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的作品,向来充斥着很多黑色幽默。
最喜欢他的《买凶拍人》,实在很有意思。
今天看了他这部2003年的作品,极尽调侃之事。
金培达的配乐真是好玩极了,时常让我有看黑帮片的错觉。
特别是曾志伟带来的气场,会不自觉想到《无间道》。
可是谁知道表现得这么郑重其事,营造出生离死别那样悲壮的气氛,要讲述的却会是这样的故事。
忽然脑子里想到了“混搭”,而且让人更兴奋的是,虽然看着很不搭调,不过还是有很戏剧化的效果。
彭导演真是恶搞,里面的一个太太的名字竟然叫绮贞,当时听到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难道他也喜欢老师?
呵呵,片子挺好玩,不过不是很喜欢。
总觉得很多东西表达的很含糊,故事的主线和架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
不过无聊的小朋友特别是小男生可以看一看。
也许会有很多启发哦
虽然没有按照影片上映的时间来看,但看到第四部的彭浩翔电影,里面属于彭浩翔的风格已渐渐在我印象里建立起来。
开头,黑幕白字,伴随悬疑紧张的配乐,一副生硬的严肃的模样。
四位男主角出场,地点在桌球室里,曾志伟一副老大的样子,一张口就是怀念历史,曾经的风光,就像黑帮老大聚会,想像曾有的风光。
但仔细一看,却原来是叙说他们的外遇历史,还说得一板一眼,仿佛正要进行的是一项如何伟大的任务。
彭浩翔在这里一向地调侃,擅于把无聊荒唐的事情上演得像模像样。
心里一直想笑,却偏偏他说得事情又确有那么一回事,感觉就像一个坏小孩在跟解说着三书五经,他自有他一套理解,尽管他的角度有点偏离正道,但却无法让人反驳。
你想向他嘲笑,以为他无知狂妄,可往深里一想,又似乎就那么一回事,让你愣在那里,突破了常规性思想逻辑让你愕然了。
片头人员的简介,以及片中仿MI的时间字幕,增添了电影的紧张度,把气氛拉紧。
这些花样在《买凶拍人》也曾出现过,张达明所制成的杀人录像就很认真地加上了制作字幕。
他就是这样,本来很搞怪的一个故事,借助一些小细节把它往高处升,然后自己再通过剧情把它踩下来,总让人啼笑皆非,却不得不佩服。
如此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港产片一向的卖点,搞笑。
当然,看看演员,便知道不会让我们失望。
老戏骨了的曾志伟,又是杜汶泽,陈小春也不是闲人,只有一个我不知道的新人,不过戏份不算太多,勉强过关了。
梁家辉壮烈牺牲那段是最搞笑的。
这个一直被曾志伟叨在嘴边的九叔,当年他带这帮人出来玩的时候,不知多么风光开心,一个失足,他不得不做了烈士,那场景就一如黑帮片惯例的场面,让人忍俊不堪。
当他们去探望九叔的时候,感觉不就是探监嘛,一夜之间便老去的九叔,怀念地提起当年勇,带着那么一点点的感伤。
同时映射着香港娱乐夜的发展,杜老志的关闭,可以是一种象征事件,不去深究了。
不过彭的电影里离不开香港的发展历史,总是不知不觉地把香港发生的有特别意义的事件掺和在电影里,更加重了他作为香港导演的使命。
陈小春在一路的寻欢路上,总是不间断地收到关于足球的消息;以及结尾曾志伟安坐家中家中观看那场阿仙奴对曼联的解说,暗暗呼应着男女之间的关系,势均力敌,双方互有攻守,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呢,得看双方下半场的表现了。
曾志伟从一开头就点出的“条路点行,系由你地自己决定既”,这种观点贯穿全部电影,与毛舜君“你前面呢件事就系可以掌握,掌握左前面呢件事,你就可以作出选择”一直相呼应。
