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解高奢品牌,就会发现他们均蕴含深刻含义,或者说是富有某种精神,代表某种态度。
“坚决不在温柔可人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身为一个女性主义斗士,Miuccia Prada女士靠自己建起了一个王国。
她的女权观念也无不投射在其时装设计作品中:不会用意大利西西里式的田园与海滨浪漫粉饰一身,不会让蕾丝和雪纺爬进女人的衣橱。
Prada女士用服装告诉每位姑娘:女人当自强。
是的,普拉达的精神就是“女人当自强”!
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女魔头原型——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所说:希望我的读者是那些充满活力、独立自强、用着自己的钱并且热爱生活,向往品位的女性。
是的,普拉达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当一个品牌富有灵魂后,才能更有生命力长久的存活下去,也会对部分人群产生某些正面影响。
说回到影片,剧中的米兰达就是已经穿着普拉达的女王,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则是她的一面镜子,承载着女王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利益得失。
安迪作为主编副助理被招进杂志社,刚开始的她是时尚绝缘体,与办公室氛围格格不入。
但是她想要保住这份工作,所以在设计师好友帮助下,她开始了“改头换面”,一步步走向了时尚之路。
她踏实肯干、聪明机智,迅速适应了主编需要的快节奏,不久后就获得了米兰达的信任和赏识,直接取代了“第一助理”艾米莉,并亲自去发布任命通知。
或许,此刻的米兰达,已经将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了,教会了她寡情狠心。
她也不负所望,一句“you know, l didn't have a choice”走天下,看似无奈,实为推脱。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看似可以称得起“穿普拉达的女王”了,所以,她盲目自负,终与朴实的男友、家人、朋友、同事越来越格格不入并愈来愈远。
但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她只是穿着时尚,并未彻底领悟时尚精神甚至拥有自己的时尚态度,她的时尚王国看似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徒有外表。
以至于米兰达的一句滚后,她的天都快塌了。
她,已经彻底迷失了。
或许,刚开始,她只是想要做好一份工作,慢慢的,她发现她也可以足够优秀并到达一定的地位。
但是,她不知这路上有不择手段,有众叛亲离,也有不知所措。
更可怕的是,她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切。
米兰达终其一生被自己的时尚女王身份所累,工作中永远是效率第一的女魔头,是她心中的目标。
但她看到脆弱时候的米兰达也会素面朝天地掩面而泣、无可奈何时,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她问了自己的内心,所幸她的心还是朴实的。
于是,她毫无惋惜的挥别了米兰达,告别了可能会有的时尚圈一席之位,因为,她更知道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这一次,她打算为自己而活,按自己的心走。
为她鼓掌!
其实,做自己的你,才是真正的普拉达女王。
普拉达不是只穿在身上就是女王,真正的女王得有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以及精神绝对的富足。
愿每个平凡女孩都有自己的梦,并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做独立的自己,才是真的女王!
最后,表白安妮·海瑟薇,太美了,而且演技自如,每个时刻都引人入胜。
开片时的好身材也是没谁了,穿着风衣就是行走中的衣服架子。
好的,你就是女王😊️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根据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卫·弗兰科尔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和艾米莉·布朗特联袂出演。
影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进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当主编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其实蛮老套的,不过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俊男美女以及借专业素质极高的主编之口讲述的时尚界知识和穿搭技法绝对是个不小的看点。
从结局来看,美国对女强人的看法还是相对开明许多,业界人士对女魔头职业也都秉持敬仰、尊重态度。
这电影告诉我们,一个人永远面对不止一个选择,可是如果你稍有迷失,那你可能成功却不会赢得自己内心的尊重。
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只是你要想好付出的代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本文标题的原句本应该如上陈述。
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是在法国人贝格伯德那本以揭露广告圈内幕著称的小说《99法郎》中。
而这个句子的原作者、罗马尼亚裔作家E.M齐奥朗并不被大多数人熟悉。
有生之年里他有意识地以离群索居的方式与世人隔绝,始终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他拒绝一切功利和诱惑、把荣誉视作粪土,被称作“时间之外”的作家。
不过在他归于尘土之后,世界还是破坏了他有生之年坚持的生存法则:他的作品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人推崇,已经无话可说时荣耀却为他戴上皇冠。
荣誉并非齐奥朗渴望获得的,他在书中把自己定位于永远处在“句子的中央”:他要做的不是开拓者,也不是终结者,而是一个永远象征着未完成的“逗号”。
一篇文章中每一个逗号都代表着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在这里齐奥朗的话可以理解为他立志为未完成的梦想献身并且无怨无悔。
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太多人扮演伟人,而需要更多人无私地选择逗号的角色,选择为实现梦想而战斗。
