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之作,拒绝差评!导演很犀利的表达,虽然没有小鲜肉没有ip没有爱豆,但是片子还是耐看,而且中国的电影需要这一股清流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打打杀杀,都是沉沦酒醉,都是玄幻科爱,看多了也会厌烦也会腻味,所以这股清流很好,看的很轻松很舒服.编剧的实力非常强悍,每一个梗和细节都很到位,每一个演员的性格也很到位,再加上导演的功力,这部片子很是推荐,希望大家可以一亿个很轻松的姿态去观看.毕竟现在没有ip没有流量,没有明星的好片子不多了
给大家 强烈 安利这部片千万不要被片名、海报和尴尬的梗概误导推荐点如下①没有堕胎 没有车祸 没有狗血 只有真实的青春 (饮水机涮火锅 卷发器烤肉感觉可以尝试一下)简单的感情(虽然一开始以为师哥是男主 后来会回心转意和女主在一起 还为油渣可惜 后来发现油渣才是男主 我太蠢了)③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碰撞 民乐和西洋乐的融合 (民乐也能完美演绎野蜂飞舞 唢呐真的强)美中不足的是编剧对二次元的设定太形式化了 有些地方硬尬上去……④洛天依和权御天下【这里必须放一个墨韵大大 B站👉http://t.cn/RAITifM(弹到古筝冒烟)】⑤陈奕迅密集的头发⑥配乐(梁翘柏老师居功至伟)
“闪光少女?
什么玩意儿?
”
“这就海报?
(万般无奈嫌弃脸…)
(呃……比前两张强点儿,还是丑……周末难得在家陪狗,约别人吧……”这是朋友第一次约我看片时我的反应。
从来没有那么不假思索的推掉提前看点映的机会,而且毫不遗憾。
不懂他怎么口味越来越差。
此前根本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也不知道它在20多天前的上海电影节上一揽五个奖项,更不知道有我EASON倾情客串,否则也许会犹豫一下。
但这些天陆续听人说起,基本上大家客观的评价都是“比想象中好”,所以当朋友约不到人又来鼓动我,反复说主创都来,编剧导演都来的时候,我表面半推半就不情不愿,实则好奇心作祟的去了。
并且现在想来,感谢他坚持不懈不离不弃地给我机会陪他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絮叨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之前我是多么不看好它。
国产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让广大观众们失望了太多次,以至于吐槽无力,什么早恋堕胎尬聊撕B这些元素的存在与否到底是不是影响了影片质量我们都不愿再谈,就是不想看!
相比之下,本片的选材就取巧很多。
同样是校园电影,男女主之间懵懂的爱情依然是有的,
但这里它不再是故事的主线,而只是青春斑斓底色中最清新的那一抹,而青春的浓墨重彩都承载在了热爱之上。
学民乐的扬琴女主喜欢上了学西洋乐的钢琴师哥,
由女主一次表白引发的“血案”就这么开始了。
女主表白被拒,惨遭嫌弃,连带着自己所学,整个民乐部被嘲笑“土”、是去天桥上卖艺的把戏。
这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这关乎认可与尊重。
人与人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间亦同。
以一所音乐附中为背景,故事主要矛盾的展开集中在了民乐与西洋乐学生的冲突较量上。
女主为了证明自己,在男闺蜜“油渣”的陪伴下,与一个“二次元小团体”组成了乐队“2.5次元”。
由此关于“二次元”的讨论也自然引出,并不突兀。
实话讲,此前我对于“二次元”、“古风”文化的了解也就是片中女主角所知的程度。
COSPLAY、手办,对我来说就是个名词,ACG是个啥,更是需要百度,但整部片子看下来,并不觉得接受无能,确切来说是一种学到新知识的新鲜感。
讲故事需要表达流畅,思路顺理成章,而好故事则要有跌宕起伏,不能流水账。
本片几个高潮除了男主替女主“灭火”,义愤填膺那场之外(原谅我说的这么直白,这都不是重点),绝对是音乐演奏的几场戏。
漫展上2.5次元的一曲 《权御天下》、隔着铁栅栏斗琴,还有最后交流会的那场终极演奏,可以说音乐恰到好处地推进了情节,了情绪的高涨,音乐总监梁翘柏老师功不可没啊。
要说究竟燃到个什么程度,就我个人来说,对乐器感点儿兴趣,但是一无所成的我,脚尖跟着狂打节拍,兴奋又紧张,演奏顺利结束,也跟着松口气——完美!