事情有时如何发展,在乎你如何去选择。
相对应于曾志伟,毛舜君则是这班女人的领头人,她对婚姻的看法比较消极,“婚姻是虚无的,随时可以毁灭,你控制唔到,亦都掌握唔到,但有前面呢件事,你就可以掌握,掌握到前面呢件事,你就可以有一个选择。
”她最终选择了依旧维系这段婚姻。
结尾到了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连曾志伟也只能变得沉默了。
《大丈夫2》是《大丈夫》的續集,這聽起來是廢話,但終究是實情,如果說第一部是講一幫老公出來“滾”的故事,那續集就是反其道而為之,講一幫老婆出來“滾”的物語,而且編劇也換成了以林愛華老師為首的一幫女生。
續集當然是在保留一些前作的成功元素之餘,能給觀眾多一點的新鮮感,從這一點來說,《大丈夫2》在理念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滾”這個事情,其實絕對不像表面上那麼隨便,而是一個非常敏感與複雜的社會學行為。
如果男女雙方已經各玩各的,婚姻形同虛設,那就算是出來滾,也沒有那種刺激感,這可能就如同某些富人喜歡在商店裏偷東西一樣,那種得手的樂趣,是錢都買不來的。
但《大丈夫2》的問題,不僅僅是老婆出來“滾”,讓老公擔心“吃醋”,是不是一種不太接地氣的女權思想與舉動,或者說是否能稱得上是一種解決辦法,還是破罐子破摔式的“意淫”,而是整個故事結構,與角色關係,都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這不得不把第一部的創作人,世界上最英俊的導演彭浩翔先生“請出來”……猶記得第一次見彭導時,我就跟他說:您跟香港之前的導演都很不一樣,不管在理念,還是故事結構上……這當然不是拍他馬屁,而是肺腑之言,確實如我之前一直反復提到的,香港電影在創意與結構上,是習慣性鬆散的,更不太關心劇本,可有可無,而彭導在這些方面,比他的前輩,甚至同輩導演,都做到了質的不同與飛躍,這也不是鬼馬,黑色幽默等標籤所能涵蓋的。
當然,他後來對有些細節上的處理,我個人還是有所保留,比如春嬌志明系列裏,開頭的驚悚故事,與後面的愛情主體小品,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多少緊密聯繫,這當成一種趣味無可厚非,但如果提到所謂類型結合,我覺得還是大可不必。
還是那句話,當華語整個人文環境,是不求創意,不重系統時,還是應該盡可能做到讓情節與風格完全圍繞主題,就算是有一些矯枉過正,也是值得的。
回到《大丈夫》系列本身,最精彩的當然是將偷情戲,拍得跟黑幫,警匪戲一樣,這種風格置換的處理,相信彭導是駕輕就熟,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買凶拍人》裏把DV當槍一樣拆,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這一點在續集中,編導也盡可能的將之延續。
但《大丈夫》有兩個問題,限制了這類喜劇,從而不可能像黑幫,警匪片那樣用相似的套路反復拍攝。
第一就是這幫老公,以及那幫老婆,各自的共性,遠遠大於個性,雖然編導已經動足腦筋,想塑造一個個不同的老公,但問題是,他們的外貌個性資歷等方面的差別,跟喜歡出來滾這個特點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跟警匪片的對比,有人可能會反駁,雖然有孤膽員警英雄,但更多的是團隊合作的員警,還有一幫悍匪,那跟這樣有集體榮譽感的老公與老婆們,不是一回事嗎?
