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灾难片作品,也是很多人的灾难片启蒙电影。
我第一次看《后天》的时候是在初中的观影课上。
每次只能看四十五分钟,看了好几次才把一部电影看完了,但《后天》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不亚于在我心里掀起一场八级地震。
影片讲的主要是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地球再次陷入了冰河世纪那样的灾难。
影片的叙述主要从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与美国当局迂回周旋,想要让世界明白气候灾难即将来临。
另一条线是杰克的儿子山姆,他被困于曼哈顿的图书馆里。
一条线展现的是美国政府高层对于灾难的忽视,一条线展现的是普通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挣扎。
被困图书馆的一行人,只能靠着烧书来取暖。
很窘迫,很无奈,在人的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的时候,尽管里面的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极为珍贵的藏书,都需要被揉成团塞进衣服里创造保温层,都需要被燃烧来取暖,都需要为生命让路。
电影里有一幕很有意思,美国人正因为灾难气候不断跨越边境逃生墨西哥,但电视上报道的却是墨西哥人不断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明明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政客们却依然想维持社会的稳定,极具讽刺意味。
而所有灾难片都是这样,人命如草芥般一波接一波被收割。
灾难面前,人都像是大海里划水的一只蚂蚁,翻涌的几个泡沫就足以致命。
云雨冰雹直击大地,通往天际的龙卷风席卷城市,滔天的海水漫过自由女神像。
大自然的怒火和咆哮宛如神明的诅咒,诅咒不听告诫的人类,以生命为代价赎罪。
事实上,不管自然灾害怎么发生,气候怎么变化地球都在那里。
地球刚诞生之初,地表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
39亿年前,地表积存大量的水,慢慢组成海洋,地表温度降低,冷却到了70摄氏度。
7.5亿年前, 地球上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短短数千年,地球温度骤降,跌至零下50摄氏度。
在6.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3000多米高的冰川覆盖。
6.35亿年前, 火山从冰层冲出,地球温度开始升高,冰层开始融化。
6500万年前, 小行星撞地球,地表温度升至275摄氏度。
4万年前,欧洲进入冰河世纪,2500米高的冰墙以每天30mm速度在整个北半球蔓延。
一万四千年前,冰河世纪结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成今天这样。
不管气候怎么变,自然怎么变,地球是不会毁灭的,被毁灭的也只有人类。
而人类所要做的只是保护最适宜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仅此而已。
昨天的我们指望今天,今天的我们把希望留给明天,明天的我们看见冰封的自由女神像竟然在向我们挥手,到了后天,地球上就万籁俱寂,人踪悉灭了。
《后天》是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所饰演的杰克·霍尔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
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切都已经太晚: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
名场面 还有就是由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饰演的男主角山姆·霍尔和劳拉以及幸存下来的人们,困在在曼哈顿的图书馆里,靠烧书生火来维持体温。
山姆及同伴 对于极端天气,人类在灾难的影响下寻找生存的希望,不过环境破坏都是在人为的情况下所发生,在灾难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提升,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对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也得遏止,往节能减排方向转变,与自然友好相处,同时这也是《后天》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ice shelf 冰架 get the hang of something 掌握…的要领;了解…的用法;找到了诀窍 a wake of vultures一群 calculus 微积分rub people the wrong way. 