然后有那么两秒钟出戏的想,当年我怎么就没坚持学下来呢。
就是这种情绪。
至于台词,依旧很鲍晶晶,重新又看到了当年《33天》的编剧气质。
“丧葬气氛那么浓,怎么有朝气啊”、“你这个人,缺心少肺的,体重应该很轻吧”、“你是要早恋嘛?
我们无冤无仇,操行分对我很重要,你别搞我”。
这种段子式的搞笑,确实不高级,但是在情境中毫不违和,观众笑的时候也都是真心的,没人逼着。
怎么办,你们看出来了,我就是这么没主见……之前心里的烂片,不知不觉被我夸了好几百字,真要再说说,好像还能写。
但是这片子确实存在问题,这不能忽略,已经没主见了,不能不客观。
演员演技浮夸,人物性格扁平,形象刻画粗糙,为萌而萌,为酷而酷。
故事整体完成度很高,但是细节之处不耐推敲,起承转合过于刻意、生硬。
对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民乐”与“西洋乐”的对立)以及文化元素“二次元”、“古风”表达出于服务剧情的需要,并不十分准确……若要细数,条分缕析,选题做论文也是够的…………当电影结束,出现这个画面。
我默默的用手机拍下来。
朋友问,怎么样。
我说,还行吧。
他说,屁,你就装吧。
还行吧?
那是谁在那又打节奏,又笑的像个傻X。
别说那些好的坏的,你就承认你喜欢能着么了,就这么难嘛?
我说,你才笑的像个傻X。
问问自己,承认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有那么难嘛?
因为它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所以即便喜欢也不敢说出口?
片中的男主油渣其实也是个“二次元少年”,直到为了加入乐队不得不承认的时候,才坦白自己的喜好,不仅“二次元”,而且资深。
但是之前一直隐藏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说?
片中民乐的学生们,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在西洋乐同学们那里饱受排挤,直到矛盾激化,有人站出来发声时,才敢应和着说出喜欢,喜欢并且深爱着自己所学的民族乐器。
之前却自怨自艾,闷不吭声。
为什不说?
电影里那些冲动的表白、茬架、愤愤不平,懵懂情愫,感动自己的激情洋溢,现实看来多么幼稚可笑。
但若不是这些,共鸣从哪里来?
又是什么打动我们?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二着过来的。
若要打分,我给80。
70分给电影本身,10分打给我喜欢。
它确实不完美,槽点不少,但是你喜欢,为什么不能承认?
是因为弱小嘛?
没关系,你是谁,你喜欢什么,都勇敢说出来。
只有承认自己,才会拥有伙伴。
《闪光少女》应该算是我心中今年的一部国产佳片了。
很难想象一部不以谈恋爱为主线剧情的校园青春电影,《闪光少女》却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在之前抱着对这种类型片的成见,以及对那充满着烂片既视感的海报去看这部电影,那此片绝对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收获意外的精彩。
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民乐绝不是音乐大赛结束时的彩蛋,《闪光少女》也绝不是暑期档众多大片背后的彩蛋而已。
相反,它甚至好过许多IP巨制。
首先,b站、崩坏学园、洛天依这些二次元流行门户应该是给电影投了很多钱......但是这样的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看来也没有太多违和感。
毕竟,电影里就明明白白地讲到了二次元嘛。
片方一直以“反类型”青春校园喜剧作为宣传重点,可我觉得全片的闪光点更在于其对多种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融合。
除了刚说到的二次元与三次元,在片中还有一对贯穿剧情始终的对立元素——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洋乐。
两者虽不至于会闹到撕逼打群架的地步,但至少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当下一些传统乐器确实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而民乐也的确比不过集体投洋的西洋乐大潮。
此外在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动画镜头,让电影更显露出俏皮可爱、轻松搞笑的风格。
说是噱头也好,迎合观众也罢,《闪光少女》中对这些流行元素的巧妙利用,的确能给那些并不了解这些文化的观众做到一次浅显的普及。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电影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处理手法是极度夸张的。
现实里的二次元还没有到这么傻白的地步(真像电影里这样那就是病了),不是人手一件cos服,几个手办,还有漫画风浓厚的寝室装束就能代表二次元的,相信就这一点肯定有许多人会喷(请你们冷静);而据我了解,真实的古风圈和传统民乐也有着一定的距离,更不需要每个人都拥有那么高的历史文学造诣。
造成误解在所难免,如果真想了解这个圈子,光靠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而影片想传达的无非就是一种认同感,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二次元,对动漫、游戏有着不小的偏见,当下音乐界对传统民乐的普遍轻视,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便是认同感,存在即合理,不该对任何一种文化怀有敌意,而应该从每种文化中找出一些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
