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回到农村生活,他的邻居是个大叔,种点菜过着极简的生活。
俩人从借浴室开始认识,这种特别特别清贫的生活,其实有时我也在想啊,钱多了根本就花不了,我们在追求什么呢?
在不停的去奋斗什么呢?
想不明白,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的人生后边应该怎么活。
当他砸了他父亲的骨灰的时候,房东没有害怕,是我也不害怕,我在想,我的骨灰怎么处理呢?
大海还是树林?
找个树林种了吧,要简单。
尘归尘、土归土。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小田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驻足那些心仪的小幸福里,活在当下就好。
据《摩诃僧只律》卷十七记载,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腊缚),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因此,一“刹那”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时间单位的0.018秒。
“弹指 ”是佛教中时间的一个量词,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一昼夜为24小时,为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30个“须臾”。
一昼夜有8.64万秒,反推之:一须臾=2880秒,一弹指=7.2秒,一瞬间=0.36秒,一刹那=0.018秒。
所以一须臾为2880秒,即48分钟。
2024.2.24
夏天就是所谓“明媚忧伤”,草木迸发,台风肆虐,盂兰盆会。
在看起来不会变的晴天里,一切都不断流逝,“没有人不会死,先准备起来吧”。
送亡灵的精灵马。
绝叫里也有死后变成金鱼的意象。
片中提到晴空塔刚刚造好,即2012以后,和绝叫是同时期,孤独死老龄化引起焦虑的时期(后面就摆了)。
2021的电影,仿若对日本“走出30年阴影”(保留态度)的回顾,承认“我没有钱”才有最后的尊严,如室毅般抓住“小确幸”才能活下来;仿佛对未来道路的回答,不论老龄化还是孤独死,只有先生活“干这个工作十年”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
在如何一个人(去政治化地)踏实生活方面,日本一直是舒适区。
无法左右、勉力维持原状已很艰难的情况下,去宏大叙事是必要的,不上价值才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河边流浪汉,流落乡野的前诈骗犯,给宠物狗买高级墓碑的庄园夫人,用亡夫指骨自渎的房东,开出租的满脸老年斑的老先生,莳花浴后一杯冰牛奶的独居父亲,跟着爸爸卖墓碑的孩子。
影片多少展现了临终关怀和孤独死葬仪的机制,兼贫富差距的自嘲,不过并非批判性。
贫困的邻居们没有争取什么,只是平和地相互扶持。
台风后果园一片狼藉,天色却流光溢彩。
室毅和光妹表演方式还一如既往,看到是很亲切啦。
光妹戏份比较扁平,遗憾。
看完超想吃新鲜果蔬。
多适合夏天看的电影。
喜欢。
女导演真好,真温柔啊。
真温柔啊。
很慢。
但是不闷。
人生很难。
每个人都是在一种几乎将要、或者已然失控的状态下,尝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依靠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 依靠来自他人的 没有分别心的 爱 关怀 和指引。
于是 邻居、房东、老板这些角色,就是这样的功用。
哪怕都是各种意义上的失意者,但一群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类群居生活,已经蒸腾出相伴而生的烟火气。
很喜欢邻居这个角色 厚脸皮的可爱大叔 也在章鱼气球的结尾段落 哭着大喊:带我走吧!
我早就想走了啊!
室毅演的太好了,这角色多难演,他掌握的力道刚刚好,不多不少,简直在发光。
王大根评价的对,他要在韩国就是忠武路那一帮男主之一了。
(松研长得像宇文秋实!
)这种电影里,低机位固定镜头,配合永远在吃的白米饭,流淌过的就是时间的况味。
一时难一点没什么的 突然的大雨和地震 都会过去的。
人和自然贴的那么近 生和死也就是一线之间。
那个去世的老妇 就是边缘线上的象征。
男主在心中犹疑不定时,才能见到她。
而她说什么呢?
