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油画风格讲述了一个不是那么美丽的故事,故事有点老套,有人评论说这样的作品有些做作,但我认为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感觉很幸运,人物脸上的光影,飞扬的裙裾,田园的风光……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对于一个画画的门外汉来说,电影好看就够了,关于表现形式有什么意义,向来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观影中好几次我都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其实我并没看过那部电影,只是有所耳闻,感觉美丽女人的困境好像大抵如此。
剧中有个很切题的比喻,地主的儿子把女主比做土地,他说土地唤醒了他的生命,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土地在人们眼里也象征着权力的集合,地主和贵族为了土地大打出手,土地是彩礼也是遗产,农民依赖着土地也支配着土地,而被支配也是女主的宿命。
没有人说不顾反对的老鳏夫取了美丽少女的不是,没有人说身为人夫却私通女主的男人的不是,没有人说占女主便宜的市长的不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女人的错,女人的美就是原罪,倘若她还有欲望,那便足以遭万人指摘,足以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纵使她只是单纯的和别人聊天,也会被周围人认为是寡廉鲜耻,是意图勾引。
常言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还记得大学的舍友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她曾说起他高中的好朋友都是男生,而女生一般都和她疏远。
大家默不作声,心里都明白这是为什么,嫉妒仿佛与生俱来,我们不要轻易被它控制了。
电影的高潮部分,众人围在一起形成一堵墙,将野蛮放任,把人性隔绝,他们对前来劝阻的老妇挥拳,认为这是正义,扒下女人的衣服驱赶她,默许这为习俗,纷纷离去的不过是褪去人皮的魑魅魍魉,可怕的不是习俗,是三人成虎的乌合之众。
人啊,应当警惕,当你践踏他人尊严的时候,你也扯下了身为人的最后底线。
电影最后,她赤身裸体躺在牛车上,耳边是如雷声的唾骂,这个画面如此窒息,绝望到恨不能死去,终于,人群离去,大雨落下,不知道是要冲刷净污秽还是滋养这方土地,雨滴打落泥土,斑驳又灿烂。
看完电影,这一次不想再问女孩应该如何自救,而想问环境为何如此,我们怎么改变环境,礼仪品行操守该如何传承?
说到这里,我竟想不到思想品德的课程我都学过些什么,有些东西好像脱离实际太久了。
好几处画面和台词幻视《唐朝豪放女》,于是开始细想贾格娜与《唐朝豪放女》中的鱼玄机究竟有哪些异同。
贾格娜躺在田间玩着指间的丝带,安特克问她在想什么,贾格娜说想抓住天上的云,跟着它们飞向世界尽头,安特克说,我会和你一起飞。
鱼玄机用脚趾缠着风筝线放风筝,崔博侯在一旁捣乱,鱼玄机看着摇摇晃晃的风筝直接斩断了风筝线,风筝逐渐飘远,崔博侯说如果是你飞上天,我会长啸一声送你走。
贾格娜被安特克邀请和他一起去天涯海角,她没有回答,只是大笑。
鱼玄机说,你喜欢来就来,走就走,为什么不问我想怎么样。
贾格娜被村民殴打谩骂,安特克远远看着不敢上前。
鱼玄机被判腰斩,崔博侯刑场救人,她说,大英雄,真是谢谢你,我不会让你这种男人满足的。
大雨滂沱,贾格娜慢慢从地上爬起,一步步走向远方。
崔博侯大声质问鱼玄机,你走不走?!
鱼玄机说,我不走。
崔博侯问,玄机,你为什么不走?
鱼玄机说,我走过很多女人不敢走的路,没心情再走。
贾格娜与鱼玄机,不同的时代、国度、文化程度,相似的残酷命运。
贾格娜没有鱼玄机的智慧和勇气,遇到的男人比崔博侯更低劣,但结尾似乎也显示出了一丝反抗的希望,她似乎捡到了鱼玄机的精神碎片,领悟了鱼玄机的告诫:我不要英雄。
观影《农民》之后,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小蝌蚪找妈妈》这部作品,它在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众多网友誉为国产动画的昔日巅峰。
这不禁引发了我一个深思:为何如今难以复制这样的辉煌?