不管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同样能够出类拔萃,活出精彩的人生;不管是民乐还是西洋乐,只要用心演奏,都能成为成功的音乐。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太过刻意狗血,神经大条到情商几乎为零的陈惊女士,能从矮矬穷秒变小鲜肉的男主,“不嘲讽会死星人”黑长直西洋乐女生......种种这些,你可以说俗套,可以说low到爆,也可以说是侮辱智商。
相信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安排,《闪光少女》在一开始便没打算让观众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在视觉观感上给你造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冲击,让你直观明了地接受片中设定,放低姿态来欣赏作品。
而影片高质量的笑点与对白最大程度消解了其中尴尬,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明白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观影体验是极佳的。
最后想说一句,传递正能量的少女成长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妥,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算计,生离死别的虐恋,我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碗热血励志的鸡汤。
而《闪光少女》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种喜剧的方式,既不牵强,也不违和。
这无关年龄与阅历,更称不上幼稚。
如果带着一份尚未埋没的童心和包容去看这部电影,你着实能被打动不少。
………………………………啊,本来还想在开头演下萌二,但是发现自己实在做不来这种事情……开门见山吧,这片子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迪士尼式或者宽泛一点说美式的校园青春片。
主干剧情就是在学校有两大势力的背景下,女主为了吸引另一边势力的校草前辈的注意,联合学校里的一群边缘人士,组了一个band,结果发现前辈是个渣男,又和band成员发生了矛盾然后和解,然后在少女和伙伴的努力下两大势力达成了和解,然后少女也收获了真爱。
没错,这就是一个校园青春片的[划掉]套路[/划掉]经典剧情构造。
阅片无数的贵瓣群众大概能想起无数类似的校园片、青春片吧。
只是这个构造中的“边缘人士”放在美帝,那就是各种geek、nerd,放在国内就是[划掉]“萌二”[/划掉]二次元。
这个替换的出发点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算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元素本土化策略。
其实除开服装,二次元元素在整个影片的流程中所占的比例还是适度的。
但是还是难免会有些监介。
特别是几个相关角色的登场初期。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影片整体采用了一种动画或者漫画式的演出风格。
用这种风格表现一般人物可以说是适度夸张,也符合校园喜剧的这么一个定位,毕竟校园片太写实就会立刻变得平淡。
但是这种演出风格或者说表现手法,到了502宿舍的四个宅妹子身上、以及片中登场的其他宅宅身上,立刻夸张到了变形。
加上在人物设定上,对502的妹子们生搬硬套了真·二次元的所谓萌元素。
两相结合,成为了本片最大的尬点。
这在两个lo娘初登场时的台词上表现的异常明显……“呐♥”你妹啊!!
还好后期说话相对正常了……[说起来,502宿舍的布景虽然在选取作品的方向性上有点杂,我觉得倒是做的挺好的,居然连小马都有(有个镜头可以看见背景里有虚化了的大公主www),可以说是非常硬核了www]还有一点,我感觉编剧似乎是试图通过对几个宅妹子配角和诸多宅宅路人的塑造来体现二次元的美好?
然后间接的表现梦想和青春的美好的影片主题?
(此处为个人的阅读理解,乃是语文应试教育遗毒)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一知半解基础上的谄媚感……(此处待议)把二次元元素先放一边,回到影片本身。
在国产青春片的分野之中,这部电影可以算是难得的良作以上接近佳作,没有什么做作的伤痛。
虽然在暑假蒙太奇那段中,对各个角色困境的表现来得有些突兀,但是这些细小的、日常的、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困境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以前和现在都在遭遇着。
再说到影片的几段演奏,这应该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了(哦,除了最后音乐厅演奏那段莫名其妙的AR特效)。
尤其是中西互怼,真是做的非常漂亮,可以算是全片的小高潮了。
这段目前在微博上是宣传重点,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找来看下。
最后来吐几个槽1、尻佬真可怕,万物皆可尻,连民乐合奏都能尻的起来。
2、面对废系危机,六个少年少女带头站了出来!
