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还流传着《孤儿怨》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局——最终艾斯特没有死,而是回到自己的房间边哼唱着歌边换好干净的衣服,重新化妆成小孩子的样子,很坦然地走下楼,对警察们说:“Hi,police!
”有不少网友都很喜欢这个结局。
确实,圆满的结局是不适合恐怖片的。
但是其实凯特一家已经遭受到了很惨重的损失了,而且在影片结尾凯特将艾斯特踢进湖水后,对于艾斯特的死活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有些网友认为被删减掉的 结局很适合拍续集,但我觉得把被删减掉的片段放到续集中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开头凯特的梦境除了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约翰将凯特交给一个护士,让凯特独自生产,这种抛弃其实与接下来约翰对凯特的敌对情绪有着很好的照应。
凯特一觉醒来,接下来,影片展现了一系列“很有爱”的场面——一个因酗酒而遭受失婴儿的母亲困于长期的自责,造成失眠,暴躁,神智不清。
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她和丈夫决定将她们对夭折女儿的爱献给同样没有得到这种爱的孤儿。
她们领养了乖巧懂事,多才多艺,聪明过人的艾斯特,并为她准备精致的房间和精美的礼物。
凯特的二女儿麦思也是十分喜欢这个新姐姐。
接下来艾斯特的怪异行为让我们知道她并不是正常的孤儿,故事开始转弯。
这是美国恐怖片与中日恐怖片明显的不同之处,美国的惊悚片往往会有很长的铺垫,而这一铺垫往往会与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有着截然相反的风格。
主人公在某个场面中突然转变,让观众的神经也跟着紧张起来。
影片接下来的“虐心”情节真接踵而至:艾斯特用枪对准麦思,杀死修女阿比盖,为了得到约翰的可怜夹断自己的胳膊,纵火想要烧死凯特的儿子……这些情节并没有很多新意,但是当我们看到9岁的小萝莉如此残忍的时候,都不禁瞠目结舌。
而且在表现这些镜头的时候,导演并没有选择像中日影片那样用空白镜头代替人被残杀的过程,而是用了相当多的细节描绘艾斯特害人的过程——血腥的,残忍的,老练的。
这些镜头将观众的情绪一次一次地调动起来,十分考验观众的承受能力。
艾斯特被收养了不久,凯特就开始怀疑这个不同寻常的孤儿,但是约翰一直站在艾斯特这一边。
虽然艾斯特在他们之间挑拨离间,但是不得否认造成他们之间的隔阂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不信任。
我们通过后面的一些情节可以知道,丈夫约翰曾是个“色鬼”,妻子凯特曾是个“酒鬼”,他们吵架时说的狠话就足以说明他们并没有将过的不愉快忘记,这种不信任一直存在,甚至还在发酵。
很多网友都把这场悲剧归结于约翰,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角色,就是片中的心理医生,她没有发现埃斯特的问题,还将她描述成羞涩,敏感,善良的可怜孤儿,把凯特感觉到的异常问题全都归结于凯特,甚至还要安排凯特接受治疗。
她的作用远比推波助澜要大。
不仅是悬疑片,美国的很多电影都有表达向权威挑战的主题。
在美国影片中,政府人员,科学家,心理学家……个个都有着一副十分认真地,不可违抗的面孔,可是到头来却成了十足的蠢货,反抗他们的最终都成了英雄。
美国佬是有多爱调侃权威!
当小女孩的邪恶面孔越来越狰狞的时候,观众们将更多地注意力转移到了凯特与麦思身上。
不管是凯特的第六感使然,抑或是母爱的作用,凯特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变。
她从一个惨遭丧婴的柔弱的敏感的母亲转变为揭开谜底的“侦探”,一步一步地进行调查。
但当凯特认定是艾斯特想要谋杀自己的儿子丹尼尔的时候,他的丈夫再一次袒护了艾斯特。
艾斯特色诱约翰的情节已经将所有观众的好奇心提到了极点,这时候凯特的电话响了,谜底被揭开了。
相信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凯特被大夫抓起来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凯特丢在地上的手机响了。
片中有很多类似的情节,这些情节让观众不禁感叹“太可惜了,就差一点点!
