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Vlny,Waves,布拉格自由之音(港)
导演:伊里·马德尔
主演:沃伊捷赫·福多兹芝基,Ondrej Stupka,塔蒂阿娜·保霍福娃,Stanislav Majer,沃依特赫·科特克,玛丽卡·索波斯卡,佩德罗·林涅尼奇卡,马丁·霍夫曼,Petr Halícek,马提
类型:电影地区:斯洛伐克,捷克语言:捷克语年份:2024
简介:Czech actor-turned-director Jiří Mádl has wrapped shooting on his third fiction feature, Waves, which centres on the turbulent period of the Warsaw Pact inva..详细 >
“子弹无法击落声音”被拍成了电影,看的过程里好怕男主弟弟出什么意外,几段搞瞎扒的船戏没太大必要。好在吧在铁幕再次落下之前去那些东欧国家见过了各种世面,已经不是什么一赢到底的井底之蛙了。
自由就像风和海浪,再高的墙也不可能永远阻挡
“他们进来了。我们不得不停止广播。”国歌声响起……
不太懂那一段历史,但是片子是真的枯燥,不刷抖音立马看睡着
主旋律真无聊透顶,无论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相隔半个世纪的布拉格与基辅。这女主也不好看,一股子斯拉夫老女人的味儿。
好喜欢,在影院看得热泪盈眶的!越了解捷克的历史,才能越懂得捷克民族性格的形成:对自由、公正、正义和爱的不断追求,在一代又一代中繁衍生息。没有斗争就没有自由。尽管文化的不同,那些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美好品质,总能让在荧幕前不同国家的人感同身受。
热泪盈眶🥹。
拍的中规中矩,前半段竟然有点想睡。但是后半段节奏紧凑,平民为了保护他们站在广播电台前那段好催泪,最后投降好伤感。喜欢故事里徐徐推进,不同角色的选择和转换,整个电影的风格也非常棒。映后导演连线采访,tomas竟然是一个多角色融合的真实人物改编。TIFF. International Cinema Cafe #7. 3.7/5.
谁痛谁知道
地处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真是命运多舛。既有小国的多灾多难,也有小国的挣扎和不屈。就算分裂成了两个国家,那我想也是人民自由意识的体现。无非就是国足世界排名再降一名的事儿……说起自由,确实也是本片的核心内涵。自由是种人类的本能需求。有时候哪怕是自由的穷、穷的自由也不在话下。人生百态呀。
一部正合时宜的电影。欧洲再硬不起来,历史可能要重演。电影期间倒是没哭,被结束时观众久久不停的掌声搞哭
#EFF25 同样是历史动荡的前夕,同样发生在东欧国家,同样是现实影像与虚构创作交织,很难不与也在今年欧洲影展放映的罗马尼亚电影《紧急出口》进行对照——一个是1990年那个在新闻播报室里没有到来的新年,旧秩序的根基土崩瓦解,人们舞动着旗帜,庆祝着一个国家的新生;一个是1968年活跃在电台中短暂存在过的春天,变革的希望在萌芽,直到坦克的履带碾过了布拉格的街头,人们舞动着旗帜,试图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作为捷克的时代剧,叙事框架上难免会落入窠臼,但那些为自由奔走呼号的电台记者们,大多确有其人其事。我觉得真正出彩的是结尾,是啊,国家都这个样子了,哪里还看得到出路?主角兄弟本可以离去,但Tomáš拒绝了,即便是已获得政治庇护的Pavel,也决绝地返回了这个简陋的家——带着信念坚守,终究会看到希望。
半部后片,前半部铺垫的有点多余
能说会道,人之权利
布拉格之春。那个中央通讯局局长 也演得 太局长了吧。
chap与adam,导演映后。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导演说这片受到argo影响…和argo简直天差地别。在影院如坐针毡,镜头和叙事没有节奏感,看得好累。声音设计可能想要做的有特色但其实除了大声并没有,服装很统一但是很dull。bitter.
人民追寻天赋权利——自由,老大哥和它的仆从扼杀自由。布拉格之春,广播电台主持和记者们的坚守。
局部四星。挺喜欢后半段的紧张节奏和一种临时感。演员忘我演出的劲像是投入了真实历史一样。而在原有质感和颗粒的历史录像上加构了不少虚构的视角,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hkiff49人物没有很立体。也许是现实比电影更加残酷,没有那么多大学生听音乐跳舞。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详细了解了“布拉格之春”的这段历史,特别是从捷克人自己阐述的角度,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电影无可挑剔,很多细节都非常到位,最后苏军入侵后同仇敌忾,将真相通过电台向大众传播,让人钦佩。没给满分的原因是,看看充分拥抱西方德谟克拉西制度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经济长期处于欧盟底部,布拉格则沦落成为有名的春都,这难道就是捷克人民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