問題是不能這麼簡單的對比,如果非要比,那就相當於一幫員警,忽然發現自己的兒子,或者親友都是悍匪,這樣的話,趣味性和戲劇性其實就會減弱,最多是加強了一些社會諷刺性,畢竟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大義滅親,二是包庇至親,而這跟員警與悍匪互不認識,但勢同水火,是兩種概念。
第二,可能也是更關鍵的一點,就是結尾。
打一個可能並不是特別恰當的對比,就好比三級片最後,打出字幕,淫人妻女者終受報應,但前面這些聲色犬馬都已經做完了,最後以一個人生的至理收尾。
這雖然是必須的,但在故事結構上卻是個大問題,就如同打妖精打不過,最後神仙來救命。
而彭導在第一部中,最後安排毛舜筠的角色來一個反轉,雖然很機智,但還是有點為了加重結尾的“技術含量”,而刻意為之。
畢竟總不能讓老婆團抓住老公團的小辮子,然後離婚收場吧?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的設想是這樣,剛才提了警匪,但沒怎麼說黑幫,當然在港片中,這兩種類型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而且主角的身份與善惡,也是可以任意調整的。
《大丈夫2》一開始是戲仿了《黑社會》中大佬選舉的戲碼,但這真的就只是一段開場戲,跟後面沒什麼聯繫。
與此同時,就如我上文提到過的,彭導在處理第一部中一些具體的戲份,比如把記者拍照當槍戰戲拍這些點上,絕對是非常獨具匠心的,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效果就更加顯著,但問題是,只要一轉場,音樂一下來,就會有極短的冷場的感覺。
那這個問題出在哪呢?
是剪輯,還是音樂的處理上?
應該都不是,還是我個人覺得,是風格替換,或者說戲仿的範圍還是有點窄,雖然已經比一般零碎鬆散的港片要好許多,但還是沒有輻射到整個劇情上,所以一場戲跟一場戲之間,就很容易讓那種戲仿的氛圍,很快冷卻下來。
那結合到黑幫片的替換主題,我覺得《大丈夫》系列,不應該局限在幾個老公,以及那個被“囚”的九叔身上,就算不是一個社團,至少得是一個會員俱樂部。
比如說當傳說中的杜老志關門之後,原本的忠實會員,何去何從,就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
正如同一個大的幫會,如果被強制解散,這幫“烏合之眾”的影響也不能太小看……於是這幫前杜老志的會員,坐下來開會,以後怎麼玩,具體怎麼組織,就擺上了議程,不免分成幾派,互相不服,都認為自己這幫人“滾”的方式與口味,才是正統的,就像黑幫劃分地盤一樣,在這邊,消費者也一樣能以消費能力和品味,來劃分地盤,甚至還會為了選新的俱樂部“部長”而爭吵不休,大打出手……而其中有幾個老公,就是主角,在林立的幫派裏面選了一個加入,而那派管事的,為了收買“淫”心,許下諾言,跟著他一起出去玩,如果被老婆抓住,他會負責賠償一切損失,只要平時交一點會費便可。
也就是說這個管事的,給他手下的人,買了一個出來滾被抓的保險。
這麼一弄,加入他這派的人猛增,另一派不甘心,當然要搞破壞,而方法就是透露消息與行蹤,讓那派的會員一直被老婆抓住,然後看那派管事的,有多少錢可以拿出來賠……於是這就不僅僅是老公跟老婆之間的攻防戰,最後像現在的片子裏只涉及到一點記者和員警的戲份,而是變成了一個如同古惑仔幫派鬥爭的故事。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這麼一弄,結局,以及兩公婆之間的最終關係,比較好處理。
道理也很簡單,就如同《古惑仔》系列一樣,之所以主角一直是給人一種很正派的感覺,除了演員外貌氣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設計了一個角色比其他角色,包括主角們還要壞,還壞很多,一襯托,主角就像是個聖人一樣了。
而在現在這個《大丈夫》故事的設想中,那個之前說替會員買“出來滾被老婆抓”保險的傢伙,就應該是這樣的反派。
當然以上還是一個團體的故事,如果是單對單的話,那就是在“滾”江湖中,有一位號稱從來沒被抓住過的老公,然後有一個女偵探,就是不信這個邪,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女偵探百折不撓,最後把這位老公抓個正著。
那老公的老婆跟他離婚,但接下來這個女偵探做別的事,抓別的奸都感覺沒意思,總是想著那位“老公”。
而且她還懷疑,那傢伙之所以上次被她抓住,其實是有故意的成分,他可能真的想離婚,也就是說他故意輸給她,是看不起她。
於是女偵探去質問那個“老公”,上回有沒有讓她?