这样的逗号精神是值得人们记忆和尊敬的,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我不由联想到了齐奥朗那个关于逗号的宣言,只不过此处的逗号被赋予的是完全不同的意义。
影片中女主角安迪曾经获得过布朗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了实现自己到《纽约客》工作的梦想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新闻系。
毕业后这个朴实的乡下女孩以不修边幅的邋遢形象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次面试,还因缘巧合得到了一份众人梦想中的体面工作,误打误撞成了一家蜚声世界的时尚杂志社的主编第二助理。
在其他人看来安迪得到的是她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机会,但对于安迪自己这无异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
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之后,安迪不得不开始习惯给自己的每一次陈述加上一个逗号。
比如说 是获得一个机会,也是放弃另一个机会;选择了《天桥》杂志,也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选择;终于要升职了,但为此付出的是所有私人空间;认为自己没有选择,但实际上是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我原来叫安迪,不过现在我的老板给我起了个新名字叫艾米莉。
......安迪也曾意气用事地打算在这个骇人的时尚圈子里做个过客,但最终这份自己曾经不屑的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通往《纽约客》的跳板 。
世界上没有什么与自己是无关的,偶然出现在心中的面孔时间会带走它们的幻像,就像那的些天真的梦想。
安迪终于默认了这个逗号给她带来的改变,并乐于把它当作一个良好的人生契机来看待。
小小一个逗号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不阻挡什么但又的的确确是界限。
从真实到另一种真实,有谁能够跨越呢?
安迪曾经有一个梦想中的世界,不过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正在因为一个逗号而濒临坍塌和崩亡。
加上一个逗号可以让一个句子的逻辑层次更加分明,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显示出的是作者在“成熟”中学会越来越清醒地分析一件事,甚至颠覆句子本来的意思。
安迪的生活在改变,追求在改变,她的衣着品味乃至衣服尺码也在随之改变,她不可自拔地被卷入了一场虚妄却没法停止的竞赛,与时间、与生活、与金钱、与无数难以记述、难以辩驳的必然理由竞赛。
也许她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面前这个穿普拉达、满头银发的女人正在无休止地向她发出命令。
就如电影里台词说的,“那个让你每次都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
"因为她,安迪已经一头钻进了时尚圈,且下意识地开始决定要牺牲掉曾经那些不成熟的想法。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
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
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
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
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
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
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
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
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个逗号的强大?
它不是哲学,却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梦想,你怕它无力负载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时光中,很难找到通向这个逗号的道路。
因为如今逗号正在我们的脚下扮演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载体角色,护送我们到达一种理智的世界观和目标。
然后你目睹到的是无数个安迪和内特在昔日美好回忆中互道珍重彼此告别,在这个高度物质的社会里,理智的男男女女之间滋生出的真挚爱情从萌芽、灿烂到最终凋零都是不需要理由的。
你会看到你身边曾经热爱文学的少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刻颤抖着写上那些更容易让社会高度认可、公司迅速录用的专业名称。
每次我们抱怨环境带来的压力,把选择的权利推卸给社会氛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承认自己对于诱惑、对于虚荣和世俗的不可抗拒。
没错,即便这么承认也并不可耻。
如果是我,很可能也会和安迪作出一样的选择。
而且我始终觉得故事的结局过于公式化。
更加合理的情形是:安迪坐在车里,如同她刚刚来到巴黎的时刻那样看着这个都市的繁华在眼前哗啦啦地流过,安迪想念着那些已经被抛在身后的景色如同那些曾经的梦想,却永远不会再回头。
内特不会原谅安迪,尽管感伤无奈,爱情还是在他的心中渐渐消失,转身之际一切正在忘却,尽管离开她如此艰难。
不过如果是我,放弃梦想和真爱同样也是会后悔的。
因为我相信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对最后那个把手机扔进许愿池,潇洒地离开白发魔女的安迪怀着憧憬的。
我们的目光还是对那个重新找回记者之梦的女孩充满赞美的。
即便有人会说,生活,要比电影难多了.....是的,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所以要抛开自己眷恋的梦想和爱情变得理智也没有那么简单。
那个说出自己梦想的少年,那个爱上爱情的女孩,他们还能记得在妈妈子宫里呼吸的心态,他们还葆有邂逅爱情的战栗,他们还拥有留下一行泪水的权利。
就算会失望,会受挫,会感伤......可是对待感情所做的抉择不就理当感情用事吗?
