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
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
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
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
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
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1首先,谈一谈为何看这部影片。
是在微博上看到电影片段,剑拔弩张的两队人马,一队是军队,一队类似民兵,对峙之间,民兵队一名成员耶罗夫认出军队中自己的好兄弟拉夫罗夫,自报家门后放下枪紧紧相拥,两队人马随之放下戒备。
一看评论,是毛子的战争片,果断找资源,下载,观看。
毛子在战争片上,从来都很会,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2影片从军校训练开始,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爱慕女军医,与好兄弟塞姆贾金相约,都不主动,看女军医会选择谁。
结果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违背约定,以一朵小花换取香吻。
这里夸夸军医大妈,她心痛这些孩子们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准备上战场,因此,她找了个电话响了的借口,给一对年轻男女留下美好的时刻。
逃离战场的民众与奔赴战场的士兵们逆向而行,路边大妈驻目凝视年轻的士兵,她们是否想到自己的儿子?
简单的画面,却让人心中思绪万千,心酸潸然。
军校生在奔赴前线的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毅然开走燃烧着的弹药车的士兵特拉琴科,他只说一句“我得把它开走”,随后弹药车爆炸……所幸他成功跳车逃生。
3拉夫罗夫念死去战友的名字时,真的泪目啊,拿起枪奔赴战场的小伙子们,再也没有回来。
简陋的群葬,鸣枪致意,纷纷而落的树叶,滋养着这片土地……来不及悲伤,同志,我们身处战火之中啊。
4我喜欢阿约什金中尉同志的形象,因为帅,哈哈哈。
中尉人物形象非常鲜活灵动,也非常具有同理心,非常有人味。
面对打架的拉夫罗夫和塞姆贾金,他决定放他们一马,虽然塞姆贾金并不领情说出实话让自己和拉夫罗夫都被关禁闭。
面对涌来送别的军属,他诚挚劝阻,但见到自己妻儿后,深情拥抱妻儿,国与家,他已经尽全力顾全。
直到最后,已经接到撤退任务,阿约什金中尉仍呼喊塞姆贾金打算一起打掉敌方坦克,发现塞姆贾金已经牺牲,中尉坚持打掉坦克,本可撤退的拉夫罗夫与女军医放弃撤退,协助中尉,战到最后一刻。
5三千五百名学员,二千名牺牲……白桦林仍然纷纷扬扬,当年那群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又在哪里呢?
战争比较真实的样子,也就是摧毁一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甚至是花朵都被摧毁。
而这种情况也就是这种题材的电影最难的地方,恰恰表现出这种惨烈最真实的现象,毕竟这种电影全部都是演出来的,而这一部作品也就是比较真实的一种质感了。
战争是残酷的!
战士们都抱着牺牲的心情上战场!
片中敌机的反射就将这一位战士打死了,这个英雄当然也有一点遗憾,然而这或许就是战争最真实的一面,有很多英雄在上一秒的时候还非常壮烈的呼喊着口号,但是在下一秒却一声不响地倒下了。
在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对于这些年轻的学员,对我们来说牺牲却显得那么坦然,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有一个信念,无论喊出来还是没有喊出来,他们内心里都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为了国家这份吸收也值得。
往往这种最令人心动的也就是这种最华美的镜头,一声枪声过后,不知道是多少战士的鲜血。
其实这一部作品里也有特技场景的展示,在影片开头的时候,这些炮校士兵在暴雨中练习,包括对于后面战斗的混乱以及准备的不足等等都是有问题的表现。
没有一种精心的构架一个战士的成长故事,或者说也并没有描述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存在煽情的片段。
最主要的就是描写了这些战士的学习,这一部作品主要的聚焦点就是战争中这些高层人物和普通人物的结合,偏向于平民化的表达,这一点也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颠三倒四,但是总体还是来围绕战争这个故事展开的
老毛子战争片和阿三片基本都定型了,一看就是毛片,场面太烂,最后辣么多炮弹加上手榴弹在小木屋里爆炸只冒了个大呲花一团烟雾,小木屋居然屹立不倒,实在不敢恭维,实在凑不出一百四十来个中国字来吐槽这毛片了,害我十来块买了张碟,看完浪费时间。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就喜欢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尤其是二战苏德战场的片子。
此片,感觉已经很不错了,依旧延续了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的较高水准。
故事很简单,但战争场面很真实,发现俄罗斯近几年拍的《潘菲洛夫28勇士》《勒热夫防线》《巴尔干边境》《第九连》等,写实风格都很接近,战斗场面不打折扣,没有主角光环,在战场上谁都有可能牺牲。
有些评论吐槽此片掺着谈情说爱。
我觉得此片可以接受,毕竟他们不是野战部队,而是军校学员,本来很安逸的校园生活。
突然上前线,儿女情长很正常。
此片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不仅仅只有乌拉的一个声音了,片中也有一定的反思。
比如女军医得知儿子牺牲后和学院院长的对话“士兵为保卫祖国去牺牲,而祖国怎么去保卫他们”,“这场战争就是屠杀,上去上千人,一会都没了”。
当然电影也有些不足,但远不足以否定它,所以建议吐槽的朋友,多全面的分析下整个片子,和多想想我们的电影做到了多少。
说这部电影是在塑造英雄的,我并不认同,实际上我不认为有所谓的战争英雄,活下来的人是英雄?
