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此剧的时候真是我人生中孤独到极致的一段时期。
春节过完回到上海,从新年的锣鼓声中回到了自己冷清的世界。
上海连续下了两个星期的雨,也将我的荷尔蒙将至了最低。
其实我一直喜欢阴雨的冬天,享受阴雨天慢悠悠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名正言顺的摆烂。
但最近时间快得让我害怕,我快34岁了,至今单身一人,生活在上海,外貌家境学历才能都不差但也不出彩。
以前从来没有年龄焦虑,我笃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总会有同龄人与我为伴,我早已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但在相亲市场的挫败感和快被社会淘汰的错觉让我心慌。
以前朋友很多,爱好兴趣很广泛,喜欢热闹,近些年一些朋友逐渐离开我的生活,工作生活两点一线,也逐渐失去了与人共处的能力。
我一直想跟一个同频的人去一个无人之境过完自己的一生,不需要太多言语和陪伴,能种菜养鸡自给自足最好不过了,没有野熊攻击,也不用躲避极端风雨,不奢求每天阳光灿烂,有四季变换冷暖交替就好。
这种愿望当然无法实现,更是让我好几年没有了亲密关系。
我不敢想象独居了十几年、同居时长从来没有超过一个月的我将来如何与人共处一室。
亲密关系好像是我的盲区。
Teddy主动放弃一切来到西伯利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曾想过不再离开 ;Aleksei被迫逃离至此东躲西藏,计划着三年后离开但死于一场风寒,风寒没躲过是因为要躲开来访的路人,避免被发现。
但分别时,Aleksei告诉Teddy能走到这儿已经很不错了,要继续走下去,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自由的活着。
自由,是Aleksei一直渴望的,而Aleksei在森林里的生活也是Teddy向往的。
我们常常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殊不知自己所拥有的,也是别人毕生渴求的。
西伯利亚的森林不适合人类生活,有人有食物有四季的地方才是。
我们试着逃离这样的世界去往无人的森林,但那里风雨交加,适合自杀,每个人都被禁锢在某种枷锁里,无法自拔。
话说回来,抛开这世间万物,你想如何活着?
刚开始看到这里的人问男主人公,你怎么会来这里,然后说出了所有人困惑-围城。
“我们都梦想去欧洲生活,你却想来这里”是呀,有人想出去,那就会有人想起来。
当看到Teddy在冰面打开车门伸出手的那一刻,我居然感到了一丝丝的孤独但却温暖,好像跟Teddy同频了,那种压抑的释放,那种自由的快乐,多么难得,但谁又能想到接下去的旅程是怎样的呢。
Teddy小心翼翼的感受着这从未有过的快乐,着从未有过的速度,此刻是那样的轻。
初到贝加尔湖的Teddy是绝对自由的,是快乐的,从未有过的全身心释放,但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孤独,不论是画面还是背景音乐,让人感到一种孤独的温暖但又有一种走向死亡的快乐。
初到小屋,Teddy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也许就是自由的代价吧。
在暴风雪中无力的呐喊,那一刻似乎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还有和猎人(暂时就先这么称呼吧,名字记不住了)一起在冰洞中,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天生的。
猎人被逼无奈回不到城市,只能躲在这里,Teddy想逃离城市,自愿来到这里寻找宁静和自由,一个想回回不去,一个却想永远待在这里。
看到Teddy说他的工作是媒介经理的时候,突然理解了他想要寻找自由,寻找宁静,寻找意义了。
可是大多数人不就是在这种没有意义的工作中生活着吗,如果人人都想要找到工作的意义,让工作不无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都非凡人。
普通的大多数就只为生活一日三餐,意义是人赋予的,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挣到钱,身体健康就是意义吧。
猎人仅仅因为自卑就将好友杀掉,因为自己过的不好就要仇富吗?