惹毛别人 aggravate 激怒 straighten out 清理;澄清 sunspot 太阳黑子 remote几率很小 worked up 异常兴奋;十分生气 conquistador征服者 swell 增加增大 affiliate分支机构 lighten up放松 servitude 奴役 stop up塞住;熬夜 let up减轻缓解 airlift 空投空运 flameout 突然熄灭 seaboard 沿海地区 in a matter of days 数日之内 snarl-up 交通阻塞;stick figure简笔人物画;madhouse 混乱吵闹的地方,疯人院;doctorate 博士学位;gear (某种活动的)设备,用具,衣服 ; ride out 安然度过;triage 患者伤情分类;climatologist 气候学家;wait out 等待(令人不快的事情)结束;in the light of 考虑到,鉴于;in the wake of 紧随而至;unfold 展开,摊开;打开;lounge(旅馆、俱乐部等的)休息室;a rush of relief;galleria 发音 (购物中心等的)大型拱廊;corporal (陆军、海军陆战队或英国空军的)下士 ;motorcade(有要人车辆的)车队,汽车行列 noun hy·po·ther·mi·a体温过低 septicemia 发音 【医】败血病 septic 感染有害病菌的;脓毒性的;腐败性的 vortex 低涡;涡旋 低涡;涡旋 mess hall 发音 (军队、工厂的)餐厅 dissipate (使)消散,消失;驱散 landmass 发音 大陆 humility谦逊谦虚; instructive 富有教益的;增长知识的 without consequence 无结果 consulate 领事馆;testament 证据;证明 adversity 困境;逆境时间6个小时,看了2遍,第一遍看剧情2小时,第二遍学英语4小时,学到大概50个左右单词或短语(复习到以前看过的知识点若干,没法统计)。
效率很低。
通过电影学英语,不如通过报纸学习。
但是电影是视频,趣味性好。
各有利弊吧。
影片不同于纪录片的最大看点在于运用镜头述说故事,不能不佩服好莱坞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即使是一部呈现灾难的影片,也让作品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以情节、事件寓教于乐。
影片的叙事方式仍然是好莱坞经典的线型叙事,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合情合理、丝丝入扣。
影片开始,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杰克博士在一次国际科学论坛上曾警告到场的政府官员以及美国副总统采取预防行动,在演讲中他解释灾难会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将使得水温、洋流和海水成分急速转变,从而引发全球气候的剧变,地球将再次进入冰川时代。
美国副总统是以发展经济和工业为第一目标的,在会上他质问杰克“灾难会在什么时候来到”,杰克无法给出具体的结论,只能回答“也许是半年,也许到了后天就会发生”。
但是美国副总统不但对杰克的研究结果大加驳斥,并且对他的建议不予以任何考虑。
就在这次集会刚刚结束后,有一位与杰克•霍尔博士相识的海洋科学家和他做了一次长谈,两人都认为海洋洋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那位老科学家急速赶回他设在高纬度地区的海洋监控站,就在他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异象就已经产生。
数个洋面监视器同时报警,并且很快全球的监视器都传来了报警。
海洋科学家与杰克通话,告诉他海洋的反应,最后向杰克提议,要预测现在的气候发展状况,只能使用杰克自己的分析系统,杰克很惊讶说他的系统是分析史前气候的,老科学家说,这就是现在唯一可用的系统。
杰克十分悲伤的和老科学家告别,研究所缺油断电,前往救援的直升飞机被“急冻”,老科学家和他的两个助手喝着他珍藏多年的最后一瓶威士忌,安详地等待死亡。
气候灾难在人们还没时间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征兆,大量的恶劣天气产生,政府只能以通常方式安抚群众。
杰克急于向政府汇报此事,但是遭到副总统的再次无理反对。
最终,杰克的上司私下里同意杰克使用主机资源进行分析,但是只给他48小时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他的责任很大,一方面是事情已经十分紧急了。
在48小时内,杰克与他的助手们用尽全力统计分析,终于得出了结论。
求见到白宫之后,杰克非常直接地急告总统现在只能宣布北纬4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撤离,总统非常震惊,一方面责备只顾经济而藐视环境的副总统,一边恳求杰克想想办法救救另一半民众。
杰克说,该线以北的民众只能尽量保暖,等待救援,别的再没有办法了,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允许40度以北的民众撤离。
有人怒斥杰克这是不负责任的建议,而杰克的上司告诉他们,杰克的儿子在纽约曼哈顿,那是北纬40度以北的地方,按照杰克的计划,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儿子的生存希望。
最后总统决定立刻按照杰克的建议展开撤离计划,并且他保证自己是白宫最后一个撤离的人。
杰克•霍尔博士的儿子山姆(杰克•吉伦荷饰)正在纽约与自己心仪的女孩参加一个全国高中知识竞赛,从他们去的飞机上开始直到知识竞赛结束,气候一直在以很明显的速度变得恶劣起来。
他们在博物馆看到史前冰川时期被“急冻”的大型动物,竞赛后纽约就开始下暴雨。
他们和在纽约认识的新朋友一起回到家里,却有一种纽约已经不安全的直觉,在驱车前往费城接他们新朋友弟弟的路上,在纽约图书馆门前的路上堵车,随后海啸吞没了曼哈顿,连轮船都被冲到市内街道上。
他们躲在图书馆里。