至少在面对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你仍然真诚和善良,勇敢和自由。
让梦想的世界逐渐死去的那个逗号,其实不过是我们的自私、贪婪和懦弱造成的绝境,这种绝境不是痛苦,而是较之更糟糕的麻木。
恶魔从来都不是那个银发的女人,而是她身上那件叫做普拉达的衣裳。
很久不看喜剧,这次随手抓到了这一张碟,看的真是兴趣盎然。
看来艺术片看久了偶尔愉悦一下身心还是很不错的。
这部片子可算是规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辑的地 方还很出彩。
站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看,还是满正确的。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妈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从题目所写的两点切入。
穿Prada的是谁?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这个扮相真有趣,从女性形象的角度看,这个人物形象不属于“女巫-地母-牺牲-荡妇”四元系统之中,因为这个米兰达分明是一个男人。
无 论是她造成的威慑力还是行事方式。
而她与安德莉亚之间的“命名”之争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亚选择的“Andy”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她男性化的愿望。
这两 个人物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平民和贵族的对立,身份的改写和回归,典型的戏剧方式。
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兰达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个词叫做“时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杂志的调调本身: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是“Devil”是因为它在用金钱来换人 们的灵魂。
无论是米兰达或是艾米丽,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亚。
那么从这里面彰显出的办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们表明,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贵。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亚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号,是因为安德莉亚并没有迷失。
她始终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变,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她总是号称“我没得选择”,但这只是借口,存在主义教导我们:“即使你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 安德莉亚选择的是保住工作并证明自己,在有些人看来她是钻营(艾米丽),有些人看来她是堕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来她是聪明(米兰达),然而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
她只是为了自我实现,即使是出轨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辞职。
这个看起来是浪子回头的关于改变和拒绝改变的故事中,其实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个不断为自己选择的坚定的中产阶级成员。
仍然并非女性主义在这样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一看便发现,女人仍然处在一个被“凝视”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女人米兰达实际上是个男人。
安德莉亚 这个人物除了用来当衣服架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像一个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妇气质,无论是被放鸽子的生日party还是晚上等安德莉亚睡觉的时候。
如此看来,安德莉亚更有代表中产阶级仰望贵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丽的妒嫉才更是一种女人的行为方式。
由此我知道,这部片还是卖给那些美国的中产阶级的 大老爷们儿们,他们才是最大的票仓。
最后提提演技。
海瑟薇演的不错,《断背山》里不巧当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没法展现怨妇的一面,然而那一袭红衣确是惊艳;在这部片子里,麻雀变凤凰那一场甚是抢眼,然而她时时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来虽然好看,却不及其实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钟脸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倾国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电影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Nigel以为自己要升职成partner的时候兴奋地说“I'm going to be able to come to Paris and actually see Paris.”这样一个无论身份地位财力都是一流的时尚翘楚,18年里不知道来了多少回巴黎,见了多少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场面,但却从未“看过巴黎”。
当他得知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让他兴奋的是,他终于可以来巴黎看巴黎了。
哪怕一个巴黎路上的乞丐都能看到的东西,他却忙碌了18年才能得到。
上星期六,酷热袭击了整个地区,无处可逃,躲进了电影院,碰巧看了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是我喜欢的梅利尔•斯特里普的片子,也算是一个惊喜吧。
漂亮的大嘴美女,安妮•海瑟薇不再是《断臂山》里那个委屈的乡下媳妇,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初入社会工作的聪明能干的女助手,时尚杂志的主编米兰达的助手,这可是所有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机会。
梅利尔•斯特里普演的米兰达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的出场有点象风姐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米兰达要到办公室,所有人如临大敌,一阵忙乱。
女魔头米兰达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一身名牌,高贵文雅,说话从不大声。
虽然对下属苛刻,内心淡漠,但她对她器重的助手,是给予机会,大力提携的。
女助手要为她买咖啡,接狗,安排孩子的日程,这在美国可能不能容忍,我想在中国的秘书们可能都习以为常了吧。
女助手受尽奚落,忍辱负重,终于从那个土里土气的学生,扶摇直上成为首席助手,在一身名牌的包装下,漂亮能干,还引来了帥哥。
了米兰达光鲜的外表后面,危机四伏,丈夫跟她离婚,投资方哗变,地位不保。
但,米兰达不动声色,力挽狂澜。
女助手对米兰达的无情震惊。
米兰达说,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不也无情的对待我以前的助手,取代了她。
女助手说这不是我想做的,我是没的选择。
米兰达不以为然,你不是自己选择的进这个圈子。
自信的断定,这不是所有女人都梦寐以求的吗?
