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

心理罪,心理罪大电影,Guilty of Mind

主演:廖凡,李易峰,万茜,李纯,张国柱,谢君豪,封佳奇,蔡鹭,虞朗,范湉湉,易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心理罪》剧照

心理罪 剧照 NO.1心理罪 剧照 NO.2心理罪 剧照 NO.3心理罪 剧照 NO.4心理罪 剧照 NO.5心理罪 剧照 NO.6心理罪 剧照 NO.13心理罪 剧照 NO.14心理罪 剧照 NO.15心理罪 剧照 NO.16心理罪 剧照 NO.17心理罪 剧照 NO.18心理罪 剧照 NO.19心理罪 剧照 NO.20

《心理罪》剧情介绍

心理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 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甚至不惜接二连三,连环杀人? 非同寻常的杀手,超越常理的罪案,需要非同一般的警探。 年轻气盛的犯罪心理学高材生方木(李易峰 饰)出手相助,却被卷入其中; 身手不凡的野兽派刑警队长邰伟(廖凡 饰)嫉恶如仇,却难以走出内心泥沼。 两人联手,却成绝妙拍档! 一场身手的较量,心智的角逐,随之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北插班生2虎啸风声一次性爱上2织物特拉·威利:未知星球只属于我们的一天绅士与淑女了不起的老爸高达创战者苦艾草自然光线天堂门票毗邻而居灭世男孩威尼斯商人高家台杰茜驾到第二季冰果OAD:应该持有之物谎言与偷窃暗金烂狗2唐人街探案3医家四姐妹桃花期下一站是幸福曝光十送红军洗屋大师水中生活冒险王沙奇尔:星际垃圾战云雾笼罩的山峰惊奇队长2

《心理罪》长篇影评

 1 ) 我这样的观众,只是追着车跑的狗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有很多疑问。

比如为什么要用李易峰来演男主,比如为什么要做那么五毛的特效动画,比如为什么有如此多违和感十足的装X台词,比如为什么两位影帝级人物要在本片里以极其扁平的形象出场,并且最后打作一团。

廖凡我可以理解,身强体壮毕竟,谢君豪这种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竟然弄了个白头套就来演BOSS……暴殄天物啊,各位。

制片和宣发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什么?

是个套着悬疑题材的动作爽片吗?

正义战胜邪恶?

虽然我知道李易峰能带来流量,能提振资方的信心,能够让迷妹走进电影院贡献票房,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种类型片真正面对的是迷妹吗?

不讳言的说,我是雷米的书粉,《心理罪》的案件和诡计不算上乘,难得的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是闪烁智慧的人性之光。

那是种很高级的东西,不是给个标签疯狂叫小鲜肉“天才”,再把写好的台词塞让他读就可以实现的。

从小喜欢《名侦探柯南》和《少年金田一事件簿》,青山冈昌的画风现在看来乏善可陈,金田一一的大饼脸更让人实在没办法恬着脸说好帅,但不妨碍我为他们感动。

案件啊,天然充满冲突的情节,就被弱化成一个成天只知道耍帅的大学生、一个女友是芭蕾舞团美女的人生赢家如何在讨人厌和讨人喜欢之间寻求莫名其妙的自我的故事。

什么透明的壳子,什么心理阴影,什么录像。

割裂的情节,混乱的人设。

一个上来就开挂的主角,真的只有让人烦三个字。

主角光环是这样开的么?

是么?

侦探是全剧最迷人的角色,他可以丑可以胖可以矮可以弱,但是他要有说服力。

然而呢?

《爱奇艺》网剧中,男主方木用的是配音,就像和后期在唱双簧。

一个声音都不属于自己的侦探,这是在演真人版《名侦探柯南》?

在本片里,倒是非常有……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诚意吧,用了李易峰先生的原声,可惜以他的台词功底,足以让陌生人相信他说的话吗?

我看着他空洞的眼神,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廖凡不是男主,为什么国产悬疑推理的片和剧大多都是这样。

以案件做为噱头,在浮夸中怒秀主角能力。

国产版《嫌疑人X的献身》也是这样,当王凯穿得人模狗样和张鲁一聊自己的大学教职和其后代表的丰富资源的时候,我看到他全方位无死角地凹造型,像个在社会底层混了数十年终于小人得志的家伙。

令人厌恶。

难道片方和编剧不明白,人物塑造是需要表现,而不是用说的吗?

更不是用装的吗?

可是没用的,我知道,我这样的观众,不过是追着车跑的狗。

追上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上去叫两声而已。

有时候大家都明白应该怎么做,但只是没人愿意去做,然后就看着这个题材变烂,观众变蠢。

喜欢看悬疑片的人都希望能够有挑战自己智力的案件,也能给自己出乎意料的解释。

这类人群有消费力,可是他们能和迷妹们的重合度有多高,还请片方自行评估。

一星给原著,一星给廖凡+谢君豪的演出。

 2 ) 这是一篇跑题作文

说实话很失望,这不是《心理罪之画像》,这只是套用了这个书名套用了书中角色的一部电影。

可是抛开书中内容,依然谈不上一个好电影,因为作为电影,首先得能够讲一个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剧情流畅的故事,而显然它没有做到。

首先来说下作为翻拍,那么最重要的是尽量还原原著,在原著基础上结合各种情况做适当改编,但是,书中本质核心应当也必须保留。

《画像》中的主要案件是以数字形式出现,反面人物孙普,期间牵扯出男主方木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回忆,包括陈希之死,这段回忆是他在这一连串案件中的梦魇,而这串案件也让他再次不得不去翻开这段梦魇。

这是方木成长的必经之路,跨过去他就是方木,跨不过去就是另一个孙普。

结尾邰伟说方木不适合做警察,也是基于这点。

邰伟欣赏佩服方木,喜欢他的才华,怜悯他的遭遇,也担心方木因此而有所偏颇,他不认可方木这种在形式之外将疑犯制服。

我个人以为,方木这种挣扎的感情,应是小说中的灵魂,也是高潮。

那么体现到电影中,因篇幅有限,当然需要删减,怎么做我不懂,我不是专业人士。

可是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不该随便了事,毕竟你打了《心理罪》的牌子呢。

那么体现这一核心的方式是什么,是画像。

小说名字也是画像,拍电影也要切题呀。

可是电影中,除了活在台词里的“画像”、“心理入侵”等字眼,你能明白心理画像到底指什么,你能感受到心理画像的存在感吗?

不能。

原作中的确有“你要我这个时候解释给你听吗?

”,但每个案件方木都有做心理画像分析,通过画像找出嫌犯。

电影可以在追踪凶手时,以旁白形式让男主说出对凶手的心理画像。

我知道这都是我的想象,实际电影没有这么简单。

但至少你要从正面侧面去体现心理画像这一主题,而不是从头到尾都在打斗。

(以特效显示心理画像太……嗯)其次,剧情和人设。

电影里没有将小说跟方木的本质体现出来,首先人物设定就有一些奇怪。

电影是将前传《第七个读者》也揉杂在了一起,恕我直言,一本都拍不好为什么还要拍一本半呢?

即便是在前传中,方木的设定也不是阳光傲娇拽酷炫啊。

方木前期爱玩爱闹,瘦弱、戴眼镜,与人交往都很友好,爱开玩笑,就是普通大学生的样子。

方木绝不会在进入警局实习时各种拽上天,也不会在追踪凶手时,一边追一边还不忘炫耀。

且不说这个剧情莫名其妙,书中没有实习这段,可是就算加了这段,人物性格也不能改成这样吧?

这哪里是方木?

追凶手,有人可能就要死了,方木却跟别人炫耀“你瞧我说的对吧”???

这是有多脑残?