那個“老公”故作神秘,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不相信的話,可以再抓一次,他保證盡全力。
但問題是,這位“老公”現在是名不副實的,已經離婚了,所以要抓他的“滾”,至少得讓他先結了婚。
辦法也簡單,女偵探先跟他結婚,然後再抓他的“滾”,以證明自己身為一個無奸不催的絕世女偵探,兼現任老婆的能力……
不赌不知时运到,不混不知身体好。
《大丈夫》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娱乐精神,把偷吃当警匪那么来拍,杀气十足。
四个男人几年里第一次聚首出去混,检查好手枪子弹,无线电对讲机,防弹车报警器,执行1号到4号任务,好像飞虎队一样讲究效率。
几年前九哥为了保护兄弟,被恐怖分子抓住,到现在还被囚禁在集中营里。
九哥这几年在牢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只能做做俯卧撑,或者捧着本《美丽新世界》空想一下社会主义。
天哥知道自己现在有责任帮九哥带队,执行任务的时候,几个人出去的,就一定得有几个人回来。
开始的几个任务只是任务本身有难度,或者说飞虎队事前的功课没有做足,对敌人的实力估计不足,有点措手不及,免费的早餐没有吃到。
后来去扫黑网吧的时候,又被另一股势力偷袭进来,狼狈离场。
到后来又发现最大的国际恐怖组织一直跟踪着自己的这支小分队,队长让组员自己决定是要铤而走险,和恐怖分子斗一斗,还是立即收队,回家抱老婆哄孩子。
彭浩翔的电影结尾让我意外,第一层是因为警匪片常常后来都会出现一个隐藏的BOSS,而《大丈夫》的结尾也设置了这么个角色。
第二层,彭浩翔又通过这个结尾,诠释了一下他心中的男女关系。
不可谓不妙。
有了上次《买凶拍人》的经验,这次就特别注意小演员的发挥了。
曾志伟、陈小春、杜汶泽三个看多了,没什么惊喜。
倒是詹瑞文又摆了我一道,黑网吧里的小Boss,这段栋笃萧演得十分精彩。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4618585.html
还记得《青春梦工厂》里面黄又南对天宫和她的经纪人说,为他们准备了“全港最理想的酒店”,结果一到才知真的叫“理想酒店”。
《大丈夫》中陈小春饰演的李医生说,他“第一次爆房”就在“理想”。
维基百科对这家酒店的解释:“理想酒店式一所位于香港九龙塘站附近的一家时钟酒店。
这一家酒店之所以在香港闻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服务或环境特别优越,而是因为它地点适中,刚刚好在地铁站、巴士站和火车站之间,使它变成了一个约人的‘理想’地点。
理想酒店在1980年代是香港很多富豪和明星的偷情胜地,因为地方宁静而不受打扰,这亦使这家酒店变成了当时人暗指去偷情的代名词,尽管在九龙塘其实还有不少其他类似性质的时钟酒店。
然而,自从附近的香港浸会大学扩建及香港城市大学的落成,使九龙塘变得越来越热闹,而该酒店的门口以成为了学生举行活动前出发的集合地点。
”my little airport有首歌叫《浪漫九龙塘》,有句歌词就是“我们终于去到了九龙塘,在城大旁的酒店爆房。
”理想理想,是不是也是红男绿女“实现理想”的好地方呢?
四个男人,瞒着自己的老婆(女朋友)出去偷食,各有各的理由,大哥曰命中注定滚一滚身体好(四个人里最有经济实力);二哥爱讲段子,出来滚的理由是有一个强势且疑神疑鬼的老婆;三哥是个海龟医生,有正经工作和一个傻傻的老婆,他是四个人里道德感最重最重“爱情”的,甚至出来滚也是为了给爱情润滑保鲜。
四弟纯粹是闹太套,女朋友不给食只能出来找鸡破处。
从人物设定的角度上说,导演显然是偏袒男性的,至少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出来滚的理由,而不是纯粹为了性而性。
至于电影中的四个女角色,导演通过对白和动作把人物雕刻的淋漓尽致。
先说大姐这个人物,她是个律师,“女警”四人组里承担大脑的角色,外冷心热,思路清晰,应变能力强,当然更重要的是她深爱自己的老公(秀戒指,给老公发短信)。
二姐是个母夜叉(蛊惑女,纹身?
