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辉兔的影音杂货铺公众号) 沙马兰执导的电影《陷阱》,讲述一名犯下十二条案件的分尸狂魔屠夫,警方抓捕七年无果,却因为一条演唱会的线索,几番博弈后最终被捕的故事。
警方的行动负责人是侧写师格兰博士,在她的专业部署之下,若非屠夫智商在线,应对机敏,演唱会期间恐怕就被抓捕归案了。
演唱会期间猫捉老鼠的剧情,有点像电影《暗战》,紧张刺激,还是非常好看的。
可惜这样的设计没有坚持到结尾,后面在屠夫连续逃脱时的行为逻辑并不合理,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他本有机会一走了之,却想回来杀出卖自己的人,难道猜不到这是第二次陷阱么?
似乎屠夫的智商都用来逃跑了,一旦切换杀人模式,就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人设反差有点大。
屠夫库柏原本带着女儿茉莉来看渡鸦夫人的演唱会,席间看到很多警察陆续将男性观众带走。
立感不对的他,偷到一个工作卡和对讲机,顺利听到警方的抓捕计划和实施细节,于是几次将计就计调整策略。
库柏先推人摔倒,引发混乱,门口的警察没有离开位置。
后制造了一个延时意外,发现天台有特警把守,也没能逃出去。
为了不引起茉莉的怀疑,他被迫回到演唱会场内。
当他得知幸运观众可以与渡鸦合唱时,他跟工作人员谎称女儿重病,渴望幸运眷顾,结果就顺利躲进后台。
演唱会结束,警方没有找到屠夫,格兰博士让警方检查每一位演唱会男性工作人员。
库柏以人质史宾赛的性命威胁渡鸦,必须要带他们父女两安全离开,电影从这里开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水准急转直下。
渡鸦来到库柏的家,以合照为借口拿到了库柏的手机,并躲进卫生间直播求救。
特警来得很及时,库柏从暗道逃走后,再一次缠上了渡鸦。
之后驾车被堵在路中央,他依旧能换衫逃离,那么多吃瓜群众居然看不到他开门离开?
也没告诉特警车里没人......
晚归、饰品、衣服上消毒剂的味道,原来屠夫的妻子早就猜到了他的隐藏身份,并将要去看演唱会的线索透露给了警方。
大义灭亲的反转还可以,但屠夫回来杀妻的时机不对,家绝对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被抓是一点也不意外。
从新闻播报来看,屠夫彻底被抓住了,那他解开手铐自嗨半天的意义是什么?
难不成导演强行加戏拍续集,新闻播报完才发现屠夫逃脱了?
逃脱的目的是继续杀妻?
这个思路还是不要展开的好,没有看点。
当开头看到华纳的标志,我就知道这个片子不简单!
一定是带着新鲜劲或童趣的梦幻片~主角简直就是万能的爸爸,神秘的超人~表情演技绝了!
把孩子与明星的关系拉近的手段,以及还能用各种方式脱身~说实话,这片为啥要叫陷阱啊?!
直接叫《我的万能超人精神病爸爸》多好~最后在囚车里露出了生化危机里昂的微笑,好似让人期待后续是否有生化僵尸的剧情~这片将黑色喜剧+惊悚合二为一简直是绝了~给我的感觉,不太像是在看真人电影,更像是在看国外的动画!
因为主角表情僵硬中带着丰富,就跟机器人一样~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片垃圾,一定是没真正看到这片的内涵!
所有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根本不像是在现实,而更像是动画的感觉,所有看似杂乱无章千奇百怪的剧情走向,又让人时而捏把汗,时而又想笑~所以我觉得这片至少6.5分,算是主以黑色幽默喜剧范畴的影片了~最后女儿的一抱,说明女儿是认可这个父亲的,毕竟父亲为她做了太多!
如果我有这么个父亲,我也会很自豪,被逮住也感到很悲伤~别来评价我的三观,想怼我的,还是把那个说“不是你的错,你为啥要扶”的哥们先弄出来好好怼怼他吧~在这种环境下,我宁愿有这么父亲而会感到更安全!
一部电影一定是想跟我们表达创作者本人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东西都不是虚的,而是我们每天眼见和触及的。
所以我们的电影和欧美的电影就不是一个味道,因为天地观、宇宙观等等都不一样。
这个电影我觉得挺好啊!
其实如果你不了解Christian culture,你是不太可能看懂这种电影的!
