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外衣包裹下的女性成长电影。
还是老生常谈的「女巫」题材,但除了嗜血以维持生命这一设定之外,不再有外界的超验力量干预人世,力量之源的恶魔始终未出场,而女巫的“邪恶”力量似乎也不曾反噬自身,倒更像某种内在于身、没有代价的异能,而一切的报应似乎只是族群规约强加于异端个体的社会性惩罚。
女巫的诞生类似一种vampire的转化机制,不同的是,它的传染源是“女巫的口水”,涵指“唾弃”、“肮脏”等针对女性的污名化操作。
这种祛魅的「女巫」的设定将诸原型故事中子虚乌有的原罪取消,将「女巫」还原为「女人」,电影始终兜转于人类社会圈子的内部问题。
电影中的「女巫」更多在于一种历史意义,而非象征意义,是纵贯父权制历史惨遭猎杀的诸女性的集合代词,是其思想独立性与身体欲望性的集成,因此,电影的进程应当被概括为女性认识身体、争取身体、运用身体的独立成长史。
然而电影仍萦绕着浓厚的男性视角,作为具有摧枯拉朽之革命强度的女巫力量,竟源自一种渴望繁衍的生育「本能」,诚然,它拥抱了女性的身体性欲望,并也将身体与性的支配权最终还给了女性,但这却是在受到男性肯定的前提下方才成立——影片结尾,男孩对女巫利爪的接受寓意着一种美好愿景:女性自身的价值在于被男性无条件的接纳;而(前任女巫,或母亲)愿景的破灭则促使她报复性的杀死年轻女巫的丈夫,这看似是一种摧毁性强大力量,却仍不脱于某种「非理性」的妒忌与歇斯底里——所谓女人“天生”的病症。
似乎,女巫的五次变身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妻子(接近男人)—狼狗(旁观男人)—小伙(成为男人)—女孩(陪伴男人),女性的成长全部诡谲地围绕男人展开,最终,女巫披着丈夫的肉身过活,这一雌雄同体之态将导演的调和主义主张显露至致。
这也是电影的短浅所在了,导演无能于探讨为何父权针对女性的宣誓统治会以如此惨烈的猎巫方式展开等深层问题,因此,无论在拍摄技法上多么用力,整部电影还是流于空洞的形式。
限于篇幅,我择取费德里希于《卡列班与女巫》中的观点供参考:猎巫从根本上摧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力量和斗争赖以维系的生活、实践、知识和自我组织系统,实现了对女性身体、劳动和生育更加彻底的征用和统治,这种从女性手中掠夺生产资料的父权原始积累,将女性的家庭劳动被贬为一种免费的、义务的再生产(reproduction),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附属地位,劳动的性别分工和等级观念也因此得到强化。
先是,老女巫看中了一个婴儿,但婴儿的母亲和老女巫做了个交易,在16岁的时候,将这个女孩献给老女巫。
所以,这个在洞窟中长大的女孩,看见老女巫将母亲杀死后,也成了一个女巫,跟随着那个杀死母亲的老女巫,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人生奇异的旅行。
不会说话,不懂人生的年轻女巫,在老女巫的指引下,学会如何在残酷的环境和变幻的世界中生存。
即便是女巫,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的女巫。
她需要成长,需要经历人世沧桑,追寻着生存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夺取了一个农妇的身份,并用这个农妇的身份在人类世界上生活着。
学会了以前作为一个人类没有学会的各种事情。
比如洗衣服,打扫,做饭,与人相处等等。
她隐藏了自己女巫的本性,在男人面前顺从,在女人之间放纵,完全沉浸在人类本真的幸福之中。
但好景不长,在受到侵犯时,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接着,她继续不断地扮演和体验着人类世界的各种角色,从女人到狗,再到男人和小孩,这个女巫似乎经历了整个人类的故事。
在扮演和体验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温柔。
风吹拂着山谷,百花灿烂摇曳,阳光赋予风景意义,而生命与大自然合唱共鸣。
小溪,茅屋,河流,森林;劳作,恋爱,结婚,生子,一切的一切,在生命的蓬勃风景中呈现出美好和希望。
而这个森林里的恶魔,生命的敌人,年轻的女巫也渐渐感受到了那饱满而丰沛的生命质感,她变得如同人类一般渴望生活,渴求幸福。