3、我要是资方、编剧或者导演,肯定不会要求傻逼宣发下跪什么的啦||||||||||||||||||||||||切腹就可以了。
——Otakuma 2017年7月27日 想装萌二结果失败了的END
一个校园青春故事,关于次元文化,关于古风民乐,二者的有力结合让影片充满趣味与创意。
影片摒弃了国产青春片烂俗的套路,一个初生牛犊的导演,一群青涩活力的新面孔,本色地将青春的能量播撒给正在经历和回味青春的人们,同时也揭开了看似非-主流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与神秘面纱,令青春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姿。
影片以少女“平凡懵懂、情感受挫、觉醒发奋、成功逆袭和发现身边人”为情感主线叙述,简单真实、阳光励志且不落俗套,比“开房堕胎悔悟”的设定强千百倍。
这才是青春片应该具备的色彩与姿态。
不过,新人呈现出的内容和表达上的层次较浅,以及表演上的浮夸与稚嫩,也是影片的不可避免的短板。
惯例我要先说一下好的地方。
首先是整个故事线还是蛮工整的,虽然是顺着情节往下猜就很难有猜错的地方,工整到了有点无趣的程度,但至少编剧的职业态度摆着,毕竟本月能好好讲完一个故事的电影不是很多。
然后感情线虽然比较淡,但是抓得还是挺准的,男女主角不讨人厌,这个青春感也是很不错的。
二刺螈部分本身倒不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这些段落我是看得如坐针毡,甚至终于在中间某一段戏实在坐不住跑出去散了散心,但活了这么大岁数,自省的精神我还是有一些的。
觉得二不起,很可能是我老了。
当下贵我国以逸站(我不知还含不含有A站)为核心的二次元群体,基本已经跟上几代老梆菜肥宅割裂了,比起成为冻鳗婆罗门,他们更愿意追求构建二刺螈文化自信。
而古风也算是少数拿得出来(实际我想了想,很可能是唯一拿得出来)的本土要素。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发现本片主打古风之后想到了一些爆笑的梗以至于很难带入,但也并非不能理解。
反过来说更尴尬的倒是那些老宅要素。
比如手办梗,比如留着脏辫的无口少女这到底是啥设置(她老英文名还叫sakura),比如中间插入的奇怪动画演出。
但这个地方我还是有足够自省,大概这些尴尬是老肥宅更事儿逼一点的原因吧。
比较要命的是那种自觉的妖魔化自己群体的态度,这种割裂大概产生于创作者和策划团队之间的代沟。
讲真现在九零后都当爹妈了,片子里的所有标着成年人符号的人却都跟五零后六零后一样,这点给人感觉特别奇怪。
所以漫展我就觉得是本片最好一场戏。
虽然有点天下漫友是一家的粉饰感(讲真哪个漫展没点约架侠和奇行种呢),但好歹稍许展现出了一点自信心。
无论是前半段小姐姐跳舞还是后半段主角团自己的乐队演奏都还比较不错,中间转折有点刻意就是了。
接下来我贴个大字报。
本来音乐我是不太懂,但本片从立意上刻意制造民乐和西洋乐的对立是否合适?
作为吃瓜路人,实际上你哪个好听我肯定就愿意听哪个啊。
正如你片子里展示的,你古筝弹得好,传到逸国,逸民都献上膝盖对吧;反过来说你钢琴弹得好,传到逸国,逸民还是献上膝盖啊。
献上膝盖与否跟你拿啥乐器演奏并没半分钱关系,你演奏得好不好关系更大,甚至你演奏得不好但很酷炫,甚至你既不好又不酷炫,大家也还是会给予鼓励(弹幕:你行你上啊?
)。
可能西洋乐确实流传更广,但你强行民乐不招人待见,未免也太受害妄想了。
人都长了耳朵,音乐的事情你就归音乐就得了,非得挑动民粹情绪煽动对立,最后回到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你认爹西方没点自尊的小将斗争路线,该说到这里终于有点本土二次元的醍醐味了?
到最后简直把民乐拍成了传武,后面故事整个变成霍元甲,颇有传统武术海纳百川一拳击死俄国力士然后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调调。
说真的我感觉挺乳滑的。
另外中间烘托情绪的全都是用些流行歌,你作为一个讲民族乐器的音乐电影,是不是有点太不用心了。
后面两场演奏的重头戏都不好看。
最后场演奏那几个乐器solo惨不忍睹啊。
好歹来点编排感行吗?
两个萝娘为什么又突然丢掉传统乐器弹起电吉他了?