邰伟的设定也很奇葩,成了一个脑子不算够全靠武力解决的人。

还强加了一段不堪的回忆。

我也是不懂这个回忆的存在意义在哪里,还不如用来作为方木对过去的回忆,把陈希的戏份改在回忆里,还符合原著。

邰伟这个人物也是很有意思的,《画像》是他跟方木从初识到共历生死的地方,即便邰伟说他不认可方木的做法,他对方木也是尊重和信任的。

并且从一开始,他就是尊重方木的,而不是看不上。

邰伟是个很有眼光有感情但不会感情用事的好警察。

而电影里邰伟一直在打,占据了过多篇幅,邰伟本人的性格没有体现,也妨碍了剧情案件的铺陈,和方木的性格发展。

第三,特效,也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地方了。

搞那么多炫酷的特效是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看似高大上实则并没有什么实质,烧钱倒是真的。

于是又是回到前面的问题,主旨是心理画像,核心是方木的性格感情变化,内容是方木邰伟孙普(换案件换人物也可以,但是你得拍好啊)的较量。

你当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也表现,特效也无可厚非,但不该喧宾夺主。

综上,看得出演员们都很拼,有很认真去演,可是,当路线都制定错了,还演个啥呢?

这就好比你写命题作文,你都跑题了任你写的跟花儿似的那也是零分呀。

何况即便抛开原作,这个电影也并不是一朵花。

我不怪演员,因为演员不是下笔之人,只是那支笔。

所以真的很想给编剧寄刀片,想问问他在编个啥,编不好就不要编了好吗??

顺便,希望演员们接ip时注意,不要看ip内容好就接,也要看剧本,剧本哪怕不还原如果改的好也是很不错的,但是改的乱七八糟的就要慎重了。

作为书迷,我虽然希望一切改编都能贴合原著,但我也知道现实很多情况不允许,同时,我代表自己是很希望更多人看到并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所以并不排斥改编成影视,也可以接受改编。

但前提是,尊重原著,合理改编,内容可变,核心要在。

这可能是我目前写的最长最真情实感的一篇影评………

 3 ) 画人先画己,你是谁取决于你的选择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什么样的电影,会激发起我写影评的兴趣。

我的回答是,有复杂的、经得起推敲的人性内容的,有细腻的、现实的、经得起咀嚼的人际关系内容的,总之,要有“人”。

廖凡和李易峰主演的《心理罪》,在这方面,很能激发我谈论它的兴趣。

廖凡和李易峰在这个故事里,分别扮演警局的邰队和给罪犯做心理画像的方木,一个是老警察,一个是实习生,一个是老江湖,一个是未经世事的天才少年。

他们之间,没有这类故事里,常见的那种惺惺相惜到近乎基情的关系,他们从头到尾都在对抗状态,他们的关系,是在对抗中渐进的。

他们之间的对抗,有很丰富的层次,层次感而且很清晰。

起初,我们看到的对抗,是老人和新人的对抗。

这在单位里团队里都很常见,廖凡和万茜的团队,就是一个小王国小江山,突然天降新人,而且被委以重任,他们中间,必定有一个均衡的过程。

新人迟早会变成老人,至少,对观众来说,盯住一个人看十分钟,就会对一个人有感情了,电影里十分钟的感情进展,和现实中一年时间的情感进展是不相上下的。

所以,对抗必须要有新的内容,廖凡和李易峰的对抗,果然有了新内容,他们对对方的不满,很快上升为“经验”与“知识”的对抗。

廖凡是久经沙场的一线老警察,有充足的现场经验,这些经验是靠命拼出来的,开场那段屋顶戏,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点,他对自己的经验有自信,他的自信也有充分的案例作为证明;李易峰是刚刚走出学院的知识型警察,有惊人的天赋,有直觉,有充足的知识,但欠缺现场经验,第一次看到现场解剖,就忍不住呕吐了,他也欠缺实战成绩,只有很少的成功的案例给自己的判断做担保,而这些少量的成功案例,又因为过于玄妙,被认为是出于偶然。

所以,廖凡有充分的理由看不上李易峰,李易峰则急于证明自己,他们中间的对抗,就这样继续进行了下去。

经验也不难获得,至少,在一个故事里,当一个新人出场半个小时之后,他就已经被默认为是有经验的了,所以,廖凡和李易峰的关系,还必须要有新内容,他们很快有了新的层面上的对抗,这次的对抗,是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那就是“人性”的对抗。

故事里的廖凡,是有人性、人情的,他对同事“慢半拍”的痛惜,和万茜的融洽合作,都是这种人性人情的证明,故事里的李易峰,却是冷血的,貌似有感情(和女友的相处),但却徒具形式,只要面临考验,就会显示出冷血、视他人如棋子如草芥的本质。

他在护工解剖杀人案的现场,公开说出自己的判断,完全不考虑现场的情况,导致杀人者逃窜,也导致“慢半拍”受了重伤。

他在吸血案的紧要关头,录制视频发布到网络,并且用范湉湉充当诱饵,只为激怒吸血医生,让他入自己的局,完全没有考虑其它失踪者的安危,让范湉湉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也让自己同事的艰苦劳动,有落空的可能。

于是,乔教授和他有了一段谈话,并且教育他:“画人先画己,你是谁取决于你的选择”。

为什么李易峰会面对“你是谁”的选择呢?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他和谢君豪扮演的吸血医生,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是天才,同样信奉个人至上,知识至上,他人同土,他人是草芥,他们都有人性的荒漠地带,只不过,他还年轻,还没有做出真正的选择,吸血医生却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和罪犯,尤其是吸血医生,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他才能摸透他们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为他们画出心理肖像,尤其是在追踪吸血医生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进入罪犯的现实,模拟罪犯的心理,但他在那时的话语却是:“我杀人”“我没有血了,我就快死了”“我需要新鲜的血”,他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现实,被罪犯的现实感染了。

也正是因为他和罪犯更多相通之处,所以,他看不清廖凡和万茜,觉得他们是自己不能了解的人。

他也对廖凡说,吸血医生最想得到的,也是廖凡。

因为吸血医生同样不能了解廖凡。

人总是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怀着探究的渴望。

但他能读取罪犯,罪犯也在读取他,在他用范湉湉作为诱饵,设下捕局之后,吸血医生没有咬钩,反而利用他们把警力集中在范湉湉身上的那段时间,去做了另外的事。

也正是这件事,让李易峰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我对“你是谁取决于你的选择”这句话感触很深,“剩下的取决于你的选择”,在有段时间里,是我的口头禅。

因为,我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一直在写娱乐,评述娱乐人物,娱乐类的写作,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方向选择”的事。

他和她进入了房间,拉上了窗帘,到底是在谈工作,还是在做不可告人的事?

他生病了还要出来工作,到底是被赔偿条款震慑,还是夸大病情炒作,还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剧组耽搁时间损失金钱?

事实就在那里,全看你怎么理解和怎么描述。

写娱乐的每一天,都面临选择。

起初我选择了毒舌、刻薄,选择恶意的揣测,这种写法的效果果然很好,我得到无数赞美,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尤其是在接触到那些被书写的明星之后,我发现,外面漂浮的很多所谓事实,和他们相去甚远。

就连那些事实,都未必是真的,你所以为的画人,其实只是画己,你必须要做出选择,选择更得体的表达,选择枪口抬高一厘米,选择更善意的理解,理解人性的灰色地带,对模糊的事情做出模糊的判断,不要急于抛出结论,哪怕只为少暴露自己,少强化自己的恶意。

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她之所以不急着发表看法,是“不想用自己的后三十年去反对自己的前三十年”。

在我看来,《心理罪》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的故事,李易峰扮演的方木,选择了进入真实的生活,选择体恤别人的处境,了解别人的内心和情感,尽管这个转折,是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得到的。

廖凡为他做了人性的免疫激活,那件痛彻心扉的事,将让他免于感染人性的黑暗。

一次选择,终身受益。

吸血医生是谁,什么来历,被捉住了没有,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这个故事里真正的罪,已经得到了缓解,得到了救赎。

 4 ) 这个世界真实吗?

这个世界真实吗?

为什么短评写不下我的吐槽?

廖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片里?

谢君豪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片里还出演一个来自神奇次元的疯子?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影院里?

为什么会选择原作最烂的前传和画像进行改编?

编剧是怎么把稀烂的原著改的更莫名其妙和神棍的?