他们踏过尸体沾满鲜血,请问他们认为自己是英雄吗?
还是死了的人是英雄?
看着那些幸存下来满身伤痕眼神空洞的战士,你还这样觉得吗?
国家需要保卫,被保卫了的国家才能保护更多的人民,而这些人,也是需要国家的保护的,他们是炮灰,是被遗弃的人,让这些人战斗的信念不是什么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的国家,而是因为那个地方有我的朋友,有我的战友,我不能抛下他们,我要跟他们一起战斗。
他们是某个人的儿子,是某个人的父亲,是某个人的爱人,是某个人的朋友。
战争使他们抛弃自己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士兵。
电影中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
他们是在敌军空投时毫不犹豫移走将要爆炸的车辆的人;是在临死前把"我没有时间上战场了"作为遗言的人;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渴望用双手装机枪弹带的人电影中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严厉的上级看着年轻鲁莽的士兵也会不经意表露出的和蔼;硝烟下也要拿上法西斯的菠萝;沉稳的上级也会在敌人破口大骂时挥起拳头给上报复性的一拳他们还没有见识过世界,他们也不经人事,却被炸弹撕裂、燃烧,这是战争吗?
这是屠杀。
莫斯科不是国家的心脏,他们才是。
老毛子拍的战争片就是值得看,画面色调阴冷,场面写实冷酷,就是脸盲,几个主要男角色有点分不清,德军优雅冷酷,老毛子粗糙嗜血,还真能斗个旗鼓相当,感叹还是装备好才是王道啊,好歹苏军各种各样加农炮小山炮怼坦克,枪怼步兵,最后那一发是不是真那么重要,应该情节上再刻画的刻不容缓比较好,要不然好像因为强迫症非要打光一样。
挺怀疑真的这场阻击对莫斯科保卫战影响有没那么大。
感情线比较俗套,一路跳,可惜了妹子。
美国功劳明明在太平洋,非要去欧洲抢功,拍的电影把年轻人忽悠傻了,以为欧洲战场还是美国人打下来的,错!!!!
基本数据,苏联先后消灭200个德国前期精锐师,美英法联军打了10个,是不是很震惊,美国人吹上天的诺曼底登陆,最惨的奥马哈滩伤亡3500,另外的登陆点加起来伤亡2000,苏联抗完西线抗东线,国民总伤亡2000多万,现在还是我国好基友,美国各种欺负人不用说了吧,在座诸位是不是已经不想看拯救大兵瑞恩了反正我是不想看了
猜想吧,不知道对不对电影中1h25min这里,政委左手举起手枪从战壕中起身高呼,然后中枪牺牲
政委带头冲锋应该是苏军传统,不过这个姿势(或者是这个镜头)可能是在致敬二战苏军营长A·叶列缅科。
A·叶列缅科带头冲锋的著名照片1942 年7月12 日,苏军第18集团军第4步兵师220团在今天的乌克兰卢甘斯克地区与德军的优势部队进行的战斗中,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高举TT-33手枪,高喊着:冲啊!