),导演还轻描淡写的用一组镜头表现她也有背着老公偷食。
三妹就比较可爱了,呆呆傻傻无大脑,但是很有爱。
四妹还是小朋友,似乎影片也无处着笔。
浩翔讲段子是有一手的,这部电影贯穿的一条线就是偷食的男人和他们老婆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为了滚一下,这几个男人也算是百般受挫。
影响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水枪射狗仔,借鉴了港式枪战片的镜头和剪辑,生生把一场落荒逃跑的戏整出各种恶趣味。
ok,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各种串场打酱油的大牌都为这部电影的企宣增色不少,九哥(梁家辉),吴君如,洪金宝。
可以看出这部商业片除了故事给力,人物真切,桥段充实之外,也是在市场这块充满野心的。
最后想说,从第一部戏开始,彭导就一直在塑造他自己的导演风格,我个人觉得他的风格更多来源于电影故事本身,而不是摄影和摄影(当然他的手持也算是导演风格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
彭导电影里的人物之所以可爱,因为他们真实,无论是买凶拍人里的杀手,大丈夫里的偷食四兄弟,低俗喜剧里无奈讨生活的兼职,还是志明与春娇,这一个个人物都和现实里的我们一样有种种无奈与欢喜,纠缠的情欲,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鲜活的小人物,生活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欲望都市,从某个角度说,导演更像是在纪录而不是创造他们,这是彭导电影充满“港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讓我感動的是,胖子從來都沒有低估過女人的智商.雖然他把這一點妖魔化了,不過他很清楚明白,女人遠比男人想的要聰明得多.
彭浩翔的《大丈夫》是拖到了今年才看的,当时感觉还是真是不错,至少整个的布局是非常精到,而且一个个的小细节上把握得很到位,不经意的时候,已经影响了整个电影的动向。
今年推出了《大丈夫2》,当时一看导演不是怪鸡,我就已经在心里打了个折扣,看导演的名字,非常陌生,专门去查了下,发现还是为比较有名的电视导演,导过《一号法庭》、《笑看风云》等,至少应该不会太失水准。
看完了。
比不上第一集是肯定的,不过这样的比较也没意思。
至少这一部也很有趣,虽然这样的有趣和第一部差了个档次。
比如戏仿。
第一部戏仿的是《无间道》,但这不是情节上和某些场景上的追风,它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剧情,但在大相径庭的情节推进中,却设置出了和《无间道》类似的语境,它的煞有介事让本来的阴郁和压抑瞬间得到消解。
即便是一些具体场景的相似,比如开头,同样是曾志伟的“路怎么走”,用在这里,也一样恰到好处——即使观众没有看过《无间道》,也会为之莞尔。
而那段水枪打相机的段落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再看第二部,虽然跟王晶同学的很多电影比,戏仿得还是比较聪明的,但问题在于,这只是为了商业考虑,每个类似的场景出现的时候,几乎就明白的告诉你,我是在学谁谁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节,还常常游走于主线之外,完全为了玩。
第二部主要沿袭对象是《黑社会》、《以和为贵》、《杀破狼》,如果说模仿《黑社会》的开头字幕还是很有点意思,那么第一个场景就太没意思了,喝茶选话事人这个著名的桥段完全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戏仿,跟后面的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系,虽然这里面的麻将、视频电话都做得有趣,但也只是增加叙事中间的奇观。
虽然前面说到的水枪打相机也有这样的味道,但和叙事还是结合得比较紧。
好在观众也不会要求太多,开头乐呵一下,也就过去了。
但后面模仿《杀破狼》的砸瓶子段落,就像一个人要说笑话,还没开口自己先笑了,刚刚渲染出来一点气氛——虽然大家都知道是为下一步的情绪高潮做准备,但气氛还没上去,就已经落入搞笑的窠臼,哪怕为了“笑”果,也应该再憋一会儿。
从上面这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2跟1比最大的不足就是,它的结构太松散了。
1里面那群男人的计划,严密、高效,当煞有介事到了一定高度,就成了风格。
而2呢,只是相把1的事儿颠倒个位置说一下,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路子该怎么走,看的时候,感觉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情节的堆砌,而不是整一,不过它比平庸作品好一点的地方就是,无论什么情节,单个提出来,它都能做得尚可自圆其说,并且多少会闪出一些亮点,比如原子蕙的转变过程,用一个车门袋中的破碎的安全套包装纸作为转砺点,非常自然,只是可惜,这样能够有铺垫的设计,实在太少了。
如果要给2找优点,有没有呢?