导演为什么要使用无美感的神奇特效和镜头?

为什么剧情这么支离破碎?

方木为什么能如此毫无根据的推理?

为什么大家对毫无根据的推理如此信服?

方木为什么这么万能而其他警察这么废?

台词为什么这么中二?

这部悬疑片是怎么变成科幻片的?

又是怎么变成玄幻片的?

又是怎么变成孤岛惊魂片的?

方木为什么要给嫌犯打药剂让他如此牛逼?

隔壁妹子为什么一直在玩手机?

我为什么坐立不安?

我为什么不去看侠盗?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吹剧情?

我能相信微博大V的吹捧吗?

我能相信好评如潮的影评人没收钱吗?

为什么影片结束两小时后我还是精神恍惚地铁过站?

这个世界真实吗?

 5 ) 及格水准、难称佳作的《心理罪》之七宗罪,没有一罪该是李易峰承担

最初得知影版《心理罪》准备拍摄时,我内心是激动的,那可是在学校专门教习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的雷米老师的作品啊!

超级IP啊!

十年以来难以超越的国内悬疑经典小说啊!

最初得知廖凡+李易峰的时候,我内心是又惊又喜的,喜的是爱戏如命的戏痴廖凡影帝和演戏素来发挥平稳、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却还内藏爆发力的万茜(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强强联手,我甚至最放心的是顾小白编剧,尽管他影评人出身,却参与了不少有质量的片子的编剧,如《人山人海》《红色康拜因》《山楂树之恋》。

而他担纲编剧的网剧版《心理罪》虽然也颇受争议,但是整体好评,使其成为业内最看好的悬疑片编剧之一。

惊的是原著甚少能得到很好的还原,加之导演大概考虑到商业性,用了李易峰。

这是一个既现实又大胆的选择。

现实是会吸粉,而且这也不像李易峰的前两部电影《栀子花开》 《怦然星动》容易迎来恶评如潮,大胆是因为但凡流量小生都自带黑子,而且尤其李易峰这级别,那基本是粉丝有多多,黑子就有多多,铺天盖地式,尤其在他演技方面的口碑还没达到良好的地步,扮演方木这样复杂的角色难免受人质疑。

果不其然,上映前,一堆“求李易峰别毁原著”、“这次李易峰不会又拖后腿吧”、“廖凡干嘛要和李易峰合作?

”的评论在豆瓣等影视评论区高居不下。

本人在看《心理罪》之前,也不是没忐忑过的,有人曾经说过一段话:“这片子,下限在廖凡,廖凡万茜的加盟,应该决定了片子不会走势太低,但是上限却在李易峰,他演得好,会为片子加分,他演的不好,不但令片子失色,而且还会是败笔!

”可惜棋棋在片子出来后,发现李易峰尽管演的并不差,相反有些地方还可圈可点,但却并没能使这部片子高走,廖凡则不功不过,万茜是平稳发挥,那么,是什么原因令片子出现了高开低走的局面呢?

简而言之,片子可以算作及格,但难称佳作,用心是真的用心,但算不上优质作品。

总之,李易峰的演技绝不是片子的槽点所在。

如果提及优点,1、悬疑中的新鲜感:心里入侵的科幻画面和架空式的某些场景虽有效仿《奇异博士》与《记忆大师》之嫌,甚至也没太大必要,但是可为国内悬疑的一次新鲜感;2、商业性:有想要做好商业片的潜质和野心,也算基本遵循了商业片模式,细节处诠释人心,虽无暴击的力量,但也不失力度;3、节奏:节奏流畅,不拖沓,整体算是可以带着观众思路走;4、打戏:分量适度,不多也不少,且动作精彩,既起到商业作用,但也不算抢戏;5、爱情比例:短小明了,既不浪费笔墨,也不中二煽情;6、医学方面:法医的严谨和分析确实有专业感,不过这似乎也是悬疑探案题材中应该具备的;7、双男主互动带来的感动:性格迥异的双男主最后真正和解那一段令人泪奔;8、没有绝对的是非,但有多面的人性:片子里没有伟光正和高大全,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救赎和挣扎,没有唱高调带来的反感。

9、质感和肤质感:片子画面色调鲜明,演员没有使用大量磨皮,很多演员脸上毛孔清晰可见,有着真实度和贴切感;10、演技方面——曾凭借《白日焰火》成为中国第一个柏林影帝的廖凡演技上虽然不功不过,但呈现柔软的一面令人动容,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铁汉柔情;凭《军中乐园》获得金马最佳女配的万茜在角色没有太大发挥的基础上仍然妥妥地诠释了法医乔兰的知性、稳重和内敛;当年以一部《南海十三郎》打动万千人并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谢君豪眼皮皱纹里都是戏,不愧为戏骨;李易峰的进步绝对值得一赞,虽然个别时候面对影帝们还是稍有点弱,但有几处可圈可点,但我认为他在片中第一次的爆发不是广为人赞的哭戏,而是模仿犯罪者心理的那段独白,黑化的表情和眼神及台词力量令人一震(建议以后可以尝试反面角色)。

关于李易峰的进步,我放在最后说。

但,如果要我罗列《心理罪》七宗罪,我觉得第一罪要在编剧。

确切地说,第一宗罪,罪在剧情也就是故事立不住脚,而悬疑片中最需要的就是故事和逻辑,哪怕推理不够,逻辑是不能少的,故事是不能差的,一旦这一点露怯,几乎就是一毁毁所有,你就是找多少鲜花鲜肉和戏骨来搭救与包装,内里也无法根治。

《心理罪》电影取材于《心理罪》小说“血之魅”部分,却做了大幅度的改编,包括对方木与邰伟性格的改动。

开篇就是航拍和街道追逐的紧张节奏,通篇以黑、灰、蓝定位主要色彩基调,既营造了暗流涌动的危险氛围,也具有与主题相扣的暗黑气息。

医院发生命案,廖凡扮演的邰伟猜到了真凶没有离场,但为了更有把握地抓捕,于是假意撤队,却被赶过来的方木(李易峰饰演)临时阻止,并大加分析之后指出凶手就在围观人群中,因此引发了开场的追凶和一系列的人仰马翻。

电影节奏尚可,故事分配,却不得当。

这部片子,不像悬疑片,像犯罪片,而且是带了软科幻的犯罪片。

好的故事,凤头、猪肚、豹尾。

而这个故事,可以算作凤头,但却是干瘪的猪肚,至于尾巴,根本就是匆匆了事恨不得一笔画成的蛇尾。

故事从主线而言,是追踪“吸血鬼”,船上血液尽失、死状恐怖的干尸、一杯人血牛奶、女设计师的离奇死亡、渔船厂出现的黑衣蒙面高手,将案情引向扑朔迷离。

而副线是年轻气盛的犯罪心理学的天才方木与身手不凡的资深刑警邰伟从互相不解甚至反感到惺惺相惜,方木从一开始的冲动自负到后来的成长是人物转折和牵动感情的部分。

从这一点而言,电影主线副线非常清晰,主线中按照方木与邰伟从相见的成见、到中间的摩擦以及后来的相知相惜与成为拍档,是按照开篇医院到户外的追凶、中间系列杀人案的铺展与推进、到最后锁定凶手而逐步摊开。

大的框架是没有问题,但开篇推出电影字幕前为了展现方木在犯罪心理的炫技与铺垫方木邰伟的的冲突,把与“血之魅”无关的医院部分设计成一个开场为了以快节奏吸睛的部分,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单独起这样一个与主案情无关的片段。

可以在开篇就开始主体故事,引入关于吸血的故事,这样主体故事更加丰满,案情又不会显得仓促,也不会影响方木邰伟最初的冲突设计。

其间方木的开挂与脑洞大开、结尾反派大BOSS的科幻色彩割裂了悬疑的色带与特性。

第二宗罪,罪在逻辑与推理国产影片,鲜少有善于推理的作品,因此,很多影片从悬念的迭生与剧情的反转上卯足了功夫,因此,出现了悬念迭起却虎头蛇尾、反转生硬还硬伤连连的局面。