国漫的崛起之路究竟何在?
这种观点《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证明形式的重要性,忽略了内容有时候比形式更重要。
今日,我恰好发现了一个能够佐证我的这一观点的例子——电影《农民》。
刚刚结束对它的观赏,我深感震撼的是,该片沿用了与《挚爱梵高·星空之谜》相类似的创作手法:大量画师精心绘制关键帧,再填补其间的过渡画面,全人工打造,呈现出这种独特形式下的作品。
观影后的初步印象是,《农民》在风格上显得有些杂乱无章,难以归类。
反观《挚爱梵高·星空之谜》,该片在借鉴梵高作品形式时,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变形处理,都显得极为合理且富有深意。
一方面,影片巧妙地融入了梵高的生平故事和深邃情感,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梵高那独特的笔触、鲜明的色彩、质感的细腻以及他对空间透视的扭曲表达,都极具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农民》中,却没有梵高的构思可以借鉴,所以也未能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
名著改编为名画好看吗《农民》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简而言之,无论艺术家如何借鉴并扭曲镜头,他们总能从原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电影作品。
然而,当我们将这种电影制作手法——即先捕捉真实画面,再将其描绘成电影画面——应用于非梵高风格的作品,如《农民》时,却发现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精准的透视,精准的颜色,与摄影作品其实差别不大。
诚然,在某些风景画的场景中,窗外的景致美得如同画卷,但那终究只是画。
虽然这种时刻会让我们联想到画册中的作品仿佛活了过来,但除此之外,将《农民》这样的作品完全以这种形式呈现,却显得有些多余且缺乏必要性。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当在画面中绘制人物脸部时,其画风与背景内容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这是因为创作人物画与风景画的目标截然不同。
在电影中,人物需要传达的信息通常是写实的,而风景是写意的,做风景画我常常眯起眼睛仔细端详。
在进行油画创作时,眯眼观察会发现画作是一种常用技巧。
特别是在某些场景中,人物脸上泛着红光,这种打光方式下,油画很少会如此呈现,因此显得颇为尴尬。
它似乎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特别是在图像生成AI技术日益强大的2023年和2024年,许多效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然而,这部电影并非由AI生成,而是由众多画师共同绘制而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种制作形式确实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1. 经典和老旧今天是2024年9月29日,我在这篇电影日记中记录的是电影《农民》。
虽然我在开篇时提到了电影形式上的冗余问题,但这并非其最核心的议题。
实际上,《农民》的核心意图在于通过这一独特形式,向全球观众展示波兰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前,《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已对这种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而《农民》则更进一步,利用它来推广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一本荣获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
这部小说无疑是波兰文学的瑰宝,但在当今的2024年回望,其曾经的先锋性似乎有所淡化。
然而,正如范伟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小说,通过巧妙的环境营造,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与现实的共鸣一样,《农民》也在尝试让我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并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但形式反而限制了内容的表达。
设想你身处一家正经历改制的大型企业,其中不乏挑战与纷争,尤其当一位年轻人加入,各怀心思的同事间暗流涌动。
此时,一位老练的管理者如何巧妙周旋其间,便成了一场寓言式的智慧展现,具有跨越时代的启示意义,这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以用黑白的形式传达的隐喻。
然而,《农民》则截然不同,它极为具体地描绘了农民的角色及其在封闭村庄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恰恰反映了当前乃至好莱坞许多作品的一个共性问题:它们过于强调时代的“当代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即时性却可能使作品显得陈旧与落后。
录制日记期间,北京平谷窗外雨声响起来了。
这种过度的当代性往往导致作品不再当代以后显得尤为落后,从而引发一种难以言喻的尴尬感,仿佛是在观赏一部充满先锋性却又明显滞后的作品。
事实上,这部小说在题材上与诸多经典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基德曼主演的《狗镇》,它们同样聚焦于那些与当下环境格格不入的主题,尤其是美貌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美貌如何成为触发人们各种冲动——无论是来自老年男性、老年女性还是中年女性——的根源,这种冲动往往源于一种本能的吸引。
然而,当这些冲动驱使人们踏入危险境地并经历一番后,冒险往往成为他们心中的污点,试图抹去却难以彻底清除,最终只能任由社会无情地将其践踏。
2. 过渡消费农村谈及这一话题,我们不难发现,在职场与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类事物的探讨、吐槽与赋予新意已成为常态。
在当代语境下,相似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以至于当再次遇到类似故事时,难免会感到缺乏新鲜感,甚至觉得其显得落后或缺乏实际意义。
毕竟,如今已有大量作品围绕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创作,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匹配当前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力。
那么,《农民》这部作品究竟在传达什么呢?