她对他说,你看这路边小草,好好照料,也会开出好看的紫色小花啊。
那个生命热线 也是双重意义上的“一线之隔”。
极其巧妙地串联起来父亲 男主 和周边人。
那个接线员讲的故事,“飘动在空气中的金鱼”,就是我们心照不宣的脆弱 和坚持走下去的勇敢。
老板和男主说 不要动脑只动手 不要求索意义 现在一定不能放弃啊 这时候放弃前面就白费了。
于是 知道被爱 还想要感受爱 就先这样生活下去吧。
片尾曲那么绵延 温暖 轻盈。
这些东西 好珍贵。
须臾 就是一瞬 可是这些一瞬联结起来 就是永恒。
其他的话,豆友写得更好,贴在这儿:
偶然发现的这部电影,观影体验也很新鲜。
没有以往看日剧时感受到的冗余感和啰嗦,这部电影台词和情绪都简洁精炼。
比如面对隔壁邻居毫无边界感的侵入,我的不适感也和男主一样,忍到第二次终于拒绝。
以往看日剧时总会觉得我自己的有些情绪没有被照顾到,这部就不会。
其次是故事类型,像看到《小森林》一样,只不过不是纯务农生活,还有工厂打工生活。
导演在营造工厂的环境时也给出了一些非常直接的镜头,开膛破肚,和一个个鱿鱼眼睛。
以及父亲死去席子上的蛆虫,这些让人些微厌恶的画面,就会有种不容忽视的,艰苦生活的感觉。
这部严格来说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丧,也没有特别治愈,非要贴个标签的话是小清新。
画面也很小清新,调色我很喜欢。
但里面又涉及到对死亡的探讨。
总体来说是不同于英剧丧的轻丧系(。
说起来还觉得男主松山研一和福田知盛很像,都是微笑唇,还有同样的脸型,除了气质不太像。
在哪里搜的时候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感觉。
以及这部把男主拍的非常有魅力!
颓废感和迷茫都超级迷人!
单薄的身体和健康的肤色,🥰。
目前也在补导演的其他电影,看下来感觉是同路人!
我们这种对于死亡和孤独这两个主题极为关注和在意的人,也同样一直在寻找幸福治愈自己。
《河畔须臾》,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日式治愈系影片,导演荻上直子以其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人生的起伏与波澜。
“须臾为佛教的时间单位之一,一天的30分之一,大约48分钟。
刹那是其中最小的时间单位。
影片以“须臾”为名,借用了佛教中的时间单位,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巧妙地融入其中。
故事的主角山田,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青年,成为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他在一家乌贼加工厂工作,工厂老板告诉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山田的经历、感受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交织,都成为了影片探讨生命意义的载体。
他租住的地方叫须臾山庄,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些奇怪又友善的人。
信奉极简主义的怪大叔精心打理着自己的果园;卖墓地的父子大夏天穿着西装日复一日的为生活四处推销;丈夫去世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的房东常常大半年收不到房租;山上的和尚帮亡灵超度;河边的流浪汉在垃圾堆旁弹吉他。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仿佛带着自己的秘密和伤痛,但他们都在努力地生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城市边缘的河畔上,山田的颓废得到治愈,他与其他同样住在河畔的人产生联结,得以抵抗风雨、面对生死。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坚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而这部电影却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中。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取景和音乐都为观众带来了极致的享受。
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晴空万里的天空、清澈如洗的光影,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角色们共同经历着他们的须臾人生。
而影片中音乐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那优美的旋律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得到治愈和放松。
此外,影片中所探讨的议题也让人深思。
死亡、孤独、幸福,这些看似宏大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而时间就是人生的母命题。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更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河畔须臾》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有着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更有着深入人心的故事和议题。
它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寻生命的意义,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够治愈心灵的影片,那么《河畔须臾》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电影:《河畔须臾》国家:日本上映:2021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导演:荻上直子主演:松山研一、室毅、满岛光、吉冈秀隆豆瓣: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56部:《河畔须臾》-ove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河畔须臾 (2021)8.12021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荻上直子 / 松山研一 室毅
这是最开始刚到那边的时候,大叔格外的自来熟,用他的浴室洗澡,和他一起吃饭,送他刚摘的西红柿和黄瓜,拉着他在门前小院子里干农活,才有了这段对话。
活着真好,用劳动换来的每一点都很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