我觉得节奏、音乐都挺棒的,演员咋看都不像坏人。
我需要去补一下“双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啥的。
这个电影没有怎么展示主角的残酷血腥一面,我想也是在告诉大家:好人也有恶念。
(只是一般人没那么极端)。
“赎罪”、“救赎”是西方文明非常核心的观念。
那个老太太的话“我(完全)接纳你”,代表了christian里 GOD FATHER的角色。
男主内心的善恶纠缠,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还有他的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都是每个人分析自己心理和性格形成起源的模板。
心理是非理性的,起伏和循环的,可以看看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她的书写着“不屈不挠地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好的电影应该让我们学到知识,认识自己,并且突围,每次看清自己特别是幼年的经历如何影响自己,都是打碎身上沉重枷锁的一环。
世界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我们只看到世界物质的一面(并且为此耗尽一生)。
到最后我们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站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被骗了。
这世界是一个陷阱,你必须绝望和挣扎,你才有希望。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主人公和警方(还有妻子)互为陷阱。
对警方来说,抓不到他——就是陷阱。
很显然,男主人公并不快乐,内心也没有平安。
他需要的不是坐牢,他其实需要心理医生。
当然,如果有“完全的接纳”(那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christian的核心概念之一),加上他的“悔改”,他就会被救赎或者说医治。
(电影里演出的舞蹈我觉得看着好不舒服,有点僵尸的感觉)。
女明星的勇敢让我惊讶。
最后男主角大概率是跑了?
但是电视新闻又说他进监狱了。
这里有一个悖论,男主在外边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他其实是在自己内心的监牢之内。
他自己是自己的监牢。
如果他进了监狱,虽然没有了自由(包括“作恶的自由”),但是他的心灵应该恢复平静、平安和自由。
(否则他就不是正常人,而是罪犯)。
恶就是施恶者的报应。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爱也是爱的回应,自由也是自由的酬报。
从大的角度来说,男主人公要么进监狱改造成“好人”,要么自己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收手,也是变成好人,要么作恶最后走进黑暗,没有好下场。
在大善大恶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站边。
我们内心的监狱恐怕比外面的监狱更可怕。
只有把我们内心的恶关进监狱,我们才是自由的。
老太太戏份太少,但她才是主人公的救赎,而不是监狱。
剧场+谍影重重bgm+斗智斗勇+穿插打斗血腥会封神。
可以后半场崩了。
歌星报案无脑,无逻辑男主演技yyds,微表情,怼脸拍代入感十足,让我看的时候非常沉浸父爱+变态,双重人格不是演出来的,太牛了演技。
男主身材颜值太帅了。。。
不像坏人哈哈前半部分压迫感十足!!!!
可惜后半部分。。。。。。
血腥呢?
想看屠夫前传哈哈第二部能否来个逃出去屠夫哥前传?
可以搞个ip感觉最后,fbi人不少,压迫感到了,就是没打斗最后是电击枪?
也没个响,真没劲入坑了男主+导演,算是现在越来越太多套路片的小清新。
完!
凭借独特悬疑惊悚电影风格立足于好莱坞的印度裔名导M·奈特·沙马兰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分别是莎莱克·沙马兰和伊莎娜·沙马兰。
随着两个女儿年龄的增长,尽管人生之路充满荆棘,但爱女心切的沙马兰开始为她们的未来谋划铺路。
在今年6月份上映的影片《神秘窥视》中,他就为首次担任导演的小女儿伊莎娜·沙马兰保驾护航,亲自投资并担任制片人。
本来沙马兰是想要为女儿助力打造一部小爆款黑马的,让他意外的是该片全球票房仅收获3300万美元,他的如意算盘就此落空。