所有通信讯号全部中断了,山姆冒险在正在被水淹没的一楼用有线电话与杰克通话,杰克告诉他躲在屋里,点燃一切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等待救援。
随后下起了大雪,海啸和暴雨造成的积水已经被冰冻了,他们努力地阻止那些准备冒险步行逃出去的人们,可是愿意听从他们的话留下来的人却微乎其微。
而那些步行踏雪逃了出去的人最终也都被冻死在外面。
杰克和他们的助手们是进行过极地作业的,他决定冒险前往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救援行动。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先是驱车然后步行,一名同伴英勇牺牲之后,杰克终于带着最后的一个重伤助手进入了曼哈顿城区。
而在同一时段,华盛顿也被雷暴和龙卷风袭击,场面十分宏大,基本上整个城市都覆灭了。
总统坚守着他的诺言,在他们最后一批离开的人登机后,飞机很快就在恶劣的天气下失事。
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除热带亚热带以外的所有地球表面,新的冰川时代开始了。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一些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越境逃往墨西哥。
美国政府免除了墨西哥的全部债务,美国人终于进入那里的难民营。
影片末尾处已经继任总统的原副总统在大使馆改造的临时国务院中,向人民道歉,承认他奉行的政策是错误的,并且表示从今以后政府会彻底悔改。
我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片子的。
不是因为情节、制作、画面怎样,单单是因为它本身宣扬的主题。
05年的自然灾害突然变得多起来,总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这部片子。
去看一看,哪怕看过之后能对你有一个短期的影响,那也是好的。
保护我们的地球,一点一滴做起。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的美国低成本特效电影并不是什么大烂片,而是B级片。
与其说这是一个分级,不如说它是一个类型。。。。。。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鲨卷风》,刮起鲨鱼风,下起鲨鱼雨,总统朝天扫射与鲨鱼殊死搏斗。。。。。。
我甚至觉得英国的《后天》都该被归入B级片,难道只有我一人这么想吗?。。。。。。。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高中时候老师推荐的电影,知道它很经典,它的海报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但因为很不喜欢科幻片和灾难片这种类型,所以一直没看。
但看过《后天》以后只有用一个词能描绘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惊”。
我以为是那种很枯燥的纯灾难场景的叠加,但它是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城市的毁灭和一个个小人物的亲身经历的交叠中展示的,我很喜欢这种简单易懂的呈现形式,不喜欢看那种假大空的东西,这也是之前中国的《流浪地球》系列真的完全吸引不到我的原因。
我记得《流浪地球》放映的时候都在宣传它的特效,它的大制作,可是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根本就是完全性碾压,小巫见大巫。
我真的不敢想它是20年前的电影(2004年),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里仍然是能让人笑掉大牙的五毛钱特效,看《后天》的时候我就觉得里面的一个闪电,一个冰雹的场景中国都拍不出来。
可能中国在把握人物细腻的感情等的剧情片上还可以,但像《后天》这种的大规模电影完全不行。
而且我好喜欢《后天》里“末日焚书”那段,有种特别的感觉。
我还发现一个小点:美国人的表达和中国有时候很相似。
里面有段对话是这样的:-“他早就过了画简笔画的年纪了”-“天呐,内维尔已经六岁了”-“小孩的生长速度惊人”,感觉和中国人会借此物说他物一样,是想说没想到灾难来的这么快吧。
不是我崇洋媚外,我是真的觉得中国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都拍不出这样真实这样好的电影。
就像我妹妹说的一样,知道美国发达,但无论多少次,看到它的科技,它的电影,它的方方面面,都还是会很震惊。
看完我才知道我不是不喜欢灾难片,我只是没有看过像《后天》这样真正好的灾难片。
PS:果然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啊😅不然遇到大灾难都想不出办法,也挺不过去。
😂
与其说,这是一部好莱坞高科技创造出来的科幻灾难大片,我更喜欢说它是一部在环境灾难背景之下的情感片。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很多灾难片中从开始一群人到最后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后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Jack Hall还是他儿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们都不是英雄,他们都没有拯救世界,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动人。
毕竟我们谁能真正感受到全世界被拯救的成就感呢?