影片自始至终回荡着不会说话的女巫的心声,那如诗一般的语言,像孩子般懵懂,也像老人般苍凉。
女巫,她像一个潜入到人间的精灵,去洞察和品尝着这幸福和不幸交织、悲欣交集的人世间。
记得弘一法师圆寂时,只说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这是生命的彻悟,是人世间的一切总结。
在纷乱错落的各种事件中,短暂生命和复杂人间就这样呈现在这个精灵的面前。
她不再是邪恶的女巫,因为她有一颗好奇而美丽的心。
影片还讲到老女巫是怎样诞生的,原本她也是一位单纯的女子,渴望爱情、婚姻和生育。
却被别人欺骗,不仅没有生下小孩,还染上疾病即将死去。
她吸血求生,却遭受人类的火刑,最终变成了女巫。
女孩和女巫,一边是对人间的赞颂,对幸福的渴求,一边是对人间的诅咒,对不幸的刻骨铭心。
女巫的长生不老是对时间的诅咒,对生命的诅咒,对幸福的诅咒。
用杀戮与仇恨维持的永生,和短暂而幸福的人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女巫选择了短暂的人生。
而老女巫却不允许女巫拥有这样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出于嫉妒,她杀死了女巫的丈夫,还要杀死她的孩子。
为了拯救女儿,女巫只有将婴儿也变成了小女巫, 为了爱,她不得不将这种诅咒传递下去。
她永远不会说话,永远在幸福和不幸之间徘徊,永远在希望和绝望间彷徨。
她历经了沧桑,却再也得不到幸福。
失去幸福的女巫愤而杀死了老女巫,影片结束。
此片探讨了生与死,幸福与不幸,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用巴尔干半岛上的女巫传说影射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和好景不长。
还有不幸的漫长与幸福的短暂。
即便如此,正如一首歌中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
爱情和家庭,成长与老去,耕耘与收获赋予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幸福的权力。
我们应当紧握生命之杯去痛饮幸福的琼浆!
而不是让不幸如影随形,如同女巫的叹息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
灿烂阳光下,我们要翩翩起舞,努力追寻着美好的光明,因为,这既是生命的礼赞,也是生命的价值。
此片获得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
片中的老女巫如裘千尺般秃头上飘着几根白发,全身伤痕累累皮肤皱巴巴,但新手女巫则是又美又仙有爱心的温柔姐姐。
在瑰丽的奇思异想中,某种生命之流在澎湃奔涌。
在恐怖片的外壳下,《你将不再孤单》如潺潺流水般讲述了一个孑然一身的少女的自我发现和成长史——成为女巫,成为女人,成为“人”。
中世纪的马其顿,一位被女巫选中的少女Nevena被母亲保护在不见天日的洞穴。
她绝望地祈求“给我死亡,或者自由”。
16年后,少女未能逃开成为女巫的命运,失去了母亲,却也走出了洞穴。
Nevena惊异于洞穴之外的万类霜天,像乍来人间的婴儿般探索着一草一木,一呼一吸。
老女巫的轻轻一划夺走了她的声音。
但没关系,她像《钢琴课》中的哑女般以内心的声音直接向我们对话。
在宛如泰伦斯·马利克亲传的手持摄影和大光圈里,世界渐渐显露出千姿百态,如清晨迷雾散去,如斯神奇。
这诚然是一部女性电影。
Nevena的善良和软弱气走了教导她生存技能的老女巫玛利亚。
现在,新手女巫Nevena要独自打怪发育了。
还好,吸纳濒死之生命的血肉,女巫便可化身为任意一种生物。
于是,Nevena化身为勤劳的少妇,学习了劳作也被迫体验着家暴,与其他被毒打的妇女以目光交流;她化身为俊俏的少年,体验着男性特权,却为不够“男性化”的小男孩心动;她化身为幼小的女孩,在风景如画的山村慢慢长大,贪婪地享受洞穴中从未存在的父爱母爱;她终于再次成长为美丽的少女,与当年的小男孩喜结连理,放肆地享受爱,不忌讳向他展示自己女巫的真身;最后的最后,她“弑母”并成为母亲,在痛彻心扉的失去后成为命运的主人。
在《聊斋》里,换颗七窍玲珑的心让人才高八斗,事业顺遂。
在同为志怪题材的瑞典电影《边境》(2018)里,发掘自己的“非人”本质让“人”走出城市,在自然中获得新生。
