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现在将越来越普遍的在谈到弱势群体时需要修饰使用词语的现象称为“政治修饰”( political correctness),它比立法走得更远,更刻意地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政治关怀,比如对黑人或者女性。
种族歧视只是幌子。
新英格兰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犹太裔的科曼.西尔尼因为课堂上的言语疏忽被指控为种族歧视分子,成为政治正确的非人道氛围下的可怜牺牲品,引来一连串的剧变,同僚的疏远、学校的解聘、亲人的去世……一夜之间从云端直坠地狱,为躲避更多的攻击,科曼被迫以身罹重症为借口,来到离群索居的好友内森.祖克曼的林间小屋开始了隐居生活。
一个女人闯进科曼的生活, 34岁的学校清洁工弗尼娅的出现对科曼来说是个安慰,这段恋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干预,以至最初的寻求安慰愈往后反而演变成了因为相互依靠而产生的类似乎爱的感情。
为什么说类似?
我始终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称得上爱的感情,不是因为不言不语的激情或是各怀心事的面对,而是科曼在面对弗尼娅火热的性感之躯时浮现于脑海中的青春羞涩的舞姿是属于初恋情人克里斯蒂曼的,是他“这辈子所见过最性感的舞蹈”,一切让人感动,令人陶醉,使人产生美好感觉的诗化般记忆早就定格在科曼的1948年。
他们不过是被抛到社会边缘的两个人,同样孤独和心事重重。
我们看到一贯优雅的妮可.基德曼蓬乱着头发,眼神涣散而颓废,叼烟的姿势科老练而粗俗,除了美丽性感,别无可取,科曼对弗尼娅的感情应该是建立在彼此都承载着沉重心理负担的基础之上,毕竟,弱势间的相处比面对优势人群要舒服得多,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不管最终那个秘密是否惊世骇俗,这都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念片,以《克来默夫妇》而问鼎奥斯卡的导演罗伯特.本顿安排的剥茧抽丝般缜密的结构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究竟有什么样的神秘过去?
弗尼娅太过开放的接受姿态渐渐抓住了我的好奇,因为有时这恰恰代表着最坚决的拒绝,她甚至不愿意进入到科曼正常的生活中去,而只是在最私密的空间通过身体交流。
她的隐痛集结在床下的两个盒子里,那是她唯一的财产,孩子的意外死亡让她无法摆脱自责,加上童年时代的阴影,成年后婚姻的不幸,极度自卑下灵和肉的异化,身体的放纵下其实隐藏的是不可触碰的脆弱心灵。
而科曼的秘密是什么?
作家祖可曼,这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小人,谜底在他的叙述中渐渐浮出水面,出于职业毛病,他对人性的探寻表现得兴趣盎然,尤其对科曼的身世充满好奇,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也让科曼觉出了朋友的背叛和精心设计的骗局,“我需要的是帮助,而不需要你们来审判,审判我和她……”事态变得无可挽回地糟糕下去,在充满欺骗、伤害和矛盾的漩涡中起伏,祖克曼最初也许并无恶意的探寻最终却演变成了对朋友的致命一刀。
好在真相大白之际,科曼和弗尼娅已经丧生于一场雪夜的车祸,也许对他们来说,死是解脱,比死更可怕的是真相,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身世之谜得以曝光,科曼其实是非裔美国人,因为肤色较浅得以伪称犹太人,他欺世盗名了五十年。
我们都可以理解,那是1948年,法律许可的种族歧视背景下,要在主流社会出人头地,科曼别无选择,或许更沉痛的原因是因肤色而夭折的美好初恋,对一个18岁的青年,有着拳击手的激情和冲动,除了这个还有什么样更大的打击?