这里真的挺好玩的,本来卖墓碑的父子好不容易才卖了一笔,想吃顿好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大家的大聚会,并且其他人都特别自觉,自带碗筷,不请自来。
老板其实也挺好的,没有有色眼镜,相反还在一直开导他。
他和他的父亲,也和解了。
去领会了父亲的骨灰,为他办了场仪式,喜欢最后面那里的音乐,大家其实都是很好的人,大家也因为种种走的更近了,成为了打开心扉的那把钥匙。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年少被父母抛弃、带着前科从头开始的孤僻男子,失去儿子、穷到以极简主义自称的蹭饭大叔,失去丈夫后看到孕妇想踢一脚的房东,靠卖墓碑给活人为营生的西装父子,逝去后仍不忘浇花的老太太,主持丧事的寺庙和尚,这一群人在偏远的山村成为了邻居。
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生活的很拮据,没有固定收入。
幸亏西装父子把高级墓碑卖给了山庄女主人(的小狗),这一群人才能有机会在半年内吃上一顿肉。
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更在于,他们都很孤独且离死亡很近。
孤僻男在刚到工厂工作时,因为身无分文加上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开始自暴自弃,这时的他既空虚又痛苦,空虚在于不知道自己将怎样谋生,痛苦的是不知道怎么面对父亲的死亡。
他像父亲死前一样洗干净、喝冰牛奶,躺在凉席上毫不动弹,其实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意愿。
蹭饭大叔及时上门,一边热心地送来瓜果,一边借机蹭用浴室,强行出现在孤僻小哥的生活里。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位热心肠、参悟生活的大叔,直到他说起自己从不杀生、失去过儿子,我才咯噔一下感受到他隐藏在内心的孤苦。
西装父子更不必说,他们日常推销的就是墓碑,活人听了都觉得晦气。
已经去世的老太太,以魂魄的方式出现,给心爱的小花浇水。
这一群人生活在生死的边缘,带着对逝者的沉痛悼念,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也许他们都想过「不如一了百了」。
迷茫时向生命热线提问感到极度痛苦时,我们难免追问意义。
如果感到绝望,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死后肉身消失殆尽,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
这些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疑问,其实都是我们跳脱日常「生活」之后渴求进一步理解「生命」。
但是找到答案并不容易,甚至有的人陷入虚无后认为这一切没有意义,因此一了百了。
影片中孤僻男和他的父亲,以及西装男都向生命热线打过电话。
接线员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其实也无法告知,因为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
追问生命有什么意义,生者和往生者都无法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关于死后的魂魄去了哪里,接线员讲了金鱼的故事,她以为金鱼死后魂魄会漂浮在空中并且坚信如此(后来他们也在空中看到了金鱼)。
也许你认为魂魄去了哪里,它就会去哪里;你认为生命有什么意义,它便有什么意义。
风暴后在废墟上演奏暴风雨来临的那晚,大家乱成了一团,害怕又无助。
孤僻男教大叔通过倒背 7 的乘法口诀来转移注意力,把恐惧放在一边,入睡等天明。
暴风雨残酷地拍击房屋,摧毁了大叔精心打理的菜园。
次日天晴,河边流浪老人的窝棚虽然饱经击打,也还是残存下来。
老人站在废墟上,像往常一样拉琴。
这一刻我觉得特别神圣:身后是破旧的废墟、暴雨后的狼藉、流逝的往昔,他继续演奏自己的乐曲。
我们恐惧暴风雨的威力,恐惧它将我们珍视的美好破坏殆尽,不留一丝痕迹。
我们痛苦地发问,暴风雨有什么意义?
暴风雨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往下走就有天晴的可能。
朝露易逝但须臾永恒人生如朝露,3 万天的时间在宇宙的洪流中不过一眨眼。
如果我们的生命和生活都这么容易流逝和消失,那未免太让人唏嘘、倍感虚无。
影片中提到须臾的概念,即最短的时间单位,我理解为当下片刻或此时此刻。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须臾中生活和感受,看一看水管喷出的彩虹,闻一闻刚出锅的米饭香,听一听屋前小动物的叫唤。
坦白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宏观的意义,但它们是组成我们生活的片刻,我们在这些瞬间生活着、感受着,而这些片刻对我们自己来说可以是永恒。
我想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观点,当我们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时,可以聚焦于生活的点滴,感受生活当下的喜怒哀乐。
《 Rick and Morty》 里有一集也提到了类似观点,Nothing Means Anything:
《 Rick and Morty》Do I agree with Rick that nothing means anything?No, I do not.Because the knowledge that nothing matters, while accurate, gets you nowhere.The planet is dying, the sun is exploding, the universe is cooling, nothing is gonna matter.The further back you pull, the more that truth will endure.But when you zoom in on earth, when you zoom into a family, when you zoom into a human brain and a childhood and an experience, you see all these things that matter.We have this feeling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an illusion, called I loved my girlfriend, I loved my dog.Knowing the truth which is that nothing matters can actually save you in those moments.Nobody exists on purpose.Nobody belongs anywhere.Everybody’s gonna die.Come watch TV?