女助手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她选择离开,到一个破旧,拥挤的杂志社,去做一名普通的编辑,回到了平凡的男友身边。
这是故事的安排,在现实社会,真的可以一转身就这样离开的,回到平淡的生活吗?
现实生活中,安然公司的前CEO肯尼斯•雷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在他就有入狱的前期。
雷在审判的时候曾对陪审团提到,停止他的奢华的生活方式很难。
他们没有想走到那一步,他们不想做那些事情,但是他们身不由己,很难停下来。
他占用了雇员和投资人的几十亿的资金,在他看来,他没有选择,他已经停不下来。
故事是老套的,但影片的亮点是时尚世界的光鲜亮丽,俊男美女。
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就象看“SEX AND CITY”,看的是时装,又有多少人把故事当真呢!
名牌充满了诱惑,但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拥有它。
某一天逛街,为自己买了一个名牌包做礼物,包装都没打开,收在家里。
看到信用卡帐单,才想起来。
(也许是别人送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吧)。
至今,一次也没用过。
不是时尚的人,但不一定不爱看时尚。
因为是隔岸观花,看的是个热闹。
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影片的节奏、演员的演技都很赞。
一直很喜欢海瑟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知道她的,她真的很美,而且演的很棒。
影片中出现的衣物、饰品等都很高档,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很好,配乐也很赞。
抛开这些不谈,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更令人触动。
安迪开始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她无法在时尚圈找到合适的定位。
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她不断地改变,不断地适应,最终能够完美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这个过程,想必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吧。
但是与此相比,感触更深的是她在工作的同时,与男友、朋友之间的纠葛。
安迪忙于工作,逐渐的疏远的朋友。
其实这并不是她的错,只是她所处的环境变了,她的思想也定会随之改变。
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时,忽略了身边的人是很正常的。
而她的朋友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想要以前的生活,想要安迪和他们像以前一样。
但是安迪的工作环境变了,接触的人变了,一个人的时间有限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是正常,他们感情上无法接受也是正常。
或者有人认为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安迪,安迪工作那么忙。
但是易地而处,如果你每次叫朋友,朋友都是在忙不出来,是不是久而久之就会疏远,这不是情感上的有意疏远,而是情感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实谁都没错,只是所处的环境变了,难以回到以前而已。
就像很多关系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天大的错误,只是因为一个人已经逐渐的走的更远,另一个人还停在原地,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时间错了。
最终,安迪辞了工作。
或者可惜,但是却找到了之前的朋友。
我们无权多说,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当工作和感情无法兼顾时,你会怎么选择呢?
片中眼花缭乱的时装不必多说了,对女孩子最后愤然离职的结果却无法举手赞同,也许我已经在dark side了。
事实上,Miranda为工作奉献了一切,获得今时今日的地位,所以到了片尾,哪怕那些不择手段手段,也不过是保护自己,谁没有犯过这样的“罪”呢?
如果她没有了地位,就什么都没有了,她又能怎么做呢?
选择工作“还是”家庭也只是一道社会给予女人的一道无奈的选择题。
而片中,纯情的女孩子在此时仿佛看清女魔头面目,幡然领悟,愤然离开显的那么可笑,几个月她选择这份工作只是因为房租,选择努力博取赞赏不过是因为梦想,和上司是不是魔头作为并无关系,几个月后她放弃的也不过仅仅是梦想,难道这个梦想因为上司的为人就变了吗?
一个上司,必定有她的工作方式,但她奖惩分明,给你机会,不让你的努力白费,你还要企求什么?