母亲看得很明白,“你像雪一样白,可是思想却是奴隶”。
本以为摆脱了压抑,却一生陷入了困境,科曼背叛的不是家庭,不是种族,而是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道德感,普通人无法面对。
出人意料的谜底让这个故事具有了巨大的反讽意义,所谓种族歧视其实子虚乌有,只要他说出真相,一切也许不是问题。
问题不是深一点的肤色,而是人性深处的羞耻和怯懦。
种族差别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道德关系上的紧张依然如影随形,科曼保持缄默不是因为人们无法接受一位非裔的教授,而是他们对谎言的无法容忍,这就是他惟一无法说明的真相。
已经不是个人悲剧了,影片的背景是1998年,共产主义热开始降温而恐怖主义尚未盛行的间隙,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是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和被弹劾案。
世界变的越来越冷酷,甚至在好莱坞的影片里,都很难看到催人泪下的煽情段落了,只有最后,科曼的妹妹说,母亲垂危之际一直叫护士送她去车站,这是她和儿子的约定,五年后会在车站让她看看未曾谋面的孙子。
如同《七宗罪》,看完以后问问自己究竟犯了哪几戒。
人性污点是什么,让研究近代人类耻辱的专家来告诉我们吧,在这里,对弗尼娅来说是自卑,对科曼来说是羞耻和怯懦,而对于祖克曼,好奇心驱使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我们也是,何必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呢,除非他敞开胸扉。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刚刚看完 《人性污点》,心里有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男主角是皮肤白皙的黑种人,但是害怕年轻时的种族歧视再次重演,他将自己是黑种人的事实隐瞒在心里50年,腐烂!
剧中男主角母亲的一句话很经典:“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你是我的金孩子,但是现在的你,有白雪的外表,却和黑奴一样思考."男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他不愿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就因为肤色只能在餐车上工作后自杀··· 男主人公害怕自己心爱的女人再次离去,他背弃了母亲,妹妹,哥哥··· 或许看起来是不得已的,但是这就是他人性的弱点,懦弱懦弱的人会死无数次,但是男主人公的父亲只死了一次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必须带着一张面具活着,这个社会、学校、父母甚至自己绘出的面具,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把一些事藏在心里···最可悲的是男主人公原本可以轻松控诉成功的官司,就是因为自己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种族儿失败···看完 人性污点 ,希望大家 也希望自己能活的简单、真实,活的舒坦
“在冰上面钻出一个洞,冰层下面的湖水很黑,稍微有点光线,鱼就会游过来。
”这又是一部在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结尾的故事,但我们没有猜到过程。
这部影片用这种手法来拍摄,恰好和故事符合了。
我们也是在看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才构建起这个悲伤的故事,才能明白人性的污点一旦染上就永远无法洗掉。
一个黑人,因为受不了那个年代 的种族歧视,也因为自身皮肤很白,所以谎称自己是白人。
背叛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自己的种族,却因“种族歧视”被学校开除,最终难逃厄运。
就像冰层下面的鱼,长期在黑暗中度过,但他们也渴望光明,可是一旦它们游到那里,就会发现其实那只是钓鱼人的陷阱,光明其实也是死亡。
本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映射整个社会,只是用了一个听起来都很荒谬的事情。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的搭配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真是冲着老爷子去看的,看完之后去看影评,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性的污点?
”。
确实,这部电影完整看下来,还是有些晦涩,但值得咀嚼,我们也只能跟着故事的回忆试图理解这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黑人。
(因为我们不是汉尼拔,不能一眼洞穿另一个人的心灵和他的过去。
)(记得当时看完电影,自己有好多东西要写,但是被搁置了,于是现在就写不出来了。
看来凡事都不能拖啊!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
”看完了这部电影,你会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
由越狱帅小伙饰演的年轻的科尔曼,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英俊潇洒,长了一张白皙的脸,但是他却是一个黑人,在那个有色人种被歧视的时代,这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承认自己是黑人,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未来将是一片滩涂,然而正因为他的肤色,他可以选择隐瞒事实,可以在以后平步青云,可以不被歧视,于是,复杂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向宿命妥协,就像他母亲所说,他思考的像个奴隶!
多年之后,即使在自己被冤枉了,被指责歧视有色人种,他(老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仍然选择沉默,他深爱的夫人也因此不幸的去世了,即使在他的结识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后,他仍然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科尔曼为了获得自由,为了不被歧视,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但是从此,他却失去了自由,生活在敏感和欺骗当中。
也许一切都将被时间带走,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佛妮娅,由妮可饰演的另一个对别人隐藏自己的角色,他们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俩是那么的同病相怜,于是65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36岁的妮可·基德曼演绎了这样一种可是说是“隔世”的恋情,但是更确切的说是对自己内心的拯救。
最后在解开心结后,两人被害身亡!