Once you get through that terrifying factual and accepting that, then everyplace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every mo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verything is the meaning of life.最后想说,这个话题讨论起来本身不轻松,实践更是难上加难,但至少希望在暗夜中思考人生意义的人知道,你我并不孤单。
2023年第一部极为喜欢的电影出现了。
荻上直子导演一贯的温暖治愈。
电影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线索和前后呼应的细节,在主角们之间细密地织成一道温情脉脉的网。
故事发生在“须臾山庄”,一座位于城郊的廉租公寓。
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男性,除了女房东。
这些人的故事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询中逐渐拼凑。
年轻的山田刚出狱不久,来到附近的乌贼加工厂工作。
不久,他接到政府通知,要去领父亲的骨灰。
他四岁父母离婚,再没有见过父亲,高中时母亲离开他,浑浑噩噩进入社会,误入诈骗公司,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山田的隔壁住着一个每天乐呵呵、自来熟的大叔岛田,自称信奉“极简主义”,家里没有电器,常常来找山田蹭浴室。
门前开辟一片菜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
岛田十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有个儿子,也去世了。
山田的对面住着一对父子,沟口每天西装革履,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推销墓碑,常常遭遇冷眼。
沟口经常一边幻想品尝美食,一边惟妙惟肖地描述给儿子听,这样就算吃过了。
他们的房东南诗织,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丈夫五年前癌症去世。
她会给按时交租的房客奖励糖果,看到孕妇会有踢一脚的冲动,她把自己的奇怪想法告诉山田,又不等山田回应径自离开。
还有热情的社长,呆萌的和尚,还有已经变成“幽灵”的前房东冈本。
没有人谈论过去,他们要活在现在。
电影以山田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小小的社区。
山田阴沉忧郁,对未来毫无希望,一开始他封闭着自己,对周围的人毫无兴趣,鲁莽率真的岛田强行进入他的生活后,山田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原来这些平静生活的人们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趟过命运之河。
换个角度,也许正是年轻的山田带来了某种变化,把社区重新激活,彼此重新联结。
社长鼓励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岛田总是缠着他:“饭要和人一起吃,比自己吃更香。
”幽灵老婆婆一边浇水一边教导他:“这些花,好好照顾就会开出紫色的花,不好好照顾就会变成杂草。
”孩子在废品堆里吹奏巴赫,屋顶在阳光下聆听蝉鸣,黄瓜番茄在微风中肆意膨胀。
社区里的人有种默契,住在这里是“沦落”,也是逃避,他们知道彼此的艰难,没有刻意的关怀,省去世俗的礼节,他们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以此度过每一天。
所以当沟口成功卖出一块墓碑,准备了一桌心心念念的寿喜烧时,香气四溢,岛田,山田,南诗织和女儿接踵而至,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
这是电影最温馨的画面,这一桌有大有小,有男有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他们或许自己都没有发觉,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就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山田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的前科。
自己犯过错,还会不会被别人接受。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
岛田因为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一度冷淡,但又很快主动修复关系。
没有人真的介意,没有人活得容易。
山田的另一个心结是父亲,对于给他带来不幸人生的破碎家庭,对于去世父亲的骨灰,他心中是怨恨的。
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他知道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电话打给了“生命热线”——有自杀意图的人的救助专线。
他问接线员,人死后会去到哪里。
接线员说,死后的灵魂会慢慢飘浮,变成空中的金鱼。
这个故事岛田和沟口都知道。
生命热线是他们共同的秘密。
山田想知道父亲是不是自杀的,工作人员说,很难说,毕竟是孤独至死。
但他的父亲不像自杀,他租住的屋里收拾地也算干净,阳台上还有植物,走的时候可能是刚洗完澡,喝着牛奶。
洗完澡喝杯牛奶,同样的习惯,山田感受到与父亲的连接。
父亲过着怎样的人生,他难以复原,但走的时候,想来也是怀着希望又带着落寞的。
南诗织母女去扫墓,回程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位老先生,他讲起去世的妻子,“吊唁不过是未亡人的一种自愈仪式。
”他曾经是烟火师,虽然儿子反对,但这辈子难得嫁给烟火师,他还是坚持着把妻子骨灰磨成细粉,做成烟花,发射向高高的夜空中。
镜头转瞬切换,一朵巨大的烟花在天上绽放!