当然是有的。
虽然2的结尾说是曾志伟作品,但其实从毛舜君参与了影片的表演、编剧和监制工作来看,恐怕她才对影片的监控权更大,或许因为如此,影片中有不少有点意思的台词——传着女权外衣的男性话语(这个下面再说)。
像开始聚餐时候,不断在扎堆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之间转换的镜头,虽然显得有点冗长,但将很多男女在相同看法上的性别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片中最好的一段台词。
至于作为全片片眼的那句“女人不滚,男人不紧”(滚大概是粤语鬼混的意思,用粤语说这句话非常压韵),也算勉强的精到。
看起来,1是2的反拨,但实际上,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相差非常远。
有位朋友说怪鸡喜欢在电影中表达一种怀旧的意味,我想这样的总结是很有道理的,《买凶拍人》是萧条时代的怀旧,《AV》是对青春热情的怀旧,《伊莎贝拉》是对澳门这个地方夹杂着父性情怀的怀旧(看俄罗斯电影《小偷》也会有类似的感觉),而《大丈夫》,诸位还记得那段大家开着车如数家珍地介绍旁边的娱乐场所,以及梁家辉扮演的九叔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为某个夜总会的关门而伤感的段落吗?
还有结尾那个360度的拥吻,呵呵,其实,还是在怀旧的。
至于主题,彭其实是用种非常戏谑的语调来说的,语调戏谑不等于说的话就戏谑,其实,很严肃,而且很现实,从安排其中的那场曼联和阿森纳踢平的比赛,就可以看出点彭的意思,实际上,这个是一个过程,无法摆脱的过程,彭只是冷眼看着,将这些事实夸张出来,他无意去讽刺挖苦任何人,甚至还带着同情,无论是同情苦恼的丈夫还是伤心的妻子,夸张是为了“笑”果,笑完之后,他还能让这些沉淀下来,让你品尝到点苦涩和他的温情。
可以这么说吧,这其实是一部复调的电影,搀杂着他自己的怀旧情感和一贯的戏谑说事,如果谁有心,可以细细分析。
如果说1还能从类型片中超脱那么一点,2就完全是一部类型片了。
几乎明显的一部分搞笑一部分说教,大家任务分明。
等玩累了,就开始讲讲道理,苦口婆心,遇到神经不那么大条的,刺激出眼泪也未为可知。
从这个角度讲,1的味道是很香港的,而且是很长时间没有遇到过的那种港片的味道,而2怎么都让我觉得很韩片,特别是后来的煽情,呕吐是直接学习《色即是空》以及某个张娜拉演的情景喜剧。
有点让我不舒服的,是2的伪女性话语。
1反正就是男性话语,不做任何遮掩,但他的话语表现到了最后,还能体现出一种对女性的尊重和欣赏——当然,也是男性角度的。
但2,看主题仿佛是女性话语了,可看看这片眼“女人不滚,男人不紧”,导演同学(或者说制片方,反正是影片意识形态的主导者)的良苦用心才体现出来。
他(看名字我不知道导演的性别)是反对男人的出去鬼混,但并不代表他认可女性的自由,他所认可的价值观是主流的,家庭和睦型的,而这一套价值观本身就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基础上的,所以,所谓的中立,其实只是不那么偏斜而已。
当然,就类型片来说,它的目的,应该是达到,反正没有哪个花心男人看完这部电影会真的收手。
所以,我本来觉得拍到曾志伟的车回来,就足够了,因为那样的结尾已经很抒情了,但最后还是没忘记加上那样的戏谑,看起来,和怪鸡的结尾有点像,但实际上,少了应有的气质,只是沦为搞笑了。
