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VIFF2023#1 北美首映 最后一场墓地的戏真好 旁边的大姐哭得稀里哗啦 对拿督公、娘惹和马来西亚的那段历史不了解的话 开始会有些难进入 并没有交代暴乱起因 需要回去补课 过去和现在的转场不错 一出窦娥冤跨越49年 多少冤魂至今只是一个unidentified Chinese
有政治意义,但无观赏优越性的片子,整体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意识流粗糙感。#人人#
原谅我实在是没get到深刻的含义
正所谓乐极生悲,胜利者欢呼的游行,导致种族间失序失智的战争。这是一首历史禁言的安魂曲,多少孤坟等待着认领
还是蛮不错的,各种固定广角镜头和极度去戏剧化的呈现,基本是一部慢电影流派风格的作品了,张吉安在服膺和创造这种审美的时候几乎到了严丝合缝的程度。大象争斗时,死去的总是无辜的鹿,个体的失去亲人又无冢可寻的痛苦一直无声的绵延仿佛只能融在京剧唱词里被马华听到,而有些创伤就如同一颗颗腐臭的榴莲,始终悬浮在吉隆坡现代化的闹市街头。
请问有友邻知道如何联系片方吗?柏林想做放映,感谢!
开始看戏一样的固定机位挺劳神的。华文和马来文化的交织感很真切,和在新加坡短暂停留时的感受相似,没有统一的语言导致社会文化感受分散。墓碑上的一些人名好像粤语读音拼写,想起梅州客家裔马来同事名字字母拼写也是粤语。原以为滴着血的卡车是故意的表现手法,看了评论才知道,实则是经过阉割后的隐晦表达。海报上也有榴莲壳,电影里的榴莲壳特写也是意有所指吧。
看完之後感覺跟《悲情》之類的預設毫不相干,本質上是跟前作差不多的,視角由小見大的“志怪女性電影”。而雖然知道大家吃很好,臺那邊的預設可能也是會想看到更商業更直白的東西所以才惡評如潮,但我覺得反而這樣就已經蠻得我心。要是最後不直接剖白萬芳是P1的小女孩就好了。4.5歸4。
不错
在没有了解历史背景下看得一头雾水~后面了解了,就这样吧~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用意识流形式去阐述真实历史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上映删减太多 不够吸引人
….就 没有任何叙事 在用意象组合表达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
#48HKIFF# 道理都懂,但还是看到频频扶额。感觉我跟我旁边的老外大叔在比谁更能坐得住……
情节比我想得冷清。读过《在伤口上重生》再看这部片,那种暗暗的苦痛感让我想给五星。如果双溪毛糯被政府铲平了,这段历史就失去了。罹难家属就成了真正的活着的孤魂。太苦了。
啊是有点失望的,可以看到导演选题的野心,的确是展现了种族间至今仍存张力,哀悼了马来西亚历史上的华人伤痛,但张力何来?今天哀悼的意义是什么?513的史前史在影片中几乎缺席,即便目标受众只有大马华人也理应讨论吧——否则表达也太扁平了。p.s.有人懂吗?正印花旦演窦娥这位老师扮相怎么如此酷似薛亚萍,忒出戏(百儿京儿口儿音儿
像纪录片一样的质感,平静中表现了那么震撼的事件
#🍋观影# 镜头语言太好了,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导演厉害👍
电影的意义高于叙事和故事的一部电影,比起南巫的镜头和故事的巧,这部片显得笨了不少。有一种太想表达反而节奏处理的并不好的可惜感。悲伤在戏里,观众就反而有了隔离。
这种声音的说书叙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演员在台上演出,而全部依托于背景信息跟画外音,叙事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