倒是国产悬疑片中被称为“小成本制作、却有精妙结构,无明星却准确展现出角色气质,展现中国当下最佳寓言”的《心迷宫》,悬念迭起、最后结局和设计高明到几乎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催眠大师》,2017年口碑较高、将人性与巧合、命运与追踪结合得令人感慨、最后欲哭无泪的《目击者之追凶》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惊喜。

同样受欢迎的悬疑类网剧,也是胜在各有特色,比如前几年另辟蹊径着重心理画像的网剧版《心理罪》,悬疑、精悍却还带点悬疑类少有的逗逼属性的《暗黑者》,以及剧情虽不烧脑,但法医角度的分析专业度却堪称优良的《法医秦明》。

中国的很多悬疑片,不懂得藏拙,非要卖弄,结果,弄巧成拙。

反观《心理罪》就暴露了这样一个缺陷。

本来片子悬疑度尚可,虽谈不上步步惊心,但也可以一直牵着观众视线走。

可片子既然是心理罪,那么逻辑分析必不可少。

但《心理罪》这部片子,恰恰既没有做到以理论指导下、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也没有做到耐人寻味的诡计与完美的惊险离奇之情节推送。

有人说片子属于本格推理,我想即便是本格推理,那也是其偏于离奇怪诞的变格派,而非注重逻辑推理的本格派。

一般来说,本格推理需要具备两个因素,一个是需要有谜团和迷雾,二是需要有正确或科学的方法解开谜团。

《心理罪》和大部分国产悬疑一样,谜团是有了,但解开的方法却不够有说服力。

无论是追寻犯人,还是在解剖现场分析案情,李易峰扮演的方木分析案情没有真正体现科学而专业的一面,即便是通过独白,也没有展现方木真正的天才和对于案情应有的说服力。

从廖凡扮演的邰伟在片中那句吼“你不是直觉一向很灵么?

”“我不需要天才的假设”来看,其实导演自己也清楚啊,方木很多时候依据的不是分析,而是直觉,办案的心理入侵缺少立足的论证,而是脑洞大开,追踪罪犯,闭眼一想,对邰伟说:“向左拐!

”邰伟立刻执行。

天才也是要有逻辑的,而不是仅凭直觉。

推理的有力依据必须具备,才有专业性,否则只会令人觉得天才不过是撞大运。

也是因为情节设计的些许任性,导致明明可以在悬疑电影中独树一帜、同时也是最该建立的心理画像魅力和爆发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就缺失了震撼力。

第三宗罪,罪在台词不装逼就不会死,有些文气过重的台词即便出现在文艺片爱情片中都会令人不适,遑论悬疑片。

《心理罪》中万茜饰演的法医乔兰的“他是一把双刃剑,闪着锋利的光芒”、李纯扮演的陈希那句“方木,你就像躲在一个透明的、厚厚的玻璃罩中,其实没有那么难,一挥拳,就出来了!

”(台词大概是这样,不能保证逐字逐句记清楚)都太戏剧化。

其实这两句台词想要表达的本意都很符合方木在电影中的角色性格,但是以台词推动剧情、尤其以过于文气的台词推动,反而显得无诚意,倒不如换个说法或者穿插在应有的氛围中,反而能给人心头一震。

例如:廖凡扮演的邰伟在流泪说完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对父亲的愧疚时候,说道“你只有走进阳光里,才不会被黑暗吞噬”,这一句,就带上了感染力。

严格来说,剧中有些台词真是让我有些质疑这个团队的编剧水准了,无论剧情如何,台词不该有如此的违和感。

第四宗罪,罪在人物的塑造这里面的很多人物,最初的设定,我是不排斥的,但是走向却难以出彩。

方木前期的自负、青涩、初生牛犊不怕虎和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心理,是导演根据原著中阴郁、敏感的方木做了大量的改动,这种改动我并不反对。

但是片中方木骨子里深埋的自卑和孤儿院长大的经历,我认为导演应该通过一些小细节展现,点到即止,轻轻一痛,尤其方木的孤儿身份和自信之下掩饰的自卑,通过加入科幻元素的心理入侵来呈现,并不高明。

而后期,方木在经受痛失所爱之后,虽然冷静,却还是缺乏自制,想要一人搞定大反派虽然符合年轻气盛、苦闷愤恨交杂的心理起因,但结合自己不带麻醉剂偏带强力药剂和邰伟的营救过程,难免落入俗套。

分寸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中二成偶像片。

邰伟的塑造和原著、网剧大有不同,我想可能较之于原著的“正义、沉稳、勇敢与幽默感”和网剧中那个看似状态松弛、匪气和正气并存,实则心里一辈子都活在愧疚中的邰伟,导演和编剧想在电影中想塑造一个不同的、也能打动人心的邰伟。

网剧版的邰伟和影版的邰伟的心里都有一道一辈子就算走进阳光也抹不去的阴影,一个是为友情,一个是为亲情。

导演将影版野兽刑警邰伟设计得全身绷劲儿,易怒易冲动、时刻紧张甚至剑拔弩张,其实不过为了体现邰伟不愿为他人所知的心里阴影和暗痕,就如同方木所说“其实,你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片中,无论邰伟,还是方木,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方木贴合犯罪人的心理分析和完全站在罪犯角度思考虽然设计得还不够缜密,却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如同乔兰所说“方木是一把双刃剑”,正因如此,这把双刃剑很可能一念成佛,却也一念成魔。

我想这应该也是导演的一种伏笔,这种设想,都存在着相当的合理性。

方木的角色使我想起了美剧《犯罪心理》第一季中的一句话:“Don't forget that I cannot see myself that my role is limited to being the one who looks in the mirror.”(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导演在后期给方木的时间与发挥偏于短少,甚至没有起到太多作用,这就削弱了主角的力量与力度。

而对于邰伟的绷劲儿和大汗淋漓又蘸有太多笔墨,仅在那一两处体现邰伟不为人知的孤独足矣,戳动泪点之中,然后不防加上邰伟幽默风趣的逗逼一面,这样既不会与网剧版重合,同时也会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讨喜。

第五宗罪,罪在定位不准《心理罪》这部片子实则很难定位和定义,虽然定位于悬疑动作片,但明显烧脑不够;属于犯罪片,但又加入了科幻元素和脑洞大开的调调。

这部片子实则很用心,也有野心。

但是想要装的东西太满了,又不舍得减少某些元素,比如为了吸引商业元素、建立商业性色彩的科幻、动作元素,影片中有《奇异博士》的科幻与想象色彩、《杀人回忆》的暗黑色、效法《犯罪心理》的美剧感,甚至质感也绝不劣质,而偏偏在最该着力刻画的心理画像上面却失分,令人觉得背本趋末,主次颠倒。

相比《唐人街探案》同样作为商业片的成功,《心理罪》虽然中途也有一个反转,也可以说得过去,却没有在全片中做到合理调度和分配元素比率与使用分量,所以失于质量;较之于没有高度紧张感却依旧能全程牵着观众跑的《目击者之追凶》,《心理罪》同样不善于推理,但却没能像《目击者之追凶》那样具备一个精妙的剧本构思和故事搭建,所以失于口碑。

第六宗罪,罪在烧脑不够《犯罪心理》第一季的第一集就说过“All is riddle,and the key to a riddle…is another riddle”(所有的事物都是谜团,而解开一个谜的钥匙……是另一个谜)《心理罪》通过两次案件牵扯出罪犯,但又出现了一个反转,本着中场的罪犯往往都不是大反派、大BOSS总在风雨后的定律,中场出现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但却没完全做到环环相扣。

但这期间有两次做的不好,一次是对于马凯的智擒,最终手段和网剧类似,但氛围和渲染却做得不如网剧来的紧张。

二是大反派提早得无悬念,现在国产悬疑还做不到东野圭吾小说中那种先交代罪犯,然后一步步剥丝抽茧告诉你罪犯手段的级别,这种罕有的逻辑性、高智商、缜密思维目前在国内难出佳品,如果《心理罪》中大反派能通过一系列干扰主角、观众心里跟着跌宕几下,然后谜底再被侦破、之后迅速定位大反派的位置会更自然一点。