不过这些想来都不如在《你将不再孤单》里成为女巫过瘾——成为女巫,便能在遭遇性侵和暴力时伸出爪子给坏蛋一个致命的大比兜,“试试就逝世”;成为女巫,便能逆时光之流,跨性别之隔,守护着心爱的人慢慢长大;成为女巫,便能打破基因的锁链,以不同身份体验千百种生命。
于是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真理”,也在视角的切换中,突然显露出谬误:当老女巫玛利亚耐心教导Nevena世间险恶时,她懵懂无知、不以为然——直到丈夫的拳头砸过来……而当Nevena化身为俊俏男孩,那个“灼烧着、痛苦着”的世界突然变得如此安全、自由、美好。
“我现在是个男人了,我可以的。
我可以去草地上玩耍,享受这片土地,用阳光包裹自己……”在河里洗澡,不需担心被人偷窥;在田野上光着膀子走路,不需担心被人尾随;知好色而慕少艾,追逐女性,也不需担心被人指点取笑。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孤独。
化身少妇的Nevena寄生在丈夫家里,和别的妇女同病相怜却只能面面相觑——“当她睁大双眼,你也睁大双眼”。
她其实是没有家的。
一到晚上,她便不得不回到房间,等待丈夫的到来。
她很清楚,如果村民们发现她是女巫,她将立刻被逐出那并不存在的女性群体,被撕成碎片。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少妇形态Nevena的正是《异形·普罗米修斯》中生出“三叶虫”的伊丽莎白·肖(劳米·拉佩斯)。
她那坚毅又母性的气质,十分适合此类角色。
而化身男孩的Nevena则永远置身于一个稳固的男性同盟。
成年男人们知道他被女巫勾引,也只是调侃他因好色而痴傻,并没有排斥或惩罚他。
而他忍不住怜惜的小男孩,则因不够男性化、不会劈柴而被斥骂。
这正符合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的论述:男性同盟排斥一切“非男性”的存在,包括女性和“娘娘腔”,并以此确认自己的男性气质。
Nevena在不同形态生命的经历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隐喻。
回顾历史,人们恐惧女巫,疏远女巫,若有机会便要烧死女巫。
在现代以前,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猎巫运动此起彼伏。
公开的说法是宗教原因:教会主张,女巫和魔鬼撒旦定下契约,用美色引诱人们向恶。
然而历史学研究显示,猎巫的动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而非宗教动机。
猎巫运动更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猎女:美丽迷人而被指控的未婚女子,邻里不睦被指控的主妇,鼓捣药草而被指控的医女,介入生产、接触鲜血而被指控的产婆……在收成不好时,瘟疫蔓延时,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们需要一只或几只替罪羊来发泄不满。
而这些羊往往是中老年女性——而少女则一般被认为是贞洁的化身。
“女巫”之作为贞洁圣女的反面而被人人喊打,恐怕正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力量的压制和剥夺:“过分”的美丽,“不节制”的欲望,“不像个女孩子家”的求知欲,“男生学得好”的技能……它们都意味着,生命力。
因此,我很开心看到《你将不再孤单》这样对女巫的正面刻画。
这里的女巫不只是恐怖片里邪恶的化身,也不只是诱惑的符号(《权力的游戏》里梅姨动不动就脱这事一直令我百思不解),而是因复杂性而可敬可爱的女性形象。
《你将不再孤单》里,少女Nevena有两个母亲:笃信上帝、禁锢女儿的生理母亲(“低语母亲”)和教她技能、促她成长的精神母亲,一个信女,一个巫女(老女巫之名正是圣母玛利亚之名,显然颇具深意)。
两个母亲都饱受摧残。
一个在绝望中依靠上帝和爱,一个在绝望中依靠暴力。
而少女Nevena也在两个母亲、两种人生观中冲突挣扎——信女母亲的呵护让她对万物充满眷恋和爱,不肯轻易动用暴力。
而在猎巫中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巫女母亲则时时告诫、威胁、恐吓她:这样是行不通的——男人很冷酷,世界很残酷。
当少女真的用真诚和无畏得到了全心全意的爱,巫女母亲绝望地问“为什么你能做到?