”这一点点不管是让观众愤怒还是惋惜,都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让电影更加耐看。
这一点让美国的电影与中国的很多看一眼就知道结局的影片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的凯特更是扮演了一个英雄的角色,她飞速开车回家,忍住丧夫的痛心,与凶狠的艾斯特斗智斗勇,拯救了自己的小女儿。
她最后“献给”埃斯特的致命的一脚更是让观众叫好!
如果说凯特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么6岁的小麦思带给大家的更多的震撼是来自于身体弱小的,失听力的她与机灵过人,灵活应变的她之间的反差。
该妥协时妥协,该上手时上手,她受艾斯特的控制但是还是从她手中救出了丹尼尔,她胆怯地不敢把事实告诉母亲但是是她的一枪救了落入虎口的母亲。
麦思靠自己的智慧与艾斯特周旋,毫发无伤。
最终活下来的是势单力薄的母亲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儿,成为影片的英雄。
美国的悬疑影片在这方面很相似,很少有美满的结局,但是最终的胜者,幸存者还有对于揭开谜底至关重要的人物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遭受反对,鄙视,或者看似十分弱小的人。
这对于塑造影片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就像写作中常用的欲扬先抑手法,,最终的弱者更加弱小这让最终的英雄更加高大。
美国的悬疑影片还有一个十分鲜明地特点,他们给了观众故事的答案,却没限定观众对主题及人物形象的答案。
在论坛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惨死是否真的应该是埃斯特的下场,33岁的她化装成一个9岁的孤儿色诱养父,失败后便下毒手杀死养父,还杀死了很多其他无辜的人,她被杀死是罪有应得。
但是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她天生的缺陷不仅给她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还有旁者的异样眼光,应该通过爱来感化她。
虽说我个人认为反人类的观众才会有第二种想法,但是美国的悬疑影片让很多观众都吵得不亦乐乎。
画面风格的骤变,人物形象的前后反差,入微的细节,吊人胃口情节,的颇有讽刺意味的英雄主题,争议性十足的结局让美国的悬疑影片看点十足。
但最主要的,他们跟观众玩得是心理游戏!
留意这部片子很久了,以前以为是恐怖片不敢看,现在看了,发觉编剧太牛了。
整部片子紧凑得当,事件抽丝剥茧般进行,在母亲给力诶斯特一巴掌和最后一脚踹下去时,真的让绷着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当然,最后父亲被捅死确实在我的意料之外。
而演员方面,的确都表现的很出色,尤其诶斯特从一个天真无辜的少女慢慢演变成腹黑再到黑暗完成暴露的妇女,真的不得不赞啊。
最大的恐怖的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真相。
小女孩的演技太棒,那种楚楚可怜和阴狠毒辣完全hold住。
海报本身也挺渗人的,那妆花黑眼圈的样子加阴沉眼神实在太吓人了。
从丈夫约翰在孤儿院准备关门时一声清脆的“hello”开始,就应该知道里面声音的主人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当约翰被吸引过去,小女孩伊斯特抬起头对他微微一笑时,伊斯特的计划俨然已经成功了一半。
电影挺有看头的。
跟其他最后几分钟才抖出包袱的悬疑片不太一样。
《万能钥匙》、《致命ID》、《小岛惊魂》这类片子,虽然也是最后几分钟才揭晓谜底。
但是,《孤儿怨》却更难。
因为不管是不是个资深影迷都会猜到,这个新加入家庭的孤儿势必会带来一场腥风血雨,只是我们不知道具体会如何而已。
这个家庭的设置很好,没有任何缺陷或短板,仿佛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有过外遇的丈夫、内心空虚的妻子、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以及片中像天使一样的存在——小女儿麦克斯。
人人身上都有缺点,家庭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正如文章的标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正是因为每个家庭成员身上都有缺点,伊斯特才可以迅速抓住每个人的把柄,各个击破。
我想会有很多人在观片过程中跟我有着一样的想法:丈夫约翰为什么那么不听妻子凯特的话?
仅仅因为凯特曾经酗酒吗?