不过按照影片叙述,好像好友也爱卖弄,哈哈哈哈。
猎人内心其实是善的,他在暴雪中两次救了Teddy,,最后还将他送走,留下了那句“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
”这是他对Teddy的温暖,而Teddy也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两个方向相反的人在这里给了彼此的温暖。
最搞笑的还是两人的对话,突然让影片增加了些莫名的喜感。
哈哈哈哈是自由亦是孤独。
You are free”一个想离开,一个想进来。
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森林,一个天造地设的围城。
当Teddy拿着Aleksei写给他的纸条在城市中心焦急求药时,却发现纸条中地址是车站,信息是祝你自由。
朋友,我说抗生素能救我的命,是想你坚强地去对抗世俗生活,而不是逃离到不适合生存的荒野森林。
你心心念念想救我性命,我唯独希望你走出自己的沼泽地。
To Aleksei🍻
我们都是普通人,却同样好奇哲学,我们总是在思考自己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我们不断思索生活的意义,却忘了自己只是普通人,于是我们远离城市喧嚣,独自走进野外,去追寻自己内心的平静。
世界就是一个围城,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Aleksei告诉Teddy这里地方没有梦,现实是残酷的。
在Aleksei弥留之际,用善意的谎言骗他出去,在山上互喊名字那段很感人,一个怀着生的希望另一个带着死的念头。
那年看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时就极大震撼,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同类型的电影,今天终于又碰到了。
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公路片太吃我了,有一天我也要给自己拍这种类型的mv
在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碾到快崩溃前,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决定前往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住上半年,他几乎没有户外生活的知识,所以难免困难重重,但在冬季的贝尔加湖边,他得到了在城市得不到的东西——辽阔与宁静。
此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这本书改编的。
不过,考虑到单纯的日常恐使观众感到沉闷,导演和泰松商量,在电影中加入了一个同伴角色。
尽管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与小说在形式上不再相同,却满足了影像与文字在深度上的一致。
不明就里的媒体将他比作“现代梭罗”,但泰松其实更接近我们,而不是梭罗。
这个差距在于,梭罗是带着丰沛的精神世界与坚实的生存能力融入到自然中去的,而泰松是想要通过毗邻自然而居来唤醒自己的精神世界,换言之,构建与自我的深切联系。
所以我才说电影加入同伴的改编更能契合原著,因为这个同伴能够具象化深切关系的建立。
于是,当我们再去回望困扰泰松——抑或也是大多数人——的现代生活的烦恼,将发现,真正让生活变得单调无聊、让身心窒息的,是我们与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维系着浅浅的浮于表面的关系,失却深度思考,失却有意义的关系,失却好奇与追问的心气,甚至对自己的感受和思维也失去探寻的兴趣,当然会焦虑、会厌倦。
电影开篇的自语非常打动我:“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非要隐居,但一定依托于一颗丰饶的心。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衣领让我感到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
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
保持本质,但你不能保持本质,你发现它。
” I left because life was choking me like a tight shirt collar. I left because the world was deafening me and I was dazed for want of time. I craved a life of slowness, of simplicity, of wonder. To keep the essential. But you cannot keep the essential. You discover it.
地球是监狱,世人爱越狱。
逃离是对既有生活轨迹的反抗,亦是给自己生命中被挥霍的活力与爱的补偿。
赶上了逃离北上广巴的时代热潮,巴黎媒介经理Teddy从大厂裸辞,充分利用地理套利,巴黎赚钱黎巴嫩花,谁不这样谁傻瓜,就租下了欧洲冷冻版洱海贝加尔湖旁边一套冬凉夏暖的房子。