不过8月份沙马兰本人还有一部大作《陷阱》,该片的女主角则是他的大女儿莎莱克·沙马兰,一年内接连助力两个女儿的事业,足见沙马兰的用心良苦。
片中乔什·哈奈特出演外表善良顾家,私下里却是罪行累累的连环杀人犯,他本来带女儿去参加一场演唱会,不曾想这场演唱会却是警方布下的一个抓捕他的陷阱。
为了进一步力捧爱女,莎莱克在片中出演的女歌星拥有大量的特写镜头,而且还伴有其精彩的歌舞,想必这也是要增加女儿的观众缘。
作为男主角的乔什·哈奈特魅力不俗,在高大的身躯之外,他对于角色的把握也是非常到位。
影片的前半段故事固定在演唱会现场,并进行了大篇幅的铺垫来吊观众们的胃口,但离开演唱会现场之后,后面故事的翻转远没有想象中的精彩,这也是影片后期口碑下滑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种把主角设定成反派的编排,相较于大部分电影来说还是可以体现出些许新鲜感的,但也仅此而已,整体影片呈现的惊悚悬疑效果远不及沙马兰之前的诸如《玻璃先生》和《分裂》等片精彩。
《陷阱》制作成本3000万美元,虽然可以归纳到小成本范围,但全球8300万美元的票房,是远不能够让华纳兄弟满意的。
【END】
自去年的《拜访小屋》以黑马姿态登上北美票房冠军后,导演奈特·沙马兰的创作有不断回勇的迹象。
今年接力奉上的新作《陷阱》安排在暑期档上映,虽没法与 20 年前的《第六感》或《天兆》的高票房相提并论,但扣人心弦的悬疑剧情还是征服了不少类型片观众,再次证明“悬念大师”这块金字招牌依旧闪闪发光。
《陷阱》讲述一名父亲陪同青春期的女儿参加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后来他们渐渐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黑暗邪恶的活动中……这属于那种没法剧透的影片,因为从简介甚至是预告片里就很容易知道谁是坏人/罪犯。
不过,即便一开场没多久便公布谜底答案,沙马兰仍然能炮制出极其惊人的悬疑感,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和耳朵。
说他是师承希区柯克毫不为过,因其娴熟地运用希氏引以为傲的“定时炸弹”理论:导演让你知道定时炸弹在桌子底下,而片中的主角却不知道,由此让剧情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紧张悬疑氛围。
事实上,影片前半部分是在一个密室空间里的“猫鼠游戏”。
当然这不是《电锯惊魂》《心慌方》那种密闭的空间,沙马兰脑洞大开地将一个大型体育馆作为“密室”,而“杀人魔”男主角落入到这个警察提前布置好的陷阱,他必须在演唱会结束前想出一套完美无瑕的逃生方案,不仅要保全自己,还不能让女儿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
前半段的演唱会情节变得尤其扣人心弦,这不再是泰勒·斯威夫特演唱会般的实况纪录片,而是将大型音乐表演与密室逃生情节紧密结合的叙事实验。
照此来看,沙马兰既是一位沿袭经典悬疑片表现手法的传统导演,也是一位紧贴当下、推陈出新的创作者。
近些年,我们不时会在新闻上看到在某某歌星演唱会上抓获潜逃多年的罪犯,说不定这些充满魔幻意味的新闻刺激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大胆地在一个流行女歌手演唱会的现场构建出一系列密室逃生的桥段。
首先,特别留意台上女歌星演唱的歌词,不单单是音乐表演,其实与男主角台下观看时的心理状态暗中呼应;其次,这部分的叙事采用倒计时的设计,男主角一边在斗智斗勇,摆脱警察的搜查,另一边努力在女儿面前掩饰身份,更厉害的是抛出谜团:他能否在演唱会结束时全身而退。
这个巨大的悬念随着演唱会趋向高潮时变得愈加紧张,不论是女儿被邀请上台与女歌星互动,或在后台急中生智向女歌星施压,都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出色实践。
然而,这部新片和沙马兰近年不少作品如出一辙,只属于半部好戏,虎头蛇尾的做派难以戒除。
男主角带着女儿逃出演唱会之后的情节变得俗不可耐,匪夷所思的主角光环与牵强的设计让前半段累积的张力逐渐消失。
这个前后断裂的剧本排除万难都要将男主角引回到他的家中,为的是让观众看清这个杀人狂魔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究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掩饰邪恶的心理与行为,再由此引出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的探讨。