还是因为新收养的小孤儿看起来太乖巧漂亮了。
这是一个曾经出轨甚至连在带孩子游公园时都会跟邻居大胸女人调情的中年男人。
因此,便不难解释当一个优雅美丽又懂得画画的漂亮女孩表示亲近时,他多么欣喜。
如果孤儿是一个男孩,或是长相丑陋,我想男主也不会那么坚信孤儿是无辜的了。
我不知道别的家庭是怎样的,至少在我来看,夫妻应该最亲密的人。
妻子发疯般地说一个刚刚收养的孩子有问题,当丈夫的竟然不仅置之不理还觉得妻子有病。
那么可想而知,约翰和凯特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已岌岌可危。
片中一个人物设置很关键:心理医生。
在普通人眼中,一个心理医生即使不能做到对于人性分析得惊天地泣鬼神,也至少应该眼里不揉沙子。
然而,这个愚蠢又肥胖的心理医生竟然丝毫没看出体内藏着一个33岁女人灵魂的精神病患者有问题,还把责任都推到妻子凯特身上。
并且,犯了罪致命的错误——她竟然在丈夫面前责备妻子对孤儿不好。
妻子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这类危险孩子的信息,可是这么多信息竟然都没说动丈夫。
况且,当修女阿比盖尔惨死在回孤儿院的路上时,两个人竟然没有对孤儿采取调查。
这有点不合情理,毕竟女人都是敏感的。
而且,孤儿已经早早地表现出自己对修女的敌意,她甚至连句话都不愿意和修女说。
叛逆不爱沟通的儿子,过于年幼又失聪的小女儿。
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凯特在对于家庭的维系上一开始便是有问题的,孤儿的出现只是更快地加速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试想,如果儿子平常乐于跟父母沟通,对父母有信任的话,他怎么会不向父母寻求保护,又怎么会怕到不敢把真相告诉父母,甚至连尝试也不愿意?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家庭早已败絮其中,任何不安因素都会使得这个家庭彻底崩溃。
丈夫是肯定要死的。
这不是不听妻子话的代价,而是他早已是一个上钩者,而且是自愿上钩的。
故事必须有所牺牲。
儿子死不死不要紧,因为正是儿子住院这件事才成为夫妻彻底分开的导火索,也给了孤儿最后作案的机会。
小女儿是不能死的。
这是我看到最后唯一的信念。
这是一个像小天使一样的女孩,充当着孤儿“保护者”的身份,却也只是仅仅贪图她身上那一点点姐姐的感觉。
如果小女孩麦克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别人玩耍,这个身份便不成立了。
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受的罪是有限的,因此这个失聪的小女孩不仅在危难之时救了哥哥、妈妈,还能一次次逢凶化吉,活到最后。
她是这部戏的希望,也是母亲凯特的希望。
如果不是为了救小女孩,母亲也失去了最后拼搏的动力和力量。
说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下我看到丈夫约翰被孤儿刺死时的情节。
我心中一直想着:果然,只有女人才能跟女人斗。
虽然一个一百多斤的大男人斗不过一个“小女孩”这件事,编剧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说是孤儿体内是一个33岁的女人,并且有非常严重的暴力倾向。
再加上约翰从背后被刺了一刀。
然而,这就是我最想要表达的观点。
一个男人是永远斗不过女人的。
他不明白女人失去一些东西后会歇斯底里到有多可怕,更不知道女人想要保护自己爱人时会迸发多坚韧的生命力。
因此,同样是被孤儿压在身下用尖刀刺杀,约翰必定一命呜呼,而凯特却会更顽强地抵抗到底,并且在最后关头一脚踢开孤儿,抱起自己的小女儿,说一句:“没事了,宝贝。
”一个为情所困的女人所蕴含的复仇能量是爆表的,而一个想要保护自己孩子性命的女人的反抗能量却是逆天的。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跟谁玩聊斋。
还有啊,其实正如片子的名称一样:每个人都是孤儿。
被遗弃永远寻不得爱的伊斯特是,内心时刻想出轨的丈夫是,嗜酒且犯过错的妻子是,跟父母零交流的儿子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小女儿也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当孤独到了一定时刻,不是害人,就是害己。
或是共同毁灭。
冲着导演这个寓意,片子有点想头。
最后,啰嗦一下。
一定要学会跟人沟通,最起码让身边最亲近的人认为你是最可信的。
如果妻子第一次跟丈夫说:“嘿,我觉得那个孩子有问题,我害怕!