那么我就该因为公司里那个穿d&g的男魔头退出广告圈了。
更可笑的是,明明那些一线名牌把女孩映衬的格外动人,最后她得脱下华服换上了从前的邋遢衣服,才能重获爱情。
当男朋友说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已经是主厨了,她成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秘书的时候,这个世界终于平衡了,女孩嘴角扬起了幸福的微笑。
作为观众我不禁莞尔,难道男尊女卑就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吗?
一个不懂得欣赏她的男朋友,一个无法与她分享她的世界的男朋友,一个因为她的成功而要离开你的男朋友,能带给她什么幸福呢?
自然将来的日子不会出现在影片里。
只是片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当女孩子在所谓的dark side的时候说,如果Miranda,她如果不是个女人,大家就不会对她这么苛刻了。
是的,这个社会女人或许守着一份美貌和永不开窍的心就可以轻易获得幸福。
不禁让想起多年前一个自傲的男生当着我的面,嘲讽说,一个女孩子要什么梦想。
时至今日,这句话仍叫我无法释怀。
男人功成名就大多妻妾成群,而女人少许获得一些认可就逃不过孑然一身的命运。
一个经历离婚的朋友,当我劝她趁着年轻去读个中欧学校时候,她吓的退三步说,读不出来也就算了,如果我读出来了还有谁要我啊?
现实已经如此洪水猛兽了,我们可怎么办呢?
但是穿uniqlo的小天使如果终有一天可以穿上chanel,我也不会拒绝,穿什么漂亮穿什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命运和想法都无法把握,她又能获得多大的幸福呢?
片中的 女孩子为了工作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我只能说请对工作繁忙的朋友多一点宽容,她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别让她再做更多的选择题了。
1、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专业人士、聪明人、平凡人四类人。
天才——Meryl Streep饰演的主编Miranda,对某一领域(如时尚)拥有极高的领悟力,可以登峰造极,却对某些领域(如家庭)软弱无力。
天才绝对不是全才,上帝是公平的。
专业人士——Stanley Tucci饰演的高级编辑Nigel,对某项工作拥有极高的专业能力,与天才相比,他们的目标是超越同行,天才的目标却是创造新的行业哲学。
聪明人——Anne Hathaway饰演的助理Andy,对工作方法拥有快速的领悟力,可以轻松胜任各种工作(比如记者或主编助理)。
聪明人不会登峰造极,但至少可以游刃有余,然而如果他们不够认真,他们就一直在平凡人中游荡,同时不停地换工作。
平凡人——你我他饰演的各色人等,对所做的每份工作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是生活真谛。
Miranda是这样解释为什么选择了Andy作为她的助理的:“你既没有2号的身材,也没有时尚的品味,但是你有漂亮的简历,所以我认为你会比那些美女聪明点。
”只有Miranda这样的聪明人才知道,专业技能只是用来吓唬笨蛋的,聪明人做什么都没问题。
所以,所谓专业主义,只是通往职业成功的阶梯,一旦你拥有了聪明的内在和专业的外在,就相当于找到了通往职业自由的阶梯。
//2020.8.16 02:54 注:虽然吾等都想有理想主义,期待不惧束缚的多样人生,但因这社会愈发物质爆棚就愈发凶险,十年后回看这上一句“自由阶梯”的话,还是觉得自己当初年少轻狂,下笔随意。
总有点赞提醒,想着还是补这一句,以免误人。
//2、专业主义的意思是,一般来说大部分专业看起来都很低级,但天才们可以让它很高级。
当外行Andy穿着一身蓝色线衫嘲笑两条看似相同的蓝色皮带时,专业人士兼天才Miranda对她说:“某期我们的杂志在封面刊登了某设计师设计的天蓝色礼服,后来在几个设计师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天蓝色礼服,然后它在全世界的各大高级卖场、百货公司、中低价货摊发扬光大,所以,有一天,你才在连锁店的减价堆里,买到了身上这件蓝色线衫。
你以为你跟时尚无关,时尚不重要,事实是,在许多季以前,这间房里的人,早已替你做了选择。
”如果你认为某个工作很简单,没有意义,那么请你首先看看最顶尖的那些专业人士在为之做什么,你就知道你该做什么了。
3、如果你看到了天才们的工作,却认为它很低级,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也是天才,要么你根本不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Andy被Miranda羞辱了一番,跑到Nigel面前哭诉,Nigel冷冰冰地说:“好啊,那你可以走啊。
你以为你尽了全力在工作,其实你不过是在应付,而不是在努力。
如此多的人在为这个事业拼命,你却它毫不关心,反而希望你的老板亲吻你的额头再赏你一颗五角星。
