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来》看完只有惊喜和感动。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但是文化需要传承,其中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可现在很多小朋友方言都不会说、说不好,谈何文化传承呢?
身为潮汕人,生为地方文化的一分子,自然而然有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潮汕。
我常常自诩“闽南”文化之情深意浓,我喜欢潮汕,喜欢厦漳泉,喜欢台湾,喜欢海南和雷州,喜欢广布海外的潮汕侨民们。
从传统来说,自我记事起,没有“潮汕话”这一说,都叫做“潮州话”,大概潮汕语言文化之始,扬名之时,源于韩愈被贬潮州。
喜欢传统,但不能固守传统,所以现在叫“潮汕话”并无不妥,只要有利于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现在最常见是文旅和媒体,而电影,就是其中重中之重的载体,可惜近年来却愈见式微。
其实文化之宣传,目标并非是扩张和侵略,现在很多方言文化,面临的是求生存之困境。
扯得有点远了,要回到电影上来,就得回到我们成长的土地上去。
我们这一代的小孩足够幸福,可以看着电视长大。
更幸福的是,我们除了看国语动画片,我们还能看到潮汕话配音版的86版西游记等作品;而更更幸福的是,我们还看到了以夏雨来、水鸡兄、方太爷一众为代表的庞大潮汕小品,和以卓依婷为代表的潮歌巨星。
不夸张的说,虽然潮汕文化作品不算多,但是假如按照漫威宇宙的思路开发,《夏雨来》系列何尝不可以开发出前传,后传,女儿系列,姐姐系列,方太爷和金乡贤系列等。
无他,就为了给说潮汕话,闽南语系的小朋友多一点不一样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从《夏雨来》这部作品上,看到了可能性,看到了它集齐优秀作品几乎所有元素。
近年来偶有几部潮汕电影上映,但是题材,深度,总是让人抱着希望上去,带着些微失落而下,因为如果作品本身受众不多,题材过于狭窄,注定会很难推广。
在《夏雨来》这部作品上,能看到很多精心挑选的潮汕谚语,而且是创作团队精挑细选浅显易懂的谚语。
谚语一旦过于高深便会落入自以为是的窠臼。
这些谚语,多半是以笑点的形式设计进剧情,既无大部分国产喜剧强行搞笑的别扭,又无破坏故事主线的嫌疑。
我在影院,就好几次听到全场会心的欢笑。
比如方太爷宴席上出对子选乡贤,说“膏可食,药可食,膏药不可食”,而几位大佬应对之后,夏雨来颇为不屑,对出了“狼会叫,鸟会叫,狼鸟不会叫”。
欢笑常常伴着粗俗的屎尿屁和生殖器出现,但要看场合和听者心态,在这里并无不妥,粗俗是笑点,也是对权势不屑的鄙夷。
而故事的主线和呼应,也达到了一部剧情电影优秀的水准,说点个人偏爱:主线是夏雨来对西洋文化入侵的警觉和带头反抗。
在最后击退西蒙(西洋佬),点醒县令方太爷之时,用了片头他们宴席上对对子的内容,叫做“骨可煮,肉可煮,骨肉不可煮”,恰好揭示了外国人无偿开办孥仔堂(收养汕头龙湖地区无力养育的婴儿场所),实际上干的是贩卖人口,屠杀婴儿的罪恶行径。
这不仅巧妙地贴合剧情,更是无声息地给人秀了一把浓重的Call Back。
电影同时还增加了夏雨来女儿和死对头儿子叛逆而青春的感情,父女间无法言明的身世之谜,传统世家之间的争斗等子故事线。
人物形象因此更加饱满,内容丰富而不喧宾夺主,让整部电影充实而不单调。
我前面说按照这种水准,去开一个《夏雨来》宇宙系列是足够的,这是依据之一;更因为二三十年前小品宇宙已经实现,生活中还有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团队的挖掘和创作能力。
欢喜冤家,虽然俗套,但对观众而言却百试不爽!