第七宗罪,罪在结尾潦草为了不剧透结尾具体内容,结局就先不说扯不扯了。

就先说一个合理性,《记忆大师》同样在在影片中,用到架空和软科幻,构思依然精巧用心,但其全片之所以不如上一部《催眠大师》,是因为剧情存在小BUG,但都不足以致命,架空和科幻也不是悬疑片的硬伤。

但《心理罪》的剧情剧本存在些许硬伤,比如岛上的研究所、反派的超大力量和药剂,未免有点超现实主义,剧本中的bug和结尾草草收场的蛇尾足以把一部明明可以精良的作品砍成仅为及格之作。

虽然片子定位为悬疑动作片,但悬疑片的结尾如果靠打戏,是不会成为真正的神来之笔的。

尤其这类悬疑动作片,最后的斗智斗勇是高潮戏,绝不是主角噼里啪啦揍别人一顿就能封神的,就算你泥里来浆里滚、撞得七荤八素、看着腰疼肾疼,也没法给你高分。

李易峰扮演的方木这一段表演不错,较之于前一段餐桌对话,这一段至少可以接住了谢君豪的戏。

最后提及一下李易峰的表演,客观而言,没达到炸裂式,毕竟面对的是几个影帝影后,能在线且接戏对戏得不尴尬已算难得,进步自然是有,但是还有进步的空间,毕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尤其和谢君豪中间那场对戏,高下立现,需要磨练。

片中他个人的表演,有四个地方最打动我。

你们念念不忘叨叨千遍的哭戏自然动人,但在那之前,他有一段类似于“黑化”的表演,就是模仿犯罪人心理独白,那一段,他对着镜头自言自语,叨念想要喝血,只有血才能满足自己的时候,眼神一凛,眉梢眼角都凌厉起来,面孔陡然阴狠贪婪,冷得没有温度,没有瞪眼皱眉,却令人感受到一股阴暗之气,然后阴狠戾气一闪而过,变成“不行,我不能这样!

”目光开始躲闪犹豫,自己与自己博弈。

这个地方,其实才是李易峰在《心理罪》中的第一个爆发,前面的年轻冲动、争强好胜大部分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甚至有些地方甚至略显寡淡,但是这一次犯罪心理的演绎与“黑化”,甚至让我觉得他应该在将来的一部戏中尝试反派角色甚至是“表面阳光、内心阴毒”的变态杀手。

他第二个触动我的地方,是跑到女友表演的大厦前,被邰伟推进车中,他坐在车里转过头看着邰伟复杂的表情,像是预感到不妙一样,伸手推车门,被邰伟死死顶住车门。

他不敢置信地看着邰伟,表情从惊讶、到疑惑、再到担忧、恐惧、害怕,然后固执地和邰伟对顶车门,脸部抽动、眼眶通红,眼泪在眼睛中打转、闪动,像一个明知道可能会绝望但却一定要知道结果的孩子,最后执拗坚决、惊恐交加、又把一切置之度外,不管不顾地冲了进去。

这一段细节的表演和表情神态的过渡,绝对经受得起赞叹和考量。

他的重头戏——哭戏是我在他多年前《真爱谎言》之后又一次哭戏的爆发,多年前他扮演《真爱谎言》的自闭少年姜希宇的时候,还是青葱岁月,那时候的哭泣是稚嫩的,但也淳朴的,更像是来自于一个孩子的委屈。

这一次的哭,是绝望、懊悔和伤心到骨子里的,通红的眼眶、颤抖的嘴唇,眼泪成串而下,语无伦次,前一句还在说杀人凶手是长头发、后一句就比比划划地说女友手腕被割开,会很疼,抽泣着说“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能找出来!

”,然后哭着对身边的警察说“你画啊!

”第四处,和邰伟坐在一起,听邰伟讲述自己的过去和为什么做警察的原因,有人说这一段,李易峰被廖凡碾压。

诚然,廖凡的演技和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一段,真的不存在过分碾压。

廖凡边平静地叙说边平静地流泪,这样的表演,本来就是占有优势、也是容易入戏和打动自己的。

相比之下,李易峰扮演的方木显然是因为女友死去(尤其女友的死是自己间接造成的)而把自己包裹了起来,又回到多年前那个自卑的方木之中,这一时段,他对女友的死和内心的伤痛,已经几近欲哭无泪,所以看到邰伟走进来,他的表情悲伤中带着木然和清冷,才是正常的。

男人的爆发性的哭(不一定非要大吼大叫),一次足矣,多了就过度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会过分否决李易峰的演技的原因,他很多时候虽然稍显平面和平淡,但从来不会过分,在我看来,过犹不及,过分的夸张于演员而言,比寡淡还可怕。

在接下来,邰伟的回忆中,李易峰扮演的方木默默流泪,只有一两次偶尔看向邰伟,这一段,他处理得不错,这一段,没有必要演出崩溃,而是通过沉默流泪的方式,对女友追忆,对邰伟同情,对双方都痛失生命所爱的相知而相惜和叹息。

表演中,他尽量融合角色,不浮夸,懂得一定的细节运用,知道适量沉下来放下来,已经没有太多偶像包袱了。

我当年曾经说过:“演员应该是松弛或者放松状态,即便全身全心投入,也最好有一种自如的发挥,有时候感觉李易峰比较放空,确实有点游离于角色 ,但有时候你又觉得他并不浅薄,挺满的,可能他是想多方面揣摩,什么都演出来,但是顾虑多了,往往方向就有失偏颇。

他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也不是科班出身,他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发表于 影视公众号 棋说艺影很欣赏方木海报上那段宣言:“我不在乎炫技,只在乎是否努力;我不在乎狂傲,只在乎是否有料;我不在乎误解,只在乎是否热血;我不在乎经验,只在乎是否惊艳。

”关于李易峰的演技,以后我会单写一篇。

其实关于对于李易峰的建议,我和某位做公众号、叫大寒寒的学霸美女想法一样一样的,那就是面对众影人回归小荧幕的时局下,李易峰应该凭借自身在电视圈积累下的热度和人气继续不放弃电视剧,而电影圈也可以每年一两部地接戏。

也就是每年两部电视剧,其中一部大IP,一部正剧,IP剧用来圈粉,正剧用来提升国民度,然后,一两部电影用来磨练演技提升咖位。

最重要的是,也让大棋棋来帮忙筛选剧本,亲们信不信大棋棋的眼光呢?

欢迎关注 棋说艺影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6 ) 这是一部滚滚长江都是血的牛逼片子

今年似乎迈入一个热剧上大荧幕自毁和伪烧脑片比脑残的扎堆季。

这再次证明一个论点——把平淡题材拍出花来是真功力,把好题材拍成渣渣是真弱鸡。

还好这次我不是原著党。

本片是一个模糊的类型片,科幻不像科幻,写实又非写实,恐怖不够恐怖,推理直白推理。

然而,动作却是真动作,血腥也是真血腥,犯罪是在真犯罪。

所以在场景构设很努力、演员也都挺卖力的情况下,观影中仍然不停听到观众出戏的交谈和调笑,而我中间一度犯困,终于打起精神看完。

走出影院,满脑子只有滚滚长江都是血,抬头仰望,天空突然飘来两个字——牛逼。

邰伟:我是队长我牛逼。

我可以对天才的实习生颐指气使谩骂爆锤一言不合就躁郁,只因为他能看穿我心理映射了另一个自己。

方木:我是鲜肉我牛逼。

我可以分析头头是道个个印证却对抓捕并没有什么卵用,我可以让所有人都宠着我爱着我迁就我认为我是天才连反派都惺惺相惜留我小命。

陈希:我是花瓶我牛逼。

我可以各种秀青春秀颜值担当秀母爱大发秀撩小鲜肉,虽然我到死也不明白反派不喝我血却要杀我的意义。

罗艺:我是助手我牛逼。

我可以在狭小空间偏要用手枪空旷地偏不用手枪,我可以重要场景全不在只等泥浆中嫌犯逃跑给邰队的断户绝后撩阴脚在人间。

医生(sorry,实在想不起名字):我是专家我牛逼。

我可以像怪医秦博士一样研发大力丸注射剂却没有被军方关注,我也可以调用本市各种医疗资源购置各种先进仪器征用各种半废弃场地不被公安局发现,我这么聪明只是忘了戴副墨镜出门。