什么是须臾?
须臾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是两代房东口口相传的心语。
须臾是沐浴后的第一杯牛奶,是打开锅盖后的第一缕米香,是午后的阵雨,是转瞬的晚霞。
须臾是幽灵老婆婆照料的花草,是嚼着泡泡糖的和尚吹的泡泡,是能联系到外星人的电话机,是空中巨大的“外星人”风筝。
须臾是必须走过的路,是夜色中、风雨中、海风中的眼泪。
须臾是向过去再见,向未来招手。
电影结尾是众人一起为山田父亲举办的葬礼。
和尚,山田,岛田,沟口父子,南诗织母女,大家吹着口风琴、笛子,敲打着饭盆,行走在田野间。
骨灰撒向万物,万物沐浴芬芳。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社恐人士融入社会,被社牛邻居疗愈的故事,没想到这是一部关于生死的故事。
社恐山田是一个怪人:不爱说话,洗澡就要喝冰牛奶,快乐是第一秒打开电饭锅用热米饭配咸菜,悲伤是被社牛邻居道德绑架占用洗手间洗澡,晚上失眠要背九九乘法表,白天休息只想躺着发呆。
但在这个须臾宿舍住的其他人好像也没多正常:倡导极简主义的社牛邻居永远在蹭饭,隔壁的和尚先生永远不说话,偶遇的父子每天穿着西装卖墓地,房东太太会因为嫉妒孕妇而生气,门口种花的老奶奶竟然是不相信自己离开的鬼魂,钓鱼下棋的大爷是音乐家,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和给外星人打电话…
就是这些小事和怪人,讲着讲着我就哭了。
我在他们一起吃寿喜锅的时候哭,听着他们聊着已死的老太太的可爱,没有害怕和恐惧,甚至还希望她回来看看。
我在山田去看已逝父亲的公寓的时候哭,听着社工的讲述,感受着他记忆中的父亲和与父亲习惯上的连接,感受着爱和谅解。
我在出租司机讲起妻子的骨灰成为烟花时哭,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到了很多很多的回忆和幸福。
我在孩子们电话响起的时候哭,看到那个外星人和崩溃着的大叔,仿佛被一个小玩笑圆满了很多很多的期待。
故事最终以所有人为山田父亲办的葬礼结束,伴着每个人演奏着的音乐和缓缓落下的夕阳,很难不笑着流泪。
眼泪献给这些互相治愈的普通人,也献给生活中的每一丝美好。
电影的美学几乎是日式的,有湛蓝的天空和草地…但也有很多亮眼的地方:代表他人目光的乌贼眼睛,绿色的电扇和绿色的电话,永远身穿红色的南女士…这些颜色和很多讲述的空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配乐方面也是非常可爱温柔,配合一些小幽默,真的催泪满分!
我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治愈所有封闭自己的人。
就像山田在最后讲的,“我这样的人,也配享受这些细小的美好吗?
”“当然了!
