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看了许许多多战争片了,越来越喜欢这类冷门佳片。
虽然三个小时之久,故事也十分平淡,但有着十足的代入感。
电影中,没有军国主义般对战争的颂扬,也没有上帝视角中对大战役的刻画。
有的更多是战士们在前进时脸上的惊恐,休战时插科打诨等战争细节。
无论是丛林中的一场场遭遇战,还是堑壕中一天天的等待,一个又一个的人挺身而出,为了各种事情流血流汗。
回想来他们似乎不是为了勋章和荣耀,只是在饱受煎熬的环境中,面前唯有被杀或者消灭敌人这两条路。
战争从不是庞大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痛苦,施加给每个人的痛苦。
在这里,原本寂静的山林和宁静的雪原不再凸显美丽的一面,转而释放出自己的冷酷。
一场场让人提心的战斗中,士兵们无声的死去,没有壮美的音乐,也没有撕心的痛苦,只是死去。
当你扣下扳机,灵魂就此消亡。
于2017年11月25日,赫尔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号厅,同友人Tomi T观看了英文字幕版。
这部电影时长三个多小时,可以说节奏很“慢”很“闷”,但正是这样近似于写实的冷静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继续战争时期几名芬军战士的故事。
在历史上继续战争,所谓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与战争带来的影响,早已功过论评说。
芬兰作为军事弱国(是的芬兰军事现在仍然很弱,然而欧洲谁不弱┐(゚~゚)┌)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电影中圣诞节(1小时44分)的时候,战壕里的战士、Rö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间多么美丽。
当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候车时,车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无名战士》的片段,背景音乐即为《Maa on niin kaunis》。
和平,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诗作为评价:"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
2024.10.08
喜欢这句话“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就是这样一部电影,1955年第一次拍摄,1985年被翻拍成彩色电影,2017年再次被翻拍。
三次拍摄一模一样的被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故事结构和内容,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三个版本的《无名战士》除了年代、演员不同外,主要情节基本完全一致,体现了芬兰人对利纳的作品高度认可。
不过与前两部相比,2017年版《无名战士》相对更加细致,也更加生动丰满。
芬兰三十年拍一次这部电影,目的只有一个,让芬兰的新生代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明白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铭记和传承下去,作为一场芬兰卫国战争的缩影。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
但是从1991年起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可是芬兰还在,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三十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于1940年3月结束,这场在苏联人看来只是局部的战争,却让芬兰拼尽了全力。
因此,虽然芬兰人成功阻止了苏联人的入侵,但依然屈辱的失去了包括卡累利阿在内的十分之一领土,以此息事宁人,这就是弱小国家的命运。
时间到了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压抑了三年的芬兰人携纳粹德国之势,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芬兰和德国协同进攻,收复苏联在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期间占领的领土。
1941夏天的芬兰东部,芬兰陆军一个营的机枪连接到命令,把他们的多余的装备和个人物品放进库房,连队立即开拔上了前线,部队乘坐汽车来到卡累利阿北部森林。
第二天早晨,隆隆的枪炮声把士兵们惊醒,战争开始了。
发起进攻前,科斯凯拉少尉安抚神情紧张的新兵,“你们只需记住要保持冷静,瞄准敌人的腰部,那是最佳射击位置,记住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人,子弹可以杀死他们。
”
芬兰军队越过边境线的铁丝网,开始向被占领土前进,步兵发起进攻前,说好的密集炮火覆盖,结果芬兰炮兵稀稀拉拉的放了几炮就完事了,看来解决战斗还得靠步兵。
卡里洛托少尉带头冲锋,可是没有跑几步就腿软的趴在了地上,尽管他仍然高喊着“冲锋”可是初上战场的士兵们都有样学样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上尉赶来,他鼓励少尉要起到带头作用,并且身先士卒的带头示范,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没走几步,一颗炮弹落下,把他炸的粉身碎骨。