影帝影后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十分吸引眼球,而原著《人性污点》更是颇具争议的佳作,影片揭示了人性的内心世界,人物角色也被两位最成功的影星演绎的异常饱满,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对人性无情的揭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个故事映射出了一种人生轨迹: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秘密里。
记得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的外教拿出一张照片对我们说,照片里的两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他说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邪恶的歧视!
关于种族问题的描述,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歧视都快成为一种习惯了,在每个号称平等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平等。
就像EVA中描述的人类补完计划的原因,人们孤独自闭,是不真实的,需要解放人们的灵魂。
可是抛开动画、电影、小说的浪漫思想,到底什么才能解开人们的心结?
偶然间看到一篇关于“人性的污点”的影评,“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犹太教授被告歧视了自己的学生)而言的。
” 这些都是就于世界的,民族上的大问题,大小是人来定义的,也是相对而言的。
从本来一件似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扩展到了种族歧视问题,是人夸大了人性,还是人性淹没了人的思想。
难道说,这些顽固的令人可气的歧视观念是人性之中的兽性,也属于人性,所以就得存在,因为它正常,所以不应受道德以外的舆论去怀疑,只能被迫接受?
也就说,只要一个自私的快要为所欲为的人,在一定的道德,一定的人性之中,那就不应该受到额外的谴责了?无论歧视者与被歧视者,过了思想高潮后的反歧视,也就是道德在人们的思想中变为不成文的规定后,人们就安然接受了各种观念,每次堂而皇之的重复着这个原则的同时,可想而知,写出来的尽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和无奈的反抗。
“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被人歧视的悲惨女性与安东尼的种族歧视,当在生活中碰撞后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呢?
影评中所说的“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
”同为被歧视者,为什么还要彼此伤害?
难道对于歧视者找不到一点自信的反抗?
恐惧所谓的正常人,就连安东尼生活在一起几十年的妻子都无法抗拒自己去坦白,当找到了作为同类人的妮可时,自己的痛苦无奈完全爆发在了这个同样遭人歧视的弱女子身上。
歧视者就懦弱到这种程度吗?
人性就这么无奈吗?
安东尼自身就存在着矛盾,自己对犹太人身份的隐瞒,当无心歧视到了自己的学生而遭谴责时,他没有放下担子承认自己的身份来摆脱这件事带来的后果,而是宁愿以自命清高的姿态下台,维持着掩饰自己身份的惯性中,继续生活。
可见,被歧视者对自己的过失并不悔悟,还伪装着自己去诋毁“自己”,怎么为真正的自己而活?
他们活的如此累,就是放不下自己的那点虚荣心,承受不了自己身份被别人发现后眼光的改变,习惯了的生活,惯性已经占据了整个思想,再大的代价都要承受,如同承受虚伪生活中的枷锁一般。
挣扎之中的痛苦与压力,伪装的代价与矛盾,始终充斥在安东尼的思想里,时时得不到解脱与自由,这时候与基德曼的邂逅可谓短暂的如释重负,歧视永远也不会结束,所以安东尼也不会得到永远的释放,注定只是短暂的。
少一点歧视,多一点宽容,被人歧视是痛苦的,做不到自我理智的调节会走极端的,同样作为歧视者,在道德上,歧视别人后果也挺复杂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适可而止。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
”得到永远解脱的方式就得是死?
是自己绝望致死,还是导演依照自己的思维逻辑,顺从事物必然规律而制造的必然死亡?
“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
”心灵的禁锢就得这么悲惨?
要么逃避,要么死亡?
释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渲染的更沉重些,必须要这么极端吗?
还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歧视的结果就得被接受,被消极化吗?
还是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对立面的强制定义?
谁能告诉我这种人性的歧视会消失吗?