”在我看来,这相当真实:在漫长的历史里,在血淋淋的现实中,能做到的,都只是极少数。
而巫女母亲对女儿幸福的破坏,也被上野千鹤子再次言中:那些自身无法取得解放的母亲,潜意识中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最终,Nevena在肝肠寸断的失去后终于杀伐决绝了一回。
“弑母”。
怀抱孩子。
走向新生。
可以想象,她将能平衡爱和暴力,在漫长的将来护佑自己和孩子。
当影片在“然而,然而……”的沉吟中走向结尾,我不禁畅想她那丰富的生命。
——我们渴望的生命。
这个结尾让我想到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的《茉莉花开》(2004)。
在后者的结尾处,在雨夜的马路上分娩生下女儿的“花”一个人骑着小三轮搬家。
她告别了爱慕虚荣的寄生品外婆“茉”的命运,也告别了童年遭受性侵而精神失常的母亲“莉”的命运,书写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联想不由让我感慨——我们厌倦了各种影视作品给 “大男主”狂开金手指又安排田螺姑娘痴心相随(张无忌,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给“大女主”狂安排正宫、备胎、千斤顶……统称工具人。
我们想要看到女性角色热情地探索世界,真诚地坠入爱河,敢爱敢恨,杀伐决断。
还好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正在用想象力和现实关切满足这些心愿。
而这也给了当下坐困愁城的我们几分希望和激励——我们确实还不能如女巫般随意变形,但我们的命运已不由某个传统或某个力量决定。
我们已能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的人生。
当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你将不再孤单。
这就是我说镜头比娄烨还晃的女巫片——《你将不再孤单》,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文艺片。
新生女巫与外世界接触的各种知觉通过摇晃的镜头传递给观众,让人徜徉于欧洲大陆广袤的原始森林中。
新生女巫通过杀生与附生完成灵魂的周转,电影在几次周转中表现女性视觉凝视下的女性,女性凝视下的男性和孩童。
最终新生女巫以小孩的身躯重新成长,成长为女人,成长为母亲。
初代女巫靠“恨意”而生,时刻提醒新生女巫将要面对的“地狱”,而新生女巫用自己灵魂的流转与与人类一起生存逐渐形成了“人”的认知。
一种不信命的叛逆使她有了完整的灵魂,由此完成了“爱惜”,“保护”,“给予”等“人”的高级行为。
新生女巫体验了在一个微缩的社会中作为女人,男人,小孩的不同视觉,最终在一个因意外去世的女孩的身体中成长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平等的交融,成为一个母亲。
我的理解:导演大概是想讲“人”,我们一直认为灵魂随着躯壳降生,而电影的角度是一个躯壳如何在经历中逐渐完善人格,从而形成灵魂。
以女性的角度来讲述更是精妙,因为母体孕育了万物,而母亲与所孕育之物之间的联结才是人性最终的完整之处。
昨天跟人讨论16型人格,发现我俩从曾经的INTP变成了INFP,“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年龄带来的同理心和理解吧。
在这个电影里,她,因为神奇之力,可以在杀掉对方后,掏出内脏,成为被杀的对象。
于是因为好奇新生小孩,她,成为了农夫之妻,一只圈养犬,接着是一个年轻男孩,最后一次化身,是要去救一个落崖的小女孩。
也是在这个女孩的身体里,她完整的体会了一个正常小孩的长大,还有恋爱和结婚以及生孩子。
明明是很痛的事情,因为喜欢他,这个别的人觉得缺乏灵敏的男孩,所以愿意为他生孩子。
对比第一次杀死农夫的妻子,还有那个试图接近她的男孩,这一次,她主动的接受了他。
电影包裹在一个略显恐怖的全身化妆的“烧焦至血色花纹“的女性角色还有不时出现的血迹,掏出的内脏里,却不断的用女主的旁白,乡下的美景,农作场景,表现出了一个让人会忽视掉血腥,而开始关注诗意般叙事的故事。
也许起先会有点难入戏,因为有点散,可是相信我,看着看着,这一切都连起来,再也不是没头没脑的MV式故事。
每一个角色的出现,都好像是成长路上的也许并不被喜爱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最后的最后,严母式的Old Maid Maria对她说,“这次你竟可以这么轻松的做到”,那也是她与女主角,还有女主角新生儿之间,一种母女关系的传承吧。
女孩长大,因为有了要保护的东西,从懵懂到坚毅,终于有了片头部分母亲一直要求的“力量“。
可是母亲还是母亲,哪怕再严厉,看到了孩子真的要起飞离开自己,总还是有那么一刻的不舍和痛惜。
这个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以至于在商业院线能够上映这件事,本身就成了谜。
也感谢这个吹着风有阳光的下午,在荧幕前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温情成长。
是的,我读出了美好和温情,你呢?