片子讨巧地将夏雨来之女(夏来碧),塑造为一个敢作敢当,扬恶惩善的女汉子,其中之豪爽善良,不仅让金秀才之子(金亮堃)倾心,也让观众动容。
正是这种泼辣善良正义的性格,让留洋归来的金公子不惜放下世家恩怨,罔顾父亲反对,心甘情愿跑到夏家去做一介草夫。
而单身家庭中,夏雨来(父)和夏来碧(女)相依为命的穷酸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颇有种淡迫名利的教育意义。
同时为人父母,方体会对子女之情。
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但是在平安健康面前,这道鸿沟会因为血缘的关系,人性的光辉而逐渐抹平。
试问每一位父母亲,是不是在孩子降生之前,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祈祷,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
而面对现实诸多苦难,竭尽全力地希望为孩子做点什么,即便孩子不理解,即便自己也曾不理解,但依旧会去做,做任何存在一丝希望的努力,比如:祈祷和求神拜佛。
做了爸爸,这些事我都做过了,诚心诚意地去做的。
我好像突然理解了我妈,理解了潮汕大地热衷于拜神的各位妈妈和奶奶们,每个家庭在某些时刻都曾脆弱过,生活需要信仰,需要力量,那我们就去拥抱。
当《夏雨来》把我们曾经的生活和记忆自然捞起,让家人同频重温了往昔的岁月,这就已经很成功了。
它搞笑做得挺好,有温情,有正义,有故事逻辑,还有大量的有乡土情结和传统文化,这么多放在一起,为故事主线服务,自然融合,可以算是难得的好电影了,而放在狭窄的潮汕题材里,更彰显它的可贵。
片中还有坚持传统的音乐人,做了很多优美的方言配乐,下次有机会再一一介绍。
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方言作品。
赵曙光老师一个河北人 却把潮汕文化发扬光大 可敬可佩“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回来。
”上世纪90年代,《夏雨来》系列潮语影视作品几乎成了每个潮汕人茶余饭后的趣谈。
赵曙光所饰演的爱打不平、伸张正义民间传奇人物“夏雨来”形象深受潮汕人的喜爱,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时至今日,《夏雨来》系列影视作品一直经久不衰。
如何重新把“夏雨来”搬上银幕,也成为潮汕电影人一直共同的心愿。
踏入人头攒动的首映厅,仿佛跌进潮汕方言的海洋。
当导演杨清希带着标志性“夏雨来”八字胡的赵曙光登场时,全场“家己人”的欢呼与掌声,瞬间将广州化作潮汕文化的精神祠堂。
这是一部会呼吸的潮汕民俗志。
抽陀螺的脆响、英歌舞的鼓点、宗祠梁柱的雕花,甚至角色啜饮工夫茶时手腕轻转的弧度——每一帧都是对故乡的深情凝视。
电影巧妙用喜剧织网,捕捞两代人碰撞时的笑与泪:老辈的执拗里藏着未说出口的爱,年轻人的莽撞下跃动着破茧的渴望。
方言不仅是台词,更是刺穿代际隔阂的温柔刀刃,那些“鸡同鸭讲”的误会终在文化根脉中溶解。
最惊喜的是叙事格局的升华:市井烟火中突然腾起的悬疑感,让喜剧有了历史的重量。
镜头掠过榕树与蚝壳墙,殖民伤痕与宗族韧性的隐喻在光影间浮动。
当片尾音乐响起,身旁白发阿伯用潮汕话喃喃:“这就是阮厝啊……”——银幕内外,一群异乡人因共同的文化基因泪中带笑。
离场时有人轻哼起潮剧选段,那一刻,电影已不仅是故事,而是千万潮汕游子捧在掌心的故乡泥土。
很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感受浓浓的潮汕文化。
请大家多多支持!