看来,做到人性美,只能遥想到人猿进化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飞跃了。
人性永远是个迷。
小温的身高是185, 老迈的霍普金斯站在妮可旁边却矮了半个头,导演也忒搞笑了吧。
要讲的是种族问题和家庭暴力的问题,但导演却抓不住重点,那种沉重的感觉没出来,只是让影片慢悠悠的再加点雪景企图烘托出点气氛,但效果适得其反,像挥一顿乱拳却怎么都打不着重点, 我昏昏欲睡。
妮可的表演方式在这里怎么看怎么别扭,我知道她想演出那种风尘女子的感觉,但她本身就不是这类型的,只知道一根接一根的抽烟努力挤出一点颓废感,却很做作。
你叫茱莉或者贝鲁奇来演这效果可能就出来了,但基德曼演起来就是做作亮点就是黑人那一家子演得不错,还有那个暴力丈夫。
飞机上看完的电影。
看完的那一瞬间,五味杂陈,最想说的就是,不要妄图逃避任何事情,因为最终,所逃避的都会以另一种形式降临到自己身上,甚至代价更为巨大。
教授一辈子都在逃离自己是有色人种这件事,可是,在本可以光荣退休的年龄,却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就被曾经在改革中得罪过的同僚们冠以歧视有色人种的罪名。
而此时,只要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切自然就迎刃而解,可是,他终究没有,他的妻子也间接的因为这件事引发心脏病去世。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遗憾,所以,在遇到一个身份地位与其都及其不符的女人是,他才会不顾及周遭人的看法,尽全力的去爱,即使最终双双葬于事故之中。
或许,他的结局,他母亲早就有了定论,你只是肤色白皙,内心却似奴隶一般
种族歧视,忘年恋似乎是the human stain,但真正的污点是什么?
是深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从一开始就没有正视自己,必然会导致之后的坍塌,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方面。
让他们在一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现相似的自己后顾影自怜吧。
前夫是凡人看起来最有精神问题的一个,但结尾时他说的话却似乎点破了一些道理。
只是一些细言碎语,毕竟是在飞机上看的 走马观花罢了。
一个人一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这是仓央嘉措的一首小诗,走不动是行李太重,行李太重是回忆太浓,谎言说多了,自己也便相信了。
当谎言作为科尔曼的人生地基而存在的时候,注定他需要舍弃的,需要掩饰的会越来越多。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掩饰.科尔曼出生在一个非裔有色人种家庭,彬彬有礼的父亲在大萧条中失去了自己的眼科诊所,只能在火车上当服务员,每天承受着难以启齿的羞辱,最终死在工作中。
科尔曼聪明出众,才华横溢,野心勃勃。
拳击教练善意地提醒科尔曼不要道出自己是黑色人种的事实,科尔曼对此感到困惑。
初恋女友与他一见倾心,在不知道他种族的情况下,陷入了与科尔曼的热恋,他们热吻做爱,声声“我爱你”的倾心表白下,我相信这一切是美好而真实的。
当这位有着挪威与冰岛血统的女友,见到科尔曼的黑人妈妈之后,一切都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了。
她说,我爱你,可我不能,从此踪影全无。
扮演青年科尔曼的演员米勒是位同性恋者,他英俊迷人,跟科尔曼有着相同的人生背景的他,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也是十分到位。
女友手在科尔曼手中挣脱的一瞬间,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难过与坚毅,是的,他做出了选择,面对事实的一种妥协,他希望摆脱黑人给他带来的限制和屈辱,以及他即将开始的人生。
他不愿意就此生活在不确定和偏见中,他说,我是要对人种自豪还是做我自己?
我不想有任何阻碍它。
利用自己皮肤偏白的条件,科尔曼开始了他人生的大骗局,他在参军时把自己变成了犹太人,为了与白人爱丽丝结婚,他向爱丽丝谎称,父母双亡,没有哥哥,没有妹妹,他向母亲摊牌,要和母亲脱离关系。
“你能对一个无条件爱你,使你幸福快乐的母亲下此毒手,你不能将这痛苦强加于她,然而还以为能够回到从前。
”然而,科尔曼还是把这把刀,捅向了母亲的心窝。
母亲说他,白的像雪,但是却像黑奴似的思维。
母亲说:“好吧,我知道,我永远见不到我的儿媳,永远不会见到我的孙子,你会告诉我,哪一天,你会带着孩子们从那里经过,我几点几分在火车站等着,偷偷看她们一眼,而且,你也知道,我会去那里等着。
”就这样,科尔曼义无反顾的洗白了自己的人生底牌。
母亲也在宿命的一生中,继续了她的等待和想念,直到死去。
图片科尔曼在雅典娜学院当院长,兼任古典文学教授,接受了纽约大学和牛津的教育,曾在英国任教,回到美国成为全国第一批在高等院校执教的,古典文学的犹太裔教授。
影片一开始即介绍了科尔曼显赫的地位,灿烂的学业背景及丰富的职业生涯。
SPOOKS,因为这个“鬼”字,科尔曼所有的同事,上司,哪怕是那些年自己亲自招聘扶持起来的黑人教授,都拒绝给予他哪怕一点点道义上的支持。
眨眼之间,他成为了孤家寡人,这个“鬼”字,磨砺两可的意思,使科尔曼丢了工作,失去妻子,失去了他一辈子为之奋斗捍卫的东西。
为什么?