”然后Andy认真投入,了解何为时尚产业,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它。
你可以批评某种工作很低级,毕竟每种工作都有可悲之处,但你首先要完全理解它,并比它高级,才有资格发言,而且此时你的发言一定会有意义。
对时尚一窍不通的学霸女孩Andy偶然得到令时尚界人士艳羡的工作机会,进入世界顶级的时尚杂志,为业内呼风唤雨的女主编Miranda当助手。
影片讲述了一个初入社会的女孩子的成长故事,并通过Andy的视角,反映了时尚界的生存状态。
如果要给影片贴标签的话,轻喜剧、励志、时尚、星光闪耀。
我最喜欢的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演只手遮天、高高在上、专制老辣的冷面“女魔头”Miranda,与之前走出非洲里温婉的卡伦大相径庭,可谓气场逼人,女王十足。
难得的是不像所谓学院派那样夸张地滥用演技,她的演绎方式没有丝毫过火,言行举止自然适中,在细微的表情神态中,骨子里透出“女王”的威严震慑。
女强人背后的孤独凄凉,同样拿捏到位,动人却不见丁点矫情虚假。
最喜欢的两个片段:1、女王首次的出场。
出场前通过旁人的表现反衬女王的不可一世,吊足观众胃口,究竟女王是怎样的?
收到Miranda即将提前到办公室的简讯,Miranda的秘书惊慌失措,一个Oh my god,连着三个NO。
在紧张的音乐节奏中,迅速通知所有人女王即将到,所有人像突然上了发条一样迅速行动。
这厢秘书一溜小跑,在颇为考究的玻璃杯中倒好饮用的水,那厢一双PRADA高跟鞋优雅地从轿车上走下来(这个经典桥段后来被各大影视剧反复引用),镜头一步步往上移动,没错,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时尚女魔头。
只见Miranda手中捧着杂志彩样,身上穿着Dennis Basso黑色皮衣,手上戴的Armani手套,手拎灰白色Prada皮包,身姿挺拔、健步如飞地走向杂志社,此时镜头还只是给到背影和侧影。
办公楼里所有人慌张地整理东西,换高跟鞋、擦口红。
当她迈入《Runway》编辑部大楼的电梯,同梯的超模赶紧说着“对不起”夺门而出。
这时才出现了女魔头的正脸,白色短发、表情严肃淡漠、挑剔鄙夷的看着地面。
电梯门再次打开时,女魔头巨酷地取下太阳镜,径直走向办公室,路上的人迅速让路,直到秘书接驾,开始批评工作。
所有镜头一气呵成,紧张感十足,Miranda的亮相令人印象深刻。
2、女魔头首次讲述时尚的意义。
Miranda和她的团队在讨论服装搭配的时候,为两条看似相同的蓝色皮带的选择而头疼时,身穿廉价的蓝色线衫,对时尚完全外行的Andy对她们的吹毛求疵感到不可理喻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Miranda如是说:“某期我们的杂志在封面刊登了某设计师设计的天蓝色礼服,后来在几个设计师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天蓝色礼服,然后它在全世界的各大高级卖场、百货公司、中低价货摊发扬光大,所以,有一天,你才在连锁店的减价堆里,买到了身上这件蓝色线衫。
你以为你跟时尚无关,时尚不重要,事实是,在许多季以前,这间房里的人,早已替你做了选择。
”她的这段话让我肃然起敬。
看上去她是这么挑剔,以致令人难以忍受。
然而她是真正的敬业和专业。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并不是那么随便就能获得的。
时尚是件非常精致和敏锐的艺术,是离不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的,这也是时尚圈的生存规则。
而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高大上的设计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普通大众的衣食住行,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据说Miranda的原型是Anna Wintour,《Vogue》的主编。
一个驰骋时尚圈的女强人,值得尊敬。
当然写这个影评还是为了Meryl Streep,我心目中的女王,感谢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角色。
3.6星,如果结局是女主人公不是离职,而是逐渐变成Miranda的翻版,这片子也许会更震撼。
对时尚并不感冒,不过这片子还蛮有感觉的。安妮海瑟薇,比姚晨还大嘴的美女。
时尚女魔头,Meryl Streep真是霸气侧漏,气场强大啊。人生有得有失,有人选择现世安稳笑闹随心,也会有人在高峰临渊就要俯视来路,没什么高低之分,端看自己选择而已。
名利场的光鲜亮丽固然美好,谙熟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也令人羡慕,但都不及心中的fantasy and freedom。当有人自以为”everyone wants to be us“的时候,她已经输给了自己的自以为是——世界上有无数条道路,无数种选择,地球不会离了任何一种可笑人类文明的
安妮海瑟薇怎么如此扎眼!