ps:发现自己看电影也开始冷漠麻木了,但是不冷漠麻木又能怎样,只是这样能让我看得更清楚点。
虽然,看到2的某一段,花心的我还是叹了口气。
“大丈夫一生要经过艰苦磨练共多少大丈夫一生要几次落魄失望与心焦”《大丈夫2》已经上映,不过我颇犹豫是否去看。
香港市道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旦大卖,续集就接二连三地涌出来,水准往往每况愈下。
如果第一集还可说是甚有特色,续集则完全是商业化的结果,通常就没什么看头了。
第一次看《大丈夫》,笑得眼泪都直飙,其时《无间道》正热播不已,电影里刻意模仿江湖片桥段的调侃:老公偷腥好似黑帮走私,老婆捉奸犹如警察捉贼;江湖大佬原来是小男人滚友,敌我追捕不过是夫妻斗法。
雄心勃勃的偷食任务最终沦为悲壮的Mission Impossible,尤其与记者巷战,以相机水龙为枪那一幕,笑果极佳。
第二次看时,却看出了一丝心酸。
这电影里的笑料和调侃,就像偷食男人们突然穿上身的黑西装一样,是一种掩饰,真正要调侃的,大概是现代男女的夫妻和婚姻关系吧。
“食色性也”,孔夫子如泉下有知,必佩服自己如此远见,千百年前就铁口断出了二十一世纪饮食男女的生活重心。
在四个男人外出偷腥的过程中,处处可见这么一个食—色—性的循环:首先必带女伴去和吃有关的地方(餐馆、咖啡厅、茶馆),然后去声色(娱乐)场所调情(如电影院、舞厅、海边等),最后便渐渐入港,可以办“正事”了。
如果节省时间,直接跳到“性”这一项,不免有些不入流。
——咳,扯得远了。
在男女关系如同快餐的年代,要每个人都安安分分长久守在一座围城里,也许真的不太容易。
老实的不过写写博客,传些绯闻解解馋;那爱吃腥的少不免四出打野食。
四个烂滚的男人,居然各有大条道理:或想重温以前的放荡不羁,或腻味了一成不变的婚姻想求点改变,或被多疑老婆所逼破罐子破摔,或想体验“生活”;乍听令我嗤之以鼻,细想却觉得,也许真有各自的辛酸,一只巴掌拍不响,一段婚姻如果出了问题,通常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有时候甚至无关对错,只是近乎本能的纠缠。
如果人类生来带有原罪,那么夫妻间的战争,说不定也是与婚姻俱来罢。
讽刺的是,在电影里,整天叫嚣要出轨的男人始终停留在“想而不得”的阶段(当然并非自愿),真正有外遇的,反而是太太团中的一员(阿娇太太接的那一通来电,精彩之极,暗示她原本的泰国之行远不止拜佛那么简单)。
谁是兵?
谁是贼?
或者真如“无间道”般,到了结局也不容易分解。
说到底还是郭太太老辣,从一开始就并非真的想撕破脸闹离婚,大张旗鼓地捉奸不过要给男人一个下马威,让他至少老实一段时日,而暗传速逃短信,放老公一马之余,也叫他知道,自己是心中有数。
正如那刚刚结束上半场的球赛,双方战成一比一平手,可说是各擅胜场,其实还是太太领了上风。
男女之间的暗战,还有得继续哪。
婚恋如战场。
这是我素来的认知。
抛却如影随形的悲观态度,不妨看做游戏人间的随性及与生俱来的好斗因子。
由于本身资历浅薄,对于这场战斗中应当采取的战略战术,我心中完全没谱。
一开始觉得,如果很难赢得漂亮,起码要输得精彩。
话一出口,我就对自己的幼稚嗤之以鼻:恋爱婚姻又不是请客吃饭,逢场作戏之后便散局回家。
不可能像《破事儿》里那女人一样,只爱你下半身,八十个男人走马灯般换过,对她而言,差别始终控制在一英寸半和半小时内。
她当然有资格双眼干涩,哪有人会为阳具掉眼泪?
