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军在战争中的丑恶展现出来,非常写实,遗憾的是剧情的限制对于英军这方人性的思考无法展,个人觉得如此深刻的反思德国甚至荷兰在战争中的人性,确加了一个英国士兵主角搞三主角电影有点画蛇添足,拉低了整部电影的高度。
影片对荷兰热血青年欺人太甚拿着相机对着败退下来的德军残兵败将一阵猛拍,结果德军士兵忍无可忍砸相机,荷兰热血青年一怒之下用石头砸行驶中的德军汽车,致使德军汽车失控压死了三名年轻德军士兵,他父亲和姐姐为了救他的挣扎,最后他还是被枪决,这一段人性描写较为深刻,也很中立,作为荷兰电影甚至还给了德军将领义正言辞的对荷兰热血青年家属说到我的三个士兵现在躺在墓地,他们也是年轻人这样的台词。
我还以为这部电影将要接近德国二战神剧我的父辈,结果结尾荷兰籍德军士兵弃暗投明牺牲救女主,三主角之一的英格兰士兵又在结尾和他们相遇描写得太牵强,这样的电影结局感觉导演是被绑架了,不知道是为了政治正确,还是投资方可能是英国人的原因,一部颇为写实,比较有深度的电影到了结尾突然就成了抗德神剧!
当一名荷兰籍德军士兵作为荷兰电影的主角之一出现,本以为是一部荷兰深挖二战内幕的一部写实电影,结果配了一个荷兰抗德大美女主,应该为了是综合掉荷兰在二战中为轴心国出力不少的阴影,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再加上一个老爸是英军高官确不占老爸便宜非要上前线的英国士兵,并且英国士兵在战争中表现还很英雄,可以说他的表现已经在好莱坞抗德英雄的边缘了。
作为一部荷兰二战电影完全没必要设计这个英国士兵,完全拉低了这部电影的水准,个人觉得就双主角挺好。
最终这部电影肯定不能和我的父辈相比,甚至和爱沙尼亚的1944,芬兰的无名战士都有不小差距,总体还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
夹在大国之间的荷兰,在二战结束前的记忆——斯海尔德河战役(The Battle of Scheldet):
男主人公范斯塔佛伦
女主人公特恩
二号男主人公威尔主人公范斯塔佛伦,志愿参加巴伐利亚训练营,为纳粹冲锋陷阵,在东线战场遭遇苏军,目睹了好友的接连死亡,或死于战场上的乱枪,或死于自杀。
自己的理想也逐渐幻灭,战场上死里逃生,被救回战地医院,后来辗转被派到祖国荷兰。
回国以后,却再次被裹挟在同胞的抵抗运动和纳粹的血腥镇压之间的漩涡中。
历尽血风腥雨,最后浴火涅槃。
范斯塔佛伦是一名优秀的士兵故事的最后,他放过了盟国落单的士兵威尔,救下了因送情报而被捕的伪政府女职员特恩。
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救赎。
漂亮又聪慧勇敢的特恩和好友雅娜,冒生命危险送出了至关重要的情报,雅娜壮烈牺牲,自己也被捕入狱,险遭盖世太保毒手
空降兵特恩原来是富家子弟,飞机被击落后辗转生还,在战场上遭遇范斯塔佛伦,被放走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就是纳粹士兵范斯塔佛伦的幻灭与救赎、女子特恩的觉醒与抗争、以及盟国士兵威尔的战争洗礼。
伪政府女职员特恩英勇完成了牺牲的弟弟的未竟事业ps:本想吐槽影片里面的战术水平太差,只会步兵冲锋,一味强攻。
但转念想想,这可能就是二战的现实吧!最现实的,就是纳粹盖世太保的肉刑——法西斯的真实写照。
被遗忘的战役 (2020)7.52020 / 荷兰 立陶宛 比利时 / 剧情 战争 / 小马泰斯·范海宁根 / 吉斯·布洛姆 杰米·福雷特斯
纳粹占领军当局,心狠手辣,不留活口
不愿忘却《被遗忘的战役》 De slag om de Schelde荷兰拍摄的本片首演于2020年12月14日在荷兰瓦尔赫伦岛沿岸的市镇弗利辛恩举行。
以纪念发生在1944年11月份的盟军瓦尔赫伦岛战役。
二战已经接近尾声,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一路长驱直入,已经进入比利时与荷兰的边境。
然后准备向希特勒的老巢柏林进军。
为此,盟军已经拿下比利时的深水港安特卫普市作为战略物质的中转站。
但也先必须取得安特卫普出海口斯海尔德河两岸的控制权。
瓦尔赫伦岛就是河岸的一个关键岛屿。
弗利辛恩的老百姓站在街边看着疲敝的德军在换防。
而伪市长正忙碌的检查档案,设法把自己与德军合作的材料毁掉。
市府的职员特恩洁(苏珊·雷德尔 Susan Radder饰)离开了市政府后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德瑞克(朗诺德·卡尔特 Ronald Kalter饰)由于触犯了德军而被追捕。
德军的处理方法粗暴而简单。
先抓了几个当地青年为人质,如果抓不到德瑞克就会处决这几个人。
无可奈何的德瑞克只得前往德军司令部自首。
荷兰小伙子马里努斯由于盲信纳粹的宣传而自愿进德军服役,在东线被苏军坦克大炮打的七荤八素,最后重伤进了医院,伤愈后由于老乡的帮助被送回荷兰服役。
