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女儿
女兒的女兒,女儿们的女儿,Daughter's Daughter,My Daughters’ Daughter
导演:黄熙
主演:张艾嘉,林嘉欣,刘奕儿,洪林小湛,赵文瑄,周采诗,艾琳·阿黛尔·克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4
简介:耳顺之年活得悠然自得的金艾霞(张艾嘉 饰),突被通知在纽约做人工生殖的小女儿(刘奕儿 饰)车祸身亡。在处理后事、对成功胚胎的去留做出抉择的同时,她将面对当年出生即被送养的大女儿Emma(林嘉欣 饰)。做决定的时刻;她,抑或她们,会如何选择?详细 >
复杂、鲜活又纠结的母亲。她可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放弃养育自己的大女儿,也可以处处为小女儿着想而瞻前顾后地害怕女儿受伤。结果当然也是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大女儿跟自己没有太多交集,小女儿因收到过多关注也有些叛逆。面对大女儿的疑问,她只能回答“我以为以后不会见你的”;而面对小女儿的死亡,她也不得不去选择接受赡养女儿的女儿的决定。不过,外孙女的养育也许不会再像养育小女儿般,成为束缚自己的负担,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华语母职惩罚惊悚片(确信)。观影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能与妈妈共情,对大小女儿都坚持生养一个孩子的做法感到无比错愕和极度震惊。我所了解的东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父母催婚催生、孩子百般抵抗而闻名,可在影片里却倒反天罡,着实令人意外。其中有一段三代女性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妈妈说,「你们两个人好好过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代孕一个孩子呢?你知道这孩子之后会过得多惨吗?」小女儿不客气地回怼,「是同性生孩子惨,还是异性恋(特指妈妈)被随便一个男人睡了睡就生孩子惨?」姥姥在一旁劝开两人,「都惨,都惨」。观众们大笑。嗐,也是。同性恋惨,异性恋也惨,生孩子惨,丁克也惨,人生就他妈这样,谁也别嫌弃谁,谁也别美化自己没走过的道路,谁也别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释然了。祝你我在路的末端都不会后悔。(见长评
这应该是张艾嘉这几年最外放的一次表演吧,从来没看她在一部电影里流了这么多眼泪。刘奕儿反差好大,但戏份太少了。
看似讲了很多,实则都是浮于表面,导致看完以后也搞不明白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只有空洞的“爱能解决一切”。整体把控也很差,本身就很克制的情绪在温吞的剧本下已经稀释,各种莫名其妙的转场和镜头更是让人无言以对。
失智的外婆,弃儿的母亲,寄养的女儿,酷儿的女儿,试验婴儿的外孙女,好多可以深入探讨的点,一个都没有适当展开。就像把菜都扔到锅里煮炖,好不好另说。
张艾嘉和林嘉欣在后厨抽烟那段真是互飙演技,好喜欢她俩。
#TIFF2024 很期待的电影,很期待的题材,看的时候却感乏味。感觉电影想说的太多,想说生死,母亲的抉择,酷儿,生育方式,generational trauma,结果成了四不像,每一个角度都只是浅尝即止而已,哪个故事都没有说好。台词也是不够深入,甚至有些生硬之感,有些对话莫名其妙,感觉可惜了。
好题材拍砸了系列
7.0 場景蠻好的 紐約的部分都顯得好淒涼 一回到台北就很生動 僅僅是東亞嗎 是不是全世界對母親這個角色都苛責太多了.. 大家都覺得在這種情境下選代孕留下這個孩子是順理成章的.. 生命自有其去處嗎 難道不是選擇造就的嗎 妳父母的和妳自己的選擇..
老是放李雪琴脱口秀是几个意思,很出戏啊。女儿是老狐狸里面那个女秘书,这戏路可以。
唉,还是不太建议拉子“生”小孩,尤其牵扯到代孕什么的伦理问题就很难评🚬对话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的感觉也很怪……
张艾嘉和林嘉欣都非常好! 祖儿那位演员也好,又可爱又美,天啦华语世界真的有很多好女演员。 这个故事的设定蛮好的,和林嘉欣吃饭那段,再回想起前面和林嘉欣关于胚胎处理的对话,向内求果然是一代代女性永恒的主题。
“为什么我不叫金祖儿?”
有点过时的故事,爱林嘉欣。以及赵文瑄好突兀,全片最差。
張姐的大女主戲,幾乎滿到每一場戲她都在,既要完成人物對白推進情節發展,又要醞釀情緒在長鏡頭的運動中,會有些許割裂的觀感,但還是捕捉到了一些非常動人的時刻。無論如何,有這樣的對手,鍾雪瑩的女主角含金量很足。和每個角色產生關係,直到套上「女兒的女兒」這個萬能的結構裡,去講一個很當下的議題討論,但看到趙文瑄這些熟悉的面孔有彷彿回到了90年代的華人移民故事裡。
题材新颖,张艾嘉演技炸裂,可惜电影有点无聊
在当代这种所谓多元化社会,老人家们的传统观念简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冲击。同性婚姻、未婚妈妈、人工代孕……每一个都那么离经叛道。但是女儿就是母亲的一切,所以一切都能包容吧。就算不能理解,也一定可以包容。这么大胆的题材,还是湾湾影人有勇气拍出来。毕竟世界变化快。我们早晚也会变成老人家。
如果没有张艾嘉影片就无法存在,林嘉欣势均力敌地与之联袂贡献数场出色的对手戏,这是一部过度依赖演员的电影,全因它在议题设置和人物关系设定费尽心机之后,就不懂要如何抽丝剥茧地深入。如何处理遗世胚胎的浅白探讨之后,紧接着的代孕选择甚至会触怒一部分女性观众,这种不满可能在前期对于该家庭阶级状态的展现就已经在累积了。而即使我们知道早年的遗弃和如今的延续是一种命运对照,但影片从议题讨论直接转入家庭伦理的纠缠则更是加剧了这种不耐烦。廖庆松的剪辑或许挽救回一些平铺直叙的乏味,但是反复使用滑轨的镜头和煽情铺满的音乐又让影片回到八点档的情绪气氛中,讲英文不会让影片显得高端,煽掉几滴眼泪也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林嘉欣没有提女配不是遗珠是冤案,而安溥的歌没有得最佳歌曲是最大遗憾!
故事拍得有点生涩。跟大女儿艾玛对峙的几场戏不错,林嘉欣克制又受伤的眼神……小女儿在纽约哭着说想你的那里能共情,在异乡时最脆弱的一面只能吐露给远方的家人,即便是彼此间有那么多的隔阂与龃龉。“话才落下,你我之间都是风沙,一路走来语法踉跄”,安溥的词写得贴切。
小女儿根本没准备好,她也不想生小孩,但她女友想要,她爱她女友,所以。大女儿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被送走了,心里有过很多动荡不安全感,所以很想要一个孩子,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女主小时候意外怀孕,她太小了她根本养不了小孩,把小孩送走是明智的,不然是一起吃苦。很现实的一点是男的又隐身了,没人责怪男的。后来她恋爱结婚生孩子,顺其自然的,像社会教导女人那样,当然这样讲很片面,可能她也觉得时间到了➕也想要个孩子。女主的妈妈这个角色设定很有意思,虽然失智了但依然记得要帮女儿的女儿找领养人家的事情。女主后来很排斥小女儿忽然决定要小孩,是因为她知道“要小孩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主要是心理准备“。这部剧的每一个女人,都在无知地有意识地主动被动地承担责任,女人一辈子都在承担责任。女性命运是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个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