房东为了带着家人去大城市看病决定租转售,房子只要加多9万卢布(约1000欧元)就可以买下。
也就是说,只需要两个伍佰就能写出《挪威的森林》透心凉版《西伯利亚的森林》。
Teddy欣然接受。
临走前,房东说:“这里很适合自杀。
”后来Teddy遇到了藏匿森林12年的逃犯Aleksei,想逃离和被迫逃离,两种人生产生交集。
不过,这么些年,Aleksei独自生活都没事,遇上巴黎人Teddy后竟然因为感冒发烧死掉了,难怪法国人不喜欢巴黎人。
再后来,Teddy找人翻译Aleksei留下的纸条时,我哭了,是真的,我当时就在现场。
从桎梏中感受自由,在死亡面前你才真正活着。
水葬Aleksei之后,Teddy从西伯利亚森林的一场深度冬眠中苏醒过来。
北上广或者巴黎,你可以逃离生活的囚笼,但永远无法逃脱,生命的枷锁。
逃离是深陷生活泥潭的人给生命力取的别名,类似于周迅,鲁树人。
逃离不在距离,而在心境。
此地逍遥不了,别处也是妄想。
但,逃离或许有时候是答案,却无法一直解决你的困惑。
藏匿西伯利亚森林的逃犯,12年于他是一个人漫长一生的审判与煎熬,而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中不过弹指之间。
逃离巴黎的都市青年,以旅居为名寻找生命体验,围城罢了。
旅游和旅行都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出口,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旅游满足浅层的吃喝玩乐的感官需求,而旅行是更深层次的探索,身在外,向内求索:离开原本的生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找自由、谋成长、求疗愈。
当然两者无高低之分。
在昨日的茨威格的世界,巴黎只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并存,不知道什么是上等和下等。
我成长的年代,时间计量单位是80后、90后、00后。
如今,疫情把时间切割成令人不安惊恐的前中后,活在2019年的人与活在2023年的人已经有了代沟。
1919年,四年战争终于结束。
人们从僵化与顺服中归来,在变了样的、穷了的、被轰成碎片的世界里重新寻找曾经向往又恐惧的自由。
成长中不复清醒敏锐的感官和神经,磨平了年少的无边法力,包括创造力、生命力和活力,四时欲振乏力,四处无能为力。
年轻的凯鲁亚克在路上泼洒了还没喝的酒,把年少时璀璨的极乐夏梦,悄悄换成,买一套房子,和一辆凯迪拉克。
生命或是温水煮青蛙,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坐井观天,生活这口锅,你背着蹉跎,以热情燃烧的生命,煮着煮着就熟了。
在每个人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莎士比亚讲,这么恶劣的天气,没有一场暴风雨是不会放晴的。
莎士比亚又讲,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黑塞不再将飞驰的车轮推回,默认血液中安宁的死亡。
不再索求荒唐,亦是你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
三月,去了一次卢浮宫,又见到了阅人无数看见的手机更多的蒙娜丽莎,高高在上但给人有台阶下的胜利女神,因为断臂而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维纳斯。
哦,还匆匆路过了《自由引导人民》,六年滚滚东逝去,霎眼二十八,Viva La Vida。
“我渴望简单,缓慢,而又奇特的生活”巨巨巨合我胃口,曾经我思考有什么能伴我一生,答案是只有我自己,不论我是否组建家庭,我都将不得不面对人生路只我一人独行的孤独,上野所言那种“畅快的孤独”。
看到泰迪在小屋里露出满足的神情时我流泪了,很难说这不是感同身受的幸福泪水。
遇到熊,在夜晚的小木屋里瑟瑟发抖,又让我感受到自然法则,理所当然的无情和冷酷,世界似乎本该如此,作为其中一员,选择了在这,便全盘接受。
暴风雪中发出绝望的嘶吼,与自然界中任何一只濒死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原本我不是很喜欢主要情节变成两位一起,然后再引入直升机杀熊这个点,让我有一种小时候看鲁滨逊漂流记看到后面鲁滨逊殖民的感觉。
但是再往后看到泰迪进入阿列克西家里的对话,让我深刻了解了阿列克西这个角色塑造的意义,他其实并非自主地想远离人世,而是被逼无奈(虽然是自己上头杀人),他的被动用来衬托泰迪的主动远离,一种打从心底对人世的决裂。
另外,阿列克西也作为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对照组,一个关于泰迪未来的预言。
即:当面对生老病死时,泰迪是否对自己远离人世的理想感到后悔。
人生来自由的理想追求与人生老病死的现实状况的对比在阿列克西病时看来无比惨烈。
病痛能让眼神狠辣的阿列克西依依不舍连喊泰迪三次,让他像个垂垂老矣的人,又或是成了柔弱无比的孩童想要回到妈妈的怀抱。
对泰迪的拷问则是:当视为挚友的阿列克西急需救命抗生素,但居住地离医院太远,湖面又开始融化,在几经波折带着药往回赶的时候,泰迪是否痛恨这遥遥路途催人性命?