但你我凡夫俗子,有几人能有此修为境界?
付出真心作筹码,能赢固然皆大欢喜,花儿只为我明媚;但倘若输了,免不了一阵哭天抢地,到时忧愁催人老,何来精彩可言?
毕竟,华丽转身只存在于幻象中。
毛舜筠作为战斗经验及其丰富的兵家子,多年来与其夫曾志伟斗智斗勇,始终活跃在捉奸第一线。
本来的八点档肥皂剧类型,偏遇上鬼才彭浩翔,把一出老掉牙的婚恋纠纷,硬生生拍成惊心动魄的警匪片。
正如黑白之间总有灰色地带,官兵与强盗都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更何况“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夫妻。
所以她在战斗最激烈,可以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的关键时刻,自己把自己出卖。
胜利唾手可得,她亲手放弃。
我想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婚恋如战场,最好的结局不是赢,而是不输。
没有人输,那战斗势必还将继续,两人也就有了继续痴缠的借口。
不知不觉,当年你指天为誓指地为盟,向我许诺的一生一世,也就过去了。
······好弱智
梁家辉笑死我了
拍的挺无聊的
彭浩翔的黑色幽默,把《无间道》、《坡豪》、《辣手神探》、《江湖》等黑帮片的情节、对白变成梁家辉掩护兄弟、偷食4人组、狗仔队的攻防战和陈小春与曾志伟的冲突等情节和对白都笑死我了。
婚姻是虚无的 随时可以毁灭 控制不到 掌握不到 但是掌握了前面的事 就可以有个选择 离开 或者继续维系
2008.2.25 节奏较拖沓。手法还是他惯用的手法。
2.5 虽说是喜剧 但还是low了 星都给卢巧音的俏皮表演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看到了九叔孤身断后的经典画面从而找的原片来看,着实是让原本期待不高的我小小的惊艳了一把。总的来说还是把多种元素融合,以偷情为主线穿插着各种对其他电影桥段的黑色喜剧,不过整体剧情上还是稍显得弱了点,但是很多地方玩的还是相当有惊喜的。当然在调度上没有那么过火以至于不那么有名,但太过了却又没有这种一本正经的味道了,另外吐槽一下这四人组找的妞每一个都没有老婆漂亮吧!包括那个3000的。
不赌不知时运到,不滚不知身体好
小打小闹 有理有据
以为是悬疑片,结果发现,对于男人来说确实悬疑。最后还是曾志伟的太太暗中报信,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
《一个闷骚男眼中的男女之事》神作——男人找小姐是正常的?呵呵。剧情丰富,最后的回家后升华了主题。原子穗美哭,百度图片却发现胖哭了,感觉和郑佩佩像,结果发现是母女。。。这个角色是我喜欢的,愿意去相信、去包容。不如彭导另两部,搞笑处不少,不如av的教育意义,不如买凶的题材,这个三星半。
看不懂……
三星半//令人难受的是绝对的男性视角//但是 把婚内嫖娼戏码做成警匪谍战类型 小题大做得很有意思 致敬桥段安插合理不出戏//梁家辉真的会演 当时的彭浩翔真的有点意思
情色片外表,黑帮警匪片元素(照相机的枪击音效,残酷码头边上的内鬼讨论、天台/窗边的坦诚相待),结构上是一部公路电影,结尾与开头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根本上却改变了一切,彼此的关系都发生扭转,所有的心机猜忌、油腻纵欲享乐放纵都没有发生,最终回到夫妻兄弟的坦诚,其实还比较小清新。《江湖告急》《无间道》之后的一次《东成西就》,但其实玩得并没有那么疯狂,往固定模式上套就行。《监狱风云》造型下的禁欲梁家辉抱着一本《美丽新世界》。
老实话不如买凶拍人 其实更像励志片
彭浩翔看到以前的自己会不会有点怀念?
偷食教程片,彭sir不忘调侃陈绮贞,恶搞无间道。花里胡哨的摆出一堆闹剧的元素,最后冷不丁甩给你一个说教的面孔。哈哈,很有爱
叶念深的电影,不解释一星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