本以为是卖弄情怀的圈钱之作,结果却感觉还行。
很少写长评,趁着刚看完的心情,试着写一下自己的感想。
不知道现在的00后,10后还有没看过夏雨来,但对于90后80后70后来说,夏雨来绝对是潮汕地区的大IP。
当年看一家人夏雨来影碟VCD一起笑呵呵的时光是永远回不去,但这部电影却可以让一家老少一起进电影院笑呵呵,看得那场几乎坐满,放到以前也只有好莱坞大IP电影才有场景,连我妈这种常年不进电影院的人都肯去看,可见夏雨来的影响力在潮汕地区有多大。
电影场景充满潮汕人再熟悉不过的元素:圣杯、纸影、符水、英歌舞、祠堂、包粿等等,每一处都能见到剧组的用心,演员基本是原班人马,很高兴还能看到小时候的这群汕头笑星,只是都肉眼可见的老了,我们也不再年轻了...剧情上还是延续了短剧的搞笑风格,只不过电影的剧情更丰富,关联了历史,也展现了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现象,剧情的设置也很巧妙,开头的对对子直接伏笔了后面的剧情发展,高潮戏份更是跌宕起伏,反转虽然刻意但也有点出人意外,动作戏也很出彩两个年轻主角的演技还行,就是男主的潮汕话跟外国人的潮汕话一样,属于不看字幕听不懂的程度,一度让我以为男主不是潮汕人,查了下男主汕头,不清楚是不是汕头的发音就那样,还是剧情需要,毕竟男主设定是留过洋。
从潮州回到南海,看到附近电影院有排片《夏雨来》,担心后面排片少很难看到,第一时间就看了。
这大概是潮汕方言电影且是潮汕人物题材电影第一次搬上全国大荧幕,算是对某一情怀的支持吧。
虽说剧情套路确实有失望处,但毕竟还是第一次,就冲着那么些潮汕文化元素以及小时候看到大的老戏骨赵曙光老师的表演,也是值的。
夏雨来,据说谐音“夏狐狸”(其实潮州的“狐狸”一般不是这么发音),在潮汕地区,夏雨来是“狡猾”有急智的讼师代名词,是个箭垛式人物。
一般只要拔三根眉毛,主意就有了,如果看他眉毛拔了一根又一根愁眉不展,就是快要无计可施的意思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夏雨来一般说是出生于潮州龙湖古寨,上一周刚带朋友去逛过,是明代还是清代不详,小时候看赵曙光老师扮演的是留发辫形象,所以一般认为是清代。
这部电影开幕就是英歌舞,是今年潮汕一个大 IP 了,整部电影融入了英歌舞、潮汕宗祠、土影戏等潮汕元素,剧情在逻辑上未必经得起太多推敲,结尾乡民群殴英国佬,把英国佬塑造得又坏又蠢,颇有几分神剧的影子,又令人想到叶问、霍元甲打倒强大的洋拳师的剧情,此类剧情看多了也确实失望。
其剧情模式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香港功夫喜剧以及黄飞鸿系列电影,令人多少有些尴尬的男女感情戏, 颇类似于黄飞鸿与十三姨,只是个人觉得没有黄飞鸿电影的那种自然幽默的趣味。
把洋人拉过来,明显是要呼应七八九月的爱国主题,把“自己人”升华为国家民族意义上的“自己人”,立意是高,只是对簿公堂取得胜利以及群殴英国佬激发民族豪情,放在清末的背影下,总不如92 年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结尾的处理来得真实且高明。
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廷高官的蒙昧,黄飞鸿扔回了“狮王”金牌,撂下了这段掷地有声且发人深思的说话:是“现在金牌在我黄某手上,并非我赢了。
大人为了显我民神威而举办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
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
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
告辞了!
”说完后,昂首阔步,一路向南,身后是若有所思的李中堂和逐渐模糊的北京城。
这一幕,豪情壮志与历史的苍茫无奈水乳交融。
这样的剧情设计,窃以为以后到现在的家国情怀类电影再无出其右者。
最后,在演绎一些义正辞严的台词方面,方言(潮汕话和粤语都是)总是更加掷地有声。
8月17日,在广州看了第一场路演。
小时候喜欢夏雨来,喜欢他身上的狡黠、灵机一动,口才伶俐。
但在大电影里,没有穿熟悉的长袍、通篇的俏皮话、人物的脸谱化,尤其在最后对簿公堂,男二佯装叛变指控夏来碧,来碧满篇质问男二:过去的都是假的?