它似乎描绘了农民如同无限繁殖的生物,忽视了个人感受,仅为了土地的价值增长而努力。
影片中,那位垂暮之年的首富,即便临终前也不忘亲自播种,这一幕宛如对草履虫、细菌或病毒般无休止繁殖的隐喻,透露出个体意志的缺失。
这是否意在讽刺这种现象,还是对社会中对于美好、独特之物的过度利用与占有,最终将其视为污点并急于抹去的讽刺呢?
这两个主题在现今的职场剧中已屡见不鲜。
张大圣导演的《村戏》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可被视为中国版的《农民》。
两者虽框架相似,但《村戏》更深层次地融入了对我国特定历史阶段伤痕的反思,因此更能引发我的共鸣。
这也正是我本期视频末尾想要探讨的。
《村戏》映后交流时,我犹豫未决的一个问题至今萦绕心头:在观看刘德华主演的《红毯先生》时,我猛然意识到,农村作为落后内容的载体已被过度消费。
《红毯先生》以其独特方式提醒我们,再将农村设定为苦难故事的背景已显陈旧。
而今,随着10月2日即将播出拉萨《日光之城》中嘎吉大院的呈现,这一类似村落的生活环境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不难发现,当代作品在提及农村、农民、农业时,往往更多地透露出城市人对乡村的怀旧与回不去的惋惜之情。
因此,从某种情况而言,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继续将农民描绘为苦难的象征、愚昧的集中地或落后的代表,这种做法已难以激发新的共鸣。
时代在变迁,阶段在更迭,某些作品虽在其时代堪称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仍沿用旧有形式呈现,则需深思其是否能在核心价值层面挖掘出普遍且持久的内涵,以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3. 依旧有彩蛋最后,我想简要总结一下,这部作品以稍显陈旧的故事搭配了同样略显保守且缺乏创新的形式,整体而言,从形式到内容都透露出一种老旧的气息。
当然,如果观众对世界名著、各种美术画册了如指掌,或是文学爱好者,那么在这部作品中,你将能发现无数彩蛋,感受到对经典作品的致敬。
对于这类观众而言,这部作品无疑能带来丰富的收获,并深深触动那些稍带文艺情怀的心灵。
然而,对我个人而言,这部作品确实显得过于老旧,这一点确实存在。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农民》的日记。
拍的挺好。
女性真是处在结构最底层,甚至从宗教里都能找到她们并非完整人,而是来自于另一性别的“证据”。
片中女性不仅被作为人形资产,交换土地,管理农场,生育后代,还被训导的自我贬低自我仇恨。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时代,猎巫是全员参与最愉快和喜闻乐见的乡村活动,因为猎巫可以任意毁掉美的或者和他们不一样的物种。
也算是期待已久的一部作品,《至爱梵高》团队延续了上一次的风格,用实拍转手绘转动画的方式去呈现了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比起上一次略显梦幻的风格,这次的风格相当写实,所以运用的也是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所以依然是一部有大量的画手历时3年完成的一次巨作。
在风格和工程量上来看着实是让人佩服的作品。
而在文本上,也确实彰显了原作的扎实。
以一位貌美却过于自由的农村少女的情感生活为主线,去展示了这个村子的四季以及在男权社会下的关于土地争端,女性生存环境,婚嫁继承等等的生活实景。
内容上由两个部分是非常打动我的,一个是关于民俗:婚礼和酒吧的歌唱 舞蹈以及包菜节的歌唱,甚至是最后的驱逐,都能感受到以“村”为单位的最本质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
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他们都贯彻的很严格,这也正是村庄传统的两面性的最好体现。
你能在这里感受最传统的文化的同时也能看见思想上最传统的禁锢和统一。
另一个是对土地的热爱,其实就是在老地主去世的前后,他们对森林的守护是团结的可以牺牲的,而人在弥留之际惦记的是播种。
这两个点非常打动我,是质朴的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正在消失的一种情感。
而关于女主,显然她是个过于新时代的自由女性,和村子格格不入。
不擅长家务农活就爱剪纸,要追求自由的爱情抛弃一切道德准则,希望男女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只是爱情。
然而这些在这个村子里都是不被允许和接受的。