第一个跃出战壕,向德军阵地发起反攻,随后牺牲。
看完电影,一个人默默走了很久的路。
很难从那种悲壮惨烈的情绪里出来。
真心感谢这次俄罗斯影展,让我能在大银幕看讲述卫国战争的影片。
感受战争的残酷,也不忘为国家民族、为和平和安宁献出生命的那些“普通人”:孩子、父亲、恋人、朋友。
记得看完《瑟堡的雨伞》,觉得“恋人上战场”,是最痛人心扉的故事种类之一了。
后来每每遇到类似题材,那种残酷和撕心裂肺都要再经历一次。
这部影片也是,描绘的人物群像里,有不止一对恋人。
“你恋爱了,但他要上前线了”,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悲剧故事。
然后也意识到,年轻、纯真、不谙世事的孩子上战场,也是最残忍的故事。
他们凭一腔热血踏进人间地狱,听枪响、听炮鸣,看子弹从身边飞过去,看子弹打中兄弟恋人的身体,亲眼看他们血流如注、血肉模糊、四肢飞散。
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枪射向敌人,来不及欢呼自己的突破就被敌人不动声色一秒毙命。
在敌人眼里,他只是敌人,不是有母亲的孩子,不是有恋人的情侣;或者凭善良的本能救助受伤的敌人,在他们眼里,那只是跟自己一样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父母家庭的人,而不是敌人,却被只把自己当敌人的对方杀死(《1917》)。
还没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对世界和人生还都是美好的期望,就已经被残酷杀死。
太悲伤。
和T-34一个尿性,俄罗斯这10年来的商业片,动不动就升格,浓郁的音乐,明明道具调色、造型光都很在线,愣是因为调度,演员的表演风格过于舞台,剧作玛丽苏,而拍得像抗战神剧。塔可夫斯基在天之灵,白眼得翻秃噜了
中规中矩,和美版《珍珠港》如出一辙。
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人民
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片段,3500青年学生伤亡超过三分之二,战场上确实多阻挡敌人一分一秒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够悲壮。拍摄上大场面调度似乎太少,所以每次都只看到坦克被炸和短兵相接的中近景,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并不清晰,如果能对德军再少一些刻板描述,多一些细致刻画会更好,整体三星半
无聊
男主炮兵的教官比男主帅多了
老毛子的电影还是挺血腥的。最后那一幕,手榴弹居然炸得那么慢,故意在等主角光环。#20210219
战场和恋爱线都轻飘飘,什么都感受不到,而且有点神剧色彩,新兵连学员秒杀德军老兵。
说好五天为什么十二天援军才到,这2500/3500的孩子的命就这样牺牲掉了,是为国捐躯,但是......,看的我好心痛😣
历史事件…拍的稀碎
非常中规中矩流于一般的战争电影。一样的英雄主义一样的煽情一样的手撕鬼子,缺少对战争的反思,战斗场面都过于片断化缺乏整体性呈现。过于突出反坦克炮的功效把德军装甲部队描绘和晕头转向的傻子一样,随手用手枪即可对应拿着步枪和冲锋枪的建制部队。。。这样的战争场景真是无语。近年来俄罗斯有一些还不错的战争电影,这部肯定算不上。
1.导演的战争戏镜头语言有点平缓,不够震撼和独特视角;2.煽情戏过多让人忍不住快进;3.真实的战场应该比这个残酷的多。4.俄罗斯小姐姐真漂亮;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有些问题,比如德国军官会傻到站在坦克侧边等着被苏军击毙吗?除此之外,影片有好好地思考战争问题。三千五百多个军校生被送往战场前线,等待他们的是恐惧和死亡,让年轻人做替死鬼,成为无畏的牺牲品。影片借着人物的台词说出了战争背后的残酷真相,批判出现了。最后勇敢地拼尽最后一秒,是很多战场上的结局一幕代表。又很可惜的是最后回到了肯定他们的功绩,而不是质问当局的认定。
悲壮
服化道很用心,努力去还原时代,苏联黑也不见了,你甚至能从台词里听到苏联的歌颂,战士们甚至还开了共青团会议。但影片最大的问题是节奏,张弛无度,重点不突出,感觉像迷你电视剧剪辑或电视电影,136分钟的电影所表达出的情感远不及《莫斯科保卫战》里短短几分钟的波多斯克学员们“乌拉冲锋”。
总体剧情乱,然后慢镜头等运用也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感情线也是乱七八糟,让人看着蛋疼。不过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还是值得一看。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哪怕苏联当时比我们强了不止一点都这样惨烈,可想而知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血色青春
1.战争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人类有责任超越这种残酷的战争范式。2.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危机感是距莫斯科只有200公里的缓冲区意识。两年后发生的俄乌战争以及远距离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让基于缓冲区的战争力量失去了意义。3.无人机,人工智能让战争范围和烈度变得高度可控,信息战,网络战则通过干扰让战争无法实施,技术在降低战争的惨烈程度。
一群学员组成的部队,在前线战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