真的忍不住翻白眼。
第一场打戏设置在戏台处,不知道百年前的潮汕习俗是怎样,但戏台经常是和拜老爷一起,如果有信仰和敬重,会在戏台打架?
但仍然为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潮汕演员、潮汕话而高兴。
如果有第二部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影院支持,但真的希望看到有被好好打磨的剧情。
我还好奇海报为什么要放那么多人,看完剧情恍然大悟,这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难得的一个露脸机会,大家都希望有戏份,所以设计了很多支线剧情来让大家都有一个露脸机会,然后导致剧情松散、人物感情太单一、冲突像过家家。
不过总体还是可以看得完,加上感情分算是及格了。
希望潮汕文化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大家多去电影院买票,鼓励电影从业人员,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潮汕电影被拍出来上映。
1、感情线与主线剧情的交织自然流畅。
无厘头的喜剧与地道的潮汕传统俚语穿插,让笑点带着独特的地域韵味;而反封建与爱国情怀穿插,在轻松的叙事中有了深度,整体剧情节奏张弛有度,处理得相当妥帖。
2、主线推进中,多次反转的设计尤为精妙。
即便故事框架看似寻常,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令人始料未及的惊喜。
3、摄影层面更是可圈可点,构图具有美感,无论是对场景意境的渲染,还是人物细微情绪的捕捉,都做到了精准且生动,每一帧画面都透着用心,为故事增色不少。
藏在心底的“家己人”情怀——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是潮汕文化在当代银幕上的深情回响。
作为潮汕人,参与广协观影团观看《夏雨来》,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仪式,夏雨来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潮汕地区的电视剧角色,承载了三代潮汕人的共同记忆。
赵曙光饰演的夏雨来,以机智勇敢、惩恶扬善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海内外潮汕人的文化符号。
参加这次活动重拾那份独属潮汕人的温暖与骄傲。
更是一场与自己的根脉与千万“家己人”的回忆怀念。
#夏雨来#电影夏雨来 #广协观影团
电影《夏雨来》《夏雨来》、画面呈现、拍摄技巧、剪切手法等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是有专业的技术支撑的。
在故事内容上,试图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的交融与冲突、旧一辈人思想惯性与新青年新思想的冲突的语境下,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潮汕在网络上的许多刻板印象,是有在改变的,但是也有所保留,毕竟旧的体系其实也有其自洽和协调的地方,而且也不可能全都丢弃传统文化丢弃根丢掉民系性格。
缺点是在叙事技巧上,比较生硬。
背后探讨的内容是有一定深度和民系性格在的,但是表达上公式化符号化的剧情设计,剧情发展没有递进,铺垫不够,所以看着会很突兀和尴尬。
也有可能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最后呈现的在时长考虑上有所删减,而少了很多铺垫的内容。
最后想讨论下电影中一些基业的技术支撑的。
在故事内容上,试图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的交融与冲突、旧一辈人思想惯性与新青年新思想的冲突的语境下,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潮汕在网络上的许多刻板印象,是有在改变的,但是也有所保留,毕竟旧的体系其实也有其自洽和协调的地方,而且也不可能全都丢弃传统文化丢弃根丢掉民系性格。
缺点是在叙事技巧上,比较生硬。
背后探讨的内容是有一定深度和民系性格在的,但是表达上公式化符号化的剧情设计,剧情发展没有递进,铺垫不够,所以看着会很突兀和尴尬。
也有可能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最后呈现的在时长考虑上有所删减,而少了很多铺垫的内容。
最后想讨论下电影中一些基于旧社会体系下百姓的行为。
每一个行为缘由必定来自于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可能有一些行为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是不适宜的,但是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是有其自洽的运行逻辑的。