马凯:我是病人我牛逼。

我可以一见鲜血就燃烧小宇宙变身为超级赛亚病人,各种力大无穷各种处心积虑玩的整个警队团团转打的整个警队只叫娘,却抵不住手机里的一个婴儿哭喊,费劲心机只为了追一个4K高清画质HiFi高保真的VIVO X9——坠楼时照亮你的美。

杨林:我是父亲我牛逼。

我可以不信天不信地不信ZF只信专家成为人民公敌,只为了证明父爱的伟大就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幡然悔悟时却武功全失,只能一缠二打被拧断脖子。

慢一拍:我是魏翔我牛逼。

我可以把配角助手演成开心麻花舞台剧,背后插着血槽刀追踪疑犯几公里,只为了问一句姐姐他看到你不会吐不会跑不会自杀吗?

乔兰:我是酱油我牛逼。

我可以凭着法医的身份各种剧透各种幕后操作调实习生进警局安排老爷子做辅导为双雄拉架和稀泥带着大队人马去收尾,我虽然性格单薄台词稀少,但我才是终极大boss。

无人机:我是道具我牛逼。

我不管奥斯卡奖已经实现成千上万个无人机造特效,我也不管几年前港片已经玩烂了无人机追踪疑犯,只因为我开发了可以闪光的新功能,所以我可以成为影片中最重要的大杀器,只为了告诉你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编剧:我会改编我牛逼。

我可以无视影片节奏在马凯死亡揭露大boss后不让影片加速反转迅速高潮而是再降下来又来冗长的一段解谜杀人打斗,蜜汁长高潮让观众陷入不应期。

摄影:我拍双雄我牛逼。

我可以模仿催眠大师记忆大师各种大师等等画面感营造血腥暴力,却总忍不住反复给群像主旋律镜头反复给双雄并列镜头,只为了突出浓浓的基友情。

导演:我牛逼。

我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类型片,所以我就什么类型什么元素都塞进一部片,我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主题,我就什么想法都给观众喂一点,最终我只是为了拍一部有人买票看完就忘的——商业片。

一星给画面,一星给廖凡的拼命,一星给李易峰的努力,Over。

 7 ) 心理罪是方木心里的罪

方木前期是个很自负的人,胜利被他强调很多遍,可能他破案就是享受自己通过现场分析抓住犯罪嫌疑人的胜利快感,所以他才当面指出凶手,在模范罪犯心理的时候说小女孩是美味佳肴,指责邰伟没有抓住马凯.陈希说方木把自己放在一个周围都是玻璃的的框子里,这可能跟方木是孤儿有关,把自己锁在里面不让人接近,陈希一直说、愿意为他打破这个框子、就像打碎一面镜子一样手破了又如何 ,其实她不知道一旦打破这面镜子,放出来的是更黑暗更抑郁的方木。

方木刺激凶手,反被凶手心理入侵,间接害死了自己白月光初恋。

他在收到孟阳发给他陈希被杀视频之后没有把视频给警方,而是选择自己单独行动.没错,方木其实想自己亲自杀死凶手给陈希报仇,他知道警方抓住凶手是不会让凶手死的。

方木其实一直是一个游走于犯罪边缘的人,所以他能把凶手的心理猜的透,孟阳也说过方木其实和他是一样的人,拉他人是陈希,陈希给了他美好。

陈希死后,方木想亲自杀了孟阳,更是准备了试剂准备让孟阳发狂让自己看起来是正当防卫杀人,被关玻璃框用自己的血引诱孟阳,准备同归于尽。

邰伟也是拉他回来的人,即使台风很大出不了海也去找方木,方木救那个小女孩是自我救赎的开始,小女孩的爸爸宁愿被杀死也要方木救自己女儿的行为让方木感受到了这种情.方木最后不再枉顾他人姓名甚至自己生命,所以邰伟说他合格了。

 8 ) 这片看得我都气笑了

作为一个当仁不让的IP小说女王,但凡现在有所谓改编自某IP小说的影视剧作品,说的出来的我就没有哪个是没看过原著的,因此上映了任何一部新的作品我都顶着各种言论想去看看到底怎么样。

于是,我去看了期待很久的《心理罪》。

话说回来,电影《心理罪》真的是,看得我都气笑了。

先说人物。

方木之所以成为方木,除了他有发觉犯罪的天赋之外,是因为他经历了身边的同学爱人一一被信任的朋友杀害的连环杀人案,甚至于他自己,都差一点在这个案件中丧命。

方木在遇到邰伟的时候,是他经历了这起案件的两年后,说直接点,那是他其实还是一个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人。

他并没有从两年前的案件中走出来,他孤僻、冷漠、沉默寡言,他渴望抓住每一个犯罪份子,是因为每当深夜,那些在他眼前死去的朋友都在他的床前默默注视着他。

这样的方木,就不会像李易峰扮演的那样,时时刻刻都还是耍着帅,穿着满是印花的外套,其他人都几乎素颜你还画眼线啊,连指甲都涂着一层透明的甲油。

这样的方木,也不会对着邰伟擅自画像以个人的痛苦经历作为打口仗的资本。

方木是有锋芒的,他的锋芒是为了跟邰伟争辩到底他对犯罪分子的画像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所依据,他的锋芒是为了证明心理侧写在破案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而在电影中,我看到的方木,只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口不饶人,抓着自己上司和同伴的童年经历大肆在别人的伤口撒盐,而对着自己的侧写一味的自大觉得永不犯错的狂妄青年。

再说专业。

其实我对心理侧写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但正是因为不了解,我相信这个专业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科学价值和依据。

至少我在小说中看到的,即使是一个天才,需要精准的描述出一个犯罪分子,需要心理侧写师查看很多的卷宗资料,并且进项大量的实地勘察,通过对尸体对犯罪现场的仔细观察,才能根据细微的痕迹一点一点判断出这个犯罪人员的特征。

看到电影我真的是笑了啊,李易峰对着吸血鬼杀害的第一具尸体,瞥了一眼,就精准的说出了犯罪人员的各项体貌生理特征,脸再帅你也不能真当自己是X光啊朋友!

更何况你再帅也帅不过杨洋啊朋友!

你要是杨洋我就忍了啊!

另外,心理侧写真的不是你一边说警官坐在你对面一边用画笔画出来啊!

编剧你到底对心理侧写有什么样错误的理解和偏见啊!

你好不好也自行百度一下啊——侧写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来自百度百科)。

你告诉我,你怎么用一只铅笔画出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环境他的职业他的成长背景啊!

还有啊,我虽然只有浅薄的对心理侧写的理解,我也知道,以你们在电影中掌握的资料,是不可能侧写出最终大boss是长头发啊!

你告诉我啊,你是依据什么证据什么细节,能推断出这个犯罪分子是长头发的啊!

好,最后说故事和逻辑。

(以下有剧透,不过这种片子剧不剧透其实也并不重要了)以上的种种,编剧你都可以来分辨,你并不是在复原《心理罪》这个小说,你在电影里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物一个新的职业,但是我就想问啊,你这个电影整个故事的逻辑在哪里啊。

讲真,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我已经在看完电影的5个小时以后,完全忘记了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都有些什么逻辑了啊!