但灾难中人们的坚强、朋友爱人受伤时的挺身而出、儿子遇险时不顾一切的北上救援,看到这些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
2004年上映的《后天》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灾难片,是灾难片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21世纪前十年里灾难片中的NO.1。
《后天》中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向预言,包括温室效应竟然导致北半球进入冰期,发生灾难时美国人竟然往墨西哥反向移民等。
这些预言有的现在看来已成为现实,而有的则正为我们敲响着警钟。
一、艾默里奇的灾难片罗兰·艾默里奇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以擅长拍摄科幻灾难片而著名。
从1996年到2009年,艾默里奇导演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史前一万年》、《2012》等众多知名的灾难大片。
不过,在《2012》之后,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口碑都有所下滑,直到去年上映的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才重新获得了豆瓣7.5分以上的评分。
雪夜之前也写过关于《决战中途岛》的影评,只是觉得该片并没有把中途岛海战中美日双方的博弈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地球的自我调节
《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两极冰川大量融化,阻断了温盐环流,使得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引发全球气候异常……最终,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冰期。
影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描述的灾难并非虚构,温盐环流中断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2800年前,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而且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新仙女木事件就是由于地球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造成了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融化,大量冰冷的淡水注入海洋,阻止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造成高纬度地区气温率先下降,使得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逐渐扩张。
在冰盖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冰雪大量反射太阳光造成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地球进一步降温。
《后天》将地球气候可能要数百年时间发生的变化,集中在了数日之内,使得电影异常震撼,让人们重视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
三、震撼的灾难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后天》中所呈现的温室效应引发的自然灾害。
砖头大的冰雹:
巨型龙卷风:
数十米的海啸:
极端的低温:
发达的美国向毒枭横行的墨西哥逃难(幸好那时候还没有川普造的墙):
也许,我们能够确定明天地球上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但谁又能保证并不遥远的后天也同样安全呢?
毕竟,灾难离我们从来不远,全人类目前还正在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威胁;而且,人类活动已经加速了全球环境变化,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后天》中的灾难变为现实。
除了《泰坦尼克号》,评分最高的美国灾难片,被奉为经典。
但我觉得就是画面出彩,剧情一般,豆瓣评分8.3,友邻7.7,我个人觉得3⭐半的样子,而且随着现在电影视觉效果越好,这片子可看性越低。
04那个时候,这个画面确实强,说实话,即便在现在中国电影,都很少见过这个场面,这种洪水吞没城市,冰封世界。
我能想到的只有《流量地球》,评价一部电影从结合他的背景环境,就像小破球你可以说不好,但对于中国电影就是巨大的进步。
中国类型片发展太受限制了,科幻片刚刚开始,歌舞片我都想不到一部,一个地区的电影市场没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覆盖各种类型。
说回这部电影,灾难片的群像刻画,之前《泰坦尼克号》印象相当深刻,那群音乐家保持的尊严,这里就只有一个流浪汉,但也说不上绝对出彩。
其他群像刻画相当弱的,点到为止,出现了多组人物,但各个人物面对灾难的反应聊胜于无,人物内心刻画都很差劲。
其它的陈善可乏,两个主要的主要群像面,一个是作为气象学家的父亲代表上层政府科学界,一方面是他儿子所代表的普通民众。
一条父子线和爱情线,都很平庸。
父子相遇片段太公式了,情节也没有太多可看性。
对了,里面的人种肤色是不是有意安排,每个团队都是几个白人主角都搭配一个黑人配角(少数族裔)。
看完后觉得一般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它的特效画面魅力需要在影院才能欣赏到,可能那时候会惊讶我。
灾难无爱
和妈妈一起看的
明天之后,我们都还会活着嘛?
看过的第一部灾难片,如此震撼的效果让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觉得都应该看一下
古老的图书馆成为避难所,书籍拯救了人们,美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收容:赶脚今天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哎。
还不错,提醒了现在的人类。
冲着小J看的,很棒的灾难片,警示世人保护环境!好遗憾没在大荧幕观看
高中英语课看过的,对当时的我还是很震撼,美国人最讨厌了,总是用灾难面前的小人物真情来打动人
一般
好莱坞大片而已
看完后没有任何感觉的片子,可能特效制作还行?
看到一半睡着了,后来才知道男主是断背山的主演。。。
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灾难片的?
诶这片我绝对标过啊...
不待见这种。。。唉。。。
不错的灾难片,海陆空的空间纵深感在同类片中算是数一数二,只是情节编排痕迹较重。真有那一天,像我这种去过最冷的地方是西岭雪山的人,烤着火也能被冻死吧。伴着窗外淋漓秋雨,远离国庆滚滚人流,窝在沙发上看完这片,吓得我立马下单买了套秋衣秋裤。
太夸张了!我要吐了啦!
恶劣得难以置信
警醒
科幻灾难片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