创意的连年退化,让恐怖片精心制造的心理惊悚和视觉刺激逐渐成为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创作。
不过,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例外。
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爆款《你将不再孤单》就是剑走偏锋的“异类”。
猎奇的设定之下,它却讲述了一个治愈中带有几分心酸的故事。
如果仅仅将它定义为恐怖片,显然是对片中内涵的严重误判。
电影选在马其顿的某处偏远村落,村子周边盘踞着一位“女巫”,这是一个面容因焚烧出现严重损毁的女人,她会不定期到村落顺走一个小孩,将之残忍吞食。
之所以称她为“女巫”,源自她掌握着一种特殊的魔法,不但受伤后创口能迅速恢复,女巫还能化为世间万物,颇具蛊惑性。
原本,儿时的女主也应该成为女巫的盘中餐,不过在母亲的百般祈求下,她才得以幸免。
但代价是,女巫永久夺走了女主说话的能力。
受到惊吓的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再度拜访,决定将女儿藏在深山的某处洞穴进行抚养。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让女主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其行为举止难免有些古怪。
随着她不断成长,噩梦终究还是发生,某天,女巫最终还是找到了少女的藏身地,并将她的母亲杀害。
重获自由的女主,至此跟着女巫一到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期间,她见证了女巫身上蕴含的种种怪力。
除了拥有快速疗愈和变身的效果,女巫还有个非常血腥的技能——将被害者的皮扒下来,成为以假乱真的宿主。
和女巫长期生活在一块的缘故,让女主不但从女巫那儿学会了这项技能,还继承了对方的血缘。
从此,她有了不死之身。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自然将片名同二人联系在一起,因为那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类似“美女与野兽”式的童话。
假以按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故事就和我们过往看过的反差叙事相差无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故事。
但,女主最终却和女巫分道扬镳。
一次偶然,女主误入人类的村庄,因为过于怪异的行为举止,加上遗传自女巫的尖锐指甲,她的外貌引发了骚乱。
慌乱中,女主无意间杀死了村中的一个农妇,并借由她的皮囊,鬼使神差地混进当地社区。
电影从女主重拾人类身份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具女性皮囊下(尽管她本人也是女人),她见证了偏远山区女性承受的屈辱和压迫。
被女主替换前,受害人是一个典型的受男权欺压的村妇,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继承了公公的坏脾气,向来习惯了对家里的女人颐指气使。
从婆婆对“儿媳”的安抚来看,丈夫的施暴已经不是偶然,几乎成为一种家常便饭。
面对男方的暴力,身处弱势的女性只能在背后暗暗诅咒几句别无他法。
她们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并渴望着男人的缺席。
对她们而言,男人集体外出劳作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
那一刻,他们不用担心额外的身心暴力,女人和女人终于有时间重拾自我。
就连久疏人世的女主也察觉到这份自在的珍贵,并用一段残酷而颇具诗意的台词,对她们的独处时光加以精确描述:“当你和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
她们抬梢,你便抬梢;她们睁大双眼,你也双目大开。
对于女人而言,你犹如玻璃;对男人而言,你宛若流水。
”这段话揭示了偏远山区的女性处理同类和异性关系的显著差别。
男人眼里,她们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有和同类相处时,她们才会短暂卸下防备,变得比较像一个人。
作为女性,能给她们带来慰藉的有同伴,也有她们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女巫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
几世纪前,她所在村庄的男性因大部分战死沙场,导致老家男性人口骤降,结婚生子就成为一种奢望。
情急之下,她被迫和当时的女巫做了交易,获得了不死之身。
寿命的延长并未给她换来幸福。
她随后不但仓促被安排和邻村一个被外国士兵伤至奄奄一息的青年苟合,更因被村民发现她和女巫的交易,被残忍施以火刑。
村民的麻木和愚昧不但让她失去了爱情的选择权,甚至连同生育权也一并剥夺。
也正是从那时起,村落里的小孩成为她复仇的对象。