”希望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治愈更多人,如果你害怕,就也试试倒背乘法表7那行,可以抵御很多恐惧。
简直台湾电影+糖
日式的平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下挺具有一定魅惑,或是过于自信,本片在惯常的疗愈风格里还加上了灵魂假说。看见死去的隔壁婆婆啦,废弃电话响起啦。想加入一点佛道轮回慰藉活着的人,记念死去的人。但是这个没有意义,反倒消解了现实日常的实质感。其实它用镜头表达辛苦劳动换来大米煮饭,心怀虔诚地食用,就已经表达出来了活着的实质感。拍隔壁大叔祈求UFO带走自己,反就使得他们满足于伊壁鸠鲁式的实质生活是一种自欺欺人。从这点来说,本片的日式疗愈是完全玩脱了。
对日式日常哲思越来越无感了。又中二又变态又治愈
有些刻意吧,没有被打动。
荻上直子,差不多快要可以拉黑了。
前面70分钟真是饱受折磨,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去新邻居那里硬蹭澡洗就算了,还要洗在别人前面,蹭澡洗还不够,洗完还要随意开别人的冰箱拿啤酒喝:散散热。居然连白米饭都要蹭。这种不要脸的场面出现一次就算了,居然花大篇幅反复出现。真的是饱受折磨:男主为什么能忍受这种不要脸的邻居存在。 然后忍着忍着,终于发现,男主实在是太孤独了吧,太需要朋友了吧。 然后就感慨,人跟人的区别真的太大了,换我的话,宁可一个人,也不需要凑合的朋友。
死亡哪有那么容易和解,表面温暖内里残酷才是真残忍,想起我之前我自己杀鱿鱼的时候,才发现鱿鱼是一种内里像外星生物一样恶心的东西,影片前半段用很多这样的细节(杀鱿鱼,堆成一堆的鱿鱼眼珠)让我回忆起这种感觉并这种感觉放很大。以及光妹用骨灰自慰那段看得我瞠目结舌,只能说光妹太棒了。
地质影厅的音效不好,太吵了。我坐在第三排,堪称震耳欲聋。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但有一些能戳到我的地方,慢慢看,慢慢体会的那种。打开电饭煲的刹那,寺庙休息的片刻,最后那场葬礼的须臾,是我喜欢的类型。
很夏天的感觉,温暖的影片,浮躁的却让人有时候看不下去,不是影片的问题,也许,换一个时间,就能打出五星了……
突然很烦日本这种一点点事都要讲点大道理的感觉…
人生几十年,只在须臾间
感受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最后的葬礼好美
等了一个季度终于有资源了,观影结束下意识轻轻鼓了几次掌。// 话说日影只要认真文艺起来,永远有那份直击人心的真诚——真正的文艺永远不是煽情而是抒情啊——那些看似刻意的构图与运镜——比如超现实鱿鱼星人、骨灰烟花与性爱、结尾送葬游行等画面,但凡有一点点动机不纯,就会产生矫揉造作的出戏与割裂,然而本片导演的功力真是非凡,把那种描述时间感的玄虚与奥妙,把握的恰到好处,将死亡的晦暗与重生的勇气,结合的浑然一体——那是从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中,游离出的沾染了热夏季风的生命力,在这个冷冬黄昏,给荧幕前某个倦怠的观众——我,以甘之如饴的精神滋养。
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无论你有多怪,你依然能寻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生存与死亡本来就没几个人懂,不用非要深挖并赋予那么多的含义,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独属于自己的一份体验,那就够了。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我们活好自己,在生言生,而死释怀。哭了好几顿。
3.4/5.0 #BJIFF#从电影结束到出电影院,见证了影迷群体从极简主义谈到丧葬文化,谈到田间生活然后落脚至日料。都走到四道口路上了,还能听到有人在商量晚上吃哪家寿喜烧。
租新家、捡电扇、躺平在榻,电影才开始几分钟就给我强烈的男版《凪的新生活》既视感,看完发现连音乐作曲都出自一人。和香港的《浊水漂流》题材上有点点类似,只不过和它相比,本片治愈系。孤独死、台风下的流浪者、泡沫经济影响下的年轻人、老龄少子变化下墓地的兴盛……很多都是老命题,但挖掘出积极而不俗的一个个须臾时刻。日本的社会福利中心保管无人认领的骨灰一年之久和关于“生命来电”的热线服务,我们应该向人家学着点。
情节老套
拿那啥自卫bt了点,另外小日子还是太闲,整天搁那感悟这感悟那,建议过来体验996
我大概真的有点受不了弄碗米饭深情吸吸然后配个咸菜吧!
【荻上直子, 2021】