其实滑稽夸张的剧情和仓促的结尾只是一场个人秀的载体,也没什么值得过度解读的意义。只要静静欣赏两位女王的抢眼时尚秀就可以了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会这么红? 因为Anne还是因为Prada?
选修课上看人物的塑造相当的怪异,有时候觉得很扭曲,电影像个时装秀一样,美丽衣服,还有做作的角色,除了那段经典的靠前景的换装剪辑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亮点了,结尾梅姨和安妮的车上谈话终于把电影拉回来了一点,可惜前面太不正常了。
结尾转变简直伪政治正确。辛苦几个月降服变态女上司,品味突飞猛进,工作前景无量,巴黎浪漫炮,一直说没得选但享受其中,然后啪一下什么也不要了,换上土妞装扮,回归没共同语言的男友和同阶层朋友以及最初要找的记者工作,这下没有人说你变了,但安迪你真的Real吗?成长被认为是背叛,奇葩脑回路
虽然剧情有反转但是依然不能改变我打一颗星。因为影片绝大部分时候都在美化物质主义,配乐更是让这种粉饰更加恶心。拥有话语权的利己者在结尾处的一笑更是让影片的视角变的暧昧,导演最后给观众传达的一个愚蠢的美国式信号:在这你既可以过上斯特里普的人生,也可以过海瑟薇那样的生活。
时尚的行走中,有放弃有得到,也许别人的眼光很重要,但日子毕竟是自己过的,who care?管她的,过好自己的日子
操······又被梅姑的表演震撼到了 = =!
是dream job没错了 不过不理解女主的选择💧如果最后留下来成为第二个Miranda就是五颗🌟
没有灵魂的电影,满足了导演对安妮海瑟薇当娃娃变装的幻想?剧情节奏很成问题也是因为没有内容可讲,依靠boss名声去要求这要求那,穿的不是自己买的衣服,包装华丽有什么用?放在现在也稀松平常,为了工作抛弃个人爱好朋友家人在北京太常见了,感情线,喵喵喵?最后反转突兀,这种放弃华丽工作和接触各界机会的单纯女孩的教唆,I dont buy it。喜欢图齐的角色,真的不是gay?演得惟妙惟肖。还感慨通过工作达到自己梦想,巴黎高端峰会,竟然有一丝丝羡慕,我的工作未来目标就是走上各大电影节?唯一收获是一件天蓝色松垮毛衣都是来自高端品牌的时尚潮流的蝴蝶效应。
光鲜亮丽的有关时尚的电影。时尚的背后,残酷,苛刻,紧张,压力。其实安德里亚在跟着米兰达的这段经历,她还是学到了很多的。有过这样的经历真的是一笔财富。梅姑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
再看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远远比时尚要多!~不停改换的只是这些女人的衣服,但是一直不曾改变的却是她们对工作的态度。这一部,绝对可以作为职场教育片来看的!~四星改五星,力荐之~
《穿普拉达的女王》犹如一本新人职场的教科书,它以时尚为介质,将择业的选择,家庭与事业的关联,职场乍看阳光下勾心斗角的暗潮,都融入在了一部电影中,而巧妙的是这些元素的编排不但未有何般混乱冗长,反而产生了观众对职场生活强烈的共鸣。
这个片一样可怕,时尚杂志写手的年入大概是4万美金,主编最多也就四五十万美金,远算不上什么上流阶层,所以你能看到欲望都市里的人买鞋买包买珠宝,却很少见到他们买别墅游艇飞机艺术品和古董,更很少看到他们谈投资并购与交易。这类电影逼格很高,但也真是祸害不浅
no content
有些电影就是会看n遍 因为电视一直播一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