她成为了标准的牺牲品,但结尾这个镜头我实在是喜欢,因为她站起来沐浴雨水选择了离开。
她没有非要融入这个不属于她的集体,也没有因为被抛弃而认为自己做错。
女性意识的崛起必然要克服很多的“应该”的束缚,而她被迫又主动的走出这一步,我相信她会迎来新生,各种意义上的吧。
整个影片不管是内容还是画面都还是可圈可点的,确实值得看,尤其是对《至爱梵高》特别爱的朋友哦!
油画用心了,可部分采用全片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反而失去了初心更不提动画过渡部分的失真与瑕疵讽刺的是所有人都没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贾格娜的自由与爱情博瑞纳的爱情与安定安特克的财富与爱情村民渴望的富裕最后女主被逐出村子那段放大了所有人的恶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夺走属于你的土地和财富属于你摆脱贫穷的希望对于农民土地早已超越了一切也是唯一的希望和财富爱情来来来去去,土地永远都在
《农民》是今年2023多伦多最期待的一部电影,看之前预期很高,看完后感觉比预期还要好!
能够超过预期的片子,一年到头也没几部,所以这部《农民》,目前能列入我本人的年度十佳了。
手绘油画的风格是当年《至爱梵高》的首创,如今到了《农民》,这种手绘油画的风格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色彩的表现力也进一步进化,尤其是从印象派向写实派的转变,致敬米勒《拾穗者》那个场景简直太爱了!
故事方面也相比上一部更加写实和具体,电影讲的是上世纪初的一个波兰村庄,一个天生丽质的花季少女,在那种封闭的乡下社会中,她的命运逐渐演变为一个被欲望、权力、流言和暴力操控的悲剧,不得不说里面的某些场景让我看的很恐惧,不是那种直接的吓人,而是对人性冷漠、邪恶的恐惧,很难想象一部动画片会透露出这一类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但好在编剧没有彻底让人绝望,在结尾还是留给她一丝如星星之火的期待。
如果说上一部《至爱梵高》留给观众的是爱、美好、遗憾的话,那这部电影则更为深刻和庄重,也很好的传达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严肃文学的特质。
片中华丽的音乐和画面,中和了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但看完全片带给观众更多的,绝不是流于表面的光鲜,而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女主命运的怜悯。
虽然我也明白黑暗永远会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存在,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将来经历和面对的,是自己和他人的善良。
强烈推荐这部片,同时也希望这部电影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不出意外到时候还想二刷一遍的。
如果说流言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面,那么当这种滋生于恶的表达,与男性占据绝对地位的封闭社会相结合,所有生存在此的女性,自然会面临一个绝望的处境。
因为所谓的道德,是由男权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系统所规定的,不管它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规定,正如《芭比》中的一句台词:父权制在当下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存在。
当今世界的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它是开放的,任何太过虚假和不平等的东西,至少有被发现的可能。
但倘若这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那所有源于欲望和利益的道德审判,就会完全被流言所感染,如同一个毒瘤般肆意生长,而这就是《农夫》的故事。
电影虽然是动画,但故事却十分写实,写实到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入到100年前的社会中。
男权制下的封闭的封建社会,留给个人的选择和改变空间微乎其微,何况主角又是个天生丽质的女性。