对于家庭与婚姻的描写,早在沙马兰之前的作品中出现过不少。
这部的有趣之处在于虚构与现实何其相似,戏中男主角想尽办法为女儿实现愿望,而戏外,沙马兰也煞费苦心为女儿做嫁衣——原来女歌星的扮演者正是沙马兰现实中的亲生女,导演借此机会让爱女圆了一把歌星梦,既让广大观众听到她的音乐创作,还领着女儿空降电影圈,可谓一举两得。
沙马兰要力捧自己的爱女无可厚非,不过也请这位小女生要多多磨练演技才能服众。
忠实影迷一直都期待沙马兰每一次的反转结局,这才是他最值回票价的杀手锏,从一鸣惊人的《第六感》到《天兆》《神秘村》等等不一而足。
这部的真相揭秘说不上有多惊天动地,却不免让人对片名有另一种思考。
相比起执法人员在演唱会布下的天罗地网,婚姻关系也像是一张徐徐展开的大网,它将夫妻两人绑定,也让两人在日久的猜疑、互不信任之中陷入难以脱身的困境。
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在凶手身份上搞点反转。
没想到,最后成片就是个纯粹的杀人魔逃出生天记。
不得不说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禁闭空间的智斗逃窜。
但到后面这个故事的主心骨发生多次转移时,电影就有点走向下风了。
电影起于Lady Raven的一场演唱会,父亲库珀为了奖励女儿莱利的优秀成绩,遵守诺言带着女儿来看她偶像的演唱会。
本该温馨的父女之旅,却被现场的异样给打破。
荷枪实弹的特警,多到不可思议的安保,这场看似寻常的演唱会实则暗藏玄机。
库珀从T恤摊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场演唱会是个陷阱。
警方得到通报,代号名为屠夫,杀害肢解12人的疯狂连环杀手将会出现在演唱会。
此时,会场已经被团团包围,任何人都难以逃离。
库珀十分的担心,只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身为屠夫该如何逃出生天。
毫无疑问,这个以主人公为杀人魔头的逃生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实际表现也是如此。
禁闭的会场环境,各个地方设卡重兵把手。
从人心入手玩弄自己的谎言与魅力,设计一个个制造恐慌的诡计与让人真假难分的伪装,最终露出凶相逃出生天。
电影前1个小时,这些密闭环境下的猫鼠游戏十分有效。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屠夫逃生与女儿面前好父亲身份的冲突,库珀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各种危机边缘上进行。
观众也期待着他下一步游刃有余的行动,他又会怎么伤害其他人来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而且库珀的身份与人物特征,也在他逃生的过程中逐渐揭露。
像是普通人间的闲聊安插在他的身上的诡异,特警说被害者不该被杀时,他的远离和观望。
还有直观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撕裂镜头,表现这个杀人魔在正常情感上的缺失以及他非常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伤害他人毫无愧疚,通过谎言、魅力和机智来操纵别人,自恋自大并且没有对错之分。
这些情节的一点点堆砌,无负罪感的伤害、巧舌如簧的谎言和胆大妄为的伪装,面不改色的戏耍着一个个路人和特警,让库珀的高智商反社会屠夫形象愈发立体,可以说也让这位掠食者非常的迷人。
这也多亏乔什·哈奈特的精彩演绎,通过各种小细节演活了一个反社会杀手。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大多对人类情感缺乏敏感度,没办法对人类表情进行深层的神经反应,没有恐惧感。
所以电影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不少都聚焦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和诡异变态笑容与冷面的交替,这符合反社会者人格障碍的特征,真是非常精彩的演绎,而且46岁的乔什·哈奈特真是依旧迷人。
当然,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对我个人来说,这电影也只有这1小时足够精彩。
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故事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移,导致库珀逐渐边缘化。