没有死亡就没有愤怒,没有愤怒就没有爆发力,士兵们奋不顾身的发起冲锋,可是冲进苏联人的阵地才发现连个苏军的尸体都没有,苏联人早就撤退了。
多个苏军的机枪火力点居高临下,火力密集,易守难攻,不断的有士兵中弹负伤和死去,缺少重武器的芬兰步兵只能靠人冒死上去投掷炸药包来解决问题,科斯凯拉少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他在机枪的掩护下摸到了苏军火力点的附近,奋力扔出炸药包,一声巨响,苏军火力点被炸的粉碎。
苏军抵抗不住,开始溃退了,芬兰士兵夺取了苏军前沿阵地。
此时的苏联正在全力抵抗纳粹德国的全面入侵,无暇全力应对芬兰人的进攻,很快芬兰部队收复失地,推进到了旧的芬兰和苏联边境线。
安特罗•罗卡和苏西来自卡累利阿做为补充兵来到机枪连报到,他俩都是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苏联人那场战争中夺走了他们的农场,因此他们两个人是怀着国仇家恨参军的。
芬兰和德国虽然并肩作战,但是芬兰人并不喜欢德国人一副蛮横无理的样子。
接下来芬兰军队要乘坐冲锋艇穿过一条河,去夺取彼得罗扎沃茨克,这一仗让尤哈尼•卡里洛托少尉领教了老兵安特罗•罗卡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罗卡操控的重机枪精准的干掉苏军的一个个火力点。
登上对岸后两个人神配合,罗卡让少尉跟在他的身后负责扔手榴弹,罗卡负责冲上去清理残敌,频频得手。
一仗下来让卡里洛托少尉对老兵罗卡刮目相看,但是面对少尉的赞誉,老兵却并不领情,坦言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理念完全不同,“你渴望成为英雄,而我一点都不在乎这些,我们只是在履行职责,我们是来杀敌的,不是来送死的。
”
再次遭遇苏军,居然出现两辆苏联坦克,反坦克步兵枪打坦克一点用都没有。
士兵希耶塔宁从牺牲的战友手里拿过来一颗反坦克雷,勇敢的扑向苏军坦克,第一次向坦克扔出地雷,苏军坦克没有压到,他冒死取回地雷,寻机再次扔了出去,这次成功了,苏军坦克被摧毁,苏军的进攻被击退。
希耶塔宁受到了上尉的表扬。
芬兰军队最终走到了遥远的奥涅加湖,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城后将其更名为埃尼斯林纳,尽管如此,还有掩饰不了这里到处存在的苏联痕迹,果戈里大街,马克西姆•高尔基大街,列宁山,比比皆是。
芬兰军队在这座城市举行了阅兵式,将军检阅了他的部队,机枪连整装列队,在尤哈尼•卡里洛托中尉的带领下整齐的走过将军面前。
安特罗•罗卡带着希耶塔宁和胖子万哈拉去一个叫薇拉的女孩家做客,一开始薇拉对他们冷若冰霜,希耶塔宁调侃以为她死了未婚夫,尽管薇拉对苏维埃并无好感,但是对芬兰人跟着德国人打到这里也很反感。
可是当她听说希耶塔宁把自己的口粮都给了当地的孩子阿列克谢和塔尼亚时改变了态度,坐到西耶塔宁的身边,主动吻了他。
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临别时西耶塔宁和薇拉已经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了。
机枪连在黎明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紧急集合,登车奔赴新的战场,最倒霉的要数希耶塔宁,他昨天晚上随着罗卡回到宿舍,熄灯后又色胆包天的溜出营地,来到薇拉的住所,两个人在一张小床上完成了媾合。
一天夜里,安特罗•罗卡奉命带着尤哈尼•西赫沃宁滑雪出去侦察,他们发现一队苏军正在向芬兰军队的侧翼运动,罗卡利用他们的位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而苏军处在一片白雪皑皑没有遮挡的空地的机会,让西赫沃宁帮助他往弹夹里面压子弹,他一个人用一支苏式波波沙冲锋枪连续射击。
这一仗罗卡杀疯了,消灭了整整一支苏军突击部队,无一人生还,而西赫沃宁毫发无伤,罗卡只是受了点轻伤。
两个人受到了上司的表扬,获得额外休假的奖励。
曼纳海姆元帅75岁生日成为芬兰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庆典,庆典的亮点是日耳曼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前来祝贺。
芬兰军队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苏军进入了阵地战,罗卡站岗时忙里偷闲用木头刻灯台被上尉看到,罗卡不以为然,激怒了上尉,要处罚他。
罗卡再次夜间站岗,恰逢苏军来偷袭,罗卡抓到了一个活口,一审问居然是个上尉,这下子罗卡得意了,他亲自把俘虏押送到少校和上尉面前。
三个人终于摊牌了,面对少校指责的藐视部队纪律,罗卡不屑一顾,依然表现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
不过即使如此,少校还是兑现了答应他的抓俘虏给休假的承诺,这次抓了个上尉,批了他十四天假,罗卡得以如愿以偿的回家替代临产的妻子收割麦子了。
芬兰和苏联的“连续战争”进行了整整三年,到了1944年6月,苏军对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芬兰军队从前线向着旧边境线撤退。
在这场战争中,年轻的芬兰新兵们经受炮火洗礼,熟悉了死亡和战争的艰难。
在兵力和装备都很差的情况下,他们迎击了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对手,英雄和死者的名单似乎永无止境。
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面对新婚妻子提出调回赫尔辛基的要求后坚定的回答“他们需要我,前线需要所有军官,我的职责是为芬兰因格里亚和卡累利阿而战。
”他毅然的返回了前线,但是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芬兰军队的防线已经崩了。