在这个故事中,所有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世俗舆论和封建规则的奴隶,只要有人试图表现一点差异,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
用任何现代的文明、爱情、道德、伦理去评判电影中人物的做法,都是多余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这些选项。
如果真的只是用道德审判的角度,去评价故事里的人物,那这种做法,和电影中里皮卡的那些权贵基本没什么区别。
我觉得幸运的是,如今已是100年后;但不幸的是,此类故事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完全消失。
最大的亮点就是新套路。
用油画的方式呈现动画。
但听说是先正常视频拍出来,再用油画画出来,然后动画呈现。
足够作。
油画的质感是没话说,棒棒的。
但凡没有提前拍正常视频,都不至于能画的这么好,或者没有视频参照下能画的这么好,就太惊艳了。
不过,明显不像。
很多摄影机位的转换非常明显。
大多数角色的性格都立不起来,基本都往蠢了塑造。
编剧没有生活体验。
一言不合就打架,细节处理很不到位。
编剧让打,马上打。
再比如。
女主清纯到很蠢,妖媚到很蠢,不会种地,偶尔帮着干点农活,唯有剪得一手好纸,感觉动不动就没有生活技能没有社交技能,天生一副好脸蛋好身材天然吸引全村各种男性,一会儿知道自己内心要什么,一会儿又管不住自己要做什么,矛盾的人设分分钟崩塌。
演员为这样的剧本牺牲,太浪费了,白瞎。
今年年初,在以chat gpt为代表的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可以说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AI时代。
在AI如此火热的今天,还有人愿意用将近40000副手绘油画画作,本身就是一件珍贵无比的事情。
人类最初用的工具是火,后来变成了蒸汽,再后来变成了电,如今,AI作为新一代的智能工具,改变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甚至沾染了“创作”主观性极强的领域。
有人担心AI会削弱人类的创造力,但至少这部《农民》证明,再先进的AI,也抵不过人类最原初的创造力。
目前AI能做的,可以是取代动画/视效电影制作过程中某些流程化、单一化且大体量的部分——是的,即便是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也有很多流水线式的工作,而AI的意义便在于将人们从这种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在这种前提下,人类最原初的提问、发现、融合能力便显得更加突出。
对于《农夫》而言,我相信AI能让这种动画风格和技术,在未来更加发扬光大,这也可以看作传统油画在现代重新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尽管本片在技术上足够独特且精致,但该片又没有仅仅靠技术哗众取宠。
这是一部如此绚烂而又带有悲剧色彩的电影,绚烂的是动画的画风,悲剧的是故事和人物。
故事虽然发生在100年前,但其中的暴力、舆论、性别、权力等表现,让现代的人看完后依然深感共鸣,因为那些命运只是换了个形式。
莱蒙特这部100多年前的小说,在全新的动画技术和匠人精神的加持下,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技术的出现,来丰富更多的动画风格。
当然我个人还是愿意看到有新技术讲述《农民》这种带有显著历史性、传统性的故事,因为从中我们可以一瞥过去和未来的结合,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一看有立宛淘,一星都算客气的了
一般
Kino Muranów 小说改编 not my type but respect the work 看完出来吃个中饭天都黑了……
非常漂亮的油画画面,非常贴切的民族配乐。中间几场通过歌舞展现心情的场景既感染力强又贴合农民们的设定。故事上稍微有点联想起《狗镇》《天浴》和《长恨歌》。封建地主制度下首当其冲的是主角贾格娜,她同所有女孩一样被明码标价,也因美貌和绯闻被树立为女巫。首先地主对于村庄的女孩和土地有实质权力,甚至超过所谓的行政长官;以地主为代表的农民又和贵族阶级产生土地所属权和使用权的冲突,这种终将失败的抵抗被归因于贾格娜并粉饰为习俗。地主父子的冲突也是针对生产必需的元素:产出农作物的土地,和有再生产能力的女性。与《卡列班与女巫》同看,大概可感觉到阶级与性别的压迫。季节转换的动画非常漂亮,远景和背景活用了油画质感,很漂亮。
必须五星,太喜欢这种油画风格了,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啊!拍部片子太不容易了,画家们都辛苦了。最近的人也会为金钱和女人翻脸!