”丈夫立马想到,我的妻子不会平白无故说这些,她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然后迅速把孤儿送走或带到警察局。
妥妥。
我这个一向不看恐怖片但又想找点刺激的人终于还是把电脑搬到床上裹着被子看了。
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恐怖啦。
关于爸爸,很多人骂他蠢啊什么,其实我觉得这是男人的通病。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女人,在男人面前漂亮美丽温柔体贴晕晕,但私下却心思缜密老谋深算一肚子坏水。
可是女人能看的出女人,男人却永远看不清,假如你说那些“美女”有什么不对,男人还会以为是你小气你嫉妒。
唉另外爸爸在结尾时说的话和他的表现还是可以理解的,他其实还是很爱他老婆Kate,再说Esther一直在他面前表现的那么好,他老婆又有心理疾病,所以我觉得他固然可恨,但也值得理解。
罪不至死关于妈妈,我不想分析她的性格了,比如压抑自己不饮酒,比如噩梦吃安眠药等等等等,应该都是有社会银色个人因素的。
我想说的是女人的直觉和母爱。
其实Esther跟她是情敌关系,因为Esther的目的就是被领养勾引别个老公,所以与其说是Esther的反常让她怀疑不如说是女人的直觉,面对另一个“女人”威胁时的直觉。
还有一点就是母爱,虽然最后那场搏斗有点不现实,但不妨把它理解成母爱吧,我觉得这个演员把母亲的形象演的很到位,我看到过我老妈为我歇斯底里的样子,差不多就是那样。
唉再说MAX和Daniel吧,两个孩子长的都很可爱,尤其是MAX,把我萌死了。
但是他们两个本来有机会有合乎情理揭发Esther,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妈妈怀疑Esther了,并且有证据,况且从整个剧情上来看MAX的智商很高,应该早跟妈妈说的,并且直接带爸爸妈妈去拿证据,这样也不会发生后来D被摔下的惨剧了。
不过如果这样的话电影就无法继续了吧。
最后说女主角Esther,首先我承认她演技确实很好很好,但我确实不喜欢她。
首先我觉得她长的不好看,比起《夜访吸血鬼》里那女孩差远了。
但她长的实在太成熟太诡异了,而且我听说那女孩在现实里也蛮成熟,她还说自己觉得Esther这个角色并不可恨,因为她的出生造成了她的悲剧心理的扭曲云云。
我觉得纯属放屁,分泌紊乱就可以顺便杀人啊?
我家门口就有个侏儒,是个男的,3,4十岁了,跟9岁孩子一般高,也没结婚,他是不是也该去强奸妇女儿童???
就好像有人在爱情上被别人伤害了就认为自己有资格再去伤害别人?
有人出生残疾活着贫困就应该报复社会?
纯他妈扯淡!!!
好在最后我可爱的MAX没被杀啊阿门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问过好多小伙伴看过的最恐怖的恐怖片是啥?
70%的给出同一部电影《孤儿怨》!
当然我和我老公的答案也是,因为我俩晚上看完之后恐怖的都没睡好觉!
(好丢人!
) 然后我就被剧里那个主演小姑娘伊莎贝尔福尔曼迷住了。
首先,她长的真好看,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没长歪,还是那么好看。
其次,她演技真的太好了。
她当年不过是个12岁的小姑娘可是眼神里居然没有一丝那个年龄该有的童真,对比她的养母妹妹。
她是怎样克服本身年龄所限制去演一个30岁的杀人变态人格障碍的妇女呢?
尤其,还有她色诱养父的魅惑。
天啊!
伊莎贝尔真的只有12岁吗?
我真的没法想象导演当时是怎么给小姑娘讲戏的?