苏军击垮了机枪连所在的营,拉米奥上尉下令机枪连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
打仗不能仅仅靠勇敢,还要有机智,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带领一路突击队一路硬打硬杀,结果死伤惨重,卡里洛托上尉也挂了。
反观科斯凯拉中尉带领的另一路突击队,罗卡则是隐蔽接敌,机智勇敢的用手榴弹开路,冲锋枪抵近射击,一个一个的解决掉苏军的散兵坑。
但是苏军太强大了,芬兰军根本就没有胜算,机枪连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科斯凯拉中尉决定抗命把重机枪和多余的武器沉入湖底,抬着伤员撤退。
路上一个重伤员痛苦不堪的在呻吟,为了让这个不可救药的人早点解除痛苦,二等兵尤哈尼•西赫沃宁把他的枪放在他的跟前,眼睁睁看着伤兵饮弹自尽,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和没有人性。
丢掉了卡累利阿,芬兰败局已定,士兵们全无了斗志,一味的撤退,他们想的是早日回家,军官们尝到了溃败的滋味。
科斯凯拉中尉身先士卒,舍身炸毁一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以身殉国。
可是无济于事,芬兰士兵构筑的防线一触即溃,枪声一响,士兵们争先恐后的逃跑,什么民族大义呀,国家利益呀,通通不重要了,自己的命最重要,少将亲自来到前线试图阻止溃退,他开枪打死了一个逃兵,但是无济于事,苏军坦克一炮炸伤了他,他呼喊着“救命,”可是士兵们忙着逃命,没人去救他。
罗卡在这个时候出手了,他组织起漫无目标溃逃的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撤退,河上桥被苏军炸毁了,罗卡带领士兵们找到河水平缓的地方,让士兵们涉水过河,他一直在断后掩护,最后一个背起负伤的苏西过河,就在战友们把他拉上岸的一刹那,背部又中了一颗子弹。
罗卡没有死,他被送到医院救治,一直呆到停战,才回家和妻子孩子团圆。
没有了军官的机枪连现在是群龙无首,指挥官需要机枪连再去夺回苏军阵地,万哈拉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他模仿罗卡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在另外两个战友的配合下杀入苏军阵地,一路猛打猛冲,居然成功了,就在三个人开心的瞬间,一颗子弹击中一直勇敢的冲在最前面的士兵。
苏军猛烈的炮火炸的机枪连剩下的残兵败将几近崩溃。
不知道过了多久,炮声嘎然而止,士兵们从战壕里爬了出来,原来芬兰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议,芬兰战败了,这一天是1944年9月4日。
与苏联义和后,芬兰转身与曾经的盟友德国展开对抗。
在所有参战国当中,芬兰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从来没有被外国军队占领过的国家,应该算是赢了。
说不清楚芬兰这种左右站队的行为是对是错,不过芬兰人的做法倒是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同时思维立体的战争片,用180分钟的较长时长呈现出极度克制和冷静的叙事:战争是伤痛,是杀戮与被杀。
影片里没有刻意的渲染,比如敌国的丑恶形象和犯我领土,我方的绝对服从和舍生忘死,有的只是阴暗的画面和有血有肉的士兵军官。
以克制替代刻意,以反思表达反战,以冷静抵消激爽,以复杂思维解构单一风格。
经历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说: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些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我来不是为了当一条只会点头听命令的狗,我只想回家。
可能了解苏芬战争的人很少,看到这部影片,让我对欧洲的文明和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本土的一些主旋律产生了更多的悲伤。
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再过30年,还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样:让每一代新出生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别忘本,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有一天,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别犯傻。
“祖国输了我赢了”,这种鬼话,禁不起历史的审判。
“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记录下去,作为一场国战的缩写。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称。
但,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芬兰还在。
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我从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争论“中美脱钩”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退个群都是多么难。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为了自己扬名、立腕、赚钱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万一,将来我也需要发一条自己的广告呢?