先是Lady Raven突然成为女主闯入库珀家中,拯救被绑人员化身恐怖电影中的Final girl,用粉丝力量和抢手机给库珀来了波降智打击。
看上去很抽象,但毕竟反社会就是自恋自大,马失前蹄就马失前蹄吧。
但沙马兰你公款给女儿莎莱克·沙马兰办演唱会就罢了,最后还来这出Final girl,过分了。
从这刻开始,电影也进入了反复拉扯环节。
前一个小时的库珀逃生记迅速重演三遍,屋内逃生、轿车人群逃生、押送警车逃生,这种来来回回一个情节,看着库珀浪费时间的自我拉扯真是完全瓦解了前半段的紧张紧迫感,环境也不再禁闭更加削弱了氛围。
后面中心再度转移到瑞秋,库珀质问瑞秋的环节成为了一场反社会人格解构的戏码。
撕裂、隐藏和对人类情感的麻木,这段二人脸部反复特写的切换倒是很有设计,用正常人的情绪表情去衬托库珀的表情障碍。
不过,瑞秋举报库珀和把他与屠夫联系在一起的前因后果依然很粗糙。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场反社会人格杀人狂的特征剖析会。
库珀身上表现的全是这种病症的标志性体现,对于库珀这种反社会杀人狂来说,社会和家庭当然才是他的陷阱,就像他要参加的演唱会一样,库珀需要的反而成为了束缚他的陷阱。
和著名的以反社会连环杀手为题材的《罪恶之家》(黒い家)相比,后者更加纯粹的展现病态者对社会、家庭和生命的亵渎和蔑视,《陷阱》则极力通过双重身份下的撕裂感,来塑造连环杀手借伪装融入社会家庭的恐怖。
而我还是保持那句评价,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另外,沙马兰说这电影的灵感来源,是1985年12月15日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美国法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逃犯抓捕活动,他们通过虚假电视台送的橄榄球比赛门票和获得第二十届超级碗门票的噱头来吸引逃犯落网,166名法警和警察参与了旗舰行动,还有便衣人员伪装成司仪、服务员、啦啦队,最终101人被逮捕。
这种活动在1981年到1986年搞了9次,有彩票也有贵重快递各种手法。
有点搞笑,像小厂家制作的单线程角色扮演游戏,尤其是前期男主发现警察冲着自己来,想借女儿做掩护各种带着女儿乱逛,女儿觉得他有点奇怪的时候,我感觉他女儿头上都快显示怀疑值了。
也不能说谁降智,因为大家都是靠运气和巧合推剧情,哪怕到最后妻子自述怎么发现男主是屠夫,那推论都十分勉强。
很多人说女明星剧情太多了,我觉得还好,后面女明星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加入剧情和男主拉扯的那段还挺有张力的,可惜太短了,卫生间求助那里过于儿戏。
确实前面很多剧情可以再减少些,增加点男主和家人以及其他人的互动来展现男主在多重人格下的复杂性,不至于让前期的妻子角色和那个一句台词的小儿子跟个不熟的NPC似的。
有些桥段和设定其实还不错,例如男主心理阴影形象下的母亲、抓捕男主的侧写师是一位年长女性,男主在演唱会各种面不改色地撒谎、使得他人信任自己,女明星在车库车中用男主母亲的口吻与男主对抗,还有最后的反转是妻子设下最初的陷阱,都是还不错的设定,可惜没有再细化丰富一些。
比如很明显男主对女儿的感情是很深刻的,最后让俩孩子出现抓捕现场虽然很扯淡,但如果女儿拥抱男主做最后诀别时能哭着说几句类似“别离开我”,然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被妈妈喊走,整个剧情应该会情绪更饱满复杂些。
总体来说是个还可以的爆米花电影,最后男主的反复逃脱挺QTE的,角色扮演游戏感太强了,最后男主又解开了手铐,我都替他累的慌,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程度难抓的穷凶极恶的罪犯,不说有多少特警应该和他同车厢,载他的车厢内好歹也应该有摄像头,就这么简陋吗?
而且他都已经彻底暴露了,逃能逃到哪去?
当地没死刑的话还不如坐牢得了。
还行,这几年也没啥看的,这部能看。
14年前威尔史密斯找到成龙为贾登铺星二代路合作了一部扑街电影叫功夫梦,不甘心的威尔在三年之后亲自上阵找到沙马兰导演为儿子拍了一部重返地球,这次贾登的星光彻底熄灭。
11年后的今天,沙马兰家有女初长成,为了捧自己女儿拍了一部悬疑犯罪电影(演唱会纪录片),让自己女儿过了一把巨星瘾,电影差不多算是扑了,没想到整张演唱会专辑(电影原声带)是意外的好听,每首都不错,建议沙马兰女儿转型做歌手吧,没必要非得捧自己女儿影视音乐双栖🙏🏻