还当上了长官秘书的悠闲职位。
当他看到德军对德瑞克施以酷刑后满心愤怒就偷偷的告诉了特恩洁。
谁知被发现被送往前线。
威廉是盟军在比利时花园市场行动中的一个英国伞兵,途中他的滑翔机被德军防空部队击中而迫降在荷兰。
和他一起的几个同伴都离他而去,只剩他一个人找到了准备进攻瓦尔赫伦岛的加拿大部队,并决定参加他们的行动。
特恩洁在德瑞克的相机里看到他拍摄的德军军防设备。
她把照片带给了荷兰的地下抵抗运动组织。
他们要她带一张地图给即将进攻的盟军部队。
瓦尔赫伦岛与荷兰本土只有一个狭窄的长提链接。
加上长堤两边都是沼泽地。
既无法行走战车也无法驶船。
所以只要德军守在一头,因此易守难攻。
第一天加拿大军队正面进攻受了很大的损失。
但次日加拿大军队照着地图上标出的沼泽地里的隐蔽河道迂回到德军后面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德军防线解放了瓦尔赫伦岛。
大国都爱拍摄战争片,而且题材丰富,一战的,二战的,还有大大小小各个小战,随便拍,任意拍,这次荷兰出面拍摄也是难有的一次。
不过也拍的有板有眼的。
虽然这在二战中只能算是个小战役,但可以看到普通老百姓,抵抗人员,和军队都参加在一起,别具一格。
按说荷兰和德国相邻,本来语言人种相近,宗教相同,关系也可以,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
但在战争时期却没有什么客气可说的。
这时候可真是杀你是本分,放你是情分。
德军对待荷兰,依然要杀的绝不手软。
尽管德瑞克的老爸还医治过德军和那个上校,而且上校看起来面上和颜悦色的,却毫不犹豫的杀了德瑞克以及他的同伙。
这个心狠手辣的纳粹上校也是双手沾满了荷兰人的鲜血刽子手。
虽然是个小战役,但还是有进攻,防守这些基本手法吧。
荷兰是出名的水乡之地,小兵们端着步枪,避开飞舞的子弹,还得趴在泥地里打滚,个个都是搞得满身泥污,一不留神就送了命。
杀你是本分,放你是情分。
战争就是一个巨大的粉碎机,如果一头投进人,那另一头就送出一个个死去的人。
当加拿大军队进攻德军防线时,几乎成了德军的靶子,来一个死一个,冲了整整一天却死伤枕藉而一无所获,最后只得放弃进攻。
幸亏第二天盟军靠着地图绕到了德军防线的后面突击,这下德军就惨了,基本上是全军覆灭。
如果和那些二战中动辄百万人马大战相比,这次只是个“被遗忘”的小战役,但还是有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
不过这一仗也打的痛快,盟军抓了4万多个德军俘虏。
并且打开了安特卫普的通道。
剧中这三个主人翁之间并无太多交集,只是最后,威廉在随着大军进入弗利辛恩看到特恩洁正在帮助从德寇魔掌中舍命救出她的濒死时的马里努斯。
荷兰将十月份作为斯海尔德河战役纪念为荷兰被解放的开始,2019年比利时以及荷兰国王共同参加了75周年的纪念活动。
导演马蒂耶斯·范·小海因根 Matthijs van Heijningen Jr.荷兰导演。
吉斯·布洛姆 Gijs Blom荷兰出生的年轻演员。
杰米·福雷特斯 Jamie Flatters英国出生的导演,制片人和演员。
苏珊·雷德尔 Susan Radder荷兰模特儿和演员。
朗诺德·卡尔特 Ronald Kalter荷兰出生的年轻演员。
相比于东线战场残酷而漫长的战斗进程,德军占领荷兰过于顺利,在很多荷兰人还未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占领过程,所以直到美英加等国盟军诺曼底登陆反攻开始,荷兰人才开始体会到了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应有的样子。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对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进攻,5月15日荷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17日荷兰全境被德军占领。
自此后直到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前,荷兰在第三帝国的统治下,享受着二战中难得的“和平”岁月。
加上希德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对于北欧人种的荷兰人并不过分苛待,除了少数抵抗组织造成的轻微动荡,大部分荷兰人还是过着和战前差不多的生活。
甚至还有一些受到纳粹蛊惑的青年人去加入党卫军,去东线战场对苏作战。
但1944年诺曼底登陆打破了短暂的平衡,驻防荷兰的德军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和当地抵抗组织日益活跃精神骤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前与当地民众那种至少表面上的“和睦”状态被打破,对失败的恐惧让德军采取了最后的高压统治。