图片上课时,科尔曼因为连续几次点名都是有两个学生缺席,开学五星期都没有见过这两个学生的面,科尔曼略带调侃和质问地说,她们是鬼魂吗?
不幸的是,SPOOK一词具有两种意思,其中一种便是对黑人的蔑称,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虽然科尔曼从来没有见过她们,根本不知道她们是黑是白,虽然只是一句无心之说,但是她们正式向学校提出了抗议,学校也知道教授的本意与学生的种族无关,但还是认真地开始了正式的调查,这背后,是为什么?
是对科尔曼当时学校改革时对某些人利益剥夺的报复?
是面对危机时的明哲保身?
结果是以科尔曼的退休变成了离职以及妻子的猝死,给这一闹剧画上了句号。
然而,科尔曼明白可以用自己黑人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为何,他宁愿让自己失去一切也不愿去面对这一人生事实,连陪伴其一生的妻子,也是到死对这个事实也是不得而知的。
他,似乎在这漫长的人生中也认同了自己白人的身份。
科尔曼身败名裂,内心的冲突,郁闷和罪恶感交融混杂,无处排泄。
图片两年之后,他遇上了佛尼俹,一个34岁的清洁工。
妮可.基德曼的出场称之为惊艳,她使佛尼俹这个角色立体,饱满。
这一年,科尔曼71岁,饰演老年科尔曼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是我最喜爱的巨星之一,两位奥斯卡影帝影后的表演使影片无懈可击。
佛尼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童年时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她再婚,十四岁时,继父企图强奸她,她告诉了母亲,却遭到了母亲的责骂,于是,她逃出家门,四处流浪。
后来,她嫁给了一位越战老兵做妻子,养儿育女,安居乐业,偏偏命运多舛,他们开的牛场生意不好,最终破产。
丈夫患有精神疾病,对她频频家暴。
他们离婚后,佛尼俹在和男友幽会时,房子着火,两个孩子双双丧生。
图片她的丈夫赖斯是个越战老兵,两次前往越南作战,经历战争使得赖斯的心里伤痕累累,回国后的不适应,创伤的难于愈合使得赖斯陷入精神的崩溃,家庭的破碎,孩子的死亡,更把他推向了疯狂和绝望,他对佛尼俹堵截骚扰,责备埋怨,愤恨地指责她杀死了他的孩子。
佛尼俹疲惫不堪,支离破碎,她带着唯一的行李——两个孩子的骨灰,走向了科尔曼。
面对科尔曼,她剥开自己血肉模糊的伤疤,满不在乎地描述一路走来的苦难,两个孩子失去了,她拿起电话,打给二十年未曾联系的母亲,她说:妈妈,我是佛尼俹,我的孩子死去了。
母亲说:我不认识这个人。
这一刻,佛尼俹是破碎的,她不被看见,她在母亲眼中是不存在的,这个妈妈,她是如何做到的?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得她可以如此冷淡,漠然?
她是怎样被对待的?