比退群,更难一点儿的是辞退老员工。
那种,鸡肋一样,总是挑战权威,又总是能立功的老员工,那个公司都有,但没有一个理智的老板会开了他。
劳动法不是问题,问题是钱。
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大换血的结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员工成了敏感词,咱们假装看不见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头王,你整顿不整顿?
整顿,就是给竞争对手机会;不整顿,早晚从内伤变成癌症。
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顿窗口,如果竞争对手突然垮了,赶紧收拾手下的刺头。
So,中美脱钩,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脱不了钩的日子,漫长到以10年为一天,你熬得过3天吗?
你熬得过,别人吗?
以苏芬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无名战士》拍了3次。
无论你看那个版本,导演都没有回避这个事实:“每一个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无名战士,不是无辜的。
国家要赢,没有不牺牲的。
中美脱钩,谁知道“钩”的数量是1,是10,是100万,是1000万,还是13亿?
没脱到你的钩,你就享受呗。
脱到你的钩,你就战斗呗。
备注: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该趴着时趴着,该前进时前进,我们来这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这部电影很真实,激发了普通人于对战争的真实理解,譬如说,我是谁,我们去参军打仗,为了谁?
我参军目的是,夺回被侵占的农场庄园,我在军队上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带好新人保护好自己,该出击就出击,该卧倒就卧倒,其他时候,干嘛要去听从一些领导盲目的瞎指挥去送命呢,什么狗屁的纪律,我只要在部队上,把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该休假的时候,就休假回家,陪老婆割黑麦,妻女享天伦之乐。
战争结束又回到家,妻女相拥也是一个男人的最大满足
长久以来,芬兰给大多数人的表情是诺基亚,再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或许还知道那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
芬兰是欧洲国家中与俄国边界最长的,这也是芬兰历史的悲剧,数度被俄国占领,又一次次争取独立。
在二战之处,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构建缓冲区,再次入侵芬兰,以寡敌众的芬兰人在那场白色战争中打的可圈可点,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调集了150万军队才征服芬兰。
小国芬兰,39年被苏联强行索要领土,不从就遭受大规模入侵。
但斯大林没想到小国如此顽强,肃反后的苏军如此不堪,被迫调整战术,释放一大批军官(幸亏,不然第二年面对德军入侵百分百惨败)。
苏军惨胜获得领土,但也没实现吞并芬兰的计划。
然后就是这部电影,趁着德国重创苏联,芬兰也进攻希望收回39年失去的领土,最后也失败了,虽败犹荣。
东北欧的一串小国也受激励,面对贪婪无理的恶邻,必须勇敢拿起武器
5星,很精彩,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看惯了帝王将相们的战争大片,阅过无数的千军万马,枪林弹雨的浩荡场面。
再来看这个片子,却有一番别样的动情感触,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感极佳,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没有宏大的场面,更没有灯光爆炸特效的炫技。
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还有挣扎。
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无敌的勇士屠杀,有的只是新兵蛋子愚蠢的热血赴死,和老兵依靠经验与技巧的绝地求生。
看多了戏剧作品,淡漠了生命的可贵,只有身在战争中,才能体会到人有多么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对于战士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两国纷争已久的苏芬战争,数百年来的恩怨,已经不能用正邪来评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在今天感受和平的我们,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有无数先烈们曾经负重前行。
无数战士没有留下名字,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本电影就是对无名战士的颂歌。
这部电影从平民、士兵的角度出发,感受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电影大都是阴暗的冷色调场景,这种阴暗即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导演的克制。
只有表现家的地方才是暖色调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吧!