然后,伊莎贝尔并且能精准的把握住导演的想法精髓!
看完《孤儿怨》我觉得我看到了明日的奥斯卡影后_伊莎贝尔•福尔曼!
艹!!
这片太他妈的伪科学了。
{1}一个这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竟然能从精神病院逃出来??
精神病院是纸做的啊!
{2}母亲太不理智了,既然发现她有问题,就应该用更加理智的方法处理这件事,毕竟她表面上是小女孩的样子,弄不好连自己都会被因为家暴而被起诉。
如果她能理智一点早把她赶出去了。
{3}父亲不相信妻子,竟然相信一个刚来的不是自己亲生的孤儿。
还深信不疑!!!
{4}虽然说她已经33岁了,但是毕竟身体是9岁女孩的样子,最后还能跟女主贴身肉搏半天??
妈蛋,女主真他妈的柔弱啊!
虽然说她刚开始有枪,后来又有刀,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家保险柜钥匙丢了好几天,他们都没发觉么???
{5}她已经杀了一家人了,警察都是吃屎的啊,就没有指纹或者其他线索???
这也就算了,当初她逃出精神病院的时候,精神病院竟然也没报警?
没有公布照片通缉她么?
至少要警告市民啊!!
竟然还能让她潜伏进孤儿院进而区报复社会!!!
{6}最后请让我吐槽一下911的效率,又是典型的该死的人都死了,该办的事都办了,警察才出现的套路。
我只能说伊莎贝拉.弗尔曼演技超群,为这部片子挽回了点分数。
不然只能是很差!
全片看下来,我就是一边生气,一边吐槽。
完全停不下来啊!!!
这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包含着惊悚恐怖元素的文艺片。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魑魅魍魉来作怪的话,一个小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可以让人坐立不安、惊叫连连?
这就是剧情带给我们疑问的地方这部电影实属难得的好片,在今年众多惊悚片中,这应该位于一等片的行列,比起那些纯粹拿鬼魂吓唬人,挑战视觉刺激和心理承受的亚洲系恐怖片来说,这部电影i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丝寒意,更多的是内容的扩展度让人们思考很多问题,从而那种惊悚会持续很久。
至少我看完之后,晚上没有睡着,不是因为被吓着了,而是剧情带来的有心而生的本能的恐惧让人窒息!一部很精彩的心理惊悚片,在2009年恐怖片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今年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A: 亲爱的,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B: 可惜我并不了解我在你想象里的样子。
A: 你看上去那么完美,我本以为……B: 你猜一个人孤独久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A: 我怎么会知道!
我不孤独。
B: 是啊……你会知道的。
我时常能看到,我体内的esther,站在黑暗角落的昏黄灯光下,小小女孩天使般的身影,带着满身掩盖不住的疤痕,以及不为人所知的过往,一双漆黑却冷酷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与我对峙。
她是我灵魂分离出的孩子,天真贪婪,阴郁残暴。
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esther。
只是大部分的时候,她被掩盖的很好。
豆瓣上有一篇影评,说,“人人都是孤儿”。
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们出生,经历童年,那时孤单的含义很浅薄。
无非是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没有朋友一起戏耍。
慢慢长大,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第一个事实,便是我们生来孤独,并将孤独终老。
这种孤独和身边喧闹的世界无关,和爱情,家庭,一切物质可视的东西无关。
它是心灵上的。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不孤独,即便他拥有完满家庭,成功事业,和睦友朋。
在一切吵闹繁华的表象下面,总有一间漆黑的房屋,窗外阴雨不断,而那个被禁锢的小小孩子,一直一直在空荡冰冷的房间里,哭泣不止。
整部影片,我只能说——“你不像我想象中完美”。