最后这片我比较关注的三个演员是那个偶像组合里的主唱小姐姐,以及看起来又绿茶又可爱的小提琴首席,还有男主角。
男主角这片里有种森山未来的感觉,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先不剧透地简单撸一撸剧情。
一所音乐高中里,分别有“民乐派”和“西洋乐派”,两个派别的学生互相瞧不上对方,天天不是互怼,就是干架。
女主角叫陈惊,人称“神经”,学的是民乐扬琴。
她有一个男闺蜜,叫“油渣”。
乱糟糟的头发,傻兮兮的眼镜框,一看这俩的造型,就知道他们都是学校里最不起眼那类“衰人”。
好死不死,民乐少女神经,爱上了隔壁西洋乐的帅比钢琴师哥。
为了让师哥瞧得起自己,她拉帮结派,跟男闺蜜油渣一起,找了一堆奇形怪状的师妹,组成了一个乌七八糟的“二·五次元”乐队。
民乐+二次元,看起来九不搭八的两样东西,居然融合到了一起。
二·五次元乐队的演出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民乐和西洋乐派一次更猛烈的“战争”。
平胸而论,这部片子有不少明显的毛病。
比如BGM实在太多太满了!
一首接着一首来,这首还没放完呢,转到下个场景,马上又切一首。
让肉叔想起当初被《摆渡人》支配的恐惧。
就算歌儿好听,也不由得你这么糟蹋啊!
不少场景的剪辑切换也略显生硬,容易出戏。
电影语言不成熟还是次要。
更明显的瑕疵是影片对“二次元”的大杂烩展示,什么古风歌曲、应援团,浅尝辄止地触碰一下,就没了。
最后,剧本也有问题。
片子里,民乐派和西洋乐派一直水火不容,最后是因为进度条撑不住了,硬在结局处来了个大和解。
以至于人物感情转变生硬,让人看得好费解:再就说两个优点——好嫩国产青春片之所以一直被我们嫌弃,因为大多数都不够青春、不够少年。
比如严重超龄。
穿件过时的衣服、剪个学生短发、拿本教材摆拍、再加大柔光滤镜、十级磨皮,就假装自己是大学生。
女主的设定是缺心少肺、傻吃愣造、一点也不闪光的平凡少女。
她是乐队里最没梦想、没主见、甚至不太爱音乐的那个。
虽然后来的转变和成长来得有点突然,但好在徐璐的表演,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元气满满、灵动鲜活,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比女主抢镜一百倍的是二次元师妹“千指大人”。
颜值高,身段好,衣品佳,走的是美帅美帅路线,男女通杀,圈粉无数。
的确,这些新人演技很青涩,但起码他们演出了一种青春的状态。
他们的行为、说法方式,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样子。
不硬拗,不尴尬。
第二,好笑《闪光少女》的制作班底,相对来说最“老油条”的是编剧——鲍鲸鲸。
她最拿手的就是在台词上抖包袱。
大大小小的笑点很多,饮水机涮火锅、卷发棒烤肉、塑料袋套耳朵上接西瓜籽等等,都让肉叔礼貌性地爆笑了一下。
更别提E神陈奕迅客串出演的老干部,经典款西装,惊人的发量,再加上老干部式揣手。
一出场,全影厅的人笑出猪叫。
但让《闪光少女》从其他国产青春片中脱颖而出的,是片中的大波“二次元笑点”。
像是一些B站常用语“请收下我的膝盖”、“平胸差评”、“我有点瞎没听清”。
并不想捧杀《闪光少女》,它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缺点,但也有许许多多靠谱之处。
毕竟我们想看的,从来都不是虚假的大柔光,硬拗的“残酷青春”。
而是那些真正闪闪发光的青春时刻啊!
终于用爱奇艺vip看了闪光少女,太无聊所以分了几次才看完。
节奏差,风格土,和二十年前的国产电视剧差不多,人物塑造很拙劣,也没有像样的细节,空洞,做作,情绪走向简直比情节走向更生硬。
因为节奏差,所以小人物抬头的励志感无法get,甚至千指这种人物应有的炫技高潮都没出现过。
作为音乐为主题的电影,配乐居然很次,但斗乐的地方还是有少少激动,鼻子发酸,这似乎挑动了某种本能反应(青春期的群架向往?