这样的惨剧并不单单指向女性群体,男人也未能幸免。
另一次换身寄宿中,女主选择了一个男人的尸体。
由于和死亡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其实只是女主未适应人类社会表现出的呆滞感),他被村民们认为丢失了男人应当具备的阳刚气质,并因此遭受惩罚。
同样的问题在同村的男孩身上也有体现。
因为缺少坚毅品质,男孩不但要接受来自家族里长辈的辱骂,还要被同村人戏弄。
在一个男人充当家庭主要生产力的社会,多愁善感的性格不但会给自己招来骂名,还会被人安上“娘炮”标签。
一旦男人被类似的负面评价套牢,无异于宣判了他在本地社区的“死亡”。
无论从角色的接受程度和社区地位而言,他都将低人一等。
好在逐渐融入人类社区的女主洞悉了这块土地的游戏规则,而她的善良,让她最终选择打破世俗偏见,和这个男孩走到了一起(女主借另一次事故重新附着于一个女孩身上变回女性)。
见证了整个过程的女巫,无法忍受女孩能如此顺利地融入人类家庭,而女主和丈夫的爱情结晶,则又一次点燃了她善妒的怒火。
只是这一次,她为自己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而付出了代价。
尽管女巫的血液感染,让女主刚诞生不久的孩子也成为了巫术血统的继承者,但女主仍旧接纳了这一事实。
孩子并不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改变女主身为母亲的事实,就如同村民对巫术的恐惧无法影响她生而为人的事实一样。
新生儿不但是她生命的延续,也让她在失去丈夫后的往后多了一份陪伴。
英国诗人John Donn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果片中的女人如同一道悲伤的河流,那么对女主来说,生命的延续让她避免了独自干涸。
至少,新生儿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去面对那环绕四周的恶意和绝望。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剧透。
剧情大概就是:主角从小被女巫盯上,女巫在主角长大后鲨了主角的母亲,带走了主角,把主角也变成了女巫。
主角和女巫有矛盾,最后离开了女巫,通过杀HAI别人夺取别人的外皮(也有的是意外死亡后被主角占据了身份的),伪装成别人,体验别人的人生活着。
直到最后女巫找了过来,杀害了主角现在这副人皮的家人们(其实完全算是主角的家人了,因为最后一个身份是小女孩,主角已经用小女孩的身份和村子里的人生活了很久,直到结婚生子)。
而女巫也被主角杀死,主角的孩子也被变成了一个小女巫,故事完。
故事的背景在很久以前,处处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压迫,电影没有大多数恐怖片的压迫感或是血腥,只是通过不断更换身份来讲述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电影还算不错,但也有许多文艺片的通病,节奏很慢,人物对话很漫长。。。
调整到1.25倍速看感觉刚刚好。
就连最开始把主角变成女巫的那个女反派,也遭受过压迫。
因为打仗,村子里的男性死完了,女反派渴望有个孩子,其他镇子的人来迎娶女反派,女反派也就跟着走了。
来到新家后,才发现丈夫是个将死之人(和植物人差不多),在丈夫的家人逼迫下,女反派被强行与一个活死人发生了关系。
最后又染病,快死的时候喝了动物的血恢复了过来,被村民们抓起来烧死,但只是被烧成了一副凄惨模样却没死。
压抑的电影,和恐怖片没多少关系。
你将不再孤单 影片的标签是恐怖片,这显而易见。
但是,在我的认知中,恐怖片会刺激人的感官,让人产生恐惧的情绪,但我更青睐的恐怖片还有让人后怕这一个属性。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血腥与文艺交织的难受,就像往一本小说上泼了一盆血,忍着耐心闭着眼看演员对我掏心掏肺,变身,居然形成了一种坐在血泊之中阅读的感受,这是十分新奇的,尤其是你看的还是一本古典小说,至少还带有一点美好的词藻。
我更愿意称之为“一个女孩寻找自己母亲的故事”。
由于食狼女恶毒的诅咒,女主被母亲放养在圣洁的山洞,此后在女主的眼中只有山顶的两个洞,像两个眼睛,谁在看着谁还不知道。
亲身母亲出于爱的保护却也造成了“母亲”的缺失,女主就像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存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带领者。
食狼女玛丽亚渴望担当这个母亲的角色,但其实她更懦弱,由于被伤害、欺骗,玛丽亚的本身即是不完整的,因此她粗暴的对待女主,甚至再次将她抛弃。
但是出于一种嫉妒(此时已经完全不是母亲的感觉),玛丽亚一直窥视着女主(我觉得影片经常给到的动物特写,一方面是表示这种无辜的生灵被残害就像女性在父权制度下;一种就代表着玛丽亚的窥视,因为她可以化成任何动物)她希望看见女主被同样的伤害,然后回归。
回到女主,女主用“妻子”的身体,遭到丈夫虐待,但是也收到了“婆婆”的关爱,第三位母亲教她顺从男人,默默忍耐,最后女主还是反抗了。
成为一条狗去窥视那些头盔中的男性,“hey我就站在你身后看着你,你瞧瞧谁才是猎物?