电影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生活状况的人因战争而改变生活轨迹。
年轻恋人因战争分离;在战争中爱上敌国女子;因战争暂离妻儿的老兵;抽空结婚的军官最后战死等等,战争没给他们带来一丁点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受难。
3个小时 long long long
剧情实在太破碎了,抓个老鼠,捡个兔子什么的都往里面放。作为一个群戏,除了不断开挂的老下士其他角色根本没有立起来。老下士的戏份占了很多几乎变成了独角戏。不过无名战士这个标题还是挺贴切的,看完三个小时还是不知道谁是谁
好久没看战争片了,一开始这部片的画面和人物就吸引了我。除了老兵外几乎记不住谁是谁,看着看着突然有种在看冰火的感觉。突如其来的死亡,让每个人都那么平等。
邻居财大气粗老欺负你还占你院子,这时候一个四处杀人的罪犯找到你跟你说咱俩一起灭了他 你欣然同意。你的行为算是正义吗?全程带着厌恶的心情去看这部影片很不爽。片子没问题,除了芬兰挂壁多了点毛子傻了点。
冲锋前先低头数五秒。。
没有特效,没有所谓高潮戏,战争就是这么漫长,拉锯,个体的生死从来都是那么突如其来。
苏芬战争第二阶段:继续战争。
之前看过的,2022.2.24看到乌克兰新闻想起来了。
跟芬兰的冬季一样又长又无聊,战斗场面都没几个,就靠时间线推动剧情了
180分钟版。看睡着了。以1941到1944的继续战争为背景,用士兵们的微观视角,配合散点式内容组织。整体制作质量并未超过同类小成本写实体战争片的一般水准。三段剧情是反攻——驻扎——防御,因为采取士兵的微观视角,对战斗的目标之类的都不涉及,只能看到角色阻击坦克、躲避炮火、抢救战友之类具体行为,这样的设置只能在写实性上下功夫了,但本片的成本局限也太明显,前半小时连个苏联人都看不到,烟火的密集程度也不足以体现芬兰士兵承受的压迫感或其它感受,之后最后半小时的防御战才花了些钱好好做。角色上着墨最多的是那个老士官,他有战斗经验但绝不浪掷生命,这个角色在战争片里并不多见,是本片最大亮点,但总的来说本片塑造人物的方法不多。编导是拍情色出身,两处露点给的自然。慢调叙事加过于零碎的内容令人昏睡
叙事太流水啦
小国寡民的无奈。多年前,补标
补标记
除了稍微有点长,显得拖沓,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三小时的催眠神器,苏联在东欧人民那里还不如法西斯。3.5
可惜啊,还没干过sulian
倒不如说希望故事更平庸些才配得上这场战争的空虚。
2.5分,战争浓缩史
用这么长的篇幅让人通篇下来就只记住了那个老兵
刚在电影院看完,三个小时,全程没听懂,但不影响理解剧情。很好的战争片,纪念芬兰独立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