除了女主角,小天才Isabelle Fuhrman,对esther完美且出神入化的诠释,时不时让我冒起一身无比爽快和震惊讶异的鸡皮疙瘩。
她超出年龄的成熟,灵动,忧郁,及阴暗的媒质,压倒了化妆、灯光、摄影、服道和音乐,成为影片不需任何渲染便能呼啸冷风的完美特效。
据我所知,少年老成的天才多半麻烦多多,过早的成熟、成才、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人们仰视目光、镁光灯、金钱利益带来的种种好处。
所以我们那些天真可爱的小小天才们,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作为演员,无论年纪如何,Isabelle了解esther最深沉蕴含的东西,脱离开残暴变态冷酷扭曲的种种,她只是抓住了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也许也是她最了解的要素——孤独。
Esther是个典型的,被命运不公正对待的人。
疾病只给她一具永不成长的躯体,而她永远只能被当成一个9岁的女童。
在这过分狭小禁锢的躯体里,esther的心灵只能逐渐扭曲和凋零。
被父母遗弃,在精神病院中遭受非人对待,于爱于温暖于归属于牵绊强烈的需求,她的渴望变成暴烈的欲望,欲望粉碎成冰冷的绝望,绝望又造就了血淋淋的毁灭。
这一系列的转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陌生的,我们都曾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在心中默默的经历过它们,而当一切过去风平浪静之后,成了伤口。
而这个伤口对于esther来说,永远不可能有机会愈合,所以她那本古旧圣经中一张张养父的照片,只能提醒她一次又一次妄图成为正常女人梦想的破灭。
对于影片中这个表面看来温馨美好的家庭来说,esther的出现并不如此冠冕堂皇。
所谓弥补一个母亲弥补对于胎死腹中孩子爱的渴望,而收养的另一个孩子来说,爱永远是奢侈的东西。
因为很显然,无论被收养的是esther或是别的什么人,她的命运只有一个——成为Jessica的替代品,成为填补一个母亲心底残缺的材料,成为一个岌岌可危家庭的粘着剂,成为每个人心目中完美的Jessica。
她只是一个玩偶,按照这个家庭每个成员心目中的样子被揉捏,被塑造,被支配,只是,她注定不是收养来被爱的。
对于我们自身孤独感的来源,若要深究,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我们自身。
是我们对于他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并与实际天差地别的不符之间产生的破裂效果的落差。
这种落差往往无法让我们认清现实,更多的时候,只能让我们逃避,产生对不完美世界的厌恶,以及对他人强烈的失望和不信任。
当我们遇到一个人,无论是同性或异性,朋友或恋人。
同事,家人。
尤其是深爱的人。
或者,仅仅是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
从第一眼开始,我们的完美塑造工程就在头脑里,由一种名叫想象的虚幻行为的产生,而拉开序幕。
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儿,一个夭折腹中的完美女孩。
一个名叫Jessica的女孩。
她应该是美丽的,也许一头浓密卷曲的黑发,一双楚楚可怜的大眼睛;她应该是高贵的,也许一件洋娃娃式的复古连衣裙,几根缎带;她应该是多才多艺的,精通绘画,弹一手高难度的柴可夫斯基;她应该是独特的,像大人一样成熟懂事,高贵优雅……这一切都可以是死去的Jessica所拥有的特质。
然而,我们最可爱迷人的小Jessica,她一定不会是攻于心计的,她不会伤害伙伴,焚烧房屋,勾引养父,最重要的一点,她绝对不会杀死她的家人。
事实上,谁又能保证Jessica不会是另一个叛逆的疯子。
所以当esther“恶毒”的将盛开在Jessica骨灰上的白色玫瑰全部剪下,并送给养母Kate时,Kate怒火中烧,歇斯底里。
在为esther的残忍阴暗震惊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白,Kate永远不可能在内心真正接受一个真实的esther,哪怕她是个正常的孩子,或许只是有些小小的古怪和叛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同样会掀起轩然大波。
因为从一开始,esther 就只是被定位成一个替代品和填补品。
而母亲,永远不可能把她像对待Jessica的玫瑰花般种植呵护起来。
就如同结束一段恋情,因为痛苦和空虚而找人填补,用暂时的欢愉掩盖往日的残缺一般。
这样不负责任且逃避的感情,多半没有什么好下场。
这个家庭如同一个失恋人的内心,在自身足够强大饱满和温暖的前提下,都不应该寻找任何替代。