”我感觉那只大黑狗心中在这样说。
第四次用了一个“男人”的皮囊,却因为缺少男子气概而被嘲笑,此时的母亲眼中留下的泪,是心如死灰,原来男人不是全部的愿意,男子气概才是躲在所有男性背后的撺掇者。
最后一次,女主看见单纯的小女孩摔死,留下眼泪,此时是一种为了世间之美而留下的眼泪,出于拯救不同于之前的报复,女主成为了这个小女孩,在爱之中长大,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但还是被玛利亚毁了。
玛利亚的失败也象征着另一条出路的产生。
女主为了保护孩子,亲手杀了玛利亚,“怎么对你就这么简单呀!
”这是玛利亚发出的质疑,却也是悔恨。
夹杂在在悲伤和惨痛之间的玛利亚,敌视着女主,因此她毁了女主的幸福。
但此时的女主坚韧地为孩子做出挽救,甚至杀了玛利亚,这个让她感到害怕,这个她觉得世界上唯一一个可能夺走她血液的人。
此时女主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坚定的开辟了一条女性的反抗之路“如果说,婆婆在原地,玛利亚在绕圈,那么女主此时就用斧头砍出了一条觉醒之路。
当然玛利亚也是悲惨的,因为她的历程早早地被别人烧掉了,但是女主之所以能走出这条不一样的路,也是因为她的爱来自众多相同处境之中的人。
除此之外,“男人”这个词被反复提起,玛利亚因为想要个能生孩子的男人而被欺骗、侮辱、抛弃。
女主成为“妻子”被强迫发生性,诱惑男人而夺走他的身体,而成为男人后,一个女人却找上来发生性,最后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她们大胆的发生性。
女主说他深爱这个男人身上的害怕,她希望把那些恐惧都驱散,这点女主已经从一个妻子变成了母亲的态度。
大胆一点想的话,此时的丈夫更像是女性身体中的另一部分,女主在安抚自己的灵魂。
但抛开这一层面,男人却也是影片中“女性”的依附,也是敌人,所以玛利亚杀害这个男人,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的诅咒,也是让女主再次感受到“父权社会下女性是所有罪恶的载体”,这是最后一层考验。
你不再孤单了。
影片开头,母亲许下诺言,让女主陪伴玛利亚,让她不再孤单。
但是玛利亚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杀害了她,让她“不再孤单”,因为一个新的领袖即将出现。
一部需要耐心欣赏的女性电影,女性需要自己拯救自己。
没人能把她们从窒息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能靠她们自己在摸索中去感触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给予她们的爱与痛。
这里再次向张桂梅校长致敬。
同时纪念我母亲的好友,我村最后一位跳井的妇女,05年后该村再无女性自杀。
(不算影评,纯属有感而发,电影里某些画面,让我想起了村里的一些人与事。
本人男,对女权什么的没关注过,只是为小时候见闻中那些女性唏嘘感叹而已。
)
-——--—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根据洞里的两块天空和洞顶的人声开始猜测这些是什么。
出洞后见到的素材越来越多,开始模仿学习,通过五感,尝试着把自己归类到一个类似的合集里——女人and女人们,动物,男人and男人们,小孩and小孩们,,,,女巫身份给的buff让这个soul可以随时切换“我”的视角。
途中因为收集到的素材还不够多,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人会哭为什么人会笑为什么人有的时候不允许有表情,只能根据自己当前已知的东西分析(eg. 认为男人打女人是为了得到眼泪这个物体)。
so可以说“我”的soul根据我的视角,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了其他人或者物身上。
如果把女巫的buff归类成现在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视角切换速度被延长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女巫有magic所以一个“黑虎掏心”就可以切换惹。
那也就是说如果宏观来看,每个人身上的组成细胞都可能是来自“我”。