我不得知。
图片当科尔曼手终于放到了佛尼俹的肩上,当佛尼俹在他怀里哭泣的时候,妮可漂亮扭曲的脸上,第一次得到了释然。
这两个外表迥异,红颜白发的两个人,在一次次性爱中,穿过各自支离破碎的人生,拥抱在一起。
他说:他不是我的初恋,也不是我的最爱,但她是我一生最后的一次爱。
科尔曼在佛尼俹痛苦磨难的人生背后,看到了那个背负着谎言压抑的自己。
她和她,跨越年龄,跨越生理极限,试图在性爱中找到填补却无法躲避悲剧的下场,最后在一场蓄意的车祸中双双丧生。
图片影片没有对某个人的人性多加评判和指责,对每个人的人性污点也是浅谈辄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也有需要被人原谅的地方。
人性的污点和软弱面,自然也有它的社会性和时代背景。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而对于痛苦的过去人能躲多久,最长的期限也只是一生。
一个孤独的人,很难说会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可能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和谎言。
两星。冲妮可基德曼看的,挺无聊的讲种族的片子:白皮黑血的非裔人霍普金斯表面上是风度翩翩的大教授,实际上为自己的非裔身份自卑纠结。这一切起源于少年时被初恋女友嫌弃黑人血统而被甩(虽然他看起来像个帅气的白人但后代却可能是个小黑鬼)。从此霍普金斯撇开黑人亲属走上伪装白人的别样人生。泡妞手法不减当年的霍普金斯又搞到了年轻的妮可,妮可这个角色则是偏爱老年的怪诞设置,这一怪癖可能源于童年被继父侵犯......这一段不伦恋是唯一能看下去的点了。霍普金斯老妈的一句“你的皮肤雪白,思想却像奴隶”扣了题,其实作为一个非裔却长成一个白皮帅哥已经挺幸运了不是么,你让其他丑陋的黑人同胞们怎么活啊..
糟糕透了!
人都有缺点,有些人懦弱的躲避,有些人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的歧视,习惯了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可否定自己的种族,只能承受自己内心肮脏的折磨。一部讽刺的电影,貌似教授说的一个单词是引起飓风的蝴蝶,其实真正的蝴蝶是他的思想,迟早会引起飓风!
人性丑陋,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这个社会就是是肮脏的!
虽不喜欢NicoleKidman,但想说这部其实演得不错,只是电影改编没到位!远没展现好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度!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读了几篇关于电影的论文后有很大改观。任何要求净化别人的人,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强迫他人形式上的净化都是为了掩盖自己身上存在的污秽。人性本来就是肮脏的,所以才会有社会的制约。
故事不行,妮可的演技更是令我尴尬。星星全给霍普金斯。
靠,腾讯的版本整整少了6分钟(找到了完整版,6分钟删了三场床戏……)
外国朋友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令人费解
看了就像没看一样
嗯……没感觉。
越狱开始火的那年看的。只为看米勒床戏。哦耶。
藏着秘密的孤独谎言者,需要的是理解和伴侣。背负秘密过一辈子,是件多么累的事
起承转合是典型好莱坞类型片的套路,从结果倒叙,由一次阴差阳错的误会揭开陈年往事,由一场蓄意伪装成意外的谋杀画上终点。片头对话中的克林顿“拉链门”的议论在交代时代背景的同时,引出了“谎言”造成难以预料的涟漪的主题,而困扰科尔曼一生的也是他隐瞒了自己身为黑人的秘密,“你的肤色白如雪,但你的心却困如奴”,母亲失望的断言一语成谶,一个伪装成犹太白人的黑人,却因为自己在课堂上一个自以为幽默的揶揄引火烧身而被误认为是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无论原著小说里如何铺陈是因为他的教育改革埋下的嫉恨的引子,这都是巨大的讽刺。电影的篇幅难以复现小说中的种种草蛇灰线,选角也有很大问题,霍普金斯演技没问题,但是他的年纪和身形并不适合这个电影,米帅的年轻科尔曼是神来之笔,因为他真的是黑人。
话题电影,平淡。
看不下去……
补标。
由于一个含义存疑的单词Spooky而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丢掉了大学任教的工作,但皮肤近白的他却不能或更准确地说是不肯以自己的黑人身份去抗辩,因为这正是他穷其一生不惜代价也要隐瞒的天大秘密!……史上最难归为天理昭昭的诗意正义。选角霍普金斯与基德曼受到诟病,加之俩人在戏中也确实不来电。
We are who we are.一切不幸事件的起因引起人们的思考,the human stain,人性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