讨论行为背后缘由,并非一味推崇或则试图辩解开脱,是对其理性的理解,益则传承,损则舍弃。
电影中对潮汕生活的描述是比较客观的。
潮汕人处事灵活,像夏雨来等等“活头”角色的塑造,很多潮汕影视剧里都有,是比较推崇的处事态度。
但其实是有点类似法律上的术语所描述的“程序不正义”,只追求结果正义。
虽然我们崇尚这种精神,但是大多数潮汕人民还是朴素善良的,是因为我们有神明信仰、有宗族约束,我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反而是达到微妙平衡。
包括我们信八字,相信命由天定,但是我们又不会因此而摆烂,因为在宗族体系中,你要通过“赢”来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从而来构筑自信;而且又信仰神明的存在,相信行善事有福报,所以也不会摆烂,又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点映看的,老演员一来又是熟悉的味道,年轻的那些接不起来,剧本有点杂,强行升华没必要,还不如插科打诨
题材小众而且很难写,果然写砸了。晚清背景,又要反帝又要反封建,而且还是喜剧,实在太难写了
在广州看的,12点没想到还能有半个场的人在看,看来过亿票房有希望。前半部分笑点很多,后半部分为了整个电影的完整性还有判师判案老传统剧情,多了比较多推动剧情的内容。但是有伏笔很完整,夏雨来女儿好看,未来女婿也挺帅。而且内容格局立意比小品高很多,围绕资本列强和封建社会的矛盾,以小见大展开剧情。可以打9分,但是身为潮汕人必须满分。
潮汕风土人情大赏,方言土话,民俗风情,赵曙光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角色的理解和把控十分到位,对于地方文化是很好的推广,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好的故事
三分不算少,别说什么认真对待,结果就整出这样一个剧本,演员塑造真的好片面化 ,强行上价值,一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陪爷爷奶奶看。很老的电影,但也意料之中。
真的超级难看,这剧情真的服了,看得如坐针毡,真的是是枉费这些老演员,前部分是所谓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后部分是外国人的“罪恶问题”,其实根自己有多烂都不敢承认,真的好无语。
赵曙光好会演,特别喜欢看他跟女儿夏来碧的戏份,中国式父爱的欲言又止全在眼神里了
带爸妈和小孩去看。夏雨来就是类似潮汕的阿凡提。拍得很潮汕,家族械斗,迷信排外,剧情真不行,为了方言看一看。靠两三个老演员吊着一口气。赵曙光气质更好,身段台步特别雅。
惊现熟悉的拔眉毛!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夏雨来想主意都拔眉毛,搞得我还跟着拔,哈哈哈哈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的啊
夏雨來,心中最完美的父親,讓夏來碧可以放飛做自己
狼会叫,鸟会叫,豺狼柴浪最会叫
两颗星给片子,一颗给我的童年,剧情真的,我跟我朋友看的时候就忍不住一边小声吐槽,男二的台词真的听不明白,跟他自己的daddy都不是一个口音,我们这种汕头话+潮州话长大的小孩都知道跟大人说话的时候,对方是什么口音就用什么口音回话,不是他的母亲是潮阳人就可以解释的通的,另外就是剧情上的硬伤真的太多了无力吐槽了,写出来要写很久就算了
太期待了 专门买的凌晨第一场 拍得很好 希望我们的方言和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准备二刷
挺失望的,又是那种外国人是坏人的那种,就不能像黄飞鸿1.2.3一样没有靠煽动民族情绪取胜,而是暴露出当年中国的愚昧,无知和落后,最后得出真理,我们的武功再好,也干不过洋枪,要像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文明,广开民智,改革体制,才能真正自强。而不是《叶问》系列表达出的“谁敢欺负我们中国人我们就往死里干他丫的,夏雨来这种更落后,民间小智慧段子式的YY。
【2025.08.17】老演员的演技可以,新演员的一般。
到底是为了描述个人IP还是文化属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中,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为了展示潮汕的东西而展示。潮汕真正的魂,真正的优秀精神和特色,而不是只能看潮汕人民自己能看的电影。
和女朋友一起看的,她小时候的回忆,她相当于怀旧了一下。故事一般,全程潮汕话。
那个小喽啰一定是水鸡兄的儿子
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返来,前奏一响,回忆拉满,没有一个潮汕人不会这首歌,超级搞笑,梗太多了,那些俚语很押韵,就是剧情老套了些,但老妈全程笑哈哈,就很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