影片里女主的弟弟就是不满德军而加入抵抗组织,女主的父亲则是平日里受德军尊重的医生,女主也是伪政府部门供职公务人员。
但随着盟军的临近,女主弟弟一个冲动砸了德军车玻璃,导致三名德军士兵死亡。
女主弟弟的被捕被杀,也让平日里一贯小心翼翼的女主勇敢的帮助抵抗组织。
战争彻底的改变了女主一家人的命运。
意外坠机的5个英国士兵里,除了受伤的长官,其他4人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应该没有参加过敦刻尔克撤退前的对德作战。
其中俩人因为害怕偷跑了,剩下了父亲是官员的男主和同伴来保护受伤长官,但在与两名巡逻德军遭遇后,同伴目睹了男主开枪杀死德军士兵也看到了自己长官被杀,在男主划船要去寻找大部队时候,他对战争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厌恶,不再愿意和男主一起回到战场了。
这点很有真实感,第一次目睹战争的残酷,目睹熟悉的人和同样年轻的不熟悉的德国人的死去,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死亡的重新认知和排斥。
荷兰裔德军士兵最后救了女主,自己也伤重而亡,也算是完成了自我救赎。
但是影片安排男主英军士兵遇到女主荷兰女孩就显得有点刻意了,文艺色彩过重反而冲淡了真实感。
在大背景下的几个小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随风摇摆,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枪毙就是几声枪响,连英勇就义的口号都没机会让你喊,冲锋时候遇到对面的MG42射速能快到直接让你怀疑人生。
脱离战争太久的观众时常温习一下这些战争中小人物的写实片,就不会总以为打仗就是冲锋号一吹,漫山遍野喜滋滋的冲到敌人面前,然后就等敌人举枪投降,大家从此相逢一笑泯恩仇坐在一起吃馒头话家常了。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2020的电影,到20230401,豆瓣上只有7762个人评价;对比热门的,1998拯救大兵瑞恩,63万+;2022西线无战事,13万+。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有历史,几条线索跟进的都不错,人性的选择等。
荷兰,至少在中国,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足球,郁金香,风车,低地国家。
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本源,是为了争夺治河权,以便通过此河去运输物资、军队。
有没有用呢,当然有。
但是是有时效性的。
超过了时限,这段运输的意义就断崖式下降,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
在当时的欧洲,大约至多有3个月的效用。
也让我想起了波兰,浴血华沙,1万+的人评论,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遗忘的。
无论是战役、国家,还是电影。
回到主体,民族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一战后,一直到二战后,民族主义,民族自决的不断呈现,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这些国家,从国民的角度看,是民族独立了,民族主义的胜利。
荷兰,作为联合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还曾经作为海上马车夫,一度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东印度群岛,等等。
然很快就衰落了。
波兰,历史上与德国、俄国有世仇,斗争是有必要的,但浴血华沙,是及其不明智的选择,战略上是正确的,战术选择是愚蠢的。
那么,民族自决,成立国家,规模比较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从政客的角度说,民族主义能都调动公民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取得政治优势,政治地位,大概算是成功的。
从人民的角度看,从老百姓现实的角度看,似乎收益不大。
当然,波兰有特殊性,必须要斗争。
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没有收益啊。
不划算啊。
不久前查了一下美国的人口构成,德裔占最大多数,大约10%多一些。
这些人没有民族主义吗?