也就是maybe一直都是“我”在经历各种生命的不同形态,无限缩小范围来看的话也就是我一直在和各种形态的我相处。
视角在哪个主体身上就决定你在哪。
but……
午休想看一部恐怖片 结果看了部文艺片
这不是恐怖片更没有想象力。还有多少烂片没有标记?补标是个体力活
容易引起不适。。。
如果没有说人话的能力,那把不好好说人话作为自己风格确实是个不错的遮羞布。
8分。画面很美,富有诗意。老女巫是变态习俗的产物,她的复仇完全是村民自作自受。但是小女巫虽说“残忍”,她对人类充满好奇,体验了女人、男人、儿童的生活视角之后,慢慢对性别、生活有了自己的认知。无奈她是一位女巫,必将一辈子孤单。
humanity in the pov of witches 最喜欢她感受生活的部分探索玩乐体验 活久了感觉每一天都一成不变 these scenes remind me what a joy it is to be alive and things i can do different ways to be 另noomi能打
假如马力克拍恐怖片会是什么样,这片的风格太像《隐秘的生活》。一个没有好好当人的女孩,在成为女巫后打算体验人生,男人、女人、小孩,甚至一条狗。讽刺的是在她十六岁以前本可以好好体验人生,却被关在山洞里十六年,美其名曰“保护”。诗意的镜头,柔和的光线,漂亮的风景,浅浅的薄雾,大大的特写,伴随着喃喃细语,诉说着那些困惑和感触。文艺片标配被这个导演全都玩了一遍,玩得得心应手,关键这是部恐怖片啊,而且导演还是第一次拍长片。更让人惊奇的是,文艺的外衣和恐怖的内衣下,是导演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和《女巫》在主题上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子,借用恐怖片外壳,讲述一个女巫怎样在不断“借尸还魂”的过程中产生人的种种品质。内心独白则是在明示这种变化,拍的挺文艺,却没什么新鲜的地方。
比较文艺的喻言电影,表面是女巫,但核心讨论的是女人和人,从少女到少妇,甚至男人,带着观众体会了当成为不同的人时,不同的心境。故事和形式太巧妙了,不同的演员演绎同一个角色,内涵比较丰富,不适合普通的观影者。
因为标题的缘故,只有一直以陈升的电影来调侃,才撑着看完整部电影,它是具有诗意的,但大多数是重复的诗意,电影的诗意显然比真正一首小诗要打扰人,演员们演得卖力投入,但是我会觉得导演仍然嫁接在一些念头上创作,它既不是已经创作好的打磨过的魅力,又没有那种即使的生长感,只觉得是自把自为的一种主张。
她把唯一的女巫唾液给了她的孩子,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不同视角的人类观察和体验记,看似诡异离奇的“女巫”却作为视角的载体有其客观性。有趣的是当你为了一个人all in 的时候你变得越来越像人,同时也不得不表露你的本性。
不要被血浆吓退错过一部好片,其实是把自我意识觉醒,巧妙地套上一个女巫传说的背景,设定特别棒。女主用心声感受外界一草一木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
3.5。被隐形的女性,被沉默的女性,被污名化工具化的女性,经由无数次重生而喃喃自语的女性之声,用以替代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中被消失的女性形象。“女巫(也是哑女)”是对女性的污名与贬低,通过这样一种社会化意识(厌女、恐女、规训女性)以便更好的让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奴仆、附庸,乃至生育机器,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甚至现代),你无法听见任何女性女心的真实声音。因此,在这里,导演用一种完全女性的视角,与大量的心灵独白,让我们听到了一个“女巫”的沉默与絮语,那是来自千百年的父权压抑与女性觉醒之声。
2022-04-23女巫存在主义日记。其实摄影没有特别美,但故事是美的,就是不太能撑得起这个时长,有点壁炉了。
恕我无能,看不下去
血腥的场面,文艺片的节奏,深度的故事,很独特的组合。
好文艺,确实也没咋看懂,不明觉厉。
恐怖片中的文艺片,文艺片中的恐怖片。但无论以哪个标准来衡量,都挺空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