电影中点之前,还能看得出编剧还在原小说的框架中发挥,还受到了故事逻辑的限制,所以前半段我还勉强能够接受。

从中点开始,从最终大BOSS孟阳要出场之后,剪辑出现了一片混乱,故事逻辑也全完不见了。

作为一个逻辑思辨力还是比较强的人,我全完没看懂那个林海、马凯、林海女儿、孟阳这几个人的关系。

我大概的理解就是,孟阳是一个前途光明却好大喜功的医生,在医学研究的过程中无意间感染了卟啉症病毒,然而就电影里所说,卟啉症是一种基因上的遗传疾病,所以我也不是很确定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让一个正常人改变了基因而患上了这种遗传疾病。

孟阳自从患病以后心理扭曲,从治病转变为要让健康人也为他陪葬,开始研制让正常人患上卟啉症的药物。

那么马凯出现了,马凯大概原来是个正常人,因为贫血症需要治疗,被孟阳欺骗注射了药物变成了一个卟啉症的患者,然后因为需要血液变成了孟阳的帮凶。

(我就想问问,你需要血液帮孟阳杀人和自己去杀人获得血液,有什么区别么?

不一样都是杀人得血?

为什么要帮孟阳?

)好吧,在这个过程中,孟阳还顺带研制出了一种类似于短时效性的“美国队长”针剂,使得注射者可以短时间内获得肌肉力量的提升。

(所以孟阳你没有被复仇者联盟收了真是可惜你了)接着就是林海又加入了这个小团体,因为他的女儿患有先天的卟啉症,于是被孟阳看上了,孟阳以有药物可以治疗他女儿为借口迫使林海成为他的帮凶。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电影里展现的逻辑,认为孟阳其实并没有治疗卟啉症的药物,并且方木也在电影里说了,这个病应该是无药可医的。

那么,孟阳需要林海女儿干嘛呢,并且还让林海最后将女儿带到了实验室插了一堆管子,最后邰伟、方木、孟阳三个人为了林海女儿在地下医院展开了“生死搏斗”是为了什么呢?

大概是孟阳需要这种原生的病毒,可以制造更多使人患病的药物?

也有可能是他善心大发,真的研制出了能治病的药物?

还是,单纯就把小姑娘当个人质用来威胁两个警官大人?

反正这里我真的是看的一脸懵逼。

看懂的朋友请来为我讲解一下。

优点呢,也不是没有。

能在一部国产电影里,这么直接的展示尸体的细节,展示出充满血腥的画面,就冲这个我还是很欣赏的。

另外,陈希死后李易峰哭得手足无措还要坚持侧写的那场戏,也是近几年能看到他的所有作品里少有的略有演技的片段。

廖凡饰演的邰伟,是作为一个优秀演员该有的演技在线,并不应该成为需要表扬的点,但是补一句,邰伟的无力和他为了目标不顾一切,并不是像编剧在电影里表达的这样,完全成了一个智商底下被方木牵着鼻子走的有勇无谋的警官这样。

大概就这样吧。

说句题外话,能看上一部IP小说并且改编成影视剧,肯定是觉得原小说本身故事情节不错并且拥有大量的书粉。

可是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在改编的时候总是不好好研究故事,而是自说自话的加入一些完全不合逻辑的情节呢?

讲真,我对于IP改编始终的要求就是,按照书粉心中的想象,实实在在的把文字描述的情节展现出来就好。

当然,我也理解改编的时候希望能有新的情节新的人物去吸引到新的观众群,可是,所有的增加请符合原小说原人物的逻辑好么?!

当时《心理罪》网剧播放的时候,全朋友圈的盆友都知道我有多迷陈若轩饰演的方木,为什么啊,因为完全还原了我心中对方木这个人物的幻想啊!

不光是人物啊,还有情节啊!

《心理罪》这本小说,是我难得的非常喜欢却只看了一遍的小说,因为看完真的心里太沉重了,人性的黑暗和扭曲,是阳光永远无法照出的暗角。

不多说了,看完电影,我滚回去撸小说了。

 9 ) 在光影與生滅的置換之間找到救贖

說實話,「現代吸血鬼」一案談不上多懸疑驚悚,《心理罪》別出新意的地方是,不同於歐美電影電視劇的側寫(profiling)程序,本片把罪犯心理的剖析、犯案過程的模擬結合特效營造出空間翻轉、時光逆回的科幻效果,這算是亮點,然而細節的省略跟缺乏理論根據的鋪陳亦可能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議,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撇開劇本的不足跟敘事表現的瑕疵,整體而言,《心理罪》是十分用心之作,這份用心不單只是體現在製作的精良或是不同元素的添加與嘗試,而是處處可見導演那份「不只是商業片」的傾訴欲,破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罪》透過對人心的推敲,對人性的質問,構建了一條方木跟邰偉這對冰火搭檔完成自我救贖的道路。

一個內心有創傷、過往有陰影的資深警探,這個人設很typical;一個年輕氣盛、自恃能窺破所有犯罪的心理學天才,說實話也不算什麼新鮮設定。

然而不同於其他老手菜鳥組合的是,邰偉跟方木的「溫度」並非恆常不變,兩人的身上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更隨著劇情的推進,產生彼消此漲的變化。

初期,方木格外張狂而自負,透過初戀情人陳希(李純飾演)的念白──btw,不管是為了深掘人物或是添增人文成分,小說行文在轉化成臺詞後的過分書面化實在有幾分生硬突兀──方木是個活在自己世界(箱子)的怪咖,需要有人去敲破他的殼。

方木的問題在於缺乏一般人會有的共情與同理心,方木以為情感會阻撓對案件的判斷,事實上,當你每天面對犯罪一如邰偉,很容易變得疲憊,甚至是麻木,一旦失去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同情,極有可能反被罪惡深淵淹沒,如同邰偉所說的,如若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吞噬。

所以邰偉雖然資深,卻相對情感豐富而激情,初為實習生的方木卻把破案當作跟自己、跟兇手的博弈遊戲,面對屍體與血腥,他或有不忍之心,更多的卻是想把對方打敗的興奮之情,他缺乏對自身以外生命個體的敬畏,這不僅激怒邰偉,更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不管是形象或氣質,李易峰把方木前期的傲慢自大詮釋得恰如其分,但他在戀人、在親如胞姐的喬蘭(萬茜飾演)面前所展現的純情與懵懂又平衡了這份狂妄,反添幾分討喜。

這個時期,以天臺餐廳上跟邰偉的碰撞最為精彩,廖凡的老練不在話下,從對方木的告誡到自舞自開懷再到疑點閃現的恍然大悟,數次情緒的轉換令人嘆服。

而李易峰亦在這場戲把方木缺乏共情的問題放到最大,對邰偉的貼耳告誡,他有著被輕視的憤怒,對邰偉的「失敗者」言論他嗤之以鼻──然而他不明白,不管最後是否真相大白、兇手是否繩之以法,一旦犯罪產生,傷害造成,就註定沒有贏家。

也許這就是電影為什麼要先形塑一個沒有包袱跟負擔的方木,直至他也有一輩子無法擺脫的罪惡感,與此同時,邰偉卻在跟這個年輕人對抗的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卸下負擔,當方木陷入陰影的時候,他率先去做那個撥雲見日的人。

唯有方木在背負傷痛與罪惡感的同時,擁有足夠的冷靜與勇氣去面對恣意剝奪他人生命的罪犯,堅持一個執法者對法律、對社會正義的信任,他才真正具備擔任警察的資格,並邁出了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教人略微惋惜的是,或許電影想要觸及的面向太多,想要傾訴的太多,取捨之間角色深度跟情感強度有所削弱,幾場情緒需要更多鋪墊的戲都走得比較匆促,譬如李易峰畫像的那場哭戲哭得撕心,演員表現令人既驚艷又動容,可觀眾才剛有幾分沉浸其中就戛然而止,方木的傷痛並沒有在觀眾心裡有更充足的體現;邰偉的哭戲亦然,就這麼釋懷了,和解了,多少缺點說服力。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謝君豪的角色,這個本片最大反派不管是扮相還是表演都很出色,但角色本身終究太過單薄扁平。