大约更多的,还是现实的选择吧。
政治、百姓利益,特别是百姓的短期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要看怎样选择,怎样宣传喽。
结论:1、民族自决产生规模小的国家,对老百姓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当然,有的时候是被迫的选择。
2、民族自决产生的大国,比如印度、印尼等,了解的不多,感觉也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3、对小的民族的,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不是独立建国,而是在联邦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要一定的整体性,比如,南斯拉夫。
当然,这需要一部好的宪法;大家都能接受的,小民族不会受欺负;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小民族不吃亏;一个好的制衡措施,比如议会,重点是名额分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4、回过头看,似乎共和制的中国的选择是最有利于大家的,民主自治,相对其他省更多的自治权,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对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是比对多数民族,汉族更加偏向,让少数民族占点便宜,并不影响国家大局。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镜杯阁影评】最近连续看战争片,基本都是二战题材的,这部影片叙述了发生在3个青年男女身上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在空降兵服役的英军将领的儿子,一位是被征召入德军的荷兰小伙,还有一位是荷兰瓦尔赫伦岛市政厅工作的女青年。
三个看似缺少联系的角色,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最后时刻汇合啦。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瓦尔赫伦岛随荷兰全境被占领。
德军迅速将其纳入“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修建碉堡、炮台和雷区,以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
该岛控制斯海尔德河口,是通往安特卫普港的咽喉,对德军后勤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打通安特卫普港(1944年9月解放),需清除斯海尔德河沿岸德军。
瓦尔赫伦岛成为关键目标。
1944年10月3日,盟军轰炸西卡佩尔堤坝,引发大规模洪水,75%的岛屿被淹,削弱德军机动能力,但导致平民伤亡和农田盐碱化。
解放瓦尔赫伦岛战役(1944年10-11月)被称为“贪婪行动,”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主导,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第4突击队登陆弗利辛恩(Vlissingen),遭遇激烈抵抗。
第二阶段 加拿大第2步兵师和中海突击队从西侧进攻,利用水陆两栖车辆(如“水牛”)穿越被淹区域。
经过一周激战,德军于11月8日投降,约4万人被俘。
盟军伤亡约13,000人(含平民)。
洪水导致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农业因盐碱化多年未恢复。
安特卫普港于1944年11月28日开放,极大缓解盟军后勤压力,加速西欧解放。
战后荷兰政府耗时数年修复堤坝和基础设施,岛屿直至1950年代才完全恢复。
二战里头,很多著名的战役。
但是,这次故事并不想讲那些著名的战役,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战役,一样死人,一样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遗忘”或者“不遗忘”,都是绞肉机下的粉碎。
故事分为三条线,德军、盟军和当地反抗组织。
先说说德国小伙儿。
这位小伙儿在东线,也是出生入死,肠子都打出来了,塞回去继续战斗,也算得上是骁勇善战了。
在当病号期间,这位德国小伙儿遇到了一位军官。
这位军官大概早就看透了这糟糕的一切,在指导了小伙儿一些“人生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小伙儿伤愈后,回到荷兰做了文职。
此时的荷兰,处于异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还在被德国蹂躏。
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无辜的,左右为难,想到未来,一身难洗的标签,想到当下,德国已经日暮西山。
说白了,老百姓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
当身为资产时,或许可以苟安。
但当资产面临有被他人抢占的风险时,谁也不知道当权者会不会拼个鱼死网破。
那些对未来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在“当权”和“倒台”面前,其实都没什么两样。
打了败仗的军队,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可以挥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这年迈的医生,对人性还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这种期待,就像是空中楼阁。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应我俩条件。
这样的行为,说不出的荒谬。
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类似的传统,所以医生才有这个“底气”去与虎谋皮。