她的出现,只能在你原本伤痕累累的创口上撒上一把盐巴。
收养一个孩子与对待一个爱人,同样需要对等付出和责任,如果只是想一味索取,将之待如一件修补器具,恐怕起义号角吹响的那天也不会很遥远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给予别人太多自身的伤痕和空洞,让别人有机可趁的来折磨自己。
比如影片中这个在完美表象下即将支离破碎的家庭。
他们都无法指责esther什么,如果变成一般的家庭伦理片而不是惊悚悬疑片,esther的出现所造成的效果估计也是大同小异。
我们总是太习惯把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原因和责任都推给别人,而忽视了整件事,这个家庭,我们自身存在的无数漏洞和问题。
有时候,当一个人可以成功的折磨到我们,也许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相同,他们了解我们心底一切的伤痛和需求。
正是因为太过相像,折磨起来才如此得心应手。
整部影片最成功之处,便是镜头光影音乐效果所营造的孤独感。
大雪纷飞的冬季,寂寥且冰冷。
一个家庭,夫妻互不信任,难以沟通。
儿子叛逆,女儿因为母亲的失职丧失了听力,婆媳火药味浓重。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气泡里,天天朝夕相处,却无法探知对方心底的痛楚和需要。
这种让我们异常熟悉的孤独感,从始至终,都在影片的各处弥漫。
所以esther才能像个神出鬼没的小恶魔,在彼此的漏洞间穿梭无阻,是这家中的每一个人,给了她时机和出路,给了她理由和动因,却惟独没有给她信任和关怀。
即便影片的表现手法有一些太过戏剧性和极端。
但是从中能看到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模式和规律。
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交际,恋爱,相处的影子。
初识,给彼此伪装的良好印象。
自我催眠,对方正如我们看到的,一切“非常完美”。
融入,彼此的一些小问题小矛盾开始浮上水面。
自我安慰,人无完人,TA完美的形象虽然稍打折扣,至少可以容忍。
目前的工作,是改变TA,并帮助TA重获完美。
深入,危机爆发。
残缺丑陋的人格终于暴露,原来TA只是个我们从来不曾熟识的陌生人。
TA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震惊,失望,愤怒。
我们容忍,却不再尝试沟通,封闭给予渠道。
彼此冷漠。
决裂,不良沟通导致双方都无法得到他们原本渴望的东西。
欲望爆发成愤怒的不满,最终引发毁灭性的抱怨。
互相指责辱骂,你死我活。
表达对彼此与这个世界的强烈绝望。
回归,一切平静。
让对方在自己生活里消失,大概是最明智也最保险的方法。
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完善,恐怕接下来又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针对很多影评指出的关于esther在墙上用荧光笔绘画的“春宫图”,从来引发大规模对于老处女欲求不满,性压抑导致的不良后果等此起彼伏的讨论。
我想说的是,性生活和谐有助身心健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esther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得不到满足的色情狂。
女人渴望的,永远只是被爱而已,无论是哪种形式上的。
這一年跟形老師一起在電影院養成了堅持看完演員表和片尾曲再撤的習慣,Orphan的片尾曲是《the glory of love》,剛聽到的時候疑惑這首吭哧吭哧的老爵士跟驚悚片有啥聯系?
如果你看了豆友提供的另一個版本的結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XIIsJPfA8w)就知道為啥了,因為邪惡小蘿莉在補妝時哼唱的就是這首歌。
好,哪位好心或手賤的同學,麻煩給下OST里的這首歌我?
這個電影最近在豆瓣上太火了,搞得號稱不看恐怖片的俺也忍不住心思活絡了一下,主動看了劇透發現不是那種視覺恐怖,于是上班開小差回家偷小閑一共分三次在網上把它看完了-。
-作為劇情系,我覺得叻,這個電影主要告訴我兩個事情,一是男人要相信女人對家庭危險的判斷,二是不要愛心泛濫!
這個女性主人吧,經過上千年的家庭生活,對危及家庭安全的信號應該是比男人敏銳滴,家庭里的男主只懂得去嗅自己女人有沒有被別的男性給灑了體液,或者去試圖給別的女性灑點體液,最家庭安全這種事情,是不夠敏感滴,所以我一看到類似老母雞護雛的壯烈場面就立刻心潮澎湃。
插播一個私人廣告:兒啊!