B|《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团队的又一新作,依然是高艺术水准的三渲二油彩动画风格,但故事没有特别打动到我(尽管原著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秋嫁,冬逝,春葬,夏逐,因为是很强烈的现实主义题材,所以全片基调越往后越悲怆,貌美的少女和她的情郎终究没有像其它童话那样迎来一个幸运完满的结局,现实的残酷、他者的私欲和人心的阴暗将她推倒陷在了永不可能再翻身的泥潭黑暗之中,生命的灵魂被无情地抹杀。话说女主造型好像年轻的玛格特·罗比。
女人嫉妒嚼舌根泼脏水,男人恨不得奸而杀之。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在真人演绎的基础上再加这种手绘油画处理……个人不觉得有多加分和震撼。音乐太多太响。
画面美,音乐美,女主也美。故事情节不算有多大新意,还是美丽的女人在保守愚昧的村子里备受男人垂涎和女人嫉妒的故事,这种片子重在体验过程吧
《至爱梵高》团队的最新动画电影,相比上一部,这部《农民》的叙事性大大提高,并且故事表达也更为厚重深刻,同时也值得思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著,《至爱梵高》的主创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为大家奉献了令人着迷的视听体验,应该说是本届多伦多电影展中个人最爱的一部,希望有机会能引进国内。
女主好美 遭遇让我想起了田小娥 全程油画有点没必要吧 风景很美就是了
biff#13 米勒粉丝狂喜
不好看
很戏剧化的故事,矛盾集中,角色刻画鲜明,主要是这种油画风格太美了,太美了!
感觉是采用了胶片转油画风的后期技术,视觉上每一帧都具有油画般的艺术质感。剧本本身也很扎实,春夏秋冬四个篇章娓娓道来一曲女性的时代悲歌。至于农民的劣根性,黑泽明在《七武士》中早就有所总结。
【3.0】
油画的美术风格很美,开始还以为这样的反向操作会削弱人物的表现和情感流动,看完才知是多虑了。
画面美丽,情节窒息,到头来也没一个男人真正爱她,又是一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加《炙热》的故事。色彩浓郁厚重的现实主义油画风格,帧率上比《至爱梵高》提高不少。锋芒毕露的女性主义;侵略与性缘脑的男人特质;贪婪刻薄的地主阶级;厚积薄发又利己主义的农民阶级;商品化的婚姻与矛盾爆发的后代与长辈关系;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与赖以生存的四季,是这些构成了这部影片,串联所有章节脉络。她在收获的季节却有了春季的萌动,在生长的夏季却变成腐烂的苹果,如此“不合时宜”。女性自由、阶级平等、资源公平、人性向善,这四个话题在电影中同样更是“不合时宜”的奢求,错开的花儿零落成泥,香也不再。对于《农民》,并不是“所有男人都一样”,而应该是“所有人都一样”。
至爱梵高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一帧帧的手绘更在于故事与形式的融合通过梵高本人的绘画技法来拼凑他的人生细节这样的动画表现是无可替代的这部故事的强情节完全盖过了表现形式的风光太多激烈的情绪起伏即使全片替换成真人拍摄也没什么太大影响除了季节交替的部分油画风格较为突出结尾和音乐是最出彩的部分但愚昧中诞生的"猎巫"也没有讲出特别的点
置之死地而后生
感谢枳染朋友的推荐,今年年初看过的最佳动画影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