以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尊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大米饭。
故事里头还有盟军。
滑翔机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电影里头好像没有见识过,二战时期竟然还有这种战术部队。
荷兰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这伙滑翔机战斗小队,整天都在泥泞里跋涉,鞋子估计是超级防水。
这个小队,最终剩下俩。
一人选择了逃兵,一人选择了决不投降。
选择绝不投降的这位,还是大人物的儿子。
可是这残酷的战争,是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格外开恩的。
在最后的战斗里头,这位也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故事最后的战争,拍得相当残酷。
这是个赴死的定局,然而上头下命令了,战士必须往前冲。
那边的德国人,只需要在战壕里头扣动扳机,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这样的冲锋,意义何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解释成“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转战局的是一帮“平民”,这份牺牲了太多的情报,终于送达到盟军手中。
这让此前的惨烈的牺牲,显得更加苍白。
这场战役,盟军牺牲3000+,德军死亡4000+,平民牺牲2000+,战士们可以得到荣誉,平民大概只是“附加伤害”。
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后半段一直祈祷:让这个活吧……
他们恐惧的眼神里又满是对即将到来的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没有人想在战争中永垂不朽。
6
3.5星吧,演员,摄影都挺棒的。导演把人面对战争真实的一面拍了出来,不都是热血无脑突突突,有害怕,有紧张,有逃避,很抓人神经。但不得不吐槽下女主,一会儿智商在线,一会儿猪队友。
莫名其妙的人性,奇葩反思,除了片尾的战争场面,我只看到了矫情,没有感动。
人类好像就是这样,只有失败了,或当失败即将来临,才会学着反思。而当其“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那都会被赞为“可谓壮哉”。
被低估的战争片,时间线上以同期进行的阿纳姆战役为背景。在多线叙事、片长有限的情况下,出场的群像人物们依旧被尽可能赋予了表现了人性复杂挣扎的空间。在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滑翔机从漫天机群里脱钩迫降、最后的攻防战等战争场景依旧拍出了不俗的效果。
还是遗忘吧
3.5吧,拍得很工整没有什么惊喜,然后不了解这段战役对战争片也没有特别的偏好就硬生生的看完。ps:求求甜汤多搞搞事业少上点网吧。
上次看到这么好看的战争片还是什么时候了
整体感觉有点平,但奇妙的是,总能让我有代入感。一场战争,以前会分阵营敌对,但当你代入的时候,只会看到被战争裹挟的一个个年轻人。他们恐惧的眼神里又满是对即将到来的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没有人想在战争中永垂不朽,没有人愿意直视垂死的眼神……
被遗忘的电影…啥呀这剪的稀碎,让人情绪都连贯不起来
还算中规中矩。有别于好莱坞影片,喜欢大肆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欧洲的二战片更多走北欧式的冷峻风。从德军、盟军和平民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全貌。背景则是二战中著名的“市场花园行动”。那好的战争片应该是让人看后对战争产生敬畏与反思,而不是一味宣扬仇恨与对抗。三星半
7.6分!不错的荷兰战争片,颇具水准的战争场面刻画,在瓦尔赫伦岛情报人员的情报支持下,1944年盟军成功攻克德军,彻底解放了瓦尔赫伦岛;
灰暗、阴沉、压抑、过度的音效。第一次看荷兰电影,讲述德国铁蹄下的反抗史。很多人对战争片、历史片耿耿于怀,说三道四,此类片自然不如虚构的故事片、爱情片设计精巧,情节跌宕起伏,但是确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如果无人去拍,谁会在意那些注定会消失在时间里的历史,特别是不在世界话语权主导的国度。二战的电影,至少能让人记住,被奴隶的人们,曾经做过的反抗和牺牲,不至于最后毫无痕迹。
冗长,剧情缓慢
挪威丹麦瑞典都拍了自己的二战反抗题材,荷兰怎么说也得凑个趣。这片表现出来的气场是不错的,叙事也很工整,哪怕分了三个年轻人三条线也铺垫得明明白白。年轻生命怔怔着眼离开世界,谁也不想杀或被杀,谁也逃脱不了这样悲怆的命运,战争是残酷的(反战主题分拉满)。结尾加拿大军队与德军夺堤之战稍显水准不够,不能跟好莱坞的硝烟制造相比。
片子冷峻甚至带着一点纪录片风格的视角我很喜欢 三位年轻人 三条故事线 慢慢汇聚 最终交织在一起 在纳粹战争的大背景下 无论你是选择抗争(女主的弟弟) 还是选择苟且(女主的爸爸) 还是选择顺从(加入德军的荷兰人) 甚至是代表正义方的空降兵(英军司令的儿子 满腔热血) 似乎都被陷在这个泥沼深渊中 无力挣扎 逃不过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我想这才是战争最恐怖的地方 无论你如何选择如何抗争如何挣扎 所有个体的命运都会被这个黑洞吞噬 皆为尘土.
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人们都有不同的选择,身不由己,立场不同,命运也不同。站队正确的不一定走到最后,站队错误的也不一定不能走到最后。影片结局太理想化。
本片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大概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你好好活下去。。。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那得多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