閨女啊!
媽一定爭取把你們生在他鄉,而絕對不是這個夢幻無痛(這個詞的來源請使用各種手段搜索“六里莊電臺”或者“東東槍”)的國度!
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咳咳,是看完最想說的,就是不要愛心泛濫收養什么小貓小狗小耗子的!
少跟我說什么你們是有組織有計謀的,電影里的愛心泛濫夫婦當初不也以為那個小蘿莉是有出處的官方正品麼?
可被捂熱的小蛇反咬一口的老修女到死也沒告訴我們為啥她要非法收養這個來路不明的東歐邪惡女。
到頭來還是自己下的崽才會真的對你好,就算他們曾經逆反,曾經被迷惑,可到頭來不還是頓悟自家老爸老媽才是真心待自己好麼?
將來我也要把這電影放給我家丫頭小子們看看,別整天就知道逆反心理說不聽道不理的,靠的叻,還收拾不了你個小丫丫的。
別跟我說啥人家流產了的心痛我永遠不懂,當初俺前遭夭折了的小哥哥,俺奶奶還很不舍得地偷偷地多放了好幾天每天都去看看才舍得扔掉。
在這個夢幻無痛的國度,還有什么能比照顧好眼前的、襠下的(啊不,是當下的,不好意思,輸入法搗亂-。
-)自家人兒更重要涅?
想把愛心泛濫給來路不明的貓狗,that's your story, your glory of love。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 实在是怒火难消!!
中途有好几次都差点把桌子给掀了,Tmd还能再脑残一点不?!
真搞不懂他们一家人是吃什么长大的哦。
不会说话的小女儿差点被怨女给搞死了都还不肯透露一个真相看到自己哥哥被搞死了都还是不说,我不明白她是脑子进水了还是咋地。
那个脑残daddy哦。
都已经进房间看到那些惊悚的话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淡定的走出房间,既没有马上去寻找自己的女儿也没有想到拿什么可以防身的东西,丫的活该你被捅死吧。
还有那个mother,好不容易自己捅破玻璃下去压倒了怨女,把手枪拿到手了我就不明白她怎么不当时就一枪把她给崩了呢??
哎。。。
您就活该被多吓一次。
我就不明白美国的911是干嘛的了,现在终于知道了,人是来收尸的。
是女人的心狠毒?还是精神病患者太恐怖?
哭花的妝容真狠
恐怖个鸡巴,越看越生气,一家子废物
有一种恐怖片看了让人生气
╮( ̄▽ ̄")╭
2009-11-10 看过。没有什么好说的。多么精彩的一苦情片、伦理片(不要当惊悚片、恐怖片看就好),那一家子真的很不容易。要知编剧如何狗血,自行观赏。至于小女孩儿的演技,有人大赞,有人说只是面相老而已。噗~~
伊莎贝拉弗尔曼在饥饿游戏里戏份太少了不皋性!
今年惊悚片无人能及此!
1 永远不要带陌生人回家 2 事实证明 男人和911一样没用 3 一家俩孩子一男一女完美搭配 小三总是多余 4 不要分居
挑错男人使错招儿,可惜了这天然loli身~
豆瓣2.0时代爆款
好可怕,很惊悚,永远不要小看儿童
MAX好萌
小女孩的演技很棒!值得称赞!可萝莉可凶猛!里面小妹妹的做法挺伤心的!还是很心疼里面的妈妈的,要相信女人的第六感啊!剧情和镜头的表现还可以!当父亲晚上看到那个女孩屋子里的那一幕还是挺不错的,有冲击感!
不要迷恋姐,姐会让你吐血。
creepy.
从此以后,领养小孩需做骨龄测试。
一个人过可以,但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一个猪一样的男人绑在一起!!!
真他妈的吓人
各种巧合虽有不同逻辑之处,也令人不耐烦其夫蒙昧、其子愚昧,但也更丰富地诠释了【孤儿】含义,令人寒心惊心;这位天山童姥万年萝莉真是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