站在阿列克西门前,提灯走进屋内,泰迪是否怀着幽微的朋友已经去世的预感?
烛光里流下的眼泪又是由多少遗憾,悲伤又或是不甘组成?
人有情天却无情,生老病死不过人间常事,阿列克西之死与那头雄鹿之死并无区别,却给泰迪带来了极大悲怆。
或许西伯利亚森林对泰迪不薄,真的给了他一段真挚的感情和此生难忘的经历,这是在高度反自然的城市中难以遇到的。
将阿列克西沉湖,泰迪又回归了那种畅快的孤独,渺渺天地唯他一人,融化的浮冰上他独自漂流,只是比起之前刚来贝加尔湖时的畅快,此时电影基调变得怅然。
就像人的一生,独自来独自走,中间迎来送往许多人,终归从孤独到更深的孤独,眼神从天真到混浊,心态从欢快到忧郁,承受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带来的后果。
泰迪刮掉胡须,选择了离开。
窗外是永恒流动的贝加尔湖,永恒的孤独和永恒的死亡,在湖面上永恒上演。
影像之旅: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时候我觉得电影懂我。
六月的巴塞罗那,到处是从欧洲其它国家过来享受海滩和阳光的游客。
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想不到海滩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子,风吹在身上是否带有海水的咸味。
此时,我想,想去看冰。
某些时刻我在想,生命中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是可以让人重新找回“啊,我原来还在呼吸” 这类想法。
这类想法在现代的城市中永远产生不了,它需要一次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一次现代版的瓦尔登湖体验,一种涌动着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或者只是简单的,我想去看冰,然后获得继续生活的能力。
看到了这部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贝加尔湖长七百公里,宽八十公里,水深一千五百米,历经两千五百万年。
冬季,冰层厚度可达一百一十厘米。
但太阳可不管这些数据,它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着自己的爱意。
光束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流转的光斑:死尸的脸颊焕发了光彩。
马列维奇曾在这样的景象前写道:“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是理所当然。
”我们在电影中讨论,逃离城市与做一名隐士,在当下有何种可能?
为了获得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自由,我们又将愿意付出多少。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衫领,让我感到窒息。
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
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
我来体验未知的东西,寒冷、寂静、空旷和孤独。
一切都孤独得刚刚好。
我立誓要在小木屋里独自生活几个月。
寒冷、寂静和孤独的状态将来会比黄金更加贵重。
总有一天,那些在豪华酒店的大理石大堂里愁眉不展的沙特石油商、印度新贵和俄罗斯商人将明白这一点。
到那时,就应该前往更高纬度的地区,直到苔原地带。
逍遥栖居在荒野林间比在城市中日渐萎靡强得多。
幸福将位于北纬六十度以北。
一些被太阳冲昏头脑的狂乱先知离开家人,来到沙漠。
他们在荒僻的隐居岩穴中艰难度日,但上帝永远不会来访,因为与任何正常人一样,上帝也更青睐壮丽的拜占庭穹顶。
这些隐士希望躲避世纪的诱惑。
有些人混淆了对他们所在世纪的猜疑和对同类的蔑视,犯了骄傲的罪孽。
在品尝了孤独生活的珍贵果实之后,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返回俗世。
不返回俗世,则需要被社会谴责的勇气,说出 “我不参与了,你们继续。
”从柏林的森林回来,人会产生一种旅行创后症的眩晕感。
好像旅行才是我的生活,当下却不是。
然后,人会一遍遍回溯,希望再次获得那种体验感,在森林中模糊了时间。
人总是在森林中再次呼吸起来。
The End电影后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同名小说。
法国导演:萨菲·奈布 Safy Nebbou曾欣赏过他的影片《你觉得我是谁》。
电影作曲家:Ibrahim Maalouf,欣赏他作曲的电影《伊夫圣罗兰传》。
古代传说里常有长者病榻口述警句的事情。
即将往生之人对生者的告诫,多成为济世良方。
处于生死之间的人,即使无法勘破因果,也在回望一生之时有所体悟。
将死者对生者的告诫与提示,随着他渐趋微弱的呼吸,找到了新的寄托和希望。