),却只持续了几秒钟。
实际上,千指作为王牌出战,对方忍不住回击,如果是日本漫画或者影视剧中,该是多热血多中二的桥段啊,却被这部电影处理得温吞夹生。
很多地方,乐音和奏乐的画面有脱节感,奏乐的群演中则出现了完全不像学生的大姐,显得粗制滥造。
有没有优点呢,几乎没有吧,也许某些二次元扮相还算养眼,但二次元和主旋律简直是同归于尽的组合,还不如只玩古风,以免贪多嚼不烂。
其实民乐怎么能跟西洋乐比呢,前者没什么像样的发展,后者已成体系,根本不在一个高度上,这是无论怎么意淫都改变不了的。
爱情部分难堪至极,女主的神态和姿势都像足了大妈,在浪漫高峰的萤火虫一幕更是丑出了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几乎所有大电影公号都交口称赞的一部电影,却未能挽回它的票房败绩,倒是从侧面说明,微信公号的流量被严重高估了,那些10万加能影响到的票房其实有限。
如果可以,我想打6星多出的一星,是心疼这部电影在上映期间,由于宣传不到位而没有被大家所熟知。
24岁看到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我十几岁时,也有很喜欢的爱好,很喜欢的东西,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慢慢的被我放弃,遗忘在角落在看到影片里,他们为了自己喜欢的民乐,执著勇敢的样子,我的心真是被戳的软软的~我想,但凡还对梦想有些执念的人,看这部影片总会有共鸣的~或许,我现在把我的爱好捡起来,也并不晚~
应该分级,25岁以上人群谨慎观看。
人物标签化,冲突僵硬,调度单一,美术土气。
靠一枚帅T撑完全场。后半截才入得戏。音乐西改中横竖逃不了“野蜂飞舞”,不太稀奇。
梁翘柏请收下我的膝盖,配乐和原声做得太棒了,激动得我差点“哇”一声哭出来!
徐璐的每一个表情,甚至演法都在临摹白百何女士!总之,演的还不错啦!为你鼓掌!#徐璐真的可以去演白百何的传记片,可惜了群演都是春晚观众演技水准#
1.不是这片优秀,而是太多的青春片太糟糕所形成的错觉;2.民乐+二次元的组合有点意思,但浮于表面,典型的空有一个概念,再套用日式青春片的模式,国产青春片成了。
以尬为荣。
正因为有这样的片子存在,我才始终对国产电影抱有微弱的希望。本片最优秀的一点便是将传统民乐以二次元萌宅的外壳包装,用当下年轻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这比《百鸟朝凤》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年轻演员的表演虽有着稚嫩的瑕疵,但并不是完全的缺点,它让这部影片更加青春逼人,活力四射。
有台词的地方就有尴尬,如果拍成文艺二次元会不会好些蛤。
三星半,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片子,对二次元的夸张与一些民族的世界的喊法,总是 有些别扭。不过,这儿片子有些地方太亮了,那些青春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情绪,看几遍都会很开心,这是华语青春片非常少见的,真正的、难得的青春感,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以及,表白千指大人
鲍鲸鲸:我们二次元也不是拍给工作了很多年浑身戾气臊眉耷眼的那些人看的,我们不需要这些人的赞同。看看你采访时的嘴脸难道不是一副工作多年浑身戾气的样子?
斗琴输在了唢呐的嗓门,然后学西洋乐那些孩子居然就服气了?我觉得还不如小男生拿着灭火器时说的那番话有说服力…其实是很好的题材,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硬扯二次元和古风圈,部分地方尴尬地像在看《我为歌狂》…
鼓励为主吧。毕竟这种三观端正正能量燃系青春片还是少的,虽然民俗乐器和二次元的结合都有点别扭,导演处女作在调度能力上也有欠缺,但看着还挺愉快的。
国内这类题材的电影太少了,看得很过瘾,大爱!
音乐分阶级,二次元也有歧视链,只有青春——青春是没心没肺的。华语校园片少有这么明艳而又单纯的快乐,就像一枚专属于少女时代的彩蛋。对彭昱畅的好感up up...
彭昱畅!!
1刻意强化了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主矛盾冲突上就过于牵强了,但还有些趣。2音乐上,有几首民乐的使用笑料十足,但也仅只于此,编钟最后在编曲上也是可有可无,完全没体现叙事上铺垫的价值。3为民乐找到了二次元的出口,其实随着民谣的泛滥民乐普及程度很高了。4总体挺一般,音乐与叙事很脱离
有点傻啦吧唧的,但是2.5次元的看起来还是有点小感动
7.2/10,《闪光少女》算是意外的惊喜,鲍鲸鲸的剧本真不错,很容易砸掉的题材她居然玩出了花儿,徐璐会成为下个白百何么?在二次元和真人结合以及人物塑造上虽不如泰国的《电击少女》,但在国产片体系里算很棒了。#SIFF17/9
又是充满了臆想和做作的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