然而不管是哪方面的缺一點,《心理罪》讓我看到犯罪類型片的新意與巧思,在做到商業片該有的觀賞性與娛樂性以外,它有引發觀眾思考跟討論的東西在裡面。

演員各有亮點,在心理畫像這塊,李易峰合理過渡融合了不同人格的代入轉換而不割裂,聲情表現較以往更有穿透力;廖凡像一把軍刀,疲憊卻銳利,總是傷口夾帶著汗水、泥沙,其動人在於硬殼下的脆弱與溫柔。

萬茜的發揮空間不大,但氣質形象十分貼合,讓人舒服有安全感,這也是喬蘭對方木的意義。

最後,我不敢說我有多期待續集,但方木跟邰偉並立在海崖邊上的堅定身影,確實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絲念想。

 10 ) 方木和李易峰,他们彼此成就,互相成全

作为十年来最经典的国产犯罪嫌疑小说,心理罪的书我当然是看过的,第一部画像讲述了初出茅庐的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用心理画像天赋和刑警队长邰伟合作破案的故事。

电影最近上映,我去看了。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小说影像化非常成功。

故事、风格、氛围、节奏、表演……可以说几乎无可挑剔。

有原著的好故事做底,再加上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掌控特别自信,画面大气,运镜优秀,剪辑干净利落一点不多余,情节紧凑,从开始到结束,全程高能,给人很好的观影体验,格局开阔,颇有看大片之感动。

案情一波三折,反转不断,“血之魅”的故事悬念迭起环环相扣,非常吸引。

画面尺度不小,略惊悚,看得相当紧张刺激。

伴随案情进展,方木邰伟实习生和老刑警的故事,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也火花四射,与案情交错前进,节奏非常抓人。

扮演邰伟的是廖凡,众所周知这是华人第一位柏林影帝。

他的表演确实是又稳,又成熟,真是驾轻就熟影帝范本。

刑警队长,动作戏很多,跳楼,肉搏,泥浆糊眼,打人与被打…精彩纷呈,荷尔蒙爆棚,很硬汉!

他与李易峰之间的对手戏颇有看头,刚开始互相看不顺眼,一言不合就掐脖子干架,在破案过程中慢慢的互相理解,逐渐成为配合无间的异质搭档,两人针锋相对相爱相杀产生的戏剧冲突,与血腥吓人的凶杀案一起,构成了影片最精彩的看点。

本片的演员表很吸睛——李易峰,廖凡,万茜,张国柱,谢君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每一位演员都贡献了令人惊喜的表演,就连几位戏份不多的反派配角,也很出彩。

最大的惊喜要数李易峰!

因为这是一位近几年人气很高的明星,我也看过他不少作品。

他的表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演什么都很自然不做作让人感觉舒服。

从真爱谎言里那个自闭症少爷的青涩天然,到老炮儿里在冯小刚面前一点不露怯的倔强,我一直觉得这个年轻演员是会有发展的,他的表演很真诚,他的眼神很有戏。

他应该需要一个好剧本和挑大梁的机会。

心理罪里李易峰的表现足以令人惊艳。

一如既往的自然,诚意十足,演技很准确很到位。

很多的内心戏,细节拿捏相当精准;对感情戏的诠释也越来越成熟,游刃有余。

里面有一场需要情绪爆发的感情戏,演得特别好,我真的被触动了。

相信 方木能打动大部分观众的心!

在我心里,李易峰成就了方木,方木成就了李易峰。

他们彼此成就了彼此,互相成全了对方。

从外型气质上就很契合角色,演的也无可挑剔,小说里的方木因为他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可以的……”——这是方木的台词,同样适用于李易峰。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国产小说影像化作品,太惊喜,可以打四星半。

唯一感觉遗憾的是结尾有些仓促,还没回过神来片尾曲已经响起。?

有点意犹未尽又有点失落,不过听结束时方木的画外音像是还有续集?

如果是的话,很期待……

《心理罪》短评

失败的改编。1、去除了原著的精髓,只保留了血腥和人设。2、将方木过于神化,和陈希的爱情来龙去脉也没有交待,感觉很突兀。3、李易峰和方木完全不合拍,唯一的看点是廖凡的演技。4、影片中加入的病毒情节以及过多的搏斗展示,严重削弱了原著的推理性。总之,就是一锅不知所云随意乱炖的犯罪电影。

4分钟前
  • 蓝莓兔子
  • 还行

主角光环过于强大,颇有点儿神探夏洛克的推理味道,但故事还是差了点儿意思...记录一下,这是我们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

5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还行

李易峰的那场哭戏,让我险些落泪....

1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四星,一星给特效,一星给剧情,一星给节奏感,一星给演员。悬疑片节奏感是最重要的,这点导演把握得不错,张弛有度,打BOSS那一战,对推理迷来说可能有点套路,但影帝级的表演足以弥补。廖凡水准持稳,看他演戏很享受,电影里的打戏也多在他身上,看完心疼他的腰。李易峰眼神有戏,哭戏爆发的不错

13分钟前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推荐

剧情还算曲折,节奏也挺紧凑,但是逻辑性略显不足,犯罪心理画像也有点一厢情愿。演员方面基本及格,除了男主角,完全看不出高智商的感觉,大智若愚的设定只还原出一半。

18分钟前
  • 咖啡只喝速溶
  • 还行

方木这个角色有点神话了,破案全靠想象,廖凡演技还是不错的,还是白夜好看点

19分钟前
  • 姜僵疆犟
  • 还行

看了10分钟跑了,可怕,智商不够用。

23分钟前
  • 编号663
  • 很差

一些细节之处需要细细去发现的,喜欢乌贼的铺垫,邰伟的打戏让人心疼,李易峰我真的完全被他给迷到了,方木天才,心理入侵,直播,很值得去二刷认真看。

26分钟前
  • 旧人来
  • 推荐

国产在心理分析的领域越发深入了,连续有质量还不错的作品推出,这一部也算超及格线。不同于此前的精神分析和自我疗伤,这一次突出的都是人性的极限,两个警察都在通过极端的手段给自己的心“输血”,某种意义上,与凶手的动机有着共谋。近阶段压力过大的我本应该看轻松点的,一惊一乍倒也释放@百讲

29分钟前
  • 嗜热链球菌
  • 推荐

心理罪的灵魂是方木,不是案情。电影里的方木实在难以撑起来,远不如网剧的方木。没了灵魂的心理罪连普通悬疑剧的水准都没有。

32分钟前
  • 茹影随形
  • 很差

节奏不错,演员选得也挺合适的,特效挺酷的。

36分钟前
  • 有有
  • 推荐

从一个得瑟的天才到一个合格的实习生,经历伤痛,成长蜕变。方木与邰伟的哭戏代表着两个人不同的人生,大boss真的是让人“目瞪口呆”。真的是悬疑片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片子

40分钟前
  • 桃白
  • 力荐

还算对得起我7.8元两张的电影票钱,感觉演技非常用力,看得我尴尬癌都快犯了…都说吓人可我真的没感觉…

43分钟前
  • 鬼 鬼 ™
  • 还行

主打悬疑推理的一部,但却基本都能猜着,悬而不疑,可以说是这部最大的毛病,不过成片节奏把控不错,叙事流畅,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45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还行

第一次感觉放映前的中国梦宣传片还算是好看的,至少那个更中国。

4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我觉得还行

50分钟前
  • picnic
  • 还行

苏帕烂。编剧脑抽吧,雷米都写的这么美剧了,你们老老实实拍就差不了了。这次lyf不背锅。

55分钟前
  • 阿朽
  • 很差

觉得不错,从头至尾看得挺紧张。

57分钟前
  • 皮皮
  • 推荐

就是还好 。。。

60分钟前
  • 还行

追了第一季的几集网剧,黑暗嗜血风格保持了下来,还是更喜欢那里面的方木。李易峰的哭戏有进步,脸部表情稍微有了一点变化。廖凡正常发挥,谢君豪的雷人效果像寻龙诀里的刘晓庆。对吸血鬼的重新认识,卟啉症心理原罪,人设过妖魔化。逻辑上还是有槽点,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警察们犹如行尸走肉。

1小时前
  • 刘小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