像Benjamin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的一生获得了可言说的形式。
据说《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文学原著,但我还未看过。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远离文明世界是谋求探索自我的一次尝试。
隐居者认为,远离人群的“自然”是一味良药。
但受困于暴雪,受限于狩猎技能的时候,一个长期躲避法律制裁的逃犯提供了帮助。
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上仍无法脱离人际关系。
逃犯的经历让隐居者看到了他的将来:《荒野生存》的死亡结局,或是《大地》的解脱结局。
成为隐士,和成为任何人一样,都只要两件事:“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在这个意义上,为逃犯相处乃至帮他求医问药的经过,也成了隐士所需的一副良药。
他深切地理解了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自己。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鲁迅的小说《药》。
原本,将死者的精神世界才是良药,而当时愚民的眼睛却只盯着物化的心肝和血肉。
贝加尔湖的隐居是一次契机,让隐居者遇到他的良药,而纸书和电影,则是广传良药的福音。
三星全给景色。主人公说服自己是来寻找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却没有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然后被杀人者教育打猎知识和人生羁绊。故事一般,靠几句台词煽情,也是离谱。
这部片子只有对到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些事情之后,才会体悟到背后的那种深沉和震动。
平静不平淡的一年,犹如一辈子。追求不同自由的两个人在同一个交叉点相遇。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轻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一直勇敢,方可获得爱与自由。
“你已经走了一段路了,坚持走下去,别害怕,你是自由的。”
To Free
看似脱俗,实则矫情
第一,别说西伯利亚了,这身装备,这取暖设施,搁东北都得冻死。第二,人老哥逃难好好的,怎么看见男主就死了呢,这些年都没事?强行煽情
太美了 贝加尔湖的冰面 这部片子其实就像围城一样 有人想走进来有人想走出去 但我真的很爱画面和配乐 一开头 我真的和Teddy共情了 我好爱一个人在冰上奔跑 旋转跳舞 的那一幕大喊 整个森林都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那种极致的孤独和自由 真的令人向往 Teddy从城市的拱顶中来到森林 遇见了阿列克谢 这种情感太复杂了 在teedy离开的时候 两个人互相呼喊 我真的😭😭😭😭 两个从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的人 在泰加尔森林里相遇 成为朋友 其实是Soulmate “don’t be afraid you’re free”
法国人确实很浪漫
纯享版冰原求生
画面很美
跟《荒野生存》都是8.6分,但为何我感觉比荒野生存差了好多,出场人物太少,对心灵的描写太少,显得粗糙又干瘪,无法体会。
一直逃向远方有时也未必是找到生活答案的唯一方案。逃离,逃到哪里或许都无法完全安宁。但也难说短暂性隐于野不失为是探寻自我时一种颇具实验性的手段,或许在追随旷野的路上,误打误撞又重拾了直面生活的勇气。
贝加尔湖旅游广告,西伯利亚买房置业广告,零下50度野外交友指南。劲儿太大。站在冰湖上迎着日出吹小号,冰湖解冻隆起巨大冰块的声音,还有你自己,随着片尾曲一起盘旋。
4.8星。是城市中产和文艺青年喜欢看的电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在都市迷茫中毅然决然放下一切远离喧嚣,来到西伯利亚冰天雪地小木屋里寻找自我和自由的简单故事。本质上和西藏之旅、大理之旅或荒野生存没什么区别,但千里冰封的冰雪景实在太美太无杂质了,心灵怎能不受触动。
孤独尽头的重生
平铺直叙 低于预期
有西伯利亚广袤的冰面和森林,有蓄须的男人和他对自然自由的向往,有和孤独猎人的短暂友谊,穿着加拿大鹅在冰天雪地中呼喊...这真是吃定了中产受众;配乐出色;无法理解的点包括:两次落泪都不合理,男主在车站听到信件内容的时候落泪的节奏和情绪非常不到位,大鹅的羽绒服和商标太抢眼了,这个植入完全不匹配(虽然样子的确很好看...),男主在一个冬天之内快速学会了俄语并且和当地人交流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