(LADY RAVEN)
全片看下来前面剧情还挺好,直到男主为了逃离会场 向女明星表面身份 胁迫女明星带他离开 这一段开始的剧情全面崩塌,他有没有想过 他离开之后人家女明星转头报警他一样完蛋,知道他和他女儿外貌 也知道他和他女儿名字,你躲着 但是人家找到他女儿 也就等于找到他了,他永远成了一个逃犯 跟输了没有区别 男主演技很不错,就是剧情不太行
啊?分为什么这么低?前半段演唱会节奏拿捏的很成熟,中间把歌星拉下舞台成为角色虽然不合理,但也挺有趣,如果后半段能写的更好简直杰作,后面的翻转虽然有铺垫倒是没有太多必要
大银幕。两星半。沙马兰近年来最差的一部,当然不是说拍的有多差,执行层面反而都挺好的。只是这预告片什么样,正片也就什么样了,之前本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围绕“人物反转”做戏,结果却是一出封闭式人物写作。最后四十分钟叙事主场景彻底更换,主打逃离封闭空间的概念被废止,影片被撕扯成两个部分,主人公的核心动作却一点没受到影响,也仍处于劣势地位(自曝家门已是最蠢的博弈逻辑了)。这片应该叫《逃脱》,片名《陷阱》的主张/实施来自警方,目的恰恰是要让主角落网,而本片选择遵循的叙述视点则来自男主角,其所有动作逻辑的前提是已坐实他连环杀人犯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沙马兰此番在使蛮劲、硬整活。
中下水平的沙马兰。前50分钟大型演唱会随男主视角暗流涌动、悬念迭起,调度、氛围很不错。但随后的剧情存在太多的BUG....男主为了不被临检谈话而直接自爆身份?女星拿到手机证据后,却不在社媒上曝光男主身份?最后被抓的圈套设计,以及车上单独押送的硬反转,又是什么WTF???如果全片控制在90分钟,只围绕演唱会做个“实时电影”,只从男主视角出发的“封闭场馆猫鼠游戏”,成片的统一性、概念的亮眼程度,都会显著提升。
沙马兰的人格分裂类电影感觉结尾都差不多…但反转和被叙事牵着走的感觉还是挺爽
2.5 / 沙马兰本人现身的那一刻全片的趣味达到了顶点:在影像与现实的交界处,创作者如何在一种封闭的道德情境中尽可能为每个人物留出潜在空间。然而,封闭空间打开后,反而愈发看不到在维系情境与承托人物之间所做的平衡。除了让主角无止境地开挂拖剧情并累赘地缝补人物动机之外,好像就只看到沙马兰父女智勇双全火线追凶了哈。与其说是一部正经的商业电影不如说是沙马兰带着女儿狠狠玩票顺便借此梳理了一番父女关系哈。
这很难评(以及怎么说呢,Josh Hartnett让我再次感慨,男人的花期真短(也就16~24岁
11/8/2024 @ Cineart JP。其實故事設定幾好,只可惜一離開演唱會後成套戲就每況愈下
2025-1-23多哈-上海
利用类型片,突破类型片模式。主演演技在线。
他脫衣服的時候我奇怪他為什麼要脫衣服,他脫了衣服之後我yes daddy,不知道為什麼針對我的daddy issue有些奇怪的療養效用,但是把他的mommy issue換成daddy issue不行麼,還是mommy issue的話有點過於老套了,希望有下部,下部還要脫,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抱歉,:對不起
3.5
You can’t trap Joshy
宠女狂魔沙马兰
bug和巧合一堆,为捧女儿硬加戏,毫无视听旨趣与艺术野心,极其适配抖音解说“短平快刺激”的杀手电影。这都能鼓吹,我真的不会再信沙马兰信徒吹沙马兰的任何一句话了。我了个老天爷,往里面填充点新时代元素(偶像、演唱会、直播、各类媒介)做装饰就成为你们大作文章宏篇大论的谈资了。还真就他拍一成,粉丝阐发九成哈?笑疯了。
男主怎么看也不像是变态杀人魔屠夫
trap的双关就是这也是一种曲风……第一部分非常像杀手游戏看的还蛮兴奋的,沙马兰的空镜特写镜头总会让你知道这里之后会发生点啥,这点挺迷人的,这么多人的场景调度也挺迷人的,尤其是演唱会部分其实感觉至少要用300-600名左右群演,剧情处理方式还是传统沙马兰式方式
【4+】演唱会部分是纯真的类型体验,男主的两个身份,女儿和“女儿”的同一身份,身份之间交汇、分裂、共舞都是驱动观看的来源,不乏动人时刻。回到家后像一部柯南伯格电影,抽象,观众在等待谜底,可人物在乎吗?为了完成前半部分的任务,只能是一个悲伤、残忍的结局。
弱智沙雕自以为是的电影~
MNS越来越王晶化。。。
Josh Hartnett演杀人狂竟然也不错,场景一脱离演唱会场馆就开始失控,Butcher只是个消防员+反侦查意识强的杀人魔而已啊,搞得无所不能跟个特工一样。虽然是为了引出妻子设的陷阱,但最后的反转又有点没意思反而很好笑,沙马兰烂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